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升本哲学引论复习指导_第1页
2023年专升本哲学引论复习指导_第2页
2023年专升本哲学引论复习指导_第3页
2023年专升本哲学引论复习指导_第4页
2023年专升本哲学引论复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引论复习指导一、填空题(每空1分)1、哲学除了研究结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之外,还研究美学、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3、洛克提出了“白板说”。4、“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名言。5、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6、亚里斯多德第一次明确地将“是者”拟定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对“是”进行了逻辑分析。7、中国哲学主张非存在先于存在。8、“绝对精神”这个概念是黑格尔提出的。9、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10、道德是一个“实现”的概念。即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完毕了,才会关系到别人,才会有善与恶的区分。11、休谟推动了美学客观论向主观论的转化,很好地解释了审美嗜好与感官嗜好的关系。12、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解释学的方法,由于精神世界在很大限度上是不能使用直接观测方法的。13、牟宗三吸取了西方哲学重要是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心学,完毕了对中国儒学的发明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的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14、梁漱溟发明了“意欲”概念,来说明宇宙及生命的存在本质。15、哈贝马斯的解释学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他的解释学方法是为了满足“社会批判”或“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而阐发的。16、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17、“结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18、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19、贝克莱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20、中国哲学对法国哪三位哲学家有影响:培尔、马勒朗士、伏尔泰。21、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内在根据,不是“物之集合”意义上的自然界。22、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习惯联想。23、在传统结识论研究中,一方面关注的是结识路线问题:是以经验为结识的根据,还是以理性作为结识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传统结识论研究的基本内涵。24、价值判断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25、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解释学。26、冯友兰借助了西方的新实在论和程朱理学的方法来重建儒学。27、后现代主义哲学,从理论风格看,它具有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从理论形式看,它立足于现代哲学“语言的转向”来阐明自己的哲学主张;从理论特性看,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是它最显著的特点。28、初期自然主义哲学家那里,哲学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东西。29、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30、中世纪哲学是经院哲学,以知识的方式来论证神学教义的宗教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31、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32、现代结识论是指传统结识论之后的结识论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结识论已转向作为结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所以,现代结识论就等同于知识论。33、西方的美学是知识型、逻辑型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直觉型、顿悟型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意境”这个概念的发明和运用。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1、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答: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是唐代中期儒家学说从思想理论的层面与佛道二教划清界线,并自觉吸取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充实自身的新的思想动向的代表。(2分)(1)韩愈的“道统说”:即韩愈为了捍卫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而构造了一个儒家学说的传承系统,即“先王之教”由尧舜禹汤传至文武周公再传至孔孟而止,其目的是与佛教的法统相对抗。(2分)(2)李翱的“复性说”:即借用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模式来说明儒家心性论中的本性和情感的关系,开创了儒家吸取外来佛教的思想养分以充实自身的理论范式。(2分)2、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答:(1)心理事件: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感受,属主观性的东西;物理事件:表现为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属物质性的东西。(2分)(2)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第一,心理事件没有公开的可观测性,只有私人性、自我隐蔽性和内在性;而物理事件具有公开的可观测性。(2分)第二,心理事件没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不能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可测量性,可以明确测定它的空间位置。(2分)3、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答: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的重要概念。(2分)(1)分析判断:从逻辑形式来看,分析判断是谓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圆球是圆的”,分析判断不能带来新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1分)(2)综合判断: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的判断,如“某些物体会发光”,综合判断能带来新知识,综合判断是经验的。(1分)(3)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增长知识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康德认为数学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2+3=5”4、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属于道德理论中结果论的两种理论形式。(2分)(1)利己主义:它相信,假如人们想要达成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强调利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条,把行为的利己取向视为天经地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将引起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还将在道德建议方面引起混乱。所以,大多数伦理学家都相信,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2分)(2)功利主义是指,一种行为假如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有当且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即假如我们想要达成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可认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边沁和穆勒。