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社区矫正和监禁刑哪个更有利于改造未成年罪犯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因而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成年犯刑罚执行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和挽救,社区矫正作为全新的刑罚执行制度,是未成年罪犯刑罚执行制度的优先选择,它对未成年罪犯的顺利改造与回归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还存在立法滞后、观念陈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关键词:社区矫正未成年人犯罪优先选择再社会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的明天就是祖国的明天。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展研究是全社会的责任,并非一人或一些人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公民及部门的共同努力。本文就未成年人罪犯的刑罚执行问题进展一些简单的论述。一、社区矫正的涵义社区矫正,又称社区矫治,英文翻译为munityCorrection或munity-based-Corrections.目前,我国学者对社区矫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市高级人民法院"**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假设干意见〔试行〕"中将法院参与社区矫正解释为,"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非监禁刑案件中,坚持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原则,适当运用刑罚,并配合社区矫正组织从事教育转化工作,以到达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目的的活动。"2003年3月的两会期间,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对社区矫正做了这样的阐释:"我们所讲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小组和民间组织及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这项制度虽然在我国尚未广泛采用,但在一些国家这是普遍适用的一种法律制度,有的国家非监禁刑的比例还很大。"还有学者指出,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犯罪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矫正,在国外更多的称之为社区处遇或社会处遇,所谓社区处遇是指社区为根底的矫正、治疗罪犯的措施,包括缓刑、假释及各种重返社会的制度。结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社区矫正是指设置专职机构和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利用专业方法,运用社区资源,在与社会不隔离的社区环境中对犯罪人员的矫正或改造活动。二、对未成年犯实施社区矫正的积极意义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鉴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对未成年罪犯判处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挽救。社区矫正作为全新的刑罚执行制度,它为探索未成年犯的改造与回归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是未成年罪犯刑罚执行制度的优先选择,因为它既具备应有的矫正效果,又能很好的实现使未成年人罪犯回归社会的功能。因此,社区矫正制度对未成年人罪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达在:1、可以有效地保护未成年罪犯。未成年罪犯往往是由于个人思想的不够成熟,加之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教育感化而痛改前非,因此,从教育、挽救未成年罪犯的目标出发,对未成年罪犯采用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刑罚,能够使未成年罪犯既受到一定的惩罚,又在社会的关心、指引和帮教下,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养成适当的社会生活方式,从而最终到达保护未成年罪犯的目标。2、能够防止过早贴上标签。标签理论认为,违规者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上打下耻辱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变化,进而顺应社会对其的评价,"违规"甚至会被行为人"合理化"而演变成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如果过早将罪犯投进监狱,尤其是未成年罪犯,无疑是最深刻的"标签化"过程,他们会给自己贴上"罪犯"的标签,势必会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会将自己归类到**犯罪的人群当中,容易对社会产生反感与叛逆,就有可能再次犯罪。代之以社区矫正这种有效的教育与挽救措施,对于可塑性较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可以减少因这种"标签化"带来的负面作用。3、防止穿插感染。未成年犯大多是初犯,其主观恶性并不深,但是与外界隔绝的集中关押,致使他们的交流对象局限于其他罪犯,交流内容往往也是社会的消极方面,不可防止的会对他们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这对区分能力不成熟的未成年犯来说,刑满释放后很有可能再次犯罪。社区矫正属于非监禁刑,是将他们置于社会之中服刑,无需收监,从而克制了集中关押导致的穿插感染问题,更有利于他们的改造,4、有利于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实际上是一个重塑人格的过程,对罪犯的人格改造是人道价值的主要表达。由于未成年犯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一般较为短暂,所以,其再社会化的过程就更为重要。而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的行刑方式,兼具司法、教育、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功能,它能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努力促进未成年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防止了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未成年犯身上的"罪犯色彩"也明显淡化,为其再社会化提供了保障,从而到达再社会化的目的。5、表达刑罚社会化原则。刑罚社会化是开展社区矫正的理论根底之一。传统上人们主张"恶有恶报",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刑罚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在刑罚中越来越强调教育观念、改造观念。我们对未成年犯判处刑罚,根本上是为了教育改造他们,让他们通过刑罚执行活动,转变成合法公民,从而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正是表达了这一刑罚原则。