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7繁昌窑、景德镇窑、龙泉窑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7繁昌窑、景德镇窑、龙泉窑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7繁昌窑、景德镇窑、龙泉窑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7繁昌窑、景德镇窑、龙泉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繁昌窑(一)窑址位置与发现繁昌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南岸,隶属于芜湖市,繁昌人字洞已发现距今200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至北宋时期,太祖时隶属于宣州,太宗时隶属于江南东路的太平州。境内水系发达,矿藏丰富,包括制瓷所需的高岭土、瓷石等。繁昌窑是繁昌城关镇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的多处瓷窑的统称,具体有柯家冲、骆冲、张塘、半边街、柳街等数个地点,其中以柯家冲窑址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是繁昌窑的中心窑址,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发现柯家冲窑址直至20世纪90年代,有很多学者和工作人员对柯家冲窑进行了调查、试掘,公布了很少的材料、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大多数试掘成果没有正式公布,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遗憾。2002年9-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柯家冲窑进行了正式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共发现龙窑1座、作坊1座、澄泥池2个遗迹各类窑具、瓷片8万余件。——简报发表于《考古》2006年第4期。并已出版正式报告——《安徽繁昌窑遗址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由于柯家冲村植被茂密,因此在总面积1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内散布大量的残迹和残片,有数十条龙窑分布在岗坡上。繁昌窑的瓷器从考古发现来看,安徽南部是主要分布区,除此之外还通过发达的水系行销到长江中下游各地。龙窑Y1:依山而建,斜长56.4米,水平长52.15米,头尾水平高差19.2米,根据山体走势坡度10-24度。窑内都是窑壁和窑顶的坍塌物,具体可分为操作间、火膛、窑室、窑门等几部分。窑门6个,南北各3个。作坊F1:位于山脚平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发掘了东南西三面墙基,东西8米,南北清理部分6.5米,钻探后北部并无墙基,应已完全被毁,作坊南面有门道,周围有一圈砖砌回廊,东面有一个圆形夯土面,直径0.45米,可能是制坯的轮盘基础。澄泥池C1、C2:位于F1西南7米,南北相连,有附属的有进水口、出水口、排水沟等,是淘洗瓷土的场所。(二)器物特征1、青白瓷为绝大多数,部分酱釉瓷器不是本地所烧,青白瓷釉面光洁、玻化程度较好。2、器型有碗、温碗、盏、碟、盘、执壶、水盂、盒、盒盖、炉、罐、盏托等,绝大多数器物施釉不到底,在底部或圈足部位露胎。3、发现制瓷工具有擂钵、碾轮、荡箍、陶拍等,装烧工具有匣钵(漏斗形、桶形、M形和平底形)和匣钵盖,有的匣钵和瓷器有刻字(“方”、“大”、“俞”、“十二”等),装烧间隔工具有垫饼,另有试烧插片和窑柱(支撑匣钵平衡的辅助用品)。(三)分期第一期:五代。器物的青白釉釉面光亮、釉色纯正、多数器物釉色偏白,接近白瓷,少数器物偏黄。胎体薄、胎色白,烧结度较高。碗、盏的叠唇多数较厚。匣钵装烧,一器一钵,使用垫饼和垫圈。目前对于早期青白瓷的烧造一直不太明确,在景德镇早期地层中绝大多数为青瓷和白瓷,品相不佳,而繁昌窑(以及湖北梁子湖地区的青白瓷窑场)在五代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白瓷,这一点目前基本可以得到确认,因此我国青白瓷的发源地可能是在武汉和繁昌,不能说最早,但目前来看可能比景德镇要早。