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笑里藏“道”
浙江永嘉中学
郑建周
读析课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斥鴳、蜩与学鸠笑大鹏,而不写大鹏笑它们?围绕这个提问我们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生:作者写斥鴳、蜩与学鸠笑大鹏是因为这些小东西自我感觉太好,还以己推人,却不知也不懂人家的逍遥。
生:因为大鹏鸟是作者要追求的逍遥偶像,所以作者不写大鹏鸟笑它们。笑别人总是不好的。
生:大鹏鸟不是不笑,是不屑于笑,对于斥鴳、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它是懒得笑,因为级别太低了。
师:能不能再从前后文对照的角度进行思考?
生:啊,我发现了,前文是小笑大,后文是大笑小,加起来就是互相笑。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前文里的斥鴳、蜩与学鸠笑大鹏,是小笑大;后文从宋荣子开始是大在笑小。
师:前后对象都变了,为什么说是互相笑呢?
学生讨论。
生:从前文表面上看,是小笑大,是斥鴳笑大鹏,是蜩与学鸠笑大鹏,是小的不理解大的。但大鹏鸟就能理解鼠目寸光的斥鴳、蜩与学鸠的小小世界吗?显然也不能。
师:有道理。前文都是小笑大,还有哪些“笑”呢?
生:小年不及大年,虽然没有写到笑,实际上文章里面也隐含着笑,也是相互的笑,相互的不理解。如朝菌蟪蛄冥灵大椿间的,还有众人和彭祖间的等等。
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和适千里者之间的。
师:作者为何要写这么多相互间的笑、相互间的不理解呢?
生:小级别永远不懂大级别,大级别也永远不懂小级别,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生:作者可能是在讲小有小的逍遥,大有大的逍遥。
师:各有各的逍遥,各有各的道。你说得真好,历史上向秀和郭象就是这么注《庄子》的。《逍遥游》其他文字里作者也多次表达万物“适性逍遥”的道理。PPT展示相关文句
生:老师,文章前面部分笑得很合理,但后文的宋荣子显然已经是个高人,如此高境界人怎么还要笑人呢?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决哪些小问题?
生:宋荣子笑哪些人?高在何处?
生:显然他是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类人。
师:为什么要笑这四类人呢?
生:因为这些人都是功名之士,追名逐利,利欲熏心,都是很世俗的人。而宋荣子却是一个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高人,不像他们那么的“数数然于世”。
生:宋荣子“笑”他们,还因为他们自大,自视甚高。
师:何以见得?
生: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些人也像前面的斥鴳笑大鹏一样的自我感觉良好。
生:那这些人又“笑”谁呢?
学生讨论。
生:“知效一官”的觉得自己能这样做一个官就已经够了,于是就笑“行比一乡”的。同理,“行比一乡”的笑“德合一君”的,“德合一君”的笑“而征一国者”的。总之是不厉害的不理解厉害的,小逍遥笑大逍遥,他们是两个世界,他们各属于自己的世界。
生:不一定。刚我们讨论过了,也有可能是后者笑前者,大笑小,是相互的笑和不理解,是各以为是的逍遥,都是“适性逍遥”。
师:你比我总结得好。那宋荣子有缺点吗?
生: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了。
师:那列子呢?
生:列子有缺点,“御风而行”说明他还是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
生:可是从行文来看,显然列子比宋荣子更厉害,而且从“虽然,犹有未树也”句说明宋荣子肯定有缺点。
师:那缺点是什么呢,“未树”的是什么呢?
生:我想应该就是“笑”,一个思想上的高人笑一群行动上的矮子,说明思想还不够高,还没达到庄子所谓的最高的“三无”境界。
生:笑别人说明还是“有己”,蛮骄傲的。还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说明宋荣子还是有内有外,有荣有辱,还有待。(鼓掌)
师:原来笑里藏“道”啊!
版本对比,互有瑕疵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陈鲁峰
PPT呈现——
人教版: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苏教版: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师:请大家比较两个版本,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人教版多了“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后面是逗号;而苏教版则是分号。
师:从行文上看,多个“而止”好呢,还是没有“而止”好?
生:我以为没有“而止”好,因为行文更简洁。苏教版这一句可以翻译为“我疾速起飞,落在树木上,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在地面上了”。
师:苏教版注释把“抢”解释为什么呢?
生:集,着落的意思。
师:该句说明“落”有哪两种情况呢?
生:或落在树上,或落在地上。
师:强调的重点在哪里呢?
