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1页
某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2页
某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3页
某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4页
某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前言一、任务由来根据《﹡﹡﹡﹡﹡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可知,﹡﹡﹡﹡﹡﹡﹡石矿矿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受﹡﹡﹡﹡﹡﹡﹡石矿的委托,xx院承担了﹡﹡﹡﹡﹡﹡﹡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二、主要任务和要求评估工作的任务与要求是:阐明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分析论证矿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对矿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矿区开采中、开采结束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作出评价;提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并作出矿区场地适宜性的评价结论。评估工作的目的是:对矿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区开采的顺利进行,为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三、评估工作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xx省人民政府令第104号:《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4、xx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发〔xx〕30号文《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5、﹡﹡﹡﹡﹡﹡﹡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第一节矿区概况与征地范围一、矿区概况﹡﹡﹡﹡﹡﹡﹡石矿矿区位于﹡﹡﹡县城南西向的xx乡xx村北侧山体,矿区至﹡﹡﹡县城直距13km,行政区划隶属﹡﹡﹡xx乡管辖。根据《﹡﹡﹡﹡﹡﹡﹡石矿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为露天开采,设计开采的对象为花岗闪长岩,设计的开采最低标高为245.00m,最高标高为308.30m,开采相对高差达63.30m。二、征地范围﹡﹡﹡﹡﹡﹡﹡石矿矿区位于﹡﹡﹡县城南西向的﹡﹡﹡村北侧山体,矿区至﹡﹡﹡县城直距13km,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xx,北纬xx。矿区占地面积约28553m2,矿区拐点坐标见表1。矿区有公路(水泥路面)至16省道,经16省道转23省道可达﹡﹡﹡城,交通便利。(见图1:交通位置图)表1矿区拐点坐标拐点编号X坐标Y坐标矿区范围示意图J13295558404535177J23295558404536611J33295541404537111J43295411404537111J53295411404536000J63295430404535199J73295509404534966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矿区属﹡﹡﹡xx乡管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曾进行过多次地质工作,主要地质成果有:1、《xx省区域地质志》,xx省地质矿产局,1989年;2、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xx幅、xx幅),(xx省地质局,1983年);3、《﹡﹡﹡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人民政府,2004年);5、《﹡﹡﹡﹡﹡﹡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国土资源局);6、《﹡﹡﹡﹡﹡﹡地质勘查报告》(xx省第xx地质大队,2004年);7、《xx省﹡﹡﹡﹡﹡﹡饰面花岗石详查地质报告》(xx省第一地质大队);8、《﹡﹡﹡﹡﹡﹡饰面花岗石矿矿区开发利用方案》(xx省第一地质大队);9、﹡﹡﹡﹡﹡﹡﹡石矿矿区总平面图(1:2000)。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了较详细的资料,特别是《xx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与《﹡﹡﹡﹡﹡﹡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详细论述了﹡﹡﹡县域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形成规律,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对本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一、工作方法接受任务后,项目组按照《技术要求》,在收集分析区域地质环境资料基础上,进行了野外踏勘,采用“实地地质调查与社会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初步了解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等。编写了“﹡﹡﹡﹡﹡﹡﹡石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依据《大纲》要求,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工作中充分收集利用评估区及附近反映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等有关资料,重点调查矿区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及现状地质灾害点发育、分布等情况。本次调查范围与评估区范围基本一致。整个工作过程均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所规定的程序进行(见图2)。二、完成的工作量依据《大纲》要求,开展野外实地调查。