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行政管理本科_第1页
2023年春行政管理本科_第2页
2023年春行政管理本科_第3页
2023年春行政管理本科_第4页
2023年春行政管理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春行政管理本科

10

郑冬梅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ﻫ

第一章

导论ﻫ一、名词解释ﻫ1、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ﻫ2、

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运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规划也许最终得到实现,也也许半途而废,“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就是对现实生活中规划不能贯彻的笑谈。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4、

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MI)=———————————

制成品重量ﻫ

劳动费ﻫ5、

劳动费指数

劳动费指数=—————

制成品重量ﻫ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在下列概念中属于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的是----D------ﻫA工厂

学校

C

生活社区

河北省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指----A----

A政府

B

公司

C

个人

组织

3、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ﻫA区域经济发展

区际关系

C

城乡规划与建设

D

人力资源的布局ﻫ4、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ﻫA提高资源运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ﻫ5、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建者是-----AB------ﻫA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ﻫ6、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的标志是----A-----

A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

B

胡佛运送区位论的建立

C

廖什《区位经济学》的发表

D

区位论对人力资本因素的研究ﻫ7、胡佛在---B----=中最早构建了区域经济学体系。

A《区位和空间经济学》

B

《区域经济学导论》

C

《区位经济学》

D

《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

8、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C---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ﻫ9、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基石重要涉及---ABC------ﻫ

A收益递增

B

不完全竞争模型

运送成本

D

收益递减

完全竞争市场ﻫ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

1、

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区域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

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有明确的主体实现,因此两者是一回事。×(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一旦主体不存在,该活动也不能继续;区域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有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单一主体消亡,发展过程仍然在继续)

3、

政府是区域开发的第一主体。√

4、

根据两个地区的内部的相同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形成的区域是系统区。×(以上表述为类型区)ﻫ5、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ﻫ6、外部经济利益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公司的种类与结构和聚集的规模。√ﻫ7、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是实现最大收益和成本最低。×(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是寻求最大利润)

四、简答题

1、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答: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3、区际关系;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ﻫ2、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关系如何?ﻫ答: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互相关系;区域政策理论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方法。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什么?ﻫ答: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

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ﻫ2、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重要以人的能力的运用、开发为表现的,涉及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ﻫ二、不定项选择题ﻫ1、

自然资源的特点涉及

AB

ﻫA稀缺性

B

区域性

C

增值性

D

生物性ﻫ2、

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是

A

A资源

地理位置

C

人力资源的素质

D

资本有机构成

3、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运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发展模式为

ABCD

ﻫA纯自然资源型

社会资源型

资源缺少型

D

综合型

4、

发展模式中最佳但并不多见的模式是

AB

A纯自然资源型

B

社会资源型

资源缺少型

D

综合型

5、

人力资源积极地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过程表现在

B

A自我强化

B

选择职业

C

积极劳动

D

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6、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B

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A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7、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

ﻫA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B

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C

制度环境中的结构

D

制度环境中的

8、

区域经济发展中进行智力型资源开发的条件是信息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

A

A50%

45%

C

55%

60%ﻫ9、

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

A

ﻫA产权理论

B

组织理论

C

制度理论

结构理论ﻫ10、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B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C

组织结构

D

均衡增长

三、判断正误题

1、

区域性是自然资源最主线的特点。

×

2、

区域可连续发展的直接目的是保证社会具有连续发展的能力。√ﻫ3、

区域经济资源涉及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和区位资源,一般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资源越丰富。×ﻫ4、

研究人力资源的主线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开发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5、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ﻫ6、充足就业、稳定增长和均衡过程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论点。×

7、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8、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动力。√ﻫ9、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ﻫ10、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表现。×

11、政府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也必然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ﻫ四、问答题

1、

区域资源环境的构成涉及哪几部分?

答:1、自然资源型;2、社会资源型;3、综合型;4、资源缺少型

ﻫ2、

自然资源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自然资源的永续运用与可连续发展;②自然资源运用的数量减少,依赖限度减少的趋势;③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互相协调越来越重要。ﻫ3、

区域人力资源的特点是什么?ﻫ答:①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②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⑴自我强化;⑵选择职业;⑶积极劳动;③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④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⑤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⑥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4、

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特性之一。ﻫ①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②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③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ﻫ(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动力。

①结识知识经济问换的直接发明者;②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③人力资源开发须具有的条件:⑴劳动力结构出现主线性变化,从事信息工作的人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⑵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约占50%以上;⑶信息工业充足发展,建立起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⑷社会生活信息化;⑸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的推动力。

