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库宿晓华_第1页
2023年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库宿晓华_第2页
2023年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库宿晓华_第3页
2023年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库宿晓华_第4页
2023年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题库宿晓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选题1A20世纪70年代教育目的以()为重要内容。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结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B20世纪80年代教育目的以()为重要内容。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结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3C20世纪90年代教育目的以()为重要内容。

A.学会生存B.学会关心

C.学会结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4B()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限度的教育。

A.基础教育B.全民教育C.素质教育5A()也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提高国民素质而实行的普通文化教育,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

A.基础教育B.全民教育C.素质教育6A()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普及性。

A.基础教育B.全民教育C.素质教育7A()是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教育。

A.基础教育B.全民教育C.素质教育8A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有()。

A.传统、深厚、保守

B.改革转向现代化

C.德育目的多元化9C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有()。

A.政治教育B.法制教育C.公民教育10B结构主义教育论思想重要是()提出的。

A.赞可夫B.布鲁纳C.瓦根舍因11A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是()的理论。

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12C“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

A.马芯兰老师B.魏书生老师C.洋思中学13B英国的道德教育内容有()

A.法制教育B.政治教育C.社会教育14B美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是()

A.注重未来生活

B.强调美国精神

C。统一的道德教育目的15A发展性教学论重要提出者是()。

A.赞可夫B.布鲁纳C.瓦根舍因16B提出“凭发现学习”是()。

A.发展性教学理论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C.范例教学17C提出根据“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是()

A.发展性教学理论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C.范例教学18B日本学校德育教育政策的特点是()

A.注重现代化B.学习西方C.关注未来19C“范例教学”理论提出者是()。

A.赞可夫B.布鲁纳C.瓦根舍因20C“把教学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理论。.

A.结构主义教学B.范例教学C.非指导性教学21C基础教育的()是指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面向全体学生的。

A.基础性B.全面性C.普及性22A()是指在短期内进行一揽子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

A.激进式改革B.综合改革C.渐进式改革23C()是指对现行基础教育状况进行局部的小范围调整,适当调整和修改一些内容,使其在原有教育基础上实现渐进发展,而不是全面更替过去的教育体制,使改革仅限于“边沿改变”。

A.激进式改革B.综合改革C.渐进式改革24B()是对基础教育教育思想、现行的基础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经费以及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系统、整体和综合的改革。

A.激进式改革B.综合改革C.渐进式改革25A()是指把本国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考察本国的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国际化时代的新型人才。

A.教育国际化B.教育信息化C.教育民主化26C()就是国家必须从政治上或法律上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不管其地位、种族、性别等都有机会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

A.教育国际化B.教育信息化C.教育民主化27B()至少涉及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即信息技术和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整合到教育教学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

A.教育国际化B.教育信息化C.教育民主化28A()是指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从理论上讲就是应当充足考虑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最终真正从人的特点出发去进行全面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

A.教育个性化B.教育信息化C.教育民主化29B()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规定、故意识地改善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祛除基础教育活动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制定新目的、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

A.高等教育改革B.基础教育改革C.职业教育改革30A()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规定。

A.培养目的B.教学目的C.教育目的31C()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规定。

A.培养目的B.教学目的C.教育目的32A()主张拟定教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的需要出发。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价值澄清理论33B()主张拟定教育目的要从社会出发,认为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从而无视人在发展中的需求。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价值澄清理论34A()事实上就是指学会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在离开学校以后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A.学会认知B.学会生存C.学会做事D.学会共同生活35C()就是规定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A.学会认知B.学会生存C.学会做事D.学会共同生活36D()就是规定学生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可以与人交流、沟通,可以理解别人,与别人共同工作,和谐相处。

A.学会认知B.学会生存C.学会做事D.学会共同生活37B()是指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具有自主生存的能力。是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培养人的人格,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发明能力。

A.学会认知B.学会生存C.学会做事D.学会共同生活38A()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①《普及科学》教育改革总报告和五份分报告;②《科学文化标准》具体规定了实现目的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领域。

