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4课从学技术到学制度第15课新文化运动内容调整考查目标框架体系具体内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大特征: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到主动选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第14课从学技术到学制度一、林、魏“师夷长技”二、洋务派“中体西用”三、维新派“君主立宪”四、孙中山“三民主义”会考说明高考说明课程标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B从“师夷长技”、体用之争到维新思想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B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B孙中山和三民主义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C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课程目标95.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A.《四洲志》B.《各国律例》C.《海国图志》D.《变法通议》(答案:C考查内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层次:A难度:易)96.“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早期维新派B.洋务派C.顽固派D.革命派(答案:A

考查内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层次:A难度:中)97.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明确“中体西用”的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答案:C考查内容:维新变法思想层次:B难度:中)98.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A.自由平等B.民主科学C.物竞天择D.中体西用(答案:B考查内容:新文化运动

层次:A难度:易)99.下列人物中,将反礼教与提倡白话文有机结合的文学家是A.蔡元培B.鲁迅C.李大钊D.陈独秀(答案:B考查内容:新文化运动

层次:B难度:易)100.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还是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喊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A.满族统治B.军阀混战C.君主专制D.外国侵略(答案:C考查内容:三民主义

层次:B难度:中)130.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中国文化也艰难地迈上近代化之路。回答下列问题:《海国图志》书影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青年》(1)依据图片信息,分别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2)上述著作和刊物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据此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

(答案:(1)图1: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图2:康有为在两部书中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图3: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2)第一呈现出阶段性:历经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第二呈现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化的特点。考查内容: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层次:B难度:难)131.教育的变革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请根据材料及所学回答下列问题。京师同文馆学生(2)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教育变革,并综合说明这些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作用。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梁启超《变法通议》(答案:(2)变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化人才;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创办学校(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作用:引进新式教育,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了社会变革。考查内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层次:C难度:难)(2013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卷)三、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碰撞,互相交融。回答下列问题。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2.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2.主张及影响:孟德斯鸠主张权力制衡,抨击了君主专制,为西方民主制度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早维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1840年1860年19世纪七八十年代1895年1905年1915年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早维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护国运动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兴起民资产生民资初步发展民资发展民资短暂的春天预备立宪1840年1860年19世纪七八十年代1895年1905年1915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代思想文化……无论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郑观应的‘商战’;无论是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也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科学救国’,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的”。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近代中国概览时间政治经济思想1840鸦片战争自然经济瓦解师夷长技学技术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工业近代化中体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民资兴起早维思想学制度1895甲午战败民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1900八国联军侵华民资初步发展三民主义1915护国运动民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学思想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顽固派洋务派学不学西方?洋务派维新派学技术?学制度?维新派革命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传统派激进派尊孔复古?新文化?性质目的主张对西方态度实践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早维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护清朝统治推翻清朝统治反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商战反对专制主张民主共和反对专制愚昧主张民主科学反对学西方主张学西方科学技术主张学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学西方思想阻挠变法军事抵抗翻译著书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著书立说创办企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思想潮流概览第一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体西用学技术思想启迪洋务运动近代化开端民资开始兴起早维思想甲午战败民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民资初步发展三民主义学制度思想启蒙戊戌变法思想解放潮流建立民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凯独裁民资短暂春天民主科学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空前思想解放第14课从学技术到学制度→一、林、魏“师夷长技”►二、洋务派“中体西用”►三、维新派“君主立宪”►四、孙中山“三民主义”►一、林、魏“师夷长技”↑(一)闭关锁国和鸦片战争►(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各国律例》(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四)影响:启迪思想解放►二、洋务派“中体西用”↑(一)清政府内忧外患►(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忻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封建纲常伦理西用:西方科学技术(四)影响:近代化第一步►三、维新派“君主立宪”↑(一)早期维新思想►(二)民资进一步发展和甲午战败►(三)康梁维新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

