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丨16G101全系列深度解读_第1页
建筑结构丨16G101全系列深度解读_第2页
建筑结构丨16G101全系列深度解读_第3页
建筑结构丨16G101全系列深度解读_第4页
建筑结构丨16G101全系列深度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结构I收藏:16G101全系列深度解读总说明和制图规则部分一、绪论11G101自2011年9月1日实行,16G101自2016年9月1日实行,正好5年一个周期。当初11G101的推出变化挺大的,因为2010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混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进行了重大修订,因为 G101是以规范为依据,所以,11G101相对于03G有很大变化,加之,11G101的体系也作了重大调整,进行了一些合并,从原 6本图集压缩了3本图集。那么,16G101相对于11G101有哪些变化呢?无重大变化,相似度约 90%。但即使10%的差异也是需要研读。平面表示法及平法制图规则不会有变化,规则有稳定性,不可能一直变来变去,但可以局部修正和完善。其次,原规范依据没有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是新增的。同时,16G101-1总说明3:“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使用。”原图集无此说明,这条说明有多重含义,一是图集从属和依附于规范; 二、凡图集与规范不符的以规范为准;三、当规范修订,图集不符部分视为无效;四,使用者不能教条地使用图集,要与规范对照复核后使用。本次图集修订必要性不大。首先是因为规范还没修订,图集的修订应与规范的修订保持同步。其次是平法图集本身也没有重大理论发现和科研成果。不论是规范和图集都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可频繁变更与升版。复次,图集标准体系没有作出重大调整,笔者在点评 03G101和11G101时曾建议G101整合成一本。图集一分为三,每本图集都有相同内容,如一些通用性说明和规定,可以合而为一,避免重复,减少容量。同时合而为一便于随带、翻阅和查询,如翌向构件柱墙的上部构造做法要到11G101-1上去查,柱墙在基础内构造要到11G101-3上去查,把一种构件进行人为的割裂。钢筋工程是一个系统,拆分三个图集反而是影响整体性,不符合平法的哲学思想。、总则说明的变化变化一、总则说明5.“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本图集也不适用用砌体结构。标准构造详图取消了非抗震构件构造。而原11G10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因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均按抗震设计,所以,不存在非抗震情况,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结构抗震,构件不一定抗震,如非框架梁、板等构件是耗能构件,它们的锚固取值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不能套用抗震锚固值。变化二、总则说明8.“注明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位置: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也应注明。”原11G只要求:“注明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位置”,并没有后面这段文字。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增加相关说明2.1.4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1、框架柱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无需注明。2、 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在层高表嵌固部位标高下使用双细线注明,并在层高表下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标高。3、 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可在层高表地下室顶板标高下使用双虚线注明,此时首层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嵌固部位要求设置。解读:1、 无特别说明,默认基础为框架柱嵌固部位,无需注明。当我们看到图纸上没有注明嵌固部位,即以基础顶为框架柱嵌固部位。2、 嵌固部位不仅在层高表注明,而且要在层高表下注明其标高。其实是多此一举,只要一个地方注明即可。如果两者不一致呢?3、 既然设计考虑了地下室顶板仍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那么,框架柱在地下室顶板是也要按嵌固部位做法,框架柱有二个嵌固,即注明的嵌固部位和设计考虑实际嵌固作用的非嵌固部位,嵌固部位柱下端柱净高三分之一区域箍筋加密,柱纵向钢筋接头不能位于此区域。