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沙湖》课堂实录及评析吴江高级中学

费琪【课堂实录】师:常熟,常来常熟,今天有幸来到常熟,不仅我来了,我还带来了一位四川老乡,他叫苏东坡。今天,我们就希望通过对他的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能更了解,让我们彼此之间能更熟悉。苏东坡曾写了一篇《题自画像》:“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对苏东坡的生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沙湖呢也在其境内,那么苏东坡到底在这里收获了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沙湖的游览中寻踪觅迹。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齐读《游沙湖》。读完以后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齐读)师:好,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导读和课后的注释再思考一分钟。(学生思考)师:好,时间到。谁来告诉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了苏轼因为生病所以结识了一位医术非常高明的聋大夫,然后等他生病好了以后就和聋大夫一起去清泉寺游玩,看到了西逝的流水,然后抒发了心中的感慨,然后写下了这篇《浣溪沙》词。师:大家说她说得对不对?生:对。师:写了交往了一个人,写游览了一处景,那么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谁来告诉我?生2: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主要应该是激励自己也激励同行的朋友,也就是那个聋大夫,要笑对生活。师:笑对生活,很好。也就是说写了人,写了景,还抒发了情。结交了一个朋友习惯叫做“交游”,“游览”了一处景。文章总共两段,“交游”是在第一段,好,来齐读第一段。(生齐读第一小节)师:很好,那么在文意的疏通和字句的翻译上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展示一下。就这一溜同学,以句号为结,逐句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好,由你开始。生3:“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黄州东南方三十里是沙湖,也有一个叫螺蛳店的地方。生4:“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我在那里买了一块田地,因为要到那里去察看田地,于是生了病。师:“因”翻译成“因为”行不行?生5:翻译成“于是”。生6:“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我听说麻桥人庞安常擅长医术并且是个聋大夫,于是就去他那里寻求治疗。生7:“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人意。”安常虽然是聋子,但他聪悟过人,在纸上写字,还写了没几个字,他就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师:“辄”解释为“就”。生8: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当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我嘲笑他说:“我把手作为口,你把眼睛当作耳朵,都是当时与众不同的人。”师:大家的功底确实不错,接下来,我们要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游览这一部分。一般来讲,游记包括哪些要素?生9:时间、地点、游伴、景物、收获。师: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二段,看看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要素在文章中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生齐读第二小节)师:很好,时间是哪一句?生(全体):“疾愈”师:很好。病好之后。地点?生(全体):清泉寺。师:有哪些景物呢?生(全体):清泉、兰溪、松间沙路、子规。师:那么作者收获了什么?交流一下。生10:首先收获的是友情,然后看到这些景物之后想要积极的面对生活。到老了也不要感到自己衰弱。师:苏轼收获的是乐观、旷达的心。请看黑板,第一部分写交游,第二部分写游览,题目叫“游沙湖”,都有一个“游”字。字典中“游”有这样一些意项,除了一二之外,文中还符合哪个意项呢?生:悠游洒脱。师:什么意思呢?从容自得,又很洒脱。那么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悠游洒脱”呢?接下来由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思考边勾画。(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音色佳,普通话标准。)师:同学们,哪些地方体现出“悠游自得”呢?生11、我觉得“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以体现一点。一般人有一个身体残疾的朋友常常会避讳,但苏轼却自嘲说我们都是奇特的人。可以看出他非常不拘小节,没关系,好朋友可以这样说,可见其从容洒脱。师:开玩笑,可见悠然自得。生12:“与之同游清泉寺”可以看出来。病刚好就叫上好朋友去游玩,当时还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把被贬当回事,反而洒脱地去游玩,并在游玩时“作歌云”,他这首诗就写了流水自西向东行进,一般流水都是自东向西行进的。人生也要乐观洒脱,不要因为自己年老而失落,所以看见其乐观洒脱。师:很好,身心的健康当然是悠游的基础,而豁达更是悠游的表现。还有吗?生13:“是日剧饮而归”可以看出,他当时病刚好,喝酒对身体不太好,但是他还是因为和朋友出来游玩并且看了周围景物非常高兴,所以非常痛快。师:心情的愉悦当然是悠游的一种表现。还有吗》生14:“余作歌云”就是放声歌唱,可见愉悦。师:愉悦、快乐、身心健康都是悠游的重要表现,但苏轼一开头就是悠游的吗?生15:苏轼刚刚来到黄州,人生地不熟,所以应该不是很开心。师:苏轼是怎么来到黄州的呢?请看注释。遭贬。老师带来了两首诗,来看看苏轼当时的处境。苏轼《寒食雨二首》、《送沈逵赴广南》。可见作者当时处境如何?生:生活贫穷,孤独。师:第一首写了物质生活的匮乏,第二首写了精神生活的困窘。作者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悠游”的呢?不是,看一下文中的依据。“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是不是悠游?生:不是。师:为什么?生16:我觉得他是去那里看田的,说明他本来是想要散散心的,而且还生病了,应该算不上悠游。师:这个买田能不能算悠游的表现呢?生17:买田说明他没有田,像别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黄州,家里祖上就有田,买田说明他刚刚开始要在这里生活,人生地不熟更加难过。师:买田的话粮食够不够?不够。苏轼是个读书人啊吗,那他为什么还要买田?生17:读书人应该以笔为歌,以文章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但他却沦落到要用自己那双原本用来握笔的手去耕作,可见非常贫困,已经是被生活所迫了。师:很好,迫不得已去买田。其实苏东坡还是一个普通人,到那边生活都困难的时候,都会抑郁都会彷徨甚至消沉,但是苏东坡他却突围了,黄州、沙湖成为他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的媒介,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苏东坡的这份转变呢?思考一下。生18:苏轼因为生病去了庞安常那里,庞安常是有残疾的,但却把生活的目标放在为人治病上,给了苏轼以启示。师:而苏轼也有这样相似的处境。一个残疾一个被贬。生19:清泉寺的所见所感也给他一个心态的准备。清泉寺的溪水不是正常的向东流,而是向西流,感受到了人生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向好的方面发展。同时还收获了友情、寄情山水,有了精神上的支柱。师:与人交往、与自然交往,获得一些启迪。还有吗?什么促使了苏东坡的转变。生20:自己的病好了,一个人如果他挫折中的某一方面有所改善,那么他也会有所转变。师:自己的转变,我们来总结一下,苏东坡从一介书生、从一个普通的文人现在已经变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一个符号,并且在这里收获了超凡入胜的方法,那就是和人交往获得启发,与自然交往获得启迪,直面自己的人生认识认识的苦难,于是乎,苏东坡就成熟了,他不仅实现了心灵的解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了他精神上的变化,而这种精神上的变化,遂表现在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宏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那么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三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关河令》,看看哪首词最能体现林语堂的这种观点?齐读三首诗。(学生齐读)。(28分)师:谁来告诉我?生21:第二首《定风波》,道中遇雨和苏轼在《游沙湖》中的经历比较符合,他是被贬之后。遇雨遂晴又体现了心理上的一种转变,已经看清了官场,拥有了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以比较符合。第一首强调要报效国家,第三首太凄凉了。师: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东坡就是身处这样一种生存困境而实现了人生的救赎,而达到了一种逍遥、悠游的人生境界。也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苏轼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至此,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33分),接下来我们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学完之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迪?生22:我觉得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遇到困难不要惧怕,而要战胜它,此外不要因为年华老去就悲观消极,因为诗中所说“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我们要相信自己,充满信心。生23:一切的风雨总会过去,挫折只是暂时的,我们要乐观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笑看风雨,笑对人生。生24:在顺境中把握机会,但更要在逆境中也能像《定风波》中所说的那样“一蓑风雨任平生”,找到心灵的归宿。生25:人生中总有成功失败,在成功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失败时也能够也一种豪情。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26:珍惜现在的年少时光。努力努力!师:接下来,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悠然自得、从容洒脱地读完此文呢?(生齐读全文)师:读得够悠游,所谓风飘飘水扬扬,苏轼落脚黄州,苏轼选择了黄州,而黄州也成全了苏轼,是他人生转折的重要的转变,一个从官场低迷走向心境的巅峰的关键,他部曲、不休、沉淀,最后实现了人生的突围。苏轼的人生光芒四射。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谢谢大家。(40分)【课例评析】

