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实力测验常识推断知识总结行政实力测验常识推断知识总结56/56行政实力测验常识推断知识总结07公务员考试《行政实力测验》常识推断知识总结法律常识
1.法律的概念
法
理
学
1.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爱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特征是:(1)意志性,法体现的是驾驭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2)国家性,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权力的体现;(3)规范性,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确定人们的行为规则,以确立,爱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强制性,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予以国家名义的制裁。
3.法的适用
广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全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被国家授权的非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方式将法律规范适用于详细事项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仅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诉讼程序,将法律规范适用于详细案件,并且做出裁决的活动。
4.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一项专属国家的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职权行为,任何政党,企事业单位,个人均不能进行立法活动。
5.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通常及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
基本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合宪性原则。
6.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的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等法的制—定活动中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在我国,依据法的制定机关性质不同,可将法的制定程序分为两种,即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程序。这里我们只对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作一说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及立法实践,我国立法基本按以下程序进行: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等四个阶段。
(1)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特地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和探讨。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提出的表决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确定意义的一步。
依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
程序。
7.法律冲突
受一项涉及的国家的法律关系的牵涉,各有关国家的内容不同,效力并存的法律在调整同一项法律关系时产生的冲突现象。
8.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是指法作为行为规则的详细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是指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它们是由国家机关依据肯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依据制定的机关和效力层级及范围的不同,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9.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依据肯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样,有机联系的整人体整体。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及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及环境爱护法,诉讼法。
10.我国的行政执法体系
我国的行政执法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各级人民政府:包手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行政部门,即各级人民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机构;(3)事业组织,指那些因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依据法律,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托付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11.法律效力
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
12.法律关系
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及义务关系,即人们相互间结成的一种特殊社
会关系。
13.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法律关系有以下基本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4)法律关系是依据法律规定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14.法律责任
法律责往,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担当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及政治责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1)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以及正确行使权力,权利的义务。(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该责任或由有前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以直接强制手段实施;或由当事人协商主动担当,但以国家强制力为潜在的保证。
15.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地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行的强制性惩处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1)刑事制裁;(2)民事制裁;(3)行政制裁;(4)违宪制裁。
16.法律监督及其构成
法律监督,是指由全部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种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的主体,法律监督的客价和法律政策和法律监督的内容。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国家机关干部,社会组织和人民九众。法律顾问的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活动。通过法律监督促使被监督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
17.国家机关的监督
国家机关的监督,是国家机关为保障法律的切实实施所进行的监督。详细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监督。
(2)行政机关的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特地机关的法律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包括检察机关干部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宪
法
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政策,调整公民权利及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宪法最主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
第一,
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运作的原则等。
第二,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分于一般法律的特殊程序。
3.宪法修正案(四)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04年3月1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因此对于宪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会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次修改是对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共14条。
4.国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体现肯定阶级的专政,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1)国体是国家的性质,国家是阶级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实施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家具有剧烈的阶级性。一般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限制或驾驭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2)留意国体及政体的区分。(3)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5.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政治协商会议不属于国家机构,也不同于人民团体。其主要的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全部制经济形式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全部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全部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7.安排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歼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安排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制度。
8.经济体制
国家实融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9.政体
政体又叫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实行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旨在反对敌人,爱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国家结构形式同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同政权组织形式关系亲密。国家结构形式所体现的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即职权划分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着重于表现政权体系的纵的方面,即同领土结构相适应的上下间的关系;而政权组织形式则着重于表现政权体系的横的方面,即权力机关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权力机关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国家政权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国家政权假如离开这两种形式也就无法实现它的职能。
11.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行政区域划分又称行政区划,既可以表示对国家领土进行划分的国家行为,又可以表示这种国家行为的结果。现行宪法规定的我国行政区划是:(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有些地方划分为四级。
12.行政区域的变更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大审议确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
自治州,县,自治县直机关,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
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界线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13.特殊行政区及一般行政区的异同
特殊行政区及一般行政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其共性表现在:(1)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别的一部分,是我国地方制度的组成部分。(2)特殊行政区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其特性表现在:在特殊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特殊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
14.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从事肯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或愿望的可能性。
15.公民义务
公民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
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17.国家主席
