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乌石山铁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1.gif)
![江西乌石山铁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2.gif)
![江西乌石山铁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3.gif)
![江西乌石山铁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4.gif)
![江西乌石山铁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7f04b1b0b5bd9898114fd28ba729b28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摘要广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GS[2019]NO.029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广实评报字[2019]第029号广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地址:北京朝阳区朝外北街蓝筹名座A座一区401室邮政编码:100020总经理:严威手机-mail:996890032@传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摘要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广实评报字[2019]第029号广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受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交易中心的委托,根据国家有关采矿权评估的规定,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矿业权出让收益评估应用指南(试行)》及《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规定的采矿权评估方法,对“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进行了评估。本评估机构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进行了实地查勘、市场调查与询证,对“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在2019年4月30日以及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下所表现的采矿权出让收益作出了公允反映。现将采矿权评估情况及评估结论报告如下:评估机构机构名称:广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北街蓝筹名座A座一区401室;法定代表人:康俊恩;总经理:严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2100010273F;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证书编号:矿权评资[1999]017号。广实会计师事务所始建于1989年1月,原隶属于地质矿产部财务司,是我国首批取得矿业权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和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部首批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1999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的规定要求,经财政部财协字(1999)83号文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正式与原挂靠单位脱钩,改建为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现为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协会发起人之一。2.评估委托人、采矿权人2.1评估委托人出让方: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评估委托人: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交易中心;2.2采矿权人名称: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0830158322448Q;住所: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文竹镇;法定代表人:叶天真;注册资本:贰仟壹佰万元整;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经营范围:铁矿石开采、选炼、销售;冶金溶剂开采、选炼、销售;装配式建筑设计、制作、安装、销售;工矿配件、钢材、废钢加工。3.评估对象及范围3.1评估对象本项目评估对象为: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号:C3600002009052120016631;采矿许可证有效期:2018年12月2日至2019年6月2日;开采矿种:铁矿;开采方式:地下开采;生产规模:18万吨/年;矿区范围由16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为2.978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300米至-100米标高,矿区范围坐标如下(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拐点XY12983622.7038496059.30;22984509.7238496872.32;32984507.7238497225.32;42984142.7138497214.32;52984142.7038496713.32;62983298.7038497848.33;72983204.7038497847.33;82983132.7038498244.34;92982820.6938498376.34;102982547.6938498173.34;112982255.6838497555.33;122981801.6838497385.33;132981557.6738497004.33;142982094.6838496744.32;152982507.6838496282.31;162982957.6938496966.32。截止评估基准日,上述范围未设置其他矿业权,无矿业权权属争议。3.2评估范围根据“采矿权评估委托书”,本项目评估范围根据“采矿许可证”确定。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全部位于评估委托范围内(同一坐标系),采矿许可证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叠合图如下:3.3评估史及有偿处置情况经咨询委托方及矿业权人,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此前未进行过矿业权评估,未进行过矿业权有偿化处置。4.评估目的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拟出让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特委托我公司对该采矿权进行评估,为处置采矿权出让收益提供价值参考意见。本次评估即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为委托人提供该采矿权在本评估报告中所述各种条件下和评估基准日时点上公平、合理的采矿权出让收益参考意见。5.评估基准日综合考虑资料收集时间、经济行为的实现日以及尽可能减少评估基准日后的调整事项等因素,本项目采矿权评估基准日确定为2019年4月30日。6.评估依据及参考依据6.1法律法规依据6.1.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1996年8月29日通过);6.1.2《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6年7月2日通过);6.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6.1.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2017年2月24日修正);6.1.5《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1998年第241号令);6.1.6《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国土资发[1999]205号文);6.1.7《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23号);6.1.8《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08]174号文);6.1.9《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矿业权评估准则的公告》(国土资源部公告2008年第6号);6.1.10《关于不再规定冶金矿山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标准的通知》(财办资[2015]8号);6.1.11《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12]16号);6.