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化学工业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我国化学工业近年新进展
三、化学工业发展趋势
四、山东省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一)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12年工业总产值10.9万亿元,全国国民生产总值51.9万亿。其中:合成氨5458.9万吨,尿素3003.8,磷肥1955.9,钾肥529.9。世界第一。硫酸7636.6,烧碱2698.6,纯碱2403.9。第一农药354.9,染颜料104.3,涂料1271.9。第一1.无机化工酸碱盐工程、化肥工程、硅酸盐工程等三级学科,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基础化学工业2007年,我国无机盐产品品种1000余种,总生产能力6000万吨/年2007年,化肥产量5697.4吨,合成氨5158.9万吨,尿素2485.6万吨,磷铵1496.7万吨,钾肥249.9万吨硅酸盐包括水泥、陶瓷和人工晶体,2007年,总产值6000亿元。精细陶瓷和人工晶体发展迅速。人工晶体因特有的光、声、电、磁、热或功能复合效应在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和国防军工,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2.有机化工体现国家或地区石油化工生产水平的标志性产品为乙烯,2007年1029万吨2007年,我国甲醇953.7万吨,纯苯380万吨,己内酰胺27.51万吨有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3.精细化工精细化工涵盖了农药、染料、医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等传统化学品,还有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合成胶粘剂及各类特色助剂和新型中间体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是世界化学工业竞争的焦点和发展的战略重点。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精细化率。2007年,我国农药生产企业500家,173.1万吨。新领域精细化工生产企业7500家,品种12500个,产值2900多亿元。4.电化学工程电镀、电解及化工防腐蚀在化工、造船、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等行业发挥重要作用离子膜烧碱设备5.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测量系统及仪器仪表的灵敏、智能、可靠、高效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生产工艺的正常运行和产品质量。大型化、高参数化、工矿复杂化的现代流程工业的发展6.化工机械与设备现代化工硬件的保障,涵盖了三传一反和所有的单元操作。
(二)国民经济发展对各学科新工艺新产品的要求
汽车、生物、航空航天、IT、数码设备、新能源和环保快速发展,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专用性强的功能型化工产品和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电池材料,电子级的钛酸钡,高纯氢氧化钾,高纯稀土氧化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技术。如:催化和反应工程组合技术,有机电合成技术,微乳萃取技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先进过程工艺与装备的集成技术,促进化工机械和设备向大型化、国产化、微细化方向发展。(三)社会发展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7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年能源消耗约3.75亿吨标煤[标准煤的低位发热量为29271KJ(千焦)/Kg(即7000千卡/公斤)]
,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5%2012年4.45亿吨标准煤,18.3%。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1000家高耗能企业,石油和化工340家。废气、废水污染源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石油和化工分别485家和803家,占13.4%和25.8%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双高的局面,使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和技术更新的难度。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探索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我国化学工业近年新进展(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一级学科,工学,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2007年,全国有6所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上述5个二级学科),这6所大学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7所大学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涵盖的5个二级学科之一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分别为:化学工程: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化学工艺: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业催化:中国石油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工:浙江大学化学工艺:郑州大学(二)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级实验室: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相关或交叉的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40多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的桥梁。重点开展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的设计和试验验证、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新产品开发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多个
(三)化学工业近年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1.计算化学工程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数字实验:利用数学建模快捷的设计化工过程袁希钢对传质封闭方程进行了简化并重新确定了模型参数,对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吻合。2.化工测量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张寅平通过CFD计算考虑传质影响,可准确测量光催化材料反应系数黄志尧基于12电极阵列式电容传感器电容测量信息,提出一种测量油气两相流的新方法。王建立等通过在T型加热法的热线中加入不同频率的交流电,改变被测纤维热渗透厚度,将热线与纤维节点的接触热阻和纤维的真实热阻分离,进而得到纤维的真实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曾祥福等在对准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用准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的智能化实验装置,此装置克服了以往准稳态法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开发了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的智能化测量软件。王金福等基于电导探针和示踪法,开发了一种利用电导探针同时测量环流反应器中高固含体系下循环液速和局部气含率的方法。利用2个单针电导探头测量脉冲注入KCl饱和溶液后两路电导信号的先后响应,测得两路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通过对单路信号进行幅值分析可以得到气含率,测量相对误差小于5%;并通过对过滤气泡信号后的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进行相关处理可得到循环液速,测量值与超声多普勒(LJDV)的测量结果一致。施大鹏等基于机理分析和RBF、神经网络开发了PX装置吸附塔抽出液组成的软测量模型。该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PX装置的实际特性,可应用于PX装置的控制。PARAX3.化工过程系统综合、集成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
