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江山市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专业:应用生物科学姓名:柴琪瑶学号:3100100127序号:104日期:2011年10月06日一、调查目的:笔者参加的此次调查活动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分枝,问卷名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状况调查表(农户版)”。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更加深切地感受现代化的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掌握乡村建设的基本形态与农民生活的现实概况。我们知道,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因此,最大可能地摸清现代中国农村建设情况以及农业发展状况将是研究、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法。从地域特点上来讲,浙江省江山市属于“浙西”地区,即浙江省的相对欠发达地区。了解该类地区农村现状对于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二、行程图示:注:方框:调查的2个主要乡镇;椭圆框:调查的4个主要乡村;箭头和字体:行程方向及具体解析。三、行程概述:原定计划在江山市江郎村和碗窑乡开展此次问卷调查工作,因为前者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江郎山风景区所在址,而后者也是小有名气的农业旅游之乡,两地比较具有地方特色及其代表性。但由于条件所限,最终选择在江山市贺(村)镇以及清湖镇两大乡镇开展调查工作。图为东儒村8月9日上午,我们一行人笔者的调查伙伴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同学。从城区来到调查工作的第一站——清湖镇东儒村。东儒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清湖镇,全村目前共有人口750多户这是三村合并后的户数总和,在随后的调查问卷中多见到村民述己村大约有三、四百户人口,这指的是合并前仅东儒一个自然村的户数,文献数据与问卷数据并不矛盾。,2500多人,由东儒、山垄、郭步撤并而成。是衢州市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很多因素限制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勤劳的东儒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东儒村农民种植食用菌、养猪、种植水稻、大豆、棉花图为东儒村笔者的调查伙伴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同学。这是三村合并后的户数总和,在随后的调查问卷中多见到村民述己村大约有三、四百户人口,这指的是合并前仅东儒一个自然村的户数,文献数据与问卷数据并不矛盾。问卷中主要农作物一栏并没有“棉花”选项,调查过程中该村村民多种植水稻和棉花,因此问卷中勾选了“其他”选项以代替“棉花”。图为村前的高速公路此外,随着新规划实施600余亩土地整理项目和通往郭步地方2.5公里长的康庄路的实施,以及村前石弄线高速公路石弄线地理位置已在行程图示的附图中用蓝色字样与箭头详细标出。图为村前的高速公路石弄线地理位置已在行程图示的附图中用蓝色字样与箭头详细标出。图为东儒村卫生服务站我们在该村的驻扎点是该乡唯一的一所医疗卫生服务站,因此在服务站本身的交流平台方面相对优越,比较有利于我们的入户调查工作的实施以及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图为东儒村卫生服务站到达东儒后,我们稍息片刻便出发展开活动。首先,我们村委向村书记毛江土表明了来意,毛书记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研活动,将尽可能配合我们调查工作的积极展开,给予了我们几点珍贵的意见与指导,同时对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调研工作的深刻含义表示肯定。在见过几位村委领导后,我们接下去马上展开了入户调查工作。本以为非常简单的调查问卷工作,真正实行开来却绝不简单。图为村书记毛江土我们指导建议图为村民在填写问卷图为村民在填写问卷由于村里的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而且极少能讲普通话,沟通上存在极大的不便,相对于这种复杂的问卷绝对是要逐一问过去的,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耐心解释才行。如此一来,刚开始的问卷调查,完成一份要近半个多小时,甚至更久。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村民能够独立填写外,几乎全部都需要调查员边问边记,在效率上打了很大折扣。同时,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对于低文化素质的村民来讲根本难以用方言讲明,而且正值夏日农忙时,村中居民多数早睡早起,一般9点多就休息,第二天4、5点钟下田忙活,直到太阳当空才回家休息,中午多需要午休,近傍晚4点多钟再回田地干活。而且在这期间,家中一般只留有妇女、老人与孩童,对家里的田地之事不怎么了解。这么一来,对调研工作的时间利用上面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增大了我们开展活动的困难。图为村书记毛江土我们指导建议图为村民在填写问卷图为村民在填写问卷为了在预定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分析了问卷的问题结构,并在与村民的交流上逐渐找到了技巧,同时,在任何可能有务农劳动力在家的时间段中展开工作,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入户调查。在我们最大化的努力之下,每份问卷的完成效率提高到了20分钟左右,而且问卷的回答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图为东儒村农田引水渠道除了问卷本身的完成之外,我们还考察了该村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与分布格局。在东儒滞留了3个晚上后,我们在8月12号上午把队伍开进了下一个目标乡村——和睦村。