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解》重点打印版汇总_第1页
《人解》重点打印版汇总_第2页
《人解》重点打印版汇总_第3页
《人解》重点打印版汇总_第4页
《人解》重点打印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内容

HumanAnatomyandPhysiology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杨长友

结构和功能是密切联系的,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物质)的运动形式。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既可以分开作为单独的学科,也可以合起来作为一门学科。一、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reproduction):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生长发育(growthanddevelopment):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经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直至机体各部器官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成熟。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效应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概念:方式:特点:缓慢、温和、持久、广泛。内分泌细胞远隔分泌:血液循环至远处靶器官旁分泌:弥散作用至邻近细胞自分泌:作用自身及周围同类细胞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靶细胞调节功能3、自身调节概念:特点:范围小,不十分灵敏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能在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下,自身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体液调节

感受器→中枢→内分泌细胞→激素→靶细胞3、自身调节含义:在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的范围较小,局部调控

体液:人体内所含的水份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或者指细胞内、外的液体统称体液细胞内液:2/3血浆:1/5淋巴液组织液脑脊液最活跃的部分4/5细胞外液:1/3三、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外环境血液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物理环境:

化学环境:温度、磁场、电荷、压力等。pH、离子强度、渗透压、激素水平、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等。细菌、病毒、抗原、抗体、不同的细胞及细胞碎片等。

生物环境: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输入信息(刺激)接收装置(感受器)联系线路传入神经控制装置(中枢)联系线路传出神经执行装置(效应器)输出变量(生理效应)监视装置(感受器)反馈信息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示意图负反馈调节的生理意义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控制系统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断加强控制中枢的活动,直至某一生理过程完成为止膀胱扩张牵张感受器排尿中枢逼尿肌收缩尿液通过尿道尿道内感受器+四、人体基本结构概述第一节细胞第二节组织第三节器官、系统、人体形态细胞: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由形态相近、功能相似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系统:若干功能、结构相近的器官组成系统,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

各器官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执行着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的功能。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脂质双分子膜(生物膜)细胞: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形态因功能、发育阶段及所处环境不同有很大差异。细胞膜的功能:屏障功能:使细胞结构完整物质转运动能:细胞新成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的排除跨膜信息传递:细胞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刺激,这些刺激先作用于相应细胞膜的感受性结构,使刺激信息通过跨膜信号传递,最后形成生物电或者细胞内的改变(耳蜗毛细胞接受声波、视网膜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能量转换功能:人体关节的活动主要靠肌肉收缩与舒张,而这些主要靠肌细胞上相应的收缩蛋白有关细胞质

为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原生质,为复杂的有机物,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核糖体、中心体、微丝、微管)功能: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为球形,多数细胞有一个细胞核。核膜、核液、染色质和核仁组成。功能: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功能和遗传密切相关。

五、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所组成,肌细胞细长如纤维,又称肌纤维。许多肌细胞聚集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细胞质称为肌浆,内含丰富的肌原纤维,且含有能收缩的蛋白质,可使细胞缩短。根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肌组织肌细胞(肌纤维)胞膜(肌膜)胞质(肌浆)滑面内质网(肌质网)细胞间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分类:随意肌(骨骼肌)不随意肌(心肌、平滑肌)1.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覆着于骨骼上,与身体运动有关。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大小因肌肉种类、运动情况和生理情况而异。2.心肌位于心脏的肌肉层,细胞为短柱状,有分支,并互相连接成网。收缩具有节律性,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3.平滑肌肌细胞呈长梭形,无横纹,有较大的伸展性,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收缩具有节律性。主要分布在血管壁和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六、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组织神经元突起胞体神经胶质细胞树突轴突胞体为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它也是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细胞器外,还有神经元的特殊结构如尼氏体等。神经元的结构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般较短,反复分支,逐渐变细,形如树枝状。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入胞体的功能。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轴突,其长短因神经元而异,短者仅数微米,长者可达1m以上。轴突全长粗细均匀。轴突的功能是将冲动自胞体传出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稍微大一点的神经元轴突被一种起到绝缘的脂质结构包绕,这就是髓鞘。它本身不是神经元的一部分,它是由附近的胶质细胞突起卷绕神经元轴突所形成的,呈由规律的分节排列状态,而间断处轴突呈“裸露”的部分称为郎飞结。髓鞘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轴突能高速传导电信号。习惯上,人们把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连同其外表包被的结构称为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种类按突起数目分(1)单极神经元(2)双极神经元(3)多极神经元突触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触点,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送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神经胶质细胞

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其数量比神经元的数量大得多,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数目之比约10:1~50:1。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样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树突和轴突,亦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功能功能。终生具有分裂繁殖能力。人体形态

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部分。头颅:面颅和脑颅。颈:连接,灵活。躯干:前为胸腹后为背腰骶;体腔分胸腔和腹腔。四肢:分上下肢;上肢由肩至手,具有灵活的关节;下肢由髋到足,宜于直立行走。七、运动系统一、概述二、骨骼(一)骨