剪力墙也要求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但剪力墙在嵌固部位无须特殊处理,与非嵌固部位相同,所以,是否注明意义不大。墙柱一般是全加密,只有一种间距,不像框架有加密与非加密二种间距,所以,也就不存在因为是嵌固部位需要增加加密区高度的问题。三、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变化一、表2.2.2“柱编号“柱类型框支柱(KZZ)改为转换柱(ZHZ)。《混规》(2010版)上仍保持框支柱。《高规》(2010版)条文说明10.2.10:本次修订将“框支柱“改为”转换柱“。转换柱包括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和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支承托柱转换梁的柱。转换柱是广义的框支柱。所谓转换层就是因使用功能不同上部楼层部分翌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转换层的柱为转换柱,转换层的梁为转换梁。如果是局部的转换,柱为框支柱,梁为框支梁。支承上部的剪力墙框支梁,支承上部框架柱的为转换柱,支承框支梁的柱为框支柱。变化二、2.2.2第4条:对于非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必须每侧均注写中部筋。这段文字为新增,原11G101只说明对称边省略不注,未对非对称配筋是否标注作出规定,属于漏项。修订后的表达更为严谨。四、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变化一、墙梁编号表3.2.2-2新增墙梁类型连梁(跨高比不小于 5),增加注2: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根据《高规》第7.1.3: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墙梁,而不是框架梁,不同于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之前直接用框架梁代号KL表示,人们也误以为它是框架梁,这次新增 LLK是及时雨,纠正似是而非而又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是进步。我之前发的文章中也提出要求增加按框架梁设计的连梁的代号以示区别。第8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注写规则同框架梁。LLK的表示方法按框架梁,因为它的配筋形式与框架无异。LLK的构造同连梁,不能按框架梁,因为LLK属于连梁范畴。框架梁要求梁纵筋满足直锚长度时伸入支座内长度为支座宽/2+5D,而剪力墙(通常是边缘构件与墙向联体体)支座很长,伸入支座内长度为支座宽/2+5D造成极大浪费,也无必要,应按连梁构造,伸入墙内锚固长度即可。变化二、设计施工时应注意IV.当非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不设外圈封闭箍筋时,设计者应注明。施工时,墙身水平分布钢筋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构造做法。这条说明为新增。加强部位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及非底部加强部位的约束边缘构件应设置封闭箍筋,而非底部加强部位的构造边缘构件可以不设封闭箍筋,之前平法对此没有任何说明,也没相应构造。变化三、3.6.3: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需设置附加翌向插筋时,设计应注明构件位置,并注定附加翌向插筋规格、数量及间距。翌向插筋沿墙身均匀布置。本条为新增,一般在地下室外墙设置附加翌向附加插筋,若有,设计都会注明插筋规格和间距,一般不注具体数量。五、 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变化一、表4.2.2梁类型增加楼层框架扁梁,代号为KBL,扁梁是客观存在的梁,其作用是节省桉层空间高度,之前没有与普通框架梁区别开来,就按普通框架梁设计和施工,但它们受力与构造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平面表示方法相同。变化二、表4.2.2注2楼层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代号KBH,因为框架扁梁的宽度超过框架柱的宽度,扁梁部分钢筋在柱外,节点核心区不同于一般的梁柱节点,需要特殊处理,所以需要单独给代号。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包括柱内核心区和柱外核心区,柱内核心区箍筋同框架柱箍筋,柱外核心区翌向拉筋,注写其钢筋级别与直径;端支座柱外核心区尚需注定附加U形箍筋的钢筋级别、直径及根数。框架扁梁节点核心区附加纵向钢筋以大写字母“ F”打头,注定其设置方向(X向或Y向)、层数、每层的钢筋根数、钢筋级别、直径及未穿过柱截面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如KBH1O10,FX&Y2*7O14(4),表示框架扁梁中间支座节点核心区:柱外核心区翌向拉筋610,沿梁X向(Y向)配置两层7014附加纵向钢筋,每层有4根(共8根)纵向受力钢筋在柱外,柱两侧各2根。