图为东儒村农田引水渠道和睦村位于清湖镇南部,距江山市区10公里,交通便捷,石垄线和新46省道穿村而过。辖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由瓦窑、山根、陆家、后村、平塔山和坟山垄等6个自然村组成。2008年8月统计的数据包括有全村38个村民小组,户数960户,人口3061人。摘自百度百科上的数据。摘自百度百科上的数据。图为席炳才家窑图为和睦村农业旅游景点图为和睦村门楼和睦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个历史文化古村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农业旅游景点村。该村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掘证明:在和睦乌里山发现商周印纹陶遗址。和睦在唐宋时期人丁兴旺,明清时期十分繁荣。和睦村从古代至现代以制泥烙壶、瓦片闻名于闽、浙、赣三省。对和睦村进行文化遗产调查,发现和睦文化古迹丰富,是个以土陶窑为主的古窑村落。该村保存着清——现在的土窑40座,兴盛时期达100余座,还保持着原始的制瓷工艺流程。和睦土窑的产品,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红色的瓦,火炉、花罇、火熜罇。另一类为黑色的泥茶壶、药罐、沙锅、酒壶等产品。第三类为彩陶主要是和睦彩陶工艺厂生产的仿古产品,产品已有数十种。图为席炳才家窑图为和睦村农业旅游景点图为和睦村门楼我们一行人在午后进入了该村的土窑群聚集地进行看访。该土窑群是面向进村旅游的游客参观访问的。据一村民称,现在村里在做土窑的村民已经不多了,一般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土窑群里才会热闹一点。因为一方面平时泥瓦做的成品器具不多人使用,另一方面做这活除了用于旅游业的赢利外,其他方面没有太多的利润可得。图为席炳才家大院随后我们便进入了村民席炳才的家窑场所。走进大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架大木架,上面陈列着满满的土窑制品,各具特色,形状各异,售价10元到50元不等。席炳才师傅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多更具特色的窑制品还在屋内。我们问席师傅手艺是怎么练出的,他回答说,从小就跟着师傅学土窑技术,像他这样坚持这门手艺的人村里已经寥寥无几。我们又问,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器具有制作图纸没有。席师傅回答说,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只要是电视上能看到的,他思索一番,便能轻松做出来。图为席炳才家大院图为席炳才师傅制作葫芦图为土窑制品热情的席师傅打开作坊,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尝试把土坯做成盛具。果然是外行人,看着席师傅手巧眼慧,一下就能做出个模样来,而我们一行人却愣是把握不了手劲与黄粘土的湿度,不是搅成一坨就是零离破碎了。图为席炳才师傅制作葫芦图为土窑制品最后,席师傅送给我们几个纪念品,我们一行人告别之后,又展开了新的调查工作。图为调查员调查问卷13号早晨7点多,我们又来到了调查第三站——华夏村。华夏村原为灵山村与石口村,在前几年两村合并后称作华夏村,隶属清湖镇,拥有村民380户,人口1120人左右。不同于前2处村庄,该村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一直无法摆脱较贫困的局面,整体经济发展受到较严重的威胁。村倚着一座名为灵山的高山,村民原分布在山上与山脚,后来政府出台了下山搬迁的鼓励政策,才使大部分居民迁出,使窘困局面得到缓解。图为调查员调查问卷由于当地交通不便,而且居民居住场所格局分布比较不规则,因此我们一行人只调查了2户人家在东儒村调查过程中有2名华夏村村民参与了调查,因此共有4份该村村民的问卷。最初计划中并没有到该村进行调查活动的日程,但想既然有该村村民参与调查,就索性去该村多调查几户,以便使问卷数据具有普遍性。但当天到达之后发觉调查不便,一行人最后商定直接前往最后一站——姜家村开展调查。就决定转移阵地,前往此次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在东儒村调查过程中有2名华夏村村民参与了调查,因此共有4份该村村民的问卷。最初计划中并没有到该村进行调查活动的日程,但想既然有该村村民参与调查,就索性去该村多调查几户,以便使问卷数据具有普遍性。但当天到达之后发觉调查不便,一行人最后商定直接前往最后一站——姜家村开展调查。图为姜家村特色甘蔗产业近8点30,我们到达了姜家村,此时已经太阳当空。姜家村是我们调查的最北端的一个村庄,已经跳出了清湖镇的辖区,属于贺村镇内的一个自然村。市内最主要的河流江山港江山港地理位置已在行程图示的附图中用蓝色字样与箭头详细标出。图为姜家村特色甘蔗产业江山港地理位置已在行程图示的附图中用蓝色字样与箭头详细标出。经过调查与了解,该村最大的问题是农户的新房批建问题。最典型的事件就是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的连日大雨过后,村里以往破损的老房子如今有许多都倒塌了,而原先破损尚不严重的房子,现在也是不堪重负。图为调查员调查问卷图为姜家村特色芝麻产业听村民讲述,姜家村早在1994年就评上了小康村,新村规划中要求村民必须按照设计的红线建造房子,否则不予审批。但是由于村级经济无法支持规划的实施,直至2008年整整13年村民因为这些原因无法批建新房。累积需批建新房农户80多户。有些农户至今住在危房里无法拆建新房(因为老房子的位置与规划的红线有冲突)。期间规划设计几易其稿,村财政花钱不少。政府对村民呼声置若罔闻,没有向村民解释引导或寻求解决的办法。2008年5、6月间村里借46省道改道从我村经过的契机,再一次进行了新农村的规划,实施时在对待因46省道而动迁的农户补偿,标准不一,看相应农户的能力或社会关系而定,对全村村民继而没有公开或公示。老村落要按规划实施更面临许多农户动迁,还要涉及很多村民的自留地。该村的建房问题在听过村民讲述后,我们小组在网上查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报道,该段即是根据村民实际所述并结合了新华网图为调查员调查问卷图为姜家村特色芝麻产业该村的建房问题在听过村民讲述后,我们小组在网上查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报道,该段即是根据村民实际所述并结合了新华网·浙江频道的报道所撰。现今46省道改道建设已经完成,然而仍然不能妥善解决村庄的建房问题,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踯躅不前。