(三)人力资源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5、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答:⑴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①产权安排要有助于经济增长;②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③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⑵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因素涉及:①区域垄断及其竞争;②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③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6、

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运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ﻫ答: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达成资源开发运用战略的预定目的,必须有完善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①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定;②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③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④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ﻫ一、名词解释ﻫ1、

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长,用货币形式表达,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用实物形式来表达,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值量的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涉及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长等。

2、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所以,区域开发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3、

极化效应: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4、

扩散效应: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边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ﻫ二、不定项选择题ﻫ1、

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概括而言,涉及

A

ﻫA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B

需求拉动和供应驱动增长

发展轴模式和网络模式

D部门更替模式和部门空间转移模式

2、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主线是

AB

A增长供应

B

发明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ﻫ3、

区域经济实现非均衡增长的前提是

B

A连锁效应的存在

B

区域贸易的存在

C

区际贸易的存在

D

区域经济增长乘数效应的存在

4、

一业兴百业旺的经济发展效应属于---B---

A前向关联效应

B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D

综合关联效应

5、

前、后时期增长率双高的部门是----ABD-----ﻫA发展部门

B

成熟部门

C

衰退部门

D

成长部门ﻫ6、

防止区域经济的区位性衰退的关键是---------

A区域产业多样化发展

大力发展交通运送业

C

保持区域经济的超前发展

D保证区域经济的均衡性增长ﻫ三、判断正误题

1、

一般而言,区域产值的增长意味着区域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的周期和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总是相一致的。√ﻫ3、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是同质的,因此其增长机制和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也是一致的。√ﻫ4、

均衡增长强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即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和速度增长。×ﻫ5、

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ﻫ6、

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增长极自身的增长与发展。√

7、

对于资源型的区域经济地区,应在资源开发的中后期阶段进行支柱产业的开发与发展。√ﻫ8、

提高区域经济总产值的途径是在主导部门总产值一定期,减少部门之间的消耗系数。√ﻫ四、问答题ﻫ1、

区域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ﻫ答:我们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即国民上产总值的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长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生产要素在地区上的聚集,也是经济发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应当涉及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ﻫ2、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内容是什么?

答: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涉及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涉及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先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涉及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ﻫ3、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ﻫ答: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体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的拉动,涉及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二是供应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应,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ﻫ4、

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般处在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都比较剧烈,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等都不断产生和发展。同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必然会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长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是高梯度创新地区必须有所扬弃,所以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就有了原动力。而处在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由于处在发展的传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都很缺少,所可以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朴、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部门,与高梯度地区存在之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第二,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ﻫ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性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ﻫ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也产业结构ﻫ一、名词解释ﻫ1、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

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3、

地区主导产业: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可以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限度上可以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4、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区分工规律,运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ﻫ5、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涉及

ABC

ﻫ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工业化限度的提高ﻫ2、

在工业化后期阶段,

C

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奉献者。

A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

D

制造业

3、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

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性。ﻫ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ﻫ4、

各产业

AD

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ﻫA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B

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发展水平

D

技术结构特性

5、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

C

处在决定性的地位,始终是发明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

A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C

第三产业

D

制造业

6、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

A

A递减的

B

递增的

C

基本不变

D

规则性不明显ﻫ7、

反映区域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是

B

ﻫA区位商

B

影响力系数

C

感应度系数

D

专业化系数

三、判断正误题

1、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ﻫ2、

区域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规模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质的提高。√

3、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ﻫ4、

现代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性。√

5、

三次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6、

主导产业是体现地区特色、代表地区利益的产业,合理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实现劳动的与分工的基本途径。√

7、

消费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产业间比重分派发生变化的基本因素。√ﻫ8、

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性。√ﻫ9、

制造业内部资本集约化过程的普遍实现,标志着工业化社会将向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过渡,这个社会将发展到更高层次。√ﻫ10、支柱产业不仅在区域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并且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ﻫ11、主导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ﻫ四、问答题ﻫ1、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的异同。

答: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则代表社会进步。由于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过程,并分享其成果,意味着就业结构的变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内在本质差别的两个概念,增长注重量的增长,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假如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长了,产业结构没有升级,发展质量没有提高,那么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低质量的增长。ﻫ2、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

答: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方面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进而在向第三次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第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看,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特别是第三次产业人数增长的趋势。

3、

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答: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就要被如下4个条件:ﻫ①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重要为区外服务。ﻫ②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限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ﻫ③与区内其他重要产业关联度高,两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

