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国家责任_第1页
第七章 国家责任_第2页
第七章 国家责任_第3页
第七章 国家责任_第4页
第七章 国家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概述一、国家责任的概念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即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ResponsibilityofStateforInternationallyWrongfulActs),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它不同于政治责任或道义责任,也不同于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

卡尔沃(CarloCalvo)是一名国际法学家,曾担任过阿根廷外长。1868年,他在自己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此著名的主张,即属于一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同该国国民有同等受到保护的权力,不应要求更大的保护。在衡量国家责任时,卡尔沃以外国人与本国人平等待遇的标准取代所谓“最低国际标准”,认为承认“最低国际标准”就是造成本质上有利于强国而有害于弱国的一种特权,形成本国人和外国人的不平等,并损害国家的领土主权。

卡尔沃主义的实质是维护国家主权原则,提倡外国人与本国人待遇平等的原则反对外国人特权地位,坚持国家属地管辖权的完整性。

拉丁美洲国家提出了“卡尔沃主义”,以反对大国滥用外交保护,其核心思想是外国侨民与本国人应享有同等待遇,不能享有更多的权利。

二、国家责任法的特征和渊源

国家责任法所规范的只是国家之间的责任法律关系,不涉及国际组织的责任和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

与国际法的其他部门相比,国家责任法的渊源是独特的,至今没有条约法规则,而主要是习惯国际法规则和一般法律原则。

三、国家责任法的发展与编纂

国家责任法是在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发展起来的,是从双边性质的国际义务开始的,核心在于外国人的待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继续关注国家责任的编纂,直到2001年,国际法委员会最终通过了一个完整的关于《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特雷尔附近的一个铅锌冶炼厂(距离美国边界十余公里),从1896年建成以来,该厂释放的大量硫化物,还有其他的化学残渣使美国华盛顿州遭受大规模损害,特别是对庄稼、树木、牧场、牲畜和建筑物的损害极为严重。在初期,污染受害者曾向该冶炼厂提出过多次私人赔偿要求,但这一问题显然不可能在任一国家的国内法范围内得到圆满解决。1925年,案件重新提起,美国还成立了保护受害人协会,目的是取代单独申诉、签订集体协定。1927年,案件被正式提交给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向加拿大政府提出抗议。在以其他方式解决争端的尝试失败后,两国政府决定将争端提交仲裁,并于1935年4月15日签署仲裁协议。仲裁庭于1938年和1941年两次作出裁决。

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失控1978年1月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失控,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其放射性残片坠落在加拿大境内西北部。加拿大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立即采取了了“晨光”行动。在4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大规模搜寻和清除放射物质,共搜集365公斤卫星残片,其中有几块放射性较强,如人体直接接触就会受到危害。幸亏加拿大西北部地广人稀,当时只造成了一定土地和财产损失,而未有人员伤亡。

1979年1月23日,加拿大根据1972年《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对苏联卫星进入其领空和卫星的有害放射线残片散落在其领土上所引起的损害提出赔偿要求。苏联最后同意“善意性”支付300万美元了结此案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与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是前苏联乌克兰地区一个只有2.5万人左右的小镇。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四号机组按照原定计划停机检修,凌晨1点23分,正当工作人员做一个发电机运行状态的试验时,四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猛烈爆炸。随即,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碎片和核燃料碎片从四号反应堆中喷涌而出。爆炸引发火灾,溶解了大量的铀燃料。虽然没有引起核爆炸,原子炉的核心也未被溶解,但笼罩原子炉的火势强烈,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特别是核电站附近的地区更为严重。4月27日至5月8日核电站半径30公里内的5万人被迫疏散。事故导致31人死亡,203人被放射能幅射。爆炸发生当天,一些较重的放射性物质就随风向西扩散到了波兰的许多地区,第三天,放射性尘埃扩散到前苏联西部的大片地区,并开始威胁西欧。第四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受到影响,十天内,放射性尘埃落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据统计,爆炸最终导致2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船舶污染事故:

50年代以来,海洋运输迅猛发展,油船数目和规模的不断增大。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也就越来越严重了。油轮损坏、碰撞、爆炸、失火、搁浅、触礁等任何事故都可能导致石油大量流入海洋造成严重污染。1967年大型油轮“托莱·坎荣号”在英格兰西南海面触礁,流入海洋的原油达l17,000吨,使英法两国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经济损失惨重。其后,重大油轮漏油事故多次发生,光是1978年的“卡迪兹号”触礁漏油事件就有230,000吨原油流入海洋。威望号油轮漏油事件

2002年11月13日晚,载有7.7万吨燃料油的希腊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距海岸9公里的海域遇风暴发威望号油轮船体断为两截沉没生事故。船体出现一个大裂口,燃料油外泄,海面出现一大片污染带。西班牙4艘拖船拼命将“威望”号油轮拖向外海,19日上午拖到距海岸95公里海面时,船体断为两截沉没。“威望”号在西班牙海域沉没后,造成大面积油污,对葡萄牙海域也有很大影响。渔民在葡萄牙沿海养护的86只沾上油污的海鸟中,有多只死亡。据悉,泄漏的2.5万吨燃油在海面形成38厘米厚的油膜,破船内还有5万吨燃油沉人海底。威望号油轮漏油事件

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2011年6月期间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这是中海油与美国康菲公司的合作项目。康菲公司负责宣传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业方。针对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时,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调查情况。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介绍,发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经开始少量溢油。油田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围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类水质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类。此外,随着国际法主体的扩大,人们也开始关注其他国际法主体的责任问题。第二节

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基础一、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引起国家责任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素:(1)行为依国际法可归于国家;(2)该行为违背该国国际义务。这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产生国家责任是否还需要其他要素,或者说,损害或过失是否也构成国家责任的必要要素?传统观点持肯定立场。但在现代国际法上,损害已不再被认为是引起国家责任的一个构成要素,过失也不是国家责任的一个构成要素。

美国驻德黑兰外交和领事人员案

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发生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美国大使馆请求伊朗当局给予保护,但伊朗当局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示威队伍闯进大使馆,扣留了使馆内的美国使馆人员和领事人员和非美籍的工作人员共五十多人,把他们扣作“人质”,并将使馆的档案文件捣毁,造成一件严重侵犯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的事件。11月5日,在伊朗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的美国领事馆亦发生同样努件。事件发生后,美国于11月9日请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开会考虑采取确保释放人质和交还使馆房屋的行动。安理会在1979年12月4日要求伊朗释放“人质”,并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

1979年11月29日,美国向国际法院起诉,请国际法院宣布:伊朗政府违反对美国承担的条约义务,伊朗政府应立即释放拘留在德黑兰大使馆和在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的领事馆的全部美国人和拘留在伊朗外交部的三个人,保证他们安全离境并不得对他们进行任何审讯,伊朗应对此侵权行为赔偿美国的损失并将造成此侵权事故的人员交主管当局惩处。美国同时请求国际法院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1979年12月9日,伊朗外交部长致信国际法院,要求国际法院不要受理此案。伊朗政府辩称,国际法院不能、也不应该受理此案。由于这个问题仅代表一个全面问题的非中心的、次要的侧面,不应该将全面的问题分割开来研究。25年来,美国一直在干涉伊朗内政,剥削伊朗,对伊朗人民犯下了无数违反国际法准则和人道主义的罪行。伊美冲突中所包括的问题不是美国起诉书所根据的条约的解释和适用的问题,而是其他许多更基本和更复杂的问题。

1980年5月,国际法院对本案实质部分做出判决。法院认为,根据美国提出的事实,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兰及11月5日在大不里士和设拉子发生的袭击和占据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和领事馆、把使馆人员和领事人员扣作“人质”和捣毁使馆档案的事件,就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事实包括1979年11月4日袭击大使馆、捣乱使馆、拘留人质、侵占使馆财产和损坏档案以及第二天在大不里士和设拉子袭击领事馆的行为,这段期间的事件不能直接归因于伊朗国国家,因为还不能证明这些行为是代表国家或由国家机关负责以便执行某种任务而作的,所以不能归因于国家。但这不是说,伊朗国家对这阶段的事实就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伊朗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与它所承担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国际义务不相符的。

