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一)三大家五四时期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第一节:
"五四"时期散文的兴起概况及原因
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副刊》
(一)"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
1、中国乃散文大国,有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文等。散文不同于小说、诗歌,近代以来有巨大的变化,同传统文化结合紧密,没有断裂感,因而五四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是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存在的。
2、受到外国散文形式的影响。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五四"散文"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
3、时代的需求。"五四"是一个激进的时代,各种思潮、现象纷杂,而小说创作需艺术构思且不成熟,散文被称为"文学轻骑兵"形式多样,自由灵活。
(二)"五四"散文成熟标志:
1、散文作家众多。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冰心、瞿秋白等。
2、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内,重要的是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3、散文体式众多,风格各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纪实散文、日记体散文、针砭时弊的杂文、美文,或嬉笑怒骂,或华丽,或冲淡,或杂糅古风,或欧美气度。第二节:
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专登短小的时评或杂感,与长篇论文配合作战。接着,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相继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他一些进步报刊则没立了诸如"杂感"、"评坛"、"乱谈"等类似的栏目。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类短文的写作,便形成了相当的声势。
艺术形式及内容: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内容:对文化痼疾、社会时弊以及保守文人的种种奇谈怪论作了及时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它们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杂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散文作品。
代表作家:《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第三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周作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南京走上法庭接受审判(一)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
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药堂杂文》封面(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发展过程
1、五四时期散文现实感强,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对广泛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猛烈攻击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带杂文风格,形成了一种激进昂奋的“浮躁凌厉”的战斗风格。《卧薪尝胆》《门前遇马队》等对反动军阀屠杀革命者、进步学生和无辜群众的暴行进行了控诉;《祖先崇拜》、《思想革命》等揭露了封建传统礼教,呼唤思想革命;《碰伤》、《沉默》等对摧残言论自由,武力镇压群众运动等军阀统治暴行采用了反语式的嘲讽周作人的杂文善于正活反说,文辞表面平静,而内里情感热烈,在从容不迫的引证和戏谑洒脱的论析之中,达到讽喻的目的。
2、"五四"运动过后,他虽然"思想动摇与混乱"但仍能以"语丝体"的作品,尽排击旧物催促新生之力。他不仅在"三.一八惨案"的斗争中,以《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表示了对杀人者的愤慨,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岁月里,还抗议过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屠杀。但是,由于他自身反封建思想武器的局限性,促使"隐士"思想频频活跃。在激烈的阶级搏战中,他宣扬"费厄泼赖"精神,反对打"落水狗"。
《新青年》杂志及几位编辑30年代,面对国民党严酷的法西斯统治,他的“隐士”思想恶性发展,周作人的世界观由“叛徒”转向“隐士”,主张“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鼓吹闭门读书论“,从此躲进”苦雨斋“。散文渐渐趋向”消闲“一类。与林语堂提倡小品文,包括30年代后期写的关于读书笔记性的散文。作品失去了”五四“时期凌厉浮燥的锋芒以闲适、幽默为主要特征。他写于20年代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都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周作人的小品文以清新随意的笔触写出生活中的一件事、-段情、一种景,玲珑剔透,情趣盎然。从思想性上看,虽然他的小品文不及他更具有战斗锋芒;但就艺术性而言,小品散文这-形式在他手中确实发展得更为圆熟、精粹了,可以说是他对散文艺术的又一贡献。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1、他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住生活中-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旁敲侧击,左右逢缘,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读了周作人此类描写,往往都会心领神往。
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2、周作人的小品文常在冲淡的情感之中深含着诗意。写于1924年的名篇《故乡的野菜》,通过介绍家乡的野菜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乡之情。文章本身虽然写得平和、质朴,细细咏味,便不难被那恬淡、深长的诗意所吸引。作于1926年的另一名篇《乌篷船》,在描述家乡优美的山光水色的同时,也自然地烘托出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在乌篷船上玩赏水乡盛景,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恋便会油然而生。