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6.1.13《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财税〔2016〕53号);6.1.14《关于资源税改革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54号);6.1.15《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全面推进我省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赣财法[2016]53号);6.1.16《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矿业权价款评估备案核准取消后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5号);6.1.17《国务院关于印发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务院[2017]29号文);6.1.18《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综[2017]35号文);6.1.19《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办字[2018]1号文);6.1.20《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赣财建[2018]19号文);6.1.21《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矿业权出让收益市场基准价的通知》(赣国土资字[2018]58号文);6.1.22《江西省环境保护税核定计算管理办法(试行)》;6.1.23《环境保护税江西省适用税额和应税污染物项目数方案》。6.2规范标准依据6.2.1《评估师执业道德基本准则》(CMV20000-2007);6.2.2《矿业权评估技术基本准则》(CMVS00001-2008);6.2.3《矿业权评估程序规范》(CMVS11000-2008);6.2.4《矿业权评估报告编制规范》(CMVS11400-2008);6.2.5《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规范》(CMVS12100-2008);6.2.6《确定评估基准日指导意见》(CMVS30200-2008);6.2.7《矿业权评估利用矿产资源储量指导意见》(CMVS30300-2010);6.2.8《矿业权评估利用地质勘查文件指导意见》(CMVS30400-2010);6.2.9《矿业权评估利用矿山设计文件指导意见》(CMVS30700-2010);6.2.10《矿业权评估参数确定指导意见》(CMVS30800-2008);6.2.11《矿业权出让收益评估应用指南(试行)》;6.2.12《铁、锰、铬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6.3行为依据、权属依据及技术参数参考资料6.3.1《采矿权评估委托书》;6.3.2采矿许可证(证号:C3600002009052120016631);6.3.3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0830158322448Q)、安全生产许可证((赣)FM安许证字[2006]M0524号);6.3.4《关于〈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赣国土资储备字[2016]44号);6.3.5《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赣金林储审字[2016]058号,2016年10月12日);6.3.6《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1月);6.3.7《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铁矿2018年度矿山储量年报》(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一地质大队,2019年2月);6.3.8《江西省乌石山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4月)及其审查意见表;6.3.9评估人员现场收集和调查的有关资料。7.评估原则7.1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7.2采矿权与矿产资源相互依存原则;7.3尊重地质规律和资源经济规律的原则;7.4遵守铁矿资源勘查开发规范原则;7.5遵循预期收益原则、替代原则、效用原则和贡献原则。8.评估过程与尽职调查8.1接受委托阶段:2019年5月9日,经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摇号,确定我公司为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采矿权评估项目评估机构,同时与评估委托人明确此次评估的目的、对象、范围,确定评估基准日,向委托方提供评估资料准备清单。8.2现场查勘阶段:2019年5月10日至15日,我公司对委托评估的采矿权进行现场踏勘。依据现场情况及查阅有关材料,征询、了解、核实矿床地质情况、矿山设计及生产等基本情况,收集、核实与评估有关的地质资料,调查了解当地成品建筑砂及铸型用硅砂市场销售情况等;对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内有无矿业权纠纷进行了核实。8.3评定估算阶段:2019年5月16日至6月20日,评估小组对所收集的评估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整理;确定评估方法;选取评估参数,对委估的采矿权价值进行评定估算;公司内部审核并形成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8.4提交报告阶段:2019年6月21日至26日,本评估机构就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评估初步结果与委托人交换意见。2019年6月27日,向矿业权评估管理部门提交正式评估报告。9.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概况9.1位置和交通乌石山铁矿区位于永新县文竹镇内,永新县城330°方向,直距30千米处,矿区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3°57′35″-113°58′59″,北纬26°52′10″-26°58′19″。矿区有4千米柏油公路北与319国道和分(宜)-文(竹)铁路文竹站相连,铁路可直抵矿区成品矿仓,交通极为方便。9.2矿区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矿区属山地丘陵地形,海拔最高标高457.10米,最低标高146.20米,一般在200-320米之间,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60米,地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北东高,南西低,矿区有高溪河由南部流经西部向北流出矿区,水量受季节影响明显。矿区属亚热带气候,水量充沛,据永新气象站资料,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7℃,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雨量为1759.7毫米,蒸发量1684.2毫米。区内矿产有煤、铁、石膏、锰等,经济较发达,工业主要以采矿业、机械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和林木业为主。9.3矿区地质工作概况乌石山铁矿属沉积(宁乡式)铁矿床,规模中型。自1952年-1977年间,先后进行过四次地质勘查工作,均提交过勘探(或补充勘查总结)报告。1952年12月-1954年5月,地质部中南地质局永新铁矿勘探队对矿区进行首次勘探,并编写勘探报告,提交A2+B+C1级储量2500万吨,其中A2+B级占71%,该报告经前中南区储委审查后,认为“勘探程度不够,水文地质工作程度低,只能达到初勘程度”。1956年6月-1957年,冶金部湖南分局茶陵勘探队对矿区进行补充勘探,提高了矿床控制程度,并提交B+C1+C2级储量1800万吨,其中B+C1级1180万吨,尚有表外储量154万吨。该报告经江西省储委于1962年评审后,认为“矿区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不够,不能满足生产设计要求”。1966年6月-1967年6月,由江西省地质局九〇一大队一分队对矿区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提交B+C1+C2级储量1984万吨,其中B+C1级1329万吨,尚有表外储量185万吨。该报告经江西省重工业局会同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等有关单位于1970年初审后,认为“基本符合勘探要求”(无正式批示)。1972年2月-1976年5月,江西省地质局九〇一大队再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乌石山铁矿区进行了最后一次补充勘探工作。