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第7章_第1页
城市地理学 第7章_第2页
城市地理学 第7章_第3页
城市地理学 第7章_第4页
城市地理学 第7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第四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

1、基本情况:杰斐逊、1939年、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2、首位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3、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4、扩展: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S=P1/(P2+P3+P4)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二、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数量越少。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即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思考:请根据上图总结出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分布的特点。三、位序—规模法则1、思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2、发展历程:1)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PiRi=K(1)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2)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的城市规模体系符合:

PiRi0.93=50000003)1936年辛格总结出一般转换公式:

lgRi=lgK-qlgPi(PiqRi=K)4)捷夫模式经济发达国家一体化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PrR=P1)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5)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Pi=P1·Ri-q

=P1/Riq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捷夫模式是q=1时的特例。说明:□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当q等于1,捷夫模式;□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位序位序位序人口人口人口b.首位a.位序-规模c.过渡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1、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理论内涵:位序-规模分布是多种力量、长时间作用的结果,以致一旦获得了位序—规模分布,任何一种力量只是产生一种随机的、微小的作用。

理论应用:1)位序-规模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2)相反,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2、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内涵: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力量是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人越来越支持政治和文化因素是城市体系的决定因素。理论应用:1)工业化早期阶段,区位选择受经营欲望的强烈影响,企业倾向于直接接近政府权力中心,首都(府)人口集中程度高;2)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首都的政治作用不断增强,首都的首位度增加;3)社会主义国家多首位分布,非社会主义国家多位序-规模分布;4)政府控制越强的国家,企业紧靠权力中心布局的动力也越强。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变化)理论内涵:位序-规模分布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首位分布则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

理论应用:-个国家或区域,经济起飞前(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经济大发展过程中(非均衡状态),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将再现位序-规模分布。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1、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好坏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2、首位分布的弊端①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②首位分布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③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④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3、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②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首位城市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验证研究成果颇多,有人认为基本符合“齐夫法则”,有人认为符合“对数正态分布”;2、较为认同的观点: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而且,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3、小规模城市数量的增长是导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4、城市化政策调整后(2001),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显著提升,直接原因是大规模城市在近十年间的快速增长;5、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他们的理论规模小。规模等级19491954195819641980199020002011>1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合计5721771101117311061651119391011701318439316715306910922331281192894674053218352663127(14,31)108494288注:2011年为地级及其以上城市数量,14个400万以上城市,31个200万-400万人口城市;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20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数量增长缓慢,(特)大城市在数量和人口比例方面都是上升的;原因分析(正常发展)2、6、70年代,中等城市增长最为明显,小城市和大城市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原因分析3、改革开放至2000年,小城市的数量和人口比重均明显上升,(特)大城市比例相对下降;原因(县改市、乡改镇)4、2000年后,(特)大城市比例明显上升;原因(城市发展政策的转向)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与分类

1、分类指标:(1)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反映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层次高低。(2)省区内最大城市人口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度,简称首位比。(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各规模等级城镇分布的均衡程度。类别省区特点第Ⅰ类苏(沪)、冀(京、津)首位度相当大,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小城镇也发达;(高级首位型)第Ⅱ类辽、黑、鲁、川、粤强大的城市中心,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他等级也基本齐全;(中级平衡型)第Ⅲ类鄂、陕存在华中、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不够发达;(中级首位型)第Ⅳ类湘、蒙、豫、吉、皖、闽、浙、赣、桂中小城市较多,最大城市规模不突出,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初中级平衡型)第Ⅴ类晋、云、贵、新、甘等省会城市的高速增长是最大特点(初中级不平衡型)第Ⅵ类青、藏、宁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别大(初级首位型)2、我国省区城镇等级体系差异的分类结果:表达方式一:表格表达表达方式二:图形表达动态变化动态演变规律3、省区规模分布类型的影响因素(部分)自变量X/年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检验5%(0.388)1%(0.496)人口数量因素城镇人口数19800.9274高度相关高度相关高度相关高度相关工业职工人数19810.9671工业发展水平人均农业生产总值19810.6190显著显著人均工业生产总值19810.6190显著显著商业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19810.5464显著显著农业发展水平人均副业产值19810.4375显著-交通密度因素铁路网密度19820.4194显著-综合交通网密度19820.6371显著显著人口密度因素人口密度19800.6553显著显著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19800.2380--第四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1、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2、50年代后期至1976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3、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4、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5、1990年(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主要观点有:1、小城市重点论;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3、大城市重点论;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小城镇重点论1.“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裂的条件”。城市和大城市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2.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根据。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3.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吸纳不了,所以发展小城镇。大城市重点论1.“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普遍规律。2.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3.大城市还具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等优势。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城市发展重点的争论虽然也涉及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但主要分歧在城市经济效益上。

2、城市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的经济学原理:ABMBACMCXYP1P2P3P4

AB:平均收益曲线;MB:边际收益曲线;AC:平均成本曲线;MC:边际成本曲线;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对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P3:城市所得到总的纯效益最大,对决策者是最理想的;P4:不制止人口增加的话,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

3、我国城市规模与工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研究结果)

①城市规模等级提高,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存在着逐级提高的总趋势;②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