野外工作于xx年xx月xx日结束,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2):表2野外调查工作量一览表项目名称地质编图(km22)调查路线(km)调查面积(km22)评估面积(km22)调查点(个)访问(人次)收集资料(份)照片(张)工作量0.5072.80.200.17123936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根据本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区的特征,结合矿区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确定评估范围:矿区周边以丘陵山脊、沟谷为界,评估区面积约0.17km2,编图面积约0.507km2。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9°31′13″,北纬29°46′33″。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的确定《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分级进行。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等综合确定。根据已有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评估区为丘陵地貌,地貌类型单一,地形自然坡度较平缓,坡度在10°-30°之间;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出露岩体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γδ52(2)),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总体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对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根据《技术要求》,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2、建设项目重要性该矿山规划生产规模为3.0万m3/年,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的对象为花岗闪长岩,用于加工成不同规格的饰面石材,总征地面积28553m2,为小型矿山。按《技术要求》规定,该矿山属于一般建设项目。综上所述:本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类型,按照《技术要求》中的评估等级划分方法,确定本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本评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季风和台风对气候影响显著。冬春寒潮多,夏秋间常受台风侵袭。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500.5mm;年均暴雨日数(指日降雨量≥50mm者)为2.7天,多的年份达5天,多分布在5—9月间,日最大降雨量183mm,时最大降雨量100mm。根据附近水文站多年的降雨观测资料表明,每年的4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汛期,特别是6月至7月的上旬,受冷暖气流控制连绵阴雨,常暴雨成灾,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为非汛期。全年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年最多风向为北东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8m/s,最大17.3m/s。二、水文矿区东侧有一山间冲沟,长约2.2km,汇水面积约为0.9km2、溪底纵坡度约3°-10°,此冲沟为山谷,两侧地势较缓,沟底宽约1.0—3.0m,本次调查时沟内水深约0.2m—0.5m,沟内水流较大(照片1)。据调查访问,该沟在雨季时水流量较大,旱季水流量较小,枯水期时会出现断流现象。另外,在矿区东侧约200m处为塘湾水库,水库面积约0.04km2,水库拦水坝为一土坝,顶宽约7.0m。现场调查时,水库内的水深达数米,水质较好。(见照片2)第二节地形地貌﹡﹡﹡矿区位于丘陵区的山坡上,矿区最高标高为308.30m,最低标高为228.23m。矿区均为山体。矿区内由于以往的不合理开采石矿,多处形成大小、深度不一的采坑以及长度、高度不等的采矿边坡。(见照片3)第三节地层岩性一、地层评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残坡积层(el—dlQ)及冲洪积层(al-plQ4):1、第四系残坡积层(el—dlQ):,厚度一般在0.5m—1.0m之间,在沟谷处可达2.0—3.0m。由褐黄色、土黄色粉质砂土混碎(块)石组成,干—稍湿,结构松散,碎石与粉质砂土混合堆积,浅部含植物根系。由于残坡积层分布零星、且厚度薄,附图上不予表示。2、第四系冲洪积层(al—plQ4):分布于评估区东侧的山间冲沟及两侧的平缓地带,冲洪积层堆积较薄,厚度一般在1.0m—3.0m之间,局部可达3.0—5.0m。由砾、卵石及粉细砂等砂组成,部分地段含粉质砂土较多。砾卵石磨圆度一般,分选性较差。表部多改造成旱地。二、岩浆岩体本评估区出露岩浆岩体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γδ52(2))。花岗闪长岩:浅灰色、灰色,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见照片4)。组成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含有部分角闪石及少量辉石、黑云母等。其中长石含量在55-60%之间,石英含量在10-20%之间,其他成分含量在20-35%之间。矿物粒度除部分长石为3-4mm外,其余矿物粒度一般在1-2mm之间。岩性硬,节理裂隙发育一般。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根据本次调查及区域资料,评估区内末见有断层及褶皱构造通过。但受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评估区内岩体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根据野外现场调查,评估区岩体主要发育3组节理裂隙:①:343°∠84°,线密度1条/m,面较平直、光滑,延伸规模大,闭合状;②:145°∠18°,线密度1条/m,面较平直、光滑,延伸规模大,闭合状;③:253°∠79°,线密度1—2条/m,面较平直、光滑,延伸规模大,闭合状。二、区域地壳稳定性xx市域自公元二世纪以来有记载的4级以上地震共5次。其中后唐天成四年(929),xx市区发生5级地震,“庐舍倾地甚多”(民国《xx府志·卷八二》)。清咸丰五年夏历十一月二十日(1856年1月5日),xx发生4.75级地震,“屋墙破裂,河水沸腾”(清光绪《xx县志·卷十五》)。这两次地震以烈度论,均属破坏性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xx省建设厅[2001]167号文件,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属震级小、烈度低的稳定区域。