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五章中国古代的节日与节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节庆的基本内涵,掌握其产生的始源和喜庆的主要方式,从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丰富的文化特色。学习目的中国古代节日、节庆的民族特色汉民族的主要节日与喜庆方式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与喜庆方式主要内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和与之相关的节庆活动。各个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生活的方式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他们的节日与节庆活动各有特色,形成各自不同的节庆风俗。它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最为生动有趣的窗口。第一节中国古代节日与节庆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气候温暖、水源丰富、土质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广大地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从事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天”相协调,饱享它的恩赐,过着一家一户的小农生活。中国古代的节日与节庆正是由此而产生,并处处打上它的印记。中国古代的节日与节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天人合一,天人同趣二、源于农事,庆祝农事三、以家庭为单位的节庆活动一、天人合一,天人同趣中国最早的节日和节庆,多是根据气象、天象、物象的变化而安排的人事活动。它以一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天”,是人间节日的依据。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气象(寒暑冷暖的变化)、物象(植物、动物随寒暑冷暖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以便合理地指导和安排各类农事活动,由此而产生了排列计算年、月、日的历法。据古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历法。夏代的历法更加完善,称为“夏小正”,人们称之为“夏历”。节日——根据历法,把一个寒暑周期的“年”划分成若干个时段,每两个相邻的时段都有一个如同竹节一样的分界日,这个分界日即被称为“节日”。四时——一年之中,根据寒暑的变化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时内最初划分为八个时段,共有八个节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十四节气——至秦、汉时期,人们在八个时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二十四个时段,这样就形成了二十四个节日。由于它更加细致地反映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因此称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人除根据气象划分节日外,还在观察天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月亮的变化,以月亮的朔望圆缺,定出一些特殊的日子。如以每月的朔日(初一)为“上日”,又称“元日”。正月的朔日,称为“元旦”。又如望日(十五日)月圆,故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称为上中下“三元”,和八月十五日都定为节日。其中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对于某些节日,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举行一些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欢庆活动,这就是“节庆”。人们在节日里举办丰富多彩的欢庆活动是对“天”的崇敬与回报。正所谓“天人合一”,“天人同趣”。二、源于农事,庆祝农事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由于农事的需要而出现的。以历法岁时为依据的节日实际上源于农事,节日里各种庆祝活动也多是围绕农事而进行的。最早设立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八节”,就是预报农事季候的节日。立春被看作一年农耕又将开始的节日。立春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庆。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参加祭祀庆典的人,都要穿青衣、戴青帽、打青旗,因为青色象征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天子亲临迎春,是祈祷一年风调雨顺,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其后出现的二十四节气,完全是按照农耕的顺序排列的。民间的《二十四节气歌》更是将气候的变化与农事生产一并记述出来,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芒种开了铲……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等。正月初一的元旦,俗称为“年”,在中华民族诸多的传统节庆中,是最盛大的节日。