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13文化名人在息县“五七干校”的遗痕1969年11月18日晚,河南省息县东岳公社轧花厂仓库里,搭满大大小小的通铺,集中住着100多人。在这些人中,有文化名人钱钟书及夫人杨绛、俞平伯、沈从文、胡绳、何其芳、吕叔湘,有经济学家孙冶方、骆耕漠、顾准、吴敬琏、林里夫等等——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中央机关单位在息县“五七干校"的历史一幕。
据息县县志记载:1969年前后,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对外文委、对外经委、全国总工会等中央机关单位先后在息县举办“五七干校”。到1970年,有几千名北京人来息县,住在各个“五七干校"驻地。他们在参加政治运动和田间劳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思考和创作,留下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手稿和作品,这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的理论文章,著名作家的诗歌、散文、日记等等.今天品评这些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文化浩劫之中,这些学人的睿智和个性。
俞平伯在息县创作的诗ﻫ
俞平伯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作家、批评家兼诗人,他一生潜心写作,辛勤笔耕,以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建树,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为数不多的硕儒,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红楼梦》,他有着很深的研究。ﻫ
俞平伯一生作诗数量极多,他把“人生譬之为波浪,诗便是船儿”。1969年,他随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来到息县,这一段生活,成为诗人一生中最特别也最难忘的经历。朴素宁静的乡间生活与喧嚣压抑的政治气候形成巨大反差,使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这期间,诗人进入晚年创作的高峰期,农舍茅屋、河塘竹林、杂乱的集市、泥泞的道路均成为素材。乡亲们常看见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破旧发黄的小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七言或五言诗词,从这些草稿的流畅程度来看,几乎每首诗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改动.在息县一年多的生活里,诗人共创作了近百首诗词,具有代表性的是《息县杂咏》、《纪东岳事》、《至日》等等,其中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还在香港单独出版。这些诗词,真实地记录了息县农村的田园风光和民情民风,至今读来仍清新爽朗。诗人在《纪东岳事》里写道:
ﻫ樱子黄先赤,红桃更绿桃.ﻫ塘春多扁嘴,延颈白鹅高。ﻫ东岳庙恢扩,闻当街北头。
他年遭劫火,空有集名留。ﻫ明日当逢集,回塘撒网赊。
北头卖蔬果,南首有鱼虾.
诗人住处,房前屋后有很多楝树,当紫色的楝花盛开时,随风飘来阵阵清香。这位久住苏杭和京城的老人,从未见过楝花,他在一封家信中满怀喜悦地写道:“顷看见一树,地面落花紫色,此花在诗词中每见之。所谓‘二十四番花信风',其第二十四番,即楝花风。开到此花,春信全了,故诗人每每用之。我却从未见过,因口占二诗。”ﻫﻫ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楝花风。ﻫ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英繁小叶浓。ﻫ此树婆娑近浅塘,花开飘落似丁香.
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ﻫ诗人夫妇俩在息县东岳住了一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农民问字》一首:ﻫ
昔年漫学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
惭愧邻娃来问字,可留些子益贫农。
在农村过端午节是非常热闹的,特别是邻居的热情关照,常给他们带来许多喜悦和快乐。1970年端午节,诗人夫妇俩在邻居家度过,随后,诗人在《端午节》中写道:ﻫﻫ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ﻫ知是天中近,邻居为我留.ﻫ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ﻫ分尝初刈麦,惭荷对农民。ﻫ由于诗人夫妻年纪大,又受人尊敬,劳动时一般被安排些较轻的活干,《绩麻》是其劳动内容之一:ﻫﻫ脱离劳动逾三世,来到农村学绩麻.ﻫ鹅鸭池塘看新绿,依稀风景似归家。
ﻫ农村的生活也常给老人带来一些困难。一个下雨天外出开会,俞平伯步行返回至半路时,道路泥泞,立在其中无法自拔。幸有农人路过搀扶,昏黑时才回到住所。这次经历发生在“冬至”那天,所以诗人写了首《至日》:
ﻫ至日易曛黑,灯青望眼赊.
