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1.gif)
![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2.gif)
![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3.gif)
![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4.gif)
![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50247852daca84bc0bb80616d648bec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页年级初三学科化学版本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课程标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和碳的化合物编稿老师杨洪响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王慧姝一、考点突破课标扫描考点展示常考题型分值知道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实验题1~5分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填空题1~2分知道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选择题、填空简答题1~2分自然界的碳循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选择题、填空题1~2分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碳单质的还原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难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区别;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例题1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导航:此题是一道CO还原CuO的实验题,在该实验中,CO夺取CuO中的氧元素生成CO2,即CO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根据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实验过程中,剩余的CO随CO2进入锥形瓶中,但CO不能被石灰水吸收,若直接排入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根据CO的可燃性,实验中将其点燃用于加热,既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答案:D例题2现有21.2g碳和氧化铜组成的黑色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中,高温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后,把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结果生成10.0g白色沉淀。则黑色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约为()A.5.7%B.94.3%C.75.5%D.75.5%或94.3%思路导航:设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y。121601.2gy解得y=16g因为m(C)+m(CuO)=1.2g+16g=17.2g<21.2g,则有4g固体剩余。讨论:当剩余的4g固体为碳时:当剩余的4g固体为氧化铜时:答案:D例题3已知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Y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Z是不溶于水的固体,X、Y、Z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X的化学式_______。(2)写出Z和稀盐酸反应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3)气体X、Y都含有______元素和______元素,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不同。请举出X、Y性质不同的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导航:根据CO燃烧能生成CO2,CO2通过灼热的碳层又可生成CO,CO2与石灰水反应能转化成CaCO3,CaCO3与稀盐酸反应又能生成CO2,再结合题给信息,即可确定X是CO,Y是CO2,Z是CaCO3。CO和CO2都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但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不同,例如,从物理性质来看,CO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而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从化学性质来看,CO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有毒性,不能与石灰水反应,而CO2没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能与石灰水反应,没有毒性。答案:(1)CO(2)CaCO3+2HCl==CaCl2+H2O+CO2↑(3)碳氧CO有毒,CO2无毒例题4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对固体猜想】猜想I:全部是金属铜;猜想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猜想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猜想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下图:【问题与讨论】(1)步骤②包括溶解、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______。(2)C的化学式为,D的化学式为,由此推出固体B中含有(写化学式),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溶液A的溶质的化学式为,说明样品中含有,则证明猜想成立;如果溶液A无色,则证明猜想成立。思路导航:这是一道确定反应后的固体成分的实验探究题,考查了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操作、物质的推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结合给出的前三种猜想,可知猜想IV应为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木炭。(1)从溶液中分离出不溶性的固体物质是用过滤的方法,溶解和过滤时用到的共同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2)根据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其为CO2,说明固体B中含有木炭,根据黑色固体D与稀硫酸混合得到蓝色溶液E,可知黑色固体D为CuO,由此可推知固体B中还含有Cu。(3)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溶液A的溶质为CuSO4,根据样品粉末与稀硫酸混合得到溶液A,说明固体样品中含有CuO,证明猜想IV成立;如果溶液A为无色,说明固体样品中没有CuO,证明猜想III成立。答案:猜想IV:木炭(1)过滤玻璃棒(2)CO2CuOC和CuCuO+H2SO4=CuSO4+H2O(3)CuSO4氧化铜(或CuO)IVⅢ例题5(江西)工业上用“碳捕捉”技术将CO和CO2混合气体中的CO2捕捉并回收CO,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1)反应②分离出的CO2可制成干冰,干冰常用于;(2)反应①在“反应分离室”内进行。将NaOH和CaCO3分离的操作是;(3)“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下列有关该捕捉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有。A.捕捉到的CO2可制备其它化工产品,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B.“反应分离室”中的反应要吸收大量热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循环利用D.能耗大是该捕捉技术的一大缺点思路导航:此题是以“碳捕捉”技术为背景而设计的一道流程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图示中的转化关系。由图示关系可知,CO2首先在“捕捉室”内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接着Na2CO3溶液与CaO混合,发生两个反应,即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然后经过滤操作分离出CaCO3,高温煅烧CaCO3即可得到CaO和CO2。答案:(1)人工降雨(2)过滤(3)CO2+2NaOH=Na2CO3+H2O(4)A、D
