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规划研究王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4年7月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高度叠加的关键时期。城乡发展建设中的大量社会空间问题,深深打上了我国特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的烙印,在西方城市建设史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一旦处理不好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和深远的影响。城乡规划工作关注的焦点必须从传统的物质空间领域逐渐拓展到社会发展的范畴。背景:社会规划研究:以改善城市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关注城乡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促进城乡规划在发展导向和空间资源配置上全面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内容第一部分1.
导言: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第二部分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5.城市贫困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7.美丽乡村建设1.1现实背景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1.3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历程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1
导言1.导言1.1现实背景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贫困群体贫富差距社会服务社会网络公众参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专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城市形象的热潮中,城市规划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建设的成就与负面影响并存。1.导言1.1现实背景新的《城乡规划法》:中国城乡规划已经肩负起打破城乡二元割据局面、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导言1.1现实背景让公共利益重返规划的核心城乡规划学科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强化城乡规划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政策职能强调以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关注核心的社会规划研究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对社会需求、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发展的关注纳入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积极寻求应对重大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规划研究方法和规划策略概念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即把“人”及其“社会性”纳入规划中强调通过空间、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性规划手段,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并确保社会目标被理解且整合进入规划的各个层面1.导言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1.导言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模式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防御式社会规划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式社会规划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规划1.导言1.3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历程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关注人造环境对社会交往和整合模式、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相关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新城建设中广泛开展以改善社会质量为目的的社会规划活动一些核心的社会因素纳入规划的主导思想,包括:人文因素、面向社会需求的供给、社会公正、社会整体发展1.导言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在规划研究层面关于城乡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人口规划研究促进社会融合的城乡社会空间规划面向社会公正与多元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专项社会规划社区规划与公众参与回应社会关怀、面向特殊群体的规划研究1.导言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在规划实践层面规划编制层面的社会规划内容
社会目标与指标体系、社会人口分析、社会需求评估、各类专项社会规划以及社会影响评价规划管理层面的社会规划内容
广泛的公众参与、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图:社会规划的多种组合模式示意2.1沟通规划的理论基础2.2沟通规划的方法论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议2.4城乡规划中沟通与协作的实践案例2
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1沟通规划的理论基础Habermas的沟通/交往行为(CommunicativeAction)理论ToreSager的《CommunicativePlanningTheory》PatsyHealey的协作规划(CollaboratePlanning)理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规划理论,沟通规划关注决策过程和社会公平,试图通过过程的民主实现民主规划,从“为人”的规划走向“与人”的规划,沟通规划理论家们强调规划权力的平衡,规划过程即是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的沟通平台,让所有利益相关人平等地参与到沟通过程中,通过可以被理解的、正确的、真实的、真诚的沟通,构建共识,形成共同的规划目标。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2沟通规划的方法论Habermas认为,由于解决规划中各团体利益的协调、远近期目标安排等问题的方案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获得,所以必须设计出一种能够不断生产出暂时性方案的程序。这种程序必须发挥以下三种功能:(1)使某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2)杜绝某一种意见凌驾于其他意见之上的可能性;(3)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最终能够汇总为一种为整个共同体所接受的“一致性”意见。只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终极真理或每一个人都完全同意的方案是不可得的,他们就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经由正当程序得出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2沟通规划的方法论Sager(1994):规划师不应当仅仅是政府或开发商的技术顾问和代言人,更应当充当排解困难者(facilitators)、调解斡旋者(mediators)和解释者(intepreters)、综合协调者(synthesisers)。JohnForester:尽管规划师通常只拥有极少的正式权力,但规划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影响决策过程。规划师只有对权力关系、相互竞争的需求和利益以及政治经济结构的背景进行明确的评价,才有可能对实际的需要和问题做出回应,此时才有可能使用接近于理性的方法。……设计的社会过程的核心:赋予一栋建筑物、一所公园、一个项目或一项计划有意义的形式,而不同的利益团体对此均能认可,对不同的团体都是具有凝聚性和有意义的,并且是可实施的。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议通过体制创新,消除现有的不平衡权力结构,鼓励各方通过公开公平的沟通来解决政策分歧。