从传统的“三传一反”深入到分子层次,并延伸到生态层次,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能量集成、换热网络综合与优化、水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人工智能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王志方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氢工艺过程能量分析和集成的图式分析方法FED,该方法直观、简明地描述了复杂系统中氢或含氢化学品量改变所引起的热力学代价。陈启石等在可得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目标函数瞬时值曲线进行反应器网络综合的方法,可一次得到当转化率变化时最优网络的变化情况,使得反应器网络综合的效率得以提高。林瓦妹等提出了基于最大水回用规则的遗传算法用水网络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按出水口浓度的单调性进行排列,按进口浓度或出口浓度达最大值确定用水量。文中以最小新鲜水量为目标,以过程之间回用水量和废水量为基因,对简化后的用水网络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姚平经等根据各种智能搜索算法的收敛性要求邻域状态空间特征不同,运用图论方法分别建立了相应二叉树变换机制。陈丙珍等利用GIOPIMS优化得到生产计划,采用过程模拟软件求得实现计划的装置操作条件,根据模拟结果来修正生产计划模型并再进行优化,经过决策一检验一修正的求解过程,实现生产计划和装置过程操作的优化集成。乔旭等在传统反应精馏塔模型中引入Murphree板效率,建立了带侧反应器的新型反应精馏集成过程的模型,采用AspenPlus的RADFRAC模块计算效率高,结果可靠。从反应量、温度、液相摩尔流率和组成分布等方面系统地比较了新型反应精馏集成过程与传统反应精馏过程。结果表明,带5个侧反应器的新型反应精馏集成过程可以达到传统反应精馏塔的等同效果。崔鹏等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一陶瓷膜分离集成反应器,在反冲条件下利用此集成反应器进行了甲基橙光催化氧化反应。陶瓷膜对TiO2-甲基橙悬浆液体系中TiO2微粉的截留率可达到99.19%,经集成反应器完成一个反应周期后甲基橙氧化脱色率达到10%,脱色效果高于圆柱式反应器。
董宏光等依托流程工业节能减排背景,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设计自适应并行求解算法,实现过程系统热回收与水分配优化设计。王炜亮等运用水夹点技术,对某石化企业进行用水网络优化研究。在流量恒定和流量改变两种条件下,对某石化企业13个用水操作原有用水网络进行初始设计和优化改进。优化后的用水网络分别节约新鲜水用量17.25%和14.81%。证明水夹点技术在工业用水节约和废水减量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都健等提出了水网络中多杂质系统的质量和能量同时综合集成的方法,且能量集成不仅局限于水网络,而是在整个过程系统中,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用能用水同时最小化。4.化工材料制备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
(1)先进陶瓷材料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增韧材料主要有碳纤维(CF)、碳化硅纤维(SiCf)、玻璃纤维、氧化物纤维,以及碳化物和氧化物颗粒等,基体材料主要有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和氮化物陶瓷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利用固相反应和真空烧结技术实现了1.0at%Nd:YAG透明陶瓷的激光输出。并利用高纯α-A12O3、Y2O3和Nd2O3粉体为原料,以正硅酸乙酯为添加剂,采用固相反应和真空烧结技术制备透明陶瓷,提高了透明陶瓷中的Nd含量,并研究了其显微结构、光学、光谱和激光性能。
(2)无机纳米材料研究
介孔及介孔基复合材料是一全新的材料体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催化、光、电、磁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对社会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严东生院士成功合成一系列不同尺寸、结构的硅基、非硅基及离子掺杂型有序介孔材料,不仅弥补了微孔沸石分子筛在大分子分离与催化过程中的不足,而且其纳米级规则排列的孔道也为纳米“客体”材料的合成、组装及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施剑林等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量达15%(摩尔分数)的硫醚功能化介孔复合材料。该类材料对Hg2+具有很高的选择吸附性,其吸附容量是传统聚硫醚树脂的10倍以上。2007~2008年又在高硅羟基含量的SBA-15介孔孔道中用APTES表面改性,合成了1代和2代甚至3代的PAMAM枝状化合物。这种复杂的枝状化合物对Pb2+、Zn2+和Cd2+离子都具有更强的络合吸附能力,经其处理后,可以使含重金属废水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且该产品具有很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在不用先除模板剂的条件下,直接实现了纳米在薄膜材料中的组装。这一工艺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能在保持孔道原有有序结构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对介孔薄膜改性与纳米粒子组装。马学虎等制备了稳定的氨水-碳纳米管双组分纳米流体,增强了流体的物理和热学性能。邱介山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利用醋酸锌-无水乙醇-氢氧化钠反应体系制备氧化锌纳米材料,控制ZnO纳米材料的粒径在5nm左右,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性能。宁桂玲等利用纳米杂化和胶溶纳米包覆技术把水镁石用于协同阻燃剂,将硼渣回收镁盐后制备成具有保温和隔音功能的轻体无机泡沫材料,用于建筑和化工行业等。杨延钊等成功制备出阻燃级氢氧化镁,工业化。杨延钊等成功制备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工业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人工晶体和光电功能材料研究
人工晶体作为高科技领域和国防科技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立方氮化硼(cBN),由于它具有高硬度、高热导率、高稳定性以及宽带隙等优点,在防护涂层制造、大功率电子器件以及高温半导体器件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陶绪堂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正交氮化硼微晶,结果证明于400oC时制备的氮化硼结晶质量较高,主要物相为正交氮化硼。并指出在反应原料中加入水合肼和氯化铵都有利于样品结晶质量的改善和产率的提高。在合成氮化硼反应过程中,适当减慢反应体系的升温速率有利于提高cBN的结晶质量和产率,但是当升温速率过慢时,cBN的稳定性有所降低,cBN的稳定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此外,反应过程中的原料配比对样品的物相及其结晶质量也有很大影响。
