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评估_第1页
中国软实力评估_第2页
中国软实力评估_第3页
中国软实力评估_第4页
中国软实力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软实力评估门洪华博士青海省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心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5月18日1提纲主旨:加强软实力探讨,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I.中国软实力探讨的热潮II.探讨中国软实力的意义III.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IV.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V.中国软实力的增进策略2I.中国软实力探讨的热潮1.软实力的概念实力评估的价值:国家实力探讨源远流长孙武: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校之以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而索其情。实力的定义:汉斯·摩根索:实力是限制他人心灵和行动的实力。罗伯特·达尔:实力是A使B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的实力。约瑟夫·奈:实力运用有干脆、间接两种方式,后者即让他人做你想他们做的事情的软实力(SoftPower)。3软实力的定义定义:软实力即让他人做你想他们做的事情的实力。假如一个国家的实力被他国视为合法,对其所期望目标的抵制更少;假如这个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有吸引力,其他国家将更情愿追随其后;假如该国能够建立与其社会相一样的国际规范,则它就会变更他者。因此,文化、意识形态(或思想)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硬实力强制劝诱设定议题吸引软实力

可用资源:武力制裁经济收买制度、价值观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联:制定议程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逼运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变更立场同等重要。意义:对传统实力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对传统实力思想的回来,反映美国战略界居安思危的素养。回应:巧实力(SmartPower)。42.软实力概念引入中国JosephS.Nye,Jr.,“SoftPower”,ForeignPolicy,Issue80,Fall1990,pp.153-171.JosephS.Nye,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NewYork:BasicBooks,1990(1992年军事科学出版社)JosephS.Nye,Jr.,TheParadoxofAmericanPower:WhytheWorld’sOnlySuperpowerCan’tGoItAlon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2002年世界学问出版社)JosephS.Nye,Jr.,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NewYork:PublicAffairs,2004(2005年东方出版社)约瑟夫·奈、门洪华编:《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3.中国探讨界的初步回应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门洪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54.中国软实力热潮的到来4.1.中国决策者的重视胡锦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6年11月11日中心外事工作会议)十七大政治报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建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7年10月25日)4.2.中国学界的推动门洪华主编:《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韩渤、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64.3.外国学者的跟进JoshuaKrulantzick,CharmOffensive:HowChina’sSoftPowerisTransformingtheWorld,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2007.CarolaMcGiffert,ed.,ChineseSoftPowerandItsImplicationfortheUnitedStates:CompetitionandCooperationintheDevelopingWorld,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CSIS),March2009.(把投资、维和行动与人道主义救济、沟通项目、外交、参与多边国际制度等视为中国软实力的工具。发展中国家欢迎中国影响的增加,但西方恐惊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软实力影响。)4.4.中国实践扩大对外救济孔子学院在全球布展增加在多边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结论:中国软实力探讨的高潮已经来临。7II.探讨中国软实力的意义中国崛起与世界转型并行,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战略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和平发展道路设计确定了软实力的战略价值。随着海外利益在国家利益结构中的地位上升,软实力的价值进一步凸显。81.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古代:中国拥有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1842-1942年:1842年《南京条约》之治外法权代表着中国的不同等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列强确定于1941年10月10日终止在华治外法权,1942年1月11日生效。1842-1942年,是中国百年屈辱史。1942-1982年:中国先后受到美国和苏联对其核心利益的侵扰。1943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中国。1949年至20世纪50年头末,苏联模式引入中国,苏联限制中国的企图愈演愈烈,中苏反目。70年头,中美联合抗苏。1942-1982年,中国最终选择融入世界。91982-2002年:1982-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制度;1992年至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致力于全面参与国际体系。1982-2002年,中国变更自己、影响世界。2002年至今,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进一步协调,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进入良性循环,中国变革自己、塑造世界。