1、骨的分类2、骨的构造3、骨的化学成分4、骨的发生和生长(二)骨连结

1、定义2、分类3、结构三、骨骼肌概述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构成,约占体重的60%。全身骨骼构成坚硬骨支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骨骼支持体重,保护内脏。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运动中,骨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骨骼肌是运动的主动部分,骨骼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骨和骨连结组成人体的支架,运动时起杠杆作用。运动的产生:骨骼肌跨过关节,附着在关节两端的骨面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当肌肉收缩时,牵动骨骼产生各种运动。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等功能。骨骼(骨+骨连结)(一)骨1、骨的分类2、骨的构造3、骨的化学成分4、骨的发生和生长(二)骨连结2)根据骨的不同形状分类:

(1)长骨:呈管状,可分为骨干和骺两部分。

(2)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

(3)扁骨:呈板状,分布头、胸等部位。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等。长骨呈长管状,分一体两端。中间部分称骨干(体),两端较肥大部分称为骨骺,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主要分布于四肢,起支持和杠杆作用。

体(骨干):髓腔,骨髓,滋养孔;

两端: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

干骺端:为骨干与骨骺相邻的部分称之,幼年时为骺软骨。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软骨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短骨形似立方形,多分布于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活动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功能多样。有些含气腔洞,称含气骨。2、骨的构造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质

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配布于骨的表面,质地致密,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如长骨的骨干、颅盖骨的内板与外板。骨松质:配布于骨的内部,由骨小梁按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排列而成,呈海绵状。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长骨的密质在骨干形成厚的骨管壁,管腔称髓腔。在长骨的骺、短骨和不规则骨的表面均为一薄层密质,其内部则是松质。骨膜

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呈淡红色,紧贴在骨的表面(除关节面的部分外)。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再生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外层:致密;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骨内膜——髓腔内面和松质间隙的膜,具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骨外膜骨内膜骨髓骨髓是富有血液的柔软组织,分布于髓腔和骨松质内,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骨内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6岁前后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成人仅含于骨松质腔隙内。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两端骨松质内终生存在。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6岁以后存在于长骨髓腔内。骨髓3、骨的化学成分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等,作为骨的支架,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钙盐,使骨坚硬。两者结合使骨既坚硬又具有一定的弹性。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儿童骨弹性大,硬度小,可塑性强,容易变形。老人骨弹性小,脆性大,容易骨折。化学成分:有机质(弹性):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等无机质(硬性):碱性磷酸钙物理特性:不同年龄阶段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年龄有机质:无机质物理特性

幼儿1:1弹性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和青枝骨折成年人3:7硬度大,有一定的弹性较坚韧,抗压力强老年人2:8脆性大,易发生骨折连结形式骨与骨之间籍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骨连结

间接连结关节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直接连结1、直接连接定义

是指骨与骨之间藉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直接连结,两骨之间无间隙,连结较牢固,不活动或少许活动。分类: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连结1.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关节软骨2.关节囊纤维膜滑膜滑膜绒毛滑液3.关节腔滑液负压2、间接连结

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或滑膜关节

,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骨与骨的接触面称关节面。一般是一凸一凹互相适应。凸的叫做关节头,凹的称为关节窝。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被覆,除少数关节(胸锁关节、下颌关节)的关节软骨是纤维软骨外,其余均为透明软骨。它不仅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光滑,也使关节在运动时减少关节面的摩擦、缓冲振荡和冲击。关节囊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囊,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非常坚韧。内层是滑膜层,薄而柔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能分泌滑液,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关节腔

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的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特点:密闭的腔隙呈负压状态内含少量滑液功能: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关节的附属结构有些关节除具有以上主要结构外,还有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唇和滑液囊等辅助结构,有加固关节和增加灵活性的作用。关节的运动方式

关节的运动形式基本沿三个相互垂直的轴作三组拮抗性运动。屈和伸:

关节沿冠状轴运动。运动时两骨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角度变小称屈,角度变大称伸。内收和外展:

关节沿矢状轴运动。运动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同收。反之称外展。旋内和旋外:

关节沿垂直轴运动。运动时骨向前内侧旋转,称旋内。反之称旋外。环转运动:

关节运动时,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的远端做圆周运动。屈和伸展和收旋转骨骼肌运动系统中的骨骼肌一般都属于横纹肌,又称随意肌,全身共有600余块,分布在人体各部,占全身重量40%。每块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位置和辅助装置,受一定的神经支配,有丰富的血管,完成一定的功能。所以每块骨骼肌都是一个器官。(一)肌的结构(二)肌的形态和分类(三)肌的配布与运动

(四)骨骼肌的特性1.展长性和弹性一切肌肉都可因外力而被拉长,称为展长性;当除去外力后,又可恢复原状,称为弹性。2.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肌肉与其他活组织一样,当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称兴奋性。肌纤维某一点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肌纤维的特性称传导性。肌肉兴奋的表现形式是收缩,肌纤维缩短并产生力量的机械变化称收缩性。八、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二、神经系统的区分三、神经系统的组成四、各论(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五、中枢神经的高级功能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神经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在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整合后,再经周围神经传出,产生各种反射活动。感觉分析的功能;躯体运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高级功能:学习、记忆、言语、思维等。脑/脊髓(神经系统中枢部分)效应器内分泌腺感受器感受器效应器外环境变化内环境变化血液中的激素血液中的激素传出神经内脏神经传出神经躯体神经传入神经内脏神经传入神经躯体神经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上的方便可从不同角度将其区分。