在我国,国家主席及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结合,行使国家元首权。依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要席,副主席。主席和副主席的每届任期为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家主席的职权是:(1)公布法律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案后,由国家主席公布;(2)任命权,即国家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院总理的人选,依据全国人大的确定,任命国家院总理和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依据全国人大常委的确定,任命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3)发布命令权,即发布命令,公布法令。同时,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确定,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4)外事权,即代表国家,接见外国使节。依据全国人大常委的确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5)荣典权,即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确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18.国务院
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务院的职权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管理权,行政监督权和法律案提交权。详细是:(1)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确定,命令;(2)提出议案;(3)组织领导全国性行政工作;(4)领导和管理各部门,各行业的行政工作;(5)爱护正值和合法权益;(6)监督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7)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帮助总理工作。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需以国务院常务会议者国务院全体会议探讨确定。
1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地政机关。它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正,副行政首长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
地方级人民政府的职权是:(1)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2)执行本级权力机关的决议,发布确定和命令;(3)管理各项行政工作;(4)对下级行政机关监督权;(5)依法保障各方面的权利。
20.特殊地政区享有的自治权
(1)行政管理权,特殊行政区依基本法自行管理特区行政事务,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维持社会治安;
(2)立法权,特殊行政区可以制定在本地实施的法律,但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但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
(4)自行立法禁止叛国,颠覆国家等行为,自行禁止反国家组织。行政法(一)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和管理活动。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执行性,法律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其目的是保障国家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需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及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缘由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3)应急性原则。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状况下,出于国家平安,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须要,行政机关可以实行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及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3.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担当政法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行政主体的范围
我国的行政主体详细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主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主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
5.行政职权
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
6.行政职责
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赐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需担当的法定义务。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必需履行的义务,因此不能放弃和违反,否则会引起相应违法责任的追究。
7.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而行使行政权力,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2)行政行为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3)行政行为是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
8.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生效规则是指行政行为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则。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主要有: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
9.行政立法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活动。它是行政性质及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
行政立法具有如下两方面的特征: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①其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②其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及之亲密关联的事务;③其根本目的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①它是有权国家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创制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征;③它必需遵循相应的立法程序。
10.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分类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取得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①国务院;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③国务院直属机构;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⑤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⑥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⑦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2)行政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①依其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及特殊授权立法;②依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③依行政立法的内容,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试验性立法。
11.行政立法的原则
行政立法有三条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行政立法必需依法进行。
(2)立法民主原则。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立法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地参及行政立法。
(3)加强管理及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行政立法一方面要为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供应详细的法律依据,从而保证行政活动的顺当进行,维护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当行政立法涉及对公民行使民主的行为的管理时,必需留意规定得合理适当。不能不当地限制以至剥夺公民的合法权益,要留意正确处理好维护行政权力的有效性及保障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12.行政许可
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方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赐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买施
2003年8月27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的颁布及实施,是继1989年《行政诉讼法》及1996年《行政惩罚法》颁布实施后行政法制建设领域又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14.行政许可的特征
行政许可的特征有:(1)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详细行政行为,不同于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赐予相对方权利或免除义务的行为;(2)行政许可是一种采纳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的要式行政行为;(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赐予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行为。
15.行政许可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和其他义务的宏观限制。
(2)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共利益和保障社会公共平安。
(3)有利于爱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法(二)16.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肯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换句话说,行政征收是国家凭借其权力参及国民收入安排和再安排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基本目的在于满意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物质的须要。行政相对方的财产一经国家征收,其全部权就转移为国家全部,成为国家财产的一部分,由国家负责安排和运用,以保证国家财政开支的须要。
目前我国行政征收体制主要由税和费组成。因此,行政征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行政征税和行政征费。
17.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须要,依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详细行政行为。
18.行政征收及行政征用的区分
两者区分主要在于:
(1)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全部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短暂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运用权,不发生财产全部权转移。
(2)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丽标的一般仅限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
(3)从能否取得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赐予被征用方以相应的经济补偿。
19.行政惩罚的特征
行政惩罚的特征主要有:(1)其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行政主体;(2)惩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其性质是一种以惩戒违法行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详细行政行为。
20.行政惩罚的种类和形式
(1)人身自由罚:包括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
(2)行为罚:主要形式有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等。
(3)财产罚:主要形式有罚款,没收财物(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4)声誉罚:主要形式有警告,通报指责等。
21.行政命令的种类和法律效果
行政命令有两种:一种是要求相对方进行肯定作为的命令,称为“令”,如命令纳税,命令出境(外国人);另一种是要求相对方进行肯定的不作为的命令,称为“禁(止)令”,如因修建公路禁止通行,禁止携带危险品的旅客上车。
行政命令一经作出,相对便利有了相关的义务,必需按行政命令要求进行肯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否则须承受行政主体赐予的惩罚。
22.行政监督
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对相对方遵遵守法律律,法规,规章,执行行政命令,确定的状况进行检查,了解,监督的行政行为。
.