生:“抢榆枋”,应该是落在树上。
师: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一句呢?
生:主要是补充说明“抢榆枋”一句例外情况的,说明也偶尔落到地面上。
师:有没有认为人教版多个“而止”的更好一些呢?
生:我认为人教版更好一些。可以这样翻译,“我疾速起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在地面上了”,和苏教版的翻译相比,更多强调落到地面的情况,与“之九万里”形成更加鲜明对比。
师:人教版注释把“抢”解释为什么呢?
生:触,碰的意思。
师:关于“抢”的解释,你赞成苏教版的,还是人教版的?
生:我更加赞成人教版的,因为有个成语“抢地呼天”,“抢”就是碰、撞的意思。
师:好,学会从成语中迁移文言文词语翻译了。从两个版本翻译对比看,感觉哪个更好一些呢?
生:人教版更好一些。多了“而止”,就使该句具有动态感与过程感,这些鸟从地面上快速飞起,碰到树林了,想停下来,因飞行高度不够,很多时候落到地面上了。
生:我也赞成人教版好一些。因为苏教版少了“而止”,虽然简洁了,但只是描述了两种“落”的状态,缺乏了一种生气与神韵!
师:如果给苏教版这一句加上“而止”二字,“抢”的注释是否要作出改动呢?
生:要改动。因为按照原先的注释翻译的话,就成了这样,“我疾速起飞,落在树木上就停下来,┉┉”感觉有些重复啰嗦,落到树上不就是停下来吗?
师:“抢”要改成人教版的注释吗?
生:是。
师:好,下面看看“而控于地而已矣”后面是用逗号好呢,还是用分号好呢?
生:若用逗号的话,就意味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主语是“我”,该句就应该翻译为“我哪能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就没有提到“鹏鸟”的行为。
生:对,无法照应该句“蜩与学鸠笑之曰”中的“之”,鹏鸟。
生:这样的话,该句就成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批评了,就成了蜩与学鸠羡慕鹏鸟高飞远行的行为了,“笑之”就无从谈起了。
师:这么看来,应该用分号了。
生:对,用分号,意味着两种情况,一种是“我”的飞行情况,时“控于地”;一种是鹏鸟的情况,“之九万里而南”,形成了对比。
师:你的意思是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主语变成鹏鸟了?
生:对。可以这样翻译,鹏鸟为何还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生:这样翻译的话,就体现出了蜩与学鸠对于鹏鸟“绝云气,负青天”行为的极大不理解,既然可以在“榆枋”“地面”之间自在自由飞行,何必要高飞云端呢?
生:对,飞行空间的制约,使得蜩与学鸠无法像鹏鸟那样具有开阔的境界与追求,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生:这样就显示出蜩与学鸠容易满足,自得其乐的意味,也显示出其见识短浅,形成了坐井观天的思维倾向。
生:也为下文“之二虫又何知”一句张本,做好了铺垫!
师:由此可见,在“而控于地而已矣”后面的逗号与分号之争中,苏教版胜出。这样看来,人教版与苏教版打了个平手。课后,请同学们分别给两个版本的主编写一封信,提出我们的修改建议,好不好?
庄子如何看“大鹏”?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
宋桂奇
PPT呈现——
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辛弃疾《哨遍·池上主人》:
……似鲲鹏、变化能几?东游入海,此计直以命为嬉。……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师:《上李邕》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此中,诗人以“大鹏”自况,表达了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远大志向;《哨遍》是辛弃疾因受弹劾而被免职时所写,由于心灰意冷,便想从老庄思想中寻求解脱。显而易见,对“大鹏”图南,前者肯定后者否定,哪一种态度更吻合庄子的本意呢?
生:前一种。文中的大鹏,不仅外在形象令人震撼,而且内在精神令人尊敬。它有着远大的目标要“之九万里而南”。
生:我一开始也觉得大鹏值得肯定,但看了这两首诗后,禁不住为它担心。“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南行途中,风不大,大鹏就得从高空掉下来,会不会摔得粉身碎骨?辛弃疾说的“直以命为嬉”还是很有道理的。
师:是啊,如果真从九万里高空跌落,这对大鹏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一种嘲讽!
生:就算大鹏一路顺风,平安地来到南冥,之后会怎样?一是再由“鹏”鸟变成“鲲”鱼,在南冥过着与北冥相似的生活;二是仍回到北冥,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这样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意味着大鹏是在瞎折腾,无用功。这样一个大鹏,大概不值得肯定吧?
