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旦勇刚2013.10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3.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介绍2.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1.前言(本课程的目的及要求)1.前言1.1.培训《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必要性、重要性1996年06月12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对教育行政干部进行教育政策法规培训的意见》的通知中规定:为促进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各项法律、规章的贯彻实施,提高教育行政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行政管理能力,经我委领导同意,决定对全国教育行政干部进行以教育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当时的培训对象是各级教育行政干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法治教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个好教师,首先是一个执行政策法律的典范;要在政策和法律范围内处理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效果)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1.2.培训的指导思想和任务: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素质,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知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教育、善管理,依法治教的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知识,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1.3.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讲清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和管理观念。1.4.本课的历史:《教育政策与法规》已经是一门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课程。这个课程在许多大学也已经开设,名称大多叫《教育法概论》,主要讲教育法制建设问题。2005年以后,更改为《教育政策法规》,并且列为教师干部培训的主要课程。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根据上面的教学要求,只能给大家讲一些基本的理论,给大家一个理论和实际的指导,并由此引起大家的思考。返回2.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2.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共性与区别2.1.教育政策的概念2.2.教育法规概念返回2.4.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效力和实施途径2.1.教育政策的概念2.1.教育政策的概念2.1.2.教育政策的概念2.1.1.教育政策学是一门科学返回2.1.1.教育政策学是一门科学政策科学产生的意义政策科学最初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美国的那格尔编著的《政策研究百科全书》中指出“本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学界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即政策科学在传统政治学中开始脱出,并逐渐生长成一门新的学科”。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西文社会科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和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政策科学产生的四个阶段:1950年,在《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中,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首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1951年拉斯韦尔与勒纳(DanielLerner)合作出版社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和方法作了描述,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发展基础。在这个阶段拉斯韦尔、伊斯顿(DavidEaston)等人都对教育政策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建立完善的政策科学体系和形成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20年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Y.德洛尔出版了《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关于政策科学的构想》(1971)等菱,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德洛尔对现代政策科学的性质和内容作了新的概括。他所提出的理论形成了政策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政策分析运动的兴起。林德布洛姆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次提出“政策分析”的概念,被认为是政策科学发展中政策分析传统的创始人。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政策研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更具应用性的政策分析上来。第四个阶段是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独立学科地位的真正确立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那格尔是政策研究的重要代表。1983年,那格尔组织编写出版社了《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确立了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学科地位。教育政策科学作为政策科学的重要分支,始终是影响、解决教育领域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许多著名的政治学家、政策科学家都对教育政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这些国家大都把教育政策研究作为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中介,作为政府教育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予以重视和支持。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如伊利诺依大学、哈佛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都成立了教育政策研究系或教育政策分析系。我国非常注重对政策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部门相继成立了政策研究室,加强对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政府进行正确的决策。但是:我国教育政策学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因扰着我国教育界。仔细分析,其原因存在于很多方面,但教育政策学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一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存在于教育科学体系内部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因。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专门设有教育政策学专业,甚至专门设有教育政策学系或学院,培养既具有教育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这种专业理论和专门人才,是密切联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建筑工程师能够将建筑学、建筑美学等理论转换成实际可操作的施工蓝因一样,教育政策学专门人才也应当能够将教育理论和思想转化成实际可操作的教育模式和规程,从而保障教育事业的奖康发展。我国在教育政策领域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因此很多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难以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不少教育实际工作也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难以进一步深入,其经验也难以对教育理论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尽管现在已经出现了少量教育政策学的研究成果,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教育政策的应用范围很广宏观:教育政策既包括大至国家和省、市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宏观层面上的政策;中观:也包括学校制定的各个层面上的管理政策;微观:也包括小至甚至班级内部、课堂教学管理等的各类微观层面上的管理策略。因此,在教育工作领域中,教育政策学的作用十分广泛。开展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将对各个层次上的教育工作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返回2.1.2.教育政策的概念什么是教育政策?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政府为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方针和原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共同性、联系性,把教育政策看作是整个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正如美国学者彼得森(P.E..Peterson)所认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其他政策相比并没有更多的自由。……并没有令人折服的理由根据说明教育政策有如此显著的特征和区别,以至于对它们的研究需要特殊的分析,特殊的概念,或者特殊的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是一种行动准则,是对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立下的规定。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这一定义强调教育政策的动态过程以及复合主体等,是比较周全的。第四种为“国家较高决策层为实现教育目标并依照一定程序而制定的教育事务的行动纲领和准则。”概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学术界一般都承认,教育政策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给教育政策一个较全面的界定: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作用:党的教育政策,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政策的一般作用,即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控制作用。教育政策涵盖面极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政策进行分类,如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从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等。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体系(两大部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包括在党的理论之中,现在比较系统的有《邓小平教育理论》、中央领导关于教育的讲话。教育政策性文件:教育政策性文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党的政策文件,主要是指党的各种纲领、决定、决议、通知、宣言及声明等;(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和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3)党的领导机关与国家机关联合发布的各种决议、决定、通知等;(4)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5)见之于党和国家的报纸刊物的有关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要讲话、报告和文章等,有一部分具有政策作用。按制定政策的主体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教育政策中共中央各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委级政策(教育部等)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地方政策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按教育政策调整的主体对象可以分为:关于教育的宏观指导政策关于高等教育政策关于基础教育政策关于职业教育政策关于特殊教育政策关于幼儿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效力问题:总原则:下级服从上级。2.2.教育法规概念2.2.2.教育法规概念返回2.2.1.