KBH1°10,FX2*7°14(4),表示框架扁梁端支座,其余同。变化三、表4.2.2梁类型增加托柱转换梁,代号为 TZL,本图集框支梁为托墙框支梁。而框支柱取消了,用转换柱代之。框支柱对应框支梁,转换柱对应转换梁,或者框支柱等于转换柱,框支梁等于转换梁,本次修订其实有点乱,反不如 11G101框支柱与框支梁两种对应的构件类型来得简洁和可理解。变化四、表4.2.2注3.本图集中非框架梁L、井字梁JZL表示端支座为铰接;当非框架梁L、井字梁JZL端支座上部纵筋为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在梁代号后加“ g”。通常情况下,框架柱与框架梁为刚接,非框架梁为绞接,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半刚接,即充分钢筋的抗拉强度。在11G101中,非框架梁的构造详图中分设计按绞接时与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两种,梁上部纵筋在支座内平直段长度分别是0.35lab和0.6lab,伸入跨内的长度分别为ln1/5和ln1/3,而图中“设计按绞接”还是“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由设计指定,设计用文字表达是很烦琐的,如果非框架梁两种情况都有,就需要一一注写。16G101在梁代号后加“g”的方法解决设计表达问题。六、有梁楼盖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变化一、5.2.2:对于梁板式转换层楼板,板下部纵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转换层楼板为新增内容,转换层属于加强层,需要更大的结构刚度和承载力,不管是转换柱还是转换梁还是转换层板其构造措施都要强于普通楼层,普通楼板下部纵筋伸入支座max(5d,hb/2)。变化二、5.2.2当悬挑板需要考虑翌向地震作用时,下部纵筋伸入支座内长度不应小于laE。5.4.1当悬挑板需要考虑翌向地震作用时,设计应注明该悬挑板纵向钢筋抗震锚固长度按何种抗震等级。一般情况下,板是不参与抗震,当悬挑板需要考虑翌向地震作用时,悬挑板下部纵筋伸入支座长度为laE。laE为抗震锚固长度,不同的抗震等级其长度不同,所以,设计要注明抗震等级。变化三、5.4.3板支承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当设计考虑墙外侧翌向钢筋与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传力时,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设计者应在平法施工图中注明。本条说明为新增,之前板在墙顶的端部构造一直没有可参考和套用的节点,到底是按锚固还是按搭接?设计未明确,预算和施工也就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算和怎么做,随意性大。此处不能简单地按楼层板的构造。七、无梁楼盖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的变化变化一、6.5.2无梁楼盖板纵向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需满足受拉钢筋的要求。 本条为新增,无梁楼盖板纵筋受力特征为受拉而非受压,明确无梁楼盖纵筋的锚固与搭接统一按受拉钢筋,不能按受压钢筋。变化二、6.5.4无梁楼盖跨中板带支承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当板上部纵向钢筋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锚固在支座中),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且平直段长度>0.6lab,弯折段投影长度15d;当设计考虑墙外侧翌向钢筋与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传力时,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设计者应在平法施工图中注明采用何种构造,当多数采用同种构造时可在图注中写明,并将少数不同之处在图中注明。本条为新增,是关于板带支承在剪力墙顶的端节点做法。八、楼板相关构造制图规则的变化变化一、表7.1.2新增县挑板阴角放射筋,之前只阳角类型。是对之前的补充,有阳必有阴,才能阴阳调和,以前是图集漏项。通用标准构造详图变化一、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表拆分为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lab和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labEo16G101不存在非抗震一说了,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相当于原来的非抗震锚固值。16G101取消四级抗震锚固长度值,四级抗震的锚固值与非抗震锚固长度值相同。抗震与非抗震锚固长度的关系,以非抗震锚固长度为基数,不同的抗震等级乘以不同的修正系数zaEoLaE=ZaEla表一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ZaE抗震等级ZaE一、二级抗震1.15三级抗震1.05四级抗震1.0变化二、增加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表la和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表laE,增加钢筋大于25的锚固值,这又回到03G101的做法。