补充勘探工作共完成钻探27637米,基本查明了矿区的褶皱构造及断层发育情况,基本控制了矿层的空间形态,并圈定了矿体的工业边界和矿石品级,提高了储量级别的控制程度。并于1977年5月提交了《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铁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探明了B+C1+C2级储量2453.37万吨,其中B+C1级1547.56万吨。该报告经江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于1978年4月评审,认为“勘探工程质量及原始地质资料的质量均较好,储量可靠,报告资料基本齐全,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并于1978年4月11日以赣储决字第6号文予以通过。2009年12月,乌石山铁矿委托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对矿区进行矿产资源核实工作,并提交《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探明保有资源储量1235.50万吨。2010年4月经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含量评审通过(赣金林[2010]070号),2010年4月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评审备案(赣国土资储备字[2010]70号)。2013年1月,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在充分收集矿区以往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在采矿证范围内进行资源储量核实,2013年7月提交《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探明保有资源储量1118.10万吨。2013年9月2日经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含量评审通过(赣金林储审字[2013]069号)。2016年1月,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一地质大队在充分收集矿区以往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在采矿证范围内进行资源储量核实,2016年1月提交《江西省永新县乌石山矿区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查明保有资源储量(111b+122b+333)1019.3万吨。2016年10月12日经江西省金林矿产资源含量评审通过(赣金林储审字[2016]058号)。9.4矿区地质矿区范围东起卸坪,西至东边村,南自乌石村,北抵奇连脑,东西走向长2000米,南北宽700—2700米不等,面积约2.51平方千米。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上统佘田桥组、锡矿山组,石炭系下统大节湖组,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以及第四系。9.4.1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D2q)仅见于矿区南东角乌石村附近。厚约260米。下部为紫灰色、青灰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夹泥质灰岩,钙质粉砂岩。厚约90米。中部为紫灰色、棕褐色中—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深灰—灰黑色薄层状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含大量方解石脉。厚约70米。上部为青灰色、紫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白云岩,夹薄层状泥灰岩、钙质粉砂岩,含方解石脉,厚约100米。该组颜色杂,白云质高、层面间具千枚状构造为特征。2)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出露于麻石岭与乌石山背斜轴部,厚约150米。下部(D3sa):为灰白色、淡红色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局部为石英岩状砂岩,层面间含许多云母,有不规则石英细脉穿插,厚约106米。中部(D3sb):为暗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细-中粒云母砂岩,夹薄层灰绿色千枚状、片状云母质砂岩及粉砂岩。厚约21米。上部(D3sc):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千枚状粉砂岩,含云母与钙质。3)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D3x)出露广泛,发育完整,按岩性可划分四个段:ⅰ、强冲段(D3x1)出露于乌石山、龙山背斜轴部及麻石岭背斜两翼。该段从东至西,由北到南有逐渐增厚之势。厚30—45米。上部为灰色、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灰色薄层状灰岩。具微细水平层理,有少量方解石脉穿插,厚20—30米。该段浅灰色、含泥质较多,具清晰微细水平层理、岩层挤压褶曲发育为特征。ⅱ、井冲段(D3x2)出露于麻石岭、乌石山背斜两翼及龙山背斜轴部。ⅲ、翻下段(D3x3)为含矿层位。发育完整,广泛出露于麻石岭、龙山、乌石山背斜的两翼,厚15—20米,由矿区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按岩性可分上、下两部:下部:由鲕状赤铁矿、铁质砂岩、绿泥石砂岩及粉砂岩组成。自下而上可分五层:①灰绿色中厚层状绿泥石砂岩,夹铁质细砂岩。含赤铁矿团块,局部地段富集成赤铁层(底矿层)。部分地段递变为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含绿泥石细砂岩、含绿泥石粗粉砂岩。厚3-4.5米,局部厚达9.71米。②下矿层:为暗红色、赭红色,似层状-透镜状绿泥石鲕状赤铁矿。鲕粒多呈椭球状,粒径0.25-1.0毫米。矿厚0.13-12.74米,平均1.65米。③灰绿色中厚层状绿泥石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局部夹铁质细砂岩,厚0-14米,一般2.5米。④上矿层:为赭红色似层状绿泥石鲕状赤铁矿。鲕粒多呈椭球状,粒径0.25-0.6毫米,矿厚0.34-6.40米,平均1.51米。⑤灰绿色薄层状绿泥石砂岩,局部递变为含绿泥石粉砂岩。厚0.3-0.6米,一般0.4米。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细粉砂岩及泥岩,夹灰色条带状细粒石英砂岩,含菱铁质结核。ⅳ、荒塘段(D3x4)出露广泛,发育完整。厚25-30米,在11线以西逐渐变薄。按岩性可分三部:下部: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偶夹薄层粉砂岩。为荒塘段与翻下段分层标志。厚3-9米。中部:灰色、浅灰色、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夹薄层泥岩,间夹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1-2层,砂岩中局部含铁较高,在乌石村向斜局部夹劣质菱铁赤铁1-2层,一般不可采。产植物化石,厚1-17米。上部: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及泥岩,夹薄层状、条带状细砂岩。顶部微含钙质,夹团块状黄铁矿,厚1-4米。4)石炭系下统岩关-大塘阶(C1y+d)ⅰ、岩关-大塘阶大节湖组(C1y+d1)仅见于煤炭冲和雷公冲,其余被第四系和白垩系覆盖。厚195-280米,一般210米。下部: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厚度72米。中部:灰色、浅灰色、棕红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在矿区南西部其底部夹硬石膏1-3层(厚0-60米,平均厚30米)。厚60-163米,一般70米。上部: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含泥质、炭质及生物碎屑灰岩,厚37-85米,一般68米。该组含硬石膏层及大量生物碎屑,炭化普遍,颜色较深为特征。ⅱ、大塘阶测水段(C1d2)仅见于矿区西部CK106、CK107、CK118、ZK1402中。为灰白色砾状砂岩,夹粗粉砂岩,底部夹黑色炭质泥岩,厚约16米。ⅲ、大塘阶梓门桥段(C1d3)仅见于矿区西部CK97、CK106、CK118中,厚38米,按岩性可分二部:下部: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云母质砂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灰岩中产复体珊瑚化石。厚约19米。上部:灰黑色、棕褐色薄层状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在砂岩中产单体珊瑚化石。厚约19米。5)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仅见于矿区西部CK106、CK108为灰白色、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夹肉红色白云质灰岩。