改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过程中社会权力关系不对称的局面,使人民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决定意识;
在规划过程中更加广泛地应用对话、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有效沟通,使公众更好地理解规划;
建立规则,使有关规划的争端能够通过沟通调解的方式得到解决;
加强换位思考的规划教育和决策机制设计,有助于决策过程通过参与和沟通达成共识。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将公众参与贯穿到总规修编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事前要充分了解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民意,事中组织多层面的、深度的、理性的、互动的咨询讨论,充分的尊重各阶层的意见;规划成果完成后,组织有效的公众展示、公众咨询活动,对市民的参与意见进行及时地、准确地反馈,使公众对规划的参与落到了实处。
2.4
实践案例
努力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和模式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根本性转变。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增城市规划信息的传播与沟通
将规划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
加强普及型的规划建设技术指引
加强规划管理信息共享,将规划信息系统延伸到镇(街)
充分发挥规划官方网站的作用,加强沟通与互动
创新规划传播与沟通的方式2.4
实践案例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都江堰灾后重建:金羊新苑
金羊新苑地区在地震中毁损严重.房屋倒塌及严重破坏不可修复的共计779户。经征询居民,除相当数量居民选择其他重建方式之外,仍有大量居民选择原址重建。而规划中可以用来进行住房重建的用地无法完全满足居民原址重建的要求。
经多次磋商达成了按照“化零为整,集中重建,连片成域”的思路进行就近组合重建,为规划要求和居民意愿的实现创造了可能。2.4
实践案例
在重建的过程中,组织了由选择原址重建的所有业主选举产生的重建业主委员会,并委托代表行使一定的决策权。
对于重建中的重大事项由所有业主进行协商和决策。3.1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3.2
国家社会融合政策3.3
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3.4
社会融合政策的价值取向3.5
城乡社会融合对策3.6
城市社会融合对策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1954年起,国家逐渐确立了几十项城乡分割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住宅分配制度、婚姻制度和就学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出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城乡人口加以有效管理。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前,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城乡居民享有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待遇。农村的资源大量地被抽取以支持城市工业化发展。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
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城市中的生活与消费与农村基本脱节断裂的社会
当前呈现出以上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社会结构的断裂
断裂社会在阶层关系上的表现,失业群体三元社会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户籍壁垒逐渐松动和社会流动的增加,在传统的城市市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出现了新的一极,即流动的农民工,他们既不同于城市市民,又不同于农村居民,且人数巨大。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国家社会融合政策“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国家社会融合政策“四、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
(九)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
(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
(十一)采取有效措施,为其他暂住人口在当地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继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社会融合理论的两大流派:同化论
认为弱势的一方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抛弃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最终消融在主流社会的“熔炉”中,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融合可能意味着人们对主流或强势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被迫接受。多元论
认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会相互适应,即不同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不以文化多样性的牺牲为代价,最终使得所有的社会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关于融入的四个维度:经济整合(economicintegrationorincorporation)文化接纳(culturalacceptance)行为适应(behavioraladaptationoradjustment)身份认同(identityofthemainstreamsociety)四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也相互交融,互为依存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比我国高,但多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到城市形成贫民窟,社会危机烈度倍增,且容易诱发连锁反应。以此为鉴,反思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该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深刻而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一方面,城市“新工人群体”崛起对城市治理、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我国城市农民工2.53亿,占农村非农就业总量的50.7%,加上0.4亿随迁家属约为2.9亿。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超过3亿的“中产阶级群体”,约占总人口的23%,并将在2015年后达到5亿以上。这一群体对参与政府治理和维护自身利益有着强烈诉求,进而会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结构带来影响。面对两大社会群体的崛起,用“城镇化”替代“城市化”战略,既有利于把“新工人群体”集中在大城市的潜在利益冲突,分散到成千上万的县及以下城镇中,也有利于吸纳“中产阶级群体”崛起带来的投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结构快速演变中的结构性矛盾。