23.行政嘉奖的原则
行政嘉奖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物质嘉奖及精神嘉奖相结合的原则;(2)公正,同等原则;(3)嘉奖及行为相适应的原则。
24.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样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25.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及经济生活的须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帮助下,适时敏捷地实行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肯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6.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依次以及时限的总和。其特征主要为:(1)行政程序是行政活动的方式,步骤,依次及时限的总和;(2)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行行政管理,行使行政权力的方式及步骤。
27.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相对方参及原则;(3)效率原则;(4)程序公正原则。
28.行政违法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爱护的行政法律关系,对社会造成肯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29.行政违法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行政违法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1)依据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及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依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依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30.行政责任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担当的行政法律后果。
31.公务员担当行政责任的详细方式
公务员担当行政责任的详细方式有:(1)通报指责;(2)行政赔偿等。
32.行政赔偿
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或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负责向害人赔偿的制度。
33.行政赔偿方式
国家赔偿方式是指国家担当行政赔偿责任的详细形式。《国家赔偿法》第25条规定了三种赔偿方式:(1)金钱赔偿。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金额的一种赔偿方式,支付赔偿金是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2)返还财产。是行政机关将违法占有或限制的受害人的财产还给受害人的赔偿方式;(3)复原原状。星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因遭到违法分割或毁损以致破坏,若有复原的可能,应由赔偿义务机关负责修复,能够返还财产或者复原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复原原状。
34.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担当赔偿责任的情形有:
(1)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行使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2)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35.行政复议
所谓行政复议,系指行政相对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的详细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恳求重新审查并订正原详细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原详细行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恳求重新审查并订正原详细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原详细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确定的法律制度。
36.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原则;(5)便民原则。
37.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主体的详细行政行为违法,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据此在双方当人和其他诉讼参及人的参与下,对行政案件进行受理,审理,裁判以及执行裁判等司法活动的总和,是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
38.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所解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详细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已的合法权益,应当向哪一级哪一个人民法院起诉的问题。
39.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40.行政诉讼参与人
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的总称。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和托付代理人。行政诉讼中的翻译人,鉴定人,证人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人,及诉讼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一般称为诉讼参及人,不具有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
41.原告
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的详细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42.被告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是指由原告指控做出了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详细行政行为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3.代理人
行政诉讼中的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与诉讼,其行为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担当的法律行为。代理人有三种状况:(1)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为没有诉讼行为实力的公民设定的为其进行诉讼的人。(2)指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是经人民法院指定,代无诉讼行为实力的公民进行诉讼的人。(3)托付代理人。托付代理人是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托付,代为进行诉讼的人。民
法(一)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同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当事人法律地位同等的原则。(2)自愿,公允,等价有偿,诚恳信用的原则。(3)爱护公民,法人合法权权益的原则。(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的原则。该原则包括:民事活动必需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原则,民事活动应敬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汁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3.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详细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
4.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主体,客体,内容是每项民事法律关系必不可少的因素,被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5.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依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歼灭的客观现象。
依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歼灭的客观状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务和行为。
事务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能够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事务主要有:(1)不可抗力;(2)时间的经过;(3)人的诞生和死亡。
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包括主动的活动(称为“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活动(称为“不作为”)。成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必需能够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产生,其主要包括:(1)事实行为;(2)民事行为;(3)违法行为等。
6.公民
公民是指基于自然状态诞生而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1)公民的民事权利实力
公民的民事权利实力是指法律赐予公民享受权利和担当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担当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依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实力始于诞生,最终死亡。
(2)公民的民事行为实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实力是指公民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参及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担当民事义务的实力。公民的民事行为实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实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实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实力人。
7.自然人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诞生并生存的人。凡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称为该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与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需遵守我国的法律。
8.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实力和民事行为实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担当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担当民事责任。
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及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实力和行为实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实力和行为实力同时产生,同时歼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最终法人的撤销或解散。