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系统脊髓脊神经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内脏神经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组成。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续。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成分而言,根据其与中枢相连的部位和分布区域不同,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即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与脑相连的称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与脊髓相连的称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与脑和脊髓相连,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称内脏神经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中各自都有感觉和运动成分。在周围神经中,感觉神经是将神经冲动自感受器传向中枢部,故又称传人神经;运动神经则是将神经冲动自中枢部传向周围的效应器,故又称传出神经。内脏神经中的传出部分专门支配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运动,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它们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周围神经系统在各器官、系统中的不同分布对象考虑,我们又可把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

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骨、骨连结、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运动及感觉。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躯体感觉神经。

a:躯体运动(传出)神经:由中枢发出神经分布于骨骼肌,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骨骼肌为效应器。

b:躯体感觉(传入)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的感受器,管理它们的感觉。感受器接受周围的感觉冲动后沿传入神经由周围传至中枢。

内脏神经

又称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a: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管理内脏的感觉。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突触常用术语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神经细胞,人类的神经元的数目可以达到1011个之多,但各个神经元一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由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从胞体发出的突起一般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传导的特性完整性:要求纤维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者被麻醉功能就丧失。绝缘性:每条纤维在传递信息时相互不干扰。双向性:冲动可以向纤维的两端传导。相对不疲劳性:冲动传导耗能少神经

多个神经元伸出的神经纤维所组成,由结缔组织包裹,外面再围以结缔组织的鞘。神经内膜:每条神经纤维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神经束膜:位于神经纤维束表面,由几层扁平细胞围成。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对进出神经纤维束的物质起屏障作用神经外膜:是指包裹在一条神经表面的结缔组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元之间不是相互接触一起,而是以一种电化学方式通过一个极细微的空隙相互联系。这种特殊的联系方式叫突触。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多达成千个突触的输入,这些输入到达神经细胞的部位在树突、胞体和轴突的分布各不相同,从而产生的作用也复杂多变,这正是人类脑功能活动多样性的基础。突触(一)经典概念: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结构。(二)组成类型轴-胞体轴-树突轴-轴突但是现代意义上认为只要任何两种间可以传导都可以称为突触。如树-树型,树-胞型,树-轴型等等。有些属于电突触,较复杂。

(三)突触的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电突触:连接的部位有通道,带电离子可以通过传递电信号。一般是双向的,与经典的化学突触不一样,一般存在于树树,树胞,轴胞等之间。

(四)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化学性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受体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在中枢部

灰质:

指神经元胞体包括大部分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呈粉灰色。白质:泛指神经元纤维在中枢部的聚集,在标本呈亮白色。神经核:在中枢系统的其他地方,神经元胞体聚集的灰质团块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为纤维束皮质:

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内胞体及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特称皮质髓质:

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内白质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层,特称髓质在周围部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聚集神经:神经纤维聚集的条索状结构灰质(胞体的聚集)——白质(纤维的聚集)灰质——神经节白质——神经中枢部神经元胞体集聚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纤维集聚白质髓质纤维束神经元胞体集聚——神经节神经纤维集聚———神经周围部灰质小脑白质人的大脑剖面图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功能位置和外形颈膨大

腰骶膨大

终丝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45cm。主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1.六纵沟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2.二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3.一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4.一终丝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脊髓圆锥:末端变细终丝:无神经组织马尾脊神经(31对)前根(运动)后根(感觉)第一胝神经

终丝

马尾

终丝

脊髓圆锥

后正中沟

在脊髓横切面上中间为“H”形的灰质,为神经胞体的聚集,灰质的四周有白质。内部结构1.灰质

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参与前根的组成。(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胸1~腰3节段。在骶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以及固有纤维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长的上行纤维:分别投射到丘脑、小脑和脑干长的下行纤维:从大脑皮质或者脑干内的有关核团投射到脊髓短的脊髓固有纤维:把脊髓内部各节段联系起来脊髓的功能1.传导脑与感受器、效应器发生联系的重要中继站。2.反射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脑