(4)先进润滑材料研究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分子层次上探索了摩擦化学机理和材料损伤防护的原理与方法,开展了先进润滑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新型润滑防护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摩擦学性能研究,发展了高性能润滑和防护材料及减摩与抗磨技术。刘维民等提出了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磨损的物理模型,阐明了具有润滑、增强和化学活性填料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含硼、氮杂环等润滑油脂添加剂分子结构与润滑性能的关系规律,发现离子液体类化合物和有机一无机或有机一金属纳米颗粒混合物具有优异的润滑抗磨性能,利用颗粒沉积形成边界润滑膜的作用机制,解决了材料在润滑油中长期稳定分散及润滑耐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曹翠玲等研究了软金属及稀土化合物提高MoS2薄膜抗磨性能的机理,制备了多层金属及-软金属复合润滑薄膜。提出了制备低摩擦长寿命类金刚石润滑膜的方法,在航空等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特殊浸润性材料研究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或表面自由能、微细结构或表面粗糙度是固体表面润湿性的两个决定因素。沈自求等认为通过降低表面自由能最多只能够将接触角提高至115O,因此,人工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合适的表面微细结构,如针状结构、具有多重粗糙度的阶层结构等。并且通过简单地控制表面氧化过程和氟化处理,在Al、Cu、Zn、Ti等金属表面上制备了具有花朵状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膜,使材料表面长期具有接触角>150O的超疏水性能。江雷在提出“二元协同界面材料”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荷叶、水稻叶片和水蝇腿部等表面微/纳米结构的研究,发现生物体表面的微米/纳米复合结构是引起超疏水性的重要原因,从而仿生制备出具有纳米和微米结构的一维纳米材料,实现了材料表面的超疏水和超双疏的仿生性质。并且利用模板挤压法成功地将高分子材料,尤其是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制备成超疏水性纳米阵列薄膜;制备的纳米结构碳膜,在全pH值范围内具有超疏水性质;以管状多孔氧化铝为模板,实现大规模制备仿蝉翼的柱状超疏水高分子阵列薄膜;仿生制备聚合物超疏水类荷叶结构。同时利用热响应性高分子材料和阵列氧化锌纳米结构分别实现了温度和紫外光控制下超亲水和超疏水之间的可逆转换。并且结合油水分离的工业需求,将超疏水与超亲油这两个特殊的浸润性质相结合,制备了超亲油和超疏水兼具的网膜,利用材料表面微结构的构筑实现了油水的分离。(6)分离/渗透交换材料研究贺高红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用磺化聚芳醚砜酮/聚丙烯酸复合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将磺化聚芳醚砜酮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丙烯酸、引发剂及交联剂形成铸膜溶液。用溶液浇铸法涂膜后,加热使丙烯酸原位聚合交联形成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质子交换膜。该复合膜利用交联聚丙烯酸组分中所含的羧基,宽范围调节膜的吸水性,提高膜的电性能;利用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提高膜在水溶胀状态的尺寸稳定性。王同华等基于煤基碳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金属修饰和催化性能的基本研究,利用电弧等离子体控制合成了多种煤基碳纳米材料,研究了碳纳米材料构型控制的关键因素和形成机理,合成了金属修饰的碳纳米材料,成功应用于甲醇燃料电池、氨合成和精细化学品加氢等催化反应,取得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创新研究成果。(7)催化剂材料研究赵进才等在可见光照射下实现了染料污染物的TiO2光催化有效降解和矿化,提出了与紫外光光催化反应不同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铁氮配合物可见光光催化剂,研制成功二元协同改性的TiO2基可见光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可有效地活化O2降解多氯酚等有毒有机污染物。郭洪臣等提出采用低温氢等离子还原的方法在温和条件下短时间内制备出了Ni2P、MoP、WP、InP、GaP等过渡金属磷化物,其方法所得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显著高于传统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该方法还可用于金属氮化物和金属碳化物的制备。氢等离子体中存在的基态或激发态的原子和带电粒子等比分子氢具有更高的还原能力,因而可以在低温下实现还原反应。
(8)分子筛材料研究李钢等利用TS-1分子筛纳米粒子与模板剂十二胺自组装,合成出一种孔壁含有TS-I基本结构单元的纯相中微孔含钛复合分子筛Ti-WMS新材料。这种新材料具有中孔孔道,氧化能力以及稳定性增强,对不同分子大小的硫化物均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郭洪臣等提出现场生产过氧化氢在钛硅沸石上进行丙烯环氧化的新方法。将合成过氧化氢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反应器与丙烯环氧化反应器集成成功地进行了丙烯环氧化试验。在50℃和3.0MPa下得到的过氧化氢转化率为92%,环氧丙烷选择性大于93.9%。对于开发基于过氧化氢的其他选择氧化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5.化工过程与设备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
微型化是化工过程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可将微流体系统、热交换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反应界面集于一体,以完成化学反应全过程(合成、分离和分析)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大大简化了设备,提高了效率。蔡红丽等采用硅氧烷偶联剂法在不锈钢微通道中引入NaA沸石粒子层,又采用二次生长法成膜,在合成釜内静止水热合成了NaA分离膜层。同时采用新颖的流动法在微通道内NaA分离膜层上原位合成了NaX催化膜层,形成新型NaA-NaX双层双功能沸石膜。从而实现沸石催化、膜催化和微反应技术的多重优势结合。在较少的催化剂用量(1wt%)和较短的反应时间(50min)内,微反应器内的产率达到65.3%,此值远远高于传统反应器18.9%的产率。侯长军等采用微型反应器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构成微乳体系,以钨酸钠和浓盐酸为原料,合成了粒径大小为25~50nm的WO3粉体。具有优良的气敏特性,良好的电致变色和电化学性能,并且对电磁波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军事上亦可用作重要的隐形材料。马光辉等研究探索了一种多尺度的反应器设计思路。在纳米尺度上,首先将酶固定于纳米颗粒上,纳米载体分散于液体中保持自由运动;在微米尺度上,将纳米颗粒包装在微米尺度的微胶囊中,为纳米载体的自由运动提供限定空间,并为小分子物质的跨囊层扩散提供通道;在宏观尺度上,可以将这些胶囊应用于常规的生化反应器。多尺度的设计思路不仅能保持纳米载酶颗粒较高的催化活性,还能解决传统体系中常遇到的传质阻力问题,提供了一种类似细胞的内环境,可用来模拟细胞内多步生物催化反应。王树东等研制了一种高效平板式微型制氢反应器。将甲醇重整和催化燃烧集于一体,吸热、放热合理耦合。实现快速启动和制氢过程自热运行;在反应器中进行甲醇水蒸气重整实验。重整气组成为74.53%H2、1.76%CO、23.71%CO2;可为便携式燃料电池提供稳定氢源。骆广生等结合现代化学工程学科的热点领域--微尺度化工过程,开发了一种微型膜分散式混合及传质设备。该微型传质设备以压力为推动力,以微孔膜作为相分散的介质,使二相达到微尺度的混合及传质。具有高效萃取的特点,澄清时间在25s以内,且在很高的流量下仍能保持高萃取效率。
6.化工传递理论、原理、方法研究新进展费维扬院士认为耦合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化工过程强化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实现过程强化,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工艺流程来提高设备效率,使工厂布局更紧凑,单位能耗更低,三废更少。过增元院士等基于爱因斯坦质能关系提出了“热质”的概念,阐明了热波产生的物理机制,指出热质能量不仅以扩散的方式传递,在特定条件下还能以波的形式传递:应用牛顿定律建立了含有驱动力、阻力和惯性力的热质(声子气或热子气)运动的动量守恒方程——普适的导热定律,能够统一描述各种条件下的导热规律。余国琮院士等近年来采用近代激光技术精密测定极近气、液界面的浓度场及速度场,定量研究了降膜流动过程中Maranogni效应。是强化分离过程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蒸馏、吸收、萃取等化工分离过程强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刘伟等利用分形理论与方法研究分形介质的传热与传质特性。求得了随机、无序分形介质输运性质的解析解。马学虎等提出冷凝传热强化的固液表面自由能差机理。