9.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10.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可分为双方法律行为及单方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及单务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及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及实践性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及不要式法律行为。
11.代理的概念及特征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及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由被代理人承受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是:(1)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的行为,而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却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意思表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担当民事责任。
12.物权
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其物,并解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
13.物权的分类
物权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四类:(1)全部权及他物权;(2)主物权及从物权;(3)动产物权及不动产物权;(4)准物权。
14.财产全部权的概念及特征
是指全部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运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全部权具有如下特征:(1)财产全部权是一种最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2)它是惟一完全的物权;(3)它具有剧烈的独占性,排他性;(4)其客体总是特定的物体和财产,而不是智力成果和行为。
15.财产全部权的内容
财产全部权具有四项权能,该四项权能为占有,运用,收益和处分,它们构成了财产全部权的内容:(1)占有,就是单位或个人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和限制;(2)运用,是指发挥财产的运用价值而对财产的运用;(3)收益,是指通过对财产的占有,运用而取得经济效益;(4)处分,是对某项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最终处置,是全部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
16.债
依据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的一方为债权人,其享有的权利称债权;负有义务的一方为债务人,其负担的义务是债务。
17.债的分类
债的分类主要有:(1)单一之债及多数人之债;(2)按份之债及连带之债;(3)特定物之债及种类物之债;(4)简单之债及选择之债;(5)主债及从债。
18.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合同是同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法律特征是:(1)它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同等;(3)它是当事人之间以设立,变更,终止特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4)它所确立的是债权债务关系;(5)其所确定的内容是符合法律的。民
法(二)19.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同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允原则,诚恳信用原则。
20.合同的订立
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
(1)要约,指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发出的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的要件:①要约须由要约人向相对人作出意思表示;②要约须是受相对人承诺拘束的意思表示;③要约须具备合同的各项必要因素。
(2)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内容应当及要约的内容一样。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承诺的要件:①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②承诺之意思表示须及要约一样;③在承诺期间作出。
21.合同的内容
合同的内容包括:(1)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居处;(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酬金;(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争议的解决方式。
22.合同的形式
合同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以及当事人约定或法定的其他形式。
23.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知识产权是法律赐予人们对创建性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文学产权,是关于爱护智力作品创建和传播的权利,包括著作权(即版权)和邻接权;另一类为工业产权,是工业,农业,林业,商业和其他产业具有好用经济意义的无形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主要有:(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2)它的客体必需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奇性;(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24.著作权
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民事权利。
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它同版权系同义语,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依法所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详细包括:(1)发表权;(2)署名权;(3)修改权;(4)爱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酬劳权,二是演绎权。
《著作权法》中规定的爱护的作品包括:(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计算机软件;(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25.专利权
所谓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对其独创,好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依法享有的专有(即独占)的权利。
26.商标权
商标,俗称商品的牌子,是生产经营者在其商品或者服务上运用的,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专用标记。依据商标的构成不同,商标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和组合商标。依据商标的识别对象不同,商标分为制造商标,销售商标和服务商标。依据商标的法律爱护不同,商标分为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
27.人身权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及其人身不可分别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28.人身权的种类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方面内容。
(1)人格权,是法律规定的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①姓名权;②荣誉权;③名誉权;④生命权;⑤身体健康权;⑥自由权;⑦肖像权。
(2)身份权,指因民事主体的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主要包括:①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利;②监护权;③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即亲权;④继承权。
29.财产继承权
公民依法承受死者个人所遗留的合法财产的权利。
30.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继承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继承制度中贯穿着的基本原则有:(1)爱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的原则;(2)继承权男女同等原则;(3)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4)互谅互让,团结和谐原则;(5)权利义务相一样原则。
。
31.法定继承的依次
第一依次: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依次: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依次继承人继承,第二依次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依次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依次继承人继承。
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32.遗产的安排原则
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四种: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遗产的安排原则有以下几点:
(1)一般平均原则。经继承人协商一样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2)照看原则。对生活特殊困难的和缺乏劳动实力的继承人,安排遗产时,应予以照看。
(3)权利义务一样原则。
(4)协商原则。法定继承人在安排遗产时,要互谅互让,和谐团结,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33.民事责任
由民法规定的对民事违法行为人所实行的一种以复原被损害人的权利为目的并及肯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联系的国家强制形式,它是民事违法人依法所必需担当的法律后果。
34.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担当一般民事责任所必需具备的“四要件”为:
(1)行为的违法性。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有实施了违法行为才担当民事责任。
(2)损害事实。详细地说,民事违法行为只有造成损害事实,行为人才担当责任。
(3)因果关系。系指只有违法行为及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才担当民事责任。
(4)主观过错。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只有在实施违法行为当时主观上存在过错的违法行为人才对损害后果担当民事责任。
35.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丢失恳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制度。它属于歼灭时效,它的完成只歼灭胜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但它不歼灭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也不歼灭实体权利。经济常识
1.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及现代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它涉及的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制度层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3.经济
经济是指在肯定的生产资料全部制基础上的生产,安排,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及人之间的关系。