A.《美国2061计划》B.《2023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C.《2023年目的:美国教育法》39A()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A.素质教育B.全面教育C.基础教育40A()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结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A.教学理念B.教学理论C.教育思想41B()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拟定教学目的、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A.教学过程B.教学设计C.教学模式42C()理论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A.基础教育B.全面教育C.素质教育43B布鲁纳在()一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如何教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A.《教学与发展》B.《教育过程》C.《征询和心理治疗》44B()提出了三个“任何”的假设,即“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A.赞可夫B.布鲁纳C.瓦根舍因45C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A.《教学与发展》B.《教育过程》C.《征询和心理治疗》46C()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的。

A.素质教育B.全民教育C.公民教育47A()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理论是替代强化。

A.社会学习理论B.价值澄清理论C.结构主义教学理论48B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提出了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

A.赞可夫B.纽曼C.瓦根舍因49B()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论断。

A.赞可夫B.桑代克C.瓦根舍因50C综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即所谓“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A.公民教育B.素质教育C.大众教育51A()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A.学科基本结构B.课程基本结构C.知识基本结构52A()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的课程,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正式课程。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德育课程53A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从“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理念的教学理念。

A.素质教育B.全民教育C.大众教育54B()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A.教师评价B.教育评价C.学生评价55C()是一个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A.校本管理B.教育管理C.学校管理56B()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规范,形成的态度、价值观、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德育课程57A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原则中,()强调在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促进儿童的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等内在动机。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58B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原则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59C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原则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其涉及的重要因素有:学生以往的学习、发展的阶段、学习材料的性质和个性差异等。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60B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原则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使儿童通过反馈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

A.动机原则B.强化原则C.程序原则61A赞可夫在1975年发表()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A.《教学与发展》B.《教育过程》C.《征询和心理治疗》62A()的主线指导思想是“以最佳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

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63C提出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的教学理论是()。

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64C()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课堂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互相支持的。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范例教学理论C.非指导性教学理论65C()主张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66C()任务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A.发展性教学理论

B.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67B()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成的学习结果。

A.培养目的B.教学目的C.教育目的68A()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进行“学法指导”。

A.魏书生B.马芯兰C.洋思中学69C()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A.魏书生B.马芯兰C.洋思中学70A()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仁”与“礼”。

A.孔子B.孟子C.老子71A()重要涉及对生活在周边的人们道德生活的理解,对个人行动道德价值的感受,对道德规则的社会性学习和对道德准则的尊重。

A.道德意识B.道德品质C.道德自主性72C()个体自觉的选择和决定道德行动、追求道德的内在属性。

A.道德意识B.道德品质C.道德自主性73B()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性和倾向。

A.道德意识B.道德品质C.道德自主性74A()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道德关系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随着思想道德结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A.道德情感B.道德意识C.道德意志75C()是人们形成思想道德行为所做出的顽强的自觉的努力,它涉及毅力与自我控制力。

A.道德情感B.道德意识C.道德意志76B()涉及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行动能力,它既是个体进行道德建构的重要的实践能力,也是个体在生活中产生道德价值的重要的实践品质。

A.道德自主性B.道德实践能力C.道德意识77A()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A.德育方法B.德育内容C.德育评价78A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的()创建的。

A.班杜拉B.路易斯·拉斯C.布鲁纳79B()是指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度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A.社会学习理论B.价值澄清理论C.社会本位论80B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

A.班杜拉B.路易斯·拉斯C.布鲁纳81B()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A.德育方法B.德育内容C.德育评价82A()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注重道德情感因素,其基本思想是“少评价,多关心”,因此她所设计的德育课程模式被称作体谅模式。

A.迈克菲尔B.纽曼C.皮亚杰83C()认为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即道德判断,涉及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任务。

A.体谅模式B.社会行动模式C.道德认知发展模式84B美国学者里考纳总结了美国学校的德育经验并吸纳各派理论的长处,提出了()。

A.体谅模式B.完善人格模式C.道德认知发展模式85B()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A.德育方法B.德育课程C.德育评价86A()是建立在被评价对象(教师、学生等)的主体发展和可连续发展基础上的,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A.发展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教师评价87A()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评价的概念、功能、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的规定。