第二阶段的事实是武力分子完全占据了大使馆和领事馆,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被扣作人质。法院认为:“伊朗的行为是连续地并仍持续地违背两个维也纳公约中它对美国的条约义务”。根据维也纳公约,伊朗有义务立即采取一切措施尽快结束这一场侵犯美国大使馆和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的不可侵犯权的事件,和立即交还大不里士、设拉子的领事馆,使一切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此后,1981年1月19日,美国和伊朗缔结了一些解决此争端的协议,人质获释。此案最终以解决。

[评述]国家责任由两个重要因素构成,一是客观上存在国际不法行为,二是主观上该国际不法行为可归因于国家。本案是说明国家责任构成问题的最恰当的案例。在本案中,在伊朗发生的侵犯使领馆和外交人员的不可侵犯权的事情,无可否认是国际不法行为。该行为能不能归因于伊朗国家?伊朗指称该事情是美国二十五年来干涉伊朗内政的结果,是美国外交人员从事犯罪活动、美国拒绝引渡伊朗前国王及交还其财产的结果,这些理由能不能说明伊朗的侵犯外交特权是正当或可以免除国际法律责任?这正是国际法院需要公正判断的问题。

国际法院把整个事情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证据尚不足以说明该事情可以归因于伊朗国家。但在美国大使馆请求伊朗当局给予援助和保护的时候,伊朗采取不行为的态度,这就产生违反国际义务的国际责任了。国家没有义务对在其境内发生的一切不法行为负责,但国家有保护外国人的义务,它对于外国人所受到的侵害有间接责任,它的不行为,会把间接责任转化为直接责任。至于事情的第二个阶段,伊朗国家领导人的态度,特别是它把扣押人质与美国政府的干涉伊朗内政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无异说明侵犯外交人员的行为是伊朗当局纵容和支持的。不法行为的可归因性就非常明显了。

对于伊朗提出的各项理由,在政治上有道理,但在法律上那是说不过去的。正如国际法院所说的,即使这些事实都是真实,也不能说明伊朗的做法是正确,不能免除伊朗的法律责任。

二、行为可归因于国家而成为国家行为

1.国家机关的行为

任何国家机关,不论行使立法、行政、司法职能,还是任何其他职能,不论在国家组织中具有何种地位,也不论作为该国中央政府机关或一领土单位机关而具有何种特性,其行为应视为国际法所指的国家行为。因此,三权分立或有关领土单位是联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特定自治区与国家责任的确定无关。由于国家机关的性质和职能不尽相同,所以可归于国家的、实际上能引起国家责任的国家机关的行为也有区别。对人权事务委员会特别报告员豁免法律程序的争议的咨询意见(1999)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权事务委员会特别报告员马来西亚人坎马拉斯瓦梅(D.P.Cumaraswamy)在马来西亚法庭被人起诉。四名原先分别在四个案件中控诉被告在英国出版的《国际商业诉讼》杂志上发表诽谤性言论,并要求赔偿1亿1千2百万美元。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他是以官方身份发言的,因此享有《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赋予的豁免待遇。对此,马来西亚政府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其后,安南两次派遣专使前往马来西亚进行商谈,均无结果。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遂于1998年8月5日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1999年4月29日,法院发表了咨询意见,认为坎马拉斯瓦梅作为经社理事会人权事务委员会关于法官和律师独立性这一专题的特别报告员,“有权对他在1995年11月出版的《国际商业诉讼》上所发表的文章的一切言论,享有对任何法律程序的豁免”,并“在财务上不负担由马来西亚法庭所施加的任何费用”。由于国家的任何机关的行为必须视为国家行为,法院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并未依照国际法规定的义务行事。法院还指出:“根据已确立的国际法规则,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的行为必须视为该国的行为,这是一条习惯国际法规则”。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使节的行为

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实践上一般难于区分他们的行为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即使是在私人生活中发生的国际侵害行为,国家也必须承担责任。3.国家官员的行为

国家官员以官方身份所作的公务行为属于国家行为,而不论其为行政、立法和司法官员,还是高级与较低职位的官员。国家官员的私人行为不应视为国家行为。

凯尔案(法国/墨西哥,1929)

两名墨西哥军官要求法国人凯尔支付一笔款项,遭到凯尔拒绝。这两名军官随即将凯尔带到军营并枪杀。在法国要求下,两国于1924年9月25日缔结专约,成立法、墨求偿委员会。委员会裁定:这两名军官,即使被认为是越权行事,即使其上司的命令与之相反,仍然涉及国家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在军官身份的掩护下行事的,并且利用了由于其身份而供其支配的手段。