原11G101整合一张基本锚固长度表,受拉钢筋锚固值使用者根据情况乘相应修正系数如。基本锚固长度与锚固长度关系是以基本锚固长度为基数,不同的锚固条件乘以相应的修正系数Za。实际应用中一般是大于25乘系数1.1,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很少使用,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时难以鉴定,所以一般不作处理。La=Zalab表二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Za锚固条件Za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1.25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时1.1钢筋直径大于251.1锚固区保护层3d0.85d0.7变化三、增加钢筋搭接长度表,也分为受拉钢筋搭接长度Ll表和受拉钢筋抗震搭接长度LIE表,也是回归03G101模式。钢筋的搭接长度与锚固长度的关系:以锚固长度为基数,根据搭接百分率乘相应修正系数Z1,分受拉与抗震。受拉:L1=C1La抗震:L1E=C1LaE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C1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2550100Z11.21.41.6变化四、增加钢筋弯折的弯弧内直径D规定:1、 光圆钢筋,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2、 335MPa级、400MPa级带肋钢筋,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3、500MPa级带肋钢筋,当直径<25时,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6倍;当直径>25时,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7倍。4、 箍筋弯折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直径;箍筋弯折处纵向受力钢筋为搭接或并筋时,应按钢筋实际排布情况确定箍筋弯弧内直径。5、 位于框架结构顶层端节点处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筋,在节点角部弯折处,当钢筋直径<25时,不应小于筋直径的12倍;当直径>25时,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6倍。这比较夸张,实际钢筋加工成型时不会使用没么大直径的圆轴弯曲钢筋。原11G101框架结构顶层柱外侧纵筋与梁上部纵筋节点角部弯折处,当钢筋直径<25时,r=6d;当直径>25时,r=8d。框架结构顶层端节点钢筋弯折内径没变化,不过是11G101按半径,16G101按直径。弯曲内直径主要是针对钢筋加工成型,实际没有这么大轴径的设备机械,一般就按内直径4D。当然,不同的钢筋弯折内径,钢筋长度也有细微的差异,一般情况是忽略不计。变化五、增加剪力墙拉结筋的做法。之前,剪力墙拉筋一般都套用柱梁的拉筋构造,弯钩平直段长度非抗震5d,抗震为max(10d,75),弯钩角度为135度。剪力墙一般为抗震设计,所以,按max(10d,75),135度弯钩进行施工和翻样,监理验收也是如此要求。16G101剪力墙中的拉筋弯钩平直段统一取5d,弯钩角度既可以两端都取135度,也可以一端弯90度,一端弯135度,这样更方便施工。施工人员也习惯于采用一端 90度一端135度的做法,待绑扎完后再用小型止口扳工具把90度的一端弯成135度,实际上是多此一举,白白浪费人工。变化一、16G101新增地下一层增加钢筋在嵌固部位的锚固构造,钢筋弯折可以向内也可向外,原1G101弯折方向只有向内一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4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下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 10%以上。当框架柱嵌固在地下室顶板时,首层柱下端为“弱柱”设计,即地震时首层柱底屈服,出现塑性绞。框架柱嵌固端屈服时,地下一层对应的框架柱或抗震墙墙肢不应屈服,因此规定了地下一层框架柱纵筋面积至少比地下结构柱下端的钢筋增加10%。在地下一层增加10%钢筋,由规范规定,也由设计指定,这部分钢筋在嵌固部位梁顶弯折或截断。设计未指定时表示根据承载图一地下一层在嵌固部位增加钢筋构造变化二、关于跃层柱净高的新规定表2.1柱净高规定比较11G101-1P6116G101-1P65比较当柱在某楼层各向均无梁连接时,计算箍筋加密范围采用的Hn按该跃层柱的总净高取用。当柱在某楼层各向均无梁且无板连接时,计算箍筋加密范围采用的Hn按该跃层柱的总净高取用。11G101只规定各向均无梁情况下柱净高的取值,一个方向有梁一个方向无梁的情况未作规定。当柱在某楼层单方向无梁且无板连接时,应该两个方向分别计算箍筋加密区范围,并取大值。一个方向有梁一个方向无梁,加密区范围是按无梁计算。