A.评价模式B.评价方式C.评价内容88A教育评价的()是由其评价标准的指向性决定的。

A.导向功能B.鉴定功能C.反馈功能89B教育评价的()是对评价对象的目的性、合格与否、优劣限度、水平高低的判断、拟定的功能和能力。

A.导向功能B.鉴定功能C.反馈功能90C教育评价的()是指评价后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评价对象并对其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使其改变已有的状态或强化已有的状态的功能和能力。

A.导向功能B.鉴定功能C.反馈功能91A教育评价的()是指通过评价能使管理活动及评价对象的行为得到调节、控制和规范,并使其趋向于教育目的实现的功用和能力。

A.管理功能B.鉴定功能C.反馈功能92B教育评价的()是指评价活动所具有的的使评价对象产生并形成实现预期目的的内在动力的功能,它是通过向评价对象反馈评价信息这一运营机制实现的。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反馈功能93A()评价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目的为中心,把教育方案的目的表达为一系列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并以此为依据拟定教育活动的效果,判断实际教育活动达成预期教育目的的限度。

A.泰勒模式B.CIPP模式C.CSE评价模式94B()评价模式的重要特点是以决策为中心、以决策为导向,强调评价要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强调教育评价一方面要对目的自身做评价,强调评价要贯穿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

A.泰勒模式B.CIPP模式C.CSE评价模式95A()又被称为“行为目的模式”,是世界评价史上第一次提出和应用的评价模式。

A.泰勒模式B.CIPP模式C.CSE评价模式96C()评价模式是一种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服务的综合性评价模式,在该模式中,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与总结性功能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模式,评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A.泰勒模式B.CIPP模式C.CSE评价模式97A()评价模式是一种为了揭示方案正反两方面的得失,采用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评价模式。

A.反对者模式B.应答模式C.目的游离模式98B()评价模式认为评价人要关心活动的决策者与实行者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评价的先导,其最终目的是在评价中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使教育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A.反对者模式B.应答模式C.目的游离模式99C()评价模式认为,教育活动在实践中除了会达成预期的结果外,也会产生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之为负效应。

A.反对者模式B.应答模式C.目的游离模式100A教育评价的()是指实行教育评价要坚持对的的方向,这是教育评价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反映。

A.方向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101B教育评价的()是教育评价指导思想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指进行教育评价必须符合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客观规律。

A.方向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102C教育评价的()是指教育评价要在保证方向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尽量简便易行,以保证教育评价的有效开展。

A.方向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103A()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排成先后顺序。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定性评价104B()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拟定一个标准,这种标准被称作是客观标准,在评价时要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做比较。

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定性评价105A()是被评价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评价,其优点是比较容易进行,能增强被评价对象的评价能力,其缺陷是缺少外界参照系,评价的客观性较差。

A.自我评价B.别人评价C.定性评价106B()是除被评价对象本人以外的其他任何客体对其所做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比,其更为客观一些,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其局限性是花费人力、时间过多。

A.自我评价B.别人评价C.定性评价107A()是一项通过将重要的决策权从教育行政部门转移到每一所学校从而改善教育的策略。

A.校本管理B.教育管理C.学校管理108A()是适应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指营造组织内的学习氛围,可以使组织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个人学习,不断提高个体素质,从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种组织理念。

A.学习型组织B.绩效学习C.校本管理109C人员、知识、学习、技术和组织构成学习型组织系统的五大要素,()是这些要素的核心。

A.人员B.知识C.学习110A()是指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影响的限度,是对学校进行的一种宏观水平的评价。

A.学校效能B.学校管理C.教学评价111B()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成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A.教学质量管理B.全面质量管理C.产品质量管理112A()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

A.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价值澄清理论多选题1ABC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是:

A.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B.采用重点突破、分步实行的战略C.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秩序D.突出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2ABCD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A.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B.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C.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

D.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规定的师资队伍。3ABCD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A.全民教育的抱负和民主化B.教育国际化C.教育信息化D.教育个性化4ACD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其突出特点是()。

A.基础性B.优越性C.全面性D.普及性5ABD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时应重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A.上下结合的原则

B.专家行政结合的原则

C.全面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6ABCD拟定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的的理论依据重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C.人才观与人才素质的结构理论D.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7ABC个人本位论的重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本能的发展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公民D.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8ABC社会本位论的重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B.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没有个人目的C.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D.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公民9ABCD20世纪90年代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有()

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C.学会共同生活D.学会生存10AB《美国2061计划》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有()。

A.《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教育改革总报告和五份分报告B.《科学文化标准》具体规定了实现目的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领域C.《国家教育目的》报告11ABCD英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培养目的的变化重要体现在课程目的的改革上。其重要内容涉及:()

A.课程目的应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B.课程目的应推动学生个人、整个社会的健康教育与公民教育C.课程目的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D.课程目的还应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12ABC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重要有哪三点?()

A.普及型B.基础性C.全面性D.特殊性13ABCD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的的构想有()。

A.充足结识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B.对的理解和解决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C.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4ABC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涉及()。

A.体力B.智力C.非智力因素15ABCD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含义的变化趋势有()。

A.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B.从强调目的、计划到强调教学过程自身的价值C.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D.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16ABC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在“教育人性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培养更为有效的人”等课程教学目的的促动下,其课程结构发生哪些变化?()

A.必修课的比例下降B.选修课的比例上升C.职业课程大量增长D.必修课的比例上升17ABC英国2023年新的国家课程调整的内容涉及()。

A.更清楚地表白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基本理念B.更强调包容性C.更明确、更灵活的国家课程科目18ABCD纵观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归纳出的改革趋势()。

A.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B.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C.以基础学力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D.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19ABCD为适合儿童的生长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总目的和指导思想()。

A.培养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可以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B.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C.通过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D.使各个学校可以发挥积极性,发明出有特色的教育,兴办特色学校20ABC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A.新设“综合学习时间”B.削减课时,调整课时比例,缩减必修课,增长学科外课时数C.精选和调整教学内容D.增长必修课21ABCD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内容发展的趋势有()。

A.加强道德教育B.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C.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D.重视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22ABC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我国的课程改革重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单科教材改革B.与单科教学改革结合的课程改革C.单科课程改革D.融于整体改革的课程改革23ABCD1992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实行)》正式颁布,这一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探索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A.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注重发展个性专长B.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C.追求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面向未来,注重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全面调整课程体系24ABCD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成果及特点()。

A.探讨了重大问题B.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C.探索了课程改革模式和方法D.探索了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25ABC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重要问题()。

A.课程改革尚缺少一个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B.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C.课程改革的理论建设十分薄弱26ABC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A.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B.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C.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长27ABCD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28ABCD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如何教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其重要内容是()。

A.论学科基本结构B.论学生的认知发展C.论发现学习D.论教学原则29ABCD赞可夫围绕和贯彻他的教学思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和使全班学生(涉及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30ABD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A.基本性原则B.基础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范例性原则31ABCD范例教学的目的和规定可概括为()。

A.教学和训育的统一B.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C.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32ABC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A.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理念”B.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能教学理念”C.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D.重视发展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技能教学理念”33ABCD我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改革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学目的的编制B.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拟定C.教学策略的设计D.教学媒体的选择34ABCD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定()。

A.激趣引题,自学探究B.解疑导拨,合作探究C.明理强化,实践探究D.激励评价;引申探究35ABCD课堂教学设计涉及的因素有()。

A.教学目的B.教学重点和难点C.教学策略D.教学媒体36ABC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学习活动包含的因素()。

A.学生的背景知识B.学生的情感C.新知识自身蕴涵的潜在意义D.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37ABC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张?()

A.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B.知识的建构决不是随意的,必须与别人切磋,以及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