该委员会还强调:“我认为下述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即在引起国际关切的事件中,一个国家的官员或机关所从事的一切依国际法构成不法行为的责任应归于那个国家,不论该官员或机关是在他或它的职权范围内行事的。”委员会并指出,只有在“与官方职能无关、实际上只是私人行为的情况下,才免除国家责任”。4.经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实体的行为

国家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如果经依法授权行使通常由国家机关行使的公共性质的职能并以该名义行事,它们的行为应归于国家而成为国家行为。

例如,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不断深入,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由于受到兵员严重不足,因此将后勤补给、武器保养和维护、安全保卫和监狱警卫等许多原本由军方所承担的任务都转包给了私人保安公司。雇佣装备精良、战斗素质高的私人保安公司可以为美国政府解决诸多棘手的难题,既可以克服驻伊美军兵员不足的问题,又能避免因正规军伤亡过多而招致国内政治压力,还可免除政府解决伤亡人员的抚恤等善后问题。美国一位评论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私人保安公司的好处显而易见,有了他们,在晚间电视新闻报道中,就不会出现覆盖着星条旗的阵亡美国士兵的棺材了”,因此美国国防部声称私人保安公司是美国整个武装力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了他们,美国几乎不可能顺利打赢任何一场战争。”5.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另一国家如果将其某一机关交由一个国家支配,并且该机关行使支配国的政府权力,则其行为应视为支配国的行为,而不能归于其所属国的行为。

雪弗洛案(法国/英国,1931)法国人雪弗洛旅居波斯,被怀疑是间谍而被英国军队在接近里海的地区逮捕。事前法国领事因需离开波斯,请英国领事代行法国领事的职务。雪弗洛被捕后,其在家中的财物、书籍和文件等丢失。法国认为这是由于英国领事的疏忽造成的,英国应予赔偿。英、法于1930年3月4日达成协议,成立了仲裁委员会,委员会裁定:“英国政府不能为其领事作为代管另一国领馆的人而承担疏忽责任”。该裁定显示,一国的机关被要求在另一国的权力下行使另一国政府权力,其行为应被视为另一国的行为,而不是该机关所属国的国家行为。适用本规则的另一个实例是英国的枢密院,它担任英联邦中若干国家的最终上诉法院。枢密院对英联邦独立国家的上诉作出的裁决,应归属于该国,而不是英国。6.越权或违背指示的行为

国家机关、国家官员或经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个人或实体逾越权限或违背指示,如果他们是以其官方身份或以其官方名义行事,即使是在隐蔽的或不适当的私人动机下进行的,其行为仍应视为国家行为。

7.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

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不能视为国家行为。但是,叛乱运动如果实现了其目的并且将本身确立为国家的新政府或在前国家的部分领土上或在其管理的领土上成立了新国家,成功的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就应视为国家行为。

索利斯案(美国/墨西哥,1928)在墨西哥内乱期间,美国人索利斯因受到墨西哥武装叛乱分子的攻击而受伤,主张追究墨西哥政府的责任。仲裁人尼尔逊在裁决中除指出并无充分证据显示墨西哥政府军未提供所指挥的保护外,着重指出:“依照既定的国际法原则,任何政府在本身未违背诚信,或未疏于镇压叛乱行为的情况下,都不能对反对其权力的任何叛乱团体的人的行为负责;只有国家的合法政府未履行上述义务,才构成国家责任的来源”。潘森案(法国/墨西哥,1928)

乔治·潘森是一个墨西哥裔法国公民。在1910-1915年墨西哥革命期间,他在墨西哥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1928年法、墨求偿委员会裁定:“如果损害起源于,例如革命军在其最终成功之前的征用所要求的强迫捐助,或者损害是由成功的革命军的违法行为而造成,-------,就不得否认国家的责任”。8.私人的行为

私人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不归于国家。但是,如果行事的私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实际联系或私人行为与国家本身的行为有关,则发生例外的情况。