图二跃层柱平面布置图KZ1两个方向均有梁,KZ2一个方向有梁,KZ3两个方向均无梁。按16G101的规定KZ3柱净高按跃层总高度,这与11G101相同。另外一个方向有梁一个方向无梁的柱,应该两个方向分别计算箍筋加密区范围,并取大值,按层高大的计算其净高,通常是按跃层计算柱净高如图中KZ2。11G101只规定各向均无梁的情况,未考虑一个方向无梁一个方向有梁的情况。之前不管是两个方向均有梁还是一个方向有梁,都按楼层高度减梁高为柱净高。16G101只要一个方向无梁就按跃层高度计算净高,箍筋用量增加。变化三、刚性地面上下各加密500,11G101只有刚性地面同一标高情况,如下图左图。16G101增加相邻刚性地面不在一个标高情况下柱箍加密的做法,刚性地面高差部分也需要加密。图三底层刚层地面柱箍筋布置变化四、取消非抗震柱的纵筋连接构造、顶层纵筋连接构造、变截面位置纵筋构造、箍筋构造。因为16G101不适用非抗震结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取消了不设防地区,所有地区新建改建项目均要设防。变化五、增加KZ边柱、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图三边角柱顶等截面彳出时纵向钢筋构造图三边角柱顶等截面彳出时纵向钢筋构造顶层边柱、角柱伸出屋面,层面柱梁不按屋面柱梁构造,可近似地按楼层柱梁节点构造。柱顶钢筋连续通过屋面框架梁,满足直锚时不弯折,见上图①;不能满足直锚时,柱内侧纵筋弯折12d,柱外侧纵筋弯折15d,见上图②。变化六、梁上柱有变化16G梁上柱插筋弯折长度改为15d,梁高N0.6labE且土20d,插筋伸至梁底。原11G梁高N0.5labE,弯折长度为12d。

图六梁上柱LZ插筋构造变化一、剪力墙水平筋弯折要求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也是回归03G101的做法。原11G101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外侧纵筋外侧。剪力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是合理的,虽然暗柱不是墙的支座,但暗柱作为墙翌向加强部位对剪力墙提供约束,剪力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内侧既能增加墙水平筋与暗柱的的“锚固”,也能节省钢筋用量。同时,也与翼墙和转角墙内侧水平钢筋构造统一,它们都在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区别是一字型墙水平端端弯折10d,后者是15d。右图墙端部是L型暗柱,但不是转角墙,L型暗柱的下侧相当于墙垛,而不是一道墙,所以不能按转角墙处理。图一墙水平端部构造变化二:取消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采用U形钢筋的做法,实际施工中也没有这种做法,因为反而是增加接头长度,可以直接伸至墙端部。图二墙水平端部构造但外侧与端柱平变化三、剪力墙(翼墙)内侧水平分布筋在端柱内可以接通也可锚固。但外侧与端柱平的水平筋必须拉通。当墙水平筋伸入支座内大于 2个锚固长度时,则锚固是划算的,否则,贯通反而是节省的。由于图集规定不明确,用词不严谨,“或”说明两者均可,没有限定条件,在施工与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争议,如施工按锚固,结算按贯通,或施工按贯通,结算按锚固,总之,施工时按钢筋用量较少的,结算时按数量较多的。应该这样规定:当端柱支座长度<2LaE时,墙水平筋贯通端柱。当端柱支座长度>2LaE时,墙水平筋锚入端柱。1:6时可贯图三墙水平在端柱内构造1:6时可贯变化四、翼墙变截面拉通做法,当变截面差值与相交构件宽度值之比小于

通,此不仅限于墙,所有构件的变截面处构造都参照此原则。图四翼墙变截面水平筋贯通变化五、增加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抗剪用钢筋连接构造,钢筋长度为施工缝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钢筋规格、排数、间距由设计人员指定。图五墙水平施工缝处附加钢筋变化六、修正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纵筋构造,边缘构件插入墙内长度1.2laE范围长度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大于100。原11G101并未规定柱在墙内锚固范围内设置箍筋的规定。图六墙上柱构造变化七、墙构件取消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和搭接长度取值,全部按抗震考虑,见下变化七、图七暗柱转角墙构造变化八、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规定为1.6LaE。但是端柱转角墙外侧水平在转角处弯折15d,不能误用。原11G101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只笼统给出搭接长度 LIE。那么到底是按1.2LaE还是1.4LaE还是1.6LaE?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图集本身没明确。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2LaE的理由是剪力墙不管何种搭接百分率情况,其翌向搭接长度与水平搭接长度均为1.2LaE。