年也是源于农事。元旦是一个欢庆上一年的丰收,又企盼下一年丰收的节日。“年”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它的字形像成熟下垂的谷穗,或像一个人将收割的谷物顶在头上。“年”字最初的含义就是谷物成熟和丰收,因为谷物多是一年一成熟,所以谷物的一个成熟周期就是“年”。中国古代的许多节日,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它们真切地反映了农耕民族节日的特点。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一些原本直接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节日已经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有的甚至已经转化为“平日”,但在某些方面还深深地保留着原始的印迹。三、以家庭为单位的节庆活动节日的庆祝活动也多是在家庭的范围内活动,以家人团聚、增进亲情为节庆的中心内容。如元旦(即现在的春节)时,离开家庭的人,不论离家多远,都要不远千里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全家人在除夕之夜吃团圆饭,其乐融融。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在美酒佳肴之中、在欢歌笑语之中得到增进。元旦期间,家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礼,把祖先们的灵魂请回家中,享受祭奠,实际上这是一种子孙们与先祖们的大团圆。在传统的节日中,之所以选择月圆的十五为节,其原因就是以圆月象征人们的团圆。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正是在八月中秋之夜,“望明月祝团圆”情感的生动写照。那些在节日里离家在外,不能与家人共度佳节的人,将此视为生活中最为遗憾的事。以家庭团圆为主题的四时佳节,同样无法避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事。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家人欢度佳节,尽享家庭的温馨,饱尝天伦之乐,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共同心理和共同追求。第二节汉族的主要节庆日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庆风俗。这些节庆风俗不仅在汉民族中世代传承,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内容,同时也在深远地影响着其他各民族。汉民族重要的节庆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元旦二、元宵节三、清明节四、端午节五、中秋节一、元旦——起源元旦即元月(正月)初一日,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所以俗称“新年”。元就是“一”,日出天明谓之“旦”。中国古代的农历,称一年之始的一月为“元月”或“正月”。清王朝灭亡后,我国采用公历,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的元旦改称“春节”。元旦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是新一年中的万物之始,所以格外受到重视,是所有节日中庆祝最隆重、规模最大、气氛最热烈的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一”。《说文解字》云:“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云:“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元旦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神农氏时代的蜡祭。蜡的意思是寻求一切,蜡祭就是祭祀所有的神。据《礼记》中《郊特牲》和《月令》两篇记载,每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佑助丰收之恩和祈祝下一年的丰收,便于十二月举行蜡祭,祭祀土地神、四方神、主管五谷的司穑神,以及吃田里老鼠的猫神、吃田里野猪的虎神等一切对农事有功的神。报答神恩之后,人们便互相问候,欢享丰收的果实。可见,蜡祭既是对神灵的报恩节、祈丰节,又是人们自己的庆功节、狂欢节和准备新一年生产的春耕节。因为蜡祭都是十二月举行,所以十二月又称为腊月。腊月是送旧月,正月是迎新月,送旧迎新的交汇点就是元旦。正所谓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元旦之日,节庆活动达到高潮,普天同庆,举家欢乐。一、元旦——主要节庆活动汉民族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为祭神飨人,年前家家都要杀猪,俗称“杀年猪”。年猪多是在腊月初八之后杀,故民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1.为了祝贺吉祥,年前家家都要贴春联、窗花和“福”字。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字数多少无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吉祥,多是贴在门上。上联居右,下联居左,横批居上。2.除夕之夜是全家人大团圆的时刻。首先是祭祖,以示不忘祖先传衍之恩。之后是给长辈叩头祝贺,俗称“拜年”,子孙尽孝,以示不忘养育之情。长辈要给幼辈“压岁钱”避邪,实际是表达长辈对晚辈慈爱的亲情和祝福。