脑位于颅腔内,被颅骨保护着。脑分为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四个部分。成人脑重量1400g,新生儿455g。从侧面看,只可见到脑的三个部分:大脑,控制我们的思维;小脑,协调我们的运动;脑干,控制呼吸及心率等基本生命活动。脑脑干小脑间脑端脑脑桥脑干延髓中脑端脑前脑延髓间脑中脑后脑脑后脑小脑脑桥脑桥脑干延髓中脑脑干脑干位于颅后窝,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中上部较宽大,下端较细,与脊髓表面沟裂相续,。腹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锥体和锥体交叉。(2)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主要结构有基底沟等。(3)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背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2)脑桥:脑桥和延髓之间是菱形窝。菱形窝两侧有与小脑相连的小脑脚。(3)中脑:有四叠体,即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脑干内部结构类似脊髓,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纵向看,灰质不再连贯成柱,而形成分散的灰质团块,机能相同的神经细胞集合成团,称神经核。包括感觉核、运动核和中继核。分布:灰质位于脑干背侧,白质位于脑干腹侧,网状结构位于脑干中央部。1.灰质脑干灰质不再是连续的灰质柱,而是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2.白质由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主要包括四个丘系。(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精细触觉。(2)外侧丘系:由蜗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听觉。(3)脊髓丘系:由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成。(4)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头面部浅感觉。锥体束: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的椎体细胞发出下行传导束,称锥体束,交叉支配下位运动神经核。至脊髓成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脑干的功能1.传导——脑干是全身向中枢传递的感觉神经与中枢发至全身的运动神经纤维通过的管道2.反射的低级中枢——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因此脑干又被称为“生命中枢”。

3.脑干网状结构有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的作用。网状激活系统:在丘脑、中脑、延髓和脑桥的深部,有由神经细胞体和纤维组成的一个很复杂的神经网。无论是传入大脑的感觉通路,还是从大脑传出的运动通路,神经纤维都进入网状激活系统和这一系统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该系统的神经元是非特异的,同一神经元对多种信息,如痛、听、视等都能发生反应。似乎这一系统的作用是“随时警惕”“发警报”,或者说起着“闹钟”的作用,使我们随时处于清醒状态。除了对高层中枢的唤醒或称激活的作用外,还有分辨、调节各种刺激的功能。对外界传入的声音、视觉、本体感觉等大量、繁多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使某些刺激加强,而另一些刺激受到抑制,也就是引起注意的物质基础所在。对传出的运动冲动,也同样进行加工整理,强化某些冲动,结果是这些肌肉收缩加强,抑制另一些冲动。小脑占据颅后窝的大部分,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小脑总体积占整个脑的10%,但是所含有的神经元的数量却远远的超过全脑神经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大量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小脑的表层形成小脑皮质,表面有很多大致平行的横沟,将小脑分为许多大致平行的薄片,称为叶片。中间为蚓部,两侧膨大为小脑半球。深部被皮质包裹为白质,也称髓质。白质内埋有数对灰质核团,称为小脑核。(一)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后方。(二)外形主要有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扁桃体等结构。(三)内部结构表面为皮质,深面为髓质,髓质中含小脑核。(四)小脑的主要功能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与运动的力度、范围的控制有关,即维持人体平衡并协调骨骼肌的运动。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的丧失(瘫痪),但是可以表现有平衡失常以及肌张力特别是运动协调的障碍。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2.调节肌张力和肌协调3.协调肌群精确运动小脑半球损伤的表现

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同时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如动作越迅速则协调障碍也越明显。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例如上臂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但当静止时则看不出肌肉有异常的运动。

因此说明,小脑半球是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间脑(一)位置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遮盖。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其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是结构十分复杂,仅仅次于大脑皮质。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球掩盖,仅腹侧面的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外露于脑底。可以分为五部: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背侧丘脑下丘脑

底丘脑后丘脑

上丘脑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灰质团块,又称皮质下感觉中枢),一方面可以感知粗略的痛觉,在丘脑受到损伤时将导致感觉功能的障碍以及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等症状,另一方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后丘脑,分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觉纤维和视觉纤维,发送到颞叶的听觉中枢和枕叶的视觉中枢。上丘脑,包括松果体、缰三角和丘脑髓纹。松果体为内分泌腺,可以分泌褪黑激素。底丘脑,黑质、红核、纹状体下丘脑,灰结节、漏斗、乳头体终板和视交叉。以神经分泌的肽能(催产素、生长抑素)神经元为主,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

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由大脑纵裂将其分开,纵裂的底为胼胝体。在大脑与小脑之间由大脑横裂隔开,由于大脑半球皮质的各个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由有很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标志。额叶: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与躯体的感觉、味觉、语言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内脏活动有关。大脑的内部结构皮质,覆盖在表面的灰质髓质,深面大量的白质基底核,在端脑底部的白质中的灰质团块侧脑室,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

基底核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位于大脑基底部。主要包括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等。纹状体:控制运动有关屏状核:功能不明确杏仁体:和行为、内分泌和内脏活动有关人类大脑皮质存在特有的语言中枢。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即善用右手者语言中枢在左侧,善用左手者语言中枢也在左侧,只有一部分人在右侧半球。故左侧半球被认为是语言区的“优势半球”。临床观察证明,90%以上失语症都是左侧半球受损伤的结果。失语症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因先天或幼年疾病引致学习困难,造成的语言机能缺陷也不属失语症范畴。语言中枢包括说话(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话(听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书写中枢)和阅读(视觉性语言中枢)4个区。运动性失语症:说话能力的丧失,不能用词语表达,但是仍然能发音、可听、可以看感觉性失语症:表现为听不懂别人的话,但是听的见,可看、可讲失写症: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手可以运动,可听,可看,可讲失读症:表现为不能够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但是可以看见,可听、可写、可讲右脑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优势半球”在长期的进化和发育过程中,大脑皮质的结构得到了高度的分化,而且,左右大脑半球的发育情况不完全相同,呈不对称性。对“分裂脑”(胼胝体损伤导致两个半球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病人的研究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左侧半球(学习性)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密切相关,右侧半球(创造性思维)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所以以往认为左侧半球是优势半球不确切。在完成高级神经精神活动中两个半球互相协调和配合,各有优势。左脑处理简单的语言问题时人们左脑相对活跃;左脑发达的人处理事情比较有逻辑、条理。