6)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n)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厚400米以上,按岩性可分三部分:下部:紫红色厚层状砾岩,偶夹细粒砂岩。中部:紫红色、紫灰色厚—巨厚层状中粒砂岩,夹砾岩。上部:紫红色厚层状砾岩,夹中粒砂岩。7)第四系(Q)分布于山洼、田垅及高溪河两岸,为冲积、洪冲积、坡洪积和残坡积物,厚0-26米,一般8米左右。9.4.2构造矿区位于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构造的复合部位。近东西向构造为矿区的主体构造,以麻石岭复背斜为代表,北北东向构造以石市向斜为代表,并对近东西向构造进行了改造归并。由于矿区经受了两期不同方向挤压应力的作用,造成矿区构造更加复杂,现将矿区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分述如下:1)褶皱构造麻石岭复背斜,为矿区的一级褶皱构造,东起麻石岭,西至16线,长约240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倾伏,13-14线倾角45°-50°,14线逐渐变缓乃至消失。两翼出露地层依次为D3sa、D3sb、D3sc、D3x1、D3x2、D3x3、D3x4。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75°左右,南翼走向为N65°-70°W,倾向SW∠26°-30°,它的南翼由煤雷倒转复向斜、乌石山倒转背斜和乌蒜倒转复向斜组成,北翼由郭汉倒转复向斜组成,在这些倒转复背、向斜中发育次级,甚至更次级2-3个倒转褶皱。现将矿区主要褶皱由南至北叙述如下:ⅰ、乌石村倒转复向斜该向斜的南翼被F6逆断层破坏失去了完整性,仅保留有蒜田屋单翼,乌石村背斜和乌石村向斜。①蒜田屋单翼东起6-7线间,西至12线,长约700米,其南翼被F6(走向近东西,倾向南)逆断层破坏,构成矿区南部边界。北翼宽约350米,走向310°,倾向SW∠15°-37°,沿走向和倾向呈波状起伏。②乌石村倒转向斜东起6线,西至15线,长约1000米。褶曲幅度为80-240米,宽度为270-38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以30°角下插,自12线以西才趋于正常向斜。其核部由D3x3-C1y+d1地层组成。北翼走向为N45°-55°W,倾向SW∠30°-49°;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60°-82°。F30、F96、F99、F91、F89、F106、F107、F115等8条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ⅱ、乌石山倒转背斜东起1线,西至12线,长约137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倾伏,倾伏角1-9线为15°-25°;9-12线为30°-50°,延至12线以西背斜逐渐消失,两翼出露地层依次为D3s、D3x1、D3x2、D3x3、D3x4。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75°-80°;南翼走向为N45°-55°W,倾向SW∠30°-49°,在8-10线间,被F30破坏了它的完整性。ⅲ、煤雷倒转复向斜由煤炭冲倒转复向斜、龙山倒转背斜、雷公冲倒转复向斜组成。①煤炭冲倒转复向斜由蛇形山、茅叶坡、煤炭冲三个倒转向斜及其间二个背斜组成。蛇形山倒转向斜:东起2线,西至11线,长约1125米,褶皱幅度为60-110米,宽度为60-8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在2-7线为10°,7-11线为25°,自11线以西逐渐消失。核部在2-8线间由D3x3与D3x4组成,8线以西由D3x3-C1y+d1组成,北翼走向为N45°-65°W,倾向SW∠16°-60°,一般35°;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60°-74°。F75、F74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茅叶坡倒转向斜:东起1线东100米,西至11线,长约1350米,褶皱幅度在40-120米,宽度为80-15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在7线东为10°,7-11线为25°,自11线西逐渐消失。向斜核部1-7线由D3x3与D3x4组成,7-11线由D3x3-C1y+d1组成。北翼走向为N45°-60°W,倾向SW∠10°-34°,一般30°;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41°-85°,一般70°。F73、F23、F82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煤炭冲倒转向斜:东起卸坪,西至12线,长约1640米。褶皱幅度为90-155米,宽度为140-37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在5线东为15°,5-12线为24°,延至12线以西消失。北翼走向为N60°-65°W,倾向SW∠18°-44°,一般30°;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55°-83°,一般65°,F55、F71、F78、F57、F23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②龙山倒转背斜东起卸坪,西至16线,长约210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倾伏,倾伏角20°-35°,延至16线以西逐渐消失。两翼出露地层,在9线以东依次为D3x1、D3x2、D3x3、D3x4,9-12线间为D3x4、C1y+d1。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46°-86°,一般70°;南翼走向为N60°-65°W,倾向SW∠18°-44°,一般30°。F23、F57等断层破坏它的完整性。③雷公冲倒转复向斜南部由龙山、雷公冲两个倒转向斜及其间一个背斜组成。北部由扭带—牛马山不对称复向斜组成。龙山倒转向斜:东起1线,西至12线,长约1380米,褶皱幅度为40-100米,宽度60-12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西向下插,下插角在1-4线为10°,4-12线为25°。轴向倾向南,倾角约65°。核部由D3x3与D3x4组成。北翼走向为N55°-65°W,倾向SW∠10°-40°,一般30°;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46°-86°,一般70°。F27、F19、F20、F23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雷公冲倒转向斜:东起1线东150米,西至16线,长约2000米。褶皱幅度70-130米,宽度80-29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在5线以东为14°,5-16线为23°,轴面倾向南,倾角约60°。核部在5线以东由D3x3与D3x4组成,5线以西由D3x3-C1y+d1组成。北翼走向民N65°-70°W,倾向SW∠26°-45°,一般37°;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60°-78°,一般75°,F21、F16、F10、F20、F23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扭带南向斜:东起7线,西至9线,长约250米,褶皱幅度为10-60米,宽度40-7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倾伏,倾角21°,并逐渐撒开,延至9线消失。核部由D3x3与D3x4组成。北翼走向为N77°W,倾向SW∠54°;南翼走向N85°W,倾向NE∠81°,为一北缓南陡的不对称向斜。F21、F34、F35、F40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牛马山-坳背山不对称向斜:原系一个向斜,由于F44横断层及地形切割破坏,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牛马山向斜;西段为坳背山向斜。牛马山不对称向斜:东起7线,西至9线,长约250米。褶皱幅度55米,宽度90米。轴向近东西,两端有上翘之势。核部由D3x3与D3x4组成。北翼走向为N75°W,倾向SW∠44°;南翼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0°左右。F35、F37、F38、F40、F42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坳背山不对称向斜:东起10线,西至15线,长约625米,褶皱幅度55米,宽度120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下插,10-12线下插角为12°,12-15线为43°,延至15线以西逐渐消失。核部10-13线由D3x3与D3x4组成,13-15线由D3x3-C1y+d1组成,北翼走向为N40°-75°W,倾向SW∠26°-30°;南翼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5°左右,在12线附近有向南倒转现象,F48、F52、F54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ⅳ、郭汉倒转复向斜由郭岭和汉武冲两个倒转复向斜组成。①郭岭倒转复向斜由篱笆岭、郭岭、奇连脑三个倒转向斜及其中二个倒转背斜组成。篱笆岭倒转向斜:东起11线,西至16线,长约625米,褶皱幅度25-110米,宽度50-110米。