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和VC政策解读与展望2_第1页
PE和VC政策解读与展望2_第2页
PE和VC政策解读与展望2_第3页
PE和VC政策解读与展望2_第4页
PE和VC政策解读与展望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股权与创投政策解读与展望公司型创投税收优惠政策解读与改进路径合伙型基金税收政策解读与改进路径3.创投引导基金政策解读4.创投风险补偿基金的探索5.创投国有股豁免转持政策的实施1.公司型创投税收优惠政策解读与改进路径1.107年2月《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确定五大原则1.207年3月《企业所得税法》使五大原则法律化1.307年12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进一步解释1.409年4月《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进一步解释1.509年4月30《关于实施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通知》的改进1.6现行创投税收扶持政策的可取之处1.7现行创投税收扶持政策需解释的几个问题1.8现行创投税收扶持政策的不足1.9两步走完善创投税收扶持政策路径1.12007年2月《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税收

政策》的五大原则1)优惠方式适应创投特点:按投资额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2)优惠环节适应国情:在基金环节纳税,在基金环节优惠;3)优惠力度适中:按投资额乘70%系数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1+20%)的3次方=1.728=1+0.728=1+72.8%;4)优惠条件体现鲜明的政策导向性:目前暂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来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今后酌情放宽;5)政策实施不影响可投各类未上市企业:投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多,享受抵扣多;投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少,享受抵扣少。附1:创投企业A享受抵扣后的实际税率创投企业A:资本规模为3亿元,第一轮对外投资3年后,前面的1亿元全额亏损,中间的1亿元刚刚保本,最后的1亿元获得4亿元毛收益;若3亿元投资额均为可用于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则:1)净收益

=毛收益-本金亏损-管理费用

=4亿元-1亿元–3亿元×3%×3=2.73亿元2)应纳税所得额

=净收益-非应纳税所得

=净收益-毛收益×30%(注:股息红利按占毛收益30%计)

=2.73亿元–4亿元×30%=1.53亿元3)应纳税所得抵扣额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70%=3亿元×70%=2.1亿元4)享受抵扣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1.53亿元-2.1亿元=-0.57亿元这样,该创投企业尚有0.57亿元应纳税所得额可结转抵扣。若下一轮对外投资的3亿元投资额也均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则下一轮可享受的抵扣额度为2.67亿元。附2:创投企业B享受抵扣后的实际税率创投企业B:资本规模为3亿元,第一轮对外投资3年后,前面的1亿元全额亏损,中间的1亿元刚刚保本,最后的1亿元获得4亿元毛收益;若3亿元投资额中可用于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为2亿元,则:1)净收益

=毛收益-本金亏损-管理费用

=4亿元-1亿元–3亿元×3%×3=2.73亿元2)应纳税所得额

=净收益-非应纳税所得

=净收益-毛收益×30%(注:股息红利按占毛收益30%计)

=2.73亿元–4亿元×30%=1.53亿元3)应纳税所得抵扣额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70%=2亿元×70%=1.4亿元4)享受抵扣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1.53亿元-1.4亿元=0.13亿元这样,该创投企业的所得中,有0.13亿元为应纳税所得需按25%缴纳所得税。但相对于2.73亿元的净收益而言,综合税率仅为2.2%。附3:创投企业C享受抵扣后的实际税率创投企业C:资本规模为3亿元,第一轮对外投资3年后,前面的1亿元全额亏损,中间的1亿元刚刚保本,最后的1亿元获得4亿元毛收益;若3亿元投资额中可用于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为1亿元,则:1)净收益

=毛收益-本金亏损-管理费用

=4亿元-1亿元–3亿元×3%×3=2.73亿元2)应纳税所得额

=净收益-非应纳税所得

=净收益-毛收益×30%(注:股息红利按占毛收益30%计)

=2.73亿元–4亿元×30%=1.53亿元3)应纳税所得抵扣额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70%=1亿元×70%=0.7亿元4)享受抵扣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1.53亿元-0.7亿元=0.83亿元这样,该创投企业的所得中,有0.83亿元为应纳税所得需按25%缴纳所得税。但相对于2.73亿元的净收益而言,综合税率仅为7.6%。附4:创投企业D享受抵扣后的实际税率创投企业D:资本规模为3亿元,第一轮对外投资3年后,前面的1亿元全额亏损,中间的1亿元刚刚保本,最后的1亿元获得4亿元毛收益;若3亿元投资额中可用于核算应纳税所得抵扣额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为0亿元,则:1)净收益