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ﻫ答:改革开放的主线是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激发了数亿中国大众的发明和活力,他们踊跃参与经济生活,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工作。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2023春行政管理本科

10

郑冬梅

《区域经济学》课程平时作业2(第五、六、七章)ﻫ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复习思考题

1、影响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答:目前,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重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自然环境。涉及自然条件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的布局都有很大影响。(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对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的影响。ﻫ2、自然资源。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管是地区组合还是公司规模,无不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ﻫ(二)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ﻫ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其种类多、情况复杂,自身具有很大的不拟定性,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灵活、富于变化的特点。

(三)科技因素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ﻫ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体现的。涉及:ﻫ(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展了产业布局的地区范围,改善了各类矿物资源的平衡状况及其地理分布,从而改变了产业布局的自由度。

(2)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自身的分布状况,由于生产工艺、运送技术、输电技术等的进步,减少了生产成本,扩展了时空范围,从而改变了产业分布的面貌。

(3)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老的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武装下被赋予了新内涵,他们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产业区位选择上也出现了有别于以前的情况。ﻫ2、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机制是什么?ﻫ答:从经济运营的角度来考察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1、目的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涉及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的的约束。2、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一方面是由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ﻫ3、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答:产业布局指向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燃料、动力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送枢纽指向6、无固定指向7、高科技指向。ﻫ4、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ﻫ答:产业区位选择是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布局问题。是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考虑布局问题。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与公司区位选择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ﻫ(1)公司的规模技术特性。公司规模之所也对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生影响,是由于不同规模的公司一般来说采用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都改变了公司布局的指向性。

(2)公司所有权状况。公司的所有权状况也会影响公司布局的指向性。ﻫ(3)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因素决定了公司的技术特性和规模特性,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这些特性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ﻫ(4)市场竞争的变化。市场竞争对公司布局的影响很复杂。ﻫ传统的产业布局重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则增长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因此其布局指向发生了很大变化。ﻫ5、我国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

答:1.规定靠近市场2.规定靠近科研机构大学3.规定有高级的公司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规定优良的基础设施。5.规定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规定有优良的投资环境。7.规定能靠近投资机构。8.规定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9.规定聚集性。10.规定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ﻫﻫ第六章

区域贸易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生产要素禀赋?什么是要素密集度?

答: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限度。在可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中,那些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即是丰裕的要素,要素丰裕度高,否则就是相对稀缺的要素。ﻫ要素密集度,是指在商品产生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重要内容?

答: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与其他地区相比,那些具有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运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低,利润较高;相反,禀赋较差的生产要素由于稀缺,具有较高的价格,运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高。那么在区域贸易中,每个区域都应当专门化于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ﻫ3、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答: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阐述了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在各产业之间的互相演替和转换的规律,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则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言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必须通过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取,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做准备;ﻫ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ﻫ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4、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答: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深,贸易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各州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各种形式的贸易堡垒。为了使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美国采用了一系列的对策,其中富有成效的措施重要有:ﻫ第一,州际协调。即在发生矛盾或需要合作的各州之间一方面进行自我协调,这种协调通常是通过签订具有约束性的双边和多边协议来实现的。ﻫ另一方面,建立各种形式的州际合作组织与机构,频繁的活动于各州之间,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增长信任,对于未雨绸缪、化解矛盾、促进州际合作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法制管理。在美国解决州际关系具有宪法保障和司法制约。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限制各种州际贸易障碍和壁垒,美国宪法授予国会在解决州际关系中具有优先权,国会可以超越各州彼此对立和矛盾的法令,制定全国统一法律,规范市场。ﻫ第三,市场机制。19世纪下半期直至20世纪初,随着全国性铁路网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了运用大规模市场,全国兴起了一轮公司兼并的高潮,各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得到空前发展,诞生了美国第一批大型公司和公司。

可见,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规模经营是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所在。ﻫ5、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题:在中国国内区际贸易发展中,由于长期以来各地区经济建设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专业化发展与区际分工格局难以形成,导致了各省区经济发展自我循环的状态,区级经济联系比较薄弱。由于我们缺少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的详尽资料,各地区呈现出自我循环的格局,还经常表现为地区市场封锁和贸易冲突,认为地限制商品进出地区市场。可见,中国地区市场分割的主线因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和健全,公司作为微观主体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定发展,政府职能没有从传统管理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地方政府拥有干预市场的权力,但其行为缺少科学性。其结果,不仅没有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健全,不能哺育出一大批有竞争力的公司,反而成为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严重障碍,在一定限度上扼杀了公司的生命力和活力。