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固液界面能效应的影响,依据液滴的空间分布特征,重构液滴时间分布特征,建立了基于固液界面能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并引入沟流级别的概念来诠释沟流的形成与分布,进而建立了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马学虎等将液滴的形态及动态过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研发了界面效应影响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冷凝传热传质的机制和新型无源强化传热新技术。樊建仁等发现了气固两相湍流边界层变薄和分离点滞后等新现象,并运用混沌理论分析气固两相横掠圆管的传热过程。徐进良等提出一种全新的换热器设计概念,即采用热边界层再发展概念强化传热,采用热边界层中断概念强化硅基微通道传热。于志家等利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了具有超疏/亲水表面的铝基微通道,发现经刻蚀后表面具有微纳米级相间的阶层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可以捕捉到空气而形成微纳米级的气泡,使得水在表面上流动时主要与空气相接触,从而降低了水流过超疏水微通道时的摩擦阻力,产生了滑移。郑平等发现了产生于亚微米通道中的微气泡和可亚微米通道凝结流动过程中的“喷射流现象”,为微型热管开发提供了依据。(四)化学工程技术新进展1.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进展(1)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由天津大学完成的“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项目,系统研究了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形态学特征,建立了晶体形态优化方法学,解决了产品中晶形不唯一的国际难题,发明了分子组装与晶型优化技术。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地塞米松磷酸钠、盐酸帕罗西汀等十余种产品的生产中,建成17条精制生产线,使产品质量及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这些医药产品精制结晶新技术的突破,提升了我国医药及精细化工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项目2008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高效择形催化技术
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为主完成的“高效择形催化技术开发及其在对二甲苯生产中的应用”项目,以纯甲苯为原料,在研制成功的具有优异性能的高效择形催化剂催化下,通过甲苯择形歧化反应制备对二甲苯。该技术具有高空速、低氢烃比、稳定性好、二甲苯收率高、苯质量优、经过一步冷冻结晶分离,即可得到高纯度对二甲苯产品。反应过程耗氢少、反应热较少、工艺简单等特点。甲苯高效择形歧化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对二甲苯生产新技术,为我国的芳烃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该项目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陶瓷膜设计与优化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面向超细颗粒悬浮液固液分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项目提出了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设计的新思路,通过对陶瓷膜过滤和影响因素进行机理研究,建立超细颗粒和胶体体系的陶瓷膜分离功能-微结构定量关系模型,实现面向应用的陶瓷膜材料微结构的优化设计,从而解决了陶瓷膜过滤过程中膜孔堵塞的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膜过滤过程长期稳定运行。该项目还提出扩大陶瓷膜应用领域的新思路—液相陶瓷膜催化反应器,实现了液相化学反应过程与陶瓷膜分离过程的耦合,为超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离方法。通过装备成套化和技术集成,实现了规模化工业生产并应用到多套工业装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2005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水处理化学品生产技术新品种研制、工业化技术开发、国产化成套技术研发及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成功开发了新型缓蚀剂、阻垢剂、絮凝剂、杀菌灭藻剂、污泥脱水剂、锅炉水处理剂等50余种,申获国内外专利60余项,建设各类中试线、工业生产线、节水示范线100余套;产品及技术应用推广后,累计带动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每年为国家节约用水50多亿t,减少废水排放20多亿t。其中,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年产2.5万t水处理化学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5)三相氧化法制造高锰酸钾技术自主独创的“三相氧化法制造高锰酸钾技术”,采用“基动流动塔’’技术和“连续氧化生产的方法和设备”,使我国高锰酸钾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6)己烯-1合成技术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铬系一步法工艺合成聚乙烯优良共聚单体—己烯-I,2008年建成年产5000t己烯-1工业生产装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工艺水平。(7)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清华大学对“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进行小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工业化试验项目在淮化集团开工,为百万吨级工业化装置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大连化物所制烯烃。对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引进装置进行消化、吸收、改造。攻克了丙烯氧化制丙醛,丙醛氧化制丙烯酸的催化剂和与之配套的氧化反应器难关,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使我国丙烯酸的产量迅速提高,2007年产量达到210万t,仅次于美国。(8)铁基氨合成催化剂
中科院刘化章及其研究小组首次采用具有维氏体相结构的FeO(wustite)作为熔铁催化剂的母体化学成分,发现其具有极高的氨合成催化活性和极快的还原速度,最终发明了FeO基氨合成催化剂A301。投入市场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这是我国独创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9)离子液体的规模化制备技术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套离子液体的大规模制备装置,应用过程强化原理,集成回收工业废水中的原料,突破了离子液体工业应用过程污染重、质量不稳定、价格过高的“瓶颈”,研究开发了以离子液体替代常规溶剂的萃取分离新技术,原创性地提出离子液体“开关’’脱酸原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自动化控制系统我国化工测量的仪器仪表发展滞后严重,高精度仪表几乎全部进口,危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目前,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国产仪器仪表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上海某污水处理厂20万t/d扩产工程运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这个自动化控制系统TiSNT—XDC800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2.大型、成套化工装置和新型设备的进展(1)MDI成套生产技术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能生产MDI(聚氨酯的原料)的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的落后的MDI间歇法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成套生产技术。该项目在连续缩合、高效液膜射流光气化、精馏结晶一体化三项MDI关键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废盐水循环利用。