这正是进入资源严重稀缺而资本相对过剩阶段后,探寻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温铁军,在城镇化中化解社会风险,原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3月1日理论版)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4社会融合政策的价值取向“规划是一个正式的鲜明的政府行为”规划则以其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控制和修正有可能危害城镇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建设行为,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作为城镇化控制工具的城市规划,因其涉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问题,因而其本身必须以支持社会公平为导向,按照空间正义原则的要求进行修编和完善。由此它就不能单纯由政府或规划技术人员完成,而必须赋予公众参与,由政府、公众与规划技术人员相互结合而形成。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5城乡社会融合对策正确认识城乡差别,没有必要回避和恐惧,也不能急于求成。采取审慎合理的措施,
正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成因,改革不可一蹴而就,而需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致力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合理化布局,而不是试图全面消除二元结构。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6城市社会融合对策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制度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脱钩实现移民及其家庭与城市社区的社会融合从社会交往方面促进新移民向新市民的转变因地制宜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状况,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更新走向综合的社会经济更新和社区全面复兴4.1老龄化社会的挑战4.2国家养老政策4.3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4.4老年人设施分级设置标准4.5老年养护院规划建设标准4.6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标准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1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100年,老年人口总量仍将高达3.18亿,占总人口的1/3。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老年人口数量和老龄化水平都将迅速增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
预计到21世纪下半叶,老龄化程度为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8000-9000万,高龄化水平为25-30%。庞大老年群体带来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负担日益沉重,将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重大挑战。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2国家养老政策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服务能力大幅增强。主要任务: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3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
4.3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
4.3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单体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单独划宗、单独办理供地手续并设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规范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4老年人设施分级设置标准项目市(地区)级居住区(镇)级小区级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学校(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站)▲▲托老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5老年养护院规划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等服务的专业照料机构。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常住老年人口数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每千老年人口养护床位数宜按19~23张床测算。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规模500张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4.5老年养护院规划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的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绿化、室外活动、停车和衣物晾晒等用地,并按照建设要求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用地面积,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0%,容积率不宜大于0.8;绿地率和停车场的用地面积不应低于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室外活动、衣物晾晒等用地不宜小于400~600m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规模应以社区居住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兼顾服务半径确定。4.6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标准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规模分为三类。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社区,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建筑面积,一、二、三类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面积可分别按老年人人均房屋建筑面积0.26㎡、0.32㎡、0.39㎡核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4.6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标准类别社区人口规模(人)建筑面积(m2)一类30000~500001600二类15000~30000(不含)1085三类10000~15000(不含)7505.1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5.2城市贫困的界定标准5.3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5.4城市贫困空间5.5城市反贫困政策5.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5城市贫困5.城市贫困5.1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是指个体或家庭缺乏社会认可的金融财产和物质必需品的状态。城市贫困是城市社会的贫困问题。关于城市贫困的观点:(1)城市贫困是纯粹的物质生活困难;(2)城市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定资源(包括物质、社会、文化和精神的),缺乏本应得到的平等权利(包括就业权、受教育权、住房权、医疗权等)而处于特定社会、特定时期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状况,其中知识、信息和文化的贫困更是城市贫困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偶然性贫困与长期贫困5.城市贫困5.2城市贫困的界定标准绝对标准