2005年佐利克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战略预期。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正在变更世界的版图。102.中国崛起及其战略效应中国经济崛起被评为21世纪前十年全球重大新闻之首。1978-2009年,中国经济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长率。中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位居世界之首。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动机、世界贸易发动机,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投资发动机。中国摸着石头,趟过了大江大河,渐渐形成以开放、改革和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模式。11大国GDP增长率的国际比较(1981-2008年)

资料来源: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9,CD-ROM.12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位次(1978-2020年)197819902000200520102020GDP10116432GDP(PPP)432221人均国民总收入175(188)178(200)141(207)110(180)99(180)80(180)人类发展指数(HDI)74(113)88(121)85(173)85(177)75(177)60(177)进出口贸易27168322综合国力532222注:括号中所列数为排序的国家和地区数。来源:AngusMaddison,WorldEconomy1-2003,2006.13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转危为机:1968年、1978年、1997-1998年、2008年短期看,中国是受这轮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工业部门、能源原材料部门、出口部门等打击甚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投资遭遇重大损失。从中期看,着眼于经济转型的升级,为长期发展做好准备。长期看,中国进一步和平发展。世界热议中国:G2概念的影响143.软实力对中国崛起的战略价值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观念是先导,文化是积淀,经济是基础,军事是保障,制度是延长。当前情势:国际竞争日益体现为战略之争、软实力之争。中国崛起逆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逼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崛起道路的选择: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的展、和谐发展,软硬实力并行的战略支配日本呼吁中国实行王道霸权时期主要权力资源罗马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人口、罗马军团、生产技术、原始民主政治制度英国19世纪工业、财政与信贷、海军、岛国位置、自由主义商业规范、殖民地美国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上半叶经济实力、科技领先、军事实力、普世性文化、同盟体系、国际制度、跨国传播中心西方三大霸权的实力资源15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到确定期间,软实力必定成为制约硬实力及国家总体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崛起的正面意义进一步凸现,中国以和谐理念为核心构建战略框架,起先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注入更主动的内在动力。对中国软实力进行评估,不是为了与其他国家一竞短长,而是内省,对自己的战略路径进行反思;探究中国软实力增进之道,其目标不是全球性扩张,而是自我充溢,从而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16III.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确定了中国对软实力有自己的理解和相识,中国崛起道路的独特性也确定了中国软实力有自己的内涵、内容。探讨中国软实力,须要历史分析和国际比较的视角,须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171.中国对软实力的理解与相识软实力的传统理解

上善若水。——《易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以德服人。——孔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中国领导人对软实力的重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当前决策者对增进国家软实力的要求

胡锦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6年11月11日)182.对中国软实力的误读与争论国外误读与深化理解并存:乔舒亚·库兰茨克:直到上个世纪最终十年,中国都没有什么软实力可言,1997年中国确定人民币不贬值被视为中国软实力呈现之始。……中国试图运用其软实力渐渐将日本、台湾和美国解除到地区影响之外。格莱仪:中国崛起难逃德国的命运。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的扩大,中国有可能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与西方价值观相比照的选择。季北慈(BatesGill):在将软实力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外交政策结果方面,中国存在严峻的制约。国内争论正在加深:发展模式的路径依靠确定了战略调整的滞后性。决策部门:软实力工作每天都在做,尚未上升到战略高度。学界争论193.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文化:文化是软实力的基础,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任何主导性的文化都不是封闭性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必定要走向世界,而这种互动必定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观念:人类进步与观念变革干脆相关。观念变革扮演着现代化先锋的主动角色。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模式曾经对东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曾在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溢出到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曾经并接着对世界发挥重要影响,从“莫斯科共识”、“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204.国际制度的塑造实力:制度创新使一个国家居于国际关系的领导地位并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对象,获得巨大的经济、政治收益。