解决方法:当前形成中国贸易障碍的主线因素在于地方政府设立贸易壁垒的行为,以及缺少富有竞争力的公司。因此,消除中国区际贸易障碍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消除地方政府的不合理行为,同时哺育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的公司,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需要通过制定一些列的法律法规及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后者需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ﻫ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ﻫ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解决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ﻫ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哺育全国统一市场。

第四,哺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集团。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的高效运用。ﻫ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ﻫ复习思考题ﻫ1、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ﻫ答: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区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在理解经济区域时,一方面要注意与经济区位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合,即具体的场合,因此,根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另一方面,要把经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别,地理学上的区域重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线。而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区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区域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线是模糊的。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ﻫ2、如何结识新要素学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哺育新要素?ﻫ答: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产生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由于时代的限制,额林的要素并附理论重要研究的是自然要素和一般的经济要素,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许多新的要素很少涉及。新要素学说则大大的扩展了生产要素范围,把劳动者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便利限度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新要素学说组要涉及人力资本学说、研究与开发学说和创新理念。

3、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重要障碍是什么?ﻫ答:合资公司的不利再于合资各方容易再生产、经营及责、权、利等方面发生矛盾,增长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

4、如何对的结识旅游业与劳务输出的关系?

答: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劳务合作领域,劳务输出方并不是向外地输出劳务,而是在本地区为来来人员提供劳务服务,并获取劳务报酬。同时,劳务输入方需要到劳务输出地接受这种服务并付出相应的劳务费用。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它为世界发明的财富已经超过涉及石油产业、汽车产业在内的任何传统的制造业产业。ﻫ5、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地区发展?

答: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任何地区都不也许独自研究与开发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技术,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需要同时运用其他地区科技进步的成果;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广泛存在,它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我国之间,也存在于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我国各地去如何运用这种技术差距,广发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及国内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缩短技术的研发过程,加快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要通过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援助来加快改善技术落后地区的发展。2023春行政管理本科

10

郑冬梅

《区域经济学》课程平时作业3

(第八章

——

第十一章)ﻫ一、名词解释ﻫ1、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2、城市化动力机制

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互相关系。ﻫ3、城乡体系

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乡群体。

4、基础设施

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涉及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5、基础产业

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涉及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ﻫ6、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是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ﻫ7、电网

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8、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互相关系。ﻫ9、核心区

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ﻫ10、外围区

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在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ﻫ11、经济区

是指以劳动地区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区。

12、经济区划

是在结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期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公司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二、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ﻫ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一、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二、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公司的拉力;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ﻫ2、从经济支持角度来看,要推动城市化,必须使工业化具有哪些条件?

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讲;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足发展;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城市化规律涉及哪些内容?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互相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4、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层次表现。ﻫ第一层次: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地区;第二层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层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第四层次: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

5、简述城乡体系的特性。ﻫ1、关联性;2整体性;3、层次性ﻫ6、中国城乡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什么?ﻫ第一、本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档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档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第三,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少规范;第四,“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的。

7、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有哪些?ﻫ1、顺序—规模分布型城乡体系;2、双中心型城乡体系ﻫ8、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那些内容组成?ﻫ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三个部分组成:1、区域交通系统、涉及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送、航空运送及城市交通等;2、公用事业系统,涉及能源、供排水、管道煤气、电信、环境保护等;3、公共工程、涉及防洪工程、灌溉工程、防护林工程等。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则重要是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等等。ﻫ9、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性。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花费巨额投资;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可以反映技术特点;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营,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ﻫ10、90年代中期我国交通运送发展的特点P260

公路运送在我国已经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担负了90%的客运量、3/4以上的货运量、1/2以上的客运周转量以及1/8以上的货运周转量。铁路是我国交通运送的第二主体,在客货运周转量中的比重都在1/3以上,但其承担的客货运量比重并不高,充足反映了铁路长途运送的特性。航空运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交通运送方式,民用航空线路里程由1980年的19.5万公里增长到1997年的142.5万公里,客运量由343万人次提高到563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成12.4%和17.9%,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区际经济联系的增长,航空运送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不能尽如人意。

三、论述题ﻫ1、论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P195ﻫ(一)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公司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公司对规模化和积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工业是规模经济体系的主体,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城市对公司的吸引力表现得最为突出。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更行重要地表现为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这种集中来自于城市两个方面的拉力:一是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城市文明可认为进入城乡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假如没有工业化,没有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城市化是不也许的。