师:庄子主张顺乎自然,安于天命,对这种“瞎折腾”应该不会肯定。
生:可课文中,当蜩与学鸠对大鹏进行嘲笑时,庄子为什么又指斥它们“之二虫又何知”?
师:其他同学怎么看?
学生阅读思考。
生:这句话不是紧跟在“蜩与学鸠笑之曰……”后面,中间还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段话好像有缓冲作用。
师:很好的发现。这段话是说,行路有远近,备粮各不同,造成了的不理解。同理,蜩与学鸠,由于无需待“风”,自然也就无从理解大鹏“之九万里而南”了。所以,“之二虫又何知”该按正常语序解释成:“这两个小虫又怎么知道呢!”这样一来,不仅没了指斥,反而有回护的意味呢!
生:但接下来却是“小知不及大知”。“小知”“大知”分别指蜩与学鸠、大鹏,“不及”是“不如,比不上”;这是不是非常明显地肯定了大鹏、否定蜩与学鸠啊?
师:这个反驳好像很有力,同学们怎么看?
生:老师,“小年匹大年,不亦悲乎”,这表明了庄子不同意“小年”和“大年”相比,不希望“小年”羡慕“大年”。依据这个意思,“不及”就不能解释为“不如,比不上”。
师:这个推论很严密。在《汉语大词典》中,“不及”还有一个不常见的意义“犹未达”。“未达”即不能达到,达不到却要去“匹”,却要去求,“不亦悲乎!”从庄子对这种“以小羡大,因小求大”的否定中,我们自不难看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事物应该顾及自身条件,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若一味强求,悲剧就在所难免。
生:我懂了。由于“小知”达不到“大知”的高度,所以,蜩与学鸠才不能理解大鹏的图南行为。
生:我觉得庄子不仅没否定蜩与学鸠,反而还有肯定的味道。你看,它们“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安然自得,知足常乐;这不就是庄子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思想的形象写照吗?
师:老师认同你的说法。庄子的哲学是一门人生哲学,是教普通人于乱世中如何求生的处世哲学。较之于神奇莫测的大鹏,蜩与学鸠显然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对它们进行肯定顺理成章。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自能得出这样的认识:庄子用大鹏与小虫对举,虽意在说明“小大之辩”,但如果透过文字表面,再联系其哲学思想来看,庄子应该是不赞成大鹏图南的。不过,让庄子不会想到的是,他所否定的大鹏,经过晋代的阮修尤其是大诗人李白的再创造后,竟成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课后,不妨百度一下阮修的《大鹏赞》和李白的《大鹏赋》。
大鹏到底逍遥不逍遥
江苏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
颜家明
师:《逍遥游》一文可能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难理解的一篇课文,逍遥是人人渴望的一种境界,文中的大鹏到底逍遥不逍遥?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鹏表面上逍遥,实际上并不逍遥”,其理由是“大鹏要靠风的托举才能高飞、才能远飞。用庄子的话说,就叫‘有待’,而‘有待’就不逍遥”。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请同学们帮助我从课文中找出依据予以反驳。
师:要想驳倒这个论点,我们要能证明大鹏靠风托举飞向南冥不属于“有待”。那么,先看列子凭借的风和大鹏凭借的风有什么区别?
生:从注释可以看出列子是道家和神仙方术中推崇的人物,本领大,能乘风而行,但最多十五天就必须返回,属于“有所待”,算不上逍遥。
师:我们再看大鹏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风。
生:大鹏凭借的是“海运”、“扶摇”、“六月息”,课文的注释说成是大海波浪汹涌动荡形成的风,是一种旋风,是六月间的大风。
师:这种风符合什么规律?请结合课文的注释回答。
生:自然之道,六气的变化。
生:我清楚了。大鹏是鸟,凭借着风飞行符合自然规律,而列子是人,乘风就不符合自然规律。
师:对!根据课文,达到“无所待”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二是“游无穷”。而大鹏所乘的风就符合“天地之正”、“六气之辩”;大鹏飞向南冥就是“游无穷”。所以,用庄子的标准来评判,大鹏就是“无所待”,就是逍遥。
师:再看本文的写作,用了寓言的手法。寓言就是言在此,意在彼。就是不直接说明理由,借形象来曲折表达。课文塑造了哪些寓言形象?