4.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5.商品经济的特性
(1)商品经济具有的自主性;(2)商品经济具有同等性;(3)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
6.商品的运用价值
指商品能够满意人们的某种须要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
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8.交换价值及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及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获得表现。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详细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娴熟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运用价值须要的劳动时间。
10.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肯定时间内生产某种运用价值的效率。商品的价值量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分别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12.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
1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货币的五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14.货币流通公式
肯定时间内流通中须要的货币量=
1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限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是一种及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1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8.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是市场经济。
19.银行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银行是在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0.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
股份公司是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的资本或财产组织形式。
21.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肯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等)通过供应服务所得的酬劳的总和,即工资,利润,租金的总和。
22.企业
企业是生产组织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肯定阶段的产物。详细须要明确:(1)企业是及分工相联系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2)企业既是生产的一种技术组织形式,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23.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2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肯定剩余价值。它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r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27.公司治理结构
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支配,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28.财政及其作用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安排,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整资源配置;(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化,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4)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9.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30.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个国家产生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实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1.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宏观调控的任务:(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2)抑制通货膨胀;(3)促进结构化;(4)实现稳定增长。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是在必要时才运用)。
3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3.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全部常住机构单位在肯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安排的最终成果(简称GNP)。
34.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常住单位在肯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35.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肯定范围和肯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安排,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
36.国民经济类型划分
国民经济类型划分是指以生产资料的全部制性质和国家有关法规为依据划分经济类型的规定。经济类型可分以下几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
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在肯定时期内,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
38.小康及小康标准
小康及小康标准:“小康”一词源于《礼记》,是及“大同”比较而言的一种生活比较殷实,可以安稳度日的社会经济状况。现今,所谓小康标准,指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记,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余,精神生活比较充溢,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养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39.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40.国债
国家债务是国家以信用的方式进行筹资的形式,是各国政府筹措资金的手段之一。管理常识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支配,组织,领导及限制四大职能。
3.管理工作的两个本质特征:科学性和艺术性。
4.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①系统管理原理;②人本管理原理;③动态管理原理;④科学管理原理。
5.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1)经济方法;(2)法律方法;(3)行政方法;(4)教化方法。
6.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7.行政的特点:(1)行睫毛是以供应公共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2)行政是为国家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性活动;(3)依法办事是现代行政的本质特征;(4)社会民主是有效行政的基础保证;(5)公允原则是现代行政的动身点。
8.(1)公共行政的主体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管理组织。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不属于公共行政的主体;(2)公共行政的客体即公共行政的对象是公共事务;(3)公共事务依其范围大小可分国家事务,共同事务,地方事务和公民事务。
9.公共行政的作用:(1)导向作用(它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作用,是政府“领航”和“掌舵”职能的详细体现);(2)管理作用;(3)服务作用;(4)扶助作用。
10.(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组织;(2)行政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管理学的实质是揭示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4)行政管理学最显明的特点是它追求行政管理活动的高效率。
11.行政管理学产生后经验了三个发展阶段:(1)古典时期(1900—1930年);(2)新古典时期(1930一1970年);(3)当代公共行政学说(1970年以后)。
12.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13.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金鉴教授撰写的《行政学之理论及实践》,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专著。
14.行政环境包括:(1)宏观行政环境;(2)中观行政环境;(3)微观行政环境。
15.行政生态学的形成是行政管理实践提出的要求。
16.1961年,美国学者利格斯的《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的出版,标记着行政生态学的创立,他将行政模式分为融合型,衍射型,棱标型。
17.行政环境及行政管理的关系是双向的,辩证的。
18.行政职能有三个主要特性:共同性,差异性,动态性。
19.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分为基本职能和运行职能,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它是依据政府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划分的。
20.实现行政职能的基本手段:(1)法律手段;(2)行政指令手段;(3)经济手段;(4)纪律手段。
21.行政体制的核心是行政系统内职权的划分和配置。行政体制事实上是一种制度体系,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超稳定性,即体制一旦形成,便难以变动,具有惯性。
22.行政权力体制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23.行政领导体制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
2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行政区域划分中应遵循的原则是:(1)政治原则;(2)民族同等原则;(3)经济原则;(4)精诚,统一,效能原则。
25.行政区划体制有三种基本形式:(1)传统型;(2)发展型。