对比材料:南唐二陵(烈祖李昪bian、中主李璟)、安徽和江苏地区五代墓葬出土的瓷器。第二期:北宋早期。青白釉除偏白和偏黄之外,出现了偏青,胎色也出现偏青的现象,碗、盏的叠唇减薄,碗的内底直径大于圈足直径。匣钵装烧,一器一钵,但全部使用垫饼。对比材料:繁昌周边地区北宋早期墓葬出土瓷器。《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画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第三期:北宋中后期。绝大多数器物釉色偏青,有的接近青瓷,胎质较粗,也有部分器胎偏青,器型修整也不如前两期规整,做工粗糙。偏晚阶段用垫砂取代了垫饼,器底有很多烧结的砂粒。器物的叠唇减少,尖唇、圆唇类增多。很多材料显示,繁昌窑在北宋中期以后走向衰落,可能是由于优质的瓷土资源使用后难以发现其他优质瓷土,因此质量越来越差,北宋中后期景德镇青白瓷异军突起后,逐渐取代了江南地区其他的青白瓷窑场,繁昌窑至北宋晚期已基本停烧。对比材料:繁昌地区北宋中晚期墓葬。景德镇窑(一)窑址位置与发现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矿产资源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高岭土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煤炭景德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平市。考古调查找到五代窑址20余处,发掘了部分窑址。找到了五代时烧的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标本。在景德镇还发现了很少的五代风格器形的青白瓷器。采用叠烧方法,瓷器变形率高。以日常碗盘壶为主,没有陈设瓷器,在当时没有名气。以湖田窑为中心,考古发掘了湖田窑,现在还保留葫芦窑现场。目前出土最早得有明确纪年的影青瓷器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江西九江的阿周墓出土的瓷碟(《文物》90年第9期)。发掘简报《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文物》1980年11期《景德镇湖田窑H区主干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2期(二)历史简介文献记载景德镇自唐代开始烧瓷器。1982年在五代地层下发现1件玉璧底青瓷器残片,可能是唐代的。入宋停烧灰胎青瓷,而主要烧青白瓷,成为全国生产青白瓷器最好的窑场,在宋代已有“饶玉”之美称(位于当时宋代的“饶州”)(南宋蒋祈《陶记》)。青白瓷是宋元时的称呼(南宋蒋祈《陶记》),清代开始有影青瓷等称呼。青白瓷从五代时开始在河南、安徽、湖北出现,以安徽繁昌窑青白瓷最多。白焜:《宋蒋祈<陶记>校注》,见于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下)》,《文史》,第一九期,中华书局,1983年(三)宋影青瓷特点1、胎白,胎骨薄而轻。2、以青白釉为特色,青白釉属于易于流淌的玻璃釉。釉层薄,光泽度强,透明度高。釉薄处发白,釉积处泛水绿色,所以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罩青、隐青。3、釉中气泡大而疏。 4、素面或刻花,有少量点彩。种类有牡丹、卷草、云气、莲花、鱼虫、水波、婴戏、蓖纹菊、回纹、飞凤等。采用“半刀泥”刻法(铁质的小刻刀在干燥的坯体上刻画成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组成的花纹,再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陶瓷装饰品种),一边深一边浅,沟处釉厚而发青绿色,使线条颜色富于变化。南宋后期,釉透明度不好,花纹也就不清晰。5、北宋早期到中期普遍使用匣钵和高垫饼垫烧(垫饼放入圈足内支撑器体,所以碗盘的圈足内留有酱褐色垫烧痕迹,是景德镇瓷器特色之一)。北宋后期采用覆烧法,碗盘流行芒口。6、器类丰富。主要是日常用品:有碗、盏、盏托、盘、碟、壶、罐、梅瓶、盒、炉、枕、熏、钵、渣斗、文具等。盒子有香盒(盛香料)、粉盒(敷脸用的粉)、黛盒(盛画眉用的黛)、朱盒(盛抹唇用的朱红)、药盒、镜盒和梳妆用的奁盒等。