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出版社第四章纯滞后控制_第1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出版社第四章纯滞后控制_第2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出版社第四章纯滞后控制_第3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出版社第四章纯滞后控制_第4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出版社第四章纯滞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纯滞后控制技术4.4.1史密斯(Smith)预估控制

4.4.2达林(Dahlin)算法

在工业过程(如热工、化工)控制中,由于物料或能量的传输延迟,许多被控制对象具有纯滞后性质。对象的这种纯滞后性质常引起系统产生超调或者振荡。纯滞后:由于物料或能量的传输延迟引起的滞后现象;容量滞后:由于惯性引起的滞后。比如发酵过程,不是纯滞后。1.施密斯预估控制原理

(1)原理分析:对于一个单回路系统若没有纯滞后,G(s)=GP(s)若有纯滞后,,其中τ为纯滞后时间

则,闭环传递函数的结构是图4-22带纯滞后环节的控制系统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闭环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

由于的存在,使得系统的闭环极点很难分析得到,而且容易造成超调和振荡。那么,如何消除分母上的?

经典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一般都将纯滞后环节进行近似处理。若将对象用一阶惯性环节加延迟环节表示:

则可取:

当时,采用常规的PID控制难以得到好的控制效果,对此类系统进行设计时,为得到较好的控制性能,可适当增加调节时间。解决方法:进行纯滞后补偿。

补偿的目的:使得补偿后的等效对象的传递函数不包含纯滞后特性,只含GP(S)。补偿后,只需用常规方法针对GP(S)设计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控制器D(S),无需考虑滞后环节;

(2)施密斯预估控制原理是:与D(s)并接一补偿环节,用来补偿被控制对象中的纯滞后部分。这个补偿环节称为预估器,其传递函数为,τ为纯滞后时间。

由施密斯预估器和调节器D(s)组成的补偿回路称为纯滞后补偿器,其传递函数为图4-23带施密斯预估器的控制系统

经补偿后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经补偿后,消除了纯滞后部分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因为式中的在闭环控制回路之外,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拉氏变换的位移定理说明,仅将控制作用在时间坐标上推移了一个时间τ,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其它性能指标都与对象特性为Gp(s)时完全相同。2.具有纯滞后补偿的数字控制器

我们来分析一种具有纯滞后补偿的数字控制器,该数字控制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数字PID控制器(由D(s)离散化得到);一部分是施密斯预估器。图4-24具有纯滞后补偿的控制系统u(k)是PID数字控制器的输出,yτ(k)是施密斯预估器的输出。从图中可知,必须先计算传递函数Gp(s)的输出m(k)后,才能计算预估器的输出:yτ(k)=m(k)-m(k-N)。N=τ/T;式中:τ—纯滞后时间;T—采样周期;施密斯预估器的输出可按下图的顺序计算。(1)施密斯预估器(1)施密斯预估器

滞后环节使信号延迟,为此,在内存中专门设定N个单元作为存放信号m(k)的历史数据,存贮单元的个数由N决定。每采样一次,把m(k)记入0单元,同时把0单元原来存放数据移到1单元,1单元原来存放数据移到2单元…,依此类推。从单元N输出的信号,就是滞后N个采样周期的m(k-N)信号。

许多工业对象可近似用一阶惯性环节和纯滞后环节的串联来表示:式中Kf——被控对象的放大系数;

Tf——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

τ—纯滞后时间。预估器的传递函数为(2)纯滞后补偿控制算法步骤①计算反馈回路的偏差e1(k):e1(k)=r(k)-y(k)②计算纯滞后补偿器的输出yτ(k)③计算偏差e2(k)e2(k)=e1(k)-yτ(k)④计算控制器的输出u(k)4.4.2达林(Dahlin)算法

对于具有纯滞后的控制系统,比如热工或化工过程,由于滞后的存在,容易引起系统超调和持续震荡。对这些系统的调节,快速性是次要的,而对稳定性、不产生超调的要求却是主要的。本节介绍能满足这些性能指标的一种直接设计数字控制器的方法—达林算法。4.4.2达林(Dahlin)算法

达林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使整个闭环系统所期望的传递函数Ф(s)相当于一个延迟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相串联(满足准确性和稳定性,且适应性强),即

