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_第1页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_第2页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_第3页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_第4页
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教材分析张雅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2、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理清思路。3、学习分析和论说文学作品,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说。4、学习本单元文章的语言,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单元教学重点:1、筛选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揣摩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单元教学难点: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读懂文章。课时安排:3课时咬文嚼字朱光潜教学要点:1、筛选信息,准确理解咬文嚼字、字的联想意义、套板反应等重要概念的含义。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所举实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理清层次。3、学习咬文嚼字的方法,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教学过程:筛选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1、标题“咬文嚼字”有哪些含义?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样理解?(用文中原话回答)咬文嚼字的字典义:①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②形容卖弄才学。③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文中含义: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什么叫字的直指意义、字的联想意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回答。字的直指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的,易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什么叫套板反应?(用文中原话回答)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筛选整合信息,理清层次关系: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在阐释咬文嚼字时运用的材料。①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②郭沫若改台词: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③《水浒传》里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④《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⑤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⑥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⑦“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⑧《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⑨“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2、阅读文章1-5段,筛选整合出相关信息:⑴“这”和“是”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①你是:单纯叙述。你这:坚决判断②你这:感情强烈,极端憎恶。③你是:假定语气,讽刺意味。⑵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自认为改得简洁,作者的评价是什么?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种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地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⑶推敲的故事历来被传为佳话,朱光潜先生怎样认识?推:鲁莽,孤僧步月归寺,自掩自推,寂静无声,冷寂的场合。敲:拘礼,僧人月夜访友,有人应门,剥啄有声,热闹的场合。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3、作者借用以上材料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和课文要论述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是否累赘啰嗦?请简要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这是在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不啰嗦。三组事例,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一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二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三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情感不同。4、文章的第六段列举了大量与“烟”相关的诗句,并对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两句进行了剖析,想说明什么?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糊而意蕴丰富。5、文章第七段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6、以上两段中的例子和课文要论述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表面上是在讲“字的联想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实际上是在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7、理顺文章结构:⑴什么是“咬文嚼字”?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⑵为什么要“咬文嚼字”?①文字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②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⑶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①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②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哪些启发?①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②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③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④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⑤轻易滑入“套板反应”,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⑥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②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③议论文中心论点可以出现在开头、结尾,也可以出现在中间,由事例引出。拓展练习:1、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眩晕)2、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⑴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⑵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参考答案:⑴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树下的清澈的泉水欢快的流向远方。⑴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⑴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⑵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的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的流向远方。⑵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⑵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的鸣叫着,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的流向远方。作业:1、读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对比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完成课后练习二。2、朱光潜先生写一篇文艺评论,将“咬文嚼字”变成了褒义词,那么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咬文嚼字”呢?将自己的见解写成200以上的短文。教学要点: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教学过程: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什么是关键词句?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句和关键词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2、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研读4-6段,筛选整合信息,深入理解内容: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方法提示:浏览第四段,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高木:落木千山的空阔高树:枝叶繁茂的饱满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品读第5段,筛选整合信息)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方法提示:朗读第六段后面内容,抓关键词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木叶:飘零透些微黄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木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意,更显得空阔,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6、“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结合4-6段内容,填写下表: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枯黄干燥空阔疏朗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树(叶)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饱含水分饱满绵密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木:叶落,树干,微黄,干燥→疏朗、秋风、晴空的清秋气息。树:叶茂,枝叶,碧绿,湿润→饱满、繁茂、浓阴的春夏气息。 7、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8、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筛选文中原句回答)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问题探究: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⑴作为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⑵作为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⑶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作业:1、选择一个意象,寻找和这个意象有关的诗歌,谈谈此意象的暗示性,400字左右。2、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诗句提升自己文章的文采,写一段400字左右的短文,主题不限。(二选一完成)谈中国诗钱钟书教学要点:1、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2、揣摩文章语言,深味其中的睿智与深刻。3、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中国诗歌的认识,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己鉴赏比较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初读课文,理思路:全文可分为四部分:1、(1),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2、(2),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和规律。3、(3-7),阐述中国诗的具体特点。①篇幅短小②富于暗示性③笔力轻淡,词气安和④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8),作者的结论。再读课文,品语言:请赏析下列语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的,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