教育的法律化2.2.1.教育的法律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法律的存在,法律的触角伸展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人类一项重要活动之一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大家当一致同意,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应关心的事业”,他主张国家应订立有关教育的规程,统一管理教育,以培养未来的年轻公民。但是由于时代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设想很难在当时付诸实施。
教育的法律化是伴随着教育的国家化进程而逐步深入的,其主要表现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数量不断增加,这从后面将要讲到的我国教育法体系可以得到证明;二是法院系统越来越多地参与审理教育方面的案子,从而使大量的教育问题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解决,如国外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布朗案”,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科书诉讼案”等。在我国,教育的法律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关于法院审理教育案例的报导也时有所闻,如1993年浙江省嵊泗县法院对违反《义务教育法》、拒不送子女入学的22户学生家长实施强制执行的例子,1996年陕西省宁陕县法院判决县文教局对某小学四名教师处理不当的例子等。这一事实说明,法律在处理教育问题时已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的法律化已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返回2.2.2.教育法规概念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法规,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系列关系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教育法规的内容是一系列调整教育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些规范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不遵守这些规范,就必须要做出违法的行为,依法要被追究法律责任,性质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犯罪。所以,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并熟悉教育法规,自觉依照教育法规办事,自觉遵守并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教育。返回2.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共性与区别返回两种观点表现出的不同倾向:关于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认识倾向。一是对教育政策采取广义的理解,从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统一的角度,认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没有本质性区别,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一部分。例如,列宁曾把法律看做是政策的一部分,认为“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国外许多政策研究学者也往往采取这种理解。如美国的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认为,政治学应当关心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细心地分析法律、法令的产生和变迁的历史。很显然,威尔逊是把公共政策与法律、法令等同起来看待。在美国比较新近的关于教育政策研究的著作《教育政策指南》中,虽然作者并没有对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做出明确说明,但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作者运用关于教育的法案来说明和解释教育政策问题,把关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法律问题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说明作者也是把关于教育的法律作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二是对教育政策采取狭义的理解,既看到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联系,又特别强调两者的本质差异,认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国内有关文献大多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法的依据,教育法是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成熟的教育政策可以转化为教育法律、法规,但并不等于说这两者是一回事,其实,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2.3.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2.3.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个性(区别)2.3.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教育政策于教育法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两者有共同之处,就我国而言。列宁:“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1)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本性相同)(2)它们的经济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相同)(3)依据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身发展规律制定的。(制定的出发点相同)(4)它们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本质内容相同)(5)它们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指导思想相同)(6)它们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目的都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能和根本任务相同)返回2.3.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还是有其严格的区别:(1)制定的机关不同。国家的教育法律是由国家法定的机关制定的,而教育政策也可以由政党或政府管理部门制定。(2)约束力不同。教育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对全社会成员都有约束力,而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只对某部分人有约束力。(3)执行的机关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机关只能是国家机关,而教育政策除了国家机关,还有其他有关组织。(4)发挥的作用不同。教育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强制性作用,而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指导性作用。(5)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法律的表现形式有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规章等;而教育政策主要有决定、指示、决议、纲要、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内容比较广泛、原则和概括。(6)执行的方式不同。教育法律的执行方式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社会成员必须遵照执行;而教育政策则主要靠组织与宣传,启发人们自觉遵循。(7)稳定的程度不同。教育法律的稳定程度更高,而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更高。(8)公布的范围不同。教育法律必须向全社会公布,而教育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总体而言,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育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教育法律,但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这是值得注意的。二者是的关系: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灵魂,对教育法起根本的指导作用。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重要根据,教育法规是保证教育政策重要贯彻执行的重要手段。两者共同构建了依法治教的基础和依据。返回2.4.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效力和实施途径2.4.1.教育政策的效力问题2.4.2.教育法规的效力问题2.4.3.教育政策与法规之间的效力问题2.4.4.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途径返回2.4.1.教育政策的效力问题教育政策的效力问题总原则:从属原则,即下级服从上级。(1)必须执行党和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2)在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时,必须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适应地方需要的具体政策。(3)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否则,从效力上讲是无效的。返回法规中的效力从属关教育系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教育行政法其它基本法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政府教育规章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返回2.4.2.