其基本形式有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2分)5、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答:(1)审美体验是指审美活动中人的精神通过感官而与客体形式或结构之间建立起来的某种愉悦性欣赏联系。人是审美的主体,审美对象是客体,既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发明物即艺术作品。(1分)审美体验在实践中有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和审美体验的“影响倾向型”定义两种方式。审美体验的“内容倾向型”定义是从体验的内容即我们倾向获得的东西这一点来定义审美体验,把审美体验维系于某种外物的属性。这个定义把审美体验理解为是一种既与体验的样式无关,也与体验的结果无关的东西。这重要是从客观方面来看的。(1分)审美体验的“影响倾向型”定义是把人的审美体验与他的注意力受到的吸引联系起来,把审美体验看作是出于人的情感对纯粹美的需要而在注意力方向上对意识对象所作的积极积极的选择和调整。这重要是从主观方面来看的,即对同一事物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1分)(2)审美判断是指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一个人所作的关于某个事物美的判断,即意味着要对一个事物究竟是美还是不美作出意识上的判断。要对一个事物作出美不美的判断,前提是这个事物可以进入人的注意力的视野,审美爱好是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审美判断重要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1分)审美判断有两个特点:一是它要有判断的条件,即引起感觉反映的条件。假如客体没有引起人的爱好和欣赏,它就不会被人所选择而成为审美判断的对象。(1分)二是它不受规则的约束,规则对人的审美判断不发生作用。即审美判断是一种超脱束缚的、不受规则约束的自由意识活动。(1分)6、哲学与科学答:哲学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最初的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它们所关注的对象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哲学和科学在最初具有大体相同的对象和内容;(1分)从苏格拉底之后,哲学和科学开始出现分离,但哲学和科学始终不也许彻底分离,哲学和科学互相作用而推动自身发展;(1分)哲学要以科学为基础,科学要以哲学为指导,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始于哲学的探索,哲学为科学确立理论前提,为科学阐明基本性质,并捍卫和证明科学的独立性和统一性。(1分)它们的区别表现在:(1)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哲学研究研究一般性问题,是关于经验现象后面的一般本质或原理的研究,是一门探讨宇宙和事物主线原理的学问;而科学研究已知的事实,是关于经验现象的具体研究,是探讨世界的某一具体方面、某一具体问题的学问。(1分)(2)它们的特性不同。哲学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思想探索性特性,而科学具有具体性、直接性、技术性特性。(1分)(3)它们的功用不同。哲学影响人们的思想、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对思想文化具有重大作用,重要是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和对自由意识的促进。而科学则直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外部世界。(1分)7、“是论”、“在论”与“道论”答:(1)“是论”是从“是”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本体论。(1分)“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是”是逻辑经验性结识的对象;“是者”的中心含义就是实体,“是者”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是者”追求的目的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可以导向科学。(1分)“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论”制约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1分)(2)“在论”是从“在”这个角度来理解的本体论。(1分)“在”是语言的语言界线,“在”不能结识,但可以领略,可以理解,“在”是非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在者”就是“自在之物”,也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在者”追求的目的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可以导向道德和审美。(1分)“在论”也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在”的角度来理解“一般存在者”,就是主张“返回事物自身”,直接面对事物自身,把“在者”作为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的作用一方面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另一方面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1分)(3)道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说,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者。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说,道是世界万物的终级本质或者自然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其致思倾向是非存在优先于存在。从“无”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道论”①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认可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了,这样一种‘生存哲学’是有助于世界的可连续发展的;②它主张“有生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③它主张“一切皆变”,因而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哲学思想都贯穿了辩证法思维等等。但道论过度强调存在的非存在特性,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之缺少科学意识和出现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的倾向。8、经验论、唯理论和批判论答:(1)经验论是强调人的感觉经验在结识中的作用而忽视甚至否认理性在结识中的作用的一种结识论。(0.5)代表人物是洛克、贝克莱、休谟。(0.5)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来自经验;经验提供的知识具有可靠性;他们并不否认经验需借助逻辑推理才干形成“共相”或与共相相类似的一般概念或普遍原理,即并不否认数学、逻辑知识的有效性,但坚持认为推理自身但是是经验的一种结果。(1分)经验论的作用:较好解释了人们的常识性结识,体现了其与经验科学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经验论哲学对绝对主义或独断论的怀疑和批判,对深化关于科学理论基本性质的结识,具有启发作用。(0.5分)经验论的缺陷:把理性与经验完全对立,否认或过度贬低理性在结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符合结识发展实际;由对因果关系的经验性分析,而得出否认结识必然性的结论,有失偏颇;经验论由追求知识的拟定性出发,却得出了知识相对性的结论,最终导向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0.5分)(2)唯理论是强调人的理性在结识中的作用而忽视甚至否认感觉经验在结识中的作用的一种结识论。(0.5)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0.5)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感觉经验的,主张结识的先天性;并不否认结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自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哲学思考,运用怀疑方法来考察与结识相关的所有知识。