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与保安族_第1页
东乡族与保安族_第2页
东乡族与保安族_第3页
东乡族与保安族_第4页
东乡族与保安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乡族和保安族讲解内容:一、民族概况;二、日常习俗;三、民族服饰;四、建筑风格。

民族概况;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市及新疆伊犁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东乡族保安族东乡族保安族日常习俗1、饮食文化;2、民族禁忌;3、待客之道;4、婚礼;5、葬礼;饮食文化东乡族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子、“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芋(马铃薯)为主食。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炸馓。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东乡族人在农闲时,往往十来个合得来的人有“打平伙”的习惯,即除一人作东不出钱外,其他人摊份子买只羊到东家连做带吃。以后各家轮流作东。保安族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东乡族

东乡族保安族

语言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同语族语言相比较,东乡语有许多特点。有辅音二十八个、单元音七个和较多的复元音。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基本上不存在元音和谐律;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一般只有一种语音形式。东乡语中的蒙古语词汇约占60%,构成东乡语词汇的主要成分,与同语族的其他语言比较,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蒙古语规范。现代蒙古语词中,第一音节后开音节的短元音已经丧失,但东乡语中仍然保留着,这是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语元音体系的一个特点;在现代蒙古语中,以元音为首的很多词的开头,在东乡语中可以用清擦音“Ф”和“h”,这也是十三、十四世纪蒙古语辅音体系的一个特点。东乡语动词的副动词形式(连接型)、形动词形式(多能型)还保存着跟亲属语言大致对应的多样性。但是,陈述式动词则只有体的范畴:完成体,进行体,未完成体,经常体。领格和宾格合并为领-宾格,附加成分是-ni。但有时领宾格可以省略,如:bichi(ni)sana

zho.(我想你了)。东乡语里保存着不少与同语族语言同源的基本词汇。东乡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东乡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一些反映宗教生活的阿拉伯语借词。长期、大量地吸收汉语词语是东乡语音系统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4]

保安语有11个元音,复元音较多,有26个辅音,其中5个辅音不稳定。保安语在语法上名词、代词、数词和在句子里名物化的形容词以及形动词有格的范畴,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单独构成句子。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多在中心语前,数量词做定语也可以在中心语后。借词多,派生词较少。民族禁忌东乡族东乡族的饮食禁忌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基本相同。突出之处在于注重礼仪,例如来客,主人要率领全家成员出门迎候;敬茶端食均需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上方,老人未食,晚辈不可动筷;媳妇送菜必须躬身进出;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在自家的老人面前喝酒。保安族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等生产工具。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担水,必须逆水而舀,不能顺水舀或反手舀;不许坐在门槛上;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保安族禁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骡肉、蛇肉、火鸡肉等以及一切凶禽猛兽的肉;忌食动物的血,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非经阿訇念经而屠宰的牛、羊、鸡肉;忌饮酒、抽烟;不能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将剩茶、剩饭倒在地上;女主人在厨房做油炸食物时,客人和家人不能进入厨房;保安族严禁与非伊斯兰教民族通婚,如若通婚,对方婚后必须立即改信伊斯兰教;妇女必须戴着盖头出门,不能留长指甲;不能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认为这样不吉利。新娘忌入席,婚后三天忌食男家饭。客人进餐时不得剩饭。待客之道东乡族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东乡族的陪客习俗也很有特色,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