3.半夜子时(十二点)是新旧二年交替的时刻,要在院子里摆放供品,燃放鞭炮,迎接财神。实际上,这就是古俗蜡祭中祈神赐丰收的演变。之后,全家人围坐在大圆桌旁吃年夜饭,欢庆全家人的大团圆。席中需饮避邪消灾的屠苏酒,吃饺子。饺子原名叫“扁食”,因是在除夕之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义而名“饺子”。饺子味美而又寓意吉祥,遂成为汉族最为喜爱、最有代表性的食品。4.除夕之夜,要彻夜不睡,俗称“守岁”。家人团聚,尽述亲情,互相勉励,祝福明年有个好开端。5.元旦之日,在天微亮之时,即要开门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仗”。鞭炮多用红纸包裹,爆炸后红色碎纸满地,称为“开门红”,取大吉大利之义。6.元旦之日,人们走出家门,亲友互访,恭贺新喜发财,互致问候,俗称“拜年”。《拜年是元旦时最重要的礼仪。通过拜年,睦邻亲友,增进亲情友谊,消除过去的不快,同心协力,共创新一年的大业。中华民族的重亲情、重友情、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元旦的“拜年”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二、元宵节(一)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日。元即元月(正月),宵即夜。人们以元月十五日之夜为元宵节,又称为“元夕节”“元夜节”。传说西汉高祖皇帝刘邦死后,吕后篡权,诸吕当政。吕后死后,忠于汉室的大臣周勃、陈平等人于元月十五日协力扫除诸吕势力,拥刘恒为帝,是为文帝。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个重兴汉室的日子,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便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共度良宵,以后遂成习俗。元宵节之夜,人们通夜张灯结彩,并举行观灯盛会,所以又称为“灯节”。道教产生之后,奉天、地、水为三元之神,认为上元(正月十五日)是天官的圣诞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为地官圣诞日,下元(十月十五日)是水官的圣诞日。所以在东汉以后,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二)元宵节的主要节庆活动
1.解除宵禁,张灯结彩,通宵欢乐。中国古代自周代起,就禁止民众夜间通行和聚会。汉代祭太一神,可以通宵张灯,开弛宵禁之端。南北朝时,元宵夜张灯庆贺已蔚然成风。唐代时,道教、佛教盛行。唐玄宗接受西域和尚婆陀的请求,在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十五“燃灯表佛”,开长安城宵禁,“作灯轮高二十丈……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又命宫女数千及长安少女少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此后,围绕点花灯、观花灯而进行的节日欢庆活动便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据说,将元宵节张灯结彩作为法定之事,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宋代将放灯三夜增为五夜。明太祖朱元璋时,又将放灯时间延至十夜,元宵节观灯盛况空前。这一风俗直至当代,进一步发展,更加精彩。2.元宵节吃元宵。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汤圆内核为各种味道的甜馅,外裹糯米面做成的皮,形圆如珠,故俗称“圆子”。因为它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因节而名,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月圆、食圆,象征着全家大团圆。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节日。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时为四月五日或四日,时气温升高,万物萌新,故称之为“清明”。不过,在古代清明并未成为节庆。但在它的前一天或两天,却有个颇受人重视的寒食节。寒食节的节庆活动是禁火寒食和扫墓祭祖。
相传,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一位贤人。在晋文公重耳作为公子流亡期间,他一直相随,忠心不二。一次重耳饥饿无饭,他毅然割股为食,备尝艰辛。后来重耳即君位,是为晋文公。文公为君以后遍赐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没有表白自己的功劳,带着母亲一同隐居在山中。后来晋文公闻知,十分懊悔自己的疏忽,多次派人入山寻找不得,便决定放火焚山,以促使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但介子推非但没有自己走出,反而被熊熊大火烧死。晋文公难过不已,便下令将烧山之日定为禁火的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据学者考证,禁火寒食之俗早在周代就已经存在。介子推的故事是后人附会的,是对他有功不居的清高品德的敬仰。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日期十分接近,久而久之两者交融在一起。于是原本是“清明忙种麦”的农事节气,变成了纪念先人的节日。据说,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而为一始于唐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一诗,其中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这说明当时人们已将这两个节日融合在一起。三、清明节——起源1.由于受儒家重祖爱亲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非常重视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它是清明节的中心内容。宋代时更加重视清明节。朱熹在他所辑的《通礼》一书中,对扫墓的具体仪式予以专题说明。