左脑发达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善于判断各种关系和因果。

左脑发达善于统计,方向感强。

左脑发达善于组织。

左脑发达善于做技术类、抽象的工作(如电脑编程)。

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处理语言、概念、逻辑、分析、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绘画、音乐、空间几何、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九、反射和学习记忆模式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一)反射的概念(二)反射的类型(三)两种信号系统(一)反射的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机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刺激的来源机体外部的刺激:如食物、声、光、温度等等;机体内部的刺激:如肠胃运动、某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等等。对刺激的应答可能是肌肉收缩从而产生身体运动;也可能是腺体的活动从而导致分泌唾液、胃液、胆汁、汗液、眼泪或各种激素。从简单的咳嗽、眨眼到复杂的学习、品德养成都是反射。反射弧反射的基本单位,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成为反射弧。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二)反射的类型反射活动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非条件反射的意义是维持机体的生命和延续种族。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条件刺激物。条件反射是学习和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的建立

(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式条件反射⑴经典条件反射

A.食物→唾液___食物为非条件刺激。B.铃声刺激→不分泌唾液___铃声为无关刺激C.铃声→分泌唾液___铃声为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则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条件反射的首要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的建立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无关刺激无反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强化!⑵操作式条件反射

动物通过完成一定的操作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动物即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

B.此基础上训练动物只有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强化。训练完成后,动物见到特定信号,才会去踩杠杆而得食。(三)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系统)具体的信号可以使人类产生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也可以产生条件反射。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可把信号系统划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第二信号系统。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3.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分化、消退、转化等,是由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实现的。(一)基本过程(二)基本规律(一)基本过程兴奋是激发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活动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者由相对弱活动状态转入较强活动状态。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就是由于刺激的减弱或消失所引起神经细胞的活动由较强活动状态转入较弱活动状态,或者由活动状态转入相对静止状态。兴奋和抑制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基本规律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兴奋或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兴奋或抑制不只局限在原来发生的那一点上,它会向邻近部位扩散和蔓延,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过程。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集中:当扩散过程中遇到相反的力量时不再继续,而向原发点靠拢。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每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和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这就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从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为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从相互诱导的因果关系,可以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同时诱导是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不同皮层区域之间同时发生相互诱导。继时诱导是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同一皮层区域先后发生的相互诱导。正诱导是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的现象。负诱导是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现象。学习与记忆学习(learning):是指人或动物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神经过程;或学习是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记忆(memory):是指将学到的知识或技能编码、巩固、储存以及随后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最基本功能之一,是大脑神经回路对环境变化的终生适应,其目的是获得生存技巧,利用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一)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

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即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如习惯化和敏感化。不同形式的刺激使突触发生习惯化和敏感化的可塑性改变属于这类学习。

习惯化:指当一个非伤害性刺激重复作用时,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例如,对一个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强噪音,人们不再对它反应。敏感化: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例如一个弱的伤害性刺激可引起弱的收缩反应,但在强的伤害性刺激之后,弱刺激引起的反应明显增强。强刺激与弱刺激之间并不需要建立什么联系,在时间上也不要求两者的结合。2.联合型学习

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式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二)记忆的类型

记忆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记忆时程的长短来划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性记忆:

有影像记忆、即刻记忆、操作记忆等。 1)感觉性记忆:不超过1秒,在脑感觉区贮存 2)第一级记忆:数秒到数分,将感觉性记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连续印象。长时性记忆:有影像记忆、即刻记忆、操作记忆等。 1)第二级记忆:数分或数年,在第一级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应用、强化 2)第三级记忆:永久记忆,克服了干扰1.感觉性记忆

记忆第一阶段,也称瞬时记忆。它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并储存于皮层感觉区,时间不超过2秒。如信息不进一步处理,就很快遗忘。

2.短时记忆

是记忆第二阶段。从感觉性记忆获得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整合形成新的记忆。此阶段信息保留时间仍然很短,平均在数分钟以内;但是可通过反复学习、运用,使信息循环以延长停留时间,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

3.长时记忆是记忆第三阶段。又分为近期记忆和永久记忆。它是由第一级记忆转来信息的存储系统,其存储量大且较持久(约数分钟至数年)。永久记忆,是记忆第四阶段。此阶段的信息存储终生,如人的姓名、年龄、生日等。其机制可能和脑内新突触结构的不可逆改变有关。长期的一个特点是,所有的记忆内容不因脑活动状态的变化而消失,睡眠、麻醉、昏迷能使意识暂时丧失,一旦恢复意识,记忆也随之恢复。神经生理学机制