(1分)唯理论的作用:唯理论在结识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拟定了人的结识主体地位,推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对经验论哲学局限性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0.5分)唯理论的局限性:把“我思”作为结识的起点,这必须以认可思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过程为先决条件,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证明是缺少根据的;他们对数学和逻辑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信念,也是一种缺少根据的独断;他们对经验作用的贬低和忽视,也不符合结识发展的实际。(0.5分)(3)所谓批判论是一种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对经验和理性的结识作用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结识论理论。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批判哲学”,他的结识论也相应地叫为“批判论”。这里的“批判”和平常语境下的“批判”不同,这里的“批判”是指对人的结识能力和结识前提进行反思和辨证分析的一种哲学方法。9、圣谕论和义务论答:圣谕论和义务论是道德哲学非结果论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原则。(2分)(1)圣谕论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凡是符合上帝神圣命令的行为就是对的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这种理论把道德的根据外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又分为“经典派”圣谕论和“人性派”圣谕论,“经典派”圣谕论认为上帝的神圣命令仅存在于各种宗教的圣典中,只能从这些圣典来体察上帝的旨意;“人性派”圣谕论则认为上帝的神圣命令就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中,不能离开人性来谈所谓遵守上帝的神圣命令。(2分)(2)义务论与圣谕论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代表人物是康德。康德认为,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道德上合法的,关键是看它的动机,而不是看它的结果。(2分)10、艺术定义的家族相似论、惯例论与意义形式论答:艺术定义的家族相似论、惯例论是当代艺术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两种艺术定义。(2分)(1)家族相似论。一方面是维特根斯坦提出来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相似之处,但他们决不是都在某一点上表现出完全相同,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家族相似。(2分)(2)惯例论:重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学家乔治.迪奇,他认为“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惯例的安排。”所谓“惯例的安排”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由于他们在一整套惯例或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事实上就是说,艺术就是被那些在这一方面拥有权威身份的专业人士看中而被冠之以“艺术”名头的任何东西。(2分)(3)意义形式论是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自足自律,不受平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意义形式理论是种引起广泛争议的艺术定义理论。欣赏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11、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答:按其研究的性质,哲学可以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2分)(1)理论哲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研究对现实世界的结识问题,即形而上学;(1分)另一部分是对认知过程自身进行研究的哲学,即知识论。(1分)(2)实践哲学重要是研究为一定目的所决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些实际问题。如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2分)12、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答: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大思潮。(1分)(1)科学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重要流派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等;重要观点是:认为哲学想要切实得到发展,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他们把哲学归结为结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总的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性。(2.5分)(2)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重要流派有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重要观点有: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用“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他们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超过结识论的范围,超过主客观或主客观关系的范围,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这些是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特性。(2.5分)13、“为道”和“为学”答:为道和为学是道家结识论的两种不同结识途径。(1分)“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结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这些知识必须靠人们与外界交往、日积月累才干获得,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2.5分)“为道”是指对道的结识,无法用普通的认知手段加以把握,甚至无法用语言加以描述,所以必须采用与“为学”相反的方法,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为道日损”,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积极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2.5分)14、美的本质的客观论与主观论答:(1)美的本质客观论:认为事物的美是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人的感觉无关。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审美判断与个人的好恶无关,审美客观论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3分)(2)美的本质主观论:认为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是一个主观概念,而不是客观概念,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休谟认为,美并不存在于被欣赏对象的身上,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中。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3分)15、理解与结识答:理解和结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线之外进行思想,而结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线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结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结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故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略事情自身,而结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假如说,对于“是”,我们可以结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结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略的。