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本次调查及收集的资料,结合同类岩土工程划分经验,将评估区岩土划分如下:一、第四系冲洪积层(al—plQ4):分布于矿区东侧山间冲沟及两侧的平缓地带,冲洪积层堆积较薄,厚度一般在1.0m—3.0m之间,局部可达3.0—5.0m,由冲洪积砾、卵石、粉细砂等组成,部分地带含粉质砂土较多,天然地基承载力150—220kPa。二、第四系残坡积层(el-dlQ):岩性为粉质砂土混碎(块)石,土黄色、褐黄色,粉质砂土干—稍湿、松散状。碎石含量15-30%,粒径2.0-6.0cm,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其物质成分以花岗闪长岩风化产物为主。该层厚度一般在0.5—1.0m之间,在沟谷处可达2.0—3.0m。。三、全风化基岩岩性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浅灰色,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组成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含有部分角闪石及少量辉石、黑云母等。岩体风化剧烈,多呈砂土状,部分呈及砂土夹碎(块)石状,完整性差。厚度较大,一般在2.0m-5.0m之间。分布于丘陵山体的第四系松散层之下,与第四系残坡积层界线不清。四、强风化基岩岩性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浅灰色,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组成成分以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含有部分角闪石及少量辉石、黑云母等。厚度一般在4.0m—8.0m之间。岩石风化较强烈,完整性较差,多呈浑圆块石状及砂土夹碎块状,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分布于全风化层之下。五、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层之下为中风化的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浅灰色,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组成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含有部分角闪石及少量辉石、黑云母等。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完整性好,岩性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范围内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一、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冲洪积含水层(al—plQ4):及两侧的平缓地带,由砾、卵石及粉细砂等组成径流条件好。与地表水联系密切,接受大气降水和丰水季节冲沟水流的侧向补给。地下水从高处向低处径流,向河流排泄,由于含水层岩性、厚度上的差异,地下水量分布不均匀,丰水期水位较高,枯水期水位较低。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的风化裂隙之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在基岩连通的裂隙内流动,一般沿节理裂隙面流出,由于节理裂隙的贯通性差,赋水性差,水量一般较贫乏。裂隙水沿一定的水力坡降向下渗流,在坡脚或沟谷中渗出。综上所述,本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区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挖山采矿,评估区内由于以往不合理开采石矿,形成大小、深度不一的采坑,并形成了高度、长度不等的采矿边坡,对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故总体上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综上所述:评估区为丘陵地貌,地貌类型单一,地形自然坡度在10-30°之间;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出露岩体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γδ52(2)),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但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因此,本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引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现状评估是对评估区范围内工程施工前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按照《技术要求》分为大、中、小三级(表3-1)。表3-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确定要素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xx乡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等相关资料可知,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区内无地质灾害点分布,本次调查也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点。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本次野外现状调查和收集资料表明:评估区既无岩溶地层,又无地下采矿点和过量抽吸地下水,因此不存在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矿区场地为丘陵山坡,人工堆积物和自然松散物少,残坡积层厚度小,且自然山坡上植被发育,场地处汇水面积小,不具备诱发泥石流灾害的条件。因此,本次评估重点调查的地质灾害类型是滑坡、崩塌。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自然斜坡及现有人工边坡稳定性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但未有地质灾害点分布,本次调查亦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点。1、自然斜坡稳定性评估区内自然斜坡坡度在10-30°之间,坡面植被较发育。