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主要内容一、什么是大众社会及大众社会的特点。二、什么是大众文化及对其的批评三、大众文化是否伤害了精英文化?四、品味文化:社会变迁中的大众文化五、有关大众文化的几种分析理论讨论一、大众社会及其特点根据孔德的看法,在有机社会里,个人和团体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整个结果却使社会和谐稳定,主要关键在于专化(specialization)也就是每个人都负有特殊功能,则社会趋于平衡;但过分专化反而导致社会解体,此时的社会组织无法适当联系个人以维持社会整合,社会上的个人缺乏共同特性,便无法相互了解,终至日渐孤立,进而威胁社会的均衡和谐。狄福楼(DeFleuretal):简单地说,社会愈变愈复杂,社会各分子便愈来愈唯自己的目标是问。在社区里,他们丧失向其他人认同,肯定自己存在的能力,最后变成心理孤立的个人集合体,与他人互动,但举止内敛,主要靠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大众社会是指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例如心理上与他人孤立,人与人交往缺少亲身性,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等等特性,并非指人数众多的社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般以为人数多就是大众社会。光是人口众多并不构成大众社会,工业化的大量生产方法与同质性极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同是大众社会一个词的“两个方面”。玛蒂尔曾说:“大众社会的最显著特性,无疑是生活所需物质和服务的大量生产。”从大量生产这个角度来考察,大众社会由三个成分来组成:依赖市场、依赖组织、依赖技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大众社会”一词,最好视为显示某种关系的模式,可能主宰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人,诸如“大众生产”、“大众传播”等字眼,是指某种活动有意影响人数极多但彼此或多或少无甚差别的集合体或大众,同样,“大众社会”指社会里的大多数制度,用来应付一群人,其个人态度和行为相似点较相异点更受重视。大众社会的三个特点1、个人摆脱血缘和邻里拘束,直接与大社会联系在一起。个人分处各地,但人数众多,志愿结合的结果,使中心价值系统的势力大为扩张。2、传统力量式微,权威也跟着消失。传统虽然还有若干作用,但影响力分歧而微弱;另一方面,中心价值系统常较重视个人的尊严和权力,也较重视平等权。3、大众社会强化了个人个性,让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和参与机会。由于个人移动频繁,原本存在于地方社区的初级团体,失去了对个人的约束力;由于工作关系建立于契约关系上,职业团体也难产生呵阻力;更由于个人孤立和冷漠,所有政治、宗教、志愿性团体,均无法左右个人。此时如果社会剧变,或出现具有领袖魅力的人物,这些与社会结构切断关系的“原子化个体”,便容易被操纵,参与群众运动,出现暴民政治米尔斯(CWringhtMills):在迈向大众社会的道路上,最后走到极权主义,大众传播媒介脱不了干系。“中间性结构”怎样产生协调、缓冲的作用?平纳德认为,“中间性结构”是一个新的参考团体,给个人提供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团体中的偏激分子具有抑制作用。狄福楼(DeFleuretal)假使基本人性无分轩轾,此时秉持人类非理性的决定及大众社会的社会秩序观念,则直觉的刺激反应理论强调媒介是有力工具,似乎顺理成章。这个理论说明:有力的刺激会普遍引起个人注意,触动内心欲望、情绪或其他感觉,而难加控制。由于这些技能的先天性质,使每一个人的反应大体相同。其次,既然个人心理上孤立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便少有社会关系来破坏这些机能的影响力。结果,拥有大众媒介的人,能操纵大众中的各分子,尤其以运用情绪诉求时为然。有人也认为,大众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各团体在自由选择和积极参与的情况下竞争,彼此相互制衡,足以形成一种迥异于传统社会的民主运作体制。拉斯维尔对大众传播忧喜参半,忧的是媒介万一操纵在“坏人”的手里,可能成为为非作歹的工具;喜的是,善用媒介可以裨益民主政治。大众文化及对其的批评大众传播媒介上的通俗材料。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所有文化资料。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包含为大众文化时期及不在大众媒介上的文化内容。例如古代的通俗小说和现代的牛仔裤。大众文化所遭受的批评一、大众文化缘自传统文化艺术,从中吸取养分,但极少反哺。故与传统“高级文化”显得格格不入。二、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多系为满足感官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消费者不需耗费心力,可能一方面伤害“高级文化”,一方面腐蚀人心。三、大众文化或多或少承袭了民俗艺术,但民俗艺术是民间日常生活的产物,由下而上滋长;大众文化却是商业机构由上而下向民间倾泻,以获取利润,消费者是被动的,选择是有限度的。拉查斯菲和莫顿提出“麻醉负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大体限于报道社会上无关痛痒的社会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力量,是一种“肤浅的关怀”。新闻增加,使人误以为“知道了”就是“做了”,原为积极参与,现在却成为消极知悉,久而久之,难免麻木不仁。大众文化的四种作用一、同质化功能。