(二)在一个国家,一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建立起来,城市化也就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1、狭义地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相关系,可以表述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假如没有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强制约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广义地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相关系,则可以表述为: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演进的节拍。城市化不仅是工业化的悲观反映,人口及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自身就可以产生出巨大的发明力。这种发明力不仅构成工业化新的推动力,并且还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之适应新的工业化时代生产组织的规定。假如说工业化意味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那么城市化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正由于如此,城市化问题才有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要推动城市化进程,必须使工业化具有如下条件。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足发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ﻫ(三)、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P211

城市化是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由于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记录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奉献是困难的。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重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重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的奉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奉献问题。未来十年,是我国城市化的调整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连续提高,必将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连续地重视生产效率的提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效率提高不久,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仍然是巨大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前,还是一个农村社会,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世界上拥有城市人口规模最多的国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化人口将由2023年的4.58亿人增长到2023年(以15亿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计算)的7.5亿人,比欧美城市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假如我们的生产效率有足够的提高,那么中国的发明力和综合国力将是无比巨大的。

ﻫ3、试论述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P237ﻫ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范畴:基础产业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涉及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是公共服务部门,绝大部分属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都具有生产期长、投资规模大及赚钱水平低的特点,从而都容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机会多,资金容易流向赚钱大的部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吸引力弱;在经济萧条时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效益更差,人们更加不愿投资,因此其“瓶颈”特性也更明显。但是,由于基础产业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其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可以分离,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可以通过市场互换来获得满足,并消除“瓶颈”现象;基础设施则不同,由于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属于服务部门,它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同时发生,比如交通运送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消费的过程,其产品不可以发生区域性位移,不可以通过市场互换来满足需求。因此,相对于基础产业而言,基础设施“瓶颈”一旦产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更强。ﻫ4、为什么我国内河航运不能尽如人意?P262

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被忽视的大背景下,内河航运又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投资少,不仅很少开辟新的航运线路,对于既有线路也缺少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与公路及铁路相比,内河航运的评剧保养更加重要,航运线路假如不可以得到及时的疏浚,就会由于不断流程而损坏航道,减少通航里程。

第二,我国人口众多,各江河流域是人口高度积聚的地区,加之城市化水平低,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直接依赖于土地求发展,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开发强度大,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大,河床淤积严重,河道不断受到破坏。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各大江河流域范围内水源涵养能力大大下降,许多河流年径流量绝对减少,有些河流甚至发生季节性断流、通航里程减少。

第三,在我国江河水利工程建设和跨江桥梁的建设中,长期忽视内河航运的规定。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碍航闸坝多,人为地导致江河断航,严重影响内河航运效益。ﻫ5、我国交通运送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未来走势?P263ﻫ我国地区辽阔,交通运送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

第一,我国运送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沿海地区铁路的线路长度、路网密度及货流密度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ﻫ第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送发展的重点区域。ﻫ第三,我中国西部地区地区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当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送网络。

6、论述中国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代化的意义?P257ﻫ三峡地理位置适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等重要的电力负荷中心与三峡水电站的距离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我国输电技术可及的经济范围,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可以大规模地将便宜、清洁、安全的水电输送到这些经济中心。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可以以其世大的发电能力,通过50万伏交流输电以及±50万伏直流输电,将华北电网、西北电网、华东电网以及南方互联电网互相连接,对全国统一大电网的建设和加速我国能源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实现我国西电东送的途径。2023春行政管理本科

10

郑冬梅

《区域经济学》教学作业4(第十二章——第十五章)ﻫ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想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体思绪进行谋划,以达成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ﻫ2、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3、地区形象塑造: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性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结识和了解。

4、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营而采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ﻫ5、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ﻫ6、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可以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公司外部因素的总称。ﻫ7、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它应当涉及两个方面的含义:1.内部公众对本区域的性质、地位、功能的现实、系统的结识。2.外部公众对本区域综合评价的认同。ﻫ二、简答题ﻫ1、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性。ﻫ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区域性、预见性、综合性、可操作性。ﻫ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哪些?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式有哪些?

答:1.处在待开发阶段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处在成长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3.处在成熟或发达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ﻫ4、区域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1.发挥优势原则。2.兼顾全局原则。3.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规划重要涉及哪些内容?

答:1.城市发展规划。2.工业区域规划。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5.农业区开发规划。ﻫ6、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答: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派公平化三种,即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资源的空间配置最优,区域间收入、福利、增长等方面的差别缩小。ﻫ7、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答:1.财政金融和税罢手段。由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手段组成。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分派等组成。3.政府行政手段。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派、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订货分派、就业补贴、技术援助等组成。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