生:大鹏、蜩、学鸠、斥鴳等。
师:文中一共有三处文字描写了大鹏展翅高飞时的状态,请说出你所感受到的大鹏的境界。
生:大鹏高飞有一种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随着它的高飞,内心似乎也被带入一个高远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师:蜩、学鸠和斥鴳对大鹏飞向南冥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生:蜩、学鸠好像持怀疑的态度。自己飞不到“榆枋”的高度,还经常掉到地面,你大鹏不可能飞那么远。
生:斥鴳有些自我满足。把在“蓬蒿之间”飞行说成“翱翔”,感觉太好。
师:看来蜩、学鸠和斥鴳对待大鹏的态度大同小异,都不理解大鹏的行为。那么,大鹏与蜩、学鸠和斥鴳这两类形象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生:对比关系。
师:很好!寓言是要借形象来表达思想的,如果大鹏都不算逍遥,文中就没有正面的寓言形象了;如果没有寄予作者思想的正面形象,读者又从哪里去体会其逍遥思想呢?可见,大鹏就是象征逍遥。
师:作者在描写大鹏时,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极高,那就是“大”字。你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水击三千里”等,作者似乎在有意突出这个“大”,它象征着什么?
生:人要舍弃小我,追求大我。
生:人要有超脱精神,人生在世,有很多不自由,但每个人的心灵可以自由。就像电视上广告说的那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师:“大”和“小”是有区别的,那么,“小”又象征着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寓言形象回答。
生:“小”象征闭塞、卑微。
生:象征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等。
师:从文中寓言形象来看,“小”代表着不自由,要扬弃。“大”,大气,大境界,代表着逍遥。
师:再从结构来看,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生:两部分。从开头至“此小大之辩也”为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二部分。
师:作为寓言,第一部分是通过两类形象进行对比:一类是大鹏,一类是蜩、学鸠和斥鴳。前者为“大”,后者为“小”。第二部分也是通过两类形象进行对比:一类是至人、神人、圣人,一类是四种人、宋荣子、列子。前者为“无待”,后者为“有待”。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大”就是“无待”,“小”就是“有待”。作为“大”的代表,大鹏就象征“无待”,寓意逍遥。
大鹏:怎一个“大”字了得
浙江省嘉兴一中
孙凯
每读《逍遥游》,都被庄子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折服;每教《逍遥游》,总为学生不能理解“逍遥”哲学意旨、精神内涵所苦恼。这次,我决定不再从哲学而是从文学角度切入教学。第一课时,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鹏之“大”的探讨来触摸《逍遥游》的神韵主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我带领着学生深情地诵读着文章,学生很显然没有领会其中的气韵。让学生反复读了几遍有关鲲鹏的描写文段后,我问学生:“你印象中的鲲鹏是什么样的?”
学生纷纷回答——“鲲鹏的变化神奇而不可思议”、“飞腾时气势壮观”、“像海燕一样的迎难而上的斗士”、“敢于追求的英雄”、“志向远大,勇于拼搏”、“有高洁的情操,有宽阔的视野”、“有高远的理想,能执着的追求”……
我追问学生:“文中的哪一个字可以用来概括鲲鹏的形象?”很快学生就指出是“大”字。我顺势再问:“那么大鹏的大,大在何处?”
学生的思维瞬间被点燃,一个接一个的回答都精彩异常。
学生说:“大鹏首先大在其形体,无论是前身的鲲,还是变化后的鹏,都是‘不知其几千里’,鹏之翼‘若垂天之云’。大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学生说:“大鹏飞行的距离‘大’,它要从北冥飞到南冥;大鹏飞腾时动静大,翅膀击水三千里;大鹏飞翔的高度‘大’,‘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学生说:“大鹏是大胆识,不畏路途遥远,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大鹏还是大执着,文中说‘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个‘然后’说明它足够执着,一定要飞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飞。”
学生说:“大鹏相对于斥鴳等小鸟而言,大胸怀。小小蝉雀只知营营役役,低飞浅跳,对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向南直飞的万里鹏程丝毫不理解,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协议2024法律效力与适用性分析
- 2024年商场清洁工定期服务协议
- 2024年协议模板书面形式
- 2024二手商品交易买卖协议大全
- 电力行业专用2024年度物资采购协议
- 数智驱动研究生教育治理模式的推广路径
- 低空经济市场竞争分析
-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施方案
- 2024年度铝单板购买协议
- 赌博法律课件教学课件
- 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英语试题
- 【基于嵌入式的人体健康智能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14000字(论文)】
- 基础管理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双体系)
- 医学课件:临床决策分析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中级会计实务(上) 050284》第4次任务参考答案
- 屋顶光伏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4.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 四班三倒排班表
- 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
- 医院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
- 2023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