16、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答: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认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些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少决定如何也许做到责任的需要与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假如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限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弱决定论则在此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17、表现与表达答:“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此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象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也许。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也许,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离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并且也可以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18、“是”“在”“无”答:“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线,在这个界线之内,语言和思想就是有逻辑的,就是可以清楚明白的,在这个界线之外,语言和思想就是没有逻辑的,就是不可以清楚明白的。“在”是语言的语言界线。“在”还在语言的语言界线之内,还没有超过语言的语言界线,尽管它已经超过了语言的逻辑界线(即“是”的界线),换句话说,虽然我们不知道“在”是什么,但我们却是知道“在”是存在的,并且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一点。假如理解“是”是一种逻辑经验性结识的对象的话,那么,“在”则是一种非逻辑性理解的对象,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一件事物都同时具有“是”与“在”这两种不同的属性。“无”包含以下三种不同的内容:第一指个体事物中的空虚部分;第二指个体事物末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第三指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中国道家与佛家所谓无固然一方面指的是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由于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从存在的等级来说,中国哲学所谓存在不像于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即它没有处在两头的绝对存在(上帝和理念型相)和绝对非存在(虚无),而只有处在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相称于西方哲学中的现象界)这样一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才干达成人生的圆满境界。19、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答:抱负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分析,它们普遍认为通过度析不难看出,平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抱负的人工语言,从而解决问题,假如说抱负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平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平常语言”来达成“语言批判”的主线目的,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这表白平常生活自身就蕴涵着真理,可见,平常语言应当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平常语言派哲学家普遍反对抱负语言学派试图改造平常语言的作法,认为这不仅是多此一举,并且由于抱负语言学派制定的经验证实的意义标准过于苛刻,还导致了结识论上的诸多困境。因此,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强调要通过对平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20、“自诚明”与“自明诚”答:“自诚明”与“自明诚”这两种观点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结识论路线。《中庸》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一方面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可以殊途而同归。历史上就出现了明显对立的两个派别:一派主张“自诚明”,即把求仁的途径放在首位,主张以主观的内省体验为住所来扩充道德,然后再达成知识;一派主张“自明诚”,即把求知的途经放在首位,主张的客观事实为住所来即物而原理,然后再通向道德。不管是偏于“自明诚”,还是偏于“自诚明”,那只是采用的路经不同而已,这在人格抱负却是一致的和不变的。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1、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哪些?答:从方法论层面来分析,哲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有:(1)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体。(2分)(2)哲学是一种关于明辨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合法性和合理性。(2分)(3)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2分)2、简述托马斯.阿奎经院哲学的内容。答: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内容是:经院哲学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用理性去解释基督教教义,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1分)托马斯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显著特点是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全面改造和充足运用,归纳为:第一,哲学和神学: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托马斯调整了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和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也许性。(1分)第二,上帝存在的证明。有限的、不完善的人如何可以结识无限的完善的上帝?托马斯强调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从完满观念出发的“先天证明”。他提出了“五个证明”。(1分)第三,实体学说:托马斯把实体分为三类:一是最高实体上帝,在上帝那里,存在与本质统一;二是精神实体,不包含质料的复合体。三是物质实体,比精神实体享有更少的完善性。(1分)第四,感觉结识论:托马斯认为人的结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他认可知识开始于感觉,但同时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1分)第五,共相理论:他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1分)3、简述“语言的转向”发生的理由。答:语言的转向是指由近代哲学结识论研究向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所实现的哲学主体的转换,最终目的是实现哲学的语言化,通过这一转向,实现与传统哲学的“决裂”。(1分)“语言的转向”的发生不是偶尔的,它是在传统哲学陷入空前危机之后,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结识论的研究,在弘扬人的理性的同时,也导致了“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不仅陷入“自我中心困境”,并且把哲学变成了“理性宗教”;(1分)同时,心理学的实证化所引发的哲学“心理主义”思潮,有把结识论研究当作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危险。