文中说:届时,人们需衣着素服,备好酒肴及割草斩木的工具,至墓前加土、剪除杂草、修整树木、焚化纸钱,举行祭奠。这是对传统习俗的记述和进一步的规范化。时至今日,汉民族清明扫墓基本上还在沿续这一古老的仪式仪程。清明节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后来又增加了纪念英雄先烈的内容。每逢清明,人们都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去祭扫烈士墓,不忘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2.清明的节庆活动,由扫墓祭祖又衍生出“春游踏青”的习俗。清明时节,莺飞草长,万物勃发。经过漫长沉闷的严冬,人们正好借扫墓之机,饱享秀丽的春光。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真是清明踏青、逍遥自娱的千古绝唱。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真切地记载南宋临安城(今浙江杭州)的人们在清明节踏青春游的热闹情景:“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浓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见明人陈堦《日涉编》卷三106条引)3.在民间,伴随着踏青,而有插柳之俗。踏青归来的人们,折柳枝编成柳枝圈戴在头上。妇女还常常将小柳枝插在鬓旁,祈盼青春常在。有民谚云:“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另外,人们还在门楣上和井旁插柳,以求避瘟镇邪。清明节不仅是汉民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孝亲敬贤的美德的体现。三、清明节——主要节庆活动四、端午节——起源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唐代以前称“五月五”,又称“重五”,而无“端午”之名。唐、宋时期,才出现“端午”的名称。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说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一说是纪念孝女曹娥。据晋人虞预《会稽典录》(收入《回明丛书》)载,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她的父亲因迎伍君神落水而死,不得其尸。曹娥寻找多日不见,遂投水而死。三日后,与其父的尸体一起漂出水面,当地人感其孝,于每年五月五日祭悼她。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传说。《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源于古代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族举行龙崇拜的节日。从史料记载来看,端午的节庆活动,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行了。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就记载了每年五月五日煮食粽子的情况。四、端午节——主要节庆活动1.禳毒逐疫
端午入夏,百病易侵。民间习俗把农历五月视为“凶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民谚。特别是五月五日更是忌讳的焦点。因此,最迟在汉代,人们就把端午节视为禳毒逐疫之节。端午节家家采驱百病的艾蒿或菖蒲棒挂在屋檐下,门上悬避邪的桃木剑和装仙丹的纸葫芦,在室内墙上正中,斜贴一张“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的剪纸,斜与邪同音,表示驱五毒之邪。这一天要饮避邪解毒的雄黄酒,并用雄黄酒在小孩的脑门上写一“王”字,象征老虎,以驱百害。还要腕系避瘟驱鬼的五彩线,衣襟上佩戴麻制的小扫帚,表示立马(麻)将邪毒扫除干净。总之,通过种种活动,禳毒逐疫,以确保人的健康。2.竞渡赛舟南北朝时,端午竞渡赛舟遂成风俗。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说:“自唐以来,治竞渡船,务为轻驶。前建龙头,后竖龙尾。船之两旁,则为龙鳞而彩绘之,谓之龙舟。”所以,端午竞舟又称为“赛龙舟”。竞赛时,江湖之中,龙舟竞发,赛手击浪,众人呐喊助威,场面极为壮观热烈。竞舟之俗,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3.餐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家家互赠,人人必食。传说食粽子的习俗也是源于纪念屈原。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为哀悼他,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他。汉朝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说自己见到了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告诉他人们往年投入江中的筒米,都被蛟龙所窃夺。今后若再惠送,可用栋树叶包裹,以五彩线捆缚,蛟龙最惧怕此二物。从此世人做粽,并带五彩线和栋叶,遂成风俗。这当然是附会的传说,不过它却表达了人们对不肯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屈原的敬仰怀念之情。它是中华民族善恶观的真切体现。五、中秋节——起源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因为它在秋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仲秋)。八月十五是望日。这时秋高气爽,昼夜等长,月亮在正东,太阳在正西,阳光直射在月亮上,所以中秋这一夜的月亮最明亮、最皎洁。