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_第1页
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_第2页
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_第3页
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_第4页
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二、宪法与宪政三、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四、宪法创制、修改与解释五、宪法惯例六、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七、宪法作用与条件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重点问题1、怎样理解宪法一词所具有的不同含义。2、宪法的本质特征。3、宪法的分类及其意义。4、宪政的概念、内容以及宪政与宪法的关系。5、宪法渊源、宪法惯例与宪法的关系。6、宪法规范的逻辑特征。7、宪法创制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及其作用。8、宪法监督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作用,宪法监督与宪法实施的关系。9、宪法的主要社会功能以及发挥作用的条件。10、宪法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11、其他问题。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和特征1、辞源学意义上的宪法2、作为法律形式的宪法3、作为法学概念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一词源自拉丁文中的constitutio,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最早使用宪法一词,并说明了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词义演变中质的飞跃发生于17、18世纪。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的地位获得了应有的肯定,法国学者首先认定仅有一部成文法规定各种政治组织的产生、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不足以称为宪法,唯有“权力分立和权利有保障的社会”才有宪法,这是宪法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宪法”一词的来源

在人类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出现和使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其词义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我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古代典籍中就有多处使用“宪法”、“宪”、“宪令”的例证。但就其含义来讲,都是指法律、法令、典章制度等普通法律,与近现代意义上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完全不同。在欧洲,“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ustitutio,其原义是组织、规定、确定的意思。在古罗马时代,用来专指皇帝的“敕令”、“诏令”等;在欧洲的中世纪,专指规范封建主和教会特权的法令。这些都未脱离普通法律的范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民主代议制度,Coustitution(“宪法”)才被用来专指确认代议制的法律,才具有了根本法的地位和性质。宪法的本质关于宪法的本质,在宪法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阶级意志说从宪法所反映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宪法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宪法本质的基本看法,比较符合近代宪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集中体现了宪法制定者的意志,反映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的特征1、国家的根本大法第一,内容涉及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事项;第二,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第三,制定程序严格于其他立法。

毛泽东认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如英国17世纪的《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

列宁认为: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3、民主制度法律化的体现

民主事实普遍化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性

1.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都是统治阶级(或掌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统治(或社会治理)的工具;

3.其内容都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或掌权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1、宪法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经济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涉及整个国家生活各个重要领域。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的某一面。因此,我们通常将宪法称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法的最高效力,首先表现在它是普通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为普通法律提供立法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宪法称为“母法”,而将普通法律称之为“子法”;其次,普通法律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2)对人的最高效力,是指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政治力量、政治组织和一切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超越宪法之上的特权。3、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的制定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表现在:(1)制定机关不同,宪法通常由专门的制宪机构制定;(2)通过程序不同,宪法草案必须以立法机关绝对多数赞成或全民公决过半数方可通过。宪法的修改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表现在:一是修宪提案权主体有特别限制,二是宪法修正对多数或其他特殊程序通过;(3)修宪内容通常各国都有限制。宪法的形式和分类

(一)宪法的表现形式

1.宪法典。

宪法典是国家制宪机构依照特殊的制宪程序制定的,集中规定宪法规范,具有固定的立法模式和构,在效力上高于其他法律,在修改程序上比其他法律严格的法律文件。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典是宪法规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则不存在宪法典。宪法典的特点:(1)内容系统而明确,便于执行和监督;(2)通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3)具有固定的立法结构和体系;(4)不排斥其他的宪法形式发挥作用。

2.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是指由普通立法机关依照普通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宪法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性法律是宪法典的补充或具体化;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性法律是宪法规范的最重要表现形式。

特点:(1)内容上只涉及宪法制度的个别部分,具有专项立法性质;(2)效力和制定、修改程序上与普通法律相同,但在法律地位上比其他普通法律重要,通本法律范畴;(3)性质上是宪法典的补充或具体化;(4)作用形式上较为灵活,便于宪政操作。3.宪法惯例。

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弥补或变更宪法制度为内容的,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普遍承认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治习惯和传统。_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是宪法典的补充、修正和发展;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是创设宪法制度的基本形式。

特点:(1)性质上属于一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具体宪政运作规则;