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四)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五)影响: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四、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背景►(二)三民主义的内涵►(三)三民主义的实践►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等(四)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革命的旗帜《论语》云:“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近代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也不敢睁开……林则徐也曾经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闭关锁国的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清)管同《禁用洋货议》:“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制,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产生错误的经济观念,否定对外贸易的必要性,阻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西方自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签订以后,各国相继建立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国家主权平等理论日益流行,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通行的外交原则。而中国自先秦以来,中央政权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中国皇帝自认为是天下共主,与周边民族属国打交道时,总是通过“朝贡”和“册封”等途径向他们宣布道德教化,怀柔恩典远人。这种外交观念建立在主权不平等的基础上,因此排斥西方的外交观念,阻碍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往来,造成中国人不熟悉世界形势。“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魏源面对现代地理学,他花了许多功夫“考证”出:“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即承认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鸦片战争前中英对比英国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外交君主立宪封建君主专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军备废弛船坚炮利民主思想文化专制扩张殖民闭关锁国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新式水师。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著作:《各国律例》《四洲志》——林则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书影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代表作:《海国图志》最详实的历史地理专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实支配百年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昏昏睡去。当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中丧失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经世派从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勇敢地冲破传统厚重的封建冻土,率先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敲响了民族危机的警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启迪着人们挣脱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这是难能可贵的。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开始冲破“夷夏大防”的祖训,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使中西文化开始它们在冲突中的交融。但是,如果我们把道咸年间经世思潮放到整个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看,它只是刚突破冻土的一个萌芽。

——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面对如何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产生了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洋务运动初始时期,曾国藩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阐述过办洋务的目的。他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央地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张之洞奏:“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冯桂芬:“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郑观应:“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王韬:“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薛福成:“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中体西用”思想的相关阐述

“中体西用”思想在清朝末年曾作为统治者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过实践:洋务运动就是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旨的一场改革运动;在清末新政开始的几年里,“中体西用”思想也是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实践洋务派和维新派都说“中体西用”,但不能说他们对西学的态度没有原则性的区别。洋务派所说的西学主要局限在西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尽管有时也讲“西政”,但主要指商政、邮政、律法等具体制度而言,总体上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物质层面;而维新派所说的西学不仅包括西方自然科学技术,还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和以民权为核心的思想意识。洋务派极力强调“中体”对“西用”的制约,以维护旧的思想体系。维新派强调的是以“西用”改革“中体”。

——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中体西用”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体则有负远之用,未闻以牛体以为马用者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则并立,合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自强”、“求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

1.前期:19世纪60年代,“自强”:近代军事工业;代表: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2.后期:19世纪70年代起,“求富”:近代民用工业;代表: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另: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京师同文馆近代交通运输——唐胥铁路3.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复习必修二相关内容1865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6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1867天津机器局

崇厚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1861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评价结果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积极意义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3.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4.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6.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嫁接封建制度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的主观愿望是维护清朝统治,从客观影响讲,一旦引进“西学”,就一定会冲击、破坏“中体”。西学是新学,中学是就学,新旧的碰撞必促进新陈代谢。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派属于新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仅停留在宣传介绍上,而且开始表露出羡慕和学习的愿望。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君主”“君民共主”和“民主”三种制度中,“君民共主”制度最好,甚至有人希望在中国实行议会制度。可见,早期维新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人教版选修教材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派经济制度:“振工商”、“致富”、“商战”政治制度:“论政于议院”、“君民共主”凡通商口岸,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吾故得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王韬

早维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起启蒙作用,也为康梁思想形成奠定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康有为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和儒学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世说康有为(1858-1927)为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东汉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有利地打击了守旧派“恪守祖训”的思想。《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为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一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假托古人的言论来实行改制,历史上不见得确有其人其事。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康有为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梁启超《变法通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1873-1929)

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完成重要哲学著作《仁学》,共2卷,5万多字。书中猛烈抨击“三纲五常”,指斥两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认为“君”如不能为“民”办事,亦可共废,否定了“君权神授”。谭嗣同发出了那个时代民主的最强音,是维新派中最激进的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谭嗣同《仁学》书影谭嗣同的家书(1898年8月)梁启超在《仁学序》中评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也”。当时,谭嗣同对变法抱有很大希望,他在家书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严复(1854—1921)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思想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严复

“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强。”

——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维新思潮的领袖和骨干大多数并没有完整的西学知识,对西学只是一知半解,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还笼罩着他们的头脑。……

