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_第1页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_第2页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_第3页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_第4页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1学习目标熟悉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掌握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理论,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了解各种理论的特点及优缺点能运用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解释现实政策措施2第二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理论第五节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

第六节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3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一、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1、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是指能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的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

狭义广义4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在硬件技术应用的直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包括:(1)采用新操作技能(6)采用新材料(2)采用新机器设备(7)采用新能源(3)采用新仪器仪表(8)采用新产品(4)采用新工艺(9)采用新设计(5)采用新原料(10)采用新的硬件技术5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所引起的产出增长之外,其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都被归结为技术进步的作用。包括:(1)采用新的方针政策(6)采用新的经济措施(2)采用新的战略、规划和计划(7)采用新的行政措施(3)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方法(8)采用新的政治思想工作(4)采用新的组织结构和规模(9)采用新的工作技能方法(5)采用新的法律措施(10)采用新的软技术方案6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2、技术进步的类型(1)资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假设生产过程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而且其价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劳动比率下降,即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本要素,则这种技术进步属于资本节约型7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根据上述例子,如果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即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则这种技术进步属于劳动节约型(3)中性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节约相同,即资本/劳动比率不变,则这种技术进步属于中性技术进步。8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二、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技术发展的地理中心地理和时间上的经济增长中心点技术/工业最初发展地区经济盈余地区时期航海/造船中东南欧13世纪中-16世纪中贸易/银行业南欧发展技术北欧16世纪中-18世纪中组织/管理北欧英国18世纪中-19世纪末工业革命美国美国东部20世纪初-20世纪末信息产业美国东部美国西部和环太平洋区域20世纪末-21世纪初9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内增长理论10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古典经济学

1、威廉·配第和大卫·休谟——起源

2、亚当·斯密——正式论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三大定理:自由市场劳动分工新机器形式的技术进步

3、大卫·李嘉图——进行不同角度阐述

总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技术外生于经济增长,忽略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11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根本机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相关性分析结合起来。技术水平与生产关系状况紧密相连,经济增长模式内生取决于技术进步

马克思经济认为一定的技术只能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才能发展起来并得到应用,不同的制度将促进或阻碍技术的进步。12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人物简介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但并不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情节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都认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着很大的贡献。13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本身发生了变革,是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的过程。新的均衡不是对原有传统过程的重复或继续,而是一种跳跃,是对传统过程的取代。(2)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14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主要内容(3)创新与发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熊彼特理论的一大特色。15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创新的五种形式:—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

—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料的新供应来源

—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16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创新和发明的区别(1)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2)发明往往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发明只有用于经济之中带来利润才算是创新。17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企业家精神的内容

(1)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2)政府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3)创造和发挥自己才干带来的快乐18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

(1)他对发展理论的贡献在于讨论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将创新作为连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从经济活动内部寻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因,突出了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熊彼特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是促进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19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突变性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演进性技术创新创新宏观经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微观企业制度创新20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1、技术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根本性变革2、制度创新是指创新者为获得利益而对现有制度进行的变革,是经济组织形式或经济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种革新。

3、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一、技术创新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客观上形成一种更加先进和更为复杂的生产组织和经管理;

第二、技术创新引起生产的集聚,使人口更为集中于城市,从而促成现有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21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内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理论

(1)社会生产过程只使用劳动N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不能互相替代;(2)不存在技术进步;(3)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产出比率成反比。22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内增长理论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人物简介1956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罗伯特索洛写了一篇有关经济均衡增长路径的文章,这篇文章第一次引入了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又被称作“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在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古典模型基础上)”为此,索洛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模型基本思路:先让劳动力和技术不变,然后逐步放宽假设(劳动力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经济增长。23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内增长理论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模型内容P=A(t)×f(K,L)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追加、劳动力的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的因素,并第一次用数学的方法验证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应,只有小部分效益是由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产生的。24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内增长理论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投资和技术进步》再次提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能力方面,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超过了资本投入,是形成大幅度经济增长的源泉。阿瑟.林德:按照索洛教授的经济模型,如果将技术继续应用下去,则实际收入的增长将唯一取决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将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5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内增长理论索罗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新古典增长理论意味着,全球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趋同。在富国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迹象,但趋同是缓慢的,而且对所有国家而言,趋同看来并不明显。