此外还有大小相套的子盒,即大盒之中套3个或不等的小盒,平时将粉、黛和朱分别放3个小盒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其次瓷俑:玄武瓷俑、胡人牵马俑。佛道人物造像:观音像、道长像等。有仿古陈设用瓷:鬲式炉。(宫廷定烧,礼器类。)7、铭文瓷盒底印戳作坊商标的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陈家盒子记”“张家盒子记”、“许家盒子记”、“蔡家盒子记”、“汪家记”等10余家名号。底部仅戳印姓氏的还有“陈”、“蔡”、“许”、“张”、“蓝”、“朱”、“徐”、“程”、“潘”、“米”等,可见当时制盒业的发达社会上对瓷盒需求量之大,也从一侧面看出当时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江西都阳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熊本妻施氏墓出的青白釉印花盒,盒为花瓣形,盖面印珍珠地花卉纹,盒竖印“汪家记正”楷书阳纹款识。(三)碗的分期图(景德镇影青—碗变化线图)唇口碗、敞口碗、侈口碗、斗笠碗、折腰碗。五代:仰烧,使用重合叠烧,为了控制重心,所以碗底面积较大,而且碗内底有叠烧留下的痕迹。北宋早中期:仰烧,匣钵、高垫饼烧瓷,垫饼放在圈足内圈、超出圈足的高度,碗的重心压于底部,所以形成厚底,且碗底比五代要缩小,形成了碗壁弧度较大的感觉,可能也有审美的关系。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开始使用覆烧,芒口碗占据了主要地位,此时的覆烧工具是匣钵内放置多级垫钵,因此就需要从下至上依次口径扩大,形成大弧壁、上一个能套住下一个的现象,而且此时重量都集中于口部,因而碗的下部就变薄以减轻口部负重。南宋中后期:仍然使用覆烧,芒口碗居多,但是覆烧工具有多级垫钵发展为支圈,套接后能够形成上下口径一致的直筒,此时的大弧壁碗也发展为斜壁碗。(四)堆塑瓶的分期从北宋中期开始出现,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颈部装饰龙虎堆塑,因此又叫龙虎堆塑瓶。北宋时期的堆塑瓶上装饰较为简单,在颈部安了三个柄。南宋时期开始堆塑瓶的颈部下部和肩部堆塑了十二个或是三个人物形象,可能是十二时神,肩以上占据了器物全高的一半以上。南宋晚期堆塑瓶延续了堆塑龙虎和人物的风格,但是全器中肩部以上所占比例有所增高,有的能达到2/3。龙泉窑(一)地点: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大窑村一带为中心。龙泉窑经过大规模发掘。龙泉窑在北宋早期开始烧造自己风格。(关于龙泉窑的概念有不同,如果把浙江龙泉县附近的古代窑场都视为龙泉窑,可以上推至晋代,但是南朝隋唐的产品与越窑产品没有大的差别,属于越窑系统。)南宋时有了较大发展,南宋中期以后,进入鼎盛时期。这与北宋灭亡之后,北方工匠南下有密切关系。(二)窑炉。1979年为配合紧水滩水电站的修建,有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浙江省考古所联合对山头窑和大白岸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几十个遗迹。使用龙窑(依山坡建造,窑体长而弯曲,形如长龙,故名龙窑)。宋代最长的龙窑长80多m,装烧量大。龙东BY22,长54米。(三)产品特点龙泉窑瓷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烧制薄胎厚釉青瓷为特色。具体讲,有以下几点。1、胎分白胎和黑胎两类,白胎青瓷是龙泉窑特色占90%。黑胎青瓷是龙泉窑仿南宋官窑的产品,数量很少,仅见于极少数窑址(大窑溪口),胎壁较薄,质地坚硬。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道教人物造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2、龙泉窑瓷器的釉经化验属于石灰碱釉,这种釉的特点是,粘性大,釉汁固着,极少流动。从瓷片断面上可以看到是多次敷釉,形成厚釉。有些釉层比胎骨还厚。虽然釉层厚,但器内器外的釉层均匀,没有垂流泪痕现象。色泽晶莹青翠,不起浮光。给人一种纯洁温润的美感。《中国陶瓷史》认为在釉色美和釉质美上,南宋龙泉青瓷达到青瓷历史的顶峰。一般釉的厚度在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