泥途云半舍,苞信一何遐.ﻫ已湿棉衣重,空将油伞遮.ﻫ风斜兼雨细,得伴始还家。ﻫ
1971年元旦,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俞平伯等十多位老知识分子提前从干校“毕业”。在离开东岳时,老乡们都来相送,真情难舍,诗人用息县方言赋诗一首《与农民话别》:
ﻫ落户安家事可怀,自憎暮景况非材。
农民送别殷勤意,惜我他年不管来。ﻫ俞平伯一生当中,有20年住在苏杭,有50年住在北京,但是,在息县的这段生活经历给老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却不亚于北京和苏杭。回到北京以后,老人与息县东岳的房东之女顾兰芳有书信相通,常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他在《辛亥杂诗》里写道:
茅檐土壁青灯忆,新岁新居住永安。
日日风寒已是春,农娃书信慰离人。
却言昨梦还相见,回首天涯感比邻。ﻫ雨中行路一趑趄,昏暮思归味所趋。
自是人情乡里好,殷勤护我到茅庐.ﻫ……ﻫ
俞平伯1990年以91岁高龄逝世于北京。他的诗词成为息县人民永远唱不完的歌。ﻫ
钱钟书夫妇及《干校六记》ﻫﻫ息县东岳有位老农说,“五七干校”的人,个个通晓天文地理,人人能懂八国文字。这正是“五七干校”的文化名人留给老百姓的印象。
ﻫ其中的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博识多能,学贯中西,主要作品有《管锥编》、《围城》等,被誉为文化大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翻译家、文学家,最著名的译著是《堂吉诃德》.1980年,她根据“五七干校"的亲身经历写成了散文集《干校六记》,记录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里的多舛命运和达观精神,以及他们夫妻恩爱、相依为命的感人场景,“文字简约而诙谐,感觉微妙而真切”.ﻫﻫ当时,到“五七干校”的队伍从北京出发,“学部敲锣打鼓进行欢送,年逾七旬的俞平伯及老伴打着红旗领队当先,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经信阳、罗山和息县县城,另一路经驻马店、正阳,到息县东岳。刚开始,杨绛一行暂住在村里副队长的家中,六面泥的小房子,半尺高的窗洞,床位在没风的暗角落里,伸手不见五指,除了晚上睡觉,白天待不祝干校的劳动有多种,种豆、种麦等农活是大田劳动,也有些杂活,如脱坯、养猪、打井、种菜等等。“清晨三点钟空着肚子下地,早饭六点送到田里,劳动到中午休息,黄昏再下地干到晚。”在《凿中记劳》、《学圃记闲》两篇文章里,杨绛记录了挖井的过程和感受:“挖井一开始是干土非常吃力,到后来是带有水分的烂泥巴分量更沉重,由于天气很冷挖到三米深以后,越挖越困难.”杨绛干的是为打井人送饭和烧水的杂活,有时也凑凑热闹,脱了鞋袜,把四处乱淌的泥浆铲归一处.“平时总觉得污泥很脏,可是把脚踩进泥里,觉得它更亲近了.”水井挖好的那天,杨绛还特意打来烧酒,买来泥块糖(劣质糖块),为大家开了个庆功宴.ﻫﻫ杨绛在一个村庄看管菜园,钱钟书则在另一个村庄看管工具,他们相隔咫尺却不得见面.后来,钱钟书得到一份到邮电所领取报纸、信件、邮包的工作,凑巧的是去邮电所的路正好经过杨绛看管的菜园子.这样,他们夫妇俩可常在菜园相会,杨绛养的一只小狗也在钱钟书来时绕膝亲热,他们“远胜于旧小说和戏曲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在这期间,他们还度过了60岁的生日,为此,还开了一个烧鸡罐头.
