专题一经济增长与政策_第1页
专题一经济增长与政策_第2页
专题一经济增长与政策_第3页
专题一经济增长与政策_第4页
专题一经济增长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经济增长与政策一、经济增长概述二、新古典增长理论三、内生增长理论四、案例研究五、促进增长的政策六、对中国经济增长状况的思考一、经济增长概述(一)经济增长及其度量1、经济增长的含义:国民产出的增加。2、经济增长的度量(总量和人均):

Y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t-1表示(t-1)时期的总产量。3、经济增长趋势:在周期性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ty经济增长的趋势潜在GDP真实GDP(二)经济增长的源泉1、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生产函数:Y=AF(N,K)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F(劳动,资本)若劳动变动△N,资本变动△K,技术变动△A。产出变动:△Y=MRPN×

△N+MRPK×△K+F(N,K)×△A边际收益产品MRP: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两边同除以Y:α=劳动收益在产出中的份额β=资本收益在产出中的份额上式简化为:即:GY=αGN+βGK+GA即:产出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技术进步增长率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被概括为:劳动、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可由上面的方程间接推导:其中:被称为索洛余量.2、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Ht为人力资本显然,此时产出增长率的分解式可以写成:1956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罗伯特•索洛写了一篇有关经济均衡增长路径的文章,这篇文章第一次引入了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又被称做“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在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古典模型基础上的)。为此,索洛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对经济增长考察是从资本积累开始的。索洛模型基本思路:先让劳动力和技术保持不变,然后逐步放宽假设(劳动力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经济增长。(一)模型的假设1、社会储蓄函数S=sY,s是储蓄率。2、规模报酬不变。3、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资本存量产出和收入储蓄和投资资本存量的变化Y=f(k)S=sY?资本、产出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二)资本积累和稳态1、人均生产函数曲线:不考虑技术进步:y=f(k)产出增长唯一的由资本增长来解释。ky0y=f(k)人均生产函数曲线2、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设:人口增长率n=△N/N,

人均产量y=Y/N,人均资本k=K/N。

s是储蓄率,S=sY。

两部门中,I=S。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K的一个固定比率δK(0<δ<1)。资本存量变化=净投资△K=I-δK△K=sY-δK…………式A即资本存量变化=储蓄-折旧△K=sY-δK…………式A把式A等号左右分别除以劳动数量N,得到:△K/N=sy-δk(1)由于资本增量有两个去处:△K=N△k+△Nk即△K/N=△k+△Nk/N(2)合并(1)(2)式,所以△k+△Nk/N=sy-δk,△k=sy-(n+δ)k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k=sy-(n+δ)k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其中:资本深化(△k):指人均资本量随时间而增长的进程。资本广化(n+δ)k:指用于装备新工人及替换折旧资本的人均储蓄。

显然,只有人均储蓄sy>资本广化(n+δ)k,资本深化△k才能大于0。3、经济增长的稳态分析(1)稳态:指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即人均资本达到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忽略技术变化,人均产量也达到均衡稳定状态。(2)稳态的条件:∵△k=sy-(n+δ)k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如果△k=0,则:人均储蓄=资本广化。即稳态条件是:sy=(n+δ)k即k、y不变。经济增长的稳态图示

kAky0经济增长的稳态syy=f(k)(n+δ)k右边△k<0k下降左边△

k>0k上升syAyA上述分析表明,经济中存在的某种力量,使经济偏离稳定状态时,即无论人均资本k过多还是过少,都会自动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3)稳态的含义:稳态中,假设折旧为零,则有总产出的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人口增长率。(三)储蓄率变化的影响1、储蓄率的提高在短期内会导致经济较快的增长。k10yks’