三、违背国际义务

违背国际义务就是一国的行为不符合国际义务对它的要求,也就是一国实际采取的行为与国际义务要求该国的行为不相符合。所违反的特定义务与该义务的起源或特性无关,这种义务可以是国际习惯、条约和一般法律原则所确定的,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单方面行为承担的。石油平台案(伊朗/美国,1996)美国军舰于1987年10月和1988年4月先后毁坏了伊朗的三个石油平台。伊朗于1992年向国际法院控告美国违反了1955年《伊、美友好、商务和领事条约》,因而有义务给予赔偿,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美国持相反意见,认为1955年条约纯属商务性质,不能适用于使用武力事件,武力事件同商务条约毫无关系。法院在判决中称:“1955年条约对缔约各方规定了涉及一系列事项的多种义务。缔约一方有任何违反这些义务的行动均属非法,不论行为所采取的方式为何。以使用武力的方式侵犯另一缔约方根据条约享有的权利,同通过行政决定或以任何其他手段实施的侵犯行为一样不合法。因此,涉及使用武力的事项本身并不排除在1955年条约的范围以外。因此,必须驳回美国就这个问题提出的论点”。因此一国违背国际义务就构成国际不法行为,不论义务起源为何,不论主题为何或所违背义务的内容为何,也不论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描述为何。

把一国的行为定性为国际不法行为必须以国际法为准,而且这种定性不因国内法把同一行为定性为合法行为而受到影响。

温布尔顿号案(法国/德国,1923)

温布尔顿号是一艘租赁给一家法国公司的英国船,替波兰政府从萨洛尼卡运送一批军火到但泽港,而波兰政府当时与俄国政府处于战争状态。德国政府拒绝了该船根据《凡尔赛和约》第380条通过基尔运河的请求,理由是这种通过将构成对德国中立法令的违反,并且破坏德国的中立。该船最后绕道斯卡根开往但泽。由于被拒绝通过运河而损失了13天时间。法国向常设国际法院状告德国违反其条约义务。法院认为“单个国家发布的命令不能凌驾于国际条约的规定之上”。“根据《凡尔赛和约》第380条,基尔运河及其入口对所有与德国保持和平关系的各国商船和军舰,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一律开放。因此德国负有明确的责任,应让温布尔顿号通过基尔运河。德国不能提出本国的中立法令来否定德国按照该条约所接受的义务”。国际不法行为可以是“即时”的违法行为,如一国的防空部队击落合法飞越该国上空的飞机,一国的警察杀害或伤害另一国的外交代表等;也可以是持续的违法行为,如非法拘留外国官员,持续占领外国使馆馆舍,强行占领另一国的部分领土等;也可以是复合行为,即那些汇集的、而不是单独的违背义务的行为,如灭绝种族、种族隔离等,国际法中的一些最严重的不法行为是根据其行为的复合性质来确定的。就违反义务的性质和程度而言,国际不法行为可分为一般国际不法行为和严重国际不法行为。四、一国对另一国不法行为的责任

1.如果一国援助或协助另一国实施其国际不法行为,不仅行为国要负主要责任,而且协助国也须对此负责。

1986年4月,美国对的黎波里进行轰炸,利比亚指责英国必须对此负责,因为英国允许美国战斗机使用其空军基地攻击利比亚。利比亚宣称,由于英国“支持并且直接促成”该项攻击行动而“应负部分责任”。英国否认该项责任,因为利比亚对美国目标进行了恐怖主义攻击,美国的行为是对该恐怖主义的自卫还击行为。安理会关于这一事件的一项决议草案被美英否决,但联大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这一军事攻击“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要求各国“不要为侵略利比亚的行为提供任何协助或便利”。2.如果一国指挥或控制另一国实施其国际不法行为,除受支配国本身依据国际法承担责任外,指挥或控制国还要对受支配国的该不法行为负责。

二战后期,德国占领了意大利。1944年2月3日,意大利罗马警察强行进入了圣保罗教堂,从事劫掠和逮捕活动,违反了关于梵蒂冈城不受侵犯的1929年拉特兰条约。意大利警察是在德国占领者的控制下所为的。因此,教廷未向意大利而直接向德国当局提出抗议,声称这是德国当局控制下由另一国机关实施的不法行为,德国占领者应对此事件承担责任。3.如果一国胁迫另一国实施国际不法行为,胁迫国则要对被胁迫国的该不法行为负责。