ﻫ菜园里种了很多青菜,有韭菜、莴笋、胡萝卜、香菜、蒜苗等等,常有老乡来“拣”他们的菜。一天,有位老大娘带着女儿拣了许多干老的菜帮子,说“先用水煮一下,和些面糊,一搅,可好吃哩1“我见过他们的‘馍’是红棕色的(高粱面做的),面糊也是红棕色的,不知‘可好吃哩’面糊是何滋味”,杨绛写道。她经常在生活上帮助这位老大娘,还指导小女儿的学习,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ﻫ
在干校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小故事。当时,钱钟书又黑又瘦,容貌和照片上差别比较大,他到诊所看病,心直口快的黄大夫看他签名簿上写的是钱钟书的名字,怒道:“胡说!你是什么钱钟书,钱钟书我认识1后来钱钟书说出杨绛的名字,此事才得以了结。钱钟书和另一位一级研究员,从来就没有用柴草烧过火,一次别人让他俩烧开水,结果半天时间都没有烧开,这事让大家笑话了很长时间。更有趣的是何其芳吃鱼的故事:一天,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何其芳忙拿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起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没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还没拿掉,大家看到都笑了.
顾准的《息县日记》ﻫﻫ顾准是一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也是一位当代思想家。他才华横溢,见解深邃,知识渊博,一生在历史、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进行着执著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他在一生的著作里,全面研究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尽力弄清楚西方文明的渊源,在比较中西文明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他说过,只要能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问题的所在,我们的祖国不久就会“雄飞世界”.ﻫﻫ顾准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历尽了种种苦难.有两大重要历史事件使他与信阳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次是1959年被下放到商城县劳动改造近五个月;另一次是1969年随学部“五七干校"到息县生活近两年。ﻫﻫ1969年11月,顾准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下放到息县“五七干校”.在此期间,他留下了一二十万字的《息县日记》.当时政治运动频繁,很多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被两次打成“右派”分子的顾准没有因此消沉,他一来到息县就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思考。他在日记里写道:“息县地处淮河之滨,在淮河的紧北面……东岳环境,并不如在京所闻那样严峻.土地辽阔,村落田地,景色与淮海区依稀相类。此次来息县,对千里淮上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这是息县的民谚,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淮上的自然条件如此优越,作为农业基地,前途如此有望,水利加化肥,仅仅千里淮上,就可抵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谷仓。对于千里淮上锦绣河山所知较多,更加觉得我们祖国的宏伟壮丽.”ﻫ
相对于大城市,息县东岳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顾准来到这里却少了许多精神上的折磨,生活也相对稳定。干校又有较多的农业机械,人工干的都是较轻一些的杂活,如修建房屋、打井、养猪等等.他记录到,“巫宝三脱坯,章有义制瓦,杨坚白和泥,骆耕漠装麻,林里夫拉车”。平日除在食堂吃饭外,自己还可买些炼乳、糖果.1971年元旦,顾准在日记中写道:“虽在运动中,新年伙食极其丰盛。运来猪四头半,鱼恐在四百斤左右,集体伙食供三顿好菜,鱼、饺子、熘肉片.全天的劳动任务是绞饺子肉馅,这是五年来未干过的活."