故古人诗云:“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古人选择这一天作为中秋佳节。据学者考证,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远在周代,就已出现了每年中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又据《礼记》等书记载,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月礼,称为“夕月”。至晋代就有了关于中秋赏月的记载,但其时尚未形成风俗。至唐代,中秋赏月成为一种遍及社会各界的风俗。据统计,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诗作中,单以中秋和八月十五为题的诗,就达七首之多,足见当时欢庆中秋的活动对人们生活影响之深。宋太宗年间,皇帝正式下诏,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三大节日。从古至今,盛庆不衰。五、中秋节——主要节庆活动1.拜月赏月
祭拜月神,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拜月赏月这一习俗承袭于中秋节的活动。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当空之际,家家在露天的庭院中摆上圆形的桌案,摆上圆如明月的月饼和各种圆形的秋收之果,如西爪、苹果、葡萄、大枣等。拜月礼由女家长主持,俗有“男不拜月”之说。实际上是男女都拜,只不过是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祈祷月神保佑全家人平安大团圆。拜月之后,自然就是赏月了。圆月中天,清辉如水,触景生情,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多少咏月名句都出于中秋之夜。2.品食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是中秋节的应节食品。自古以来,中秋团团圆圆吃月饼已成惯例。届时,家家互赠月饼,祭月后全家共同分享。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月饼之名,最早见于南宋人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一书。宋代,月饼已经是广为流行的中秋节的应节食品。月饼形圆馅甜,象征着生活甜美、幸福团圆。互赠月饼和吃月饼,即祝贺家庭美满、幸福、团圆。中秋节赠送月饼、分食月饼之俗,据说是始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太宗举行盛大集会,欢庆李靖征突厥凯旋,接过吐蕃商人所敬的彩色圆饼,指着天空高悬的明月,高声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他将饼分给群臣共食,同享胜利的欢乐。以后便流传为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由此看来,月饼本是少数民族的食品,最初称为“胡饼”,因为用于赏月而称为“月饼”。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说法,认为八月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元末。据说张士诚在发动反元起义时,将起义的时间写成纸条放在月饼馅里,上面写“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综观中秋节节庆活动的内容,实际上中秋节是在祭月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庆丰收之节、祝团圆之节。第三节少数民族的主要节庆日一、藏族的洛萨节与雪顿节洛萨是藏语“年”的音译,即藏历年,是藏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藏历基本上与汉族的农历相同。但藏族过藏历年的日期各地不尽一致,拉萨地区以正月初一日为新年,年楚河地区(雅鲁藏布江支流)以十二月初一日为新年,昌都地区以十一月初一日为新年。各地欢庆新年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在拉萨地区,人们在十二月中旬即开始准备过年,各家浸泡青稞,然后用酥油、面、糖炸“喀赛”(油炸食品)。新年前夕,各家清扫庭院、屋室,铺上新卡垫(毛织花毯)。十二月二十九日前,要准备“切玛”,即在一个木制的斗中,一半装上炒熟的麦粒和蚕豆,另一半装上糌粑炒面和人参果,上面插青稞穗,点缀一些小块酥油,将它供奉在神案正中。“切玛”代表过去一年的好收成,预示新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除夕之夜,在厨房正中的墙上用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画上象征吉祥的“”符号。有的还在房梁上画许多白粉点,表示粮食满仓,营造出一派喜庆的气氛。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用牛羊肉、萝卜、面等制成的面团饭,藏语称为“古突”。面团中放有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物,吃饭时,如吃出石子,预示新一年中心肠硬;吃出羊毛,预示心肠软;吃出木炭,预示心肠黑;吃出辣椒,预示嘴厉害。吃出这些东西,都要吐出来,引起全家人的哄堂大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正月初一,家家在屋顶上点燃象征吉祥的松脂,屋子里要陈列上染色的青稞、麦穗和油炸的食品“喀赛”等,象征吉祥富裕,企盼新一年的丰收。早晨天不亮时,妇女要去河边背回吉祥水,全家人都要用它洗漱饮用。老年人也要去河边背回吉祥水,用来喂牲口,象征人畜一年平安。之后,全家人换上新衣,按辈份依次坐好,长辈拿来“切玛”,每人抓食一点。长辈祝晚辈“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祝长辈身体健康。正月初二,亲友互相走访,互致“扎西德勒”,更亲近的人还要互献哈达。