ysysy1(n+δ)ksy2k2AB储蓄率的上升提高了投资资本存量向新的稳态增长当一个经济的当前资本存量水平一定时,储蓄率提高就意味着与稳定状态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差距,这样经济增长就会有较大的空间和速度。但这仅仅是暂时的。2、从长期看,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即长期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在长期中,储蓄率的增加会使经济在保持原有稳态增长率的情况下,提高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1)为什么储蓄率的增加会使人均产量和资本都提高呢?(2)为什么储蓄率的增加不会改变原有的稳态增长率?yy0Ot0t1tG(增长率)Ot0t1nt人均产出和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图储蓄率的增长从长期看并不会改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原因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了作用。当资本存量增长时,由于边际报酬递减,经济增长会减慢,最终经济增长将停止。案例:日本和联邦德国增长的奇迹日本和联邦德国是两个成功的经济增长的例子。二战期间摧毁了两国的大量资本存量。但是,战后的几十年中,这两个国家经历了最迅速的增长。在1948年到1972年间,日本每年人均产出增长率为8.2%,联邦德国的每年人均产出增长率为5.7%。相比之下,美国每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仅为2.2%。这两个国家产出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在资本存量较低时,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大于折旧所用掉的资本。也就是说,虽然部分资本存量被摧毁即刻减少了产出,但随后的增长高于正常增长,即经济经历了一个高增长时期。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奇迹正是索洛模型对那些战争减少了资本存量的国家所预言的。(四)资本的黄金律水平1、黄金律水平:又称黄金分割律,指如果要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在假设人口增长率为零的情况下,应该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折旧率。用方程表示为:f'(k)=δ黄金律图示ky经济增长的黄金律水平δky=f(k)kyMM'如果要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MM'应该最大。消费量投资量S=sy=sgoldf(k)证明过程:△k=0时,又假设n=0得到:资本广化=δk此时,在经济稳态增长前提下,要实现消费最大化,即有:f'(k)=δ2、通过储蓄率寻找黄金律稳态经济并不会自动趋向于黄金律稳态。要得到黄金律稳态,需要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3、决策者对黄金律的选择(1)黄金律稳态的储蓄率最终会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因为此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最高。但是,如果经济初始状态低于黄金律,为了达到新的稳态,需要在开始时期减少消费。一般来讲,现在的消费者和未来的消费者可能并不是同样的人。黄金律稳态实际上要牺牲当代人而使子孙后代受益。(2)决策者的选择决策者要面对不同世代之间福利的取舍。关心当代人大于对子孙后代关心的决策者,可能会不实行达到黄金律稳态的政策。对所有各代同样关心的决策者可能会选择达到黄金律。练习:某国生产函数Y=K0.5L0.5

,δ=10%。求:(1)黄金律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存量k,人均产出y;(2)储蓄率达到什么水平可以使资本存量达到黄金律稳态。(五)人口增长前面的分析表明,高储蓄能提高一个经济的稳态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原来资本水平较低时,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但资本积累本身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要解释一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扩展基本的索洛模型,即把原来没有考虑的两个因素: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引入模型。因为现实当中,一个国家的人口或技术总是在不断变化的。AkAky0人口增长中的稳态sf(k)(n+δ)k(n’+δ)kk’人口增长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影响:1、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率提高后,人口增长率曲线向上移动。与人均储蓄曲线交于一个新的稳态水平。即经济稳态增长速度提高。2、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稳态人均资本低,产出低,所以生活水平也低。即人口的增加导致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降低。3、人口增长对黄金率稳态的影响:引进人口增长率会改变资本积累黄金律水平。稳态时:sf(k)=(n+δ)k

消费水平的最大化表现为一阶导数为0。得到:

f'(k)=n+δ即在黄金律稳态:资本的边际产量=折旧率+人口增长率附:关于人口增长的其他观点马尔萨斯模型——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原理》提出:“食物对人类的生存是必需的”,“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需的,而且将以现在的状态持续下去”。他下结论说,“人口的力量与地球上为人类生产必需品的力量相比,是无限大的”。人口增长的唯一障碍是“艰难困苦和缺陷”,他认为:慈善团体或政府减少贫困的努力恰恰会让穷人有更多的子女,给社会生产造成更大的限制。马尔萨斯认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将持续的限制社会供养自己的能力。他预测:人类将永远生活在贫困中。显然,马尔萨斯把人口增长视为生活水平提高的威胁。不过,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约6倍,但人均生活水平却大大提高。这是因为马尔萨斯没有看到人类的创造性足以抵消人口增长的影响,即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现代生育控制手段已打破了情欲与人口增长的必然联系。在许多先进国家,人口出生率已低于替换率。克莱默模型——克莱默与马尔萨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大量人口是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克莱默获得这一结论的证据有二:一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世界增长率的增加与世界人口紧密相连。例如,1800年左右世界人口为10亿时的世界增长率比公元前500左右世界人口为1亿时的快得多。(2010年末全球约69.09亿人口)二是来自对世界各地区的比较。公元前1万年冰河时期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世界被分成若干不同地区,地区间数千年失去联系。而各地区比较,人口多的地区,技术进步更大,经济增长更快。1500年哥伦布重建技术联系,发现世界最成功的地区是欧亚大陆-非洲的“旧世界”文明;其次是美洲的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而位于塔斯马尼亚与澳大利亚之间的一个小岛弗林德斯岛,由于从事发明的人少,技术进步慢,大约公元前3000年在那里的人类就绝迹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1)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2)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3)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4)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附:1953年全国人口5.88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2.95亿,大陆为12.66亿。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13.71亿,大陆为13.40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现状:截止2014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6.5%,1982年是33.6%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27%;印度34%;美国20%少儿人口总量1982年为3.4亿,2014年为2.2亿2、少年占比的合理线: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认为,我国人口结构改善目标的底限应是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现在的16.5%调整到18.5%,这是一条人口安全红线,这至少需要新增3300多万少儿。“单独二孩”政策带来的增量人口上限为400万人,其提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到0.3%。显然,靠“单独二孩”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放开二胎,成为不少专家的共识。3、生育率标准:按照人口统计标准,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2.1为世代更替水平,2.1以下为低生育水平(即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1.5以下为很低水平、1.3以下为超低水平、1.0以下为危险水平。4、我国生育率状况: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4,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到2.1的更替水平之下,至今已有25年。中国官方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但事实上,中国在十年甚至十五年间,总和生育率是大大低于1.8这个警戒线的。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以及10多年间的每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及生育调查均显示,上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1.5,从没有接近过1.8。2012年7月6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辑出版了《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书中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全国总和生育率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0670、上海0.73665、辽宁0.74090、黑龙江0.75140、吉林0.7600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广西1.78975、贵州1.74785、新疆1.52885、海南1.51265、安徽1.48155。2010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每个妇女生2.5个孩子,发达国家为1.7个,欠发达国家为2.7个,最不发达国家为4.5个,而扣除中国后的欠发达国家为3.1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六)技术进步前面的研究一直基于一个假定,即技术水平不变,在此条件下考虑资本、劳动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事实上,现实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技术进步引入索洛模型。基本假设:(1)新古典增长模型成立;(2)技术进步使劳动效率增长率为g。1、效率工人/效率劳动力我们引入E,它代表劳动效率,是指随着技术改进,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这样,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就通过E进入生产函数。原来的生产函数为:Y=F(K,L)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后,生产函数改写为:Y=F(K,L×E)L×E用来表示效率工人或效率劳动力,表示原来L个单位的劳动力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现在相当于L×E个劳动力。如: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倍,

原来投入10个单位的劳动可以生产100个单位的产量,技术进步后可以生产200个单位,也就相当于在原来的技术水平下投入10×2=20个单位的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称为“效率工人”。