随着生活的好转,他在息县的日记越写越多、越写越长,有时一天的日记达两三千字,成为探讨理论的思绪集锦。这段时间的思考,引发出他的许多重要学术思想,形成了对祖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意见和建议。现在看来,当时他的那些观点与今天许多正在实行的政策大致有着惊人的相似。ﻫ
关于三峡建设,他在1971年的日记里写道:昨闻三峡上马,晚间浮想联翩,不能入寐……三峡电站若以450KW输电半径计,达周边为汉中、西安、洛阳、九江、长沙、重庆。其年发电量若上500亿KW,以0.05元/KW计,每年收入达25亿元.这样,这个电站即使投资100亿元,也是划得来的。ﻫﻫ关于黄淮海开发问题,他在1970年12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黄淮平原苦于三料俱缺,东起海州,西迄信阳……应修筑五六条简易铁路,于是燃料可以运入农村,畜产品、农产品可以运出,这块大平原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片的精耕高产农业区……经营这个大平原农业的经济效果,远胜于山区的治山治水。大寨型的农村是可贵的,然而这块大平原的农产量却是无限的。
ﻫ关于西部开发,他写道:东侧建设,无论工业或农业,都是事半功倍.西部建设,并不是没有必要,关中、河西、四川以至京汉西侧的广大地区,资源现当开发,工业理应发展,百年来偏枯局面当改变。东西并举,速度更快。但愿今后十年,我国工业能十倍于今日。
关于人口与发展的问题,他写道:我敢设想的极限,是一半人口在农业,农产品自给的工农业大国。但是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限制。这种局限,其实不能摆脱农村贫困和农村人口增殖率无法抑制的困境,也永远达不到真正现代化的目的。
在研究新会计问题上,他写道:在会计上引起的新的问题有二,第一,对企业而言,全部用工用料分成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两部分;第二,对国家全体而论,决不可以再抄袭苏联,以当年财政的收支为企业会计计算的唯一内容,经营基金,尤其是固定资本的增减,是全体工人阶级一年辛勤劳动的重要成果之一。1964年前曾设想,国家要有一个总会计局。现在看来,这样的安排更成为必要.
顾准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国的前途,重心其实应放在经济发展上……以经济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经济发展在我国必将愈来愈成为中心,其他一切,势必围绕这个中心而转动……造成一个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的局面,再干二十年,二十年后中国就是雄飞世界的中国了。ﻫﻫ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当年“五七干校"的这些文化名人已离开息县三十多年了。同到中州是胜缘,息县人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当年“五七干校”的人和事,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收集整理这些文化遗迹,才发现它们已经深深地植入这片土地,形成一种本地特有的文化.ﻩ俞平伯、钱钟书等人在“五七”干校何西来1969年11月15日,学部“五七干校"首批人马出发去河南罗山.文学所是“连锅端”,全部下去了,准备在那里安家落户.文学所知名的俞平伯、钱钟书、何其芳等都下去了。俞平伯还带着他的夫人“大表姐”.俞平伯有一段日记是这样写的:“上午发言。到所里来,表示赴‘五?七干校’之决心。下午宣布全所移河南信阳罗山,办‘五?七干校’。学习班结束。下午回家。15日2时30分,携妻离老君堂寓.到所集合,乘大轿车同赴车站。"我想,俞平伯老先生写“离老君堂寓”这几个字时,肯定是很有感触的。老君堂是俞家祖寓。俞家最有学问的人物是俞樾,他是清代学术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俞平伯之母曾说,“到平儿,俞家五代书香。”就是从俞樾算起的。老君堂分正院、偏院。有几十间房子。俞平伯住正院,偏院是他家的书房。“文革”以前,逢休息日,他常请朋友到西院唱昆曲.“文革”中,他从正院被赶出,住进矮小的书房.那年五六月,老君堂院中的马樱花绽开粉红的花朵。这种花又叫合欢花。这时,俞老从偏院的墙头,看到马樱花开,便写了《七绝》一首:先人书室我移家,憔悴新来改鬓华。屋角斜晖应似旧,隔墙犹见马樱花。这首诗后来在牛棚难友中传阅时被发现,把他斗得够呛。说他记了“反革命变天帐”。写一首诗就是“变天帐”。诗书对于知识分子似乎都成了致祸之累.下干校前,很多人觉得没指望了,把书都卖了。离开自己的书,是很痛苦的。那时卖书,小本八分500克,大本一毛五分500克,报纸三毛500克,外文精装书还不要,得撕了皮才行。也有不乏远见的聪明人买书,几块钱就能买一套《资治通鉴》。