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明清工艺美术_第1页
第七章明清工艺美术_第2页
第七章明清工艺美术_第3页
第七章明清工艺美术_第4页
第七章明清工艺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明清工艺美术2014年11月25日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织绣工艺第三节陶瓷工艺第四节金属工艺第五节漆器工艺第六节家具工艺第七节雕刻工艺概述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导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一、社会背景统治阶级的改革;中外贸易;明代科学成就,明手工业进步。二、丝织:1,南京云锦,库锦、库缎、妆花。2,苏州仿宋锦图案秀丽,色彩淡雅。“重锦”,明豪放,清代秀丽。3,缂丝,明代大量用金,技术提高,双面透缂,三色金缂丝,水墨缂丝,三蓝缂丝。4,棉纺织印染,松江、嘉定为中心,明细分工,工艺成熟。5,刺绣,宫廷复杂鲜艳,富丽,实地绣;民间广泛自由,色鲜但朴实,五大名绣,苏、京、蜀、广、湘。四、金属工艺宣德炉,景泰蓝五、漆器雕漆,脱胎,彩漆,填漆清衰弱,剔彩漆。六、明式家具14---17世纪灿烂辉煌,特点:简、厚、精、雅、三、陶瓷工艺:1,青花,钴颜料,釉透明,温高,宣德典型。2,釉里红,铜红原料作着色剂,康熙时发色稳,成品率高。3,彩瓷,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4,紫砂器、珐华器。明清工艺总的发展趋势是华丽、繁缛、大气。制作技术大有提高,但其艺术性已无法同元代以前相比。当然,这样说并非要否定明清工艺所取得的成就。在有些领域的工艺品中,产生了新的品种和制作技术。如陶瓷、雕漆、玻璃、珐琅、民间工艺得到较大的发展二、织绣工艺

明清手工纺织、印染、刺绣工艺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机织工艺显著进步。明清纺织业最发达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主要是北京,全国出现了苏、杭、宁、粤、湘、蜀、京等闻名海内外的织绣产地(一)明代织绣明代的织绣工艺,在工艺技术、花色品种方面都取得了比元代更大的成就。明代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了对桑、棉、麻种植的强制政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染织生产的管莛,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管理机构,如工部所属有文思院、织染所,内府监局所虞肓内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尚衣监等,迁都北京以后南京有南京织染所、南京内织染局等,许多地方则设有织染所,这些官方机构管理和垄断着明代的染织生产。同时,民间染织工艺生产也得到继续发展。明代的织绣工艺成就主要体现在丝织、顾绣、棉毛麻织等方面。1、丝织明代的丝织有四个大的产区,即江浙、四川、山西和闽广地区。江浙是明代丝织生产的中心,产量最大,质地较精美,苏州、杭州、嘉兴、南京等都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地。明代的锦缎按制作技术和艺术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妆花、本色花和织金银三种。妆花是明代新创的一种多彩丝织物,用许多不同色线织成,花纹一般较大,色彩异常丰富,故有“走马看妆花”的比喻。其织法是:将一般通梭织彩改作分段换色,用各色丝线的纬管,以通经断纬之法作局部控花妆彩,使一件织物上可织出十多色以至二三十色,绒纬突起,精美富丽。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的“绿地花卉樗薄纹妆花缎”一件,以牡丹、莲花、茶花、菊花组成樗蒲纹,花纹横向排列,纵向交错,整幅作品构图匀称,色彩丰富,织工精细,采用金线绞边方法,更使其辉煌悦目,这是一件明代妆花丝织物的优秀作品。本色花又称为库缎或摹本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有亮花和暗花两种,亮花织纹组织多浮于缎面,暗花织纹组织很少浮于缎面,都是由经纬组织的不同变化而形成的。

织金银是在缎地上用金线或银线织出花纹。定陵博物馆藏有明代的“团龙纹织金妆花缎”,富丽华贵,工艺细腻,为明代一件重要的织金银丝织物。

明代锦缎的图案组织形式多样,主要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形等。其中的缠枝最具时代特色,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图案组织,它以连续的波状为骨架,相问排列各种花朵,枝间饰以勾卷状的叶片明代锦缎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云龙凤鹤,这类纹样在明锦中比重最大:②花草鸟蝶;③几何纹,有万字、锁子、回纹、龟背、盘绦、如意、八达晕等,多具有吉祥祈福之含义;④古祥器物福寿字等:⑤樗蒲纹,樗蒲本是古代一种赌具,为两头尖呈果核状的形式,后成为明代一种流行纹样,樗蒲或本身作为纹样,或作为图案的轮廓,内饰其他纹样,变化多端,形式优美,为人们所喜爱。

总的来说,明锦缎纹样单纯明快,气魄豪放;色彩饱和而讲究对比;装饰精致而富于程式化,具有淳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完全有别于清锦缎之细腻繁密、纤弱繁冗。明中期织锦云鹤纹一品方补明锦樗蒲纹八达晕加金锦“卍寿”折枝花卉纹改机花纹摹绘图2、顾绣明代的刺绣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北绣讲求实用,南绣注重观赏,画绣中最出名者为“顾绣”。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故称之为“顾绣”,又称为“露香园绣”。顾名世之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所绣字画,气韵生动。到顾汇海之侄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最有成就。她谙通六法,刺绣最精巧,鉴赏水平高,刺绣粉本多临自宋元名画,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既富有质感又有气韵,同时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是对宋元名画的再创造,很受当时的文人墨客的喜爱。其所绣作品被称为“韩媛绣”,名噪一时,为人们所珍爱韩希孟顾绣洗马图

顾绣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多选择古人名迹为绣稿;②在绣法上,凡针法不及之处,均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效果;③擘丝极细,其发绣中的发丝,有的仅为0,03毫米,绣出的线条比男子的一根头发还细:④针法丰富,常用针法有擞和针、滚针、施毛针及网绣等。这种仿画刺绣对以后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金地凤凰花卉纹缂丝明直径30-31厘米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地组织以捻金线织出,图案用五彩丝线缂成。一凤一凰,雄飞雌从,自由飞翔,背景有飘动的祥云、盛开的花朵、起伏的山峦、汹涌的波涛。色线逐层退晕,浓淡相间,图案喜气洋洋,富丽华贵缂丝山水图轴清高108,宽68.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用色以蓝绿为主,以平缂加画手法表现山峰奇崛、水面生波、万木苍翠、宅舍清幽的景象。作于乾隆时,原系清室藏品,幅面钤有朱色玺印九方剌绣罗汉图明

长27.8,宽2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是刺绣十六应真册的第十七页,全册共十八页,表现的都是罗汉修行的情景。册页以白绫为地,用细绒线绣出轮廓,用墨及淡彩略略渲染,简洁优雅,颇有白描风范。这种画绣结合的方法,是顾绣的一大特点刺绣芙蓉鸳鸯图轴

高140,宽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衣线绣是北方民间的传统刺绣品种,它多以暗花绫做绣底,用加捻的双股丝线绣花。明代山东地区的鲁绣即以衣线绣驰名,它以淡黄色的折枝花鸟纹暗花缎为绣底,绣线配色浓重,可掩盖绣底上的暗花,隙地则露出暗花,使图案和色彩层次丰富。绣花温柔和美,是明代鲁绣中的杰作

(一)清代织绣清代的织绣工艺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清代设有专门的染织管理机构,在北京有织染局,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有织造官,管理“缎纱染彩绣绘之事”。织绣工艺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丝织、刺绣等方面。1、丝织

清代丝织工艺的产地主要在江南、四川、广东等地,其中南京、苏州、杭州已成为全国丝织的中心,这里的丝织品种类丰富,织造精美。清代的丝织工艺在早、中、晚三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早期继承明代的传统特色,多用几何骨架,小花小朵,严谨规矩;中期受外来图案的影响,纹样繁缛,色彩华丽,带有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痕迹;晚期则喜用折枝花、大朵花,淳朴豪放。清代丝织种类繁多,名目多达数百种。最有名的有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和缂丝工艺等。

苏州是清代三大织造中心之一,它主要生产宫廷服用赏赐的各种丝织用品,有袍、褂、披肩、袖领、驾衣、伞盖、飘带、佛幔、经盖、被褥、补子、战甲等品种,纹样有龙、凤、翎毛、花卉、人物、云纹等。宋锦为苏州丝织品的特产,因花纹、色彩多仿自宋代,风格秀丽典雅.故称为宋锦或宋式锦,在明代即已出名,到清代得到更大发展。

