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学习_第1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学习_第2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学习_第3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学习_第4页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威远同心医院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学习第一部分:医院感染知识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分析、解释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

(一)可以减少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

(二)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三)评价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四)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说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和指南;

(六)可用于医院内部的感染率比较或不同医院之间的医院感染率比较的参考体系;

(七)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证据。

4、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5、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有哪些?(1)消毒、无菌原则。

(2)合理使用抗生素。

(3)重点部门感染管理。

(4)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的管理。(5)消毒药械的管理。

(6)污水、污物的处理。

(7)医务人员防护工作的管理。6、各级分管人员的职责: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医院感染监控医生、监控护士以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职责(各个了解自己的职责)。7、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医务人员应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指征、消毒药械正确使用、手卫生、标准预防和医疗废物管理等相关知识。8、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有哪些?

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等以及现如今我院未成立的以下科室: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室(包括儿科监护室)、烧伤病房、血透室、口腔科等。

9、医院感染的报告要求有哪些?

(一)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立即报告院感科。

10、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1、医院感染传播的三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12、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新宿主的方式。有5种:

1、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

3、空气传播

4、媒介物传播

5、昆虫媒介传播。前三种最为常见。

13、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重要的传播方式,又可分为两类: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了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污染的物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接触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14、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由哪三大类:细菌、真菌、病毒15、MRSA:即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消毒,及时隔离(强调洗手和手部消毒的重要性)16、血培养标本的运送要求:

血液接种入血培养瓶后必须立即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外送培养的也必须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均不得冷藏或冷冻。17、在采集脑脊液标本后应置于无菌室试管内尽快送检,绝不可冷藏!△18、

截止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至此,需网络直报的传染病有三类39种!其中: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包括11种。20、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一)临床医务人员一旦发现甲类和乙类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要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院感科在核实后要在2小时内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二)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二类性病,要在24小时内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第二部分:医院感染诊断、预防与控制1.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术前半~1小时开始使用抗生素,(二)正确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以及脱毛方法;

(三)尽量采取加温措施,保持病人正常体温;

(四)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五)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2、如何预防泌尿道感染?

(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导尿。

(2)导尿时无菌操作,留置尿管采用封闭式无菌引流袋。

(3)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尽量缩短尿管留置的时间。

(4)对长期卧床、慢性疾病、脊髓疾患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要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泌尿道感染。

(5)做好会阴部护理。

3、医院内肺炎(HAP/VAP)的预防措施:

(一)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

(二)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三)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六)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七)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八)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九)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十)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2.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十一)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抑酸剂;

(十二)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臵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十三)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注释:禁忌证:主要指:腹部器官移植或大血管移植;吻合术后三天内;下肢术后为促进回流;手术肢体卧位高于心脏水平需取平卧位;生命体征不稳定;腰椎骨折、颈椎骨折或骨盆骨折等。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医务人员应加强留臵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措施的教育和培训。

(二)严格按照规定洗手或手消毒,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用于透析的导管,最好留置在颈内静脉或者股静脉。

(四)留置导尿管术时采用大手术铺巾。第三部分消毒与灭菌

1、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2、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消毒、灭菌基本程序:

一般器械:清洗——消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朊毒体、炭疽、破伤风)器械:消毒——清洗——消毒或灭菌。△4、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5、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哪些?

灭菌:常用的有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由于性质比较稳定,常用来对不耐高温高压的精密仪器进行浸泡10小时以达灭菌要求。

高效消毒:常用的有含氯消毒剂。它们由于性质不稳定,一般用于接触正常皮肤黏膜物品及环境的消毒。

中效消毒:能杀灭细菌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真菌和病毒,但对细菌芽孢无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碘伏和酒精,一般用于皮肤、黏膜消毒。

低效消毒:能杀灭细菌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真菌和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常用的有新洁尔灭、洗必泰等,一般用于外环境消毒。6、什么是无菌技术?

防止无菌物品再污染,保证无微生物侵入人体以引起感染的操作称之为无菌技术。

△7、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一次。

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无菌包应注明物品的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镊)。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8、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规定:

无菌纱布、棉球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无菌容器、器械敷料、持物钳、消毒液等每周更换(灭菌)2次;无菌盘须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碘酒、酒精、碘伏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使用裸蒸灭菌的无菌器械,裸放无菌盘内,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含氯消毒剂要求现配现用,使用中要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中的戊二醛每周更换1次,使用频率不高者可每两周更换1次,其浓度应每周至少监测1次,浓度不达标者及时更换。其容器每周灭菌1次。高压灭菌后的物品冬季(25℃,湿度﹤60﹪)棉质包装或硬质容器包装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存放有效期为7天;医用无纺布包装有效期1个月;医用皱纸包装有效期3个月;医用纸塑包装有效期6个月。【消毒液配制后都必须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第四部分隔离与标准预防、职业防护

1、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措施:

(还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隔离预防。

(一)病人的隔离:可疑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应分开安置;减少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容许适应佩戴口罩;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二)防护隔离:与病人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2、手卫生: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指用手消毒剂擦手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接触病人前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