下干校时,我们先到河南信阳地区罗山县落脚。那地方原来是劳改农场。我们就住在劳改犯住过的房子里,打地铺。11月中旬,天已经很冷,又补种了一些麦子.何其芳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用品是一个大白茶缸。从刷牙喝水到吃饭,他都用这个大白缸子.信阳出水稻,有水塘养鱼,食堂有时也买鱼吃。一次,给大家改善伙食,每人一份连鱼带汤的烧鲢鱼。何其芳仍然用他的大白缸子装了一份。吃着吃着,越吃味道越不对。吃到最后,发现下面有一块香皂!这成了何其芳有名的故事。我也有个故事.因为罗山水塘多,大家经常到水塘边洗脸洗脚洗衣服。有一次我去一个原是粪坑的池子里洗过东西,于是文学所调皮的“校友”用何其芳的故事和我的故事编了一副对联,来取笑我们。何其芳牙缸吃肥皂越吃越香何老别粪坑洗屁股愈洗愈臭没有横批。我自己可以加一个:香臭不分。“老别”也有典故。“文革”中,造反派写我的大字报说,“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云云.所里有个蒙古族同志,叫仁钦?道尔基,他的汉语不太标准,说这句话时结结巴巴:“我们有,有个别、别、别有用心的人……”于是有人叫我“何别别”或“何老别”。刚下去时,钱钟书、吴晓铃烧开水。这两位是有名的大学问家。钱老著有《围城》、《谈艺录》等书,吴老是解放后出版《西厢记》最早注本的注者,戏剧专家。让钱老和吴老成天围着锅炉烧水,烧得“两鬓苍苍十指黑”,真是糟踏斯文,“斯文扫地”!而且,冬天的北风老往膛里灌,水老烧不开。里头加热,外头加冷。还有人不自觉,去打热水洗脸洗脚,这种时候两位老人就会用充满“忿恨”的眼光盯着这些人!我们驻地在离罗山县城5公里多地的地方,只呆了几个月时间,又从罗山搬到息县东岳公社.在那里划了1万多亩地。学部各所都去了,集中在一起。到了东岳,一方面建校,盖房,种地,烧砖,打坯,劳动强度大。一方面清查“5?16"。学习、审查不断.那时钱钟书管收发。我们写了大字报,还拿去让钱先生抄。有一次,他看了我的大字报稿,说,你这个不通啊!你这里逻辑上有错误。他指出我的逻辑之错,我当下就接受了,改了。那里地特别多,我们在残存的水围子里搞猪圈。以为水围子可以挡住猪。何其芳和另一个同志在水围子里养猪。但殊不知猪会游泳,常常半夜猪就跑了。何其芳就打着手电找猪,追猪。有时下雨,他和那个同志穿着雨衣雨鞋满地找。他写了《养猪三字经》,说是“猪忧亦忧,猪喜亦喜"。这句话成了何其芳干校养猪的座右铭,很有名.可见,他的确是虔诚地下去改造自己的。俞平伯跟他的夫人住在老乡家.老乡的房子很破,屋子里也很简陋.俞平伯在这里干点轻活,搓麻绳,用来捆秫秸。因为我们盖的那种房子,没有椽子,只有檩条。就用麻绳捆住秫秸杆,捆成又粗又长一条一条的秫秸把子,搭在檩条上,再上瓦或不上瓦涂上泥搭别的东西,做为支撑.俞平伯搓麻绳,可说是一丝不苟。他跟何其芳一样,虔诚地劳动,虔诚地改造。他对自己的“搓麻"工作,有抒情诗为证:脱离劳动逾三世,回到农村学绩麻。鹅鸭池边新绿绕,依稀风景顶还家。另外,他还有一首《邻娃问字》:当年漫说屠龙计,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留些子忆贫农.“屠龙”为典故。指学的本事没用。说是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本事,都如讹谬一样过去了。俞平伯的自我改造意识还是明显存在的.他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批评。“文革"前有一次我到老君堂去看他,他把写在花笺上的一首诗给我看了。是在“十竹斋”花笺上写的.我记得其中三句:炙背夕阳面壁居,毛公指点分明甚,悔不当初细读书。50年代批判了他。60年代他也并未想翻案。“毛公指点”句和“漫说屠龙"句,意思是相同的,是愿改造的。这首诗他的遗诗集《俞平伯旧体诗集》未收.俞平伯在东岳住在水塘边,那个水塘很脏,不是清水,水泛黄绿色,很深。洗衣、洗菜,臭哄哄的。池塘边,有几棵苦楝树,春天开一种淡蓝色的小花。淡蓝色在春天,在破草房子和臭水塘边,十分夺目,当是宜人的春色了。俞平伯又来了诗兴,写了《楝花二首》:一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楝花风。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英繁小叶浓。二此树婆娑近浅塘,花开花落似丁香。绿荫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故乡还是他在北京的家。到后来,干校实在没什么可做的,就让俞平伯夫妇先回了北京.他们已是60多岁近70岁的老人了.在干校一年多,不容易。这就是当年的俞平伯。大部分“五?七战士”和一些带家属的,都住大营房,用苇席隔开。单身汉集体住,地盘大一点。一家一户的,各自隔开。那里吵架说话解手什么的,都听得见,没有任何隐私。文学所的余冠英余先生,是著名古典文学学者,《诗经》、《三曹诗选》、《乐府诗选》的选注者,全家也住这样的房子.一天晚上,他似乎老听见摇扇子的声音,就骂他老伴,“天没这么热,干嘛老摇扇子?”他一骂,就没动静了。过一会,摇扇似的声音又响起来。原来是床板在噗嗒噗嗒响,是来探亲的.