指确定一个绝对的物质指标(绝对贫困线),以此来界定城市贫困人口。
社会救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恩格尔系数标准等。相对标准
根据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来确定一个相对贫困线,并以此来界定相对贫困人口。
统计部门用5等份分法计算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5.城市贫困5.3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人口构成特征
“三无”人员;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未充分就业的在职人员;部分外来人口;其他城市贫困人口结构性和体制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贫困已经由原来的普遍贫困,转为社会成员收入普遍增加后的局部贫困。当前的城市贫困主要表现为我国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状况下的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特征
随着城市社会的变迁,不同阶层的人口开始有规律地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区位,其中包括贫困人口逐渐聚集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产生了新的“城市贫民区”。5.城市贫困5.4城市贫困空间贫穷和受排斥的人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了城市贫困空间。城市贫困空间整体表现为空间内部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三大资本的贬值或流失。城市贫困空间表现出七大特征:缺乏基本的服务设施;缺少合法的、符合标准的、安全的住宅;密度高,过于拥挤;缺少健康的生活条件或处在危险地段;居住流动性高,非法或非正规的聚居;居住者贫困,受社会排斥。(2003年全球人类住区报告——《贫民窟的挑战》)各种类型的贫困空间:Ghetto,Slum,Squatter,老城衰败邻里,退化的工人新村,城中村5.城市贫困5.4城市贫困空间图:
我国低收入邻里的产生机制5.城市贫困5.5城市反贫困政策促进就业,增加贫困人群收入水平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就业观念的改变;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
加大“三条保障线”的保障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城市贫困4.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旧城衰退邻里的更新改造
1960年代前后,西方“清理贫民窟运动”的反思——贫困和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贫民窟的升级改造成为另一种有效的贫民窟改善方案:把贫民窟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解决贫民窟居民的住房问题;吸引中小商家投资,建设好贫民窟周围的公共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基本医疗保险;注重学校教育,提高贫民窟居民素质等。5.城市贫困5.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需要倡导一种新型的旧城更新方式
继续保持旧区土地适度混合使用。
在社区重建中采用多户型、多面积标准的住宅类型,创造可充分选择的住宅机会,维持社区居民的多样性。
对旧区中分散无序的小型零售商业,宜根据其类型及特点加以整合,催生出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发挥商业的聚集效应,提升老城区的经济文化魅力。
对现有社区以再投资强化其职能,保护及扶持多功能的小企业及互补性的社区商业设施,为社区低收入居民提供就业渠道。5.城市贫困5.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
政府直接投资改造城中村(绍兴)
通过市场运作,借助房地产项目改造城中村(珠海)
通过城中村人口城市化、村集体经济股份化、变革村民身份与经济方式间接推动城中村改造(深圳)5.城市贫困5.6城市贫困空间改造城中村改造策略
实施城乡户籍管理的统一化,建立城市与城郊土地的统一大市场
实行综合性的全面改造
加强城市规划导向作用,引导城中村有序建设6.1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与基本思路6.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形式6.3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6.4保障性住房规划的“混合居住”6.5保障性住房的住区规划与设计6.6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
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6.1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与基本思路(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0月30日)安居工程住房
直接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并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房经济适用房
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廉租房
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形式公共租赁房
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两限房
“限套型、限房价”的商品住房。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形式
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建保[2013]178号)保障性住房选址带来的突出问题:
居民就业困难;公共配套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具体方式:
保障性住房选址重视新市区、近郊区与老城区的平衡;
在城市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将保障性住房选址纳入“居住社区”的规划,避免孤立选址;
控制用地规模,与不同收入人群居住用地的混合范围内;
结合公共交通选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住区模式;
适当与产业用地靠近。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3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集中大规模建设社会住房会人为地引导低收入群体的集中,可能使其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些地区的发展还会对其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使贫困传播和扩散,并对城市整体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注重保障性住房在城市空间的分散布局,而且每个住区的规模不宜过大,实现与它阶层住区的交叉分布。创造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的多样化住区,即在一个住区内部,为低收入阶层与其它阶层交流和沟通创造机会和提供可能。对于明显存在弱势群体集聚的社区,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打破同质贫困聚居的格局。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4保障性住房规划的“混合居住”不同国家混居实现的操作方式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HUD)和“倡导规划”以不同收入混合居住为根本策略。