蜀锦是四川的传统丝织品,历史悠久,明末曾受摧残,清代得到恢复和发展。它以经向彩条起花为主.保持着唐以前经锦织造的特点。主要品种有:方方、雨丝、月华等,方方即经纬呈色的格子锦;雨丝利用经线色彩的宽窄变化而呈现图案:月华则利用经线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呈现图案。蜀锦质地软薄,适于作室内铺陈之用.风格独特,地方特色甚浓。

云锦亦为清代的著名丝织品,是南京丝织品的特产,由于它纹彩鲜艳,金光闪耀,装饰性强。美如天上的彩云,故民问称其为“云锦”。云锦在明代即已非常出名,到清代更加发扬光大。云锦的品种有妆花、库锦和库缎三种,妆花为云锦中最华美者,它用过管的方法,在织造时边织边配色,在同一排的几个花朵上,可出现完全不同的色彩,一般为6色或9色,可多至18色,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妆花花纹多保留明式的风格,花形硕大饱满,端庄大方,程式化明显.装饰味很浓。其中有一种妆花,是在缎地上起彩色花纹,同一纹样,同一色彩,全幅完全用金线织出地子.上面再织出多彩花纹,称为“金宝地”,这是妆花中的珍品。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折枝攻瑰花金宝地一件,在红色四枚不规则的斜纹地上,以黄线和捻金线作纹纬织大叶纹,又以五彩绒丝线织花篮,在其左右饰对称的折枝玫瑰花。色彩有红、粉红、绛红、白、深蓝、月白、湖色、深绿、浅绿、黄等,采用了三种织金的方法,立体感强,灿烂夺目。库锦和库缎,是因织成后送京师的缎匹库而得名。库锦全用金线或银线织出,花多地少,花朵较小,它又称为库金或织金。库缎则一般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花纹多为团花,因织造时经线的不同交织,常形成暗花和亮花的不同艺术效果。

清代缂丝工艺与明代风格差别不大,以乾隆时期最为发达。多以书画为蓝本,流行大件作品,清代的大件缂丝作品有的高达丈余。缂丝工艺主要用于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装、室内陈设等。清代乾隆缂丝“岁朝图”,图中绘有两只花瓶,瓶中分别插有梅花、天竺、水仙等设色花卉,花卉色彩或艳丽或淡雅,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而花瓶旁一只正偷吃东西的松鼠则为画面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情趣。这是清代一件有名的缂丝作品。2、刺绣清代刺绣主要有陈设欣赏品和生活日用品两大类,而以生活日用品作为刺绣的主流,它包括衣裙鞋帽、被褥帐枕、家具饰件、佩饰小品等。装饰题材主要有花鸟、山水、人物、吉祥图案等,多表现一定的主题和含义,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常用的吉祥图案有龙凤、麟狮、鹤雀、百兽、百鸟三友、四君子、五蝠、八宝、八仙、八吉、福禄寿喜等。图案组织形式有团花、皮球花、开光,满地、锦纹等多种形式,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清代刺绣各地特色迥异,形成了不同的刺绣体系,主要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鲁绣、汴绣(开封)、瓯绣(温州)、汉绣(武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苏绣、粤绣、蜀绣和湘绣.被称为“四大名绣”,而京绣、鲁绣、汴绣和瓯绣也小有名气,被称为“四小名绣”。(1)苏绣苏绣产地以苏州为中心,历史悠久,宋代这里已有作坊集中的“绣线巷”,明代则是“家杼轴而户纂组”.而清代更以“绣市”而著称。苏绣有实用性绣品和欣赏性绣品两大类,精工秀雅的实用苏绣一向为清宫廷所喜爱,而民间刺绣服装则以工细的“吴服”闻名海内外。苏绣的针法有:平针、套针、抢针、施针、打子、拉梭子、松子针、刻鳞等40多种。苏绣的主要特点是针脚细密,色调典雅,构图紧密,装饰味浓厚,有人将苏绣特点归结为八个字:即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平即绣面平服:齐即轮廓齐整:细即针线纤细;密即针脚紧密:匀即疏密有致:顺即丝理圆顺;和即色调调和;光即光洋鲜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苏绣先春四喜图轴,画面以四只喜鹊象征“四喜”,再配以梅花、茶花、水仙象征初春,整个画面活泼而稳重。以套针法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其间加以缠针绣法,并在坡处以笔添画,为典型的苏绣作品。湘绣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的绣品总称,它在清代后期形成独立的体系。对湘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安徽人胡莲仙和长沙人魏氏。光绪年间.胡莲仙和湖南湘阴人吴健生结婚后,在长沙司门口开设“吴彩霞绣坊”,与长沙魏氏切蹉刺绣技艺,以狮、虎等猛兽为主,多染色衬地,在上面施绣,渐自成体系,湘绣之名,也开始为人所知。湘绣针法多用施针,此外有双印、四印、齐、柔、填粉、参、毛、横、直、斜、叠、砌等针法。湘绣种类以绣制日用品为主,也有绘画性题材的观赏品。题材以狮虎等猛兽最有特色。湘绣的特点是具有写实的作风,物象的真实感较强;强调色彩的阴阳浓淡,配色以深浅灰及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4)

蜀绣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和主要产地的绣品总称。蜀绣早在晋代就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中期以后,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顾绣和苏绣的优点,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绣之。蜀绣产品除欣赏品外,多为衣裙、被面、枕套、幔帐、桌围、鞋帽、椅垫等,远销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蜀绣的传统针法有近百种,常用的有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30多种,各种技法交错使用,既能表现花鸟、虫鱼等细腻的物象,又能表达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也能细致传神地绣织人物形象。蜀绣多用成都生产的绸缎进行绣制,用线工整厚重,设色明快鲜丽,花纹集中,富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一般把蜀绣的特点概括为四句话:“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在四川,蜀绣普及达到了“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程度。京绣京绣为“四小名绣”之首,是明清两代以北京皇室绣为中心,在为宫廷制作各种御用绣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特色的刺绣。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做工精细富丽。清代不仅刺绣工艺发展成就突出,绣手名家辈出,而且产生了颇有影响的刺绣理论专著。清道光年间,著名的刺绣艺人丁佩著《绣谱》一书,共两卷,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章,总结了刺绣经验,对刺绣艺术进行了精辟论述。如她提出了“能、巧、妙、神”的美学原则,总结了“齐、光、直、匀、薄、顺、密”的刺绣特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绣谱》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部学术专著。清代另一著名的刺绣艺人是苏州人沈寿(1874~1921),从小学绣,12岁就能把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等名家画作仿绣得惟妙惟肖,15岁即名扬苏州城。光绪年间任当时的农工商部女子绣工科总教习,曾受命去日考察工艺美术教育情况,回国后创造了散针、旋针针法,后在天津设立“自立女工传习所”,教授绣艺,1920年沈寿在病中口授《雪宦绣谱》,经人整理成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道等部分,总结了苏绣的艺术实践经验,对我国刺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三、陶瓷工艺明清瓷器向多样化、普及化发展。在品种、制作手法、彩饰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明青花从成化年间起,器胎变薄,呈青灰色。嘉靖、万历时产量大增,图案花纹丰富多彩,饰以人物、山水、花卉、禽兽及寓意吉祥与谐音的纹样。但纹饰略觉零乱。清康熙时代的青花,色呈宝蓝,莹澈透亮,渲染分明;晚清青花淡雅明快釉里红瓷在明及清初仍较流行。成化、宣德时的“西红宝石末”烧成的瓷器呈现暗红、鲜红等不同色泽,价值昂贵(一)明代陶瓷1、瓷器工艺明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明之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之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因而,明代以来,原有的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的陶瓷装饰方法逐渐退居其次,代之而起的是青花、五彩等画花的方法。这是中国陶瓷装饰进入成熟阶段的的关键时期。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有“瓷都”之美誉。明代陶瓷工艺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并有新的创造,但总体而言,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明代瓷器:主要在青花、斗彩、五彩和单色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青花青花在元代烧制成功后,到明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由于明代民窑禁烧五彩瓷器,惟独青花不限,因此全国各地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制青花,为明代青花辉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宣德时期是我国青花的黄金时代,素有“青花贵宣德”之说。宣德青花具有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的主要特征。