感觉性记忆-神经元后放和突触的传递有关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人类第二级记忆-脑内蛋白质合成神经解剖学机制

持久性的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十、眼和耳1、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2、感受器:是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1、感觉器

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不仅感受更为完善,而且具有复杂的附属装置,它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辅助装置)的总称。例如,视觉器官(视器)除光感受器(视网膜)之外,还包括眼的屈光系统和保护、运动装置等。听觉器官不仅指声音感受器,还包括耳的其它结构,如耳的传音部分。2、感受器

主要是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经过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传到大脑皮质,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2.1感受器的结构与分类它们广泛分布于机体各部,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有的结构十分简单,仅仅为感觉神经的游离末梢;有的结构较为复杂,由一些组织结构形成被囊包裹神经末梢构成。还有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如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光感受器,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波感受器。2.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各种感受器一个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就是说,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种刺激就称为适宜刺激。(2)能够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或者特殊的感受细胞的电反应;(3)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刺激仍然继续作用时,但是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经开始下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二、眼

眼是引起视觉的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个部分。眼球接受外界信息,由视路向视皮质传递,完成视觉功能视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

眼附属器对眼球起到保护、运动等作用。眼眼球附属器视路1、眼球位置:眼球是视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居于眼眶内,借筋膜与眼眶壁相连。大小: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前后:眼球前面由眼睑保护。后面由视神经连于脑,周围附有泪腺和眼球外肌等眼附属器,并有眶脂体衬垫。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1、眼球

外膜(纤维膜)角膜、巩膜眼球壁中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视部眼球房水

内容物玻璃体晶状体

眼球壁眼球纤维膜即外膜(1)角膜(2)巩膜角膜巩膜眼球血管膜即中膜(1)脉络膜脉络膜(2)睫状体:睫状突、睫状环、睫状肌睫状体(3)虹膜: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虹膜眼前房眼后房虹膜角膜角眼球内膜即视网膜视网膜视部盲部睫状体部虹膜部1.1眼球壁由外、中、内三层膜组成。

1.1.1外膜(纤维膜)外膜由坚韧的纤维组织组成,构成眼球完整封闭的外壁,起到保护内组织,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可分为两部分,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两者交界处为角巩膜缘。角膜为稍微向前凸的透明组织。大致呈椭圆形。角膜内无血管,以保持角膜的透明性。其营养主要来自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代谢所需要的氧约80%来自空气,15%来自角膜缘血管网,5%来自房水。角膜上神经末梢相当丰富,故感觉十分敏锐。可以保护眼球。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具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平滑及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是重要的屈光介质。巩膜占外膜的后5/6,质地坚韧,呈乳白色,由致密而相互交错的纤维组成,血管和神经很少,前接角膜。角巩膜缘是透明的角膜嵌入巩膜,故没有较明显的分界。1.1.2中膜(血管膜)中层在外膜的内面,含有丰富分血管、神经和色素,呈棕黑色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脉络膜,占中膜后2/3。为柔软的薄膜,后方有视神经穿过,外与巩膜疏松结合,期间有淋巴间隙;内面紧贴视网膜。脉络膜的血液占眼球血液的65%,其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对视网膜起到营养作用,同时丰富的色素对眼球起到遮光和暗房的作用。睫状体

是脉络膜向前的延伸,位于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内面,在眼球的矢状面上呈三角形,是中膜最肥厚的部分。前1/3较厚称睫状冠,内表面有70-80个纵行放射状突起称睫状突,后2/3薄扁平成睫状环。和脉络膜接触部呈锯齿状弯曲称锯齿缘。睫状体发出睫状小带和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为睫状肌,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可以使睫状小带松弛与紧张,从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看近物—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看远物—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薄睫状环睫状突睫状小带睫状肌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瞳孔括约肌

瞳孔开大肌虹膜角膜角隙虹膜

瞳孔睫状环睫状突睫状小带视网膜锯齿缘虹膜

是中膜的最前面部分,呈冠状圆盘的薄膜,表面呈辐射状凹凸不平的皱褶称为虹膜纹理。中央有2.5-4mm的孔即瞳孔。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他们开大和缩小瞳孔,来调节进入眼球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清晰成像。在弱光或者看远处的时候,瞳孔开大,在强光或者看近距离时瞳孔缩小。

虹膜把角膜和玻璃体之间的腔隙分成较大的前房角和较小的后房角。二者借瞳孔相通,房水在这之间流动。1.1.3内膜(视网膜)在中膜的内面,分为两层。外层为色素层,内层结构比较复杂,含有感光细胞等多种神经细胞。视网膜自后向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视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后二者紧贴在睫状体和虹膜的后面,无感光作用,又称为盲部。视部最大,附着在脉络膜的内面,以锯齿缘与盲部为界。在视部的后面内侧,于视神经的起始部有白色圆形隆起,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细胞,称为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下方约3.5mm处有一个黄色的区域称为黄斑,其中间有一个凹陷称为中央凹,是感光最敏感的部位。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盲点)黄斑中央凹视神经盘分为两层,外为色素细胞层、内为感光细胞层。色素层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与它相邻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的作用。感光层在人类,感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它们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感光细胞。根据它们的解剖和生理特性,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和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