在一战期间,美国公司在罗马尼亚境内的油库和其他设备遭到破坏。当时,罗马尼亚与德国交战,由于德国准备入侵罗马尼亚,罗政府下令加以破坏。战后美国政府认为罗当局当时是在英国当局的“强迫”下所采取的措施。因此,美国政府代表美国公司首先向英国政府提出索赔要求。但英国政府拒绝承担责任,理由是英国并未对罗施加压力,而只是敦促罗政府从其本身利益和共同事业出发,完全自由地采取行动,并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害由罗政府自身负责。最后,美国同意向罗提出索赔要求,而罗同意对此负责。在本案中,美英之间的争论和趋向一致的观点是,英国是否对罗施加了“压力”或“胁迫”,如果施加了任何胁迫,则施加胁迫的国家应对其行为负责。第三节国家责任的形式

一旦国家从事了国际不法行为,而且造成了他国的损害,就会引起法律后果,这就是国家责任。国家责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国际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也并无统一的说法。国际惯例上的国家责任的形式通常表现为:道歉、追究肇事者的责任、保证不再重犯、恢复原状、损害赔偿。至于限制主权、刑事制裁是不是国家责任的形式,在理论上仍无定论。一、道歉这里的道歉(Apology)与一般意义上的因不道德行为而作的道歉性质不同。这是一种法律责任的形式,不是可有可无的。道歉的目的是为了给对方以精神上的满足(satisfaction)。道歉可以用口头表示,有时也采取比较正式的方式,如派遣特使慰问死者家属,向对方国旗敬礼,等等。二、停止不法侵害停止不法侵害:(cessationofwrongfulconduct)这是承担国家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承担国家责任的必要条件。三、追究肇事者责任与保证不再重犯追究肇事者的责任是承担国家责任的常见形式,例如把犯罪者处于适当的刑罚,撤消其职务等;但由国家出面保证不再重犯的做法不多见。(assuranceofnon-repetition)四、恢复原状恢复原状(restitutioninkind)是承担国家责任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标准。例如把移位的边界界桩复位、把被错捕的人员立即予以释放、对受伤者进行救治,使其恢复健康等。五、补偿与赔偿补偿与赔偿(reparation/compensation/damages)物质赔偿是承担国家责任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赔偿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是恢复原状。但有时无法恢复原状,如受害者已经死亡,就只能给予相应的物质或金钱上的补偿。如1954年我国由于判断的错误,在海南岛榆林港上空击落一架英国的运输机,就只能给予金钱的赔偿,对死者家属给予抚恤。赔偿的标准是相当于恢复到原状的水平。战争赔偿与一般国家责任的赔偿有所不同,有时带有惩罚性。甲午战争后中国赔偿2亿三千万两白银,显然远远超过实际损失,且不说战争本来就是日本挑起的。八国联军之役后,中国赔偿四亿两千万两(每人1两),更明显地带有惩罚性。二战后的战争赔偿又有所不同。东欧的几个仆从国家的赔偿并不足以抵偿受害国的实际损失。即使是德国、日本这些轴心国的赔偿也十分有限。意大利退出战争较早,只作了适当赔偿。德国赔了200亿美元。一半给了苏联,其余在南斯拉夫、希腊、波兰三国间分配。西方放弃权利。这是记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的历史教训后采取的明智做法。日本的赔偿又与欧洲的情况不同。日本的和约是1951年9月在旧金山签署。苏联没有参加。我们没有参加,虽然国民党当局参加了,但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主要是美国想在中国问题上留有余地。最后是搞了个折衷,由国民党当局与日本之间单独搞了个和约。关于的战争赔偿问题,日本对几个小国作了赔偿。赔缅甸2亿美元(1950年),赠5千万;赔菲律宾55,000万美元(56年);赔越南3900万美元(59年5月13日);印尼22,308万美元(58年1月20日);马来西亚2500万美元(67年9月)。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最大,据国民党当局当时的统计,直接损失达620亿美元。但由于各大国都放弃了赔偿要求。蒋介石也宣布放弃对日战争赔偿。我们当时曾经作了激烈的批评,并宣布蒋介石的宣告是无效的。1972年田中访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委婉语,因为当时国民党当局已经与日本签署了和约,不能再来一个和约。)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我国宣布放弃赔偿要求。这件事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不少物议。实际的情况是,在国民党当局已经放弃赔实际的情况是,在国民党当局已经放弃赔偿,二十年后,我们再提出赔偿已经不现实。而且日本手里还有一张台湾牌。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政府的放弃是不是也使人民丧失了民间赔偿要求?当时恐怕政府方面是不明确的,客观一点讲,是根本没有想到还有民间赔偿要求。而且前几年提出民间赔偿要求时,政府方面态度还相当消极。据说代表战争受害者向来访的日本天皇要求赔偿的律师在天皇到来之前被送出了北京,怕造成不良影响。直到近两年日本对我国的态度越来越傲慢,使中国政府受到了刺激,才对民间赔偿问题改变了态度,虽然没有公开表示支持,却也睁一个眼,闭一个眼。大概政府认为,民间赔偿是对日本当局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六、主权限制限制主权是指限制责任国行使主权。只适用于对他国进行武装侵略,侵犯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危害人类,构成国际罪行的责任国。