其所用青料有三:一是采用进口的青料,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苏泥勃青”,其色浅者如天蓝,深者似靛蓝,鲜丽纯正,浓重处有铁锈似的黑斑,闪烁出金属般的光泽,层次丰富,产生深浅浓淡的自然美,大有写意水墨画的意趣;二是采用国产青料,其色泽淡雅,纹饰清晰;三是采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青料,所制青花色彩有浓淡阴阳之分,层次感强,装饰效果好。历代评瓷家对宣德青花予以高度评价,盛赞其“造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堪称瓷、色、画三绝”宣德青花装饰花纹题材多样,有鸟兽、鱼虫、花卉、草本、云龙、海水、人物等,尤以海水云龙和缠枝牡丹为盛。花大叶小,往往先画细线再行渲染。器皿多大盘,有直沿、折沿等式样。如明代宣德青花海水双龙扁壶,以“苏泥勃青”为釉料,色泽深艳,腹部饰满海水龙纹,颈部饰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龙腾水溅,画意豪放,笔触流畅,为明代青花中的代表作晶。传世的景德镇官窑宣德款青花瓷器还有《青花龙纹高足碗》青花是明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其艺术风格多姿多彩:宣德青花之浑厚,成化青花之清雅,嘉靖青花之逸趣,万历青花之秀美,可谓姹紫嫣红,风采各具,共同创遣了明代青花的辉煌。青花海水龙纹扁壶明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嘉靖青花龙纹寿字盖罐青花花卉纹碗

明成化

高6.8,口径15.4,足径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碗是成化青花瓷的代表作品。成化青花瓷器造型不及宣德时丰富多样,而以小型器物见长,轻巧玲珑。所用青料为江西乐平所产的“平等青”,基本不用进口钴料,青花色调趋于淡雅,蓝中泛灰青。画风细腻,采用分水(即渲染)手法,表现出物象不同色阶的层次变化,增强了装饰的绘画效果明成化青花阿拉伯文罐

明正德

高36,口径13.5,足径17.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以阿拉伯文(亦称回文)作瓷器装饰,永乐、宣德时已出现,至正德时较为流行。阿拉伯文有的作主题纹饰,有的作辅助纹饰,穿插于花草图案之中,优美的书法与纹饰和谐统一。这些阿拉伯文的内容多为箴言或古兰经文,与当时回教的兴盛有关,带有这灯装饰的瓷器多是为穆斯林制作的,用作外销瓷(2)斗彩斗彩在成化时期烧制成功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斗彩又称为逗彩,即在胎上先用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

成化斗彩烧制成功:一是因为它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釉上红、绿彩,开始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且色彩丰富,协调融合,争奇斗艳;二是因为它改变了过去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单一独立的特点,而是釉上各种色彩按图秉填绘在釉下青花轮廓线的中间,如弛朵及叶子均有青花勾的边,而五彩则不然,花朵和叶子均无青花勾边,青花色泽单独存在于某一纹样上。斗彩有填彩、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多种技法:填彩即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点彩即釉面仝部为青花,偶尔加几点彩色作为点缀;覆彩即将彩色覆盖在青花花草之上;染彩是指在青花花纹的边外,渲染浓淡深浅如晕状的色彩;加彩是在青花的某一部分增加一种彩色,与青花显出两种色调的对比。这些多样的施彩方法,是成化时期新创造的。

成化斗彩造型上小巧,多小件作品,尤以酒杯著名。成化鸡纹酒杯,又称鸡缸杯`以子母鸡为题材,表现母鸡带小鸡觅食、玩耍的情景,颇具浓厚的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息。造型小巧玲珑,制作精致,为人珍爱。成化斗彩胎釉精细,呈乳白色,莹润似玉;色彩绚烂,色调鲜明而柔和;绘画线条精细流利,纹样设计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斗彩子母鸡纹缸形杯成化斗彩是明代彩瓷发展的卓越标志之一,历来有“首成化、次宣德、次永乐、次嘉靖”之评,又有“彩瓷贵成化”之说。成化斗彩瓷器在当时便“价值连城”,—对成化斗彩酒杯,到万历刚期,已是“博银百金”了,其贵重可见一斑。

(3)五彩五彩指以红、绿、黄、褐、紫等釉上彩为主,或以釉下蓝色为主,交替错综,华美艳丽的一种彩绘瓷器。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万历五彩瓷器,主要是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当时尚未出现釉上蓝彩,故以青花的蓝色作为画面的一种颜色,同釉上的红、绿、黄、紫、褐等构成丰富多样的色彩。万历五彩,花纹布满全器,以色彩饱和浓艳而著称,有纯朴豪放之感。

五彩鱼藻纹罐万历五彩瓷器造型除传统的盘、碗、洗外,还追求形制高大而新颖奇巧的罐、瓶、尊、提梁壶、鼎、笔船、印盒等造型。在装饰上多采用镂空和开光工艺,纹样主要有:龙风花鸟、婴戏、百鹿及具有道教、佛教思想意识的图案。色彩浓艳凝厚,青花不仅作局部的渲染,而且与红绿彩共同起主要色调的作用。有专家认为,传世万历青花五彩瓷器确实达到了玲珑华丽的境地。

明万历青花五彩莲龙纹镂空盖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便是此时的一件代表作品。该瓶腹部镂雕九个形态各异的凤凰作主纹,辅以如意、蕉叶、折枝花鸟、锦地花卉等纹样,色彩华丽,装饰新奇,代表了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高超水平

4)单色釉明代的陶瓷艺人们在单色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成为明代瓷器中的一绝。大大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技法。突出的成就有:白釉,永乐年间的“甜白”最有特色,它呈色温涧,恬静洁白,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美誉,很适宜填绘五彩,成为彩瓷发展的先决条件。

甜白釉爵红釉,有永乐“鲜红”,“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如永乐红釉高足碗,印有云龙纹,釉色鲜艳,碗心篆刻“永乐年制”字样。有宣德的“霁红”,“其明如贵,其润如玉,其红如鸡血”,又称为鸡红、积红、宝石红等

红釉僧帽壶蓝釉,有永乐的“翠青”,深蓝厚润,闪宝石光泽,纯静稳定,又称“霁青”。有宣德的“霁蓝”和嘉靖的“霁蓝”,前者釉色纯静明亮,深沉古朴,常于眙上划出阴纹,使釉内含有暗花,为蓝釉上品;后者色泽妖艳,是由崔国懋仿宣德的制品。

蓝釉白花牡丹纹盘黄釉,有弘治的“娇黄”,色彩纯正,匀净莹润,以“浇釉法”施釉,又称,“浇黄”。有嘉靖的“深黄”,呈色柔和文雅,万历年间流行,后又演变成“鱼子黄”、“鸡油黄”等色釉。黄色为宗庙祭器用色,嘉靖九年定名“方丘黄色”

黄釉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绿地金彩缠枝花纹碗绿釉,有宣德的“绿釉”,成化和正德的“孔雀绿”。如上海博物馆藏有成化孔雀绿青花龟藻盘一件,呈色碧翠明丽而雅致

除景德镇窑外,明代的龙泉窑和德化窑也相当出名,烧造的瓷器也十分精美。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明代著名瓷塑艺人何朝宗印款达摩立像一件,是一件传世绝佳之作。该像胎骨厚重洁白,细腻坚实,通体白釉,纯净莹润,呈象牙白色相。整件作品雕作精细,形态优美,衣纹生动,为德化瓷之典型。何朝宗又名何来,故德化瓷之“象牙白”又有“何来色”之别称