2、索洛等人认为:在没有外力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26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三、技术进步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技术要素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进程的因素不仅仅是各种生产要素的存在,而是越来越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即技术要素在其中的作用27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三、技术进步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时间贡献率20世纪初5.2%30年代15%50年代40%70年代60%20世纪末70%第一、提高了国民经济总体的投入产出率,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增长。第二、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使产业及技术构成和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8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19世纪,经济实力并不强的美国,从欧洲大陆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引进技术人才,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在20世纪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和科技强国;德国仅用30年时间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原因是充分利用技术引进手段;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崛起更是得益于技术引进。据有关资料表明,1955—1970年,日本几乎引进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仅1960—1975年,日本购置了25700项专利和技术,而只花费美国研究开发费500亿美元的1/4,最终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29第一节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其成功的秘诀也在于技术引进,充分运用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迅速发展了本国(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因此,技术引进是实现科技发展,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是节约企业资金,缩短技术开发周期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管理水平,缩小差距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30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论(theoryoftechnologicalgap),又称技术间隔论,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该理论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波斯纳(M.V.Posner)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31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传统的H-O模型的缺点:(1)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新产品问世。(2)即使没有新产品问世,也会发明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改变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3)技术投资、创新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国与国之间的速度不同。32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波斯纳模型主要用来解释相似国家在类似行业中的贸易,即使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完全相同,由于技术差异也会产生贸易。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着技术差距。

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世界技术领域也存在着二元结构。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从而形成或扩大了他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进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技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33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

模仿时滞指的是其他国家模仿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34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于1990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国家获得福利,利润率提高,资本向获利高的国家流动。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后,一部分得到技术的发展中国家用低成本劳动创造了较高的收益,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及技术模仿带来的技术差距缩小会降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差距。35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的意义

1、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2、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差异引起的贸易;3、将对技术的研究引入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中,这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创新。36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士(LouisWells)和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

理论内容: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可能。

产品生命周期:一种产品从其创新投产开始,到大规模生产,直到停止生产的整个过程。(1)引入期(Introduction);(2)成长期(Expansion);(3)成熟期(Maturity);(4)销售下降期(SalesDecline);(5)衰亡期(Demise)。37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间存在技术差距和市场断层,一种产品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转移,呈明显梯度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就充分利用了产品生命周期,从美、日等发达国家,引进中间技术。38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人才-美国-知识密集型。第二阶段:产品的成长、成熟阶段-资本-其它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价格-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39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40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19世纪,经济实力并不强的美国,从欧洲大陆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引进技术人才,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在20世纪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和科技强国;德国仅用30年时间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原因是充分利用技术引进手段;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崛起更是得益于技术引进。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其成功的秘诀也在于技术引进,充分运用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迅速发展了本国(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应该引进什么技术?41第四节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理论中间技术论适用技术论