教育法规的效力问题我国教育法规的层次层次形式制定机关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层次教育单行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国务院第四层次地方性教育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其常委会第五层次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国务院有关教育管理部门政府教育规章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2.4.3.教育政策与法规间的效力问题这个问题即是政策大或是法规大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几个原则: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有规定的按照法律执行;法律没有规定但有具体行政规章规定的按行政规章执行;法规没有规定的但有政策导向的按政策导向执行。政策是法律的补充。当政策与法规相矛盾时,必须按法规执行。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法律条文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修改后才能实施返回2.4.4.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途径2.4.4.2.教育法规的实施途径2.4.4.1.教育政策的实施途径返回2.4.4.1.教育政策的实施途径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通过多种渠道依靠多种方式贯彻实施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1)依靠党的各级组织贯彻执行,这是贯彻实施教育政策的核心力量;(2)依靠国家机构贯彻执行,主要有三个方面:立法、司法、执法;(3)依靠广大群众贯彻执行。主要通过以下四条渠道:①通过舆论工具;②通过群众性组织;③通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④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活动。按通常情况,教育政策实施分为政策下达、政策学习、试点、展开和总结五个基本步骤。教育政策的实施方式主要依靠组织执行(把党的政策通过一定的形式变成组织的行为规范)、党员示范、群众自觉遵守。返回2.4.4.2.教育法规的实施途径教育法规实施自律方式-教育守法他律方式-教育法规的适用行政适用-教育行政执法司法适用-教育司法教育法规有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自觉地自律地方式,另一种是强制地他律的方式。他律的方式双双称为教育法规的适用。教育法规的实用可以根据适用机关和特点分为行政适用和司法适用,行政适用就叫教育行政执法;司法适用就叫教育司法。
返回教育守法(自觉地自律地方式)教育守法,亦称为教育法的遵守。即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教育守法的范围和内容:遵守教育法规,不仅包括遵守宪法和教育法规,也包括遵守其它各个层次和各种形式的法规规范。教育守法的内容包括:义务的履行、禁令的遵守、权力的正确行使三个方面。返回教育行政执法(强制的、他律的方式)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职责、权和程度,针对特定事项和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适用教育法规并产生法律效力的活动。行政执法的主体: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教育行政措施: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对象作出直接产生法律效力的处理或决定的法律行为。它包括可以产生法律效力和后果的通知、批准、许可、免除、证明等法律行为。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机关对违反教育法规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惩戒、制裁的法律行为。它以相对人的行为违法为前提。(见下图)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教育行政机关对就履行而不自动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强制履行的法律行为。财产罚救济罚能力罚教育行政处罚方式申诫罚撤销教育机构责令停止招生或停办停考撤销招生工作职务、取消工作人员资格取消报名资格取消被录取资格取消入学资格取消考试资格警告通报批评罚款责令赔偿责令限期清退、修复没收返回教育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它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一定职权和程度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涉教案件的专门活动。
返回3.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介绍3.2.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3.1.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规返回3.3.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导向3.4.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政策趋向3.1.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规3.1.1.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3.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返回3.1.1.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地方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方案、办法等调整职业教育的种类行政规章教育基本法职业教育单行法地方职教法规职教行政法规涉及职业教育的一般法律返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第十九条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第四十条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第四十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返回涉及职业教育的一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劳动法》有关条文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第八章职业培训第六十六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第六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第六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第六十九条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返回3.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单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实施
第四章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第五章附则返回概况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教育法》实施后我国制定的有关职业教育的配套性法律,同时又与实施《劳动法》关于职业培训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法》作为全面规范职业教育活动的法律,它的调整范围不仅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但是,考虑到对国家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的职业教育以及其他由专门国家机关实施的职业教育有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该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不作规定。另外,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绝大多数也就是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因而《职业教育法》第三下九条规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违反教育法规定的,应当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职业教育也是地方性教育立法涉及较多的一个领域,据2003年统计,大约有14个省或直辖市制定了本行政区的《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或职业教育条例,还有一些省市制定了职工教育条例。立法目的和依据法律条文: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本法。背景及当时问题:当时,全国已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18000多所,在校生800多万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6%。此外,每年在各级各类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厂矿企业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有数千万人次。全国已初步建立起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但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全社会及有关方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缺少稳定的投入来源;职业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这些问题,妨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制定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将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依法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992年以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全国人大制定的《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中专章对职业培训作的规定、都为加快《职业教育法》的起草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针、思路和立法依据。职业教育的法定地位:法律条文:第三条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首先,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根本措施。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起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的教育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教育是单一的普通教育。高考升学是广大适龄学生的唯一选择。教育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大力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但教育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教育的大局。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可以为青年广开成才之路,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症,能够为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是职业教育重要地位、作用的最本质体现。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职业教育是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人才及熟练劳动者,并提高他们的素质的基本途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我国的现任教育部长周济曾提出:“职业教育就等于就业教育”。第三,是国家实现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在第一线工作的熟练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法》第二章按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就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毕业生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小学后分流是指那些完成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或肄业生,一部分流向普通初级中学,一部分流向初等职业中学、职业培训机构等。一些特殊职业如从艺人员、运动员等也可能接收小学毕业生。初中后分流是指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毕业生或肄业生,一部分流向普通高级中学,一部分流向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或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所受的教育属于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分流是指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另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者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