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明初

通高42,口径6.2,足径13厘米1957年江苏省江宁县宋琥墓(1430年)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此瓶为明初景德镇窑作品,造型较元代梅瓶丰满,装饰仍具有元代层次多、画面满的特点。纹饰采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盖为红地白花,器身为白地红花。盖以缠枝牡丹纹为装饰主体,上辅以锦纹,盖面绘重叠莲瓣纹,钮饰火焰纹。瓶身分布七层纹饰,颈饰蕉叶纹,肩部由上至下为如意纹、卷草纹和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并点缀湖石、山茶花、芭蕉等。相互穿插,错落有致。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坚贞、高尚的品格,是宋元以来绘画表现的重要题材,这一装饰即吸收了绘画的表现技法。其下部饰海水纹和变形莲瓣纹。通体纹饰层次清晰,主题突出,描绘细致(一)明代陶瓷2、陶器工艺明代的陶器则以宜兴窑生产的紫砂陶器最为出名,尤其是驰名中外的紫砂茶壶。宜兴窑在江苏宜兴县的丁山和蜀山镇,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生产紫砂陶,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即是对宜兴烧制紫砂陶的反映。紫砂陶所用原料为紫砂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大约采1000吨泥料,才能得到1吨的紫砂泥,可见紫砂泥的难得和紫砂陶的珍贵。紫砂陶的主要优点和魅力如下:①本色之美。紫砂陶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自然本色,色泽紫红,古朴沥着,具有天然的质地美、肌理美和色彩美。②造型之美。紫砂陶器形繁多,造型千态万状,形态优美,正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中有仿古代器物或商周青铜器造型者,有仿自然物者,攵南瓜、桃、菊花、松竹梅等;有仿实用器物者,如升、斗、蟹篓等;有几何图案的组合者,如圆形壶、方形壶等,以造型取胜。③精致之美。紫砂陶器多制作精致,有工巧之美。④实用之美。紫砂壶不起腻苔,便于洗涤;紫质传热缓慢,便于提携,不烫手;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内壁不刷而无异味:紫砂壶为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式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能吸收茶之香味较长时间,故用之泡茶,味道香醇另外,紫砂壶壶盖有细孔能吸收水蒸气,不致在盖上形成水珠,滴在茶水中搅动茶液,加速茶的发酵,因而能大大降低使茶发馊和变味的速度。这些卓著的实用功能,使得紫砂壶的生产和流行具有坚实的基础。紫砂壶在明代即著名,涌现了许多制壶高手。正德年间,出现了一位紫砂艺人供春,专以制紫砂壶为业,所制壶质朴古雅,称为“供春壶”,供春壶非常名贵,被誉为“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紫砂树瘿壶为供春壶惟一的一件存品此后,紫砂壶名家辈出,有被称为四大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有供春的三个徒弟时大彬、赵良璧和陈鸣远等,都是明代紫砂壶的制作高手。陈鸣远号“壶虑”,善仿古,所作紫砂瓜形壶,敦厚周正,古朴可爱,为紫砂壶中的典型时大彬为时朋的儿子,其制壶富于巧思,常杂以砂石冈土,使紫红陶胎上呈现星星白点,形制工整而简洁浑厚,极富艺术情趣。三此,其制壶有“干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乏大彬壶”之说,这说明大彬壶在明代地位极高总之,明代陶瓷以景德镇为中心,其他官窑和民窑生产各具特色。但概而论之,多是胎器厚重,造型丰满,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多以龙为题材,姿态各异。构图疏简雅致,笔势豪放潇洒。有敦厚、浑朴、精致的艺术特色。(二)清代陶瓷清代的陶瓷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生产技艺⊥继承明代的传统且有创新。清代陶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色,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成就最为突出。清代陶瓷具有形式多样、纹饰繁杂、技艺精湛等特点。其成就主要体现在青花、古彩、粉彩、珐琅彩、珍玩瓷器等方面。1、青花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今人对国瓷器的收藏、流通情况看,几乎没有—个朝代的传世瓷器品种中在数量上可与清代的青花瓷相比。青花在清代烧造非常普及,清瓷瓷色白而泛青,所以在青花制作中能产生更为和谐的艺术效果,成为洁代陶瓷的主要品种。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大发展阶段,61年间生产了无数不同类型的作品。所谓康青五色,是指渲染次数加多,使青花更富层次感。早期青花白中闪青或青白色,中期釉色青翠明艳,晚期以色泽浅蓝或灰暗的青蓝色为主。造型方面,中晚期作品形制逐渐从挺拔硬朗向秀美精巧、圆润纤细转变。青花云龙纹瓶为康熙时期的典型作品。雍正青花以仿古逼真而闻名海内外,所以许多鉴定家评论,清代仿明青花瓷最佳者莫过于雍正青花。而乾隆时期的青花制作质量较高,但缺乏康熙青花的靓蓝幽雅,也比雍正青花的精细风格略逊一筹。2

、古彩古彩是传统釉上彩绘装饰技法之一,即为明代的五彩,康熙时继承五彩的传统技法而有所发展,发明了釉上古翠(蓝色),笔力健劲,线条挺拔,色彩明亮,形象夸张而有装饰性,称硬彩或康熙五彩,因其曾流行于明代,故又称古彩。当时的五彩技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用于釉上装饰,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古彩较之明代五彩,更见不同的深浅层次之分。古彩瓷器到康熙时达到顶峰,但古彩的设色只局限于少数几种,表现上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古彩瓷绘之硬朗的挺拔线条与当时统治画坛的柔媚妍丽的画风格格不入,使陶瓷装饰艺术渐趋工致、秀巧,于是在康熙晚期出现了风格柔媚的粉彩、珐琅彩。3粉彩粉彩为传统陶瓷彩绘装饰技法之一,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时最为发达,成就最大。粉彩是在彩绘原料中加有铅粉(氧化铅)玻璃白,或先用玻璃白打底,再用彩料作画。其做法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勾画出所需要的装饰花纹轮廓,接着在其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再将彩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最后再染色。烧成的瓷器色彩柔和,不像五彩之色彩对比强烈,因此粉彩叉称为软彩。粉彩色调柔和淡雅,笔力精细工整,其妩媚之态迎合了当时的审美倾向。所以《陶雅》说:“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鲜妍夺目,……工致殊常。”粉彩和古彩的主要区别如下:一、是粉彩用玻璃白打底,由于其中的砷有乳浊作用,而产生不透明的效果;而古彩则不用打底。二、是粉彩用渲染的表现手法,使颜色由深到浅,产生浓淡明暗的色彩层次变化;而古彩则多用单线平涂,—般无阴阳向背之分。三、是粉彩用油料调色,而宀彩则用胶水调色。四、足粉彩烧制温度为700°C左右,而古彩则为800‘C左右。五、是粉彩有温润匀静之美,而古彩则有清新透彻之美,前者调和,后者挺拔,故有软硬之分。标志粉彩达到成熟地步的是雍正珊瑚红粉彩牡丹纹瓶,此器以珊瑚红为地,与常见的白地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其花纹勾勒匀细、纤巧,三朵不同颜色的牡丹以洗染法分染出明暗变化,使花瓣层次感强而又协调和谐。红色的衬地更增加色彩的刈比,产生娇艳柔美之感。而花鸟画也正是粉彩所常用的主要装饰题材。4

珐琅彩珐琅彩又称“料彩”或“瓷胎画珐琅”,俗称“古月轩”,受铜胎画珐琅的启示而将其画法移植到瓷器上的产物,始制于康熙,流行于雍正、乾隆年间,在乾隆时达到极盛。是在瓷质的胎地上,用各种珐琅料彩绘作画,再经烧制而成的新彩瓷。珐琅彩所用彩料,色泽晶莹,质地凝厚,用之彩绘,花纹有微凸堆起的立体感。珐琅彩瓷胎白薄润,有的周身布满复杂的纹饰,有的追求立体效果,画工精细,色彩艳丽,精美绝伦。品种有杯、盘、碗、壶、瓶等,装饰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罗汉、蟠螭、八宝等,为宫廷贵族专罔的奢侈品。5、珍玩瓷器在追求“技巧性”和提供宫廷赏玩风气的驱使下,乾隆时期出现了一批专供宫廷使用的珍玩瓷器,如转心瓶、转颈瓶、瓷母大瓶等,追求色彩的争奇斗艳、造型的玲珑剔透、装饰的细致繁复、技艺的新奇巧变,极尽装饰、造型、色彩、技法之能事,成为清代陶瓷史上的一大奇景。如清乾隆粉彩镂空转颈瓶即为一件稀世珍品,此器形体饱满端庄,颈、腹可以旋转,颈部饰双象耳,腹部镂空四圆开光,瓶体里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其外壁绘有婴戏图,旋转时通过镂孔可看到内瓶上的不同画面。更妙的是在可转动的颈部与固定瓶体上端分别标写有“天干”、“地支”,这样在转动颈部时又可作为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万年历。转颈瓶的彩饰、口部、象耳的金彩有赤金的质感,四圆开光各以春、夏、秋、冬的园林景致为题材,雕镂以花卉、山石,用粉彩描绘,不同色地上则以珐琅彩料绘制花卉纹样,瓶里饰松石绿釉,足底书青花六字篆款。乾隆时,制瓷的各种技法、技巧、风格达到了顶锋,于是便出现了将各种技法集子一身的瓷器,这就是有名的瓷母大瓶或称瓷王。乾隆各色釉瓷母大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将红釉、青釉、窑变、钧釉、哥釉及釉下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多种釉色和彩绘集中装饰于一身,且各自保持其固有特色而各臻其妙。这种多彩料多配方瓷器,需采用多道工序、多个流程综合方能烧成,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反映了乾隆时期的制瓷、绘瓷、烧瓷技术、技法、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此外,清代的单色釉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有突出的单色釉品种,而康熙官窑的主要特色即在单色釉方面。单色釉烧制上的异彩纷呈,反映了清代陶瓷艺术家们对装饰色彩的不懈探索,将单一色调的色感、质地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某一釉色来说,单色釉至纯至静,色彩简到极致,纯到极致;但从整个陶瓷釉色来说,各种单色釉的辉煌造成了清代瓷色的绚烂多彩,这和清代繁缛华丽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