成套技术实施产业化,将原有1万t/a的MDI装置改造为20万t/a,并新建成一套20万t/a的世界级大规模MDI装置,2005年一次投料成功,实现满负荷运转,2009年产能扩至30万t/a,该项目是唯一入选“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的石化项目,能耗、投资等综合成本国际领先,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该项目打破了国外对MDI技术长达40年的封锁,使我国成为继德国、美国后第三个拥有大规模MDI技术的国家,不仅推动了全球MDI产业的技术进步,还扭转了我国MDI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该项目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钾肥生产技术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罗布泊硫酸镁亚型卤水制取硫酸钾工艺技术,于2008年建成了年产120万t的硫酸钾生产装置。实现了钾肥的规模化生产,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钾肥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该技术荣获了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青海盐湖集团公司与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青海盐湖采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浮选一冷结晶工艺”,集成创新了盐田长串连续走水光卤石水采船、加工工艺物流配置、自动化控制、设备成套选型等核心工艺与装备,破解了光卤石矿采输、物料浓缩、光卤石脱钠、冷结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氯化钾,年产已达100万t,并逐步实现着镁、硼、锂、钠的综合提取。该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合成氨成套技术
依托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30万t合成氨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研制及应用”项目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化肥核心技术与成套设备,开发了四喷嘴撞击流水煤浆气化、低温甲醇洗和液氮洗合成气净化、11.0MPa氨合成、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等工艺软件包;研制了水煤浆气化、合成气净化、氨合成和尿素等关键设备。实现了首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国产化,标志着我国从此告别了大型化肥装置主要依赖进口的时代,是我国大化肥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所研制的14种设备均是大化肥装备中的关键设备,成套装置的国产化率达到94.5%,为调整我国氮肥行业的原料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中小氮肥厂技术改造、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提供了工程示范,对提高化肥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荣获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复合肥生产技术化肥行业由上海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熔融尿基料浆高塔复混肥造粒技术,包括尿素快速融化、熔融尿素输送、磷复肥粉快速分散融化、喷雾、成粒。该技术已推广了数十套生产装置,单套规模达15万~30万t/a。为我国复肥生产作出了贡献。目前国际尚无此技术产业化报道。(5)无机酸碱盐规模化生产技术蒽醌-钯催化剂法双氧水改进了催化剂和固定床反应器等设备使双氧水规模从年产几千吨发展到15万t,单套能力和原材料消耗接近国际水平,成套技术还出口到若干国家。(6)大型化工机械和设备
近年化工机械向更高效、安全、节能、环保方向发展迅速。例如:大型反应器,煤液化加氢反应器工作温度454℃,重达1900t;大贮糟,天然气球形贮罐达数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低温贮罐容积达16.2万m3、成品油单罐容积达15万m3、大直径输气管道、超重力设备、微型化学机械等。化工机械的进步对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3.绿色化工技术的进展精细化工学科中采用“组合化学”原理合成用途广泛的碳酸二甲酯。将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进行耦合,生成碳酸丙烯酯,再将其与甲醇耦合制得有“绿色溶剂”之称的碳酸二甲酯,实现了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乙撑胺(包括乙二胺、二乙烯二胺等多个品种)在农药、医药、表面活性剂、纺织助剂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作用,年需求量20多万t,全靠进口。我国江西的企业独创了DCE催化剂和管式反应器配套的清洁生产工艺,使二氯乙烷的氯离子更容易被取代,从而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产品总收率达95%,产品纯度在99%以上,能耗减少70%,基建投资减少3/4、生产成本降低3000~4000元/t,改变了依赖进口的局面。膜分离技术在提高染料质量和实现清洁生产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已被广泛认知并得以应用。用膜分离技术脱除染料中的盐分具有高效率、低能耗、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控制、无污染等特点,提高了染料的品质。膜分离技术用途之广以至于氯碱行业盐水脱硝、脱钙镁,废水净化回用、纯净水制备等都不可缺少,是分离单元操作中的清洁生产工艺。4.清洁能源技术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开展了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规律的实验研究,了解和掌握了天然气水合物生成、释放机理,在建立有关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条件的模型;同时针对未来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利用,研究外场(磁场、超声波、微波等)作用机理、热力学-动力学抑制剂的调控机理以及相关技术或专利。此研究成果可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察提供确定存在的相边界和估算资源量的基础数据,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利用提供能量传递、水合物分解速率控制等关键技术,还可对其他天然气水合物新技术(如储气等)提供参考。本项目的完成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水平,促进有我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预测、热物性预测、生产、抑制等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利用天然气水合物能源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了避免汽油降烯烃反应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提出了催化裂化汽油改质降烯烃与重油催化裂化反应分别于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的“异地改质”新思路;研制开发了一个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反应历程相匹配的输送床与湍动床相组合的新型辅助反应器,并将其耦合于现有工业催化裂化装置中,使催化裂化汽油在该辅助反应器内进行“异地改质”;同时,配套开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分馏塔,单独对改质油气进行分馏;通过对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反应历程与动力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获得了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反应的优化条件,结合上述专门研制开发的装备,形成了成套技术并成功工业化,将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体积分数降低至18%以下。该技术还能够灵活地通过调整反应操作强度和汽油改质比例增产液化气和丙烯,实现炼油产品结构的调整。该技术已在5家石化企业得到应用。