居于国际格局主导地位的国家往往是制度创新者,是国际制度的创始者。5.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相识与评价,是一个国家从前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印象。世界进入形象制胜时代。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软实力的内在因素,国际形象构成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国际制度联结二者,是展示软实力的主渠道。21IV.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评估1.文化2.观念3.发展模式4.国际制度5.国际形象221.文化文化的重要性胡锦涛: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驾驭主动权。彼得·德鲁克:今日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确定具有确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李光耀:只有在其他国家艳羡并期望仿照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国家文化战略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心模式吸引日本、韩国。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最大的殖民帝国、最发达的对外教化产业)。不同的模式:美国市场主导进行文化传播,法国政府主导进行文化疼惜,日本(1995)、韩国(1998)市场与政府并行推行“文化立国”战略。23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国在文化软实力上具有先天优势。以和为中心的文化特质:“和而不同”,主见同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以此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实现和谐发展。开放造就的文化传统:天生的文化优势、长期的文化中心主义熏陶赐予中国一种主动开放的文化心态。主动吸取域内其他文化流派、域外各种文化的精华,确立自己的强势地位,造就了盛唐气度,向外辐射、扩散构成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诸国的文化主脉。硬实力的强大支撑:中国文化在相当长时期里获得巨大的物质支撑力,软硬实力的相辅相成。24巨大的对外影响力:向周边民族、国家传播,建构以文化为底蕴的东亚朝贡体系;走进欧洲,促进文艺复兴。历经波折造就了宽容的文化心态:文化反思与重构,中、西、体、用的排列组合。走上文化魅力重现的征程:在确定意义上,经济重量确定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份量,中国的文化强势地位起先复兴。2009年10月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成为主宾国。文化热潮的来临:国学热,留学中国热,“文化教化”走出去。1949-1978年仅接受外国留学生8000人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累计接受来华国际学生123万人次。2007年,共有195503名国际学生在中国544所高校、科研机构学习,涵盖了全部学科领域,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文化磁石。252007年高等教化留学生状况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总计82107445664782来源地亚洲64051319594185非洲2571812222欧洲90796893207北美洲49163953115南美洲75142434澳洲73952519经费来源中国政府资助65002632686本国政府资助80243347国际组织资助2526416学校间交换5727425357自费6882637184397626孔子学院世界分布图截至2009年底,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41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7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84国,其中亚洲28国70所,非洲15国21所,欧洲29国94所,美洲11国87所,大洋洲2国10所。孔子课堂设在25国,其中亚洲10国27个,非洲2国2个,欧洲7国34个,美洲5国176个,大洋洲1国2个。

27政府强力的推动:中心政府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德国等设立中国文化中心,2004年起先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与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互办文化年活动。和而不同精神的秉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向西方物质文明开放,主动引进精神文明。西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西化的进程;在中国看来,和而不同照旧是世界的将来面貌。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中华文明传统主动弘扬之中,西方文明进入反思和调整阶段,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将绽开崭新的一页。28中国文化面临的风险

1.内在风险文化上的自暴自弃:自我否认始终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在热切吸纳外来文明的同时,往往忽视弘扬民族文化特色。关于中、西、体、用四个字的排列组合始终是人们所探讨的最热门文化话题。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够: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紧迫任务。文化产业化水平过低: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产值占GDP的3%左右,而同期美国占GDP的22%,日本为18.5%。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严峻不足,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峻逆差。292008年中国主要文化产品贸易新闻出版署::///cms/html/21/464/200907/465083.html产品贸易出口(万美元)进口(万美元)进出口比例(倍)图书3130.598155.242.60期刊218.1313290.7460.91报纸138.532615.4218.87以上出版物汇总3487.2524061.406.90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1.324556.8144.97版权贸易出口种类进口种类进出口比例图书2440157766.46录音制品825131.37录像制品315351电子出版物1117117软件3363121302.外在风险西方文化渗透:西方文化的负面正在颠覆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吸引力和民族文化的凝合力形成强大的冲击,文化平安面临严峻威逼。文化传播处于弱势:中国国际文化传播地位低下。相比而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出口国,限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以上的广播节目制作,文化产品额甚至超过其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的产值。312.观念解放思想是中国变革与进步的第一支柱。——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2009)观念变革的价值