(2)效力上,不具有法定的宪法规范的效力,也不能直接进入司法适用,违反宪法惯例的行为也不构成违宪,其普遍约束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公认和政权默许;(3)作用方式上较为灵活,可弥补宪法立法之不足或使其具有适应性。4.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是国家宪法解释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条文的含义、精神及适用范围所作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说明。宪法解释是宪法规范的补充。特点:(1)内容上,是在不变更宪法规范立法原文的基础上说明或推断立法原意,既是补充、具体化,也是发展;(2)效力上,与宪法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违反宪法解释的行为是违宪行为。5.宪法判例。宪法判例,是指英美法系国家的法院特别是最高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所形成的具有宪法规范内容,为下级法院和社会政治实践所尊重而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判决。在有的国家,拥有司法裁判权的议会上院,也有形成宪法判例的情况存在。宪法判例是宪法规范的补充形式。

(二)宪法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宪法的形式分类,又称资产阶级宪法分类,是指从宪法形式上的特征出发对宪法所进行的分类。其优点在于拓宽了人们认识宪法的视野,丰富了认识分析宪法现象的角度;其不足在于没有涉及宪法的本质分析和评价。宪法的形式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宪法的实质分类,又称马克思主义宪法分类,是指按照宪法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对宪法所作的分类。实质分类将宪法划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马克思主义宪法分类指明了宪法作用的方向和内在性质,是对于质认识,因而是科学的宪法分类。3.现代宪法分类介绍

(1)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

(2)纲领性宪法和实用性宪法;

(3)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意宪法;

(4)真实宪法和有名无实的宪法。课堂思考与讨论:1、如何认识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2、宪法是政治法吗?3、怎样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宪法与宪政宪政的基本内容:宪法的正当性、宪法的确定性、宪法的功能性、宪法的调控性。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政是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服务于使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这一宪法目的。宪政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纸上的宪法,是指符合宪政实践的要求。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主义,它的主要内涵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宪政释义

宪政(实践)无非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和人民权力为目的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宪法实践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价值目标便是规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宪法的实现就是宪政,就是法治国家的形成。法治国家的标志就在于按照民主化宪法为根本法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四种关系:一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二是国家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三是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四是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以说,法治国家的最基本标志就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良性协调发展。此外,也有从民主政治和法治角度诠释宪政含义的。

2.宪政的基本内容及特征A.宪政的基本内容:

a.民主政治。是宪政的前提、基础。b.法治。是宪政的重要手段。c.人权。是宪政的主要目标。B.宪政的特征:

a.宪法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经。b.组建有限责任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c.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基本保障。3.宪法与宪政的关系A.联系B.区别

(详见教材P185-187)4.建设中国特色宪政

A.条件

a.权力经济向权利经济转变;b.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c.多元文化盛行;d.宪法和法律体系完善。

B.模式选择

政府推动型?自然演进型?5.宪法与宪政秩序民主、法治的社会是宪政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建立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宪政秩序,不仅是宪法促进其他各种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宪法只有通过确立一定的宪政制度和民主机制,构建起以公民民主权利为起点和归宿的宪政秩序,才可能解决宪政社会中权利与权力、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保障宪政社会的平衡、稳定和长期发展。宪法对宪政秩序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表现为:首先,宪法规定了公民、团体、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权利、权力、义务与职责,并通过这种对权利和权力配置的方式,来实现各个社会主体在宪政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这是建立稳定而有序的政治社会的基础。其次,宪法通过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由公民普选产生,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方式和程序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府必须对其权力行使的政治后果向公民负责等,确定了人民对政府、公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国家权力的优势地位,这正是宪政秩序不同于以前各种社会秩序的根本特征。再次,宪法规定了各种权力主体之间的权限划分以及合作、协调与制约关系,以此建立起权力的运行秩序,并对国家权力系统的结构做出科学安排,这是宪政秩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最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宪法也不断调整着权利、权力之间以及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协调关系,从而推动宪政秩序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思考并讨论:1.我国建立宪政国家的障碍因素有哪些?2.宪法意识对建立宪政国家有什么作用?三、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

宪法典结构:

为了对宪法规范进行合理、充分和有系统的表述而对宪法规范采用的编排方式。宪法典的结构一般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种。宪法规范:宪法规范是一种具有宪法效力特殊的的法律规范。

1、构成要素:规范的主体、规范的客体、规范的对象、规范力的范围等。

2、逻辑结构:规范发生的条件、规范形态、规范的调控方式。

3、存在方式:明示的宪法规范、默示的宪法规范。

宪法渊源:

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我国宪法渊源包括宪法典、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宪法的渊源

(一)、宪法渊源的概念

宪法形式有别于宪法渊源。宪法形式包括宪法的渊源形式和宪法的结构形式。

(二)、宪法的渊源的种类

1、成文宪法典及宪法修正案;2、

宪法性法律;3、

宪法惯例;4、

宪法判例;5宪法解释;6、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7、权威性宪法著作

(三)、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1、宪法典及宪法修正案;2、宪法性法律;3、宪法惯例;4、

宪法解释;5、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宪法结构

(一)宪法典的结构:名称、序言、正文等

1、宪法典的名称宪法(以下均指宪法典)名称即立宪标题,它与一国的国名、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等相联系,是宪法区分于一般普通法律的直接标志。当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名称是在其国名之后直接冠之以“宪法”二字,如美国联邦宪法称之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国现行宪法称之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俄国现行宪法为“俄罗斯联邦宪法”、中国现行宪法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但也有一些国家的宪法名称在国名之外,还标之以带修饰语的宪法名词,或干脆采用其他名词,如澳大利亚宪法称之为“宪法性法律”、埃及宪法称之为“永久宪法”、德国联邦宪法称之为“基本法”。

2、宪法典的序言

宪法序言又名宪法前言或引言,是独立于宪法正文之外的一部分叙述性文字。从表述上来看,宪法序言有明示序言和非明示序言之分。明示序言以“序言”为明示标题,如中国、韩国、德国等国宪法序言即是如此。非明示序言是无“序言”的明确标题,但实质上为序言功能,如美、日、俄等国宪法序言即是。如今各国宪法存在序言部分的约占2/3以上。(1)宪法序言的分类:一是目的性序言。如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序言,仅52个英文单词。二是原则性序言。这类序言主要表述宪法的基本原则,字数一般在100-200字。三是纲领性序言。采用此类宪法序言的多为第三世界国家宪法,如中国、越南、蒙古等国宪法。四是综合性序言。这类序言在世界各国宪法中为数最少,但篇幅最长,最典型的是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1974年宪法的序言,在11000字以上。

(2)宪法序言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宪者的需要;二是一国文化传统和立宪技术的需要。

(3)宪法序言的效力:一般而言,宪法序言与宪法正文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为宪法序言本是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大部分宪法的部分与总则(总纲)的内容有重合或交叉之处,而宪法总则部分是有最高法律效力的。

(4)宪法序言的功能:宪法序言为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置于开首或目录之后,具有统帅全文、指导全文的重要作用,

3、宪法典的正文

宪法正文的结构一般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组成。(1)宪法正文的总则:总则是一国立国之根本,宪法多予以规定。在内容上,总则一般包括基本原则条款、基本政治制度条款、基本经济制度条款、基本文化制度条款、意识形态条款、国家标识制度条款等。

(2)宪法正文的分则:分则是总则的具体化,分则的条文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一部宪法的实体内容。它一般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权限和活动原则、宪法的实施与监督以及过渡性条款等内容。

(3)宪法正文的附则:有些宪法称之为“补则”或“最后规定”,它通常规定宪法自身的最高法律效力、生效时间和生效条件、宪法的修改和补充等内容,并放在分则之后。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

1、从宪法体系上说,我国的现行宪法属于成文宪法体系。

2、

从宪法典的体例来看: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典均以章开篇,兼具节、条、款、项、目。新中国的四部宪法典均有名称、目录、序言、正文以及制宪机关、制宪时间、公布机关和公布时间等,正文有总则和分则,但无附则的编排。