(1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大多数哲学家没有像现代观念论那样想方设法去挽救传统哲学,而是效仿同时期发生的科学革命,对哲学进行改造,传统哲学妄图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真理,结果只达成超验的神秘世界,这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果,反而引起永无休止的争议,科学之所以能飞速发展,而哲学却总也踯躅不前,因素就在于科学的方法是精确的,科学的理论是可以检查的,科学的语言是可以互相交流的。(1分)因此,哲学发展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扬科学之长,克哲学之短,效法现代科学的方法,采用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方法来澄清哲学命题的意义。(1分)但传统逻辑既缺少精确性、严格性,又容易产生逻辑悖论,现代逻辑的发展,则使我们有也许对传统哲学问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出新的、更明确的回答。所以,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就可以与一切传统哲学划清界线。(1分)4、简述康德的美学观。答:康德重要是对审美判断的客观性进行了论证。(1分)他以自己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关于审美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的敏锐而深刻的解释,使之成为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理论之一。(1分)他认为审美判断是否有客观性,归根到底应回到人的结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上来。(1分)他把美看作不是客体的属性,而是人的意识用来整理结识内容即现象的先天的时间空间直观形式。美就是以自己的纯形式必然地使任何人都不计利害而感到愉悦的东西。(1分)由于美摆脱了利害性关系制约的精神性纯形式,因而具有普遍的必然的性质,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康德认为人的审美观念的普遍性,归根到底是人的统一的一般审美感觉作用的结果。(1分)在康德那里,美不属于对象,而只属于人的观念;它涉及的不是经验中所提供的内容,而只是纯粹观念的形式,所以,他得出结论,只要从审美判断中排除利害关系;把艺术与结识区分开来;注意到没只是凭借它的形式而使对象成为美,那么,它自然也就具有了它的客观性。(1分)5、试论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答:(1)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这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为汉帝国之构建,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1分)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特点是较为悲观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1分)第三期是当代新儒学,有两个意义,一是以往的儒学是纯以道德形式来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是以往的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其相应和。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三统”说。(1分)(1)牟宗三的儒学“三统”说:“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1分)道统即道德宗教,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之本源。(1分)学统即发展科学。(1分)政统即民主政治。(1分)“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所有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1分)“三统”说是牟宗三所有学说的理论归属。(1分)6、简述道家的基本思想。答:(1)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经典有《老子》、《庄子》。(1分)(2)道家侧重于探讨宇宙、人生问题,提倡“无为”和“逍遥”是它的显著特性。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的主线,以合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的。(1分)(3)道家的哲学抽象限度比儒家哲学高出许多,重要因素是提出和论证了“道”这个概念。“道”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宇宙的角度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或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从宇宙万物的本性来讲,道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规律。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分)(4)道家哲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思想。(1分)(5)道家思想推广到人生观时,一方面展现人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事物的豁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1分)(6)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道家向宗教方向发展,形成了道教。(1分)7、简述礼仪之争的内容。答:礼仪之争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与祭祖、祭孔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2分)172023教皇格来孟十一世发布通谕,严禁中国教徒参与祭祖、祭孔礼仪,康熙看到这一通谕十分气愤,下令不允许西洋人在中国传教。(2分)传教士回到欧洲,同时也把中国哲学也带去了。(2分)8、实在论中的实在重要有哪些基本含义?答:所谓实在,是指事物自身的真实存在性。(1分)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观念的概念。(2分)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1分)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1分)实在永远超过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1分)9、与历史上的美学相比,分析美学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分析美学流派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一个美学流派。(1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学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美学运动。(2分)这是指,分析美学历来也没有提出过一套美学上自成系统的学说或理论。(1分)它之可以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存在并产生重要影响,从主线上说,在于它从自己的分析哲学的前提出发,对客观论美学的基础进行逻辑和语言上的分析,由此否认了美是客观的这一传统形而上学美学观念,得出了与休谟美学殊途同归的结论。(1分)他们认为“美”一词其实是一个无意义的虚构的形而上学概念,主线否认有美的特质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审美判断基本上等于是一个情感判断,否认审美判断是描述性的,这样,分析美学就在彻底经验主义立场上复兴了休谟的主观论美学。(1分)10、试分析梁漱溟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逻辑及其结论。答:梁漱溟发明了“意欲”这个概念,并以各民族对待“意欲”的不同态度来区分不同的文化模式,他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种模式:(1)西方文化模式:“以意欲向前的规定为其基本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第一种生活样法,即碰到任何问题都由前面去下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规定,这是自我奋斗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文化模式内,西方人发明了科学和民主两大文化的“异彩”。