在同一个邻里中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的比例视当地住房的状况来确定。一般,HUD允许公共住宅的比例在20%~60%之间,混合居住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浮动范围是平均收入水平的50%~200%德国慕尼黑的“福利住宅”“福利住房”遍及城市的各个区域,分布均匀。房地产商兴建的住区中必须有20%的面积来建造“福利住房”荷兰的“混合邻里目标”在城市中心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宅,并且强调将不同收入家庭进行混合,在邻里住区中,保障性住宅所占的比例为20%-50%英国的“空间上分散的可支付住宅”根据不同城市的区位,可支付住宅所占居住用地的比例而变化。如2002年,市中心约为24%,在房价低的地区约为54%,在房价最贵的地区约为9%。2004年伦敦新规划中强调提高市中心的可支付住宅比例,增加贫穷行政区中的商品房比例新加坡的“新市镇”新加坡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约为80%以上。在每个新市镇中确保不同民族的混合,并通过住房面积控制,划出一定用地建设高档私宅(比例约为新镇中居住用地面积的5%~20%)等办法推行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法国的“社会混居”规定在住宅建造规划中至少拿出20%的面积(其余80%则按市场价格销售),卖给社会福利房管理公司——法国政府低租金住房联合服务公司,由其出租或出售给低收入者表:国外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的做法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亟需探索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和管理模式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中,简单套用一般居住区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容易造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设施配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城市道路或公交出行压力大等问题。6.5保障房住区规划与设计优化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建筑节能等强制性标准。保障性住房实行分散配建和集中建设相结合。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应当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同步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要坚持户型小、功能齐、配套好、质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合理布局,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各项基本居住功能。同时,在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中,要贯彻省地、节能、环保的原则,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6.5保障房住区规划与设计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群体特征: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养老院、老年康体中心等老年设施的需求压力增大,教育设施需求总量减少;居民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偏低,失业率偏高,需求层次不高,地缘性就业设施需求大;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消费能力较弱,需要适当扩大经营性设施的服务半径,以吸引区外消费群体,维护设施的建设运营;社区入住率低,入住期长、人口流动性大、人户分离现象严重,需要契合社区建设实现设施的分期有序供应,促进人口导入。6.6保障房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中的常见问题:设施供应总量滞后、层次单一、类型缺失;供求结构矛盾突出、设施设置效率低,供应不足与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同时存在;部分设施存在质量问题,软、硬件配套尚待提高;设施布局不合理,可达性和安全性差。6.6保障房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7.1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历史进程7.2乡村土地制度7.3乡村经济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7.4乡村规划的编制7.5乡村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7.6乡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7美丽乡村建设7.美丽乡村建设7.1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历史进程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户籍制度改革开放后,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撤社设乡(镇),改队为村,开展村民自治,重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乡村治理结构1985年以后,农村改革进入僵持阶段,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二是进城务工持续提供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支持劳动密集型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7.美丽乡村建设7.1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农村税费改革以农业税的取消为标志取得历史性突破,同时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7.美丽乡村建设7.1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历史进程7.美丽乡村建设7.2乡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管理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土地管理法》)7.美丽乡村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主任岗前培训课件
- 如何讲试卷业务培训
-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无答案)
- 期中摸底测试(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 大跨度拱形钢结构施工技术13
- 高中语文专题二杂说第3课日喻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 晏子使楚课件
-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抽测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汽车电器DFMEA-车载终端
- 2024年职业病宣传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 二年级英语上册-Unit-12-In-the-street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
- 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操作流程
- 宴会预定单模板
- 实验探究型活动设计方案
- 《铁道车辆运用管理》课件-项目三 客车运用维修
- 健康产业合伙意向协议书范本
- 自贡市盐化工产业发展研究
- GB/T 22890.1-2024皮革柔软皮革防水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反复线压缩法(透度计法)
- 有机肥料质量控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