对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屡屡遭遇波折的国家而言,观念变革始终是中国软实力变更的一条主脉络。自1840年遭遇败绩以来,中国观念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观念变革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主动的先锋作用。中国秉持主动开放的文化心态,勇于异国文化和外来观念,在确定意义上确定了,在几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终一个衰落、第一个实现复兴的。32中国观念变革的前提从时代主题的角度推断国际形势,并据此做出国内、国际战略调整,是中国的重要决策模式。时代主题的推断:从“斗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执政哲学的转变:以时代主题推断为基础,中共中心实现从“斗争哲学”到“建设哲学”的执政理念转变,实现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战略调整,从教条主义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战略调整,从支配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战略调整,构成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究的基础。进入21世纪,中心领导集体提出“和谐哲学”纲领。33中国观念变革的主线:改革开放中国观念变革与抓住全球化浪潮、推行改革开放一脉相承。邓小平把改革开放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没有对外开放,就不行能有真正的国内改革;彻底的国内改革必定要求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改革始自国内,其影响已外溢到国际层面,中国成为国际事务变革的主动而稳健促进者。中国从对外开放转向国内开放。改革开放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一个主动变革时代的来临。34中国观念变革的主要体现经济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以经济主义(Economism)为主导的战略意识。经济主义既包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战略支配,也表明以经济为主要对外手段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国际战略设计。在国内,中国主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思想的优化,尤以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标记。科学发展观是对GDP主义的反思与扬弃,具有统筹国家宏观战略的意义。在国际上,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大力拓展经济战略利益。35制度主义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不仅包含着在国际上参与国际制度、利用国际制度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主动完善国际制度,还包括国内的基本制度建设。二者之间存在亲密关联,以加入WTO为证,中国以国际规范为准,对国内的上百部法律法规进行修缮。制度创新可以确保一个国家处于国际关系的领先地位,而中国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究和成就彰显出中国模式的示范意义。从国内角度看,现代化进程是经济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结合。国家制度建设(State-Building)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国家“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启动了人类历史上立法最为迅捷的历程。36地区主义20世界60年头以来,全球化与地区主义(Regionalism)并行不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深刻转变,一个紧密型的环中国经济带正在形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变更对地区合作的消极、被动姿态,大力促进地区一体化,创立有助于地区经济和进一步经济开放的地区制度,为其他国家搭中国发展之便车的供应机会。37和谐主义中国领导人秉持和谐主义(Harmonism),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塑造和谐世界,将和谐世界作为结合对内和谐、对外合作战略的关联点。和谐社会的纲领是对儒家模式的回来,代表着执政纲领的演进。中国提倡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互为条件。和谐是一种承诺,是对世界的思想贡献,构成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战略约束。38中国观念变革的目标中国观念变革充溢了进程性的思索,却少了终极性的价值追求。换言之,中国观念变革摆脱了从前的激进,体现出相当的务实色调,但被动的意味犹在,也似乎缺少了志向性的要素。和谐主义供应了矫正和补足,昭示着发展的方向。展望将来,中国观念变革将会体现出更加开放、更加中国化两种并行不悖的趋势。393.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适合世情、国情的发展模式关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成败。主要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模式。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英国还是现代的苏联(莫斯科共识)和美国(华盛顿共识),均曾以其模式创新领一时之风骚。当前,美、欧等竞相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以渐进式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发展模式引起了主动探讨。中国发展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决策者独立探究的产物。40中国领导人对发展模式的探究中国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处于不断演进之中的追逐模式毛泽东对支配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探究:20世纪50年头中期提出“超英赶美”,60年头中期提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疼惜的进口替代方针,城乡冲突突出。