(1分)(2)中国文化模式:“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第二种生活样法,即碰到任何问题不是想通过奋斗去改造局面,而是就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这是自我调和的生活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事实上就是中国儒家所持的生活态度。(1分)(3)印度文化模式:“以意欲反身向后的规定为其基本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第三种生活样法,即碰到任何问题都想着从主线上取消这一问题,这是自我禁欲的生活态度。(1分)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三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宏观立场来看,它们事实上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先后递进的历史阶段。这其中,西方文化所着力解决的是身(物质)的问题,中国文化所着力解决的是心(道德精神)的问题,印度文化所着力解决的是生命的归宿问题。(1分)根据这一理论,梁漱溟鉴定,西方文化就历史发展来说是最自然的,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初本来的路,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无疑是早熟的,至于印度文化就更加早熟了。(1分)梁漱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西方文化模式已成了强弩之末,而中国文化此时正由过去不合时宜的早熟边为最适合当代人生的需要。所以他认为,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对的途径是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全盘承受而又主线改造西方文化,即适当调整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相结合。这就是梁漱溟在东西文化比较上所得的结论。(1分)11、如何理解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点?答: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表现在:(1)哲学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的原则或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又分为两种:一是平常生活意义上的信念。这是人的平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一个证明。二是科学意义上的信念。对科学的前提进行逻辑上的和经验性的检查是哲学的另一项意义更为深远的使命。(3分)(2)表现在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人们至今谈论的哲学问题仍然是两千数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所研究的那些问题,可以说近现代哲学但是是以不同方式对希腊哲学进行注解。(3分)12、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答:儒家哲学可归纳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1分)仁学的内涵:第一,以孝释仁,这是仁学的出发点。(1分)第二,以礼释仁,礼即周礼,克己复礼。(1分)第三,仁这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1分)第四,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行方法。(1分)第五,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的。(1分)13、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答:(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挖掘形而上学的因素,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论证。如太极、太虚、天理、心。通过理学家的改造,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分)(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强调“义理之学”直接面向经典,以儒学的义理而不是辞章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义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2分)(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重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分)一是借鉴吸取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创建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道统”。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取过来,把它作为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14、简述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意境”是一个如何的概念。答:中国美学的一般特点表现为:中国美学是直觉型、顿悟型美学,具有观照超验和经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有方式。(3分)中国美学在审美实践上,表现为“意境”这个概念的发明和运用。意境就是意义之境,凡是与人的审美判断有关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都是统虚实、合有无的特点。统虚实就是指由想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合有无就是指虚实相间的艺术形式。化景物为情思,变物象为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意忘形”就是这样。(3分)15、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两者之间的关系。答:“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它们事实上做了什么,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是结识论的问题。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这是一个道德判断,是道德研究的问题。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就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问题的鉴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16、简述法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答:(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最著名的是韩非子;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韩非子》。(2)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在政治观上,主张法、术、势,即法令、权术、政权三者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子专制制度;在哲学结识论上,提出了“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说”,即主张以名实是否统一为标准来检查结识的对的与否,强调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互相参照来检查结识的真伪。(3)其影响: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法家的君权专制,惟法是尊而不分贵贱亲疏的非道德主义主张,并不适应中国的宗法社会现实,故在秦亡以后,便趋于崩溃。但他所提倡的刑罚、法治思想则被保存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并与仁爱、德治互为表里,对后来乃至今日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17、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结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答:所谓经验,在直观我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结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重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结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结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四、分析题(本题规定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特别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20分)1、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批准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评分标准:对原文解释对的,给5分;批准或不批准,说明理由,能自圆其说给10分,如不能自圆其说,或论述不清,或自相矛盾,酌情扣分;举例说明,给5分。