L’(效率工人)=L×E(劳动效率)假设技术进步使劳动效率E以一个固定速率g增长,假设g=0.02,那么每单位劳动每年的效率就会提高2%,而与此同时,产出的增加就像劳动力增加了2%一样。因此,这种形式的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扩张型,g被称为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的速率。又因为L以n的速度增长,所以效率工人L’的数量就会以(n+g)的速率增长。2、技术进步对稳态的影响因为技术进步,导致工人的有效数量增长,因此,我们依然使用前面的人口增长模型来研究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用k=K/(L×E)代表每个效率工人的资本用y=Y/(L×E)代表每个效率工人的产出于是,有:有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k*(δ+n+g)k0kysf(k)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前面的分析可见,在稳定状态下,效率工人的人均资本k不变,人均产出y也是不变的。同时,稳态下,每个效率工人的数量也是稳定的。但是,如果将效率工人还原为实际工人,则上述结论就会改变。至此为止,新古典增长模型就可以解释我们看到的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1)在达到稳态前,高储蓄率能够导致高增长率;(2)一旦经济处于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能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即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只有技术进步才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的源泉。4、技术进步对黄金律稳态的影响引进技术进步的因素后,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定义为:使每个效率工人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七)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1、根据索洛模型,在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效率的作用下,穷国应该比富国增长更快,并且终将趋同,与富国拥有一样的稳态。因为穷国的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每单位新增投资能得到较高的报酬率。然而根据118个国家在1960—1985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在1960年时较穷的国家并没有显示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由于文化、政策的不同,实际情况是,穷国的经济增长往往更缓慢。2、索洛模型假设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这样,当资本存量增加时,经济增长会减慢,最终经济增长将停止。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这一结论并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在过去的100多年间,许多国家的人均产出保持了正的增长率,增长率并没有长期下降的趋势。对于16个统计数据比较完整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在1970年以来确实有所下降,但是近代的经济增长率仍明显地高于1870年以后早期的经济增长率。3、虽然后来引入技术进步后,索洛模型表明人均产出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但因为这一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增长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外,增长模型不能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且,这一模型没有对技术进步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也就不能对刺激技术进步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4、索洛模型认为: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都是外生变量,投资为内生变量。这样相当于说经济长期增长的速率(n+g)是外生的;同时,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投资,而储蓄率也是外生的!即模型自身缺乏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5、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这也与现实不太相符。三、内生增长理论(一)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内生增长理论又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试图使经济增长率内生化。2、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所依赖的基本假设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出现较早。基本上代表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2)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取消了前一类经济增长模型中过于苛刻的完全竞争假定,在垄断竞争的假设下说明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均衡经济增长率的决定。这类经济增长模型的出现,标志着新经济增长理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这类内生增长模型又可以根据各模型关于总量生产函数的不同规定,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采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分析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这类模型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包括: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986)、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巴罗的公共产品模型和拥挤模型、克鲁格曼-卢卡斯-扬的边干边学模型、斯托齐的边干边学模型(1988)等。 最早用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是K.J.阿罗于1962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 罗默(1986)将阿罗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罗默理论:承认了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这符合许多国家的投资收益率长期持续提高和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集中在劳动力与资本同步增长的事实。认为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像投入机器那样投入知识。认为有可能存在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长能永久性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结论。2、凸性经济增长模型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第二条研究思路,是在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即凸性生产技术的假设下,说明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可能性。采用这条研究思路的经济增长模型有AK模型、琼斯-真野惠里模型、雷贝洛模型、金-雷贝洛模型、拉德尤等人的模型。AK模型:不过,资本收益真的是不递减吗?这是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颠覆!如果按照传统观点,资本K只包括经济中的工厂和设备,那么资本收益递减就是存在的。但是,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也是一种资本。它是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投入。并且同其他形式的资本相比,知识存在着收益递增。于是,假设资本收益不变的内生增长理论就更为合理的解释了长期经济增长。(三)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区别1、将技术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中心部分,是内生的;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外生的。2、认为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率,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收益是递减的。3、认为投资能使技术更有价值,而技术也能使投资更有价值,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它能长期地、恒定地促进一经济的增长。四、案例研究(一)东亚四小龙的增长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在1966—1990年间,当时美国的实际人均收入每年增长约2%时,这四个国家或地区每人的实际收入每年都增长7%以上。在这一代人中,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约5倍。