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初职中职中专对口招生专升本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及分流图职业教育的实施和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这两个问题是当时立法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职业教育法执行中的难点问题。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和管理主体: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指导和扶持。第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十九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当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协调、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事业组织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
国家鼓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职业教育。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二十二条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者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合同。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职业教育经费的筹集《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为了开辟稳定而合理的经费来源,《职业教育法》规定的筹集资金的渠道有:政府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企业承招的本单位人员的职业教育费用;省级政府决定开征的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对接受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员收取的学费;职业教育机构举办企业和从事社会服务的收人(自收);金融信贷以及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捐资助学。1978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概要第一恢复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4年
1976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计3710所,在校生91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1965年的52.6%降至6.1%,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1。
第二发展阶段(高潮阶段)1985-1996年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至1996年《职业教育法》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外部驱动、规模发展迅速等特点。到1996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比例56.77%,达到了新时期的最高点。(高点)第三滑坡阶段(低谷阶段)1997-2001年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引入市场驱动机制的转型期,职业教育矛盾重重,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困顿与危机。1997-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从520.77万人减至397.63万人,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从62.15:37.85降至41.58:58.42。
第四重振阶段(改革发展阶段)2002-2009年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国家召开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不动摇,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到2009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0万人,在校生2056.3万人,毕业生570.6万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2012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时半年编写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十年间,职业教育在服务中求发展,取得了五大辉煌成就:一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2011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有6000多万人次;二是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配套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三是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行业企业办学、集团化办学、行业与学校对话协作等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四是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五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同时,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报告》在肯定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正视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责履行不到位、政策落实机制不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仍有待加强等。《报告》还指出了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和职业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等。职业教育法在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9%;高等职业院校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0%,基本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变成了学历教育,降低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立足的根本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对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甚至高等职业教育变成或变相变成升学教育,既为职业教育带来的生存上的安慰,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种下了根本性的危机。所以,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办学方式、教育教学的组织、教育标准和教育评价,都缺乏明确的政策和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一些地方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舆论宣传还不够有力,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二是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投入增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投入不足,导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特别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落后,很多学校缺乏必需的实验实训环节,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加之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仍不健全,制约了大量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四是师资不足,水平偏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达到22.5:1,“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仅为12.3%,高职院校三分之二左右的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历和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五是现有教育教学模式和学制单一,教育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行业企业参与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结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六是职业教育发展在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发展较慢。返回3.2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3.2.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3.2.2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3.2.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返回