总体来说,清代陶瓷具有造型硕大,装饰繁缛,技法精湛,立意奇巧等特点,是中国陶瓷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陶瓷生产技术方面,清瓷达到了中国瓷器的高峰,因此也出现了“为技术而技术”的陶瓷创作倾向;而在艺术创造和设计方面,清瓷则逐渐走进了繁琐、堆砌、华缛、猎奇的贵族化风格的境地,艺术格调是既不如明代,也不如唐宋。因此,对清瓷的极端否定或极端颂扬都是失之偏颇的。青花白梅纹瓶清康熙高37.9,口径11.8,底径12.7厘日本永青文库俗称“观音尊”,是清代康熙时的典型器物。瓶体饰白梅纹,花纹外以青料渲染一周,衬托梅花的洁白多姿。构图疏朗,青花色调纯净明艳青花八吉祥纹扁瓶

清雍正高50,腹径37.3厘米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此瓶是雍正、乾隆时富有特色的器物,造型、纹饰均具有代表性。这种扁瓶曾作为外销瓷,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十八世纪荷兰、法国皆有仿制品青花缠枝莲纹觚式瓶清乾隆高63.5,口径26.5,底径29.1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瓶为乾隆六年制作的献给北京东霸天仙圣母庙的供器,是乾隆前期青花瓷中的杰作。唐英(1682-1756年)是雍正、乾隆时期宫廷派往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前后历二十余年。他曾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深谙制瓷技艺,督窑成就卓著,仿古、创新兼长,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及《陶人心语》。他所督造的官窑瓷器被称为“唐窑”,标志着清代瓷器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青花釉里红桃树纹瓶清雍正高31.5,口径9.3厘米

日本梅泽纪念馆

主题图案在碗腹内外,为元中期以来习见的莲池鸳鸯,它时称“满池娇”(元人对这个语词的解说是“池塘小景”)。外腹主题图案以上绘一周云龙,龙为高贵的双角五爪,碗口书藏文一周,意为“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圈足外壁饰海水一周,圈足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斗彩满池娇纹碗明

高8厘米

西藏自治区萨迦县萨迦寺藏斗彩的装饰由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共同组成,“斗”可理解为釉下、釉上争芳斗妍。“斗彩”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十八世纪前期成书的《南窑笔记》,明人对这类器物的称呼还是“五彩”或“五色花”。斗彩花蝶纹罐明

高9.2,口径7.5,腹径13.2厘米英国伦敦达维德中国美术馆藏底有“大明成化年制”款。原配盖已失,是成化斗彩的佳作五彩莲池鸳鸯纹瓶明万历高53.8,口径8.8,足径17.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瓶是万历五彩瓷的代表作品,是明代彩瓷达到空前繁荣时期的产物五彩莲池纹尊清康熙高45.5,口径22.9,足径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五彩是以青花五彩为主,至清代康熙时五彩得到进一步发展,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使色彩更为丰富,画意生动。此尊为康熙五彩的代表作品,表现出康熙五彩明朗、绚丽的风格五彩八吉祥纹盘清乾隆高6,口径50.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盘通体满布五彩纹饰,内底心饰对称的飞凤纹,外绘一周缠枝牡丹纹,内壁主体装饰八吉祥纹,图案层次繁密,描绘精细,具有乾隆时期彩瓷装饰的典型作风康熙郎窑红直口瓶珊瑚红渣斗明苏博豇豆红太白尊清苏博珐琅彩罂粟花纹碗清康熙高6,口径11.1,底径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珐琅彩多在器外壁未上釉的胎上以彩色作地,彩绘花卉纹饰,彩料较厚,有凸起之感,铜胎画珐琅风韵犹存。此碗为康熙珐琅彩瓷的典型器物珐琅彩西洋人物图双联瓶清乾隆通高21.2厘米日本永青文库藏此器是御用陈设品,造型、装饰别具特色,颇为珍贵。清代乾隆皇帝对西方艺术颇为欣赏,曾让欧洲传教士任宫廷画师。此瓶即为迎合帝王的趣味,依照西洋画稿描绘而成的粉彩团花蝴蝶纹碗清雍正高6.6,口径13.4,足径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时期的粉彩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所绘纹饰常采用工笔画中的没骨画法,精细之至,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粉彩百花纹罐

清乾隆

高48,腹径36,底径25.8厘米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此罐所采用的花卉装饰题材,俗称“万花堆”,因其宛若万花堆聚而得名,寓意百花呈瑞,又称“百花图”。是清乾隆、嘉庆时期粉彩瓷器独具特色的纹样四、金属工艺明清两代的金属工艺普遍发展,金、银、铜、铁、锡等各类制品使用广泛,并有出色的新兴品种和划时代的成就。明清金、银器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浓厚。明代金、银器生动古朴,纹饰结构趋于繁密;清代金、银器既有传统风格,又有其他艺术的影响。(一)明代金属工艺明代的金属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金银器运用多种制作技术和技法,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明十三陵所出的金冠、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种金银饰品均是明代金银器中的代表作。北京西郊大钟寺的大钟,高6.75米,口径3.3米,重量达44.6吨,是明代一件形制宏大的铜器,为我国目前存在的—座最大的铜钟。明代金属工艺中最有特色和有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宣德炉的艺术特色如下:①造型多样。宣德炉的造型参照了古代的铜器和瓷器,而加以变化创新。如炉耳有50多种,有冲天耳、桥耳、鱼耳、螭耳、如意耳、环耳、连珠耳等;器边有20多种,有回纹边、云文边、百折边等;器口有10多种,有平口、侈chǐ口、反唇口、卷边口等;器足有40多种,有圆足、乳足、马蹄足、象鼻足、环足等,集各式造型之大成,对工艺美术创作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②色彩丰富。宣德炉采用鎏金、渗金、金屑等方法,合金冶炼,制成青绿、黄褐、古铜、蟹壳青、栗色、梨色、枣红、原砂等多达60多种颜色,“珠光宗色”、“奇光在里”、“彩烂善变”,给人以富丽多彩的艺术感受。所以宣德炉“妙在宝色,内含珠光,外观淡淡穆穆而玉毫金栗隐跃于肤里之间”。装饰较少,常见川不同金属色泽装饰在炉的上半部的云形称为覆祥云,在下半部的称为涌祥云,用渗金方法形成雨点、雪片、碎玉等各种斑点,呈现金属的色泽美,造成不同的装饰效果

③制作精巧。为保证制作质量,由张护、许百禄警监,以名匠吴邡佐、李澄德等64人组成专业机构制造,铸造一器炼铜9~12次,可谓精雕细琢之物。典型素炉有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双龙抱柱铜炉、兽耳活环钵式炉、冲天耳乳足炉等,华炉有错金仿古簋式炉、镂空云纹熏炉等。宣德炉制作精美,以后历代均有仿造铸作的,都统称为宣德炉2、景泰蓝