仅一席之隔,无法消声。余先生便戏称:“海豹!海豹!"干校生活很单调,只准读《毛选》和马恩列斯著作以及报纸文件。《红楼梦》都不让看.军宣队说《红楼梦》是黄色小说。钱钟书带了几本比砖头还厚的外文辞典,一有工夫就看。辞典是工具书,看辞典,不会犯哪一条禁令。(摘自光明日报出版社《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在五七干校告白》)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中ﻫﻫ广东频道(04—2116:24)成为红学家之前,俞平伯是诗人.一九二五年他在北京出版过一本诗集《忆》。诗集均为手书影印,丰子恺插图,朱自清书跋,俞平伯自书,精致可爱之极.扉页上写有这么一句:“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徜徉在息县集市上,七十岁的老人想必不会再寻觅遥远的童心。
从来佩服杨绛的文字,含蓄,典雅,韵味无穷。但对她叙述往事的不露声色,乃至过于冷静和哀而不怨,也曾感到不满足。一位朋友读过小说《洗澡》后说:怎么能把精神的痛苦写得那样冷漠?他说他不理解,也不喜欢。我想,这也许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的缘故。不管怎样,作为艺术家的杨绛,的确达到了一般人望尘莫及的超人境界。正像她和钱锺书刻意追求一种别人做不到的“大隐隐于市”的境界一样。当然,写《我们仨》的杨绛有了变化。毕竟是写家事,写家人情感,过去追求冷静、节制境界的杨绛,此时笔端的情感色彩浓烈了许多也在情理之中。再翻开她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干校六记》,仔细品味,发现说她过于冷静也许是误读。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虽非横眉冷对,或者痛心疾首,但不露声色的叙述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苍凉、悲悯、感伤。春节前,属猴的我去中央电视台录制一个谈猴年的节目。主持人问到一九六八年那一个猴年的大事时,我脱口而出: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来又想,其实我只说对了一半,那一年还开始另一件大事:五七干校。从这一年年底开始,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要离开城市下放到农村的“五七干校”,开始真正务农生活,这一举动一九六九年达到高潮.杨绛和钱锺书都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杨绛在外文所,钱锺书在文学所.文学所先行下放,全所定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出发。钱锺书则被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年等方性磁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度天津市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 中国钢易拉罐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四级营养师题库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考前冲刺试卷B卷含答案
- 2022-2027年中国烘焙纸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理财产品抵押贷款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中国通信光缆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4年政府采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西平李氏】忠武郡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
- 水库回水计算(实用)
-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全套课件
- 伊索寓言-狗和影子课件
- 卸船机用行星减速机的设计-毕业设计
- 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教案【含教学反思】
-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学工作总结
- 光储电站储能系统调试方案
- (完整)小学语文考试专用作文方格纸
- 管理供应商 供应商绩效评估
- 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