3.2.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国家在2002年、2004年、2005年三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有以下三点体会: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就业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3.2.2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在校学生1987万人,这都是历史上最高的发展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的一半。同志们,在高中阶段教育里,一半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里面,一半是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一半”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它的重要作用。除了中等和高等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发展之外,我们国家的职业培训蓬勃发展。2007年,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了1.6亿人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形成。2.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针。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3.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53亿元,重点支持了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除了中央财政增加投入外,地方各级财政也增加投入,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我们到各地去看,都有一批数量大、质量高、社会认同度高的重点职业学校,这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是当地职业教育的一个窗口。4.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近些年来,各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在职业院校里面,这种办学的模式主要是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这几年,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个模式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中国这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最具中国特色、最突出的办学经验。5.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今年,各级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达到180亿元,这是历史性的,从来没有过的,充分地体现了中央各级政府对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关心、支持。这个政策体系使所有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或者经济低的家庭都能得到资助,资助面达到学生总数的90%以上。高等学校学生享受国家高等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达到20%以上。我们国家的资助政策,力度之大、财政投入之多、覆盖面之广,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历史性的,这项政策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个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感受到这项政策的巨大影响力。3.2.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1.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3.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相关制度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第一是抓数量,抓住机遇;第二是深化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上质量、上水平;第三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4.把西部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已进入法定程序法制网讯记者陈丽平记者近日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了解到,教育部已于2011年7月,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报请国务院审议。在12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五次人大会议期间,周洪宇、张雅英等61名代表提出2件议案,建议修改职业教育法。据介绍,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施行,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职业教育法修订列入立法规划。国务院法制办在收到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后,已分送中央有关单位、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学校征求意见,并会同教育部对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2012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一起对职业教育法修订开展了调研。教科文卫委表示,将继续积极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把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作为优先项目来抓,争取早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3.3.当前我国正在落实的职业教育主要政策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试行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央财政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返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执行的两个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目标: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含办学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技工类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内容:1.实施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十一五”期间,3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每年从中选拔250名成绩优异者赴国(境)外深造1-2个月,重点学习国(境)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2.实施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培训12万人,时间不少于1个月。3.开发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80个重点专业、紧缺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4.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2007〕4号)(二○○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国家、省两级培训;脱产2个月;方式:2+3+5;考核办法:一个教案并试讲、一篇教学研究论文、一个实践和技术评定。返回教育部:职业教育师资不足职教老师缺口40万2008-07-14新华网用正在崛起的“半壁江山”来形容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规模发展迅速,质量提高艰难。”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英波这样形容高职教育的处境。教育界人士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指出,如果再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撑这“半壁江山”的基石随时面临危险。
6月28日,在天津举行的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坦言,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够,二是师资不足。
“这几年,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达到了810万人,2002年时还不到400万人,如今翻了一番。但是教师的数量还基本上维持在上世纪末的水平。大体上换算,缺40万人左右。”他还说,从事职教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还比较弱,这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实明显不相适应。下一步职业教育要想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解决师资缺口问题迫在眉睫。据教育部发布的数字,在中职连年扩招的情况下,生师比也在逐年升高,2000年为16∶1,2003年不到18∶1,2005年就已超过21∶1。据测算,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左右,即使按照生师比21∶1计算,至少还有30万的缺口。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生师比并未达到教育部制定的18∶1至15∶1标准。虽然上海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达到了教育部18∶1的合格标准,但是还存在着专职专任教师不足、年轻教师和兼课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说,该市高职高专师资结构呈哑铃形,两头大中间小,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为本科院校退休教师,中年教师缺乏。根据在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总体数量接近50%,有5所学校青年教师占60%,比重最高的学校占78%。大学毕业直接任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70%左右,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不超过10%。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尤为突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谈奕认为,招生规模的扩大、老职业学校的扩建、新职业学校的上马,“对贵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据她分析,贵州的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来自中专和初高中学校,大都没有系统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大都少有甚至没有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贵州省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部分输出到沿海地区,然而能很快在沿海地区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却微乎其微。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但贵州的职教师资对此毫无接触或知之甚少。更为严重的是,贵州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专业教师流失几率远远大于理论课教师。