三、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实施社区矫正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全建立,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了不少问题:1、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通知",提出了我国构建社区矫正制度的思路、任务和工作方法,标志着社区矫正正式在我国司法制度中有了一席之地,说明我国顺应世界刑罚开展的潮流,真正重视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问题。但是这个文件只是提出社区矫正的法理依据,还缺乏更具体的法律标准和配套制度的支撑。而社区矫正是一个严肃的刑事执法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的立法作为支撑,而我国现行法律与社区矫正开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目前的做法是由"司法牵头、公安配合",这虽然加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量,但在实践中,却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界限不明、衔接不力、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现行法律中虽对*些问题作出了规定,但实际上形同虚设。例如在当前社区矫正的实践中,普遍存在失控、脱管服刑人员法律制约不力的问题。我国刑法虽然规定了对违反监管规定的缓刑假释人员可作出撤消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根本没有加以适用。三是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对罪犯在社区中进展监管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罪犯进展必要的改造和矫正措施等。而且现行法律有关非监禁刑的规定是根据假设干年前规定的,其规定也比拟原始、粗放,随着形势的开展,已经不完全适应目前的实际需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从而把社区矫正变成是原有法律根底上的修修补补,导致在执法中的任意性,造成社区的不稳定或者侵犯服刑人员权利的后果。2、观念陈旧。由于我国刑法长期受报应主义和重刑思想的影响,法律始终是以冷酷的面孔出现,所以难以使人们将刑罚执行与人文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在司法实践中,公众特别是司法人员崇尚重刑,迷恋监禁刑的行刑方式,这种观念在我国仍有相当的市场,不少人疑心社区矫正的行刑效果。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有的人在社区矫正的探索方面不热心,对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制度的适用,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水平上。3、机构不健全。由于受到现行刑法的限制,我国在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实行"司法牵头、公安配合"的管理格局,即由司法尽管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并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视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当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但问题在于:会同公安机关监视考察,不仅容易造成工作中的脱节,而且造成对人力、物力的浪费。司法所管理社区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街道、乡镇司法所人员不能完全到位;二是街道、乡镇司法所专职人员都身兼数职,导致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社区矫正中去,服刑人员的失管、漏管和脱管,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三是基层司法所尚未明确为执法机关,在工作中容易陷入被动。同时,由于居委会的职责较多,使其力量有限,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来。4、相关部门配合不力。由于种种原因,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对未成年犯的监管实际上难以到位,使得在社区中的未成年罪犯大多处于脱管状态,法院对缓刑的宣告往往也是"一缓了之"。这样既影响了刑罚目的的最终实现,也不利于罪犯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这也让罪犯感觉参加社区矫正就是放任不管,从而导致任其恢复"自由"。四、完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体系的建议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社区矫正对未成年人罪犯真正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化建立,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职机构和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为此,结合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参照西方兴旺国家的做法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根本原则,吸收实际工作中的成熟做法和有关的司法解释,现有各级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对现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条款进展修改和补充,单设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遇专章,以确定未成犯的处分原则,规定具体适用的刑罚种类和具体量刑标准,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条件。同时,在完善刑事法的根底上,按照当前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在条件成熟时,加强特别法的建立,包括"未成年人事件处理规则"等,通过专门立法,规定专门的刑法制度,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区别开来,并设立相关配套措施,保证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有效执行,以受到最好的立法和司法效果。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矫正机构的地位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职责,标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活动。2、更新观念。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刑罚及其执行制度也产生许多新变化,一是刑罚体系整体趋轻;二是刑罚在国家管理系统中地位和作用下降。在这种刑罚变化的趋势下,我国应该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因为单靠严厉的刑罚难以受到威慑犯罪行为的成效。而且,即使按照"恶有恶报"观念将他们送进监狱,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仍然需要社会对他们宽容、接纳。