①庄子原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很危险的。②我不批准庄子的观点。由于庄子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知识的无穷的矛盾,但是他不了解这矛盾必须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更替才干解决,从而片面夸大人的结识的局限性,得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徒劳无益的这个错误的结论。这事实上是取消求知。(自己展开分析)③(举人类结识或自己结识的事例说明,谈体会)2、结合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评分标准:从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中分析概括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产生背景、理论体系、话语形式和逻辑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只要观点和论据统一,能自圆其说的,记20分,有观点而无论据,不能自圆其说的酌情扣分。(课本P329。补充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仅作答题参考,不要照抄)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哲学表现一种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表现另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很有区别。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分析,西方分析思维比较流行,比较占势力。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特别近代西方哲学,分析方法很流行。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就出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法不太受重视了,把事物当作孤立的、静止的。可是中国哲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比较占势力的是辩证思维。可以说西方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主;中国以辩证思维为主。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特别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一个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赫拉克利特,他是西方辩证法的开端,但是,中国的辩证思维与西方的辩证思维有区别。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可是他们所讲的也不同样。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斗争,老子特别强调和谐。这说明中西都有辩证思维,可是其重点不同样,直到现在亦是如此。二、中西本体论的异同。西方本体论学派很多,意见彼此也不同样,其中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讲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两个方面,本体是现象的本体,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西方特别是唯心论者有这么两句话:“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这就是说,本体是实在的、是真实的,可是它自己不可以表现出来;现象是表现出来了,可是它不是真实的,只是本体的表现。这种思想在西方新黑格尔主义那里特别强调。中国自古以来,许多大哲学家都是不讲本体与现象对立的。认为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又有区别,又有统一。中国哲学认为,本体是实在的,现象也是实在的,并没有虚实的区别,是一种本末、源流的区别。一方面是本,一方面是末;本就是本来就有,末就是后来才发生的、后来才衍生出来的;源流,源就是起源,流就是后来才产生的。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本体是主线、是实在的,现象虽然不是主线,可也是实在的,这是中国本体论的一个特点。三、天人关系与主客关系。所谓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汉朝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他认为天人的关系是合而为一的。宋朝张载也讲“天人合一”,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来。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是说自然界也是客观实在的,天和人都是客观实在的,彼此合成一个整体,就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包含爱惜自然界,维护生态和谐的意义。这些年来许多西方思想家也强调人与自然有不可分的关系,这就与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近了。西方传统思想强调克服自然,战胜自然。自然科学就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从培根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用科学技术战胜自然,可以说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受到了自然的处罚。恩格斯也讲过这个问题,西方在许多问题上受到自然的处罚,所以恩格斯特别强调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国古代也讲主客关系。主体、客体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没有,可是有相类似的名词。在中国古代讲“己”与“物”的关系。“己”就是自己,也就是主体,“物”就是外物,也就是客体。假如认为中国古代完全不讲主客关系,那不符合事实。《中庸》讲不仅要成己还要成物,不仅要完毕自己,并且要帮助外物达成完毕状态;同时还讲“合内外之道”,内就是主体,外就是客体。但是西方特别强调主客关系还是比较突出的。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一条就是“观测的客观性”,既要讲主体性,也要讲客观性,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四、中西人生抱负的异同。中国比较重视人伦,西方比较重视个人、自由,这是两者显著的不同点。中国哲学讲五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每一伦有个标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哲学家特别是儒家非常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人伦关系里边,应当遵守人伦的原则。人伦关系内容比较复杂,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夫妇、父子也都有不平等的情况。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缺陷,它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哲学上讲原子主义,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原子,不互相依靠。每一个人也像原子那样不互相依靠。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中国虽然讲人伦,但是另一方面也讲个人的人格尊严,这是儒家、道家的一个特点。一方面讲臣要为君服务,另一方面也讲臣民有人格尊严,这是儒家的一个特点。孟子讲得更明确,他说生命是很重要的,可尚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格尊严,它比生命更可宝贵。道家更是强调这一点,讲个性自由。孟子提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内在价值,是绝对不能剥夺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觉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天赋价值论”,而缺少天赋人权的观念。