=毛收益-本金亏损-管理费用

=4亿元-1亿元–3亿元×3%×3=2.73亿元2)应纳税所得额

=净收益-非应纳税所得

=净收益-毛收益×30%(注:股息红利按占毛收益30%计)

=2.73亿元–4亿元×30%=1.53亿元3)应纳税所得抵扣额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70%=0亿元×70%=0.0亿元4)享受抵扣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1.53亿元-0.0亿元=1.53亿元这样,该创投企业的所得中,有1.53亿元为应纳税所得需按25%缴纳所得税。但相对于2.73亿元的净收益而言,综合税率也仅为14.0%。其原因是:毛收益中的30%股息红利无需缴税,摊薄了综合税率。1.2《企业所得税法》使五大原则法律化第三十一条: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1.3《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

进一步解释

第九十七条:将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一条所称“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具体解释为:是指创投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1.409年4月24《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

策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进一步解释实施条例第九十七条所称“投资……2年以上”包括发生在08年1月1日以前满2年的投资;所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按照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且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不超过2亿元、从业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企业。2007年底前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在其规定有效期内不需重新认定。1.52009年4月30《关于实施创投企业所

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的改进考虑到被投企业在规模和科技含量上的发展变化实际,对“中小高新技术”含义作出了动态理解:企业的规模标准,只要投资前是中小企业就行,投资过后超过中小企业标准,不影响享受税收优惠;至于科技含量,在接受投资前可不是高新技术企业,而只需在接受投资后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投企业申请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进行了简化。1.6现行创投税收扶持政策的可取之处在当前企业偷逃税现象较多情况下,将基金作为纳税主体,再在基金环节搞抵扣,既利防范国家税收流失,又能给创投实实在在的补偿。如投资者是法人企业,企业投资者从基金所得,被视为“税后收益”无需缴税,故并不存在美国那样的双重征税问题。按对“中小高新企业”投资额大小核定抵扣额度,多投资多抵扣,少投少抵扣,不投不抵扣,但都可以申请作为“创投企业”备案。比英美政策更具灵活性。抵扣额度未用完的,可无期限结转抵扣。这有利于鼓励基金长期存续,以便基金作长期投资计划。1.7现行税收扶持政策需解释的问题(1)为创投制定扶持政策时,为何没兼顾有限合伙型?曾经争取过,如将合伙型基金作为纳税主体,则也可在基金环节享受抵扣。这样,即与公司型基金完全公平了。但是,《合伙企业法》修订案非要将合伙定为非纳税主体。所以,在合伙型基金环节搞抵扣,就难以操作了。从国外多数国家看,对合伙型基金主要采取税收中性原则,税收优惠则仅针对公司型。如英国、法国均如此。1.7现行税收扶持政策需解释的问题(2)个人通过基金间接从事创投的税收优惠如何考虑?财税部门正在研究,并可望出台政策。在政策出台前,基金税率25%,但可享受抵扣;将收益分给投资者时,再缴20%投资收益所得税。如上文创投企业C:在基金环节缴税额:净收益为2.73亿元,其中1.53亿元应纳税所得额在享受0.7亿元抵扣后,还有0.83亿元,需按25%税率缴纳0.21亿元企业所得税。在投资者环节缴税额:如净收益2.73亿元在缴完0.21亿元企业所得税后,2.52亿元税后收益全部分配,需按20%税率缴纳个人投资收益税0.50亿元。①+②=(0.21+0.50)/2.73=26.0%。此外,个人可通过“法人企业”名义投资,规避20%的个人投资收益税。1.7现行税收扶持政策需解释的问题(3)对创投管理机构的税收优惠,如何考虑?创投基金是否投资中小企业,投了多少,好操作;管理公司还从事别的业务,管好管坏,很难评价。所以,各国通常只给创投基金税收优惠。况且,只要给了基金优惠,管理公司募集基金就容易了。这即是对管理公司的间接鼓励。此外,按我国现行税收扶持政策,管理机构其实可直接受益。因为,管理公司从基金所得业绩报酬,如不是作为管理成本抵扣基金税基,而是以基金收益形式分配给管理公司,则该业绩报酬同样可以在基金环节享受抵扣。这样,当其分配到管理公司时,同样可被视为“税后收益”,而无需缴税。1.8现行创投税收扶持政策的不足虽然可享受优惠政策,但后来要按“中小”和“高新”双重标准掌握,使政策效果打了折扣。对自然人投资者仍有一定程度的双重征税。除非通过以法人企业名义投资,才可规避在投资者环节的税负。特别是对社保基金等免税主体,按我国现行税法,如投资到合伙型基金,在基金和投资者自身环节,均可避免税负。但如投资到公司型基金,将无法避免在基金环节的税负。除非基金主要投资中小企业,可享受足够多的税收抵扣。1.9两步走完善创投税收扶持政策路径将“中小高新”双重标准,放宽到单一的“中小”规模标准。将符合“投资管道”条件的公司型基金,视为非纳税主体:

1)仅从事被动的财务投资;

2)将每年所得全部分配给投资者,由投资者缴税。2.合伙型基金税收政策解读与改进路径2.1合伙企业一定无需缴税吗?2.2典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合伙税制的差异2.3黑石税案风波的由来与奥巴马的怒吼2.4我国现行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基本精神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需按工商经营所得税率缴税?2.6合伙人是否可通过账面亏损冲减税基方式避税?2.7合伙企业就真的不存在双重征税吗?2.8《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通知》精神2.9《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精神2.10我国合伙企业税制的真正优势2.11改进合伙型基金税收政策的路径2.1合伙企业一定无需缴税吗?对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企业而言,由于它仅是一种伙伴关系,而非工商实体,更非法人,因此,自然不应该也无法对这种伙伴关系征税,而只能在合伙人环节征税。但是,由于合伙企业最早只能基于私人关系基础上的声誉约束机制来调整各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没有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因而主要适合家族式企业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等人合企业,而较难适应需要向广泛范围募集资本的资合性企业。所以,在公司型企业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优势后,合伙企业为了提高其适用性,也不断地借鉴公司机制来完善其自身的治理结构。正因后来合伙越来越类似公司实体,与公司一样享受国家公共管理服务,与公司一样可将每年所得收益转为资本,故从公平税负和防止偷逃税角度考虑,绝大多数国家根据合伙企业的实际特点,而相应采取三种不同的合伙企业税制模式:

1)非实体模式:不将合伙作为纳税主体,见于合伙尚未演进为独立实体国家;

2)实体模式:将合伙作为纳税主体看待,见于合伙已演进为独立实体国家;

3)准实体模式:介于实体模式与非实体模式之间。该模式虽不将合伙作为纳税主体,但需将合伙作为收入和成本核算主体,所核算出的净收益须合伙人环节纳税。2.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合伙税制的差异

德国等成文法系国家:财税部门可依据成文的合伙企业法,来考量其税负。既然依据不断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合伙也拥有了作为独立工商实体甚至法人地位,则自不待言地须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新考虑其纳税义务。鉴于所得税是针对“所得”的税种,所以,只要合伙是所得的承受主体,就必须作为纳税主体。

英美等非成文法国家:市场主体可不拘泥法律条文而自主地签定各类契约,各类合伙在运作过程中往往可自主借鉴公司的治理机制,但财税部门在制订相关税则时却缺乏严格的成文法的支撑,因此在确定合伙企业是否需要作为纳税主体时就相对困难,从而给各类企业以“合伙”之名避税创造了条件。以至于美国在1916年制定《统一有限合伙法》时,尽管其初衷是创设一种只有少数有限合伙人参与的,只在本地经营的简单融资安排;但是,超乎立法者预料的是:在合伙企业通过借鉴公司的资合机制而越来越像公司的情况下,仍然将其作为非纳税主体,已使得拥有成千上万个投资者和跨州经营的复杂融资安排,出于避税目的,纷纷选择按合伙形式设立!1997年末,美财税部门从避免合伙避税和促进税负公平考虑,发布打勾规则,规定包括合伙企业在内的任何工商企业,均需通过打“√”方式确认符合有关条件后,方可选择作为非纳税主体。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合伙型企业往往能想方设法通过打勾规则,而无须作为纳税主体;公司型企业则很难通过打勾规则,而仍需作为纳税主体。这种税制直接诱发市场越来越多地滥用合伙形式:不仅创投基金、证券基金、对冲基金、甚至各类大型实业公司也纷纷选用合伙形式!过去,避税是悄悄进行。但黑石合伙居然公开上市,故终酿“黑石税案风波”!于是,在2007年,众议院、参议院有关领导人先后向国会强烈提议:应从根本上修订税法,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比照公司对合伙征税!

