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_第1页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_第2页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_第3页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_第4页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傅斯年傅斯年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他是一个有着“老虎”“大炮”绰号的学者,历史学家,被胡适称之为“天才”,是胡适最为器重的学生。在民国时候,傅斯年是最有个性的文化名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傅斯年事迹1、为胡适扫路,开除北大伪职人员2、北大的“功狗”3、在台湾被“气死”(郭国基)4、孔庚,我要和你决斗5、我以体积乘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可以压倒一切!6、把孔祥熙、宋子文轰下台傅斯年打了毛泽东一个耳光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出借部工作不认真,特别是字迹十分潦草,难以辨认。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就此曾经批评过他。有一次毛把傅斯年要借的一本书搞错了,毛不认错反而强辩,加之两人的地方方言沟通不良,傅气急之下打了毛一个嘴巴。这个故事在台湾出版的一些书籍里早有记载。”一九一九年,毛来到故都,由未来的岳父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李让他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出自《毛泽东自述》毛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大知识分子历来不抱好感,竭尽热嘲冷讽之能事。一九五七年鸣放期间,罗隆基说现在是马列主义的小知识分子领导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后人分析,怎么估计罗这句话对毛的伤害也不过分,因为它触痛了毛的一个隐秘的创伤。一般认为,毛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基于两个经验,一是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时受到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冷遇,二是三十年代他受到王明等一批留苏的列宁主义知识分子的轻视。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1916年12月26日,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你所知道的蔡元培身份地位成就教育方针

办学理念或原则

他人评价

身份地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成就: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教育方针:五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人评价: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悼文称赞他“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中华民国/国立北京大学时期: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北平、天津。9月,北京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交通条件困难、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缮,西南联大继续办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宣告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的关心下,北京大学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

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者与蔡元培先生是师生关系,也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共同经历了北京大学由衰败到振兴的岁月。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凸显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抒发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试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文章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之情。第二部分(第2-9段)写蔡元培先生的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三件小事集中体现蔡元培先生教育学生的态度是诚恳而严肃的,词近而旨远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这一部分是写他与学生的关系。找过渡性语句,概括文章讲了蔡元培先生几方面的事情。

浏览课文,独立思考,从文中找出作者与蔡元培交往的几件事,分别加以复述。第一件事,写先生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作者以纪实笔法写了先生的严词,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和北大匿名“壁报文学”的减少,凸现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先生原话的引述和作者的幡然醒悟写得言短意长,一方面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一方面体现其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第二件事,写先生批评“我们”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这件事里有几个层次,层层递进。先以我办事稀糟衬托先生的宽容平和,再以先生对我和几个同学的批评,写出先生非同寻常的宽容及宽容中蕴含的胸襟和气度。先生引用论语中的话,来表明其处世观——看别人的进步而不纠结于人的过去,从这一点,可见先生的高见卓识,亦可见先生对于儒家思想的亲身实践。作者在引述先生话语后,以“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写先生恭行圣言,笔法相当俭省有力。第三件事,写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洋鬼子。这件事中,先生只有一句“除非你作大将”,作者以白描手法画先生形象,“不耐烦”“声色俱厉”,对于一向中正平和,很少板脸的蔡元培先生而言,这个责备是非常严厉的。作者信口开河的话—“要把日本鬼子灭了,把“西洋鬼子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且郡县之”—是一个弱国小民自欺欺人异想天开的傻话,这番话也折射出可怕的文化沙文主义思想—极端的不合理的爱国主义,由于对自己民族的过分热爱,导致对其他民族怀有恶意和仇恨,是一种偏激的情绪,蔡元培先生一声棒喝,其意不仅纠正作者信口开河的轻率,且批评了这种民族沙文主义思想,这在当时中国思想界是极其罕见的,既体现了先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修养,也体现了其自由博爱的理性精神。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作者从西方法律思想之中“无罪推论”的思想出发,鲜明指出先生宽容精神的来源,不是缺乏主见,而是“怀抱的高深理想”,即尊重人权,追求己身以外的他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实现,这是对西方理性净胜的亲身实践;同时,也指出这种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一脉相通,真正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根本出发点上的融汇和谐。作者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先生以克己复礼的“恕”的修养,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人,是“仁”和“智”的体现。第四部分(第11、12段),写蔡元培先生临大事儿不苟的勇气魄力。这一部分和第十自然段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第十段写先生克己待人、宽厚博爱的胸襟,这一段写先生勇于承担、守正不阿的胆略,两者互相辉映,表现了一个融汇中西文化精粹的大师形象。作者认为这种风范世间少有,唯“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表达了对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第五部分(第13段),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者伟大文化,并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探究与思考1、文章列举的三件小事情分别表现出蔡先生怎样的人格或精神?第一件事:光明磊落的作风;宽而有度的处事方式第二件事: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言行一致;胸襟开阔第三件事:尊崇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实践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

2、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教育学生时候的三件小事呢?——以小见大

3、分析蔡先生在待人的三件事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同:语言描写,侧面烘托(衬托)——异:写法因事多变异:写法因事多变

第一件事运用纪实手法引述先生的话,而后重点描写受教育者心理活动。把蔡先生诲人以诚和光明磊落的君子风范勾勒在纸上。第二件事包含一主一副两件小事,在引述先生言词的时候,运用了白描的文学手法,语言俭省,表现了先生公正待人的高尚品格。第三件事写的现场感很强,作者话多,先生言少,言简意赅,效果良好。

4、文中写了三件与“我”有关的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小事。仔细品味先生的严词,填写下表。三件小事先生的主张先生的理由(态度)“我”得到的教益先生的人格魅力不合做人道理光明磊落的君子作风宽而有度的处事方式阻止拜访先生不要夸夸其谈匿名揭帖“讨伐”同学彻底理解“正心”“诚意”“不欺暗室”之意,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待人以宽多看优点既往不咎《论语》“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以发展眼光看别人言行一致,胸襟开阔异想天开要不得尊崇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实践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我”信口开河方法不正当品行不磊落不耐烦声色俱厉5、文章第六段中写出蔡先生批评我们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你认为先生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蔡先生引用《论语》中的话来批评他们有比较深的用意:首先《论语》中的观点是圣人的观点,用圣言指导自己的行为,张扬善行,有很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其次,要学用结合,把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引用《论语》中的话也告诫大家要做到言行一致。

6、朗读第10自然段,说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句中“高深的理想”的含义。——尊重人权,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和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反封建意义,既得西方先进文化“自由平等博爱”之精髓,又体现中国儒家仁者爱人的“恕”的精神。7、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这件事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蔡元培拒绝辞退陈独秀和胡适,是为了坚持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先进办学理念。这件事体现出蔡元培先生坚持实践先进办学理念,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大无畏性格8、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写这段的原因——文章的写作重点在于表现蔡先生性格中的宽容平和、蔼然慈祥、温柔敦厚以及磊落刚毅、言行一致、舍己为公等品质,而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这种品质的来源——中西文化精粹化育而成,而正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所稀缺的。9、最后一小节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提示:作用从几方面考虑?

通过对比的手法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元培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两种伟大文化,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总结全文,深化主旨。10、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是叙议结合,请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谈谈这些议论的作用。

——议论的作用:这些议论性的文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既是记叙性文字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主旨的一个升华。文中的这些议论性文字,真实而具体的表现作者受教益后的感悟与感激,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蔡元培先生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11、如何体现先生责人态度诚恳而严肃,词近而旨远?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是品性沉沦之端”,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