轴向在11线为近东西向,11-12线为北西向,12线西为近东西向,均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为17°-25°,至16线逐渐消失。核部12线东为D3x3与D3x4,12线西为D3x3-C1y+d1组成。北翼走向为N45°W,倾向SW∠25°-43°;南翼一般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45°-75°。F8、F9、F28等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郭岭倒转向斜:东起9线,西至14线,长约625米,褶皱幅度10-40米,宽50-95米。轴向近东西,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20左右。核部在9-11线由D3x3与D3x4组成。11线西由D3x3-C1y+d1组成。北翼走向为N30°W倾向SW∠20°-29°,南翼走向近东西,向南倒转倾角70°-80°,F3、F7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奇连脑倒转向斜:东起8线,西至14线,长750米,褶皱幅度55-130米,宽度100-225米,轴向在8-9线间为北东向,9-11线为近东西向,均由东向西下插,下插角25°左右,向斜核部8-11线由D3x3与D3x4组成,北翼走向为N30°-40°W,倾向SW∠17°-37°;南翼走向为北东东-近东西,倾向NW--S∠40°-75°,在9线以西向南倒转,F3横断层破坏了它的完整性。②汉武冲倒转复向斜,位于矿区范围之外,不予叙述。ⅴ、北北东向构造在矿区近东西向构造形成之后,于燕山期该区又受到北西西和南东东方向压应力的作用。在矿区西部产生了大剑岭背斜、石市向斜等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同时产生北西向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北东向张扭性断裂及近南北向的张性追踪断裂。这期构造在矿区主要表现为:①早期形成的近东西向褶皱受到干扰和改造,使近东西向的褶皱例如麻石岭背斜(13线)、乌石山背斜(10线)和乌石村背斜(9—10线)的背斜轴倾伏角在复合部位由原10°-13°突然变陡至45°-50°,且轴向往西南偏转。②在复合部位近东西向褶皱的幅度及频度迅速减弱,而成为石市向斜的南东翼。③在中部和东部则以断裂的形式出现,这期产生的断裂由西至东强度逐渐减弱,在复合部位背斜倾伏角突然变陡处,由于应压力集中产生了走向为北西的低角度逆断层(如F30),随后由于压应力松弛,在矿区东部产生一系列北西向的张扭性断裂(F57、F75平推正断层)、少数北东向的张扭性断裂(F29、F42正断层)及近南北向的张性追踪断裂(F23正断层)。综上所述,矿区位于近东西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后期产生的北北东向构造,将矿区西部边缘部份复合归并入北北东向构造,而矿区内部仅呈断裂出现,因而近东西向构造仍然为矿区的主体构造。2)断裂构造矿区断裂甚为发育。按生成时期,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类。早期断裂伴随近东西向褶皱而产生的,表现为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晚期断裂系伴随北北东向褶皱而产生的,表现为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三组断裂。这六组断裂,据不完全统计有165条。垂直断距在5米以下者104条,5-10米者29条,10-20米者11条。20-30米者12条,大于30米者9条。现按断裂方向分性质统计如下:以上六组断裂,以近东西向及北西-南东向的规模较大,对矿层破坏性比较厉害,现将对矿层开采影响较大的12条断层,从南到北分述如下:F6:为一逆断层。位于矿区南部边缘,长达2000米以上,10线东走向近东西,10线西走向转南西。在6-10线间倾向南,倾角46°-60°,垂直断距500米左右。深部有水4、ZK715、ZK805、水1、水9、ZK916、WCK201、WCK水02(位于矿区外侧)等8个钻孔控制,其中8线有2个孔控制。见断层上盘的棋子桥组覆盖于下盘的大节湖组、荒塘段、翻下段之上,并有2-20米断层破碎带。它构成了矿区南部边界。F30:为一斜交逆断层。位于乌石村向斜北翼6-10线间,长约800米。走向为N20°-45°W,倾向北东,倾角35°左右。垂直断距25-42米,一般35米。在地表CK85附近见荒塘段地层覆盖于大节湖组之上。深部有ZK704、710、713、716、807、811、914、917、构1等9个钻孔控制,其中7、8、9线沿倾向均有两个以上钻孔控制。在钻孔中见上盘的井冲段分别覆盖于下盘的荒塘段、翻下段及大节湖组之上,以及0.15-5.45米的断层破碎带。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的连续性,并切割了F6断层。F96:为一走向正断层。位于乌石村向斜北翼6-9线间,长约600米。走向为N35°-55°W,倾向南西,倾角85°左右,垂直断距7-18米,一般13米,水平断距10米左右。该断层有D327、D341、D342、D349、D9等5个地质观测点控制,见上盘翻下段地层与下盘井冲段的不同层位接触,两盘的产状略有差异。它对矿层的破坏不甚大。F74:为一走向正断层,位于蛇形山向斜1-7线间,长约750米。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75°左右。垂直断距约25米。地表有TC1-208、TC206、TC301、TC2-301、TC504、TC5-603、K131、TC4-505等8个点控制,见翻下段与荒塘段接触处有缺层现象。深部有ZK201、3-401、301、505、508、构2等6个钻孔控制。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的连续性。F73:为一走向逆断层。位于茅叶坡向斜南翼1-3线间,长约300米。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8°。垂直断距10米左右。地表有TC301、TC2-303、TC205、K164、TC101等5个点控制。见上盘上、下矿层之间的夹层覆盖于下盘翻下段顶部之上。深部有ZK107、ZK202两个钻孔控制。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的连续性。F75:为一斜交平推正断层,位于蛇形山—煤炭冲向斜(2-3)-(4-5)线间,长约380米。走向N30°-40°W,倾向南西,倾角71°,水平断距约20米,垂直断距25米左右。地表有TC2-306、K131、D198、TC301、TC4-502等5个点控制,见下盘的矿层与上盘的荒塘段相接(即上盘向南西平推斜落)。深部有ZK302控制。它破坏了矿层沿走向和倾向的连续性。F57:为一斜交平推正断层。位于煤炭冲向斜(1-2)-7线间,长约750米。走向N50°-55°W,倾向南西,倾角65°。水平断距约19米,垂直断距一般23米,最大达80米。地表见煤炭冲向斜南翼的矿层在走向上错开(即上盘向南西平推斜落)。深部有ZK203、209、1-201、2-301、3-407、3-409等6个钻孔控制。它破坏了矿层沿走向和倾向的连续性。F21:为一走向正断层。位于雷公冲向斜北翼,东起1线东400米,西至15线,长约3200米,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63°--87°,一般75°。垂直断距28-80米,在6线以东一般45米,6-10线间80米,11线以西45米。地表有D516、D513、D538、D680、D682、D764等6个地质点控制。见上盘的大节湖组分别与下盘的井冲、翻下、荒塘段接触。深部有 ZK210、213、307、3-408、CK25、CK16、ZK406、407、CK50、ZK1008、1015、1118、1202、903、1308等15个钻孔控制,其中2、4、10线沿倾向分别为2—3个钻孔控制,见上盘的矿层与下盘的井冲段下部或强冲段接触,并有1-8米断层破碎带。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的连续性。F54:为一斜交平推正断层。位于雷公冲向斜北翼11-14线间,长约500米,走向N60°W,倾向南西,倾角78°左右,水平断距10米左右,垂直断距14-22米,一般18米左右。地表有D764、D772两个地质点控制,见上盘翻下段顶部与下盘井冲段中部接触(即上盘向南西平推斜落)。深部有ZK1119、1403两个钻孔控制,见荒塘段与井冲段接触。在12线西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的连续性。F28:为一斜交平推正断层。位于麻石岭背斜南翼,东起一线东,西至14线,长约2300米。走向在5线东为N70°-75°W,5-12线间为N60°W,倾向南西,倾角62°-75°,一般70°。垂直断距约数十米。在10线东,见上盘的D3sc与D3sb分别与下盘的D3x2、D3x1接触;10-12线间,见D3sc与D3x2、D3x1及D3x3、D3x2底部与D3x3顶部分别接触(即上盘向南西平推斜落)。断层产状在11线采场上清楚。它在11-14线间,破坏了矿层沿倾向的连续性。F23:为一横向正断层。位于雷公冲至茅叶坡向斜3-8线间,长约780米。走向近南北,呈“S”形延伸,倾向东,倾角45°左右,垂直断距约47米。地表有K115、K113、K108三个点控制。见矿层露头及其他方向的断层都有明显错开,在F57以北,还见上盘的D3x4与下盘的D3x2接触。深部有ZK3-406、3-408、4-501等三个钻孔及矿山施工的+288米平硐控制。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和走向的连续性,给开采带来一定困难。F3:为一横向正断层。位于郭岭复向斜9-10线间,长约400米,走向为N10°-15°E,倾向南东,倾角50°左右。水平断距15米,垂直断距18米左右。