外层色素部

内层神经部视杆系统(感受弱光,无色觉)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肿感受光的袭击而引起视觉,但是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而且只能有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视杆细胞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在明光下分解,在暗光下主要是合成)。维生素A参与视黄醛的合成。所以维生素A缺少可以引起夜盲。)视锥系统(感受强光和色觉),对光的敏感性差,只能在强光的条件下受到刺激,但是有高的分辨率,可以辨别颜色,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看的很清楚。

眼球壁眼球纤维膜即外膜(1)角膜(2)巩膜角膜巩膜眼球血管膜即中膜(1)脉络膜脉络膜(2)睫状体:睫状突、睫状环、睫状肌睫状体(3)虹膜: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虹膜眼前房眼后房虹膜角膜角眼球内膜即视网膜视网膜视部盲部睫状体部虹膜部1.2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这些结构和角膜一样透明没有血管,具有屈光作用,称为眼的屈光系统。这四种物质称为眼的屈光介质。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充满了前后房。主要成分是水,占98%以上,还有少量的氯化物、蛋白质、维生素C、尿素和无机盐,呈弱碱性。

眼球房和房水睫状体产生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前房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作用屈光营养角膜、晶状体维持眼压晶状体

形如凸透镜,具有弹性。借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联系,使其固定在虹膜的后面,玻璃体前面。前后两面交界处称为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晶状体前极和后极。组成: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作用:可滤去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起保护作用:屈光晶状体后面晶状体前面晶状体囊晶状体核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晶状体囊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核睫状小带玻璃体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覆有玻璃体囊。主要成分是水(99.7%)。前面有个凹面称为玻璃体凹,容纳晶状体。它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作用:屈光,还能支撑视网膜和眼球壁。2、眼附属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眼眶,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的作用。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前方为保护眼球的屏障。上下睑的内侧端各有一个小的突起,突起的顶部有一个小孔,叫泪点,是泪小管的开口。上下睑都有前后两个面,外面是皮肤,内面是结膜。前后两面移行处有睑缘,上有睫毛,睫毛根部有睫毛腺,发生炎症时即麦粒肿。眼睑的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故可因为积水或者出血而肿胀。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薄膜。覆盖在眼睑的后面和眼球的前面,富有血管。泪器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眼外肌六条肌肉,都是骨骼肌,统称为视器的运动装置。眶脂体眼球、眼肌和泪器等没有充满眼眶,其间有大量的空隙被脂肪组织充满。眼球的后外部分与眶脂体间隔有致密的纤维膜,称为眼球筋膜。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内结缔组织脂体结膜上穹结膜下穹结膜囊泪器组成泪腺泪道泪小管泪点泪囊鼻泪管泪腺泪点上泪小管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球外肌上睑提肌提上睑总腱环上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外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眼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眼静脉有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收集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的静脉血,向后经眶上裂进入颅腔注入海绵窦。眼静脉向前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吻合,因此,面部感染可经此侵入颅内。耳结构及功能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从生理功能上分为感受声音的听感受器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运动速度的位觉感受器,又称位听器。(一)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1、耳廓上方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皮下组织很少,血管神经丰富,下方的小部分内无软骨,仅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即耳垂,是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主要生理功能是收集声波,使声波的能量聚集。2、外耳道

长度:自外耳道口至鼓膜的管道,成人约长2-2.5cm。组成:外1/3为软骨部,是耳廓软骨的延续,内2/3为骨部。两个部分交界处较狭窄。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外耳道的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外,还含有耵聍腺。形状:外耳道是一个弯曲的管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前上,次稍微后,然后向前下。可动性:软骨部有可动性。

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声波的传导、增加声音的强度。耳垂乳突外耳门外耳道鼓膜鼓室内耳鼓膜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

1、鼓室即中耳腔,是不规则的含气腔,可以分为六个壁。

外侧即鼓膜,内侧就是中耳和内耳的交界处,向前与咽鼓管相连,向后与乳突窦相连,上下壁分别是分割鼓室与颅中窝和颈静脉的薄层骨板。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血管、神经。鼓膜也叫耳膜,呈漏斗状,距离外耳道口约2.5~3cm。鼓膜呈椭圆半透明的薄膜状。鼓膜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的倾斜角。婴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鼓膜具有集音和扩音作用,还可保护中耳,避免细菌直接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鼓膜也保护内耳,使之不受声波的过分干扰而损伤。2、听小骨

是由三块小骨组成的听骨链。根据外形分别命名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是人体中最小的一组骨,总重不过50毫克。锤骨在外,外与鼓膜相连,砧骨在两块骨之间,镫骨与砧骨和内耳壁相连。当声波传到鼓膜,再通过听骨链传到内耳。任何一块听小骨中断或者发生病变都可能影响听力。它们组成一个杠杆系统,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锤骨砧骨镫骨3、咽鼓管是连通咽腔和鼓室的管性结构,管的两端膨大,中间狭小,称为峡部。咽鼓管上有很多纤毛,能将中耳腔的分泌物扫到鼻咽部。平时咽鼓管是闭合的,当打哈欠、唱歌、吞咽、张口的时候开放,使鼓室和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咽鼓管骨部咽鼓管软骨部咽鼓管主要的生理功能: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引流的作用,能够将鼓室和咽鼓管产生的粘液靠纤毛的运动不断向鼻咽部排除;防声作用,正常关闭状态能够阻挡说话声、呼吸声等经过咽鼓管直接进入鼓室震动鼓膜;防止逆行感染的总功能,可以防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及感染病灶等进入鼓室。为什么小儿容易患中耳炎?

