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民权化(陈晓枫)_第1页
人权民权化(陈晓枫)_第2页
人权民权化(陈晓枫)_第3页
人权民权化(陈晓枫)_第4页
人权民权化(陈晓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权理论传入中国后的民权化变异

主讲人:陈晓枫武汉大学法学院

引言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人权的属性,中外学界有资格说、自由说、主张说、法力说等十余种理论主张,但是缺乏重要的评说,即人权文化说

文化是指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行为规则一、人权理念来源于西方学说1、对人的解释来自于神。人类社会的各种冲突,在希腊社会中被认为最终应统一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这种法则的内涵则是指正义的理念。人类社会依赖的这种统一正义,与神相关的关系是多神崇拜向一神教的演变,而与世俗的联系是城邦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各邦的习俗和法律被认为是随意的,约定的和多变的,统一的正义则在这些约定的习俗和法律之中。这种约定与统一的正义之间的关系,被说成是约定法与自然法的原理。2、智者学派认为人的每一种德行都有相应的理性,包括爱、正义、审美等等。它们最终的理性统一于善。由“善”所指导制定的城邦之法,就把人定法和自然法在效力上统一起来,使人定法成为行为准则。3、斯多葛学派强调了理性的道德意义,系统提出了自然法思想,其中包括了普遍的平等和世俗的道德主义观点,构成了人权理念产生的人文主义基础。4、宗教法把自然法引向人格化,自然化意义上的人人平等,被确认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此促进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5、由此产生的结构是()平等独立于社会组织可由()内的主体选择行使权利;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意义是,在这个括弧中填入了“个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6、西方社会因此面临了一个选择,社会共同体组成的时候,只有两个范式,一个是指来自于神意,另一个则是来自于人的约定。他们的基因中没有“社会组织来源于血缘组织”这个基本理念,因此他们面临上述选择的时候,只能选择社会共同体来自于约定。这就是早期自然法学的学说。7、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说,决定了人是社会政治共同体契约关系中的另一独立主体,人集合为人民时,独立于社会和国家。因此国家就变成了须对人民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人民的意愿和权利让渡,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来源。8、人权学说已历经了四代发展,即自由权、社会权、生存发展权和期待权(环保)。同时,不同民族国家关于人权的法律保障,存在着显见的民族和国别差异。二、人权理念传入中国后的内涵重构1、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最重要的劳动组织和血缘组织重合,用血缘基础扩族为国,个人就淹没在族和国当中。2、人们所有的权利,是由身份所决定的,而身份是由宗法等级决定的。没有一般意义的人,只有士、农、工、商。民众生活在差等有序的秩序之中,不能越过等级独立地主张权利。3、人权理念传入中国有两个关键节点其一是1864年丁韪良在《万国公法》中定义了“权利”这个词汇;其二是1906年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个人”这个词汇。主要来自于《新青年》杂志对“个人”这个概念的阐发。与此相关联的“群”、“民”、“众”都不能确切表达人权的涵义。4、在清末鸦片战争特殊的历史境遇下,中国知识分子在引入“民主权利”这个概念时,使用了日语词汇“民权”。但是民权的定义是什么,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但日语中的民权与中国人所说的民权,存在有重大区别。日语“民权”的核心词义,来自于英文liberty;而中国民权的基本含义,是统治者赐予的参与政治的权利。5、由于“权利”这个词汇,和其主体之间的割裂,权利被认为既可以由人民享有,也可以被国家行使。由此引发的冲突是,学界认为民权与民主分指两种政治体制:“民权者,其国之君仍世袭其位;民主者,国之君主由民选立,以几年为期”(梁启超《爱国论》)。其结果,“民权”这个概念,就离开了权利论域的范畴,变成了一种政治体制的安排。这正好就是中国的国家-人民观。6、“民权”在演化中,又产生了关于民本的学说。“民本”是儒家学说,其价值主体是君主,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但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内,人民有权利要求基本安宁的生活,这个意义可以说类似于人性尊严的主张三、人权与民权:两种文化的分析1、权源观的差异人权的产生有古典自然法中的正义含量,其正当性是天赋的,人民通过契约的方式向国家让渡自然权利,国家是权利保障的义务人;民权是统治大权所分割后赐予的,赐予与收回都是由国家权力决定的,其中的核心节点是解放说2、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人权的基本分析是对人性的追问,人性的法则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对自身的关怀;民权主要是作为集体或者整体性的概念而存在,是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最高价值被凸显出来,“授民以权”被认为是提高国家实力的重要要素。民权没有契约化的含量,目的在于使国家发挥最大的功能。3、社会与人群与个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被认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个人本身即是所有权利享有和行使的选择主体,因此个人是原子化的;中国古代的人是与天相对应的,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的存在从荀子开始起,就必须群分,群这个概念,用来表示不同社会集团在等级上的差别。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对群的概念讨论非常热烈。他们主要的学术指向是将人合为群,而为国家效力。(严复《法意》;梁启超《说群》)4、人与利益的联接或阻隔西方文化中的个人,因立足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因此其逐利也是正当的;中国的利益观,其利是从属于义的,而义的本意要归之于仁,人在义的指导下,必须严守自己的等级名分,在礼的框架中才能取得个人的利。其利的核心涵义是义对利益的分配和配置5、民权实践的制度路径

孙中山是民权理论的集大成者,依据人性三品说,产生了政党训导、培育民权的建国三阶段说;孙中山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