3、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文的一般特征。他的小品文大都几百宇到千把字,遣词用字恰到好处,体现了一种朴实、古雅含蓄、凝重的文风,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过俞平伯、钟敬文等众多作家的努力,此风长盛不衰,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乌篷船(节选)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4、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5、解放后,写回忆录和史料性文章,多关于鲁迅,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1、众体兼备: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实践,曾对各种各样的散文体式做过尝试。政沦、随感、游记、速写、书信、序跋等,都进行过探索并获得广泛的成功。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至社会人生的重要问题,小至酿酒品茗的身边琐事,真是"无意不可入,无辜不可言"。而在取材广泛,体式多样的作品中,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以贯之。(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3、广泛的知识性。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不仅内容充实丰富,也以广泛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特别是大量的外国民主主义思想与文学艺术的知识,对于唤起个人的与国民的自觉",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4、丰富的幽默性。他善于以庄谐杂出之笔,自然质朴的抒情方式,创造含蓄隽永的意境,因而形成了冲淡清涩的风格特征,从而把广泛的知识性和丰富的幽默性统一起来。(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5、独特的语言风格: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就不乏炫卖知识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或追求幽默而流于趣味主义的作品。三十年代后期,出版《永日集》时,他正埋首故纸堆里,沉浸在花木虫鱼、苦茶古玩之中'以"掉书袋"或叙述市井琐闻为自得,叛逆性减少而隐逸性渐增,并日渐发展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
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冰心最早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她优美的抒情散文《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表现了乐观进取的"五四"时代精神。
"五四"退潮后,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诗歌一样,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探求和个人心绪的书写。散文集《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作品,大部分写于国外,其中描写自然、母爱、童心的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作者企图摆脱封建桎梏,求得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也表现了她脱离现实,逃避退隐后的苦闷与彷徨。
北新书局1931年9月版
《南归》的封面冰心体散文:冰心对于现代散文史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成就的突出。她是一个杰出的“文体家”。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
"冰心体"的散文
1、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往事(一)·七》
3、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著名文学批评家阿英
曾不无感慨地说,一直到三十年代,“从许多青年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冰心体’的文章,在当时,是更不必说了。青年的读者,有不受鲁迅影响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那是很少,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鲁迅超过冰心”
朱自清一、朱自清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3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和"李闻血案",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后回北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他虽然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工作,参加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进步活动,直至重病不起,仍告诫家人不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高尚的民族气节。1948年病逝。
朱自清与闻一多:
朱自清与闻一多既是同事又是战友,1946年仲夏,他的好朋友闻一多、李公朴相继被暗杀,使他充分认识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开始认识到中国知识分子同样应该肩负起历史所赋于的使命。同时,他还花费一年时间,整理编辑了《闻一多全集》,称闻一多是斗士诗人和学者。这个时候,潜隐在他内心深处的清白人品和正直民族气节像火山喷发一样热不可挡。他走出书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之中。学界评论:闻一多狂放不羁朱自清克制内敛一狂一狷道出了两个文人的精神气质
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家庭: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朱自清之名:
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二、朱自清文学创作早期从事新诗创作,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转向散文创作,成为著名散文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诗歌散文集《踪迹》
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丰子恺装帧朱自清在散文上获得成就最高:
1923年仲夏之夜,叶绍钧、朱自清同游秦淮河,各写两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的文章描写细腻精致,文字洗练,感情真挚,很多地方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比之俞平伯的文章,略胜一筹。这是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布局精巧,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素有现代散文之父之称。二、朱自清文学创作散文集《背影》
