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考点二
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北半球较曲折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南半球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
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同纬度地带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地形洋流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太阳辐射冬季风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1km0km2km3km28℃22℃16℃10℃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如下图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大于0.6℃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气温高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气温高度逆温造成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部,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平流雾炊烟平流解题探究题组一气温的水平分布(2015·四川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解析答案解析阅读图可知,该城市冬季气温低于0℃。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40°N附近大陆西岸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均高于0℃,A、B、C项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D项正确。答案D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解析答案解析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正确;此时市区气温较高,降雪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B、C、D项错误。答案A题组二逆温现象的特征与成因(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3~4题。3.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解析答案解析仔细读图,根据逆温层上界和强逆温层上界的高度的不同,可以看出,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A项正确。图中显示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B项错;10时左右,该地早已日出,而逆温层仍然存在,C项错;读图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有段时间仍是增速,日出后快速下降,D项排除。答案A4.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答案解析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逆温层上界高于强逆温层上界,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C项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些与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无关,A、B、D项错。答案C图形突破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应用纬度因素
(太阳辐射)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定半球海陆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七月向北凸定季节洋流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定洋流大气环流
(冬季风降温)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人类活动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等温线判读城市功能区读图方法1.等温线图相关因素分析图形五等温线图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应用地形海拔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等温线与等高线几乎平行
海拔高的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拔低的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定地形坡向
(太阳辐射、焚风效应)相同海拔,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
背风坡的气温高于迎风坡判断坡向阻挡作用
(结合大气环流)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2.读图方法分析以我国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为例分析如下:判读内容等温线特征判读示例数值大小及变化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北递减——北半球,向南递减——南半球。可判断不同区域温差大小由南向北气温递减,说明位于北半球;从气温高低可以判读上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与海岸线平行(受海陆位置影响);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势影响)图示区域等温线的走向与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大体一致。100°E附近受山地地形影响,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疏密程度判断温差大小:密大疏小;冬季密,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地密,海洋疏;平原、高原面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密图示区域东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小,等温线稀疏;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因此等温线密集弯曲状况向高纬凸:陆地夏季、海洋冬季、暖流流经、地势低;向低纬凸:陆地冬季、海洋夏季、寒流流经、地势高。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低;反之,气温高图中①⑤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比两侧低,大致呈南北走向,为山脉所在地;③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气温比两侧高,为河谷位置局部闭合等温线表示局部区域内气温出现特殊值,如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判读原则: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图中②地位于20℃闭合等温线内,闭合等温线两侧等温线分别为20℃、24℃,由此可判断气温值16℃<②<20℃,②应为云贵高原。图中④地位于28℃闭合等温线内,闭合等温线两侧等温线分别为24℃、28℃,由此可判断气温值28℃<④<32℃,④地可能地处四川盆地内部读图训练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
)A.8月22时 B.8月13时C.1月22时 D.1月13时2.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地形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D.地形、洋流找:由图名知本图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图例看出海陆分布和等温线分布。析:如右图思维过程三步读图答:1.A
2.B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2765:2025 EN Nuclear fuel technology - Sintered (U,Pu)O2 pellets - Guidance for ceramographic preparation for microstructure examination
- 纹身配乐课程设计
- 自动装料系统plc课程设计
- 艺术课体验课课程设计
- 大地测量GPS课程设计
- 《刮痧西学中》课件
- 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课件
- 制造企业员工手册
- 数据化课程设计
- 流水灯课程设计概述
- 手术室发生地震应急预案演练
- 配合、协调、服务方案
- 市政工程监理大纲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六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A卷)
-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架构与提升路径
- 2024年北京市学业水平合格性地理试卷(第一次)
- 黑龙江哈尔滨六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GB/T 36547-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 会议记录培训教材课件幻灯片
- 售后服务人员培训资料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薯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盈利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