整个闭环系统的纯滞后时间和被控对象Gc(s)的纯滞后时间τ相同。闭环系统的时间常数为,纯滞后时间τ与采样周期T有整数倍关系,τ=NT。

15

控制器形式的推导

思路是用近似方法得到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然后再由被控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反推系统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由大林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可知整个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应当是零阶保持器与理想的φ(s)串联之后的Z变换,即φ(z)如下:

于是系统控制器为:

16

被控对象为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带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其与零阶保持器相串联的的脉冲传递函数为:于是相应的控制器形式为:

17

被控对象为带有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带有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其与零阶保持器相串联的的脉冲传递函数为:于是相应的控制器形式为:

18

例:已知被控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试求大林算法数字控制器,使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解:N=τ/T=2/1=2,被控对象是一阶惯性环节,则广义对象脉冲传递函数,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和数字调节器脉冲传递函数分别如下:

19

Simulink仿真结构图为

20

(a)误差曲线(b)控制量曲线(c)输出曲线Dalin控制算法Simulink仿真结果为:例1

被控对象 ,取T=1s,利用扩展z变换 广义对象为 设期望闭环传函为可得控制器

在阶跃输入时,系统输出为 相应的控制量为★仿真结果

可见,就输出采样点而言,是逐步平稳地进入稳态的。 但是由于控制量的大幅波动,使得输出采样点之间也出现了纹波。振铃现象 这种控制量以1/2采样频率大幅度的衰减振荡,称为“振铃”。2、振铃现象的消除方法

振铃现象会引起采样点之间的系统输出纹波,并使执行机构磨损,甚至会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必须设法消除。(1)振铃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

U(z)

中含有单位圆内靠近z=-1

处的极点(称为振铃极点),且该极点越靠近z=-1

,振幅就越大。表达了数字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函数在闭环时的关系,是分析振铃现象的基础。对于单位阶跃输入函数R(z)=1/(1-z-1),含有极点z=1,当极点在负实轴上,且与z=-1点相近,那么数字控制器的输出序列u(k)中将含有这两种幅值相近的瞬态项。①带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被控对象为带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时

求得极点

显然z永远是大于零的。故得出结论:在带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组成的系统中,数字控制器输出对输入的脉冲传递函数不存在负实轴上的极点,这种系统不存在振铃现象。②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

被控制对象为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时,

有两个极点,第一个极点在

不会引起振铃现象

第二个极点在

在T→0时,有

说明可能出现左半平面与z=-1相近的极点,这一极点将引起振铃现象。

(2)振铃幅度RA

振铃幅度RA用来衡量振铃强烈的程度。常用单位阶跃作用下数字控制器第0次输出量与第一次输出量的差值来衡量振铃现象强烈的程度。对于带纯滞后的二阶惯性环节组成的系统,其振铃幅度★消除方法方法1找出D(z)中引起振铃现象的因子(z=-1附近的极点),然后令其中的z=1,根据终值定理,这样处理不影响输出量的稳态值。方法2

合理选择采样周期T与期望闭环传函的时间常数T0

,使振铃极点尽量远离z=-1。(3)振铃现象的消除:其极点将引起振铃现象,令极点因子(C1+C2z-1)中的z=1,就可消除这个振铃极点。

消除振铃极点z=-C2/C1后,有

这种消除振铃现象的方法虽然不影响输出稳态值,但却改变了数字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将影响闭环系统的瞬态性能。方法1:从保证闭环系统的特性出发,选择合适的采样周期T及系统闭环时间常数Tτ,使得数字控制器的输出避免产生强烈的振铃现象。方法2:例2、在例1中 可见,具有振铃极点z=-0.733

令D(z)中振铃因子中的z=1,即该因子变为常数1.733,则有

相应的闭环传函变为 在阶跃输入时,输出为

控制量为★仿真结果

可见,振铃现象与输出纹波均已基本消除。

【注】上述方法隐含了对闭环传函的调整,因此,一般应检验在其改变后系统是否稳定。

35

振铃现象的消除例3:已知某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试用大林算法设计数字控制器D(z)使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设系统采样周期T=0.5s,讨论系统是否会发生振铃现象?如果存在,应该如何消除?解:T=0.5,T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