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刑罚观念,从保护未成年和刑罚社会化、人道化的角度出发,将他们放在社区中进展矫正,将会受到更好的效果。3、设置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专职机构,配备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专职人员。要将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就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此,笔者建议在司法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的执行也属于刑罚执行的范畴,因由国家公务员负责执行,但由于社区矫正是在社区内执行,必须得到社区内相关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对此,笔者建议,应配备由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执行人员。专业人员包括国家公务员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离退休人员、大学生等,这些人员应当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有丰富的社会经历,热心公益事业,能够胜任这项工作。4、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由于未成年人罪犯在社区内执行刑罚,因此建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应当以行政区域内的社会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自1999年我国民政部开展社区建立实验以来,我国大中城市的社区建立得到了快速开展,社会事务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客观上为矫正罪犯过程中利用社区资源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应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制定专门的教育改造措施:〔1〕开展法制教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在社区内,聘请法院少年审判庭的法官为社区的法制宣传员,把法制引入社区,让未成年人罪犯知法、用法、守法。〔1〕开展思想教育和道德品格教育活动。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和道德品格教育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克制不良的道德品质。〔2〕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不安康的心理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开展心理安康辅导等,引导他们形成安康的心理。〔3〕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活动。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爱好,开展一系列劳动技能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学会一定的职业技能,提高生存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保证自己立足社会。5、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对未成年罪犯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保护未成年人罪犯安康成长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网络。具体做法是实现四个结合,和家庭结合,家庭我未成年人罪犯最初和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未成年人罪犯的个性及世界观一般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家庭建立,确保未成年人罪犯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父母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对未成年人罪犯及时进展教育和挽救;和学校教育,大多数未成年人罪犯都处在适学年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成长非常关键,因此,要帮助他们获得重新学习的时机;和社区结合,让社区负责人想方法给他们以妥善的安置,以防止他们因无所事事流入社会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和法院相结合,法院做好延伸效劳,为未成年人罪犯建立档案,实行专人专管、要求未成年罪犯在社区矫正阶段定期进展思想汇报,并走访、回访缓刑期间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在当地社区开展"模拟法庭"等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罪犯帮教与感化。使得社区矫正真正取得实效。法院可以加强与工、青、妇联、教育部门、街道、劳动人事、宣传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就安置、就业、上学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尽可能多地为未成年人罪犯创造一些就学、就业的时机,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对未成年人罪犯的偏见、误解及不公平待遇。五、结语总之,对未成年人罪犯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是对我国刑罚直性制度的一大进步。对未成年罪犯实施社区矫正,表达了对未成年罪犯的尊重和保护,顺应了现代文明的开展。但未成年人罪犯社区矫正的实施需要形成一套标准化、科学化的制度和方法,因此,要实现惩罚他们的同时,完成对他们的帮教和矫正任务的目标。最关键是通过立法及时填补法律制度中的空白,让社区矫正逐渐成为改造未成年人罪犯的一剂良方,从而真正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参考文献1、曹春艳.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行政与法,2007〔5〕。2、*晓梅.英国的矫正制度及其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改革的启示.犯罪研究,2006〔3〕。3、莫晓宇、蒋潇峰.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体系的完善.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3〕。4、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人民,2003.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2001.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2003]12号〕〔来源:东方法眼〕监狱开门矫正罪犯社区服刑专家解读"社区矫正"推行这种全新的行刑方式终究有什么益处?记者昨日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省监狱工作研究所所长左登豪。这位监狱学研究专家介绍说,实行"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方向,表达了人性化监管的精神实质。它不是刑种概念,而是刑罚执行方式的一个概念。