(李新玲张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执行文件:《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教职成〔2006〕3号)(2006年3月20日)文件内容:一、充分认识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我国每年有数百万普通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等学校,由于他们只掌握了文化基础知识,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不少人加入到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致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对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时间必须在一年或一年以上,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学习期满或者修满学分,考核合格者,学校发给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对于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可以根据特定专业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培训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者,学校发给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并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积极推行学分制,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积极探索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和经验。做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三、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工作。四、加强对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返回试行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执行通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6〕12号)(2006年10月19日)主要内容:一、充分认识在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二、开展半工半读试点的主要内容三、试点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四、做好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确定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中等职业学校107所,遍及全国各省市,河南省四所: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河南机电学校、开封电子科技学校、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返回一次试点工作会议2006年10月24日,教育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结交流了近些年来各地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工作;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百所试点院校,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的任务和要求。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三个积极探索:一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教学与管理制度。三是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返回中央财政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执行文件: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73号)(2006年7月24日)共十三条,涉及对象、标准、程序、管理等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用于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元。国家助学金按学年评定,按学期发放,一律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程序:首先,家庭贫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或者是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初中毕业生,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向所在学校递交经村委会(或居委会)核实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然后,学校对申请者进行初审,并将初步选定的贫困学生在校内予以公示,无异议后,报同级财政、教育部门复核通过。返回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执行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6〕5号)(2006年4月25日)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二、进一步明确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三、统筹规划,多种形式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四、进一步完善推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五、要切实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六、做好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返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执行文件:《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2006年9月28日)文件内容:一、充分认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与主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形式与组织管理可由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工作方案,统一确定对口企业、统一组织实施,也可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自主组织实施,并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四、相关工作要求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要切实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建立重点联系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返回3.4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政策趋向3.4.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4.2.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4.3.实施中高职衔接3.4.4.发展职业教育集团3.4.5.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我国正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指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共同举办,或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举办,面向职业院校在籍学生和专任教师,围绕职教专业和相应岗位要求组织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分为: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或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自行组织的校内技能比赛。组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旨在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引导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推动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2年开始举办、2008年落户天津并开设高职组比赛,2012年起在天津以外开设分赛区。实施中高职衔接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需在十个方面重点做好衔接工作,即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发展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组建形式的区别,职业教育集团可分为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由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招生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合作内容的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和涉外型职业教育集团等。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现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1.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表明,集团化办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2.认真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紧迫性。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覆盖面比较有限,好的经验尚未得到推广;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足够的活力;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与监督有待加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
3.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积极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各级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要逐步牵头组建或参加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努力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要逐步加入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与其他成员共同发展。其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都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乐山大车货运资格证考试题
- 2025年贵阳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乌鲁木齐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2024年清工建设承包协议典范版版B版
- 2024年度热水锅炉安装与维护服务合同2篇
- 《现场审核的实施》课件
- 2024乳胶床垫零售商供货与促销活动合作协议3篇
- 2025解除装修合同书范文
- 2025土石方工程合同范本2
- 2025安装工程劳务作业分包合同-合同协议-表格模板-应用文书
- 春节施工现场值班规章制度范文(2篇)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专题 与角度有关的计算问题(35题提分练)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课堂(北师大版2024)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地理试题 含解析
- 广发银行广告合同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电动车棚消防应急预案
- 金属冶炼知识培训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解析版) - 副本
- 商会内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