4、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是鼓室向后的延伸。乳突窦是鼓室与乳突小房间的小腔。向前开口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小房之间相互连通,内部的粘膜与鼓室的粘膜相连续,故可以因为中耳炎症而感染。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乳突窦乳突小房鼓窦鼓窦入口乳突小房上鼓室鼓窦盖乳突最大气房,通上鼓室.鼓窦:中耳的主要生理功能:

声音的传递和增压效应(主要是靠鼓膜和听骨链的传声变压装置来完成该功能的)。(三)内耳

又名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二者之间的间隙充满外淋巴。膜迷路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管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位听觉感受器位于膜迷路内。1、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可以分为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以及膜蜗管,各部相互连通。

椭圆囊和球囊

在椭圆囊内的底和前壁上有椭圆囊斑,在球囊的前壁上有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膜半规管膜壶腹的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前膜半规管外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前膜壶腹

膜蜗管椭圆囊椭圆囊斑球囊球囊斑壶腹嵴总膜脚蜗管膜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2、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耳蜗前庭前庭窗蜗窗前(上)骨半规管外(水平)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前骨壶腹外骨壶腹后骨壶腹

蜗螺旋管(骨蜗管)总骨脚前骨半规管前骨壶腹椭圆囊隐窝总骨脚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后骨壶腹蜗窗球囊隐窝骨螺旋板半规管,3个弓状弯曲的骨管,互相呈直角,分别为水平、前、后半规管。

前庭,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略呈椭圆形。有三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通入。前庭的外壁即鼓室内壁的一部分,有前庭窗为镫骨足板所封闭。内壁构成内耳道底。前庭内部有一些可以容纳一些结构的隐窝。内耳迷路中,除耳蜗外,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合称为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的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耳蜗,,形似蜗牛。有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骨蜗管旋绕蜗轴2.5-2.75周。蜗顶向前外方,靠近咽鼓管鼓室口。从蜗轴深处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中同样旋绕,骨蜗管就被分为上下2个腔。上腔又被前庭膜分为2腔,骨蜗管内有3个管腔分别为上阶、中阶和下阶。蜗轴蜗顶

蜗螺旋管(骨蜗管)骨螺旋板膜蜗管前庭阶鼓阶蜗孔二、听觉生理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空气传导和骨传导。气导,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耳膜,听骨链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引起耳蜗内外淋巴的振动。骨导,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的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在正常的听觉功能中,由骨导传入耳蜗的声能甚微,所以没有实用意义。但是骨导在耳聋鉴别诊断中很重要。十一、血液体液: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70%。

细胞内液:体液的大部分在细胞内部,是细胞质的基本组成部分,约占体重的40-45%,称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小部分在细胞外部,约占体重的20-25%,总称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间隙液(简称组织液)(15-20%)、血浆(4-5%)、淋巴液和脑脊液。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占体重的60%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具体环境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组织液4/5血浆1/5细胞外液的成分

①水:含量最多。如血浆中含90%~92%的水。②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③无机离子:Na+、Cl-、K+、Ca2+、HCO3-、HPO42-等。④有机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⑤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⑥细胞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①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两者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②组织液和血浆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在两者间进行交换③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其组成分的数量和性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许多外界干扰因素的情况下,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浆血细胞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基本功能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55%水溶质血浆蛋白电解质有机小分子气体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水:90~92%

血浆蛋白

溶质:8~10%小分子物质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有机物无机盐(电解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1、血浆的成分(一)血浆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其他10%以溶质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因为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交流,这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与组织液平行。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情况下,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血浆蛋白的浓度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很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2、血浆的功能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1)营养:血浆蛋白分解产生氨基酸

2)运输

3)缓冲功能: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4)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5)免疫功能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血浆和血清的区别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若向血浆中加入钙离子,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钙离子。血清是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钙离子,若向其中再加入钙离子,血清也不会再凝固。此外,血浆与血清的另一个区别是: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另外,血清中含有特异性免疫体(如抗毒素或凝集素)的免疫血清(抗菌素血清)血量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循环血量: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叫循环血量储备血量:血液另有一部分(20-25%)血液则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等处,这些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较高的血液量储备血量或贮血量。因此,把肝等器官称为贮血库。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较少,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不影响健康;血浆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1-2h内可以恢复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血细胞慢慢恢复如果失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立即下降、血流速度慢,组织细胞不能及时得到代谢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造成损伤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出现晕厥休克等,就可能危及生命。(二)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1、红细胞(RBC)

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红细胞无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