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钱君匋装帧
从左至右:叶绍钧、朱自清、俞平伯朱自清题诗手迹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题材来看可分为三个系列:一、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散文创作分类:
三、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现实战斗性散文:
“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五卅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见执别人之口!而且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门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的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执政府大屠杀记》
这篇文章忿怒的控诉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血腥罪行,将揭露的锋芒直指段祺瑞,全篇洋溢着大义凛然的气概。现实战斗性散文:
1925年三月十八日上午,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总会等团体和各校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是大会主席之一,他在演说中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会后游行,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等口号,到铁狮子胡同国务院请愿。要求会见执政府的国务总理贾德耀,被拒绝,群众正待转移往吉兆胡同找段祺瑞,卫队旅长经请示段祺瑞后,竟向群众开枪,又指示大刀队插入群众队伍肆意砍杀,群众被杀害者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成为震惊中外的大惨案。叙事性散文:
《悼亡妇》深深地怀念和痛悼已亡的妻子武钟谦。作者回顾妻子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儿女和我还有我的书。当时和作者一块到前妻祭坟的还有新婚的陈竹隐。谦给朱自清生过六个儿女,最后操劳担忧而死,朱来到妻的坟前,真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在叙家庭事,写儿女情中,表现了人间的至情至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景散文:
写作《荷塘月色》的心理背景:写于1927年7月,白色恐怖笼罩上空,作者心上常觉有除不去的阴影,作者曾在《一封信》(1927年6月)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蒙蒙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要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是沪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
景线:夜深人静,踏月游荷塘—幽僻的小煤屑路—月光下荷塘之美—荷塘上月色之美—荷塘周围远处的夜景情线:心里颇不宁静—独享荷香月色—荷塘的美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起江南南唐采莲的盛事和《西洲曲》采莲的美景—心中怅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应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钱里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因为心里不宁静,所以独自夜游荷塘,才可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做个自由的人”。荷塘的美,江南采莲的美,是朱自清心中幻化的美;“但美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的朱自清是不平静的,带着忧伤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濂而不妖,正是朱自清自由精神的幻化。1、书写人生、感情真挚:
朱自清是文研会成员,是人生派散文的代表作家。除了现实战斗性散文,揭露现实;许多书写家庭儿女情长的散文,也展示了相当普遍的人生际遇和作者的人生态度。《背影》中家庭的“祸不单行”,父亲的“独立支撑”,《儿女》、《给亡妇》中的妻子儿女的不能团圆,战争中的不断迁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的寂寞与哀伤,而这“哀伤又是来自于对繁华背后不幸人生的同情”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2、结构缜密、充满诗意:
作者善設文眼,文眼是艺术描写的焦点,作者通过文眼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读者通过文眼感触作者的情感。《背影》背影即是文眼,它在作品中3次出现,且虚实结合很好。结构手法多样。《春》采取横断面式结构,将许多材料罗列出来,加强春的清新活泼;《荷塘月色》采取移步换景式的结构,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为线索,边走边看,将淡淡的月光、景色和忧愁巧妙的融为一体。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3、观察细致、描写精确: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拟人《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用词朴实,口语化,正如他的为人,有一种“用笔如舌”的说话风《儿女》、《背影》、《给亡妇〉;语言充满动态美,文章避免使用“是”、“有”、“在”等限定性动词,如《匆匆》、《春》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并引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命定”是不用说了;从孩子们那一面说,他们该怎样长大,也正是可以忧虑的事。
四、朱自清散文创作风格
《背影》不足1500字,是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对朱自清来说,就如同阿Q正传与鲁迅,吴晗在《它们走在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中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背影》赏析
背影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对8年前(1917年)一次父子分别情景的回忆,朱自清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祖父当过承审官,父亲也做过盐务官。1912年,祖父去世,父亲在徐州任烟酒专卖局局长,全家生活不坏。但到了1917年,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不幸接踵而来,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冬天,他从北京到徐州,跟父亲一道回家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朱自清去北京上学,父子同行一道,在浦口车站分手,分别时,父亲那青布面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不能忘却父亲的背影,再加之8年之后,作者也为人父,品尝了生活的艰难,因感于父亲的一次来信,“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带我的很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所以写了这篇著名的散文。《背影》的写作背景:《背影》的写作背景:
基于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背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情感的真挚淳朴。真挚淳朴的父子之情具体在表现过程中又有三方面的特点。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的片段欣赏:1、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
现实的情感经过作者艺术的表现,朱自清在文中具体写出了父子感情真实发展的三个层次
层次一:作者写道祖母的丧事,父亲亏空,家庭惨淡,父亲生活担子沉重,但处于人生逆境的中年父亲仍对儿子充满慈爱温情,在作品中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表现。比如:开始说父亲不去送儿子,也做了一系列的周密安排;但经再三考虑,父亲又亲自来送,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送儿子上车,为儿子选好座位,又嘱咐再三,托茶房照应,通过这许多小事的叙述,是写父亲对儿子爱的无微不至。
层次二:“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层次三:“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总结:按一般情理来说,笔触至此,即可收笔,但作者又将父子之情延续,增添了现实人生的况味。作者写道,近几年,父亲和我都为人生奔波,父子感情有生分,即便如此,父亲对我仍有惦记,给我写信,信中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少年风发,老景惨淡的父亲虽情于郁中,但仍惦记儿子,这里写出了父对子一衣带水的舔犊之情,并且在厚真的生活情景中,贯注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真挚情感,父子之情因有更为深刻艰难的社会内容而感人至深。2、互动亲情:
在已往的书写亲情的作品中,往往只注重写作者或被写者单方面的情感发展。在《背影》中,作者写出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融合过程。作者在文中详写父对子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面对父亲的悉心照顾,儿子暗笑父亲的“迂”,当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的眼泪”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动。文章结尾父亲的信也传达着父子之情的互动,父亲惦记儿子,儿子的“眼泪又来了”,书写着儿子的理解。情感的互动表达使父子之情更显朴素动人,作者与父亲的情感发展由不理解—感动—理解的过程,正是中国大多数父子情感发展的过程,因而也能引起更多的共鸣。3、构思巧妙、巧夺天工
其一在于作者善设文眼。文眼是文章中的灵魂,有解题的作用,“背影”即是本文的文眼,文章三写背影,首尾虚笔,如序幕和尾声,中间实笔,形成激动人心的高潮。作者巧妙的通过“背影”表达文章的抒情走向。
其二在于文章的诗意美。朱自清是由诗人而后写作散文的,诗性思维支配着他的创作,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以开放、自由的心灵感悟人生自然,所以处处能获得诗意的感受。《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的一段具有诗画境界。如果把这段描写同前面插叙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一幅父亲(20世纪20年代)努力攀爬的背影画面,很容易使读者有这样的感悟:父亲虽遭遇人生挫折,但仍独立艰难支撑,独立承担家庭衰败的重担,把轻松、希望和美好的生活留给儿子。这时候父亲形象上升为父辈形象,朱自清通过自己的父亲写出了中国的父辈精神,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语言平易质朴
叶圣陶曾说“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散文家。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写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是必被提及的。
《背影》的语言特点之一在于白描化的语言特征。作者真挚的情感与白描性的语言相得益彰。语言平易质朴
其二在于对话过程中口语的使用。
朱自清追求用词的口语化,正如他的为人,不虚伪,不讲排场。叶绍钧说:“朱自清文人味很足,他的口语并不如农民俚人俗语、口语,而是文人的口语”。在《背影》中,父亲的语言极富口语化,“事以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语言朴素,却“语近情遥”。整篇《背影》,不足1500字,用笔吝啬,却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内容。丰子恺(1898-1975)
从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此时期的散文结集有《缘缘堂随笔》。他的特殊之处是以某种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落笔乎易朴实,有赤子之心。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
梁遇春(1904-1932)
梁遇春的《春醪集》和《泪与笑》收入他20年代中期以后的随笔。梁的作品受英国Essay(随笔),的影响特别大。
梁遇春耽于思索,他的随笔也有许多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洞明的见解。他喜用絮语笔调,随意而坦诚的谈吐中不乏睿智的思辨,且精通西学。《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或旁征博引,引类取比,或触景生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独特之处,是这类"绅士风"散文的创作。瞿秋白(1899-1935)
