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陈献辉)_第1页
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陈献辉)_第2页
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陈献辉)_第3页
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陈献辉)_第4页
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陈献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步骤:图说历史,进入新课天堂但丁地狱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神曲》是其代表作,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地狱指的是现实世界,天堂则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是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神曲》大胆地谴责了教皇和教士的贪婪专横,表达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显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创作的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画中背景山水幽深茫茫,人物坐姿优雅,笑容神妙,画家把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巧妙的结合,达到神韵之境,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肖像作品,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体现。《蒙娜丽莎》对马丁•路德审判1517年,马丁·路德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点燃了资产阶级要求宗教改革的火焰,开始了他宗教改革的一生。1521年,教皇指使德皇查理五世对路德进行审判,宣判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禁止人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任何支持和帮助。但是,路德始终没有屈服,直至1546年2月18日逝世。第17课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

含义: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实质: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的主要含义与实质:第二步骤: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第三步骤: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探究一请同学们认真比较上下这二幅画有什么不同?拉斐尔《椅中圣母》图1是中古时期的圣母画像。作品中的圣母平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画中的圣母和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了人间母子的真情,展现了人性之美。

问题探究:从图1到图2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教师点拨:变化:从服从宗教神学到提倡人文主义。原因:(1)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发展。(2)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3)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探究二:材料一彼特拉克的爱情诗《歌集》,主要表达自己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在他的笔下,劳拉已不是中世纪那种矫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贵妇人,而是单纯开朗、平易可亲的新时代女性。他向人们公开袒露自己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活动。由于彼特拉克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写实的手法描写劳拉的美貌,因此他的诗歌格调清新,令人百读不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扫中世纪诗歌中隐晦寓意、神秘象征的笔法,冲破了禁欲主义的藩篱。材料二如果命中注定(意大利)彼特拉克如果命中注定我俩不能结合,我的生命仍将依恋在你的身边,直到夕阳垂暮,天色向晚,当你的眼睛已失去光泽。垂覆额际的发丝也已褪色,从金光灿灿变成银光闪闪,而现在装饰它的花冠,经过漫长的岁月也早已失落。那时我才敢在你耳边低语,吐露长久以前囚禁的情谊,说明爱的生命超越坍塌的年月。它已没有别的祈求和赠与,只求一声溶解得太晚的叹息,——对破碎的心情拒绝这点恩惠。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彼特拉克的诗歌怎样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教师点拨:彼特拉克,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现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诗歌注重描写个人内心的变化,擅长描写丰富多彩的爱情经验,写出了爱情中的幸福和欣慰,也写了失望和痛苦,使爱情诗接近生活,诗中情景交融,将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对恋人的细微情感有机地结合,借用景物之美来赞颂劳拉。他向人们公开袒露自己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活动。他以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法开创了人文主义的新型抒情诗。探究三:第四天第一个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十日谈》问题探究:在上面的材料中,薄伽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薄伽丘希望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目的何在?教师点拨:

故事说明人的本性是爱美的,也是有欲望的。目的在于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探究四:材料一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这种骗人的谎言激起了德意志……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材料三: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材料二:这福音(《圣经·新约》)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身为神学博士、教授的马丁·路德为什么会挑战教皇的权威?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马丁·路德提出哪些主张来挑战教皇的权威?3.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尔文核心的主张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变化呢?教师点拨:(1)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2)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精神禁锢与腐败性经济掠夺(如兜售赎罪券)(3)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王权逐渐高于教权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核心是如何救赎灵魂的问题——信仰即可得救;教徒和上帝直接对话;简化宗教仪式;世俗权力高于教权。3.加尔文的主张: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②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思想核心)③主张发财致富。

4.教师点拨:宗教改革的影响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1)思想:(2)政治: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各国王权得到了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3)经济:确立了资产阶级需要的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的教会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文化:有利于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二: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落入“落俗和媚俗“的境地……导致人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类与环境关系紧张等等。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造成金钱比终极关怀更加使人激动人心。——贺萍、高娜:《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材料一14—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因素先后在欧洲一些地区产生,有些国家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但世俗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仍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举起了复兴人文主义的旗帜。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p.78第四步骤感悟历史,升华情感1.阅读材料一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讨论、说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人文主义精神?

教师点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⑴主张以人为中心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⑵信仰宗教,但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救会的腐败,⑶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⑷崇尚人性和科学,追求知识。教师点拨:2.传承人文主义教师点拨:“人文主义”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告诉我们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宗教改革则告诉我们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是人类亘古永存的话题。做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学会关爱生命、注重人性,努力去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五步骤课堂小结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异时间兴起对象性质对教会的态度同根源内容影响14-16C16C意大利(最早)德意志(最早)封建神学天主教会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运动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直接否定教皇权威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都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一些精神枷锁1.(2013·上海单科·32)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A第六步骤巩固练习2.(2012·广东文综卷·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