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4LaE的理由是剪力墙水平筋搭接百分率为 50%,按照搭接百分率修正系数,搭接百分率 50%为1.4,所以搭接搭接长度均为1.4LaE。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6LaE的理由是剪力墙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百分率为100%,按照搭接百分率修正系数,100%为1.6,所以搭接搭接长度均为1.6LaE。每种观点似乎都有其道理,在计算和对量时难免有分歧和争论。本次新平法把它明确下来,以后就不用争了,也不用论证了。我在做培训和回答疑问时一直坚持剪力墙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为1.6LaE的观点,也不因立场不同而改变。变化九、修正墙水平筋伸入端柱内长度,16G101规定如下:墙水平筋(指端柱凸出墙夕卜)伸入端柱内长度土LaE时,可直锚,进入端柱一个锚固长度,既不必弯折,也不必伸到端柱对边。不能满足直锚时,则弯折15d。墙水平筋(指端柱未凸出墙)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应伸至端柱对边紧贴角筋弯折。与端柱平齐步的钢筋按普通墙处理,伸至端部后弯折。这是很大进步,对原不合理规定进行必要的纠偏。原11G101“当墙体水平钢筋伸入端柱的直锚长度土 LaE(La)时,可不必上下弯折,但必须伸至端柱对边翌向钢筋内侧位置,其他情况,墙体水平钢筋必须伸入端柱对边翌向钢筋内侧位置然后弯折。”图八端柱转角墙构造端柱形状同框架柱,但不是独立构件,不独立受力变形,端柱与剪力墙身是一个整体,端柱是剪力的一部分,端柱是用来约束墙体并提高墙体的稳定性能。端柱与暗柱虽然都属于墙柱范畴,是墙边缘翌向加强带,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暗柱宽同墙厚,端柱凸出墙体之外,其侧向刚度大于剪力墙。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端柱内,当直线锚固满足锚固长度后,锚固钢筋即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就可实现可靠的锚固。剪力墙外侧未凸出墙面,其墙肢外侧水平筋的受力状态与暗柱型转角外墙相同,但转角处不需要搭接,只要弯折15d。原11G101当墙体水平筋的直锚长度大于锚固长度不必上下弯折,但必须伸至对边翌向钢筋内侧位置,《混规》中并无这样的规定,实属无端浪费。变化十、增加抗震缝处墙局部构件,一般情况是基础相连,抗震缝处两侧墙分离。如图集所示墙下合上分的很少见。图九抗震缝处墙局部构造变化十一、16G101新增剪力墙拉结筋起始位置规定,“剪力墙层高范围最下一排拉结筋位于底部板顶以上第二排水平分布钢筋位置处,最上一排拉结筋位于顶部板底(梁底)以下第一排水平分布钢筋位置处。”翌向拉结筋起始位置是从第一排还是第二排 ?图集未作规定,边缘柱非阴影部分是每根翌向钢筋均设墙拉结筋,墙边缘为端柱及其他暗柱情况下,墙翌向拉结筋起始位于第一排翌向分布筋。变化十二、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构造边缘构件、扶壁柱及非边缘暗柱的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应不小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o取消了原11G101要求此类柱搭接区箍筋间距不大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小直径的 5倍的不合理规定。之前我撰文指出,箍筋间距不大于纵筋直径5倍是错误的规定,柱纵筋直径越小,间距越小,箍筋用量越大,含钢量是反而是增加的。实际是纵筋直径越小其承载力越小,不需要这么密的箍筋,当然也不会这样去施工,而结算时施工单位提出按图集规定。当初笔者也是建议搭接部分箍筋间距按100比较合适。变化十三、约束边缘构件16G101提供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拉筋式,第二种是箍筋式,那么,何种情况采用(一)的做法,何种情况采用(二)的做法,旧图集 11G101并未明确,16G101规定如下:当约束边缘构件内箍筋、拉筋位置(标高)与墙体水平分布筋相同时可采用详图(一)或(二),不同时应采用详图(二)。换言之,柱箍与墙水平筋间距相同可采用详图(一)的做法,如果不同则必须采用详图(二)的做法。间距不同,柱内拉筋与墙水平筋错位,所以,应采用箍筋式。图十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变化十四、楼层双洞口连梁(双跨)中间部分不布置箍筋,原11G101需要布置箍筋,实无必要,中间一般为暗柱,本质也是支座,除了顶层连梁在锚固区设置约束箍筋外,支座处不需要配置梁箍筋。图十一双洞口连梁构造变化十五、增加连梁类型,原11G101-1图集连梁只有梁在楼层标高,16G101增加跨层连梁构造,同时,跨层连梁又有两种:一是同截面,二是变截面。同截面回层连梁侧面钢筋按正常间距布置,变截面跨层连梁在变截面处设置不少于2根直径不小于12不小于12的钢筋。跨层连梁设计较普遍,般用于上下洞口之间。