1、文本选择比较大胆。无论是参赛亦或开课,文本选择是关键,通常长度适中的散文、小说或文言文会比较受青睐,但张磊老师所选择的苏轼的这篇《游沙湖》仅200字,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愚笨如我,也就不免揣测:这样一篇短小而又一览无遗的文本,怎么能撑满45分钟呢?而事实证明果然是杞人忧天了。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文言文要将文言、文学、文章、文化有机融合起来,而不要仅盯着文字的理解。”张磊老师便是如此,他注重对文章本身的挖掘,也通过补充林语堂、李泽厚等人的点评,让学生对苏轼及其黄州就文化层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精巧的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由文本一望即知的交游、游览,去探究文本所蕴含的悠游情怀呢?张磊老师在该环节巧妙地穿插了“游”的一词多义的理解,看似不落痕迹,却起到了一字提挈全篇的作用。而这种精心设计的背后一定是源于深入的思考和平时教学经验的积淀,更是其教学能力的体现。

3、机智而有深度的课堂。

苏轼一开始就是悠游的吗?此问看似容易把握,实际是很有深度的,当学生讲到苏轼买田的问题却又难以把握时,张磊老师就顺势一推,问道:“苏轼是一个文人啊,又为何要买田呢?”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却促使学生去思考文人买田背后的深意:文人本与耕作毫无瓜葛,但苏轼却要去买田,可见被生活所迫。但却又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最终达到了悠游的境界,至此,对文本的探究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环节:是什么促使了苏轼的转变。

4、课内外相结合,注重课外拓展。张磊老师注重课外拓展,无论是补充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作以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还是最后以苏轼的词作来说明林语堂的观点进而把握苏轼精神上的转变,都不是为拓展而拓展,始终以把握、理解文本为宗旨。此外,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或集体提问,或个别回答,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达想法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当然一堂课难免有遗憾,张磊老师注重对文本本身的挖掘,注意到了对文本最后“是日剧饮而归”的理解,但还是有一些内容没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