C.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D.注重学生以往的经验,把教学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8ABCD马芯兰在教法改革上重要变现在()。

A.紧抓基础,重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B.突出能力培养

C.遵循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网络结构系统

D.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39ABC魏书生经常把学生比方成一部汽车,重要有三大部分组成:()

A.动力部分B.能源部分C.操作部分D.反馈部分40ABC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的启示()。

A.教学改革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改革B.学生自学有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C.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D.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41ABC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表现在()。

A.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B.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化C.教学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多样化D.教学评价主体的多样化42ABC确立素质教育在21世纪的教学改革中的指导地位是由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A.素质教育理论既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又比全面发展教育更加具体、更容易把握

B.素质教育理论的实践有助于改变“知识本位”的中国教育传统

C.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促进教学教学改革43ABCD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品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B.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C.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D.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44ABC互联网络带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同时,也对人们的道德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德育内容B.德育方式C.德育效果D.德育评价45ABC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

A.传统深厚、保守

B.改革转向世俗化

C.德育目的具有一致性

D.德育目的具有多样性46ABC在英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其重要内容涉及到()。

A.宗教教育B.道德教育C.政治教育D.经济教育47ABC美国德育政策的特点:()

A.注重现实生活B.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C.强调美国精神D.强调世界精神48ABC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

A.通过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德育

B.通过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德育

C.联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德育49ACD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政策的特点:()

A.重视传统B.学习东方C.学习西方D.关注现实50AB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与()。

A.仁B.礼C.义D.孝51ABCD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形成了一套德行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A.立志乐道B.自省自克C.身体力行D.改过迁善52AC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A.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B.人类行为是个体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

C.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

D.人类行为受环境影响和制约53ABCD价值澄清涉及的基本要素有()。

A.关注生活B.接受现实C.启发思考D.培养能力54ABC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有()。

A.道德品质教育B.文明习惯与文明行为教育C.爱国教育D.文化教育55ABCD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应当侧重这样几个方面()。

A.了解自身,尊重别人

B.学会关心,学会合作

C.互相交流,平等对话

D.和平协商,解决矛盾56ABCD国外常见的几种德育模式涉及()。

A.体谅模式B.社会行动模式C.道德认知发展模式D.完善人格模式57ABC德育课程的类型涉及()。

A.学科德育课程B.活动德育课程C.隐性德育课程D.显性课程58ABCD根据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和教育目的的有关规定,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表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A.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全面性

B.内容具有层次性与多元性

C.关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

D.重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59ABCD我国德育方法与途径作为实现德育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其变化的趋势体现在()。

A.从封闭到开放B.从受体到主体C.从平面到立体D.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60ABCD从教育评价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特性()。

A.教育评价的客观性B.教育评价对象的广泛性C.教育评价过程的组织性D.教育评价的判断性61ABCD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有()。

A.重视教育评价反馈与改善功能的发挥B.扩大教育评价范围C.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D.重视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62ABCDCIPP模式拟定教育评价由以下环节构成()。

A.背景评价B.输入评价C.过程评价D.成果评价63ABCDCSE评价模式涉及的环节()。

A.需要评估B.方案评估C.形成性评估D.总结性评估64AC根据评价涉及的范围不同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宏观评价B.教师评价C.微观评价D.形成性评价65ABCD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学生评价B.教师评价C.课程与教学评价D.学校评价66ABC根据评价的过程和功能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宏观评价67ABC按照依据标准的性质不同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差异评价D.教师评价68AD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自我评价B.绝对评价C.相对评价D.外部评价69AB根据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定量评价B.定性评价C.自我评价D.外部评价70ABC根据评价对象的复杂限度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单项评价B.综合评价C.整体评价D.宏观评价71ABCD根据内容不同对评价进行分类,分为()。

A.教学评价B.总务工作评价C.教育管理工作评价D.九年制义务教育评价72ABCD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环节涉及()。

A.拟定评价目的、评价者与评价对象B.建立评价指标体系C.选择评价方法D.制定评价实行程序73ABCD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有()。