邓小平对从支配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模式探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探究转轨经济发展之道,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中国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市场竞争。这一战略以物为中心,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优先目标,以不平衡发展促进经济崛起,付出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代价,加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江泽民、胡锦涛对市场经济建设的模式探究:确立2000-2050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支配,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新发展战略,致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41中国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化(1949-2009)传统发展战略思想(1949-1977)转型发展战略思想(1978-2000)科学发展战略思想(2000年至今)发展目标追求高速度赶英超美2000年实现“四化”以物为本追求高增长小康水平以人为本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业发展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利用比较优势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促进结构变革知识信息发展战略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国内外市场关系自给自足、国内保护对外开放、出口导向参与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42人与自然关系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先污染,后治理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关系平均主义先富论共同富裕论城乡关系城市优先发展城乡分割城市优先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关系内陆优先发展地区差距拉大沿海优先发展地区差距扩大东、中、西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关系注重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优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社会关系政府控制社会政府主导社会政府社会合作续前表43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总结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须要、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路径,它被定义为北京共识(BeijingConsensus),其基本特点是锐意创新和公允发展,捍卫国家主权,按部就班,解决问题灵敏应对,不强求划一。与傲岸的华盛顿共识相比,它不仅考虑经济发展因素,还关注社会变更,捍卫国家自主权。中国之路:中国摆脱了苏联式支配经济,没有像“依附论”那样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脱钩发展,没有像“华盛顿共识”那样全盘西化,没有像“休克疗法”那样激进变革,而是实行渐进式改革开放,建立了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后发国家供应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新路径。共识的共识:每个国家都有权独立做出道路选择,确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44正面看法:中国的发展战略路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探讨。西方媒体先后提出的“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具有文化价值观特征的概念,认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供应了新的发展思路,中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供应了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强有力选择。这些探讨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加及对世界的主动影响表示赞许。负面看法:中国模式是对西方模式的挑战,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最大的意识形态威逼。(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发展阅历,但发达国家则视之为价值问题)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回应:拉美、中亚关注中国兼顾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模式,非洲领导人纷纷到中国考察取经,印度强调应将中国视为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的典范。45应有的贡献:中国有30多年的改革开放阅历与发展减贫阅历,中国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示范作用。存在的问题:中国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峻代价。战略的设计:从经济独轮车到经济社会双轮车、经济社会政治三轮车、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轮驱动。将来的前景:中国发展模式是一个不断被创新的新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究之路、学习之路、创新之路。464.国际制度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1)国际制度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2)国际制度是参与国赖以维护、拓展利益的重要战略路径:霸权国建构、护持霸权、延迟衰落的途径;崛起国家实力的新增长点,变更国际地位的途径;国际制度是中小国家约束大国行为的战略路径。(3)国际制度具有自然局限性。47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历史积淀:1949年之前的中国与国际制度19世纪之前,在东亚的“中华治下的和平”。19世纪中期起先,从中国之世界向世界之中国转变。中国为一战战胜国,但自身利益未能得到维护。九·一八事变,被迫吞下国际制度酿造的苦酒。参与联合国创建,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48相对孤立:1949-1970年的国际制度战略“一边倒”,中国成为国际制度的挑战者。20世纪50年头,寻求复原联合国席位和其他国际组织地位,努力大多未果。60-70年头,国际力气分化、大组合,中国提出“两条线作战”甚至“四面出击”,进一步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制度。