异丁烷与异丁烯烷基化反应是生产清洁高辛烷值汽油非常重要的过程,对解决我国以重油催化裂化为主生产清洁燃料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离子液体催化异构烷烃与烯烃烷基化”研究项目已先后完成了基础理论、小试及中试放大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讲展。三、化学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颇受业内专家的关注。国内外化工界普遍认为,化学工程在经历了2O世纪的两个发展阶段后,现正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当今国际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中广泛使用数学模拟计算,与多门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1.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学科包括生化反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化控制工程和生化系统工程。化学工程与生物、医学有类似之处,因为化工设备和生命机构具有相同的任务,都是在壳体内进行物理、化学过程,而后者远比前者精细、严密得多。生物、医学化学工程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有机生命界与化学工程技术的类似性,并运用化学工程技术去解决有机生命组织中的化学工程问题;反之,采用仿生学原理攻克化学工程中的难题,使生物、医学与化学工程相互促进和补充。2.化工系统工程过程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以处理物料一能量一资金一信息流的过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功能是过程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设计、控制和管理,目的是总体上实现技术及经济上的最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过程系统工程学的国际发展趋势为:①向微观系统延伸,为新产品开发作贡献;②过程集成,为现有生产设备的强化、工艺流程的简化以及节能降耗提供理论方法及工具;③为过程工业企业的优化运营、特别是商务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及工具;④为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作贡献;⑤绿色过程系统工程为过程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关怀及可持续发展作贡献。3.化工装置的可靠性当前技术可靠性研究在各工程领域中十分活跃。在化学工程中研究化工装置的可靠性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分支。所谓可靠性,是指“系统、设备、元件在规定的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因此,可靠性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是概率统计方法。鉴于近代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和一条线生产,为确保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产品,研究化工装置的可靠性愈来愈重要。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化工装置的可靠性分析、化工设备和材料的可靠性、系统可靠性的模型化、最优化和评价方面。
4.化学工程与过程开发过程开发是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全过程。它涉及实验室研究、模试、中试、设计、技术经济评价、试生产等。其核心是“放大”。传统的“三传一反’’难以解决常规化工过程的量化放大和调控问题,非线性和非平衡过程问题,物质转换过程中各异的时空多尺度结构,尤其是不同尺度现象之间的关联问题,均是化学工程必须突破的科学问题。该理论的突破将促使化学工程理论的变革,将避免过程开发的盲目性、偶然性。5.可持续发展化学工程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现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要求化工工艺要由粗放型向高效、精细的绿色环保型转换,对原料进行原子设计,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的设计,通过过程和工艺耦合集成,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生产废料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循环经济。6.分子模拟技术
复杂分子、界面结构正成为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的新焦点,伴随着新焦点,分子模拟正在成为复杂分子结构设计和研发的一个基本工具,用以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结构:蛋白质体外折叠、介孔材料、晶须等,是当前化工学科基础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分子模拟可以提供精细的局部微观图景,揭示微观结构并描述其转变过程,这为实验研究从设计到检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其在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上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7.计算流体力学与过程强化
学科向纵深发展应重视研究复杂流动即多相物系、高黏度流体和非牛顿型流体等的传递规律。开发新一代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物理模型与核心算法,实现其高效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四、山东省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5年国内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预测:单位:万吨、万条类
型产品名称2009年(消费)2010年2015年“十二五”增长率
炼
化成品油(汽煤柴)
2206223830297004.5%乙烯当量
2400245031505.0%丙烯当量
1950195031506.0%对二甲苯当量
1080115014805.5%合成树脂
聚乙烯
1548155019504.7%聚丙烯
1232124016505.9%PVC1055118016006.3%ABS3903905005.1%聚苯乙烯
3853954603.1%合成纤维
涤纶
2120220028004.9%锦纶
1371451703.2%腈纶
80901053.1%合成橡胶
丁苯橡胶SBR112.21151404.0%合成橡胶
丁二烯橡胶BR76.784983.1%有机原料
PTA1608172024006.9%甲醇
16611900350013.0%醋酸
2953003905.4%乙二醇
79280010205.0%苯乙烯
6446908805.0%苯酚/丙酮
2142353105.7%丙烯腈
1551652105.1%无机原料
纯碱
1772185023504.9%烧碱
1742194024504.8%硫酸
6240625065701.0%电石
1500170023006.3%
化肥
合成氨
5164516054201.0%化肥(折纯)6490656268991.00%其中氮肥
4664471049300.92%
磷肥
1348136214300.98%
钾肥
4784905391.92%精细化工
农药
1201281685.6%涂料
77081011607.5%染料
5658703.7%食品添加剂
3403505007.4%饲料添加剂
3453504304.2%表面活性剂
2402503507.0%轮胎
亿条
2.702.854.007.0%新材料
工程塑料
21823538010.1%有机硅单体
909518013.6%聚四氟乙烯