A.一致性原则B.独立性原则C.可测性原则D.完备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74ABC评价实行的过程重要涉及的程序()。

A.评价信息的获得B.评价信息的解决C.评价结论的解决D.评价信息的反馈75ABCD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

A.教育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B.教育评价的方法论问题C.教育评价的标准问题D.教育评价的发展与创新问题76ABCD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涉及:()

A.关于评价的目的问题B.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问题C.关于评价队伍的专业化问题D.关于评价的动态性问题77ABCD学校管理的特点()。

A.学校管理的教育性

B.学校管理具有较长的周期性

C.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

D.学校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78ABC按照“过程要素说”的观点,学校管理要素涉及()。

A.学校管理主体B.学校管理手段C.学校管理客体D.教育政策79ABCD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

A.校本管理是一种以权责相等为核心的分权管理

B.校本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

C.校本管理是一种自组织管理

D.校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80ABC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涉及()。

A.学习的层次B.学习的类型C.组织学习的技能D.学习人员81ABCD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

A.管理内容的全面性B.管理范围全程化C.质量管理全员化D.管理方法全面性。82AB全面质量管理的两大核心观念()。

A.以消费者为中心B.质量连续提高C.以生产者为中心D.改善管理方法83ABC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A.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视学生为“消费者”B.连续地提高教育质量,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C.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D.以教师的需要为核心84ABCD20世纪70年代,经学者研究认为,有效能学校的重要特性涉及:()

A.有力的行政领导,有序的氛围B.基本技能目的明确,成绩取向的政策,高的盼望,经常性评估C.教职工发展,在职培训,合作的气氛D.用于学习的时间,强化和按照能力分组85ABCD学习型组织系统的要素涉及()。

A.人员B.知识C.学习D.技术和组织86ABC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层次涉及().

A.个人学习B.群体学习C.组织学习D.班级学习87AB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类型涉及()。

A.适应性学习B.盼望式学习C.个人学习D.群体学习88ABCD各国对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和资格的规定都很高,一般来说,校长必须具有如下资格:()

A.必须具有教师资格,并且是优秀教师,实行内行管理B.必须具有一定的教龄,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C.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D.具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才干89ABCD国外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重要表现在:()

A.学校管理的独立自主性

B.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C.重视学校管理法制化

D.重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90ABC国外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相关问题重要涉及:()

A.国外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B.国外中小学校教师管理现状与改革问题

C.社会参与学校管理问题

D.学校封闭管理问题91ABC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成就体现在().

A.改革学校领导制度B.推行教职工聘任制C.实行结构工资制D.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92ABCD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A.确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B.深化学校领导体制改革C.完善教职工聘任制D.加大学校管理配套改革的力度93ABC现代学校管理观念涉及()。

A.人的全面发展管理观B.现代主体管理观C.依法治校的管理观D.校长负责制94ABC互联网对学校德育有何影响?()

A.在德育内容上,网络相对个人化,个人可以逃避现实社会应有的约束和制约,易发生道德失范现象。

B.在德育方式上,改变了传统德育方式注重单向度的知识传递,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论说教,加强了两者之间的互相理解。

C.在德育效果上,网络培养了青少年的道德实践能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塑造了人的自律意识,但也易导致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和行为的误导。

D.以上三点哪个都不是。95ABCD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一般可分为()阶段。

A.准备阶段B.动员阶段C.实验阶段和实行阶段D.巩固反思阶段96ABCD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要特点()。

A.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B.内容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C.关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D.重视学生道德事件能力的培养97ABCD当代国外的基础教育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A.突出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道德教育

B.追求公平和效率,实现发展目的

C.构建灵活的办学体制

D.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98ABC当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重要涉及三种类型:()。

A.中央集权型B.地方集权型C.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D.以上都不是99AB基础教育是与()相区别的一种教育。