自然斜坡坡体岩性: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厚度一般在0.5-1.0m之间,在沟谷处可达2.0—3.0m,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全风化层厚度一般在2.0—5.0m之间、强风化层厚度一般在4.0m—8.0m之间,中风化岩石完整性好,岩体节理面倾向一般与边坡坡向斜交或相反,且自然斜坡表面植被较发育,本次调查时亦未发现裂缝、崩塌等边坡变形迹象,自然斜坡稳定性较好。2、矿区老采矿边坡稳定性在矿区内由于以往的不合理开采石矿,形成大小、深度不一的采坑,并形成了高度长度不等的采矿边坡。采矿边坡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现状边坡高度在10m-40m之间,边坡留有2—3个平台,平台宽度在3.0—8.0m不等,边坡整体坡度在55°—70°之间。(见照片5)坡体岩性:表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厚度0.5-1.0m,其下为花岗闪长岩,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可达6.0m—13.0m,中风化岩石完整性好。现场调查,老采矿边坡边坡现状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二、库岸稳定性矿区东侧约200m处为塘湾水库,水库库岸为自然斜坡,大部分基岩出露,部分坡面长满杂草、灌木,水库拦水坝为一土坝,顶宽约7.0m。经现场调查访问,库岸及拦水坝目前未见有变形、地裂缝等迹象,且在水库建成至今的几十年使用过程中未出现库岸及坝体渗漏的迹象,库岸现状稳定性较好。三、既有民房地基稳定性在矿区南侧为xx村,村内民房已建多年,经现场调查访问知,等变形迹象,既有民房地基稳定性较好。综上所述,根据现场调查资料表明,矿区及其影响范围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预测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本项目建设后,将局部改变现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存在工程建设遭受建设场地附近不稳定地质体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与方法按有关技术要求,评估的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结合本次野外现状调查和收集资料表明:评估区既无岩溶地层,又无地下采矿点和过量抽吸地下水,因此不存在矿区不存在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根据xx省第一地质大队xx年xx月编制的《﹡﹡﹡﹡﹡﹡饰面花岗石矿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为露天开采,由于矿山距离﹡﹡﹡村较近,夜间不工作,工人和管理人员吃住不在矿山,且矿山现场范围小,不设计矿山地面建筑设施。开采矿石所需炸药量较少,矿山不设炸药库房。故矿区范围内无建筑物,不存在矿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地质灾害。矿区地面标高在228.23m-308.30m之间,根据《﹡﹡﹡﹡﹡﹡饰面花岗石矿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山设计的开采最低标高为245.00m,最高开采标高为308.30m,故将在矿区的北侧、西侧及南侧形成高度不等的最终采矿边坡。为此,确定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即运用地质环境条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上经验类比方法去分析推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由于工程区段的不同,分析中采用的环境要素也不尽相同,其分析的方法也不同。第二节矿区开采矿石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一、最终采矿边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矿山开采按照最低的开采标高245.0m开采后,将在矿区的北侧、西侧及南侧开挖形成高度不等的最终开采矿边坡,北侧最终采矿边坡长约190m、高度在2.00-56.40m之间;西侧最终采矿边坡长约130m、高度在15.00-23.00m;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长约66m、最高可达15.00m。上述三段边坡坡体岩性及节理裂隙基本一致,具体为:表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砂土混碎(块)石,土黄色、褐黄色,结构松散,浅部含植物根系,厚度较小,一般在0.5-1.0m之间;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浅灰色、灰色,具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可达6.0m—13.0m,中风化岩石完整性好,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边坡岩体主要发育三组节理裂隙:①、343°∠84°,线密度1条/m,面较平直、光滑,延伸规模大,闭合状;②、145°∠18°,线密度1条/m,面较平直、光滑,延伸规模大,闭合状;③、253°∠79°,线密度1—2条/m,面较平直、光滑,延伸规模大,闭合状。根据矿区的老采矿边坡类比,并参照相关规范,开挖边坡坡率以小于上述采矿边坡为宜,北侧边坡坡向181°、西侧边坡坡向94°、南侧边坡坡向13°。根据边坡坡向与岩体节理裂隙面倾向之间的关系绘制赤平投影图(图5、图6、图7),并对各边坡预测评估如下:由赤平投影图(图5)分析可知,北侧最终采矿边坡有一组节理裂隙面倾向与边坡坡向呈小角度斜交,且节理面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其余节理裂隙面倾向均与边坡坡向相反或斜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该边坡属不稳定型,且由于该边坡高度较大(高达2.0—56.4m),岩石全、强风化层厚度大(达6.0m—13.0m),矿山开采易引发上部松散层滑塌及局部剥落,形成掉块或局部滑塌。因此,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由赤平投影图(图6)分析可知,西侧最终采矿边坡节理裂隙面倾向均与边坡坡向相反或斜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该边坡属基本稳定型,但由于该边坡高度较大(高达15.0—23.0m),且岩石全、强风化层厚度大(达6.0m—13.0m),矿山开采易引发上部松散层滑塌及局部剥落,形成掉块或局部滑塌。