中国天赋价值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西方的天赋人权是从法律方面讲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评分标准:从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中分析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扎根的理由,只要观点和论据统一,能自圆其说的,记20分,有观点而无论据,不能自圆其说的酌情扣分。(参考课本P87。补充:这同中国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同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有关系。要展开分析并有自己的体会)4、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考,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营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重要是讲哲学的起源、哲学的特点和哲学的价值问题。(1)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主线性、普遍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人类最初为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所惊异和迷惑,继而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主线性、普遍性问题,在这探究过程中,人类获得了知识和智慧,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2)哲学是一种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具有思想探索性特性。思想的本质是自由的,哲学是一种自由的学术活动,哲学所关注的是事物背后的主线性、普遍性的问题,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和说明。尽管哲学是发展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永恒的,人们至今谈论的仍然是两千数年前支配着发明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哲学问题不也许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哲学的关键所在是论证和争论,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和批判。尽管争论未必有结果,但哲学不注重结果,只在乎过程,在论证和争论的过程中,人们锻炼了思维,收获了智慧。(3)哲学的价值是超功利的价值。哲学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它的价值重要不是表现为直接的、经验的和功利的价值,而是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超功利的和抱负化的价值,表现在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抱负目的、为学科研究和平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在答题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体会,不要与参考答案完全同样)5、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查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你批准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查的生活”或“已经检查的生活”?请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①(表白自己是否批准这一观点)②人对世界有两种基本的反映方式:常识的和哲学的。常识的特点是认同现有的东西。然而,现有的东西,很多现实生活中我们习认为常的东西,其实往往包含着一些难以觉察的错误和荒唐。假如不对这些问题加以批判性的审阅和反思,人的思想就会受这些东西的束缚,从而不能认清生活的真实本质并及时回应现实生活的挑战,人的生活就没有方向和目的,这就是“未经检查的生活”。假如对这些问题加以批判性的审阅和反思,人的思想就不会受这些东西的束缚,从而认清生活的真实本质并及时回应现实生活的挑战,人的生活就有方向和目的,这就是“已经检查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批判的思想武器。③(举现实生活的例子说明人的生活要有目的有方向,要善于分析比较生活,结识生活)6、如何区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以如何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利己主义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伦理利己主义和心理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主张一个人应当做任何符合他自己的利益的事情,而心理利己主义则认为,只要是出自个人的动机、倾向和意向,即心理趋向而采用的行为,都不能认为是不道德的。作为一种伦理学的功利主义是指,它坚持,一种行为假如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利己主义的最大的一个弱点,在于它会在深层上侵蚀被我们大多数人认可,且我们大多数人在平常生活中深为依赖的共同的道德观,即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原则,而这种道德原则是任何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由于,当各种有关自身利益的冲突出现时,利己主义的原则决定了它无力化解和解决冲突或争端,这样,有关各方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只得不断强化基于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直至达成某种结果为止。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出现某种类似于“强权即公理”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反过来又足以推翻任何以公平、公正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任何具有哪怕是一丁点的现实可行性的道德体系,看来都不能不把别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至少将对别人利益的考虑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功利主义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自身存在着的理论弱点:一方面是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有可以在实践中被贯彻到底,也就是说,假如你想要使你的行为总是可以产生最大也许的善,你就得把这种善扩展到所有的人,但是,这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此外,功利主义对幸福、快乐、快乐等功利进行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功利主义自身在逻辑上也是有模糊之处的。7、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重要体现在哪里?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证据说明。功利主义认为一种行为假如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的也是如此。义务论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所谓“义务论”,指的是康德著名的“义务伦理学”。按照康德的观点,世界上唯一能称得上是善的东西,是我们人的善良意志。判断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也应看它是否出自无功利的义务感。康德对道德基本性质的理解,几乎在一切重要方面都是与功利主义锋利对立的。从表面上看,康德的伦理学与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所达成的结论似乎是一致的,即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一种很好地鉴定行为善恶的根据,但他们所依据的理由却大不相同。例如,这两种理论都会批准“考试不能作弊”应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如何认定这种行为不道德性呢?于是,在这两种理论之间产生了分歧。假设我说,专家发现我作弊的话,他将判我的这门课程成绩为零,或者我说,假如这种行为蔓延开来的话,那么,考试最终就会变得形同虚设,以至主线起不到考试本来应当起到的作用,这是功利主义鉴定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