景泰蓝是明代一种著名的金属工艺,其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珐琅,为搪瓷的旧称,起源于日语,又称为佛林、佛郎、发蓝等,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一些金属矿物为原料进行粉碎制成珐琅粉并加以熔炼,用时涂饰在器物上的一种玻璃质釉料,经熔融后略带浅蓝或浅绿近似透明的玻璃,俗称熔料或玻璃料。通常认为这种工艺发展于景泰年间,而釉料多为蓝色,故称景泰蓝,实际上,景泰蓝一词在辛亥革命前后才被采用。它是用铜丝在铜胎上掐出种种花纹,然后填以各色珐琅彩料烧制,再经过打磨,并在露出的铜丝部分镀以金银而成。其制作一般分为七个过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掐丝珐琅工艺多用于制作礼器、陈设品及实用品,也可用于首饰装饰。大型器物造型端庄浑厚而优美柔和,小件作品如盘、盒、碗等则精巧典丽。这种掐丝珐琅工艺到明代景泰午间吏加繁荣起来,釉色有天蓝、宗蓝、赭、鲜黄、红、浅绿、深绿、羊脂白、葡萄紫、翠蓝、紫红等十多种,它们多以天蓝色作地,故俗称“景泰蓝”。其纹饰主要有龙、凤、宝相花、狮子戏球、菊花、葡萄、云纹、荷瓣等,多以宝相花为母题。景泰蓝掐丝娴熟整齐、磨光细润、色彩柔媚光亮,实为明代金属工艺的杰出代表。明代景泰蓝造型多仿古尊、壶、觚、瓶、鼎、碗之类,但仿古而不泥古、有创新,整体器形光素无华,和谐端庄。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明代景泰蓝薰炉,高28.3厘米,长29.6厘米,炉上有高大的镂空盖,焚香时可以散烟。其形制华贵,色彩艳丽,为明代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器的经典之作著名工艺史家田自秉先生认为:景泰蓝工艺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作品,首先要有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要有优美的纹样——这取决于掐丝;要有华丽的色彩——这取决于蓝料的配制;要有辉煌的光泽——这取决于打磨和镀金。因此,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三者完美结合的特种工艺品(二)清代金属工艺

清代冶炼业比较发达,除传统的制铜、金银器、珐琅工艺外,还出现了锻铁工艺。最突出的品种有景泰蓝、画珐琅和铁画等。

1、景泰蓝清代景泰蓝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清初曾设“珐琅作”,后与“造办处”合并,生产珐琅制品。乾隆时期景泰蓝制作最为繁盛,品种大的有屏风、桌椅、床榻、楹yíng联、甚至重达千斤的佛塔,小的有笔床、砚盒、轴头、卷签等。色彩有天蓝、宝蓝等色,并新创了粉红、黑、翠玉等色,使其增加到20多种。装饰题材则由单纯的花草扩展到山水风景人物。采用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并有新的突破。如有一种以镀金石地上作画,有金碧辉煌之感。另有一种是和漆器、牙雕、竹雕、木雕、玉雕、螺钿、画珐琅等相结合,用于制作景泰蓝挂屏、屏风、家具等,突破了自身材质的局限,使之更显丰富多彩,景泰蓝工艺这些技法的创新和运用是与清代追求“技巧性”的风尚一脉相承的。清代的景泰蓝掐丝细匀,纹饰繁密,打磨光滑,镀金明亮.造型变化多端,具有金光灿烂、豪华富贵之艺术风格。20世纪初,景泰蓝曾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获一等奖,在世界工艺美术界名声大振。乾隆金瓯永固杯太平有象薰炉2、画珐琅

画珐琅又称为铜胎画珐琅,与铜胎掐丝珐琅一样,同属于珐琅工艺。它是先在铜胎器表涂上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它与铜胎掐丝珐琅之主要区别在于;一个以掐丝显现花纹,然后填以珐琅料;一个是涂上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画珐琅实质上是掐丝珐琅工艺的一种演进。清代画珐琅的造型主要有杯、碗、盒、盘、炉、瓶等,装饰上具有绘画式风格的特征。色彩丰富.有红、粉红、黄、土黄、杏黄、浅黄、绿、浅绿、深绿、蓝、浅蓝、紫、黑、白、赭、雪青等。铜胎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而以乾隆时期最为兴盛。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乾隆时期的铜胎画珐琅花鸟瓶,造型稳重,玻璃质感,瓶面上有一层坚脆的清光,笼罩着绚烂的花鸟纹样,为大型铜胎画珐琅瓶中的珍品。(

3

)

铁画

铁画又称铁花,是以低碳钢为材料,依据画稿锻制而成的一种装饰画,为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字天池)首创,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金属工艺。铁画用铁片经过剪花、锻打、焊接、退火、烘漆等多道工序而成,主要题材有山水、松鹰、竹石、败荷、衰柳、花卉、书法等。铁画苍劲有力,古朴大方,并注意表现笔法的神韵,精妙有趣。诗人称赞它是“百炼化为绕指柔,直教六法归洪炉。”用它作为装饰画挂于白色的墙面上,黑白分明,虚实相生,它既具有绘画的情趣,又具有工艺的韵味,立体感和层次感强,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工艺美术品。五、漆器工艺明代的髹漆工艺全面发展,工艺技法有十四大类,近四百个品种,达到“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程度。清代在继承明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某种品种在造型和制作技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进一步推动了漆器制造业的发展。(一)明代漆器明代的漆器工艺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明代设立了专门的制漆和管理机构,除御用作、油漆作外,还于永乐时期开设了果园厂,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漆器。果园厂由元代著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管理工艺事务,所出雕漆、填漆两种,制作精美,称为厂制。同时,民间漆器生产遍及南北各地,并涌现出许多制漆名家,明代的漆器工艺呈现出普遍繁荣的势头。漆器工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雕漆、螺钿和百宝嵌、金漆等方面以及漆艺专著《髹饰录》的完成上。1、雕漆作为明代官营漆器生产机构的果园厂,以产雕漆著称。永乐时,由著名漆艺家张德刚和包亮掌理制漆技艺,而一时名声大噪。嘉靖时,又吸收了云南优秀的制漆艺人,技术力量雄厚使明代的雕漆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果园厂雕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明初雕漆受浙江雕漆的影响,注重磨工,边角圆润,藏锋不露,堆漆肥厚,浑厚沉稳,多以花鸟云龙、山水人物为题材;明中期加进了云南雕漆的风格,刀法棱线清楚,不藏锋,雕活渐见棱角,题材广泛,有龙舟竞渡、聚宝盆、货郎图、吉祥文字、吉祥图案、福禄字等;明晚期,刀法繁密,构图谨严,形制和器型由较小的盒、盘一变为高大的屏风、桌、椅等几乎一切日用家具,开创了严谨细密的先河。