图十二连梁构造变化十六、16G101新增剪力墙连梁LLK纵向钢筋、箍筋加密构造,LLK本质上是属于连梁,但因为它是按框架梁设计,所以,LLK钢筋构造与框架梁有相同的地方,如梁上部贯通筋不同钢筋直径时搭接、架立筋与非贯通筋的搭接、非贯通筋伸入跨内的长度、箍筋加密区变化十七、顶板作为外墙(地下室)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墙外侧翌向纵筋弯折 15d,板上部纵筋与墙外侧搭接LIE(Ll)。原11G101没有规定墙外侧翌向纵筋弯折弯折长度,一般是按LIE(Ll)/2处理。顶板作为外墙(地下室)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就是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混凝土为弹性材料,混凝土结构支承实际均为弹性,根据支承刚度强弱分为冈U性支承和半刚性支承,“弹性嵌固支承”可理解为刚性支承,左图②的筒支支承可视作半刚性图十五顶板作为外墙的弹性嵌固支承梁乃水平方向线性受弯构件,栋梁之谓也。梁应用面广,种类繁多,本文中的梁特指框架结构中的梁,包括框架梁与非框架梁及框扁梁、悬挑梁等,不包括基础构件中的梁和剪力墙结构中的梁,不可混也。变化一、在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16G101-1P84页)新增注7说明:“当上柱截面尺寸小于下柱截面尺寸时,梁上部钢筋的锚固长度起算位置应为上柱内边缘,梁下纵筋的锚固长度起算位置为下柱内边缘。”之前遇到上下柱截面不同时,采取简易计算方法,梁锚固以下柱为支座计取。新的图集要求梁上部钢筋支座按上柱,梁下部钢筋按下柱,虽然增加计算难度,但更科学合理,因为柱变截面区,梁上部钢筋与下柱之间只有薄薄的保护层,真正对它起锚固作用的是上柱。变化二、16G101取消了非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因为本图集不包括非抗震设计,也不存在没有抗震设防的结构设计,所以,非抗震构件构造全部取消。变化三、KL、WKL中间支座两侧梁高不同或标高不同时,采用弯锚和直锚,不能贯通则弯锚,否则,可直锚。直锚长度土LaE且N0.5Hc+5d,两者取大,与框架梁上下纵筋在支座处直锚规定同。原11G101图集只要求锚固LaE。图一梁变截面构造变化四、16G101增加非框架梁下部纵筋伸入边支座不满足直锚 12d(15d)时弯折构造。11G101图集因为没有对此作出规定,软件算量按 12d(15d)计算,如果直锚不够,则用弯折补足,有时弯钩只有几毫米,显然是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之前笔者建议不能满足直锚时弯折5d,新图集要求伸至支座对边后弯折,未端带135折,未端带135度弯钩,平直段长度5d。如果是90度弯钩,平直段长度12d,而135度弯钩平直段长度5d就够了。图二非框架下部纵筋端支座构造变化五、16G101增加非框架梁注5:“当梁纵筋兼做温度应力筋时,梁下部钢筋锚入支座长度由设计确定。”梁纵筋兼做温度应力筋的情况不多见,即使有,也由设计给出锚固长度。变化六、16G101悬挑梁梁面标高低于框架梁时,梁上部纵筋伸入框架柱(梁)内的长度为直锚长度土La且N0.5Hc+5d,两者取大。原11G101图集只要求锚固La。图三悬挑梁上部纵筋构造之一变化七、当悬挑梁上部钢筋为一排,且悬挑梁净长L<4h变化七、当悬挑梁上部钢筋为一排,且悬挑梁净长L<4hb(梁高)时,上部钢筋全部伸到悬挑梁外端弯折12d,可不采用弯起钢筋。图六框架扁梁边柱节点构造之一框架扁梁箍筋加密从垂直方向的扁梁边缘开始,而不是从柱边开始;柱梁核心区设附加纵向钢筋,中间节点伸出核心区两边各一个锚固长度,边柱但出住外一个锚固长度。核心区附加纵向钢筋由设计确定;柱梁核心区柱外附加纵向钢筋设置翌向拉筋,拉筋同时勾住扁梁上下双向纵筋;穿过柱截面框架扁梁纵向受力钢筋锚固构造同框架梁;柱内核心区箍筋同框架柱箍筋;当hc(柱宽)-bs(边梁宽)>100时,柱外核心区设U型箍筋及翌向拉筋;笔者主张框扁梁箍筋在柱支座位置贯通,既简单又能确保核心区的锚固强度,若受力不能满足可加大箍筋直径,其实钢筋用量并不比附加纵筋和拉筋的做法多,且施工和翻样都方便。核心区梁内附加纵筋固定都是个问题,混凝土浇筑时易掉落。变化八、16G101新增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部位加强做法,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对墙有影响,对支承墙的框支梁也有影响。如果洞口离框支梁较远,则用暗梁,如果离得较近,则设附加钢筋,且框支梁箍筋加密,如果洞口底标高在框支梁面标高,则框支梁加密。图八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洞加强部位做法混凝土结构中的板分为有梁楼盖与无梁楼盖,前者包括有梁板、井字形板、肋(梁)板和平板,板是支承在梁上;后者是板柱结构,板支承在柱上。变化一、新增转换层板筋构造,转换层板下部纵筋在端支座锚固同上部纵筋,转换层板下部纵筋伸入支座长度Lae,当直锚长度不足时,伸到支座梁外侧纵筋内侧后弯折,弯折长度15d。平直段长度不小于0.6laE是对设计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是能满足的。图一转换层板纵筋构造变化二、新增板在剪力墙墙顶的端支座构造。与端部支座为剪力墙中间层相差不大,主要的区别是对平直段长度的要求,当设计按绞接时:>0.35LaE,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0.6Lae。设计按绞接还是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由设计注明或如非框架梁用不同代号以示区别。