七、国际刑事责任问题在国际法上,国家及其代表国家的个人,在实施了国际犯罪的场合,该国家及其代表国家的个人均可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但是,代表国家的个人对其国际犯罪行为直接承担其个人的国际刑事责任,具体表现为刑罚处罚;同时,该个人的国际犯罪行为还可以归因于国家,而被视为是国家的行为,使国家承担国家责任,具体表现为限制主权、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和道歉等责任形式。

国家能否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并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问题,在国际法学界存在着三种理论学说: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能够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但不是国际刑事责任的主体。第三种观点认为,国家不能成为国际犯罪的主体,也不能承担国际刑事责任。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及其国际法实践

(一)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原则的确立

最早规定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规范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凡尔赛和约》。根据《凡尔赛和约》第227条的规定,协约国及其参战各国公开控诉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破坏国际道义和条约尊严的严重罪行,并成立了一个由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五国组成的特别法庭。特别法庭有权决定其应当适用的刑罚。《凡尔赛和约》第228条和第229条还规定,德国承认协约国有权以战争罪审判德国国民并承担将罪犯交给由协约国组成的军事法庭的义务。然而,由于威廉二世逃亡荷兰,并得到荷兰政府的庇护,致使对战争罪犯的审判最终没有实现。(二)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实践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和审判实践,再次重申并证实了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国际法原则1945年8月8日,美国、前苏联、英国和法国签署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及其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在德国纽纶堡设立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并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罪犯进行审判。根据宪章第6条的规定,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一切为轴心国利益以个人身份或团体成员身份犯有罪行的个人,犯罪人应负个人责任。1946年10月1日,国际军事法庭作出判决,其中,12名战犯被判处绞刑,3名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4名战犯被判处10年至20年有期徒刑。有3人被宣告无罪,另有2人在审判中死亡1946年1月19日,盟军最高统帅总部发布了《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特别通告》及其附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罪犯进行审判。根据宪章第5条规定,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以个人身份或团体成员身份犯有的各种罪行,犯罪个人应单独承担责任。1946年4月2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受理了对东条英机等28名战犯的起诉,并于同年5月3日开始审判。结果,在受审的28人中,除2人在审判期间死亡,1人丧失行为能力外,其余25人中,有7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2人被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上述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其判决书中,一致作出结论:个人可由于违反国际法而受到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由个人而不是由抽象的实体实施的,因此,只有惩罚实施这些犯罪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定得到执行。1946年12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95(1)号决议,确认了《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

由此,确立了个人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的原则。

(三)当代国际法个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最新实践

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境内爆发了一场民族间的武装冲突。为此,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宣布国际人道主义法对各参战方均有拘束力,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个人应承担刑事责任。1993年2月22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法庭”。根据法庭规约的规定,对人的管辖权范围是自然人;排除了对法人、实体和国家的管辖权。