3、从宪法典的内容结构来看,按照宪法调整对象的性质不同,我国现行宪法典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国策(序言、第一章总纲、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章)、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和活动原则(第三章七节)。在排列上,我国现行宪法典改变了前三部宪法典的排列顺序,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提到“国家机构”一章之前,突出了公民的宪法地位和作用。此外,按照宪法调整对象的方式不同,我国现行宪法典包括史实性条款、纲领性条款、基本原则条款、规则模式条款、宪法效力条款、宪法修改条款等。宪法规范(一)宪法关系

1.概念:宪法关系就是由宪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具有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特点:(1)此类社会关系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且均属于宏观性的社会关系。

(2)此类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总是国家或国家机关。

3.类别:(1)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2)国家与社会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

(3)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关系;

(4)国家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宪法关系的构成要素A.主体

指依据宪法规范直接参与宪政活动的政治主体,是宪法权力(利)和宪法责任(义务)的直接行使和承担者。主要包括:

a.公民。

b.国家。

c.其他主体(国家机关、民族、政党、利益集团等)。B.内容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构成宪法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a.何谓公民权利(civilrights)?须了解何谓权利(法学意义上的权利、法定权利)。权利,是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人的正当利益、主张、资格、权能或自由。具体而言,权利是指在一定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其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行为。公民权利,可宽泛地理解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它是指由一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从内容上说,公民权利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公民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权利,这包括生命安全权、人身自由权、人格权、思想信仰自由权;二是公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权利,这包括社会经济权(如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环境权等)和文化教育权(如受教育权、科学研究自由权、文艺活动自由权等);三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这包括参政权(如选举与被选举权、知情权、罢免权、监督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和表达意见自由权(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诉权等)。b.何谓国家权力(powerofthestate)?须了解何谓权力(法学意义上的权力、法定权力)。权力是指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为法律所规制的一方(公民或社会组织)对另一方(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支配力与强制力。国家权力,即宪法学意义上的权力,是指为一国宪法所确认和规制的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所行使的权力总称,它一般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c.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如何?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相互依存:二者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公民权利就谈不上国家权力,没有国家权力也无所谓公民权利;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公民拥有权利是国家权力形成的前提,国家权力反过来应是为保障公民权利而存在的。

2、相互对立、相互冲突: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为:(1)主体不同,权利的主体一般为公民及其集合体——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而权力的主体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国家和国家机关(通过其公务人员行使);(2)地位不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而权力与责任相对应,权力的行使方与责任方往往不平等,权力方明显处于优势地位;(3)作用不同,宪法形式的公民权利源于人本身具有的应然权利,即人权,因此宪法上的公民权利意在确认和保护公民的人权,而权力须经人民(公民的主体)让渡和赋予给特定的公民或社会组织来行使并由宪法予以规定,因此宪法上的国家权力意在规制国家机关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权利和权力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权力的膨胀会限制并否定权利,权利的实现又会否定并制衡权力,二者都须在宪法的法度内合法合理地行使,不得随意逾越。

3、相互转化:一方面,按照现代宪政思想,惟有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才可能通过宪法确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才能借助国家权力予以实现;但国家权力又是由公民权利和人民权利派生的,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本源所在。另一方面,从宪政理想看,现代宪政应以公民权利为本位,公民权利第一,国家权力第二;但从宪政历史和现实来看,二者究竟谁为本位,则视具体的历史环境与民主宪政水平而定,既可能是以公民权利为本位(民主程度发达国家如是),也可能以国家权力为本位(具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往往如是)。

C.客体

是宪法关系主体的权利(力)和义务(责任)所指向的对象。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的客体。主要有:

a.行使宪法权力行为

b.行使宪法权利行为

c.违宪行为

*宪法价值和宪法作用

A、宪法价值1、

何为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指商品中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和价格(指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形式),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本身不是实体,而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因此,价值范畴必然涉及两方面:一是人即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二是事物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特点。1]价值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审美价值、法律价值等等,法律价值只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2、