42中间技术论intermediatetechnology

1.高新技术广义上的高新技术:各个行业内,最高级别、最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狭义上的高新技术:(1)生物工程技术。(2)医学技术。(3)光电技术。(4)精密机械技术。(5)空间技术。(6)海洋探索技术。(7)超级能源技术。上述技术的任何一次突破,都能使得中国跃升世界强国之列。43先进技术适应先进国家的条件;如高工资、资本充裕、技术熟练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这些条件。讨论: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集中精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追赶西方发达国家?442.对待高新技术的态度高新技术,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没有高新技术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但不一定紧紧追赶国际最新技术。片面追逐高新技术,有限资源过多配置到并无国际优势的产业,会导致产品成本过高,丧失竞争力;破坏本国的经济发展的自然路径,欲速则不达。453.中间技术中间技术: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大多是指劳动密集型技术。中间技术的特点:(4)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5)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低管理水平。(1)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掌握。(2)生产设备简便,投资节约。(3)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好。多快好省464.中间技术论舒马赫Schumacher,E.F.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即使使用先进技术,产品质量也可能较差。中间技术论:发展中国家必须开发适合自己的中间技术、小型技术;为穷人创造就业机会。认为:小的是美好的。Smallisbeautiful47鸟巢鸟巢也叫国家体育场,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由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等人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因为设计新颖超前等优势而中标。最初的预算造价超过35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工程开工后发现,实际造价可能超过预算很多。这引起了国内很多专家和官员对鸟巢开始重新审视。有专家认为,“外国设计家是根本不考虑你的成本,他就要求他的新颖性,他的新奇性。也就是说,有些东西他在国内不可能做到的,他拿到你这做,因为他是花你的钱。”48适用技术论AppropriateTechnology1.适用技术: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印度的雷迪(Reddy,A.)认为适用技术的特征:是一个动态概念。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1)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工作与传统文化交融。(3)提供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消除发展的不均衡。492.适用技术的本土性优势适用技术将本国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益。适用技术必须具有本土性:(2)与自然和社会条件适应,充分利用资源。(3)价值观念方面的适应,与当地人民的基本认识、知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相融合。(4)将来发展的适应,应该是环境亲和、可持续性的。(1)人民自主参与,而不是政府或国外机构强行推广。503.劳动密集型技术适用技术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或资本有机构成维持在一定水平或者降低的技术。又叫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应该广泛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51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的重要作用(1)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用是负担。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2)避免技术不熟练缺陷。通过干中学、学徒模式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管理,积累市场经验,改善本国的科学环境。(3)低工资水平优势。劳动力工资低,产品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力。(4)初始投资少。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重工业不发达,国内的生产设备价格高昂、质量低下。(5)见效快。比较简单、容易模仿;能够迅速发展起来。52(2)劳动密集型最终过渡到高新技术。劳动密集型逐渐过渡到高新技术是一个大趋势,但需要一个过程。5.劳动密集型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联系(1)劳动密集型技术与经济增长方式并不对立。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市场相适应,与资源存量相适应。如果盲目发展高新技术,可能成为缺乏关联效应的“飞地”经济。“飞地”经济(EnclaveEconomy):与本国其他产业没有多少关系和积极带动作用的产业。53第五节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一、要素密集度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飞机的资本劳动比=2000/1000=2电视机的资本劳动比=500/500=1大米的资本劳动比=2/10=0.2火箭的资本劳动比=20000/2000=10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54第五节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一、要素密集度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国家的要素禀赋

美国拥有40单位劳动、100单位资本

美国的资本劳动比=100/40=2.5日本拥有10单位劳动、20单位资本日本的资本劳动比=20/10=2新加坡拥有1单位劳动、1单位资本新加坡的资本劳动比=1/1=1资本充裕国家劳动充裕国家资本充裕国家劳动充裕国家55第五节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二、里昂惕夫之谜与要素密集的逆转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H-O理论,对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验证,结果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逆转指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充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充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与其它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存在较大差别,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其它国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6第五节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三、要素密集型变化理论

科技进步会使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即使在同一时期,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其要素密集度也会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不具有生产该产品比较优势的国家转而开始成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而一些生产强国则不再具有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发展。57第六节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一、技术溢出理论1.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有些经济体的社会效应和企业效应之间存在差别,其结果无法在一个企业内部表现出来。正外部性eg.种植鲜花负外部性eg.建设化工厂58第六节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一、技术溢出理论2.技术溢出(TechnologySpillover)

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技术本身往往通过要素的移动渗漏出来,形成外部性。正外部性eg.提高劳动力负外部性eg.传统产业萎缩和结构性失业59第六节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一、技术溢出理论3.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

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

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60第六节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一、技术溢出理论4.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3)产业集群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