名双,江苏常州人。1917年考入北洋军阀外交部俄文专修馆。1919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以《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赴苏访问,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后,负责编辑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1927年"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他这时有《饿乡纪程》(1923即《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1924)问世。这两部散文集是作者以《晨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赴苏考察报道十月革命的结晶,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还有杂文集《文艺杂著》。1931年--1933年,在上海与鲁迅一起战斗,写下了大量诗与政论相结合的杂文,许多杂感随笔都是针砭时弊或参与论争的,作品深烙有那个革命年代的精神印记。大部分收在《乱弹及其他》杂文集中。1935年6月,遭国民党杀害。第五节: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一、郁达夫的散文1、纪实性散文与其散文化程度很高的自叙传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类散文可以20年代发表的《还乡记》和《还乡后记》为代表。于记事中抒情,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情绪,熔纪事、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其艺术价值也与他的小说作品相近。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郁达夫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文明、统治阶级、官仕阶级愤怒的抨击之情,以及对自己生存境况的忧愤之情。
2、议论性散文数量很多,贯穿于他一生创作活动的始终。这类散文结合现实问题议论时事、针砭时弊、发表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参加社会与文艺问题的争鸣、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文艺创作,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是研究郁达夫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3、游记散文:真正显示了郁达夫的独立特色和艺术成就。郁达夫从20年代起就有游记作品发表,但30年代中期他移家杭州之后才是他游记创作的高峰期,《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是他的两部最重要的游记作品集。他的游记多是记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故都的秋》、《钓鱼台的春昼》)
1946年6月铁流书店版
《屐痕处处》封面
4、日记体散文以公开出版的《日记九种》为代表,后来又出版过《达夫日记集》等日记体散文作品集,他的很多游记也是以日记体写成的。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提倡日记文学最有力的一个,不但出版日记集,而且还写了《日记文学》。《再谈日记》等理论文章,提倡日记文学的创作。
5、自传体散文以他的以"自传"为副标题的九篇散文为代表,是与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回忆性散文相类似的作品。这些散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他从童年到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经历。这些散文或记叙自己的见闻,或回忆自己的初恋,或怀念自己的亲友,都写得情真意切,颇有韵味,在现代作家的回忆性散文中也属上品。
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郁达夫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写客观对象,这样,客体与主体便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郁达夫游记,文字明丽晓畅,既有中国古代游记的遗风,也有中国古代诗、词、短赋酌特征,音调谐美,语言流丽,集绘画美与音乐美于一身。
郭沫若郭沫若本质上是一个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无一不具诗情。他的散文与小说实在很难严格地区分。《月蚀》、《卖书》,都是通过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发出悲愤呼叫的。《路畔的蔷薇》等六章小品,牧歌式地抒发青春的欢悦与离乡去国的孤寂。他虽然也如郁达夫,习惯于主观情愫的倾泻,但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色彩。30年代发表诸多叙述参加革命历程的自传体作品,也可归人散文创作之列。
第六节:"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一)"语丝"派散文
“语丝”派是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由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从1924年底至1930年初,前后历时5年,每年1卷,每卷52期,共出版260期,发表文章2000余篇,400余万字。
《语丝》第一期创刊号
成员:《语丝》的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孙福熙、江绍原、林语堂、川岛、章衣萍、李小峰、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此外,冯文炳、朱自清、郑振铎、许钦文、郁达夫、梁遇春、冯雪峰、沈从文、胡适、徐志摩等人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尽管语丝社成员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是基本一致或相近的。
散文内容:语丝社作家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语丝"文体:《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除兼登小说、诗歌、学术文章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外,主要刊载各类散文作品,特别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感录"和"闲话"等专栏。正是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社的作家形成了共有的独特风采: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即被称之为"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林语堂(1895一1976)
福建省龙溪人,。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房产营销宣传品设计委托协议
- 科学通史课后习题参考
- 2024年期仓库租赁临时协议样本
- 2024年度物业管理与服务协议样本
- 2024年期职工宿舍建筑施工协议范本
- 文书模板-《保洁人员外出干活意外处理协议书》
- 2024年建筑工程主体验收劳务协议
- 2024年专业牛只运输服务协议模板
- 城市出行汽车租赁正规协议样式2024
- 2024住宅区保洁员劳务协议样本
- RFJ 006-2021 RFP型人防过滤吸收器制造与验收规范(暂行)
- 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四-名句名篇默写积累过关训练(全国通用)学生版
- 内蒙古的特色美食
- 招投标-招投标管理
- 售后工程师热水系统维护培训
- 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表
- 空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使用电器安全教育课件
- 动物的生长激素与动物发育
- 《实名认证》课件
- 语文教学之学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