这些小龙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或地区进入到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或地区之列。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1、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或者说总人口中劳动人口部分急剧增加。主要是妇女加入,使劳动力的比重提高。2、资本存量增加。例如韩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5%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的30%左右。3、极大的增加了人力资本,使其教育达到了接近领先工业国的水平。例如韩国受过高中教育的工作人口百分比从1966年的26%上升至1991年的75%。这三个因素显然都符合索洛模型。同时,这四个国家或地区都没有空前迅速的全要素生产能力的提高,并且新加坡的生产率增长几乎为零。新加坡政府总是试图依赖外国投资引进新技术,以强制加快发展节奏。也就是说,四小龙的崛起更多的是依赖努力工作和奉献精神。当然,他们还具有几个共同特征:(1)有着相对稳定的政府;(2)都奉行外向型经济政策,鼓励其工业向国外出口,到世界市场去竞争、学习,以求生存。(二)世界性经济增长减缓:1972-1995国别1948-19721972-19951995-2004加拿大2.91.82.4法国4.31.61.7联邦德国5.72.0民主德国1.2意大利4.92.31.5日本8.22.61.2英国2.41.82.5美国2.21.52.2人均产出增长(年增长百分比)这七个世界经济大国增长减缓,专家研究认为是由于生产函数随时间推移,改善的速率下降。或者说,近似于索洛模型中的劳动效率E下降,导致经济增长减缓。不过,也有经济学家从其他角度解释生产率增长的下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衡量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生产率可能实际上并没有减缓,只是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提高,而质量的提高较为模糊、很难衡量。例如技术进步导致电脑生产的数量增多好衡量,若是导致电脑运行速度提高、功能改善就不容易衡量;再如医疗服务这样的提供无形产品不易衡量。当然,没有经济学家认为衡量问题就是一切。2、石油价格。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生产率从1973年左右开始减缓时,正是石油卡特尔欧佩克将石油价格抬到天价的时候。因此,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提高,生产率下降。不过,这一解释却无法解释1986年欧佩克政治动荡,引发石油价格下跌时,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缓慢。3、工人的素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生产率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劳动力素质下降带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大批“婴儿潮”一代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同时,社会规范的变化鼓励许多妇女离开全职家务劳动,进入劳动队伍。这两种情况都降低了工人的平均经验水平,使平均生产率下降。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工人素质的变化是由人力资本来衡量的。虽然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一直在提高,但教育程度的提高没有过去那样快。同时,标准化的考试成绩有下降趋势,说明教育质量在下降。如果真的是这样:一方面教育程度提高速度减慢,另一方面教育质量下降,那么确实可以解释生产率增长缓慢了。4、思想的枯竭。一些经济学家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关于如何生产的思想已经开始枯竭,是经济进入一个技术进步缓慢的时代。这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实际上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此之前,经济中有大量的因为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40年代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未能充分实现的思想储备。但40年代末就用完了。所以此后生产率一直低速增长。50年代的增长率也并不比70年代以来的增长率高。(三)信息技术与新经济,1995-?如前一个图表所示,1995年,当经济学家们还没有弄清70年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问题便消失了,经济增长启动了。关于经济的加速运行原因,与减缓一样,很难确定,不过可以部分的归功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的进步。计算机产业常引用摩尔定律,即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用此描述该产业享受的迅速的技术进步的经验规律。电脑革命的宏观经济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显示出来。这是因为:(1)电脑产业以前只是经济的很小部分。企业电脑投资占非住房投资的百分比从1980年的6%上升到2004年的24%。由于计算机构成了经济更大一部分,该部门的技术进步才有更大的整体影响。(2)新技术影响经济增长有较长的时滞。企业理解使用新技术的好处需要时间;企业改变其生产体系并培训工人使用新技术,意味着破坏了现存的生产手段。在经济获得好处前,生产率可能会下降。这一点似乎也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率减缓。技术进步应该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发生的:1、由于计算机产业是经济的一部分,该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直接影响了整体生产率的增长。2、由于计算机是一种资本品,其价格下降使企业可以购买更多的计算机,资本积累增加,从而提高了以计算机为生产要素的所有部门的增长率。3、计算机产业的创新,可能诱使其他产业革新生产方法,从而导致这些产业生产率增长。不过,计算机产业的这种高速增长究竟能保持多久?摩尔定律是否能继续描述未来?让我们试目以待吧。(四)增长陷阱与两部门模型1820年以来,孟加拉国经济基本没有增长。这也是绝大部分历史中绝大部分人类经济发展的现实。当然,它与一些国家的高速增长是并存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模型兼容无增长、低收入的均衡与正增长、高收入的均衡。或者说需要一个结合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模型。假设存在两种投资机会,一种是边际报酬递减(如新古典增长理论),一种是边际报酬不变(如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A点处于新古典增长均衡,向右达到B点,则像内生增长模型一样。在低收入与低资本水平,必须的投资线和储蓄曲线相交于新古典区域A点,导致无增长稳态。在高收入和高资本水平(越过B点),储蓄线在投资线之上,导致持续增长。AB稳态与持续增长之间的选择不过,这个模型仍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投资有两条途径,因此,社会不仅要选择总投资,还必须对两种投资分配做出选择。将投资引向科研与开发的社会,将会有持续的发展;将投资引向实物资本的国家,则在短期内会有较高的产出,但要以较低的长期增长为代价。五、促进增长的政策(一)改变储蓄率。因为储蓄率决定了稳态的资本和产出水平。一个特定的储蓄率产生黄金率稳定状态,是人均消费最大化,从而使经济福利最大化。改变储蓄率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政府影响国民储蓄最直接的办法是改变公共储蓄——政府税收减去支出。政府收入大于支出,有预算盈余,可以用于收回部分国债并刺激投资。如果政府收入小于支出,有预算赤字,即负公共储蓄,会提高利率并挤出投资。而且,挤出的投资必然带来资本存量减少,这也是加在子孙后代身上国债负担的一部分。2、通过公共政策激励私人储蓄,就是鼓励家庭和企业进行储蓄。例如给予税收优惠等。(二)配置更合理的投资方向。1、索洛模型中只有物质资本一种类型,但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并且人力资本至少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此外,还有需要政府兴办的诸如公路、桥梁等公共资本。2、政府决策者要考虑各种资本的边际产量,通过税制保证公平的对待所有形式的资本,然后通过市场把储蓄配置给不同类型的资本。因为资本的边际产量高的行业自然愿意按照市场利率为新投资筹资。因此,政府只需要保证为不同类型资本创造“平等活动的场地”,然后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本。3、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产业政策来鼓励或支持特定形式的资本。不过对此,大多数经济学家因为衡量不同部门的外部性很困难(正的外部性越大,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补贴或减税奖励)而怀疑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三)建立适当的制度。各国生产效率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配置制度不同。因此,建立适当的制度,对保证资源配置在最佳的用途上至关重要。比较重要的制度至少包括:1、法律体系。例如英式法律体系注重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英式国家的资本市场得到很好发展。2、政府本身的质量。经验研究显示一国腐败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其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将推动中国经济由投入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