地表有D470、D485、D433、D432等4个地质点控制,深部无工程控制。它破坏了矿层沿倾向和走向的连续性。F111为一东西向正断层,隐伏于雷公冲向斜10线-12线之间,走向长约220米,呈东西向延伸,倾向南,倾角67°,垂直断距约52米,该断层东部与F23相交,ZK1102、CK90、CK91深部控制该断层,缺失D3x3、D3x4地层及矿层。9.4.3岩浆岩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9.5矿床地质特征该矿床沿东西走向长约2000米,南北宽700-2700米不等,计含矿有效斜面积2.51平方千米(即上矿层面积)。累计查明111b+122b+333储量2122.5万吨,属中型铁矿床。经大量工程揭露,矿区自翻下段—荒塘段共含铁矿3-5层。其中:翻下段底部含铁矿2-3层,自下而上命名为底矿层、下矿层、上矿层。上、下矿层发育较好而且比较稳定,为矿床的工业矿层。底矿层仅个别工程见及,品位低、厚度薄,无工业意义。另外两层在荒塘段的底部,于乌石村复向斜的采场和个别钻孔见及,但品位低,厚度薄、变化大,亦无工业价值。9.5.1矿层特征1)矿层厚度、品位一般情况上矿层:为矿区主要矿层。规模较大,展布全区,沿东西走向长约2000米,南北宽700-2700米不等。共获得质量点567个,属地表点282个,钻孔点285个。其中可采点521个,占总数的91.9%,不可采点45个(多分布于矿体边缘),占总数8.1%。在储量计算范围内,计含矿有效斜面积2.51平方千米,有可采点513个,不可采点34个。矿厚0.34-6.40米,平均厚1.51米;全铁含量26.95-60.20%,平均51.74%。矿层呈层状、似层状,在±0米标高以上,一般符合工业要求,属稳定—较稳定型;±0米标高以下,仅局部地段可采,为较稳定-不稳定型。下矿层:为矿区次要矿层。其分布范围略小于上矿层,沿东西走向长约1800米,南北宽700-2700米不等。共获得质量点441个,属地表点232个,钻孔点209个。其中可采点362个,占总数的82.1%,不可采点79个,占总数17.9%。在储量计算范围内,计含矿有效斜面积1.36平方千米,有可采点302个,不可采点64个。矿厚0.13-12.74米,平均厚1.65米;全铁含量26.70-63.05%,平均50.17%。矿层呈层状-透镜状,除在蒜田屋单翼、郭岭复向斜、煤炭冲复向斜6线东及±0米标高以下,仅局部可采,属不稳定型外,其余一般符合工业要求,为稳定-较稳定型。2)矿层厚度、品位在空间分布特征上矿层的厚度大多数分布在0.7-2.2米之间,占总数77.8%,其中1.2-2.2米占总数47.6%。全铁品位大多数分布在45-60%之间,占总数的89.9%,其中50-55%,占总数42.5%。下矿层的厚度大多数亦分布在0.7-2.2米之间,占总数64.9%,其中0.7-1.2米占总数31.5%,全铁品位大多数分布在45-60%之间,占总数64.4%。3)矿层厚度、品位在空间上的变化ⅰ、上矿层在乌石村复向斜:矿层在6-11线间发育较好,呈层状分布,结构简单,厚度、品位变化不大,属稳定型。共获得质量点63个,属地表点13个,钻孔点50个。其中可采点59个,不可采点4个。矿厚0.49-6.40米,一般在1.2-1.7米,平均厚1.96米。全铁含量26.95-58.95%,一般在50-55%,平均50.13%,在11线以西,矿层多数递变为含铁绿泥石砂岩,已无价值。在煤炭冲复向斜:矿层在(1-2)线-10线间发育较好,除局部不可采外(即6线CK31—7线ZK702之间),其余呈层状分布,结构简单,厚度、品位变化不大,属稳定型—较稳定型。其获得质量点234个,属地表点92个,钻孔点142个。其中可采点219个,不可采点15个。矿厚0.34-5.10米,一般在1.2-1.7米,平均厚1.50米。全铁含量31.35-59.90%。一般在50-55%,平均51.24%。矿层在(1-2)线以东及11线以西,已变薄变贫,无价值。在牛马山-坳背山向斜:矿层在7-12线间发育较好,厚度、品位稳定。共获得质量点25个(其中钻孔3个),均在可采以上。其中:牛马山质量点13个,矿厚0.69-2.72米,平均厚1.51米,全铁含量52.43-60.75%,平均58.27%;坳背山质量点12个,矿厚1.05-2.00米,平均厚1.39米,全铁含量52.10-60.95%,平均57.79%。在12线西矿层略变薄变贫,共获质量点9个,属地表点5个,钻孔点4个。矿厚0.80-1.85米,平均厚0.95米,全铁含量37.63-58.35%,平均51.57%。在郭岭复向斜:矿层主要发育于(8-9)线-11线间,呈层状、似层状分布,结构简单,品位、厚度变化较小,属比较稳定型。共获得质量点52个,属地表点32个,钻孔点20个,其中可采点47个,不可采点5个。矿厚0.37-3.26米,一般在0.7—2.20米,平均1.50米。全铁含量34.75-60.00%,一般在50-55%,平均51.08%。矿层在(8-9)线以东及11线西,仅局部可采,无价值。综上所述,上矿层在空间有如下变化规律:①从圈定2.51平方千米的工业矿体统计,矿层厚度大多数在1.2-1.7米之间,全铁品位大多数在50-55%,品位、厚度变化较小。矿体内部出现4个厚度小于0.7米的不可采区,5个厚度0.7-1.0米的薄值区,22个厚度大于2米的厚值区,多数呈北西方向零星分布,其长轴为40-180米,短轴为10-40米,组成大小不等、形状相似的矿饼和天窗。不可采区约占矿体面积0.22%,薄值区约占0.16%,厚值区约占0.50%。从整体来看,厚度变化不大,属层状—似层状。②矿体沿北北西向长约2700米,沿北东东向宽700-1800米不等。矿层沿长轴方向变化较小,沿短轴方向变化较大,即矿体中部的厚度与品位比较稳定,向边部逐渐变薄变贫,乃至失去工业价值。③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变化呈正相关系,即矿层厚度大的区段一般矿石品位比较高,矿层厚度变薄的地段矿石也相应变贫。富矿主要集中于矿区中部,平均品位52.70%,占矿量89.41%;贫矿多分布矿体的东西两则,平均品位40.78%,占矿量10.59%。全层平均品位为51.74%,因此,在开采时可视为一个富矿体。ⅱ、下矿层在乌石村复向斜:矿层主要发育于乌石村向斜北翼6-11线间,呈似层状,厚度、品位变化不大,属较稳定型。共获得质量点39个,属地表点14个,钻孔点25个,其中可采点31个,不可采点8个。矿厚0.34-6.42米,一般在1.7-2.2米,平均厚2.27米。全铁含量28.00-57.80%,一般在45-50%。平均48.12%,在蒜田屋单翼,局部在8-11线间可采,计钻孔见矿点6个,矿厚0.78-4.13米,平均厚2.25米,全铁含量47.42-54.5%,平均50.78%。其余已递变为含铁绿泥石砂岩。在煤炭冲复向斜:矿层主要发育于煤炭冲向斜北翼(5-6)线-10线间,矿层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变贫;呈似层状,属较稳定型。共获得质量点108个,属地表点36个,钻孔点72个,其中可采点76个,不可采点32个。矿厚0.41-12.74米,一般在1.2-1.7米,平均厚1.68米,全铁含量26.84-58.75%,一般在45-50%,平均47.33%。其余已变为绿泥石粉砂质鲕状赤铁矿或含铁绿泥石砂岩,仅局部可采,一般无价值。在雷公冲复向斜:矿层在14线以东-100米标高以上,除4-7线间之CK125周围不可采外,其余普遍发育较好。呈似层状,属稳定—较稳定型,其获得质量点173个,属地表点103个,钻孔点70个,其中可采点156个,不可采点17个,矿厚0.13-4.04米,一般在0.7-1.7米,平均厚1.39米。全铁含量26.80-59.80%,一般在45-55%,平均48.65%。在-100米标高以下及14线以西,矿层已变薄变贫无价值。在牛马山-坳背山向斜:矿层在7-13线间发育较好,厚度、品位稳定。共获得质量点27个,属地表点24个,钻孔点3个,其中可采点25个,不可采点2个。矿厚0.21-2.97米,一般在0.7-1.7米,平均厚1.24米。全铁含量26.70-63.05%,一般在45-55%,平均47.73%。在13线以西,矿层变薄变贫,呈透镜状分布,仅局部可采。在郭岭复向斜:矿层主要发育在郭岭向斜9-11线间,厚度、品位比较稳定,共获得质量点10个,属地表点8个,钻孔点2个,均在可采以上,矿厚0.99-2.40米,平均厚1.35米,全铁含量34.65-56.05%,平均47.24%。此外在ZK1117及ZK1120的周围符合工业要求,其余地段无价值。综上所述,下矿层在1.36平方千米工业矿体内,有如下变化规律:①矿层从南到北有逐渐变薄变贫趋势,但变化不大;②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变化呈正相关系,厚度大的地段品位相应增高,厚度小的地段品位则低,一般品位比厚度变化较小。③工业矿体集中于矿区中心部位,向边缘逐渐变薄变贫,乃至失去工业意义。4)矿层顶、底板特征矿区上、下矿层的标志明显,结构简单,矿层比较稳定,只个别地段,见有夹矸或尖灭现象。5)各类矿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品位、厚度的关系ⅰ、各类矿石的分布规律在水平方向上:上、下矿层在矿区中心部位,以鲕状赤铁矿为主,绿泥鲕状赤铁矿次之。从矿体中心向边缘总的变化为:含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绿泥石、粉砂质鲕状赤铁矿→含赤铁绿泥石砂岩过渡。ⅱ、各类矿石与矿层厚度、品位的关系矿区四种主要原生矿石,以含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石品位最高,绿泥石鲕状赤铁矿与含绿泥石、菱铁矿鲕状赤铁矿次之,绿泥石、粉砂质鲕状赤铁矿最低。一般为含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石和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石,则矿层厚度大,为绿泥石、粉砂质鲕状赤铁矿石,则矿层厚度小。6)矿层褶皱形态特征ⅰ、褶皱同斜。各背、向斜的轴向近东西,以25°-35°角由东向西下插(倾伏),轴面倾向南,一般倾角65°左右。ⅱ、两翼倾角相差悬殊。向斜北翼平缓,局部伴有波状起伏,地层倾角25°-35°;南翼向南倒转,一般倒转角65°-75°,仅个别翼陡立(如扭带南、牛马山向斜)。