严复是个特例。严复本是洋务派培养的海军人才,当时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受甲午惨败的刺激,开始发表一系列政论文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他西学造诣高,了解西方社会较深,特别是他以英国学者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依据,翻译的《天演论》给维新派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武器,其书尚未出版就已誉满学界,及其出版,立刻风行。所以,尽管严复没有参加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践,但在舆论上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西太后曾厉色诘问光绪:“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这既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理论,在那个时候极富代表性。……张之洞在当时的达官中,他是一个喜欢讲“西艺”“西政”的人,然而当西来的东西漫溢出他心中设定的界限时,他又非常自觉地成了卫道者:“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臣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民权平等说是维新思想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它既走到了两千年传统的前头,也走到了三十年新政的前头。因此,它受到顽固派、洋务派的联手相攻是不奇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改革计划,上至“变官制”,下至“剪辫易服”有两百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是中国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开启近代化的尝试。在政治制度上,它企图通过变革官制而实现君主立宪制;在经济秩序上,它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伦理;在思想文化上,它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在国民素质上,它启动了人的现代化工程;在社会建构上,它引发了现代社团活动和意识。戊戌变法虽只推行了103天,但就其历史价值和实际意义而言,戊戌变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应视为新世纪改革的开端。梁启超说:“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海峡两岸共同的纪念——台湾国父纪念馆(2012全国新课标卷41。12分)“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据学者统计,自1902年到1906年的5年间,全国范围内已成立的商务总会共30所,商务分会共150所。两会合计,共180所。其中144所是在商部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黄逸峰等编《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饭桶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不能易位。”他的话表达了对改良派的失望,同时又明确地划分了革命和改良两个阵营的界线。章太炎在同一年发表的产生过很大影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则用更加尖刻的语言表明了二者的对立,从而揭开了革命和改良大论战的序幕。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康有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不能革命。VS“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由欧美传进来的。所以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仿效欧美。——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五讲孙中山对日本记者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民权思想作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思想来源于汤武革命“应乎天,顺乎人”,继承“民贵君轻”,“国以民为本”,兼收了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因袭儒学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儒学信徒孙中山:我的思想继承自孔子》孙中山思想的来源西方资级理论:法启蒙思想、美民主共和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耕者有其田”、“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其他学说: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资本论》

…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11月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

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盟会纲领民族主义三民主义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1906《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民族主义只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民族主义在一般人心目中,一旦鞑虏驱除中华恢复,则其它一切枝节问题似乎均可迎刃而解……所以武昌城内一声炮响,举国风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和革命派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提出“反满”的实质,是为了解决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归根到底,“反满”是为了反帝。孙中山曾明确地说,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总理全集》第一集)由此可见,他的民族主义是以打倒清朝卖国政、摆脱帝国主义的瓜分宰割为其根本出发点的,这就超越了传统“反满”口号的狭隘种族主义倾向,而赋予它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不敢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而缺乏明确的反帝口号。——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原故……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1906.1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保障民权“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大凡文明进步,地价日涨。……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1906.12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的演说民生主义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同盟会成立,确定革命纲领时,“……有数人于平均地权一节略有疑问,总理乃历举世界革命之趋势及当今社会民生问题之重要,谓平均地权即解决社会问题之第一步方法,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庶可建设一世界最良善富强之国家云云。演讲约一时许,众大鼓掌。……全场无异议。”

土地问题和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它构成了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孙中山把他的民生主义明确归结为资本和土地两大问题。——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生活“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这真是前车可鉴,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迟了。”

—1906.12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的演说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信的是核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反对夺取地主土地●是一种局限,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三大革命三民主义目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不愿君主一人专制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盟会纲领民族主义三民主义三大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孙中山是积极的革命活动家,很少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进行专门的思辨。他的思想学说不能离开他的革命活动作学究式的研讨,所以尽管理论深度不够,它所提出的思想和政纲,他的三民主义学说却概括了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产生了国际影响。——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三民主义的实践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缔造民主共和制度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关于新、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思考: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特点?新三民主义的特点特点:

从反对满清贵族,不敢明确反帝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从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限制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实现贫富平均。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1922年孙中山“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1924年孙中山以欧美为师以俄为师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影响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目标基本一致: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同中共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但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5年的中国人物相关史实革命派孙中山各界群众激进派陈独秀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开展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出卖国家利益开展提倡国货反对日货的斗争反对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开展新文化运动1.“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摩挲断碣,低回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躬行敬而去者。”2.“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不起,而人民进行善良矣。”3.“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4.“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5.“本大总统程鹰重任,日作夜思,比为政体虽革旧取新,而礼俗要当保守。”尊孔复古的相关言论一校:一刊:五人物:北京大学《新青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迁到北京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chǎnghuǎng迷离之境。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