社区矫治反映出整个刑罚制度由肉刑到监禁刑、再到非监禁刑的开展趋势。对于那些未成年罪犯、初犯以及非攻击性犯罪等轻刑犯人来说,监禁并非最正确惩罚手段,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刑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惩戒和改造效果,可以更好地彰显法律的公正、效率与人道。从行刑效果上看,罪犯被监禁在监狱中,长时间与社会别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容易受到其他犯人的负面影响,造成"穿插感染",从而导致少数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而走进社区的服刑人员接触的都是正常人,且可以得到社区矫正人员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帮助和咨询,从而防止穿插感染或重新犯罪。"曾经有一名刑满释放后的犯人回到家中连开门的根本动作都忘记了,站在家门前直发愣。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了监禁制的弊端。"左所长称,从刑罚的目的来看,犯人在刑满之后还是要回归社会的。长期关押在监狱中,罪犯的心理、思想观念及谋生手段都很难适应外面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歧视等因素的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往往无法适应社会,导致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而社区服刑人员因为在社区矫正人员的监视下可以从事工作、交往等正常的民事活动,因此其刑满释放后的继续生活也就不再成为问题。从监狱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监狱关押改造罪犯的本钱较高,绝大多数监狱管理困难、费用较高。如果实施社区矫正,一局部服刑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大大降低改造本钱。同时对罪犯亲属的负面影响也会大大降低,有利于社会稳定。左所长称,我省实施"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进一步开展,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司法部门已经着手酝酿这项工作,省司法厅已会同省高级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转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为试点工作奠定坚实的根底。这一制度的改革将充分表达我国法律轻刑化、宽松化、人性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社区服刑条件严格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有进入社区承受"矫正"的时机。据省司法厅有关人士介绍,社区矫正的对象是那些社会危害性小、重新犯罪率低的犯人。具体包括未成年罪犯、初犯以及非攻击性犯罪等轻刑犯人。其中"非攻击性犯罪"是指非涉枪、涉毒、涉暴等严重性质的犯罪。目前属于社区矫治范畴的刑种和行刑方式有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其中包括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人员在交付执行前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以及剥夺政治权利5种。据粗略估算,符合以上条件的狱内服刑人员约占我省监狱服刑人员的30%。矫正方式多种多样罪犯进入社区后会不会放任自流、为所欲为呢?省监狱工作研究所的左所长称,社区矫正主要依靠街道、派出所、司法所、民间组织、社会志愿者等力量进展管理监视,帮助矫正罪犯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认罪服法,遵守纪律,不再**犯罪。同时要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促使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专门的国家机关、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罪犯除了完成指定的任务,在社区的其它行事必须向管理部门定时汇报和请假。罪犯权益谁来维护罪犯进社区以后,会不会被周围的人另眼相看?这一点不用担忧。左所长介绍说,对于进社区矫正的罪犯,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犯人,有关部门会保护其隐私权、**权、身份权等权益不受侵犯。因此,如何将罪犯的权益落到实处,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素质、社会法制化的程度提出了比拟高的要求。国内的一些法学家对此提出,社区矫正人员应持证上岗。本组稿件由汪佳桂本报记者杨丹丹采写摄影/*迎胜居民平安有无保障罪犯进了社区,居民的平安能够得到保障吗?这是广阔老百姓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这首先要求在选择进社区的罪犯时必须严格把关、细心挑选。国家有必要建立一个由狱警、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组成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此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罪犯进展多方面综合考虑,如刑期长短、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犯罪前表现、悔罪程度、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对其约束力等诸多因素,分析有没有可能再次危害社会。同时,其家庭成员要进展相应的担保。其次,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权责有一定的要求,建立负责制促使其尽心尽力对罪犯进展监视管理。非监禁刑的阳光之路--社区矫正于都法院王晓莹发布时间:2008-07-0716:31:37[内容提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型刑罚措施,集中表达着刑法的谦抑思想和行刑的人道主义价值。其以人格矫正为前提,以回归社会为目标,把不需要监禁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展改造和管控,有机地揉合了罪刑相适应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起来的刑罚执行理念,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处遇罪犯最重要的刑事政策之一,代表着犯罪矫正的未来走向。然而,对社区矫正的价值、作用、意义等在我国尚没有形成普遍共识,相关制度不完善,实践中适用率仍偏低。[关键词]监禁刑非监禁刑社区矫正问题完善一、社区矫正的概念、特点社区矫正〔munity-basedCorrections〕,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式〔InstiutionalTreatemnt〕而言的一种新兴的罪犯处遇方式。作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就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区矫正是让犯罪分子在其生活的社区服刑和改造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不同,监禁矫正是在监狱对犯罪分子进展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则是让犯罪分子在其生活的社区服刑和改造。通俗而言,就是让罪犯回家服刑和改造。有的人谓之为"放虎归山"这样说是不准确的。