何为法律价值?何为宪法价值?法律价值是法之为法律的价值,是法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所具有和体现的价值,我们一般将法的价值视为法律价值。所谓法律价值,就是指法律对人类的有用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法律价值是法律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综合体现,为法律的现实作用的评价尺度,它体现的是法律对人类在应然意义上的理想规范目标和社会意义。由于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效力,法律价值首先集中地体现于宪法价值。所谓宪法价值,它是指宪法作为特殊部门法对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规范目标和社会意义。关于法律价值的具体内容,一般认为,秩序和正义是法律的两大基本价值,其中秩序是法律所追求的形式价值目标,而正义则是法律所追求的实质价值目标(包括安全、自由、平等和效率等具体价值)。秩序和正义也是宪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但现代宪法价值的根本目标在于以民主方式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民主才是宪法价值的核心。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发展也属于宪法的基本价值。我们可以把宪法价值的概念具体化为:宪法价值是指宪法以其民主化的制度保障,在人类追求宪政秩序、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基本人权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价值指标。宪法的基本价值指标有四,即人民主权、宪政秩序、社会发展和社会正义。宪法价值通过宪法作用来体现,宪法作用是宪法应有价值的外在实现。

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在上述宪法的基本价值中,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这是因为,民主与人权是宪政社会区别于专制社会、宪法区别于前立宪社会各种法律的本质特征;宪法的其他各项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民主、人权为基础;宪法以人权和民主为归宿。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宪法规定并不断丰富着人权的内涵。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布生命、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和追求幸福等是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他宪法随后也规定了这些人权的内容,并不断提出生存权、发展权、环境权等新的人权内涵。另一方面,宪法对人权进行了严格保护。这表现在宪法为人权的实现规定了各种政治、法律条件,并在人权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时实现保护公民的人权。宪法对民主的保护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宪法在保护自由、平等、安全等人权的基础上,规定了公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等政治权利,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是民主的核心和基础;宪法规定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程序,如确立代议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使公民的参政权得以具体化和现实化;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关产生和运作的基本规则,以保证国家权力的行使能遵循民主和法治原则,并最终向全民负责,等。

B.宪法作用a、宪法作用的界定及其特点:

1、宪法作用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根本意志的现实化,是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现实反映。

2、宪法作用的对象是宪法关系主体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3、宪法对宪法关系的主体和社会关系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4、宪法作用的全面发挥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b、宪法的规范作用:

1、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形式:宪法对国家和公民两基本主体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指引、预测和评价等作用。

2、宪法作用于公民和国家的区别。c、宪法的社会作用:

1、宪法对政治关系的作用。

2、宪法对经济关系的作用。

3、宪法对社会文化关系的作用。(二)宪法规范的形成和演变

1.宪法规范的形成

(1)制定。制宪主体;制定程序。

(2)认可。立法认可;非立法认可。

(3)判决。

2.宪法规范的演变

(1)宪法废止。形式有:革命废止;立法废止;自动废止;新法替代废止。

(2)宪法修改。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原因;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修宪限制。(三)宪法规范的种类

1.确认性规范;2.限制性规范;3.权利义务性规范;4.程序性规范。

(四)宪法规范的特点

1.内容的政治性;2.效力的最高性;3.立法的原则性;

4.实现的多层次性。

(五)宪法规范的效力

1.概念:宪法规范的效力是指宪法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所具有的在社会管理和政权运作中的实际约束力。

2.特点:(1)范围上,限于政权运作和社会管理,具有政治性和管理性;(2)方式上,侧重于宏观上的调整,但也有具体的限定,表现方式为赋权、限权、确认、制裁等。四、宪法创制、修改与解释宪法创制:

指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宪法制定:宪法制定者将直接实现的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事项通过宪法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宪法规范确定相应的实现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宪法制定者利益得到有效实现的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是宪法创制的主要形式。

宪法修改: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

宪法解释: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所作出的说明。

五、宪法的基本原则(一)什么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1、含义:指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宪法时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于立宪、行宪和护宪中的灵魂。

2、特征: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抽象性、稳定性。

3、作用:指导作用、协调作用、补充作用等。

讨论:政治性原则能否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二)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一般来说,其内容包括:

1、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

2、基本人权(或保障人权);

3、权力制约(或分权制衡);