当墙外墙翌向钢筋与板上部钢筋搭接时,搭接长度为Ll,应该理解为1.6La,同时要求板上部纵筋弯折断点位置位于板底之下此属于定性要求,而没有定量规定,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如伸至板底,或者伸至板底加 5d,一定要量化才有可操作性。墙外侧钢筋弯折长度15d,一般情况下墙顶纵筋弯折是12d,此处考虑屋面板上部钢筋与剪力墙外侧翌向钢筋搭接传力时墙顶纵筋弯折15d。顶板作为外墙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墙顶纵筋也是弯折15d。图二板在墙顶端部构造变化三、新增板带在剪力墙中间层和墙顶的端支座构造。1、跨中板带在剪力墙中间层上部纵筋平直段> 0.4Lab,弯折15d,下部纵筋伸入墙内12d且过支座中心线。2、跨中板带在剪力墙顶连接有两种,一种搭接连接 Ll,墙外侧水平筋弯折15d,板上部纵筋弯折断点位于板底。板下部纵筋伸入墙内12d且过支座中心线。第二种是板上部纵筋充分利用钢筋的杭拉强度,上部纵筋平直段土0.6Lab,弯折15d,下部纵筋伸入墙内12d且过支座中心线。3、柱上板带在剪力墙中间层上、下纵筋平直段土 0.4Lab,弯折15d。4、柱上板带在剪力墙顶墙外侧钢筋与板上部纵筋搭接 Ll,墙外侧水平筋弯折15d,板上部纵筋弯折断点位于板底;下纵筋平直段土0.4Lab,弯折15d。I□ ]图三板在墙顶端部构造楼梯16G101-2楼梯没有根本性变化,基本上已经定型了,但有些细微的变化,不可不察也。虽然有了电梯,但楼梯永远无法被取代,是建筑设计标配,因为电梯会有故障,而楼梯不会。楼梯是建筑物中作为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也是火灾时唯一逃生通道。楼梯由连续梯级的梯段、休息平台、梯梁梯柱和围护构件等组成。变化一、取消代号HT楼板,原11G101的HT梯板支承方式改为现GT梯板支承方式。11G101中FT型和GT型(由层间板、踏步段和楼层平板构成)两者高相似度,16G101-2把FT型和GT型合并为FT,取消GT,然后把HT改为GT,即取消层间平板端单边支承方式。图一FT型和GT型变化二、增加梯板CTa和CTb型,CTa和CTb型为带滑动支座的板式楼梯,楼板由踏步段和高端平板构成,其支承方式为梯板高端支承在梯梁上, CTa型梯板低端带滑动支座支承在梯梁上,CTb型梯板低端带滑动支座支承在挑板上。ATa、ATb都是带滑动支座的板式楼梯,全部由跳步段构成。ATa、ATb、CTa和CTb型适合用于装配式建筑结构预制楼梯段与结构的连接,但此处楼梯为现浇。□图二 CTa刑图三CTb型变化三、ATc型全部由踏步段构成,其支承方式为梯板两端均支承在梯梁上,与AT类似,但设计标准更高,要求梯板两侧设置暗梁。梯板厚度不小于140mm,按双层双向配筋,这与11G要求相同,采用带E钢筋(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比值不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大于1.3;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小于9%三项指标),此说明为新增。当然,其他梯板也采用带E钢筋,画蛇添足纯属多余。变化四、ATb楼梯楼梯休息平面钢筋在挑板内钢筋改为U型,原11G为L型,且没有挑板剖面详图。图四ATb型基础基础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冈U性基础(rigidfoundation)主要承受压应力的基础,受刚性角限制,一般由抗压性能好、抗拉、抗剪性能较差的材料例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做基础,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民用小型建筑。柔性基础(flexiblefoundation)承受弯矩,不受刚性角限制,由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基础,用于地基承载力差、上部荷载大、基础埋深深和设有地下室的建筑。扩展基础,通过基底外扩,使作用于基底的压应力小于或等于地基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其本身的强度要求,如独基和条基。基础构件包括桩基、独基、条基、筏基。桩基包括桩与承台;条基分为墙下条基和柱下条基;筏基又分为梁板式筏基和平板式筏基。基础类型一般由一种或若干种基础构件进行组合而成。变化一、增加灌注桩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灌注桩类型分为:灌注桩和扩底灌注桩。图一灌注桩编号表灌注桩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注写和平面注写两种图二灌注桩列表注写(一) 、列表注写:在桩表中注写:桩编号、桩尺寸、纵筋、螺旋箍筋、桩顶标高、单桩翌向承载力特征值。1、 桩编号:GZH12、 桩尺寸:(桩径*桩长),如800*200003、 纵筋:(1)、通长等截面配筋,注写全部纵筋,如 16C中25;(2)、部分长度配筋,注写桩纵筋如 16中28/15000;(3)、通长变截面配筋,注写桩纵筋包括通长纵筋 12中25,8中22/10000,表示桩通长纵筋为12中25;桩非通长纵筋为8922,从桩顶伸入桩内长度为10000,桩顶范围内10000内钢筋为12中25+8中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