第二,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并不是让矫正对象放任自流。社区矫正虽然在严厉性上与监禁矫正有所不同,但仍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在专门国家机关的主导下犯罪人的行为仍然受到监管和控制。监禁矫正方式,使犯罪人处于和社会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对其自由予以完全剥夺。作为非监禁方式的社区矫正,则是让罪犯生活在社区甚至生活在家庭里。二、国外社区矫正的开展情况及我国的现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在不断进展刑罚制度的创新,尝试用最有益的方式处理犯罪和犯罪人,社区矫正就是这样一种刑罚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从国际社会的开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经从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在许多国家中,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国外社区矫正的方式主要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效劳、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等。社区矫正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普通盛行的、并被联合国预防与控制犯罪组织予以肯定与倡导的、以社区为根底的矫正罪犯的体制与方法,它既是西方教育刑思想的具体表达,也是刑罚经济原则和经济刑罚原则的具体贯彻,更是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要求的具体落实。社区矫正在国外社区效劳令〔亦称社区矫正〕的主要内容是法院判决被告人从事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的非监禁刑。比方我国**特别行政区的谢霆峰,法官认为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阻碍司法罪,但却没有收监,而必须完成240小时的社区效劳,比方到大街上扫垃圾,到养老院帮助老人洗脚之类。1990年12月24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通过的"联合国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制标准",对该刑罚制度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是最早实行社区矫正的国家,而社区矫正真正得到开展却在美国。社区矫正在美国具有160多年的历史,其最早的实践始于1841年波士顿约翰"奥古斯塔的缓刑尝试,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达开展的顶点。美国的社区矫正是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诸如审前转处、缓刑、居住方案、重归社会方案以及假释等,都是社区矫正制度的根本内容。随着美国刑事政策在70年代后期的调整及惩罚模式的复兴,美国兴起了强调惩罚与社区保护并重的中间性惩罚,包括社区服役、赔偿、复合刑罚、家庭拘禁和间歇监禁等,被认为是社区矫正制度开展的新境界。除美国外,世界上的诸多兴旺国家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还有中国的**等都较早的实行了社区矫正。考察各国社区矫正百余年的开展史,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一是以社区矫正为主要形式的非监禁刑已经取代监禁刑成为目前对犯罪的国家反映的主要形式,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大大超过监禁刑适用的对象;二是社区矫正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涵丰富、形式各异的社区矫正制度和措施大大拓展了社区矫正的生存和开展空间,为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和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是社区矫正的导向近年来有偏重惩罚的倾向。从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作出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司法机关在我国现阶段进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和任务、各相关职能单位和部门如何共同开展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作了明确指示。通知在充分肯定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前提下,要求社区矫正工作"应中选择在基层工作比拟好的社区进展,总结积累经历,不断扩大试点,逐步加以推广。"2007年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总结、**、、、**和**等六个社区矫正第一批试点省〔市〕工作经历的根底上,又联合作出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决定将**、、、、、、、**、、、、**等十二个省〔区、市〕列为社区矫正试点地区。据此,两年以来,我国已经有十八个省〔区、市〕列为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其范围从我国东南沿海至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逐步推而广之。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社区矫正的实践将在我国更大、更深的层面展开。三、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民众对社区矫正难于认同。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监禁〕,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平安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忧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分,或最超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深根蒂固,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尽量防止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2、适用的对象过少。我国长期以来都以执行监禁刑罚为主,非监禁刑罚为辅,对于非监禁刑罚的适用还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情况包括三种刑罚和两种刑罚执行措施。三种刑罚指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两种刑罚执行措施指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然而在实践中,对于管制刑的适用率不高,而法律在管制、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等的适用对象和条件上规定得又过于抽象和苛刻,导致实践中难以执行,适用的比率非常低。据统计,2000年全国各级法院被判处刑罚的罪犯总数为646431人,其中被判处管制的为7822人,占1.21%,判处缓刑的占15.85%。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罪犯予以假释的适用率仅为1.63%,在2001年监外执行的罪犯占在押犯总数的比率仅为1.83%。