A.职业技术教育B.成人教育C.素质教育D.终身教育100AB全民教育的内涵重要涉及()。

A.教育的民主化B.教育的普及化C.教育的国际化D.教育的本土化判断题1对的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限度的教育。2对的全民教育的内涵重要涉及: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3对的所谓教育民主化,其实质就是国家必须从政治上或法律上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不管其地位、种族、性别等都有机会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对的教育民主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5对的教育国际化是指把本国教育置于世界之中,用国际眼光考察泵的教育制度,培养适应国际化时代的新型人才。6对的教育信息化涉及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即信息技术和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整合到教育教学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7对的个性化教育是指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从理论上讲就是应当充足考虑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最终真正从人的特点出发去进行全面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8错误教育社会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9对的基础教育也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提高国民素质而实行的普通文化教育,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10对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涉及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以及特殊教育。11对的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12对的基础教育是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教育。13对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实行阶段和巩固反思阶段。14对的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规定、故意识地改善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15对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16对的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教学改革为主导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特点。17对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涉及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1)内因:源于基础教育系统自身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功能的异化;(2)外因: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社会环境的制约。18对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重要是指基础教育改革以何种形式展开,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设计和组织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19对的按照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上级统一推行、基层自主进行、上下结合模式。20对的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21错误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强弱和大小,可将其划分为: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22对的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时应重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上下结合的原则;(2)专家行政结合的原则;(3)系统性原则。23对的20世纪70年代,现代教育目的以“学会生存”为重要内容。24错误20世纪80年代,现代教育目的强调“学会共同生活”,充实新内容。25对的20世纪90年代,现代教育目的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26对的培养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规定。27对的培养目的是关于人才质量与规格的一种规定,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28对的“教育即生长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除了促进儿童内部本能的生长以外,没有外在的社会目的。29错误个人本位论主张拟定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的需要出发。30对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公民”。31对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没有个人目的。32对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拟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33对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规定。34错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35对的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拟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36对的教育功能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育人功能,二是社会功能。37对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38对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发展目的体系,这一层次的目的,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培养目的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39对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教育同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是我们确立教育培养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40对的四个“学会”,也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并构成了每个人一生的学习支柱和基本能力。41对的“学会认知”——事实上就是指学会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在离开学校以后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42对的“学会做事”——就是规定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43对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规定学生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可以与人交流、沟通,可以理解别人,与别人共同工作,和谐相处。44对的“学会生存”——是指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具有自主生存的能力。是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培养人的人格,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发明能力。45对的拟定义务教育的培养目的,必须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符合义务教育的规定。46对的义务教育的培养目的必须根据新的人才观和人才素质结构的理论来拟定。47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拟定基础教育培养目的的理论根据。48对的《美国2061计划》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①《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教育改革总报告和五份分报告;②《科学文化标准》具体规定了实现目的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领域。49对的1991年4月,老布什总统签发了《2023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的大纲性教育文献。文献制定了教育改革的战略,明确了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目的和任务。50对的英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培养目的的变化重要体现在课程目的的改革上。51对的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023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的,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52对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对的价值观的过程。53对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立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化、选择性。54对的1990年2月,老布什总统签署了《国家教育目的》的报告,并以此揭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55对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清楚地表白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基本理念:价值,目的,目的。56对的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长。57对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就是对儿童和少年实行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积极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58对的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9对的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主线。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60对的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除过去所讲的体力和智力外,还涉及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抱负、信念等。