上海博物馆藏有明宣德云龙纹剔红圆盒,盒面雕云龙,立墙雕云纹,足内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款,此款的字体、刀工为宣德时期的标准风格。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明万历的龙纹剔彩长方盒,木胎,色漆自下而上为黄、深绿、深黄、黄、绿、红等。开光内坐龙两臂擎盘,锦地下陷极深;开光外锦地下陷颇浅,使龙纹突出。盖边刻饰花卉,花叶红绿或黄绿相间,通过磨显,色彩绚丽多变,锦地细密谨严,为万历时期的雕漆精品2、螺钿和百宝嵌螺钿分为硬螺钿和软螺钿两种,均为明代流行的漆器种类。硬螺钿即厚片螺钿,往往用于大件家具,如床榻桌椅及箱笼柜架等,以黑漆为多,虽不十分精细,却粗犷醒目,宜远观不宜近玩;软螺钿即薄片螺钿,今称螺甸,明代的软螺钿比硬螺锢有更大的发展,光泽美丽,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贝壳色有青、黄、赤、白等壳屑有粗、中、细之分,也有用螺片捣成甸砂,洒贴在漆器上,造成彩色斑点的,或为树下苔藓,或为石面皴纹,或为山头霞气,或为汀上细沙,在漆艺家的巧妙运用之下,加上金银片屑的配合使用,漆器熠熠生辉。软螺钿漆器到明代后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螺钿巨匠江千里,号秋水,可和当时名画家查士标称雄,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誉,其所制螺钿,风格独特,称“江千里式”。明代的一件缠枝莲纹螺钿黑漆长方盘,为木胎,黑漆嵌牙黄色螺钿,盘中心开光,嵌缠枝花8朵,上承8宝,底足内髹红漆,风格豪放厚拙,是一件典型的明代厚螺钿漆器百宝嵌是用多种珍贵材料在漆器⊥镶出华美的图案的一种名贵漆器,远在西汉时已见端倪,而在明代达到了兴盛的阶段。传说为明末扬州人周翥所创,被称为“周制”。其做法是: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草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大的有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的有笔架茶具、砚匣书箱等,有五彩陆离、华贵精美的艺术效果。3、金漆金漆以其金碧辉煌而为人所喜爱,有描金、描金加彩、彩漆描金、描金罩漆、罩金漆、戗金、洒金等,明代最出名的金漆高手是苏州艺人蒋回回,他擅长于金漆彩绘,制作精湛。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万历龙纹黑漆描金药柜一个,柜高94.1厘米,长78.9厘米,柜门外面锦地开光,内描双龙;里面分两格,描花卉蜂蝶;款识在背面上格正中,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柜门之下有抽屉3个,柜内两旁各有长抽屉10个,各分3格,中部在可转动的立轴上,安装抽屉80个,可贮药物140不中,取用方便。其制作为打金胶后筛扫真金粉末,敷著成纹。药柜虽以实用为主,却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此器以方形为主,但柜中大大小小的长方形药盒的组合,使其显得大方、清新;器面上繁复的描金云龙纹,因器构图,或龙体弯曲,驾云疾驰,或曲体盘绕,在云中舞动,其多变而华美的纹饰形象,使药柜在简朴的格局中显得极为富丽;而药柜内门上对称地描绘有蜂蝶飞花图,则使素雅的药柜更具有装饰性。这是一件制作讲究、装饰精巧的金漆作品。此外,杨埙也是著名的金漆能手,他继承父业,专工金漆,曾去日本学习漆艺,仿制倭漆并自创新样,所制漆器以愈用愈鲜亮为特色,人称“杨倭漆”。4、《髹饰录》明代漆工艺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表现在漆艺产品的制作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漆艺专著《髹饰录》的完成上。《髹饰录》是明末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作的漆艺专著,传说南唐曾有《漆经》,但已失传,因此《髹饰录》成为我国古代漆艺的惟一专著。黄大成,新安平沙人,为明代一位著名的漆工,他精通古今髹法,其剔红刀法圆活清朗,可与果园厂制晶相媲美。他根据自己的制漆经验,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写成此书,全面叙述了有关髹漆的各个方面。此书在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经另一位漆工浙江人杨明为之作序并逐条解注,使内容更为全面。全书共分乾、坤两集,有利用、楷法、质色、纹匏、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偏斓、复饰、纹间、裹衣、单素、质法、尚古等18章,共186条。《乾集》主要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主要讲漆器的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髹饰录》系统阐述了漆艺的创作原则,如“巧法自然,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称为三法。即创作要以自然条件为设计依据;其内质要像人体的结构一样和谐,骨肉相连,肥瘦得体;其纹饰则要阴阳呼应,虚实相生。这些精彩论述,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和创作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髹饰录》在总结和传授漆艺技法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之建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清代漆器清代的漆器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和福建的脱胎器等都是清代最有特色的品种。1、北京雕漆北京雕漆历史久远,明代即在京设立果园厂,以产雕漆著称,清代在北京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主要从事漆器的制作。北京雕漆是清代雕漆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出色的品种。清代雕漆与明代雕漆相比,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明代漆色暗红,清代呈色鲜艳:明代花纹庄重浑厚,清代繁缛纤细;明代刀法圆润,多磨光,清代刀痕显露,不打磨;明代胎骨多为木胎,清代则有木胎、瓷胎、紫砂胎、皮胎等。

总体来说,北京雕漆在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早期带有明代风格的痕迹。刀法简洁不露痕迹,龙纹及牡丹花形饱满。如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康熙剔红双龙大盘,即为这时的代表作品。中期渐失浑厚而流于繁琐,如朱启钤qián《漆书》所言:“巨状巧密皆甚可惊,然锋芒太露乏浑厚之趣。”乾隆酷爱雕漆,宫中有12扇屏风,高264厘米,皆为清代雕漆的杰作。典型作品有剔红戏婴圆盒、剔黄春字捧盒和剔彩面子碎长方盘等。如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乾隆云龙纹填漆碗,碗为敞口,在鲜红色地上填嵌赭色龙纹,龙头密布红色细点,龙身用浅黄色绘出鳞片。此碗花纹轮廓镶黄边,通体填色漆,经磨制而显现美丽的花纹。晚期则技艺有所创新而艺术风格渐趋衰落。2、扬州螺钿扬州漆器有螺钿、百宝嵌等,以螺钿最有特色。螺钿工艺中以点螺最为精巧,它用彩色鲍鱼贝壳切成细片,镶嵌成各种纤细的花纹,五彩斑斓,光泽闪烁,螺钿加金则更为华美。上海博物馆藏有清代山水人物纹嵌螺钿加金片黑漆盘两件,一盘嵌二人在桥边对语,有童抱锦囊琴旁立,远水波涛汹涌:一盘嵌行人擎伞过危桥,柳枝斜扬,似有风雨沙沙声。意境悠远,制作精巧,实为清代漆器之上品。百宝嵌又称“周制”,为明代周姓所创。是扬州漆器中又一著名产品。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乾隆时的百宝嵌花果紫檀盒,器形为长方圆角,以金星紫檀术为主料制作。盒面嵌藕、莲蓬、茨菇、白菊、黄菊、美蓉、兰花等花果一簇,选料巧妙:如藕身用白玉,而露孔处的剖面用螺钿,虽同为白色,但藕身皮色与剖面水意的微妙差别凸现;又如同是绿色,莲蓬用碧玉,而菊叶用孔雀石,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其他如兰花用青玉,红果用红玛瑙等,都各用其材,各显其美,这正是百宝嵌的独特魅力所在。3、福州脱胎器

脱胎漆器是我国著名的漆工艺品种。其制法是:在木质或泥质模型上用纻麻布、绸料等以漆粘裱上,经层层裱褙刮灰,使漆作用过的外壳顺底胎干固成型,脱去内胎,再加上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十几道工序,即可制成瓶、盘、盒、围屏等漆器,称为脱胎漆器。一般认为是清代乾隆时期福州著名制漆艺人沈绍安运用传统的夹纻法而创造了脱胎漆器,并使其发扬光大。实际上,秦汉时期的夹纻技法应是脱胎漆器的前身,而六朝时期盛行的夹纻像工艺即属典型的脱胎漆器。从沈绍安起,福州乃成为我国著名的脱胎器产地,朱启钤《漆书》评沈绍安的脱胎器“捏形之妙肖,磨琢之精细,装饰之典雅,调色之美丽,殊令人爱玩不忍释手。”脱胎漆器轻巧美观,坚固耐用,为人所珍爱。1898年福州的脱胎漆器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而使这一中国传统的漆艺产品名声远播海外。剔彩林檎双鹂图捧盒明宣德通高20,直径4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剔彩是在器胎上髹多层不同色漆再加雕刻,以显露各色花纹。此盒刻工精细、藏锋,局部采用研磨呈彩,因而花纹出现近似晕染的效果,是剔彩器中罕见的珍品

剔彩龙凤纹碗

清乾隆

高7.2,口径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剔犀清剔红六、家具工艺

我国的家具工艺历史悠久,而明代家具发展达到了我国家具的顶峰时期,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家具的造型和工艺技术更趋成熟,并一度对欧洲的家具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我们研究家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学习明代的家具工艺之前,明代家具和明式家具这两个概念是要弄清楚的,明代家具是指整个明朝时期的家具;而明式家具则是指明代和清初在结构上、榫卯构造上、装饰手法上、造型意味上都具有比较一致的时代风格的家具式样,所以明式家具并不限于明代。