实践中,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非常少,这就使社区矫正制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促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以及探索行刑方式多样化等一系列目标,都将难于到达。3、现行的法律规定滞后。在现行法律规定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开展,需要完善修改。如有关缓刑、假释的法律规定过于严格。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可见法律对缓刑适用规定上,没有对缓刑的适用主体和行为条件予以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时,没有确切的参考依据,从而在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缓刑的刑罚。另外,缓刑适用对象的范围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缓刑的适用量,反映了刑罚执行制度上倾向于监禁刑罚,尽量减少适用非监禁刑罚的刑罚思想。立法及司法机关对于假释的适用也同样采用慎重的态度。如对于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以及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将无法通过假释这一法律途径尽早回归社会。此外,在适用假释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作为实质性条件,其实为软性条件,缺乏考察、评定和检验的标准,造成实践中不易操作。从而在决定假释时,出于保障社会平安与稳定,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考虑,假释决定机关将会采取尽量不适用假释的做法,这样就不用承当失察等责任。4、社区矫正工作仅流于监控,矫正、教育及执行刑罚的严肃性缺乏。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报到、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活动、请销假制度等,在理论上根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受到各种制约。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穿插感染的顾虑,集中学习培训工作根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报到、谈话及走访,由此,矫正只能做到根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而且,社区矫正的本质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根底。但在实践中这种刑罚执行的性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存在着随意性,偏离了法律的轨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许多矫正规定尚以规定、细则、方法的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矫正部门在执行中存在束手束脚的现象。二是在矫正工作的对外宣传中强调其人性化的一面较多,强调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的一面较少,使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群众产生了片面的误解。三是矫正工作开展前,缓刑、假释罪犯在由公安机关监视执行时确实比拟松散,在重新标准的过程中不可防止地遇到不理解和阻碍。四是局部社区服刑人员本身具有抗拒改造的心理因素。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权威性缺乏的问题,局部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成为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5、社区矫正组织不健全,社区矫正层面单一,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根据我国现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对于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在其刑罚执行时均由公安机关代为管理。但是,由于公安机关本身肩负着维持社会治安秩序和刑事案件侦查等重大任务,在警力已经缺乏的情况下,还要对社区矫正人员予以监管改造,就显得力不从心。实践中公安机关仅做到对文件和档案材料上的把关和落实,对于社区矫正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正、监视管理等重要工作内容就处于落空状态。而且,目前在试点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在吸纳社会志愿者、组建专业心理矫治队伍、社区力量帮教方面尚处于构思起步阶段。这样在工作中就极易因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机构和配套的社区矫正体制而出现互相推诿和责任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社区矫正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矫正人员少,也直接影响了社区矫正制度作用的发挥。四、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措施1、加快宏观指导下的地方立法进程。为了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的有效性,国家应该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社区〕的情况不同,因而不宜制定统一的"社区矫正法",最好是按照"立法法"的权限,进展地方立法。国家可以制定一部原则性较强的具有指导性的"社区矫正指导法",既便于从宏观上进展指导,又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立法要有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课题研究的学生参与计划
- 经理的时间管理技巧分享计划
- 酒店管理的企业文化
- 敬业行业话务员岗位展望
-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之声现象
- 酒店管理的利益最大化
- 物流行业仓储配送培训总结
- 汽车美容销售顾问销售总结报告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附答案(轻巧夺冠)
- 2024年税务师题库及答案【易错题】
- 加油站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版)
-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 是谁杀死了周日
- 有关基建的工作总结
- 无人机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应用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南充市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氮化硅的制备性质及应用课件
- 物业多种经营问题分析报告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员工健康状况筛查方案
- 执行 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