61对的2023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的,构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62对的学生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运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63对的课程资源目前可以运用的重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64对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结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65对的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理念”发展到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能教学理念”,再发展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66对的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拟定教学目的、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67错误赞可夫提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68对的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强化的教学原则69对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如何教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70对的赞可夫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其主线指导思想是“以最佳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71对的范例教学是指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使学生可以依靠特殊的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72错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线指导思想是“以最佳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73对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注重学生以往的经验,把教学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74对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课堂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互相支持的。75对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76错误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77对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任务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解决和转换。78对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79错误范例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80对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81对的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82对的素质教育理论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83对的魏书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进行“学法指导”。84错误教育目的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成的学习结果。85对的教学目的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成的学习结果。86对的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重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87对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88对的道德意识重要涉及对生活在周边的人们道德生活的理解,对个人行动道德价值的感受,对道德规则的社会性学习和对道德准则的尊重。89对的道德自主性是个体自觉的选择和决定道德行动、追求道德的内在属性。90对的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性和倾向。91对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92对的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道德关系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随着思想道德结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93对的道德意志是人们形成思想道德行为所做出的顽强的自觉的努力,它涉及毅力与自我控制力。94对的道德实践能力涉及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行动能力,它既是个体进行道德建构的重要的实践能力,也是个体在生活中产生道德价值的重要的实践品质。95对的所谓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96对的世界各国德育方式与途径呈多样化趋势,即综合性、现代性、实践性。97对的德育途径也称德育组织形式,任何德育都是通过一定的德育途径来实行的。98对的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涉及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99对的美国德育的内容重要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100错误孟子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仁”与“礼”。101对的孔子的德行修养原则与方法为: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102对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要内容为: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而获得道德行为。103对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的班杜拉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104对的价值澄清理论是指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度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105对的价值澄清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启发思考、培养能力。106对的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路易斯·拉斯等人。107对的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108对的公民教育是指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家里的公民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它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的。109对的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影响重要表现在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但也带来了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和行为误导等一些负面影响。110对的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共同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111对的文明习惯与文明行为是一个人文化修养与个人素质、精神气质的重要变现,是现代社会文明所必需的行为表现,是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112错误显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规范,形成的态度、价值观、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113对的迈克菲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体谅为核心,注重道德情感因素,其基本思想是“少评价,多关心”,因此她所设计的德育课程模式被称作体谅模式。114对的美国教育家纽曼针对以往的道德教育过多灌输道德理念的倾向,提出应关注道德实践,并提出了社会行动这一道德教育模式。115对的美国学者里考纳总结了美国学校的德育经验并吸纳各派理论的长处,提出了以追求儿童人格完善为宗旨的完善人格理论。116对的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117对的德育课程的类型涉及三种: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118对的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育目的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119对的教育评价的定义具有如下特性:①教育评价的客观性;②评价对象的广泛性;③评价过程的组织性;④评价的判断性。120对的重视教育评价反馈与改善功能的发挥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121对的发展性评价是建立在被评价对象(教师、学生等)的主体发展和可连续发展基础上的,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发展为目的的评价。122对的教育评价的反馈功能是指评价后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评价对象并对其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使其改变已有的状态或强化已有的状态的功能和能力。123对的教育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指通过评价能使管理活动及评价对象的行为得到调节、控制和规范,并使其趋向于教育目的实现的功用和能力。124对的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评价活动所具有的使评价对象产生形成实现预期目的的内在动力的功能。125对的发展性评价关注被评价对象在发展中的需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被评价对象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126对的由单一的认知评价转向全面评价是发达国家教育评价观的变化之一。127对的国外学生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变化重要表现在:(1)评价内容从认知评价转向全面综合评价;(2)评价方法由单一、封闭转向立体、开放。128对的评价模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评价的概念、功能、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的规定。完整的、内在一致的教育评价思想、方法,构成了教育评价模式的基本内容。129对的泰勒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评价模式。130对的泰勒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目的为中心,把教育方案的目的表达为一系列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并以此为依据拟定教育活动的效果,判断实际教育活动达成预期教育目的的限度。131对的泰勒模式又被称为“行为目的模式”,是世界评价史上第一次提出和应用的评价模式,它对以后的教育评价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32错误目的游离模式重要特点是以决策为中心、以决策为导向,强调评价要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强调教育评价一方面要对目的自身做评价,强调评价要贯穿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133对的CSE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模式中,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与总结性功能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模式,评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134对的反对者模式极为注意听取有关对教育方案和教育过程的争议与意见,特别是反对者的声音,这就使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到比较充足的反映,同时也能是各类人员的不同结识在此得到汇集。135对的应答模式是美国学者斯塔克在1973年提出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