26.人事行政是行政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人事行政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7.我国公务员的分类:(1)依据公务员产生及任免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政府组成人员和非政府组成人员;(2)依据公务员职务,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领导职务公务员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28.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位分类;(2)录用;(3)考核;(4)嘉奖及纪律;(5)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6)培训;(7)沟通;(8)回避;(9)工资保险福利;(10)辞职,辞退,退休;(11)申诉控告。其中:(1)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又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2)对公务员的考核,其考核内容以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德,能,勤,绩,且留意工作成果。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3)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样,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4)沟通,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沟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其他机关及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间进行的外部沟通,沟通形式有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熬炼等;(5)回避的种类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29.所谓激励,是指通过肯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须要和愿望得到满意,以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奉献给组织,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0.马斯洛须要层次的五个等级:(1)生理须要;(2)平安须要;(3)社交须要;(4)敬重须要;(5)自我实现须要。
31.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是建立在管理科学,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理论及技术基本上,为管理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数据的搜集,传输,处理和存贮的系统。
32.ISO90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是第一个国际性的管理标准。在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1987年正式颁布了ISO90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33.利润的日常管理包括:(1)利润支配管理;(2)目标利润管理;(3)利润分级管理;(4)利润分类管理。
34.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创新的科技推动,创新的市场需求拉动,创新的制度推动。
35.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实行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限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企业最大平安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36.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有:确定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常常性原则。
37.审计监督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特种监督,它具有如下特点:(1)审计监督的专职性;(2)审计监督的独立性;(3)审计监督范围的广泛性。
38.行政效率的要素包括效益要素,经济要素和时间要素。
39.当代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为方向的政府改革基本上可以被定义为追求“三E”即(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能)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及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由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事实上扩展了效率的内涵。
40.国外领导方式理论包括:(1)支持关系论;(2)双因素模式论;(3)管理方格论;(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5)目标导向理论。
41.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及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制度的一种详细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探讨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详细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确定,行政首长独立担当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42.从资本经营形态的角度,可以将企业资本经营划分为实业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和无形资本经营。人文常识
1.四书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4.骈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闻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及朱元思书》。
5.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6.史记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ff~(30),
列传(70),书(8),表(10)。
7.三曹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人。
8.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9.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提倡者。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10.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新乐府运动以自居易为代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1.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父子三人以文闻名于世,人称“三苏”。
1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13.复社
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德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调。
14.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槐,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楚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
15.编年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务,如《左传》。
16.纪传体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务,如《史记》。
17.记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事务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经事本末》。
18.国别体
国别体以诸候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19.通史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务,如《史记》。
20.断代史
断代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1.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第一”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现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
22.“三言”
“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3.古代学校
周代国学及乡学;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唐代专科学校;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明清国子监。
24.古代四大独创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5.我国地理的“四大”
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四大高原:内蒙古,黄土,云贵,青藏;
四大盆地:塔里木,准葛尔,柴达木,四川;
四大文化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
26.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27.我国四大名亭
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28.我国三大国粹
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
29.四大文明古国
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王国),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30.文艺复兴
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化和近代自然科学。
31.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期。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及此相仿,因而得名。
32.欧美国家闻名文学家
意大利文学家有:但丁,薄伽丘,齐马尼奥里等。
英国文学家有:莎士比亚,莫尔,培根,狄更斯,拜伦,雪莱,笛福,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它妮•勃朗特,伏尼契,柯南道尔,肖伯纳等。
德国文学家有:莫里哀,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都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
俄国文学家有: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美国文学家有:惠特曼,马克•吐温,欧亨利,海明威等。
其它国家文学家有:塞尔提斯(西班牙),安徒生(丹麦),裴多菲(匈牙利),易生(挪威),泰戈尔(印度),小林多喜二(日)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状态检修基础知识》课件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养老院老人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
- 《电动机与电气传动》课件
- 《市场调查讲座》课件
- 《石墨烯的研究》课件
- 2024年版:国际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合同
- 技术研发合作合同(2篇)
- 2024年版金融服务合同(企业上市辅导)
- 2024天津房屋买卖合同中房屋租赁保证金及退还3篇
- 模板支撑脚手架集中线荷载、施工总荷载计算表(修正)
- GB/T 43700-2024滑雪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规范
- 新媒体部门岗位配置人员架构图
- 水电站厂房设计-毕业设计
- 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课件
- 《镇原民俗》课件
- 球磨机岗位作业指导书
- 眼科护理滴眼药水论文
- 市级社保基金运行分析报告
- 2024年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信息技术画图课件巧妙的直线和曲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