在国际上,指各国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内容大同小异;在大众文化方面,指媒介为了争取大量消费者,力求内容“阖家共赏”,致使年龄界限模糊,成人接触儿童的材料,儿童则越过自然的心智发展阶段涉猎成人的材料。二、“现眼的消费”功能。是指精英分子的休闲与其他文化活动,原用于炫耀特殊社会地位,但工人阶级一旦手头宽裕,便会刻意模仿,以炫耀身份。罗文索研究1901年以后四十年间美国通俗杂志传记体文章,发现前期“英雄人物”多赖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获得成功,后期人物则靠侥幸行险,分野年代正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那几份杂志开始叫人如何消费而非如何生产。三、“社会整合”功能。传统社会通过初级传播通道整合社会,大众社会却必须透过次级传播通道和次级关系来整合社会。四、“动员”功能。大众媒介在社会遭遇重大变故时,可直接诉求,要求民众依照传播媒介所建议的方式采取行动。三、大众文化伤害精英文化?
甘斯:我认为,通俗文化——至少是经由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那一部分——对多数人只是左眼进,右眼出。电视节目、电影、杂志,多为朝生暮死。话说回来,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描绘和评论美国人生活各层面,因此可能表达和反映至少一部分阅听人的看法和梦想。基于此,我不能接受通俗文化只是从上加诸阅听人的说法,反倒相信阅听人至少间接塑造了部分内容。大众传播媒介和整个商业性通俗文化,不断在做游戏,臆测阅听人要什么或他们会接受什么——虽然对阅听人而言,这个游戏只是简单到从有限的几种材料中加以选择,而他们的品味也低到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高级文化”是生产者导向,生产者认为自己的构想和价值观念才重要;大众艺术则是使用者导向,为了满足阅听人。由于“高级文化”也争取阅听人,但又不愿意坐视广大阅听人汲汲于大众文化,因此必须大加跶伐,以维护本身的文化地位和权力。赫许同意“高级文化”依赖生产机构而大众文化依赖发行机构,正是过去争论的症结。对大众文化的批评很多是采取文化生产者的标准而用以批判利益、活动、目标极端不同的发行机构。前者只问文化产品能否达到高标准,后者却只顾文化产品能否经由票房纪录和尼尔逊收视率达到普遍轰动。四、品味文化:社会变迁中的大众文化为特定阶层而制作的新形态文化就是“品味文化”,消费这种文化的团体就是“品味阶层”。文化只是各种品味阶层的一种资源,供人选择运用。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变动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媒介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刺激——反应理论主动性理论电视视觉注意记忆形式特征(视觉复杂性、运动切换、镜头的移进、移离、上下左右移动)定向反射自动化死记硬背情节再认反应性理论注视的转移;结束性特征;节目过于容易或不可理解;干扰刺激;次级活动需要注意。节目极易理解;惰性;理解图示显示出;重要内容开始出现。观看停顿决定“观看”注视:诱发性特征有效次级活动惰性:抑制性主动性理论儿童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与语言的情况[1]
百分比%经常模仿偶尔模仿从不模仿在观看电视时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29.463.67.0模仿节目中人物的语言27.064.28.8在平时活动中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24.766.29.1模仿节目中人物的语言20.571.18.4
[1]
彭聃龄和张令振:《电视与儿童》,第3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五、有关大众文化的几种分析理论写实主义把大众媒介视为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或观察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子。批评者指出,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一旦与现实经验对照,便破绽百出。他们指责电视新闻只是呈现偏见,报道错误;娱乐节目充满了固定形象的描述和错误形象。从这个立场批评大众文化的人,认为媒介扭曲现实,责任在于媒介所有权人而非媒介本身。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假定媒介并不反映或者代表现实,而是建构现实。媒介的形式本身便足以建构意义,因此尽管讯息只是幻象,也会具有现实效果。既然媒介的效果要看阅听人如何去读它而定,批评者关心的,是如何去诠释媒介所表现的意义之逻辑结构。文化主义:使用与满足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个人在不同情境的社会生活中,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其中有些需求如果不能用替代方法满足,则会以接触大众媒介内容得到满足。个人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他除了知道何种媒介能够满足某种需求之外,还会衡量媒介是否唾手可得,是否使用方便,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品。凯兹把各类文化消费活动,按“室内——室外”和“高级文化——通俗文化”两个层面,以“最小空间分析法”呈现在平面图上,结果是:高级——通俗层面,由上而下穿过分布图中间,较另一个层面突出。这显示,一个人如果要听音乐会,他也较可能去看戏或者参与志愿性团体,因为这些同属室外的严肃活动。然而,这个去听音乐会的人,也是室内高级文化的消费者——例如阅读外文刊物或参加某些研究活动;但他却不太可能去夜总会。结构主义:议题设定和潜化分析