4.44.46.06.4%发展重点(一)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构建“一带四区五个集群”,即建设沿海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产业园区带,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大企业辐射带动型化工园区、结合城市规划搬迁改造型化工园区、省外化工产业区,发展轮胎、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肥五个产业集群。1.沿海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产业园区带。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利用现有石化产业基础、大型原油码头、液体化工码头等有利条件,发挥辐射华东、东北地区市场和连接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优势,建设炼化一体化的大型石化装置,进口石化原料发展大规模的后加工产业,整合区域内化工企业。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努力引进跨国石化公司,提升石油化工产业。建设青岛、东营、威海镆铘岛、日照、东明五个现代石化产业基地和潍坊、滨州、烟台三个石化特色产业园区。发挥盐卤资源、油气资源、港口资源、化工园区和骨干企业的基础优势,加快海洋化工产业向化工园区聚集和企业间的整合,搞好与石油化工、煤化工产业的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集聚式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发展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国海洋化工(寿光)产业基地、昌邑卜庄化工产业园、鲁北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棣盐化工业园区、沾化城东工业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经济开发区、平度新河化工产业集中区、烟台化学工业园、莘县古云现代盐化工基地、阳信海洋化工产业基地等海洋化工产业园区。
2.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有效整合煤炭、水、土地、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集聚式发展煤化工产业。依托骨干企业,以先进煤气化为先导,稳步发展清洁能源、碳一化工、煤基烯烃、新型合成材料四大产业链,加强与石油化工的结合,建设滕州、薛城、山亭、邹城、兖州、金乡、菏泽开发区、巨野、郓城、新泰十个现代煤化工园区,建成国家级鲁南煤化工基地。3.大企业辐射带动型化工园区。
发挥齐鲁石化、鲁西化工、华鲁恒升、三角集团、玲珑橡胶、东岳化工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大、产品种类较多、公用和辅助设施较齐全的优势,利用其衍生产品和外部配套产品较多的条件,鼓励和支持中小型企业靠近大型企业发展,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体系,构建大企业辐射带动型化工园区。4.结合城市规划搬迁改造型化工园区以有关经济开发区中的化工区为依托,集中进行化工企业搬迁,并依产业链关系合理布局和进行产品升级改造、企业优胜劣汰。以搬迁改造为机遇,高起点、规范化地建设符合其内在要求的化工园区。5.省外化工产业区制订财税、土地、人员安置、信贷、项目立项、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政府推动与企业意愿相结合,加快氮肥等过剩产业向具有资源优势、电力价格较低的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转移,在新疆、青海、内蒙、山西、陕西、四川等地,通过搬迁改造,在省外建设新的产业区。6.产业集群轮胎产业集群:依托青岛、烟台、威海的轮胎生产传统优势,发挥广饶的轮胎生产后发优势和菏泽橡胶助剂的配套优势,以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五大中国名牌为带动,综合运用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力量,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全球较强影响力的半岛地区、鲁北地区、鲁西南橡胶助剂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齐鲁石化公司、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中海油、中国化工等央企的带动,发挥地方炼化企业成长性较好的优势,利用优越的港口条件,吸引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入驻,建设和扩张炼化一体化装置,培植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产品到精细化工等产品、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淄博、青岛、东营石化产业集群。煤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兖矿、新矿、淄矿、枣矿、肥矿、海化集团、联想控股公司、铁雄能源集团、滕州辰龙能源集团、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资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综合基础,发挥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的科研优势,加快推进煤化工初级产品深加工,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的有机衔接,拉长、增粗产业链,打造具有山东独特煤化工产业特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枣庄、济宁、菏泽、新泰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氯碱产业集群:依托潍坊、滨州、东营、莱州的原料和港口资源基础,发挥万华集团、东岳化工集团、亚星化学等在聚氨酯新材料、氟硅材料、橡塑材料等新材料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进一步搞好盐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的结合,做强做大氯、氟、硅系新材料产业,发展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集群、黄河三角洲地区氯碱集群、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集群。化肥产业集群:依托华鲁恒升、中化平原化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肥城阿斯德、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恒通化工、联盟化工、安丘奥宝、明水大化、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大型骨干企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挥我省在大氮肥国产化、氮肥生产技术及管理、缓控释肥研发与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原料、动力、产品三项结构调整,打造鲁北地区、鲁西地区、鲁南地区、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和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二)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在产业结构上,加快提升炼化一体化石化产业和进口低碳原料进行深加工的临港石化产业、精深加工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在产品结构上,将传统产品做精做强,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并努力延长其产品链;加快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合成橡胶、氟硅材料、聚氨酯等新材料、新领域精细化工等高端产品。1.传统产业。氯碱:重点进行工艺装备更新改造,加快隔膜碱改造为离子膜碱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开发应用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法电解技术,推广膜法盐水精制,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在隔膜碱中,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氯气工艺装备改造;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聚氯乙烯母液回收利用。氯系产业重点发展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代异丙烷、氯代异丁烷、氯代环戊烷、环氧氯丙烷、氯化聚丙烯、氯化聚氯乙烯、氯化橡胶、氯化聚醚、聚偏氯乙烯、氯醋树脂、异氰酸酯类产品等氯系产品。氢系产业重点发展双氧水、加氢精制产品、农药和医药的含氯中间体等氢系产品等。氢氧化钠后加工主要发展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无机阻燃剂及其它精深加工产品。化肥:着重改造提升工艺装备,加快原料、动力、产品“三项结构”调整,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加快企业整合,提高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竞争力。氮肥行业加快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缓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加快产能向外转移。