1、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①生活方式的改变。唐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宋时才渐渐从席地而坐改变到垂足而坐,开始使用现今的桌椅等家具,生活方式的改进成为明代家具△艺发展的原动力。②园林建筑的兴起。我国园林到明代己进入极盛时期,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即是对当时园林艺术的总结。园林建筑的兴起,带动了作为室内陈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具设计和制作的发展。③木材的丰富。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交往增多,这些国家的优质木材如花梨、红木、紫檀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为家具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④木工工具的提高。硬木质地坚韧,需要更加优良锐利的木工工具,而明代锤锻技术的提高使木工工具的种类增加,锋利程度大为改观,适应了家具制作的需要。2、明代家具的材料明代家具主要采用紫檀、红木、花梨、杞梓(鸡翅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柳木等优质硬木材料制成,又称“硬木家具”。这些硬木材料具有天然的质感和色泽、纹饰、肌理乃至气味,很适于制作高档次的家具。如紫檀是来自印度、菲律宾的进口木料,一般为深棕色,质密而坚,表面温和如玉,经磨洗后成为红色,浸油后变为优美的深紫色,这是明代家具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种木料,最贵重者称“金丝紫檀”。花梨木来自云南、浙江、湖北、印度、马来群岛等,其质地比紫檀更硬,纹理优美,有的纹理抽象如大理石,色彩由蜜黄到深度不同的黄色,表面温和光滑,清香如攻瑰,这是明代家具中第二种常用的木料。鸡翅木产于东印度,色泽较浅,纹样状若鸡之羽翅,光辉灿烂,故名鸡翅木。它因年久易变灰,故鸡翅木家具外表多以一层漆保护。楠木来自我国西部,一度曾为帝王专用,其纹理细密,有香气,易制作且耐久,多作庙宇、棺木、橱柜等用料。3、明代家具的种类明代家具的种类可分以下6类:①椅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圈椅、方凳、条凳、鼓墩、床式椅、交椅、统背椅、太师椅等(图8-29);②几案类,有炕几、茶几、香几、书案、平头案、翘头案、架几案、琴桌、供桌、方桌、八仙桌、月牙桌等;③橱柜类,有门户橱、书橱、书柜、衣柜、百宝箱等;④床榻类,有架子床、木榻等(图8-30);⑤台架类,有灯台、花台、镜台、衣架、面架、承足(脚踏)等;⑥屏座类,有插屏、围屏、炉座、瓶座等。明-黄花梨寿字纹玫瑰椅紫檀南官帽椅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黄花梨架格黄花梨亮格柜黄花梨罗汉床明-黄花梨带门围子架子床4、明式家具的美学特征明式家具从选料、工艺、功能到美化等方面真正达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巧妙运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并对国际家具设计和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8世纪,英国家具大师齐本德尔(Chippendale1718~1779年)出版了《家具指南》一书,该书刊有几乎所有类型的家具图谱,其中便有中国“明式家具”的式样,它和哥特式、洛可可式并称为家具三大类,对欧洲家具设计和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主要有:①意匠美。明式家具巧而得体,精而合宜,适用,耐用,色调深沉,质感坚实,情趣高尚。②材料美。明式家具使用优质木材,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质感,一般不用油漆,不加遮饰,以显示其自然的材质美,达到稳定而和谐的艺术效果。同时硬木家具体现出坚韧、力度、强度和本色,并符合回归自然之心态,这符合中国人师法自然的审美情调。③结构美。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制造家具,不用钉,不用胶,家具可以接合,结构坚固而结实。这种榫卯结构和家具接合的方法,早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匠师就已开始使用,明代工匠们将它发展到极致。榫的种类很多,有明榫、闷榫、格角榫、半榫、长短榫、燕尾榫、夹头榫等,不同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既符合功能要求,又使之坚固结实。榫卯结构的家具,既便于家具在运输时的拆卸,又利于修复时不伤整体木质,同时结构本身又成为家具装饰的一部分,这与现代人所追求的“结构性装饰”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明式家具的“攒边”技法也是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其做法是:在四边用45°格角榫攒起来,中心板四周出榫装入四边的通槽,不仅使木板的结构得到加固,而且使木板有伸缩的余地,同时也使木板不露截板纹,增加了美观。这些都使明式家具有—种天然的结构美,朴素、自然而功能性强。④工巧美。明式家具做工精致,工艺考究,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线的运用,自然流畅,简洁利落:而在家具造型的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形成直与曲的形式对比,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注重对牙子、卷口等重点部位的装饰,增加了家具的形体美,这些都增加了在工艺方面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魅力。⑤装饰美。明式家具的装饰美体现在少而精致、以少胜多上。第一,明式家具多以木材的自然纹理、肌理作花纹,不加修饰,本色为纹;第二,明式家具主要利用家具本身的线性结构来成就外观之美,相当于现代人所称的“结构性装饰”;第三,明式家具也巧妙运用一些装饰方法,如雕饰、金属饰件和蜡饰等,但多属巧借外力、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笔,使明式家具装饰少而精的艺术魅力更加突现。所以,著名的工艺史论家田自秉先生认为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简、厚、精、雅,可说是非常深刻和精到。简是指它造型洗练,落落大方;厚是指它浑厚稳重,庄穆质朴;精是指它做工精巧,严谨准确;雅是指它风格典雅,令人耐看。明式家具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今的家具设计乃至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其后背及扶手顺势而下,成优美的马蹄形曲线,柔和婉转,自然美观。特殊的构造使得人就坐时,肘部及腋下臂膀、背部都得到支撑,最大限度增加了人体与坐具的接触面积,舒适而不疲劳。靠背用整板浮雕两螭,肢尾衍成卷草,左右回旋,生动有致承德避暑山庄藏有明代紫檀四开光坐墩,坐墩开光作圆角方形,沿边起阳线;开光与上下两圈鼓钉之间,各起弦纹一道;四足里面削圆,两端格肩,用插肩榫与上下构件拍合,了无痕迹。此墩造型敦硕,做工精致,圆浑可爱,为明代坐墩中的上品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全身光素,惟靠背板雕有云头及双螭图案,后腿弯折处,用角牙填塞支撑,椅面软屉用丝绳编成,下有踏床,既可翻转,又可卸下,各构件交接处及踏床床面均用铁饰仵加固,造型简洁明快、使用方便舒适,为明代交椅的基本式样文震亨陈设花梨卷草纹长方桌

明式家具

方桌尺寸:高78厘米长94厘米宽65厘米

桌面长方形:攒框镶板心,外侧冰盘沿。束腰满雕卷草纹,四角露出桌腿上节,束腰下有托腮。腿牙抱肩榫相交,牙条雕卷草纹。四腿上部为展腿式,雕卷草纹,与牙条连为一体,外翻马蹄;下部为圆柱腿,柱础式足。黄花梨喷面式方桌

明式家具

方桌尺寸:高79厘米长96厘米宽96厘米

桌面边材甚宽,向外探出,四腿缩进安装,称“喷面式”。面下衬牙条,两端垂牙头。四腿间安高拱罗锅枨,牙条及枨子边缘起皮条线。桌面四角与腿的结合处另安小牙头,成一腿三牙式。四腿侧脚收分较大。委角方腿。此桌桌里披漆灰,为典型的苏州做法。黄花梨方桌

明式家具

方桌尺寸:高70厘米长82厘米宽82厘米

清宫旧藏

明式家具:桌面边料甚宽,冰盘沿下起阳线。每腿与桌面相接处有三道牙子,称“一腿三牙”。四腿间安高拱罗锅枨,枨上横边紧抵牙条。四腿侧脚收分明显。圆腿直足。黄花梨团螭纹方桌明式家具

方桌尺寸:高87.5厘米长92厘米宽92厘米

桌带束腰,四腿内安岁锅枨,枨上加镂刻团螭卡子花。方腿直足,内翻马蹄。

卡子花与矮老安装的部位相同,既能起到分递桌而重量,加强上下连结的作用,又可作为装饰,活跃结构。拔步床

清代家具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是雕饰和镶嵌。雕饰分为牙雕、竹雕、石雕、漆雕等;镶嵌分为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钿、百宝嵌等。比较有特色的是镶嵌珐琅器,包括嵌掐丝珐琅和画珐琅。清代时期清代家具继承明代传统风格,造型、结构虽无太多变化,却也形成有别于明代风格的独特面貌。清代家具造型:①造型艺术具有典型的清式工艺美术风格特征;②品种繁多,造型变化无常;③注重形式上的仿造;④造型上西化现象明显。紫檀雕花多宝格(一对)

清1O3X4OX214厘米

红木嵌螺钿理石炕桌

清81.5X4gX29厘术

红木镶大理石花几·清清皇帝宝座装饰经打磨后的“金星紫檀”扶手清太和殿宝座七雕刻工艺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

明代玉器雕琢三阶段:

早期:自洪武至天顺(1368-1464),注重选料,以器物和装饰玉为主,雕琢细润精工,纹饰图案与宋元风格变化不大;中期:自成化至嘉靖中(1456-1544),仿古玉大兴,雕工较粗犷;晚期:自嘉靖中到满族入关(1545-1644),不注重玉质选择,造型粗放浑厚,以大、重取胜,只重外观造型,不求内部精工。1、明代时期:形成北京和苏州两大制玉中心。

翡翠双桃子母洗(清)高3.9厘米,长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