2月26日,奥巴马在向国会提交2010财年预算案时,强烈要求对合伙的“收益提成”,从现行被视为“长期资本利得”(税率最高不超过15%),比照公司型基金,按照“普通所得”征税(联邦税率为35%,另加州税10%左右)。同时,将资本利得税率上调到普通所得税率水平。对合伙本身如何比照公司纳税问题,也在取证中。2.3黑石税案风波的由来与奥巴马的怒吼2.4我国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基本精神2008年1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签发《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9号)。结合与此通知相关的其他政策,可以看出,159号文在贯彻好《合伙企业法》“先分后税”精神同时,又从五个方面设计了防避税措施:为防合伙企业本身成为避税工具,第三条规定:合伙企业需作为应纳税所得核算主体。而且,合伙企业的“所得”无论是分配,还是留成,都需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范畴。可见,我国是按照准实体模式,对合伙型企业征税,并不是非实体模式。为防自然人通过合伙企业避税,第三条还规定: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当按照2000年发布的《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执行。这样,对自然人合伙人的“所得”,无论其为普通合伙人,还是有限合伙人,均自不待言地需要参照自然人累进税率,按“工商经营所得税税率”缴税。当每年所得扣除4.2万元后的余额超过超过10万元时,税率为35%。为防法人及其他组织通过合伙企业避税,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机构合伙人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尽管合伙企业有收益时,机构合伙人应为收益缴税)。为防通过关联合伙人避税,第四条规定:“不得约定将收益分配给部分合伙人”。为防收益分到合伙人后,合伙人通过账面亏损冲税基方式避税,第四条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以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

问题的提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有限合伙人都是“投资人”,而不是“个体工商户”,为什么不能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中的“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税率,而要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乍一看来,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作为投资者,似乎更适合于按照“投资收益”来征税。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认识有些似是而非。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

在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对“投资收益所得”中的“资本利得”通常采取两种模式:

1)直接将“资本利得”纳入个人的综合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由于采取综合纳税模式时,可以扣除各种成本、亏损,甚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费用,税基大大降低,加之对个人综合所得征税需要体现税收对收入的再调节作用,因此超额累进税率的最高档税率往往较高。

2)鉴于资本利得具有区别于一般所得的不同特征,投资过程中的亏损、成本也相对便于核算,从鼓励长期投资的角度,将个人的资本利得从综合所得中单独提出来计税。对短期投资,其资本利得仍然适用个人综合所得的超额累进税率或是较高的单一比例税率。对长期投资,其资本利得则给予一定幅度的税率优惠。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

我国目前尚未单独开征“资本利得税”,对个人通过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获得的资本利得,需按普通所得进行综合纳税。而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个人适用的基本税率为以下两种:

1)对“工薪所得”:系经常性所得,与贫富关联性大,需考虑税收再调节作用,故采取综合纳税,在扣除生活费用4.2万元/年后,适用3%—45%累进税率。

2)对稿酬、劳务、股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由于都具有偶然性,很难扣除个人从事该类活动的各种成本、亏损,更难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费用,因而只好按次缴税,税基高,税率自然低。因偶然所得与个人贫富无必然关系,较难考虑税收再调节作用,故适用单一比例税率(20%)。对个体工商户这种特别的“个人”:因其是独立的工商主体,可按“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进行综合纳税,故从税法原理讲,是可以参照国外的综合纳税模式而直接适用工薪所得的超额累进税率的。但是,当年为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对“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新设了相对较低的优惠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税率为5—35%。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对后来出现的合伙企业:其比个体工商户享受了更多的法律保护和行政管理服务,承担的税负也理应高一点;但我国在制定2000年91号文时,仍采取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应该说,这更是对合伙企业的一种政策优惠。