ⅲ、两翼矿层走向变化较大。北翼走向从东到西为N20°-40°W,南翼走向近东西。ⅳ、褶皱较紧密到紧密。在三组褶皱中,靠北的主褶皱,高与宽之比为1:2;靠南的次一级褶皱,高与宽之比为1:1。ⅴ、三级褶皱的南部常伴有2-3个次一级褶皱,而且紧密。所以在进行矿层连接时依据褶皱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以褶曲的幅宽比等条件,进行矿层连接。综合考虑上述特征,不论在地质图或地质剖面图上圈连的矿层是可信的。9.5.2矿石质量特征1)矿石的矿物成分ⅰ、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的主要含铁矿物有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主要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石英、鲕绿泥石、白云石、电气石、锆石等。其他伴生组分,矿石作了18个组合分析,7个光谱分析,围岩作了66个光谱分析。均未发现有可供综合利用的元素。矿石中的可熔铁,茶陵队做了143个样品分析,全铁(TFe)与可熔铁(SFe)之差,仅少数样品达0.015—1.63%,说明矿石的可熔性是较好的。脉石中,(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比值,也做了132个样品(其中地表51个,钻孔81个)分析,地表比值:0.026(因风化淋滤,钙镁流失),地下(钻孔)比值:0.192。属酸性矿石。矿石中的硫、磷、二氧化硅、铜、铝、锌、锡、砷等有害杂质,除磷含量较高外,其余均低于有害杂质的指标。ⅱ、矿石主要组分的赋存状态及变化规律①铁主要以鲕状赤铁矿赋存于矿石中,菱铁矿少量,含量26.70-63.05%,平均50.82%,富铁占87.34%,贫铁占12.66%。铁含量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小,水平方向变化较大,富铁主要集中于2-10线间,贫铁多数分布于矿区边部。②硫在矿石中,以有机硫为主,分散硫为次,含量0.009-0.951%,平均0.0374%,属低硫矿石。③磷在矿石中,分布不均匀,以磷灰石为主,胶磷矿次之,含量0.08-1.20%,平均0.4668%,属高磷矿石。磷在水平方向,无明显规律可寻。它与硫表现为不甚明显的负相关系。2)矿石的化学成分、赋存状态及变化规律根据TFe≥30%,965个样的基本分析,18个样的组合分析及126个单样全分析的资料统计,矿石的主要有益、有害成分及含量如下表。矿石化学成分含量统计表含含量(%)元素富矿贫矿全区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有益成分全铁(TFe)63.054552.39453041.1650.82锰(Mn)0.4660.030.15440.40910.0930.2630.1935三氧化二铬(Cr2O3)0.0180.0030.00650.0170.0040.009870.0077镍(Ni)0.0080.0030.00480.0050.0040.00450.0048钴(Co)0.0040.0030.00370.0040.0030.00350.0037钒(V)0.470.0280.06540.0460.0210.0380.0594二氧化钛(TiO2)0.510.18160.29240.900.03640.31480.298有害杂质硫(S)0.770.0090.02990.9510.010.06550.0374磷(P)1.200.080.48711.050.080.39030.4668砷(As)0.0030.000490.001890.00190.00190.00190.0019铅(Pb)0.0030.0030.0030.003锌(Zn)0.0850.010.03140.0314锡(Sn)0.0070.0010.0020.002铜(Cu)0.0250.0010.00490.0049造渣物质二氧化硅(SiO2)24.364.628.7331.0414.0320.929.54三氧化二铝(Al2O3)9.051.095.179.894.066.7075.4354氧化钙(CaO)3.170.0540.87882.9230.050.9830.9012氧化镁(MgO)3.370.020.4837150.5226氧化钾(K2O)20.12氧化钠(Na2O)0.010.010.010.013)矿石结构、构造及其特征ⅰ、含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矿石,赤铁矿含量85-95%,绿泥石1-5%,呈鲕状结构,块状构造。鲕粒呈椭圆状,少数呈圆形,往往长轴具定向排列,粒径为0.12-0.34毫米,鲕粒由同心环状赤铁矿组成,一般无核心,少数由石英细砂、粉砂、电气石、锆石或泥质组成核心。杂质有绿泥石、菱铁矿、白云石、鲕绿泥石等,充填于赤铁矿间隙。矿石全铁含量达50-55%,占矿石量45%左右,主要分布在2-10线间的上矿层中,在下矿层仅局部地段出现。ⅱ、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矿石:赤铁矿含量75-80%,绿泥石10-15%,碳酸盐、鲕绿泥石、石英、电气石等少量。呈鲕状结构,块状构造。鲕粒呈椭圆形,长轴定向排列,粒径0.25-0.6毫米,主要由赤铁矿组成,少数由赤铁矿与鲕绿泥石呈同心环状互层组成,多至3-4层。绿泥石及石英、电气石分布于鲕粒间隙。矿石全铁含量达45-50%,占矿石量40%左右。主要分布于牛马山、坳背山向斜及龙山、乌石山背斜倾伏的下矿层中。ⅲ、绿泥石、粉砂质鲕状赤铁矿矿石:赤铁矿含量45-75%,石英碎屑10-30%,绿泥石10-20%,鲕绿泥石1-5%,菱铁矿、电气石等微量。呈粉砂鲕状结构,块状构造。鲕粒主要由赤铁矿组成,呈椭球状,粒径0.25-1.0毫米。绿泥石及石英碎屑(往往有一定量的褐铁矿)分布于鲕粒间隙,呈胶结物出现,但往往还可以聚集成绿泥石粉砂岩团块分布,亦即前人报告中所称“砂包体”。鲕绿泥石单独组成鲕粒或与赤铁矿互层组成鲕粒。矿石全铁含量30-40%,占矿石量10%左右。主要分布于雷公冲向斜1线东之上、下矿层,煤炭冲向斜5线东之下矿层及11线西深部的上、下矿层中。ⅳ、含绿泥石、菱铁矿鲕状赤铁矿矿石:赤铁矿70-75%,菱铁矿5-10%,绿泥石5-10%,有的含少量鲕绿泥石、石英等杂质。呈鲕状结构、块状构造,鲕粒由赤铁矿及少量菱铁矿组成,粒径0.1-0.25毫米。矿石全铁含量在35-40%,局部分布于矿层的顶部。ⅴ、褐铁矿矿石:由各种含铁矿物及各类矿石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呈致密块状、胶状或网状。仅在构造发育地段及地表零星分布。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的划分:按矿石中含铁矿物的组分及含量,将矿石划分为赤铁矿矿石和褐铁矿矿石两种自然类型;按各类型矿石中的次要矿物组分、结构不同和风化程度,又可划分出五个亚类。矿石工业类型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划分及其分布表矿石工业类型矿石自然类型TFe(%)S(%)P(%)SiO2(%)自熔比占储量(%)分布地段酸性高磷低硫富铁赤铁矿石含绿石鲕状赤铁矿石52.390.02990.48718.730.19287.34矿体中心部位绿泥石鲕状赤铁矿石含绿泥石、菱铁鲕状赤铁矿石酸性高磷低硫贫铁赤铁矿石绿泥石、粉砂质鲕状赤铁矿石41.160.06550.390320.920.19212.66矿体边缘部位9.7矿石选冶技术性能9.7.1矿石性质1)矿石性质乌石山铁矿属宁乡式铁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沉积赤铁矿和次生氧化褐铁矿,矿石工业类型按矿物成分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酸性高磷低硫富铁赤铁矿和酸性高磷低硫贫铁赤铁矿,全铁品位大多数在45%以上,平均品位51%,矿石致密坚硬,硬度f=8-12,矿石比重3.8,假比重2.5,矿石软化系数0.87-0.93。2)矿石的处理矿山对出窿的矿石经洗泥进入老虎口破碎,剔除废石,然后分级破碎过筛,符合入炉块矿要求的矿石按小于30mm-大于10mm,小于10mm二级分别将运储矿场平铺取样化验,作为中和配矿的依据。为降低全铁中的磷的含量,减少对磷的特殊处理,将分级好的矿石进行分类销售,冶炼时按比例与低磷矿石搭配入炉。9.7.2矿石选矿工艺指标及工艺流程1)工艺指标乌石山铁矿自矿山开采以来已形成了成熟的选矿流程,矿石加工入选品位全铁大于46%,有害元素:硫平均0.037%,磷平均0.47%,经选矿后可生产全铁52-53.5%的成品铁块矿,尾矿全铁品位,废石全铁品位17%,螺旋溢流全铁品位20%,选矿回收率97%,年产成品铁块矿18万吨。2)矿石工业利用与选矿流程该矿床为单一富铁赤铁矿矿石,矿石与围岩界线明显,矿层中夹石较少,矿石品位较为稳定,矿山目前已形成成熟的选矿生产工艺流程,采用二段一闭路选矿流程,所生产的成品铁块矿粒度为小于30mm-大于10mm和小于10mm两级,全铁品位在52-53.5%之间,回收率97%,S、P有害元素控制在0.037和0.47以下的工业矿石,其选矿工艺流程见下图。原矿原矿脱泥、手选脱泥、手选粗破碎粗破碎手选手选细破碎二次筛分细破碎二次筛分小于30mm—小于30mm—大于10mm小于10mm选矿流程图9.8矿床开采技术条件9.8.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为低山丘陵地形,东部低山区略呈南北向延伸,由泥盆系上统碎屑岩组成构造—剥蚀地形;西部为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岗埠区,由白垩系砂砾岩组成剥蚀—堆积地形。海拔标高146.2-457.10米,最大比高311米,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60米。区内无大河流,仅有高溪河及二支流,分别于高溪村及蒋家村汇合。高溪河由南而北流经矿区南西侧白垩系之上,仅南端切割了棋子桥组,郭岭村以北切割了大节湖组。