六、对中国经济增长状况的思考一、历史经验:TFP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国内外的各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大幅度提高。根据分析,1978-199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劳动力保持较高增长(为2.6%);2、资本存量出现了较高增长(为9.3%),但低于1952-1978年期间的增长率(11.5%);3、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4、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上述计算结果与国际上的主要研究结论比较接近。胡鞍钢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1995-2001)

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6日二、近年来增长模式变化:TFP明显下降(一)在1995-2001年期间经济增长率(8.2%)低于长期潜在增长率(9.3%-9.5%)。(二)增长来源发生重要变化:1、就业增长率明显下降,仅为1.2%,出现经济高增长、就业低增长的情形,中国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下降;2、资本存量高增长(为11.8%),比1978-1995年高2.5个百分点,也略高于1952-1978年期间的增长率(为11.5%),结果资本生产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减去资本存量增长率)由正(为0.5%)变负(为-3.6%),下降了4.1个百分点,表现为资本深化过程,劳动人均资本增长率高达10.6%,是全世界各国最快的资本深化过程,几乎比1978-1995年期间高出4个百分点,出现资本替代劳动、资本排斥劳动情形;3、人力资本高增长为2.8%,由于这一时期扩大了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数,2003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已经居世界首位;4、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为0.3-2.3%之间(按资本与劳动不同的权重计算),大幅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上述四点这表明,1995-2001年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低下,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GDP增长为9.1%,已经接近长期增长潜力(为9.3-9.5%之间);全国投资增长率为26.7%,大大高于1979-2001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0.9%)。这表明,2003年尽管经济增长率达到长期潜在增长率,但投资增长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投资效应,而且还大幅度降低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估计在为-6.7%,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资本存量增长率,大幅度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然这是典型的“低质量、低效率的高增长、高投资”。上述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投资效率来实现高增长,而是由高资本投入增长来驱动,重新走入低质量、高增长的路径,明显降低生产率,这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是投资过热、盲目投资的代价。如果继续按此路走下去,不仅加剧能源和环境压力,而且也是“得不偿失”的。新一届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更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为什么中国TFP会下降根据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2001年)提出的资产积累、经济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