特别是到2006年《合伙企业法》修订案发布以后:合伙企业已经可以按照“有限合伙”形式设立,按照与我国同属于大陆法系的欧洲大陆国家的税法,是需要作为纳税主体的。但是,我国在制定2008年159号文时,仍然只需比照“个体工商户”这种“准个人”来纳税。这样,我国合伙制股投企业在税收上比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都有优势:既无需像英美法系国家那样,直接将其应纳税所得统一核算到个人的综合所得,适用高额的超额累进税率,或是适用较高的资本利得税率;也无需像法国等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那样,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股权投资企业环节比照公司制股权投资企业作为纳税主体。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既然对各类合伙企业,均优惠性地比照“个体工商户”这种“准个人”进行综合纳税,其税基的计算自然不同于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所取得的“财产转让所得”。因此,所适用的税率自然不宜简单套用!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当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时,所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类似于“偶然所得”,只能按次核算,而不能用其它财产转让造成的亏损来冲销。尽管可以按“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作为税基,但是可以减除的“合理费用”仅限与该笔投资直接相关的交易手续费之类的能够加以准确判断的费用。因税基较高,自然可以适用相对较低的20%税率。个人通过有限合伙间接从事股权投资时,其在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则可按年汇算清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进行三类扣除:(1)扣除5年之内的任何一笔投资亏损;(2)扣除合伙企业的各类管理支出(不仅包括从事投资活动的各项交易费用,还包括数额远大于前者的各类支付给管理机构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3)扣除投资者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4.2万元/年)。2.5自然人合伙人为何比照个体户缴税?进行上述三类扣除后,个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间接从事股权投资的应纳税所得显著减少了,如果税率仍然套用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所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就必然造成明显的税负不公局面:个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享受了国家更多的法律保护和行政管理服务,但其实际税负却显著低于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2.6合伙人是否可通过账面亏损冲减税基避税?不少基金管理人向投资者宣称,投资合伙型基金,不仅基金无需缴税,基金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时,投资者还可以通过人为造出账面亏损的办法冲减税基,从而实现第二道避税。领会159号文第四条规定,将认识到:上述宣称其实是对投资者的误导。因为,按照该条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以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这与将合伙企业本身作为应纳税所得核算主体的原则是一脉相承的。按照这一规定,必须在合伙企业环节,将合伙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确定为应纳税所得,而不得将合伙企业投资者的亏损用来冲减应纳税所得(即“税基”)。2.7合伙企业就真的不存在双重征税?以前,合伙企业只能按普通合伙设立,且合伙人限于自然人,故合伙企业具有非实体性质。所以,2001年《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执行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1〕84号

)规定:“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不并入企业的收入,而应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

《合伙企业法》修订后,合伙企业便具备了准实体性质。所以,2008年159号文按照《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的经营所得及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在合伙人环节缴纳所得税”精神,在第四条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以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而按照这种的准实体模式,合伙企业的的股息、红利,作为“其他所得”,便均需并入“合伙企业”的收入,来核算应纳税所得。为保障这种准实体模式的实行,159号文第六条还重申:“此前规定与本通知有抵触的,以本通知为准”。按照159号文,自然人投资于合伙型基金,确实不存在双重征税;但如果是法人企业投资于合伙型企业,便反而存在双重征税了。2.8《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通知》精神要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财税正常秩序的高度出发,不折不扣的做好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不得随意改变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根据现行有关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除有关税法规定下放地方的具体政策管理权限外,税收政策管理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各级财政、税务部门不得在税法明确授予的管理权限外,擅自更改、调整、变通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

。各地财政、税务部门要积极做好国家统一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对超越税收管理权限和违背国家税法的规定,应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要加强对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对各种违反国家统一规定的财税政策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并上报。各地财政、税务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本地区越权减免税、税收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凡违反国家财税规定和超越税收管理权限的,要立即纠正;凡拒不纠正或继续出台新的越权减免税、缓缴税、豁免欠税以及采取税收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2.910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

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5个需加强征管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规模较大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管理”。举措:

1.加强建账管理。应督促纳税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置账簿。对不能设置账簿的,应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0]91号)等有关规定,核定其应税所得率。

2.加强非法人企业注销登记管理。企业投资者在注销工商登记之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结清有关税务事宜,未纳税所得应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3.加强个人消费支出与非法人企业生产经营支出管理。对企业资金用于投资者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消费性和财产性支出的部分,应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