石油化工:积极推进黄岛国家石油储备地下水封洞库项目和青岛进口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建设,规划建设烟台港西港区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完善港口向内地辐射的输油网络体系,重点建设日照—仪征、烟台港西港区—淄博等输油管道。加快董家口—泊里—胶州—莱西、日照—临沂等输气管道建设,增加西部气田、东部气田、进口LNG和渤海近海气田四个天然气气源对山东半岛的供应量。加快齐鲁石化公司乙烯三轮改造、中石化济南石化公司高档润滑油改造,积极争取建设中石油东营、中海油镆铘岛炼化一体化的现代石化装置、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扩建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和液化气生产乙烯装置,积极开展中海油海化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整合地方炼化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加快清洁燃料、含硫原油加工、重油深度裂解、轻烃裂解等生产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努力延长产业链,推进炼化一体化。加强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节能降耗。合成树脂重点发展专用型和高档化聚烯烃树脂、多品种热固性树脂、吸水树脂、导电树脂等功能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合成橡胶重点发展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具有特殊用途的新品种丁腈橡胶、卤化丁基橡胶、乙丙橡胶、氟硅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异戊橡胶、粉末橡胶、液体橡胶、环保型乳聚丁苯橡胶填充油、低多芳含量填充油丁苯充油橡胶。合成纤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和多纤材料,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特种合成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己内酰胺等。加快发展国内缺口较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机化工产品,重点是:苯酚/丙酮、1,3-丙二醇,1,4-丁二醇、双酚A、己二腈、己二酸、己二醇、己二胺、高碳醇、氟碳醇、聚醚多元醇、环己酮、异氰酸酯(TDI、MDI、ADI)、碳四和碳五的分离及深加工产品等。轮胎: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提高节能、安全、环保型子午胎比例,增强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重点开发应用轮胎自动化生产成套技术、全新概念汽车轮胎设计和制备技术、环保型原材料和节能降耗技术、信息化技术,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发展高档、高值、低耗产品,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冬季轮胎、军用特种轮胎和子午化航空轮胎等轮胎;大型系列轮胎装备;高强甚至超高强钢丝、芳纶帘线、延伸胎圈钢丝形断面的胎圈钢丝等骨架材料;低滚动阻力炭黑和高补强易分散的白炭黑、纳米无机补强材料等补强材料;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乙炔酚醛树脂、钴盐粘合增进剂、橡胶均匀剂、抗硫化还原剂、绿色助剂、新型加工系列助剂、预分散助剂等橡胶助剂橡胶助剂。努力开发绿色轮胎、智能轮胎、安全轮胎。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煤化工:按照国家煤化工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稳步实施山东省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密切跟踪国家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五类示范工程政策,条件成熟时积极争取发展。开发大型化多喷嘴气化炉及配套项目技术、粉煤气化技术、高硫煤和劣质煤气化技术、煤制油技术、醋酸—醋酐联产、甲醇蛋白、甲醇芳构化、合成气制混合醇等煤化工深加工技术等。加强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盐化工产业结合,拓宽原料路线,延长产业链,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醇醚和煤制天然气清洁能源;聚甲醛、多聚甲醛、醋酸乙烯、聚乙烯醇、醋酸酯类、醋酸纤维素、乙二醇等产品的碳一化工产业链;甲醇制烯烃-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EVA、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等产品的煤基烯烃产业链;针状焦、改质沥青、沥青基碳纤维、己内酰胺、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等。2.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再提高,推广成熟的可熔融含氟聚合物、特种工程塑料聚合技术,开发关键中间体制备技术、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控制技术、高性能纤维原丝工程化技术、合金和复合材料相容性技术,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延长产业链、搞好精深加工,尽快提高全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加快一批基础较好、进展较快的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在重点产品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搭建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央企、国内大型化工企业、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式上取得重大突破。无机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无机晶须产品、超细粉体材料产品、高活性产品、高纯产品、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的无机化学品、为军工和高科技产品配套的高纯和高浓度产品、无机精细陶瓷用化合物、为造纸、医药、汽车、皮革、油田和涂料等行业配套的无机化学品等。硅材料:重点发展甲基氯硅烷和苯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新工艺生产有机硅基础聚合物(HTV、RTV基胶)、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等。氟材料:重点发展含氟织物整理剂与活性含氟染料、电子级高纯氟化氢和氟试剂以及特殊氟化物、含氟医药、含氟农药、氟橡胶、氟醚橡胶、氟涂料、全氟磺酸树脂及膜材料、氟聚物、氟与烃类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20走近国际社会含解析新人教版
- 影授权合同范例
- 外贸交易合同范例英文
- 商贸批发转让合同模板
- 劳动合同订装合同范例
- 总冠名合同范例
- 工厂承包废品合同范例
- 2024年凉山州申请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友谊合同范例
- 2024年客运驾驶从业资格考试题库答案
- 轮对故障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 汽修厂搞个优惠活动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 GNSS定位测量-GNSS定位原理(工程测量)
- 雨污分流管网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喷口送风计算
- 2023年土石方运输车队合同(4份范本)
- 2023年民俗博物馆防火、防盗、防恐应急预案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液净化常见报警及对策
- 地铁工程机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 法学英语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