结构主义的分析观点,着重文化产品本身,视电视节目、广告、文艺制作或其他活动本身自成一套系统,具有内在而符合逻辑的结构和关系。潜化分析是想解答大众文化一个广泛引起注意的问题:电视机的暴力镜头充斥,是否使观众有意无意间潜移默化,体认现实世界也跟银光幕一样暴力横流,以致害怕自己成为暴力牺牲者?葛本纳等人发现,历年电视剧暴力指数甚高,又发现观众收看较多暴力节目的,比收看较少的人,更倾向于感觉在现实世界中暴力更多,自己可能成为被害人。霸权论
“霸权”虽然是一种优势状态,但非单向的统治,优势团体借着道德和智慧领导劣势团体,协调两者利益,形成共同一致的意识,使社会趋于平稳安定;劣势团体积极承袭优势团体的价值和目标,而优势团体则领导社会,动员民众积极拥护其目标。1956年英国政府废除新闻纸配额,导致报业结构转变。在此之前,新闻纸配额中无形中限制了企业经营中报纸广告的数量,相对保障了左翼报纸。等到配额解除,企业经营报纸急速发展,广告由工人读者的报纸转移到以中上阶层为主的报纸。资源论塔克曼把“传播工业”视为“思想工业”。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及其背后的制度,在有意无意间告诉我们观察世界和建构世界的方法,很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谜”。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我们世界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探讨社会的实质和意义,以致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解释个人与制度的关系,也提供娱乐或用作解决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仅就媒介是了解世界和决定行动的工具而言,塔克曼认定“媒介向消费者推销思想观念”。塔克曼把消费者比喻为市场。文化事业机构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不同种类的高级文化和通俗文化;顾客在这些不同的社会资源中依不同方式各取所需。文化生产制度体察顾客需要而改变,当然也受到业务竞争、生产过程和其他社会制度的牵制。“凡是卖得出去的,能吸引观众的东西,便会被装成高级文化呈现出来。”拉帕波用资源一词,不指外在可见的文化,而指能够运用资源的一种内在能力和动机。在这里,为了跟文化资源区别,不妨暂称之为“心理资源”。“心理资源”意指能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替自己安排有意义的生活,也能够改变现实的一种能力。包含两项要素:第一,要有能力发展本身具有意义的嗜好,且能指认这种嗜好的真正价值。第二,要有能力以行动实现这种嗜好。大众传播媒介生产文化,从文化消费情形可以知道市场动向,故文化成为生产者决定生产政策的资源;另一方面,消费者消费文化,或为了娱乐、知识,或为了了解环境、寻求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方法,无论如何,文化也是消费者的资源。对资源论的质疑第一,文化消费如果漫无目的,我们便很难指认它满足了什么需求,对于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毫无助益。这正是“使用与满足”研究所遭遇的困境。许多研究指出,人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并无特定原因,或者说不出原因;既然指认不出原因,就难以推论满足何种需求。第二,过去的研究一再显示,教育程度和生命周期是解释文化消费行为的有力变数,可见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并非常数(我们只能解释变数与变数的关系,不能解释变数与常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放射性核素遥控后装机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锡制杯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洗碗清洁剂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3年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酒店家具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轻工涂料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管带直料半自动蛇形弯管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方便式料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小阴角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足太阳膀胱经、穴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垫片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常见矩形管规格表
- 高中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
- Python-Django开发实战
- 小学道法小学道法1我们的好朋友--第一课时ppt课件
- 配电箱安装规范
- 中英文商务派遣函样板
-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超市》含反思
- 弯臂车床夹具设计说明书
-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理念的运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