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复习)_第1页
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复习)_第2页
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复习)_第3页
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复习)_第4页
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一、史料研习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2、史料分类:(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何为历史?分类:“客观的历史”(或客观上发生的事实)和“主观的历史”(或记载、重建、解释的事实)结论: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价值较高,但是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史料的撰写者有时也会“当局者迷”,反倒不如后人或者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有的历史记述者还因特定利益驱动,导致刻意捏造和虚构。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文献资料: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特别注意:几类常见史料的价值叙述时的常用语(1)文学、艺术作品。有助于研究当时历史;应仔细考证,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虚构的成分需充分注意,予以剔除。(2)宣传画。有助于研究当时历史;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3)口述史、回忆录。是研究某某事件的一手史料;但带有主观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应尽量与其他史料结合使用。(4)实物史料。是研究某某事件的最有价值的一手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但不能展示历史的全貌,可与文献史料相互参证明(即王国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原本来面貌,因此排除B项选C项;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C不准确。【答案】D,文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还需其他史料印证2015年考纲指出:历史结论往往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受到学者的价值取向与学术功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正确分析历史结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解析:传教士只是如实记录清末科举考试状况,并无明显的批判或者褒奖的倾向,因此A项不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相符,亦不合题意;科举制仍然具有人才选拔的某些功能,故D项错误;读书人穷其一生也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正说明科举考试在他们心中地位极高,故C项为正确答案。拓展训练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有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解析:正确的历史结论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知识的增长,比如考古学运用科技手段获得了前人无法获得的信息。二是史观的变化。史观的变化是主观的变化,知识的增长是客观的条件,都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解喻”。2、史观解读1.全球史观(1)基本观点: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全球史观在观察角度和研究内容上,摒弃以国家为单元的思维模式,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史观。因此需要关注以下三点:①关注空间性,强调全球性与整体性;②关注那些跨文明、跨区域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③采取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绪论:史学范式在高考中的运用复习用书P2:典型示例307年全国卷2题例:13年四川高考历史14小题、07年四川卷37(复习用书P3)(1)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鲜明展示了哪两种文明的交流融合?1)游牧民族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融合。(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不同历史时期推动人类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发明成就2)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蒸汽轮船、火车及有线电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报、电话;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明的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3)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种文明的演进?体现了哪些新的史学理论?(3)演进: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史学理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4)准确理解现代化

真题示例3(2013·课标全国文综Ⅰ,部分)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败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