在意识形态的时代,中国的挑战者形象甚为显明,将变更国际制度本身作为追求目标。49消极参与:1971-1978年的国际制度战略1971年10月中国复原联合国席位,摇摆于国际制度局外者与局内者之间,被动参与、消极参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基本目的照旧是政治承认和外交须要,在国际制度内的活动多是被动、消极的,事实上是以局外者的心态处理相关国际事务。中国在这个时期着重发展对外政治关系,以加入政治性国际制度为重点。50部分参与:1979-1991年的国际制度战略以参与国际经济制度为核心,目标导向、经济利益导向。70年头末,中国几从一个坚持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国际经济组织救济的迫切寻求者。截至1989年,中国是148个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其中23个是在1949-1970年期间签署的,其余125个是在1971-1988年期间签署的。期间,中国在国际制度中的作为是被动的,更多的是发表原则性声明,缺乏议程创设(Agenda-Setting)意识。51资料来源:TheYearbookof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Brussels,Union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s,2000/2001;AlastairIainJohnston,“Treating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sSocial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StudiesQuarterly,No.45,2001,pp.487-515.52全面参与:1992年以来的国际制度战略中国将国际制度视为加强自身战略地位的重要途径,中国参与国际制度以全面性、战略性、长远性为基本特征。中国基本认可当今国际体系中几乎全部重要的国际制度(从建立新秩序到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际制度中的行为也越来越主动,议程创设实力也有所提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制度的主动建设者。53主要大国参与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的比率(%)国家国际政府间组织参与率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率中国61.1958.14美国67.1690.74日本73.1382.96俄罗斯65.6766.75英国77.6187.52法国80.6091.83德国76.1290.74意大利74.6387.52加拿大65.6788.75澳大利亚64.1885.02印度67.1676.53巴西65.6776.21注:参与统计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为67个,参与统计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为1555个。54展望中国对国际制度的塑造实力在提高。中国是全球性国际制度主动的、建设性的参与者,地区制度的建设者乃至主导者。中国尚缺乏将巨大的物质财宝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对国际制度的投入不够。55中国GDP规模与联合国会费占世界的比重(1978-2008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联合国网站。565.国际形象中国曾忽视国际形象冷战因素导致中国形象不佳。中国不重视外部世界的反应,忽视国际形象建构。(1967年批准大使馆宣扬毛泽东思想)改革初期:尼斯湖怪兽中国起先重视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国际形象有所改善。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持有疑虑,是“中国威逼论”的根源。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起先着力塑造一个负责任、建设性、可预期的国际形象。57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努力共同利益趋向:中国强调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表明中国对于促进世界发展的责任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东亚地区合作等都是中国为实现共同发展、增进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外交实践。供应公共物品:变更被动受援国的形象,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供应更多的经济救济、维和救济,快速向主动的对外救济国身份转变。实行实际行动:1991年以来连续发表国防白皮书,申明维护和平的意愿;主动处理事关亚太地区发展与平安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朝核问题;本着双赢的原则解决陆海边界争端争议;参与建立各种地区组织、平安对话机制等。58BBC2004年12月对22个国家的调查(2005年3月公布)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48%认为中国的影响是主动的,没有一个国家认为中国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58%的年轻人(18-29岁)认为中国是友好的。亚洲国家只有韩国和日本对中国影响的看法分歧较大。欧洲对中国影响力的增加持有冲突的心理,法国(49%)、英国(46%)、俄罗斯(42%)对中国的主动看法占优势,而德国(47%)、波兰(33%)则负面看法占上风。拉丁美洲和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主动看法占主流,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有7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发挥着主动影响。美国47%的人认为中国的影响是负面的,39%认为中国发挥正面影响。是否希望中国在经济上进一步强大:49%的答案是确定的,33%持否定看法。是否希望中国在军事上进一步强大:2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军力增长对世界有主动影响,59%认为有负面影响。59PewGlobalAttitudesProject的中国舆论调查(2008年7月22日公布)北京奥运会前夕公布,中国民众对国家方向的满足度达到86%,超过位居其次名的澳大利亚25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情势良好的认知达到82%,超过位居其次名的澳大利亚13个百分点。60中国人对国家和个人生活的满足度(%)对本国的满意度全球排位20022008变化量国家方向满意度4886+38第1位经济形势良好5282+30第1位对生活的满意度全球排位20022008变化量家庭生活满意度第29位很满意1314+1满意6967-2总计8281-1工作满意度第34位很满意64-2满意5760+3总计6364+1家庭收入满意度第32位很满意34+1满意4854+6总计5158+7资料来源::///reports/display.php?ReportID=26161中美在非洲的影响力比较中国美国差距好坏好坏肯尼亚9167416+17象牙海岸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