保安族保安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来了客人,要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茶饭款待客人,要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这是保安人最为重视的待客之道,客人满意了,主人才高兴。在与客人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胡须、抠鼻吐痰,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另外保安族非常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吃饭要让长辈先吃,见到长辈要先问好。婚礼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奴工木哈”,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宴席曲”,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东乡族保安族葬礼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和”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亡人家属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掉念亡人施舍现金。人逝世后,将“埋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块大木板),由亡人的亲属“抓水”(净尸)。男性亡人由舅舅家来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妇女洗。净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上、下身几块,才能使用。“抓水”后转“费达也”(一译“非提也”),这是一种赎罪仪式,送葬前请阿訇、满拉数十人,为亡人举行。之后,将亡人放进“塔布”(似匣子)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绣单上绣有阿拉伯文《古兰经》语录,抬到清真寺站“则那孜”(一译“之拿节”,即行殡礼)。其仪式:教长或阿訇站在众人最前面,虔诚地念祈祷词,送葬者随之低首默祈,求真主饶恕和怜悯亡人,让他(她)的灵魂得以安息。祈祷完毕,亡人家属要依据经济能力,向人们散“索得格”(阿拉伯语,意为施舍),即为亡人施舍一些钱财。殡礼毕,由亲友、邻里将尸体抬到墓地安葬。东乡族人认为,能为亡人送葬是一种宗教懿行。凡送葬者,必须事前大净、小净。墓内不放任何陪葬物,不挂遗像,不放花圈,不烧冥钱,不奏哀乐,也不准吹打响器。墓坑呈长方形,挖掘时先在平地上挖一直坑,然后在直坑的内旁再挖一偏洞,将亡人缓缓地安放在偏洞内,让他头北脚南面朝西,后用土坯将偏洞口堵起来,再把直坑填满土。这时阿訇开始诵念《古兰经》有关章节,送葬的人们跪坐聆听。念毕,大家一起接“都哇”,表示替亡人祈祷。至此,葬礼结束。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般要施散给贫困者,不能留存在家中。老教教民通常在送葬的当天和葬后七天、四十天、一百天以及周年日,均请阿訇念“亥亭”(《古兰经》章节)以示纪念。悼念时宰鸡或宰羊,炸油香,请亲友、邻里。新教教民则在送葬后四天之内,亡者家中忌生火做饭,须到亲友或家伍家里吃饭。四天后,请阿訇念“亥亭”,并在七天、四十天、一百天和周年时,请阿訇念“亥亭”,以示悼念。保安族的丧葬是实行土葬,不行火葬,注重速葬,停尸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天,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人将死时,就请阿訇念“悔罪经”,家里人要念“舍合德经”,入葬前要给死者净身,然后用白布裹尸。下葬时,尸体要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民族服饰东乡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起源和形成可追溯到宋元时期。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征迁了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色目人,驻守今东乡地区,并以这些人为主体,与当地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甚至清代的统治者满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而成。因而,其服饰深受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以及满族服饰的影响,并在东乡山区特殊的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乡族服饰。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这种袍子很像“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东乡族保安族建筑风格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东乡族保安族民族节日东乡族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月,每个月36年后循环往复一次。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乡族的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舒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保安族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几个传统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保安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传统节日,其实保安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原来也是宗教节日,由于历史的演变,已经变成了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主要有大尔德节、小尔德节、圣纪节、哈其麦节、浪山节等。此外,保安族人民也过“春节”(俗称“大年初一”),这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将汉族的春节也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宗教信仰东乡族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时,东乡等地区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至今东乡族自治县境内,还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陵墓。18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解放前,东乡族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和“门宦”制度极为复杂。“门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称“道堂”或“拱北”。东乡地区有两大教派:格底目与伊赫瓦尼。或称老教与新教。老教中有四大门宦。新教不设“门宦”制度,并宣称恢复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得到广泛的拥护与支持。10世纪初,已流行开来,传到了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保安族保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属嘎德林耶教派,有老教、新教之分。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但在保安地区普遍接受伊斯兰教,是在清康熙年间。在老教下分若干支派,而大多数保安人信奉嘎德林耶教派的老教(花寺),也有少数保安人信奉新教。宗教不仅对他们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民族文化东乡族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纳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炙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诗人汪玉良的长诗《米拉尕黑》十分有名。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叙事歌,叙事长诗较古老,都是说唱体。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用于伴舞,主要是在婚礼中表演。东乡号子,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东乡语唱的“端斗拉”音乐,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的唱法。与回族,汉族“花儿”相比较,在旋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但总的来看,与当地的回族、汉族民歌较为接近。宴席曲,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三种。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花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