主人要用“切玛”来招待客人。吃“切玛”时,客人要先用拇指、食指、中指拈起一点糌粑抛向空中敬神,再拈一点糌粑和青稞送进自己的嘴里,以表示对主人盛情的感谢。然后依次入座,饮酒聊天,或弹琴、唱歌、跳舞。节日期间,在空场或空旷的草地,大家围成一个大圈,欢歌起舞,或举行角力、拔河、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或表演一些传统的藏戏节目。人们如醉如痴,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一、藏族的洛萨节与雪顿节藏历六月十三日是藏族的雪顿节。“雪”是藏语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据说雪顿节起源于藏传佛教对僧侣进行布施的一种宗教仪式。公元14世纪末,宗喀巴创建格鲁派(黄教),极力强调不杀生。藏历五月中旬以后,气候变暖,百蝶繁生,人们走路稍不留神就会踩死路上或草地上的各类小虫。为了避免踩死小虫,黄教各寺庙便禁止僧侣们外出,关门修炼。直到六月十三日开禁,才准许僧侣们出寺下山。信徒们敬佩他们珍爱生灵的修炼,纷纷拿出酸奶子来进行施舍。僧侣们除了饱享酸奶子外,还可尽情地欢乐玩耍。年年因循,遂成风俗。二、穆斯林的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古尔邦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教徒们的盛大节日,又称为“库尔班节”。它与开斋节、圣纪节并列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我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甘肃的东乡族、保安族,青海的撒拉族,以及散居各地的回族穆斯林等都过古尔邦节。由于这个节日以献牲为主,所以又称为“献牲节”“宰牲节”“忠孝节”等。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尔德·古尔邦”。“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的意思是牺牲、献身。古尔邦节一般是在回历的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这几天正是伊斯兰教徒在麦加城朝圣的高潮,各地的穆斯林也举行祭祀朝圣的活动。古尔邦节的来源与古代阿拉伯的宗教传说有关。据说,“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的启示,命他杀死爱子伊斯玛仪作为献祭的牺牲。实际上这是真主在考验他的真诚。易卜拉欣毅然接受真主的旨意。次日,当易卜拉欣正要宰杀他的爱子的一瞬间,真主派使者牵来一只黑羊赶到现场,代替了伊斯玛仪。从此,古阿拉伯人便以此日(十二月十日)为宰牲献祭的节日。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便承袭了这个节日,并且非常重视。过节前,家家户户要清扫好房屋,制作精美的糕点。过节之日,人们清晨沐浴,更换衣装,庄严地去清真寺。聚齐之后,由阿訇率领步入礼拜大殿,举行礼拜,向麦加方向朝拜,阿訇宣讲真经教义,人们互拜,道“色俩目”(平安),互相祝福。然后举行宰牲礼仪,宰后分送亲友和穷人。礼后,走访亲友,互拜礼毕,主人设宴,请亲朋好友回家。有的还要举行歌舞大会或其他各种娱乐活动。在庄严的宗教节日中,人神共娱。二、穆斯林的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开斋节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又称为“肉孜节”。时间在回历十月一日。
开斋节源于宗教,是穆斯林斋戒一个月期满的节日。按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规定,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按照回历,九月是斋戒月。斋月期间,穆斯林每天在日出之前进食,在东方发晓至日落时禁饮食。在斋月期间要克制一切私欲,杜绝房事,以表示对真主安拉的忠贞。斋月的第27天晚上,称为“盖尔德夜”,要举行礼拜、讲经、施舍等活动,传说这是安拉降《古兰经》之夜。斋月的最后一天要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回历十月一日)即行开斋。开斋节要过三天,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房屋、厕所,将清真寺打扫干净。开斋之日,要在清晨沐浴,身着盛装,手持经香,去清真寺礼拜。在阿訇的主持下,向麦加方向朝拜,拜后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担保合同
- 安全用电施工协议书模板6
- 2024年度船舶租赁合同:航务管理与运营
- 2024年度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社交电商平台商家入驻合同:平台与商家之间的经营规范和费用结算3篇
- 2024年度电影项目评估与审计合同
- 《对数函数课时》课件
- 2024年度体育用品销售区域运营合同
- 2024年度国际汽车销售与维修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新能源车辆销售与维修服务合同3篇
- 动环监控系统fsu现场安装调测操作指南
- 如何给领导拍照课件
- 小学生气象知识问答【问答题】
- 科技政策及科技项目
-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课件
- 企业人才库建设课件
- 我是一只有个性的狼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 积极心理暗示课件
- 202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A卷)
- 绽放校园文明之花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课件
-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