矿区南端最高洪水位标高171.69米(高溪村)。目前,矿山主要采区矿体分布在180米至-100米标高,地表水系不发育,溪流流量不大,受季节变化,水位暴涨暴落。矿区侵蚀基准面以上,矿坑充水很小,可自然排水;以下矿层间接顶板大节湖组含水性较弱,只有在矿区南缘局部地段含水性较强,该区仍属以岩溶溶蚀裂隙含水层为主,顶板间接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复杂类型。9.8.2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影响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岩层的岩性特征、产状、构造(断层),其次是裂隙发育程度、风化程度,以及与地形、地下水的联系等。矿区地表浅部矿体主要进行露天开采,深部采用平硐、斜井开采,通过矿山调查,将开采后露采矿坑及坑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分析如下:1)露采ⅰ、上、下矿层与其间夹石层和下层矿直接底板绿泥石砂岩,及井冲段的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岩性都较坚硬,与产状关系不大,视情况坡角可放至70°-90°,坡高10-20米,即可保证安全,又使边坡稳定。ⅱ、上矿层直、间接顶板为薄层粉砂岩、细砂岩,岩石比较软弱,风化厉害并夹有泥岩和受挤压的细粉砂岩等软岩层,所以露采时应根据岩层倾向与山体坡向来考虑边坡角,顺向易发生层面滑脱崩塌,反向边坡相对稳定,稳定边坡角一般40°-45°,最大53°,但也应考虑节理裂隙松散呈碎块状崩落现象的防治。同样岩层走向与山体坡向走向斜交、斜交夹角越小,其稳定边坡角基本与顺向坡相似,斜交夹角越大,稳定坡角越大,当两者走向直交时,稳定坡角近似于反向坡坡角。ⅲ、当边坡走向与山脊山坡走向一致,且边坡位于山腰时,受边坡上缘山体压力影响,稳定边坡角要偏小,反之边坡走向与山脊山坡走向垂直,边坡位于山脊附近,因边坡上缘山体压力减轻,稳定边坡角一般可增大。ⅳ、第四系残坡积的碎石亚砂土及亚粘土碎石层,一般胶结性尚好,除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带外,一般稳定边坡角在40°-45°。2)坑道ⅰ、据坑道观测,上矿层的直接顶板厚度薄,其稳定性取决于间接顶板,而间接顶板为一套薄层状的松软岩石组成,并夹两层泥岩或受挤压破碎的粉砂岩构成的软弱夹层,吸水度大,软化系数小,节理裂隙发育,垂直抗压强度小,稳固性较差,坑道顶板崩塌拱高度超过直接顶板绿泥石砂岩的厚度,进入或接近软弱夹层,会引起顶板产生流动性崩塌,由于坑道顶上最大崩塌拱范围内的岩层失去静力平衡,其重力作用于坑道支护架上。因此要求矿山在坑内采矿活动中加强对矿层顶板软弱岩层及时监测,及时跟进加密支护等其它措施,防治因流动性崩落和坑顶陷落事故的发生。ⅱ、当矿层开采后,开采系统坑道顶板岩石发生应力变形,造成采空区上方岩层发生下沉,并形成不同程度的塌陷带,这些塌陷带受限于不同的时空、不同高度、不同应力作用,第一期为不规则塌陷带,一般高度为10米,第二期因张应力作用,产生破裂凹陷,一般高度为20米,第三期为压应力作用,产生凹陷,一般高度为10米,三期高度为40米。因此对采空区矿山应进行废石回填,坑道封闭等措施,并进行实时监测。ⅲ、坑道中的上、下矿层夹层不甚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所见厚度一般为1.4-3米,最厚者达9.71米,坑内局部尖灭消失,给坑内采矿造成困难,因此采矿时应研究合理可行办法即保证开采安全,又充分利用铁矿资源。ⅳ、在乌石村向斜南部7-10线间,第四系冲积层覆盖下的大节湖灰岩浅部为含水较富的岩溶含水层,此外距离高溪河近,矿层顶板相对隔水层厚度又小于40米,开采顶板塌陷时将导致大节湖灰岩岩溶水涌入矿坑,同时将通过上覆第四系砂砾岩含水层沟通高溪河水,对开采造成威胁,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综上所述,矿区矿层、矿层底板稳固性较好,顶板稳固性中等-较差,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以层状岩类为主中等复杂程度的矿床类型。9.8.3环境地质条件1)污水的排放与处理:矿床开采时,从矿坑排出的矿坑水和选矿排出的废水,应通过永久性的排水沟和贮水池进行沉淀排放,避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污染,同时对选矿厂的废水,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分离污水主要悬浮固体状态的污染物质,通过漂白粉漂白水质达到标准后进行循环利用或排放。2)废石、废渣的排放与处理废石、废渣的排放是矿山开采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废石、废渣的排放除选择合理的场地外,还应建设坚固、结实永久性的具有剥、采、选废石、废渣相适宜容量的废石、废渣库。避免山洪爆发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破坏、冲垮造成泥石流等灾害淹没村庄和农田。3)粉尘、废气治理4)噪音控制矿山地处深山老林,居民甚少,噪音对环境和居民影响很小,只需部分通风设备和对产生噪音的机械进行隔声材料密封或装设消音材料,对操作人员配置耳罩等。5)土地复垦与绿化矿山开采,要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在矿山设计方案、矿山开采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开采完一段,复垦种植、绿化完一段,开采结束,矿山对各工业场地进行复垦种植、绿化,恢复到原有土地利用状态。废石场应及时平整及时绿化。从而降低对森林破坏和环境污染。6)矿山生产、停采和闭坑对造成的地质灾害处理矿山在生产期、停采或闭坑时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应及时邀请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论证,并提出合理处理措施,以达到矿山生产、停采和闭坑的环保要求标准。综上所述,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环境地质条件简单,该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属Ⅱ-4类型矿床。9.9矿山开发历史及现状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建矿初期由沈阳铝镁设计院进行了矿山开采设计,根据资源储量分布特征,将矿山开采划分为三个阶段;首期为露天开采,第二期为平硐开采,第三期为竖井开采。露天开采设计主要针对+180米以上标高可露采矿体,由于各种原因,矿山建矿后前十年,矿山采矿时停时采,产量极不稳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矿山生产基本进入正常状态,1991年矿山露天开采主矿体接近尾声。为接替矿山产能,由江西冶金设计院进行矿山二期平硐开采的初步设计,设计开采为+180米以上矿体。1995年初矿山露采工作全面结束,为解决矿山露天无矿可采,平硐开采能力逐年递减的状况,1998年3月由江西乌石山矿业有限公司又进行了矿区龙山、禁冲等斜井工程设计建设,设计开采标高+180米至+80米之间矿体,并于2000年初斜井工程建设完毕,并投入生产。自矿山开采至2015年12月31日,估算采空区资源计量为1101.4万吨,其中2006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消耗资源储量289.92万吨,其中采出矿石量214.17万吨,损失矿石量75.75万吨。矿山自2006年以来统计采出矿石量、损失矿石量、平均损失率、采矿平均回采率、矿石贫化率见下表。矿山近年矿石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年份矿石采出量(万吨)损失量(万吨)平均损失率(%)平均回采率(%)贫化率(%)2006年1-9月16.284.9123.1776.8382006年10-12月5.421.6323.1776.8382007年22.306.7323.1776.8382008年22.306.7323.1776.838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课件(公开课)
- 《风险认知与行为》课件
- 《陈再道世贸天街》课件
- 数控车床技能鉴定培训单元1数控车削加工基础知识
- 2025年固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成人教育超市――现代成人教育模式的探索
- 七夕节营销策略解析模板
- 2025年灯柱灯杆项目发展计划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贫困生申请书400字
- NB/T 11459-2023煤矿井下直流电法勘探规程
- 2025高中物理《课时作业》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1册课时分层作业(八)
- 十七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 爆花(2023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自主签到培训课件-早安!幼儿园
- 小学项目化学习案例
-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 2024-2030年中国大宗商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强化提升1解三角形中的三线问题(解析)
- 异地就医备案的个人承诺书
- 2024-2030年中国ODM服务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