图为调查员调查问卷将近晚上10点多,我们结束了调查活动,集合了全部的问卷,共计42份。总共5天的调查工作就在13号晚圆满完成,此次的社会实践也就告一段落了,看着厚厚的问卷,我们如释重负,总算是不负辛劳。图为调查员调查问卷四、数据分析:由于表格设计比较复杂,而且内容多样,几乎涵盖了大部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因此分析起来还是需要深刻推敲的。通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统计,笔者根据问卷的Excel统计表直观地、有选择地统计出以下几组典型示意图进行浅析:1、被调查的村民40岁以下的很少,50岁以下的也仅占34%。说明被调查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为老龄结构,结合实际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判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仅剩下中老年人在家务农或是照料小孩。2、被调查村民的收入情况是,在己村中属中上的与属中下的大体相当,两者共占了89%的比例,说明此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村民群体是多层次的,宽范围的,问卷的普遍性与广泛性得到了肯定,同时反映出个自然村中都普遍存在生活水平的相对高低,并没有大范围极度贫困的现象。3、分析被调查村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难看出此4个乡村在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拥有高中或专科学历的仅占16%,大学及以上的为0,小学或文盲的却高达近一半的48%,村民群体如此之低的文化素养的势必将成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屏障。简单地来看文化程度与低收入关系示意图即可知,低收入人数比例与文化水平成反比关系,例如小学文化水平的村民群体中,低收入人群比例高达83.33%,而初中文化水平与高中文化水平的群体中低收入人群分别只占到42.66%与40.00%。很显然,文化程度的高低深刻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正好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4、分析被调查村的农业收入状况。农产品销售自留比重图中,农产品的自留销售比显示为7:3,暗示的是村民们基本上还没完全脱离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基本的生活还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农业生产收获,即没有丰富的盈余农产品。再看农业的产业结构,被调查村仍旧是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占了72.98%,特色产业中,渔业与林业相加还不到2.00%,牧业占了较少的15.83%。由此看来,江山市农村的主要产业还是传统的种植业,特色产业在被调查村不明显。5、下面是一张农业劳动力比重示意图。由图分析,尽管各乡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然而一方面由于早先计划生育的政策实施,年轻劳动力占每个家庭的比例就小;另一方面早一辈人的兄妹近亲又多,而且文化程度不高,习惯于多年的乡村生活,因此乡村的总体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仍旧居高不下。6、接下来看农收比重图。从图中可以发现,主要靠农业维持自家经济发展的(农收占全部收入比重超过60%的)还不到20%,然而基本脱离农业经济依赖的(农收占全部收入比重低于20%的)却占了41%。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目前乡村的村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不依靠农业,或者说农业已经无法提供给村民正常发展水平的物质生活需求了,更是说明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7、最后来看看村民关于从事农业的态度。从以下的2张表格可以知道,被调查的村民中,喜爱农业的占了38%,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的占了55%。不错,光看图似乎表明农业还是有比较多的村民喜欢从事,但是实际情况绝不是这样。他们回答愿意从事农业,其实绝大部分的心意是“不得不”继续从事农业。换句话说,若他们能且只能靠农业微薄的收入勉强地支撑着整个家庭活下去,那么他们将选择“愿意”。此外,在这里笔者没有列出一组比例图,那就是问卷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被别人戏谑为最无聊最具讽刺的一个问题——“是否愿意让子女继续从事农业”。之所以没有作它的比例图,是因为选择“否”的比例是悲哀的100%。若画成像前面一样的饼图,那就将会是一张浸满农民心酸与血汗的、千方百计想逃离种田下地的命运的、坚实得毫无裂痕的饼。五、调查总结:曾有在报社实习的经历,因此经常能看到许多关于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报道,每次带给我的都是关于新农村成长的感性认识,比如何处又冒出一条新道路,何处又新房矗立。而且自己本身是居住在城区的,只有每逢节假日才会偶尔回乡探亲。回顾几年来,每次回乡都会发现乡村建设的新变化,却不知道这些变化的深刻含义,对自己家乡的农村现况实在是不甚了解。然而,这次的调查工作却给我带来一次全身心贴近乡村的真挚感受与深刻了解。其中感受最深的有这么几点:1、被调查村留守家中务农的多数为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而且文化素养相当低,深究其源,绝大部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知道,现代中国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十年间,发生了灾难浩大的“文化大革命”。由于“文革”的影响,大多数成长在那一时期的村民相继辍学,这才导致现在的老一辈人群低文化的局面。2、在调查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了解我们的调查工作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