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_第1页
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_第2页
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_第3页
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_第4页
第三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本小节内容(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生产关系,有以往社会残留的生产关系,也有未来社会萌芽状态的生产关系,还有决定现实社会性质、从而成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上层建筑;二是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通常叫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观念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A、政治上层建筑又称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结构之上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它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1)政治法律设施;(2)政治法律制度;(3)政治组织。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和政体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王室日趋平民化的风气已渐渐为大众所接受。欧洲和非洲的君主则大多“统而不治”,除了担任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外,主要承担慈善性的社会工作。荷兰和北欧一些君主国的王室被称为“骑自行车的王室”。许多君主制国家已废除了不准王室成员与平民结婚的法律。美国现状

美国是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并互相制衡的制度。美国是实行总统制的典型,其特点是: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实际权力非常广泛。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不对国会负责,只对总统个人负责。总统有权接受部长的辞职或解除其职务。内阁由总统指定的官员(通常为各部部长)组成,只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完全分立,权力相互制衡。议员和政府官员不得相互兼任,国会无倒阁权,政府也无解散国会的权力。但国会行使立法权受总统的制约,如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可行使否决权,但国会再以2/3多数通过,不经总统批准即可成为法律。总统的权力也受国会的制约,如总统对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要得到参议院的认可,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违宪犯法,国会可提出弹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由于内战原因未能统一,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也适应“一国两制”,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调整各阶级、阶层关系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制度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不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人代会),中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法律程序,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届,每一年召开一次。地点都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每一届的大会上都要选举新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都要作《政府工作报告》,主持大会的是人大长委会委员长。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政党政治→政党制度:调整各政党关系的

西方政治制度: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产党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通常由不确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执政的政治制度,优点第一,多党制国家选举往往采用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按照各党派所得选票的比例分配议席,因此保证了相当小的政党在议会中也有自己的代表。这样各政党分散化和分裂的现象就比较普遍,这就给为数众多的政党以生存空间。第二,政府廉洁。多党制由于权力比较分散,一党难以独掌政权,政治权力受到的监督和制约比较大,有利于减少腐败。因此,一般来说,实行多党制的政府大多比较廉洁。第三,多党制竞争激烈,互相监督,互相竞争,有效减少腐败案件的发生,因为有竞争才有进步,就像日本是多党制,只要做好的话人民会继续选择原先的执政党推荐的候选人连任,做不好任期一到例如日本“自民党”连续单独执政38年后人民会把票投给别的做得更好的党政。

第四,多党制每个党会推荐一位最优秀的候选人,然后全民一人一票选出的国家领导人,更有公平性,让人民有幸直接参与政治互动。缺点

竞选的费用较大,多党间往往互相攻击,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政策比较严谨制定周期较长,过程较复杂,政策连续性不强,在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时不如一党制快捷。⑴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地位:共产党:执政党民主党派:参政党,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反对党

⑵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拥护“四项基本原则”⑶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⑷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政协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人民政协在中央设有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以及9个专门委员会,在地方设有政协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由34个单位组成,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特别邀请人士等。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四种方式:一是制度化的政治协商二是在人大和政协任职三是在政府、司法机关任职四是民主监督执政党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民族与国家有直接的关系

国际上民族问题解决的方式:建立独立国家建立自治共和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实际⑵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作为补充形式⑶民族自治机关拥有自治权四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五是“一国两制”的重要政治制度“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和台湾问题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机关体系内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

司法机关:监督法律实施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从三权分立的目的看,无论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还是运用该理论的国家来讲,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如果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制裁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而制约权力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都是一种实在的需要,只是资本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约权力的本质是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积极转变职能职能,建设现代服务性政府⑴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的边界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三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建设现代政府:

一是民主的政府:为人民服务

二是法制的政府:依法行政

三是透明的政府:社会开放

四是有限的政府:不是无边政府

五是服务的政府:不是管制型政府B、

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要素

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观念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艺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艺术的形象思维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喜闻乐见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捆绑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神权、君权、夫权进行了理论的彻底批判

鲁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小说《祥林嫂》,控诉了中国的封建礼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理论的论证是说理艺术的魅力是渗透

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以及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作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践履以及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品质等。

宗教: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例: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例:封建主义的等级特权观念、家长制的作风)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社会形态的结构*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形态“五大社会经济形态”“三大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形式社会进步及其必然性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革命总会招致反动派的反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普加乔夫起义改革总会招致顽固派的反对北宋庆历新政戊戌变法新社会形态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暂时的复辟袁世凯复辟小丑张勋国际反动势力也会阻挠社会进步法国沦陷苏德之战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