4、法治

思考: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sovereigntyofthepeople)原则⑴人民主权原则的提出与发展:人民主权原则即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原则,意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即一国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所谓主权,即一国所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和限制的最高权力,简言之,即一国的最高权力。主权sovereignty来自拉丁文superanus,其意为较高、最高。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是由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布丹在《论共和国六书》中提出的,他反对封建领主割据,主张建立在神权基础上的君主主权,并认为主权是除了上帝和自然法外的最高权,是永恒的、绝对的权力。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坚持集权专制,也主张君主主权,但反对“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议会主权的主张,而反对君主主权;卢梭进一步发展了资产阶级主权思想,系统提出了人民主权论,认为国家主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既不能被分割,也不能被转让。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葛特斯堡的演说中,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译,英文为: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原则被认为概括了人民主权的全部内涵。人民主权上升为宪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出现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政府的正当权力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后来在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第3条予以明确规定:“整个国家主权的来源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人权宣言》后被载入1791年法国宪法的序言。

⑵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从世界各国的宪法内容看,各国宪法一般都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人民主权原则:①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如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第1条规定:“国权出自人民”。1946年法国宪法和1958年法国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主权属于法国人民。”现行意大利宪法第1条规定:“意大利为民主共和国,其基础为劳动。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在宪法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实现之。”1946年日本宪法序言规定:“兹宣言主权属于全国国民而确定本宪法。”1982年中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通过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来保障人民主权。这包括:一是直接的代议制形式,如俄罗斯联邦现行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的直接形式是全民公决和直接选举”;二是间接的代议制形式,如1936年苏联宪法第3条规定:“苏联全部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行使之”。古巴宪法第4条规定:“古巴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劳动人民,人民通过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和由其组成的其他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或直接行使。”③通过规定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各国宪法大多设有专门部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我国现行宪法第二章。总之,人民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宪法中,也体现在社会主义宪法中;不仅体现在民主共和制宪法中,也体现在君主立宪制宪法中。应明确的是,人民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中虽然都有体现,但因其经济基础、理论根据的不同,其本质也有别。2、基本人权(fundamentalhumanrights)原则

⑴人权概念与人权理论:

所谓人权,是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但在最原创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人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通常将人权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人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权,主要为人身人格的权利和政治权利与自由,其具体内容主要是言论、信仰、结社、通讯、宗教等自由以及免受非法逮捕、公正审判等权利,它的诞生和确立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标志。第二阶段的人权,主要受十九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它在宪法上的表现,在东方以苏联《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代表,在西方以德国魏玛宪法为标志。人权的第三阶段,主要是从二战后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等国际集体人权。它以为一系列国际人权文书(如《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人权宣言》)所确认。⑵、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最早将基本人权原则写入宪法性文件的是被马克思誉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它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也公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强调:“凡权利无保障……的地方,就没有宪法。”并对人权的具体内容做了补充:“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1791年美国宪法的10条宪法修正案和1791年的法国宪法是最早确认基本人权原则的资产阶级宪法。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同样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往往没有直接使用人权字样,而是通过国体、政体及公民权利和自由等方面予以具体化。我国现行宪法在2004年的修改中明确写入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从世界各国宪法的规定看,各国宪法对基本人权原则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既明确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又以公民基本权利的形式规定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这是多数国家宪法所采用的形式。如1946年日本宪法规定:“我们确认,世界各国国民同等享有在和平中生存并免除恐怖与贫乏的权利”,并在第三章“国民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人权的基本内容。还有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白俄罗斯等国宪法有类似规定。②并不明确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只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我国现行宪法,又如美国联邦宪法及其补充的修正案,就只有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而无文字明确宣布基本人权原则,还有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宪法也是如此。③原则上确认基本人权,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却甚少。如法国1958年宪法序言虽然确认了人权和国家主权等原则,但在宪法条文中只对公民的选举权作了明确规定。3、权力制约(restraintofpower)原则

⑴、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在历史上,权力制约思想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从人性恶的角度,认为人不能完全消除兽欲,执政者难免会引起政治偏向,为此需要他方的制约,这是因为“人间互相依仗而又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在实际上对各人都属有利。”他因此提出了选举、限任、监督和法治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波利比(Polylbiu