因此,西侧最终采矿边坡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由赤平投影图(图7)分析可知,南侧最终采矿边坡有一组节理裂隙面倾向与边坡坡向呈小角度斜交,但节理面倾角大于边坡坡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其余节理裂隙面倾向均与边坡坡向相反或斜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综合分析认为该边坡属基本稳定型,但由于该边坡高度较大(最高可达15.0m),且岩石全、强风化层厚度大(达6.0m—13.0m),矿山开采易引发上部松散层滑塌及局部剥落,形成掉块或局部滑塌。因此,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综上所述,北侧、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及西侧最终采矿边坡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9900m2。二、矿山开采形成的弃碴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弃渣,根据《﹡﹡﹡﹡﹡﹡﹡石矿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的弃碴中有一部分可以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则用汽车运离矿山,需要占地堆积。设计弃碴场应在地形较平缓的山凹内,其上汇水面小,在碴场的周围砌筑拦碴墙,并在碴场坡顶两侧修筑排水沟。并对整治后的碴场根据实际情况,覆土为耕地或林地,恢复植被及生态环境。弃碴在集中堆放及碴场经治理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第三节矿区开采过程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通过对现场的调查、访问,评估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且未有地质灾害点分布,本次调查亦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点。矿区均为山体,自然斜坡坡度在10-30°之间,残坡积层厚度一般在0.5—1.0m之间,在沟谷部位可达2.0m—3.0m,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全风化层厚度一般在2.0—5.0m之间、强风化层厚度一般在4.0m—8.0m之间,中风化岩石完整性好,岩体节理面倾向一般与边坡坡向斜交或相反,且自然斜坡表面植被较发育,本次调查时亦未发现裂缝、崩塌等边坡变形迹象,自然斜坡稳定性较好。据资料表明评估区内未有现状地质灾害,本次调查亦未发现有边坡和山坡变形的迹象,其稳定性较好。矿区遭受现状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由《﹡﹡﹡﹡﹡﹡饰面花岗石矿开发利用方案》可知,该矿山为露天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采用凿岩爆破和钻眼膨胀剂静态爆破分离相结合的采矿工艺,在开采过程中,会形成临时的采矿边坡,因坡体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闪长岩,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特别是强风化层以粉质砂土夹大小不一的块石为主,在开采爆破过程中,强风化层中的块石有形成掉块或局部崩塌的可能。故矿区中部及西部在开采过程中遭受临时采矿边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20190m2。综上所述:矿区北侧、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及西侧最终采矿边坡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9900m2;矿区中部及西部在开采过程中遭受临时采矿边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20190m2。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综合评估是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在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对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现状评估表明: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但未有地质灾害点分布,本次调查亦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点。经现场调查分析,矿区及其周边自然斜坡与现状采矿边坡稳定性较好,矿区东侧水库库岸稳定性较好。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表明:矿区北侧、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及西侧最终采矿边坡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9900m2;矿区中部及西部在开采过程中遭受临时采矿边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20190m2。综合评估认为:本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矿区北侧、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及西侧最终采矿边坡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9900m2;矿区中部及西部在开采过程中遭受临时采矿边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面积约20190m2。第二节矿区场地适宜性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和《技术要求》中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表(表5-1)的规定,矿区场地适宜性评估如下:矿区北侧、南侧最终采矿边坡高度大于5.0m的坡段及西侧最终采矿边坡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矿区中部及西部在开采过程中遭受临时采矿边坡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场地作为矿山用地基本适宜。表5-1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表级别分级说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度简单,工程程建设遭受地地质灾害危害害的可能性小小,引发、加加剧地质灾害害的可能性小小,危险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