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凡四训的初中读后感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的收获确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共享。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1
明朝袁了凡是一个考功名后做了官的贤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讨论并指导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告知自己儿子,训诫他儿子,也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他可以忽悠别人,不行能忽悠自己儿子,可想而知,这是他一辈子做人做事的胜利心得体会,我们也应当好好感悟并指导我们心灵修为和言行举止。历代许多贤达也特别推崇,也有许多诠释,如印光大师、净空法师都有讲记。
四训为:立命、改过、积善、谦德。
什么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你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是幸福、安静、踏实……都是你自己,外求永久求不到。就是面对这样的社会、单位、上司、下属、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坏,这些对于你来说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难把握和转变,你只能调整你自己,你怎么应对,怎么做人做事,怎么适应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并尽力促进外在因素改进。我们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得回到这个思维轨道。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2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宝的人物必定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假如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知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知了可以转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高官,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当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或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知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肯定可以转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转变的。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导,由于这些究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久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究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呵呵,只能选择重量啦。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3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岁时所著,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受叙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轻时,曾有以为大师帮其算命,只能活到53岁,做官做到现在的县长级别,而且膝下无子女。随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跟大师算的一模一样,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认为他的一生就这样了。但后来他又遇一位大师的教导,从而明白了修善断恶,转变自己原定的命运,最终活到了74岁,官位也晋升到了进士,还得了两个儿子。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刚开头觉得自己的人生命运和第一位大师算的一样,觉得命已天定,从今听天由命,然后到后来受到其次位大师的教导,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断恶念,得到了不一样的命运。
改过之法。即先改过,再积善。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了错事要有耻辱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积善之方。要做到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敬重尊长、疼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泽绵延。《易经》也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谦德之效。这就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谦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谦卑,不行傲慢自满。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4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洁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圆满。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育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假如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学习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情愿信任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假如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妙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全部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肯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肯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和善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假如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洁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赐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5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闻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受,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转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看法。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知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知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其次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知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惋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信任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打算从今日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许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怀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终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6
我是从7月份开头学习《了凡四训》的,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习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熟悉了佛教,它是值得敬重。值得赞美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转变的以及转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洁。和善,不起丝毫的妄念,服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善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常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终,肯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习这本书,并根据古圣先贤地教育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肯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妙。
了凡四训的学校读后感7
信任有许多伴侣都有算过命的经受,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非常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许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中国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乐观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信任许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晰,命由天定跟自我转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转变吗?假如可以改,怎么改呢?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