公元前205年-前125年)则通过考察罗马史认为,罗马的强盛主要得益于它独具特色的政体,即执政官、元老院和平民会议三者间形成的均衡政体。近代意义上的权力制约思想,最典型的是以洛克、孟德斯鸠与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分权学说和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共和主义。洛克是近代分权学说的首倡者,他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但如果立法权和执行权由一人或同一机关掌握,就会给人类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促使人们去攫取权力,使之不受法律的限制,因此三种权力应由特殊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因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它也须受委托条件的限制;他有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可由君主一人掌握,因此他的三权分立实际上只有两权分立。孟德斯鸠是三权分立说的完成者,他不仅将国家权力明确地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机关来行使;而且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他得出结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起草者之一汉密尔顿根据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阐述了美国政府的建制,并且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应该分立,而且应该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原则。杰斐逊在美建国初期,坚决主张在美国必须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指出政府必须在人民的控制下体现和执行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保护人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并且只有人民才是政府的唯一可靠的保护人。马克思注意经典作家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分权学说,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宜采用民主共和制,并加强对权力机构的监督。他们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监督的思想:“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来保证自己可能防范他们。”⑵、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由于各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具体历史条件、政治文化传统等的不同,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资本主义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表现为分权原则;二是在社会主义宪法中,它表现为监督原则。

资本主义宪法中的分权原则:分权原则即分权制衡原则,它是把国家权力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的原则。从各资本主义宪法的具体规定来看,分权原则的运用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典型的美国分权式。美国是运用分权原则最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及其下级法院。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了三权间的制衡关系。如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有权通过弹劾审判案撤换总统;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有弹劾审判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并撤换其职务之权,参议院对弹劾案有审判权。如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有限的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总统有特赦权有提名并任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如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担任总统弹劾案的审判庭主席;根据宪法惯例,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无效等。采用总统制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多采用美国分权式。第二,以立法为重点的英国式。英国运用分权原则的特点是:立法权胜于行政权,下议院胜于上议院,立法权是三权的重点,并建立起以议会为重心的责任内阁制。其基本内容为:内阁由下议院多数党的党魁组织;内阁成员对下议院负连带责任,如下议院对内阁不信任,不是内阁总辞职,就是内阁解散下议院;司法独立,上议院承担最高法院的职能,但法院无权对议会的立法进行审查。采用议会制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多采用英国式。(3)以行政为重点的法国式。法国在运用分权原则的过程中,既吸收了总统制的特点,也借鉴了议会制的特点,通过加强总统的权力,削弱议会的权力,从而把分权与制衡的权力重心从立法转向了行政,建立起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政体。根据1958年法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以仲裁人和保证人的地位行使国家权力。他有权任命政府总理并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免政府其他成员;他有权主持内阁会议,签署内阁会议所决定的法令和命令;总统在法定期限内要求议会重新审议其最后通过的法案,一会不得拒绝;总统有权就一切涉及公共权力组织的法律草案提交全民复决等。宪法还规定,总理就内阁会议讨论通过的施政纲领或总政策,得对国民议会提出由政府承担责任的说明;当国民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或当它不同意政府的施政纲领或总政策的说明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政府辞职等。

社会主义宪法中的监督原则:由巴黎公社首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与强调的监督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第一,在人民与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上,一般规定了人民代表(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等。如苏联1977年宪法第107条规定:“代表必须对选民以及其他为代表候选人的集会和社会组织报告自己的工作和苏维埃的工作。”“辜负选民信任的代表,根据多数选民的决定,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可以随时召回。”朝鲜1972年宪法第8条规定:“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议员对选民负责。”我国1982年宪法第77条、第41条也有类似规定。第二,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上,也规定了有关监督原则的内容。如1977年苏联宪法第2条规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受人民代表苏维埃的监督并向人民代表苏维埃报告工作。”我国1982年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来看,各国宪法都对监督原则作了明确规定,但监督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社会主义宪政的需要。4、法治(ruleoflaw)原则

⑴、法治的概念及其理论:

法治,即法的统治、法律的统治的简称。在中文中,法治又叫“法治主义”、“依法治国”等;在外文中,有ruleoflaw(法律主治)、rechtsstaat(法治国)等。所谓法治,它是指与“人治”和“德治”相对立或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方略和制度模式。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即“民治”、“宪法治”,它是指统治者按照民主原则将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宪、依法进行管理的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其核心内容是: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近代以来宪法中的法治原则以形成于欧美的法治思想为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曾给法治下过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