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宣告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民族冲突。卢旺达国内爆发全面内战。1994年11月8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卢旺达问题国际法庭”,负责起诉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卢旺达境内灭绝种族和其它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责任者,以及对这一期间邻国境内灭绝种族和其它这类犯罪行为负责的卢旺达公民。根据法庭规约的规定,对人的管辖权范围是自然人,即卢旺达公民;个人负担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1998年7月17日,国际社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外交大会上通过了建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现已生效。《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25条明确规定,法院对实施了法院管辖权范围内的国际犯罪的自然人有管辖权;犯罪的个人根据规约的规定承担个人责任,并受到刑罚…。规约同时还规定,关于个人责任的任何规定,并不影响国家根据国际法所承担的责任。可见,《国际刑事法院规约》明确规定了个人承担国家刑事责任的原则.1986年11月1日瑞士第二大化学公司桑多兹化学公司一座大型仓库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外泄。有10吨杀虫剂和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水流入莱茵河,其影响达500多公里。莱茵河受到严重污染,使50万尾河鱼、数以千计只水鸟死亡。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一座金矿泄漏出氰化物废水,流到了南联盟境内。毒水流经之处,所有生物全都在极短时间内暴死。流经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联盟的欧洲大河之——蒂萨河及其支流内80%的鱼类完全灭绝,沿河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1978年1月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失控,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其放射性残片坠落在加拿大境内西北部。加拿大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立即采取了了“晨光”行动。在4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大规模搜寻和清除放射物质,共搜集365公斤卫星残片,其中有几块放射性较强,如人体直接接触就会受到危害。幸亏加拿大西北部地广人稀,当时只造成了一定土地和财产损失,而未有人员伤亡。

第四节国家责任的免除

产生国家责任的条件是行为国从事了违反其国际义务的行为,给其他国家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责任的基础是行为的违法性。但是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行为有时从表面上看不符合其条约义务或其他国际法规则,可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或条件,其行为的不法性被排除,因而与此有关的国际责任也就免除了。一、受害国的同意一个国家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国实行某个与其所负义务不符的特定行为时,该行为在与该国的关系上就被排除了不法性,但该行为不得逾越该项同意的范围。例如根据一项国际条约,一个上游国承担义务在一定时间内修筑一个水坝,以保证下游国免遭水灾。后来由于财政困难和其他原因,该上游国难以在预定期限内完成该条约所规定的工程。经过下游国的明示同意,工期往后推迟。除非两国另有协议,上游国对下游国因工期拖延而受到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再如,外国军舰不得随便驶入一国的领水。但经沿岸国的明示同意,外国军舰进入一国领水就不视为对其领土主权的侵犯。应当强调的是,所谓“同意”的例外不得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所确立的国际义务。任何国家不得以所谓已获得有关国家同意为理由而从事与整个国际社会承认的基本法律规则背道而驰的行为。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国借“同意”之名,对小国、弱国行侵略之实,干涉内政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同意必须有效、明示和合法,也不能在事后再表示“同意”。二、反措施(对抗措施与自卫行为)对抗措施与自卫行为是指一个国家针对他国所犯国际不法行为而不得不采取的某种不符合自己对他国原已承担的国际义务的对应行为。对抗措施是因行为国的国际不法行为所引起的,因此受害国只能采取相应的非武力的,如经济制裁、断绝邦交等对抗行动。自卫行为则是由于受到他国的武力侵略和武装攻击,一个国家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目的所采取的武力反击行为。因此自卫行动不适用国际法上不使用武力原则。对抗措施与自卫行为都是国际法确认的合法行为,是主权国家拥有自保权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适用上,二者又有所区别,适用的对象和内容并不一样。但一个国家在特定情况下采取这两种行为,既不是出于故意的或恶意的,也不是由于它本身的过失而违反国际义务,而是被迫不得已的自保行为,因此二者的违法性都应排除,从而不构成国际不法行为。二、对抗与自卫措施对抗措施和自卫行为的适用在国际法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这些措施行为是国际法所允许的合法行为,必须有针对性而且适度。一国不得以反措施为理由对行为国的其他行为采取不适度的报复,使反措施失去其原来的意义而成为某些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的幌子。在实践中如何掌握行为的“适度”,始终是有争议的。其次,反措施必须是针对不法行为所采取的。没有这个前提,反措施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就是非法的。三、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一个国家由于不可抗力(forcemajeure)的原因,或者由于该国无力控制和无法预料的外界事件而在实际上无法履行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或者在事实上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例如在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