例题6(上海)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CO2和H2O(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组成,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和现象如下(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气体均吸收完全):甲乙丙结论含有CO、H2、H2O(气)含有CO、H2、CO2含有CO、H2、CO2、H2O(气)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②装置D中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点燃尾气,火焰呈________色。③丁认为,由于他们对装置________(填编号)中的实验现象分析不同而导致结论有差异。根据碳酸盐可转变为CO2的性质,丁利用上述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药品和某种常见试剂进行实验,证明了甲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写出丁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________。思路导航:此题是一道有关气体成分检验的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装置中固体质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NaOH固体吸收了H2O,也可能是吸收了CO2,也可能是同时吸收了H2O和CO2;B中黑色粉末变红可能是H2还原CuO生成了金属Cu,也可能是CO还原CuO生成了金属Cu,也可能是H2和CO共同还原CuO生成了金属Cu;C中粉末由白变蓝,说明有水进入C中;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进入D中。根据题中信息“假设气体均吸收完全”,再结合C、D中出现的现象可知,B中黑色粉末变红是H2和CO共同还原CuO生成了金属Cu,A中被NaOH固体吸收的可能是H2O,也可能是CO2,也可能是H2O和CO2。因此,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而H2O和CO2可能有其中一种,也可能都有,即题中的甲、乙、丙三种情况。要证明甲的结论正确,即混合气体中不含CO2,只需要证明实验后A装置内的药品中没有Na2CO3即可(因为NaOH吸收CO2会生成Na2CO3),这一点可通过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来检验。答案:①锥形瓶②CO2+Ca(OH)2==CaCO3↓+H2O蓝③A将A中固体取出,加入烧杯(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CO和CO2的辨析比较1.了解结构不同CO和CO2虽然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相差一个氧原子)决定了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2.明确性质差异(1)密度不同:CO的密度比空气略小;CO2的密度比空气大。(2)溶解性不同:CO难溶于水;CO2能溶于水。(3)毒性不同:CO有剧毒,很容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危及人体健康;CO2不能供给人呼吸,能使人窒息,但无毒。(4)可燃性不同:CO在空气中能燃烧,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烧,没有可燃性。(5)还原性不同:CO能使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CO2却没有还原性。(6)氧化性不同:CO没有氧化性;CO2能提供氧,具有氧化性。(7)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的现象不同:CO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颜色不变;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试液变成红色。(8)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现象不同:CO与石灰水不反应;CO2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抓住转化关系(1)CO转变成CO2的反应:(1);(2)(2)CO2转变成CO的反应:4.掌握鉴别方法(1)石灰水法: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石蕊试液法: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CO2,不能使其变红的是CO。(3)点燃法: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二者,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CO2。(4)还原法:将两种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CuO粉末,能使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的是CO,不能使其变红的是CO2。(5)水吸收法:用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收集满两种气体,然后倒插在盛水的水槽中,试管内液面明显升高的是CO2,试管内几乎没有水进入的是CO。5.学会杂质互除(1)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CO2能被NaOH溶液吸收,而C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2)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CuO粉末,即可使CO转变为CO2而除去。一、CO2的检验与吸收由于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与NaOH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检验CO2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由于Ca(OH)2的溶解度远小于NaOH的溶解度,相同量的水中溶解的NaOH远多于Ca(OH)2,因此,吸收CO2应该用NaOH溶液。二、碳还原氧化铜产物的探究1.对固体产物的探究(1)当木炭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固体物质只有铜;(2)当木炭过量时,得到的固体物质是铜和木炭的混合物;(3)当氧化铜过量时,得到的固体物质是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4)当木炭和氧化铜没有充分反应时,得到的固体物质是铜、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由于木碳还原氧化铜后一定生成金属铜,因此,只需要设计实验探究固体成分中是否有木炭和氧化铜即可。根据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而木炭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可设计如下方案:将反应后的粉末放入盛有过量稀硫酸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液的颜色及有无黑色固体剩余。如果烧杯中的溶液变成蓝色,且无黑色固体剩余,说明固体产物中有氧化铜,没有木炭;如果烧杯中的溶液仍为无色,且有黑色固体剩余,说明固体产物中没有氧化铜,有木炭;如果烧杯中的溶液变为蓝色,且有黑色固体剩余,说明固体产物中既有氧化铜,也有木炭。2.对气体产物的探究(1)只有CO2;(2)只有CO;(3)是CO和CO2的混合物。根据CO和CO2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CO具有还原性,能使某些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单质;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和金属材料一、预习新知二、问题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铁、铜和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答题时间:30分钟)1.(泰安)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2.(怀化)第16届世界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C.用第四代LED绿色光源代替白炽灯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3.(株洲)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A.澄清石灰水 B.水C.紫色石蕊试液 D.氯化钠固体4.(百色)石墨烯(C60)是首个发现的二维空间材料,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制得。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三种碳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 D.将石墨剥离制成石墨烯发生了物理变化5.(泸州)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CO2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CO2不能支持燃烧 D.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6.(青岛)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7.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等B.物质①是NaOH溶液D.整个过程至少有2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8.将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A.14∶11B.11∶14C.7∶11D.11∶79.(娄底)碳和碳的部分化合物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物质X的化学式为。(2)在物质的分类中,CaCO3属于。(填字母)A.氧化物B.酸C.碱D.盐(3)写出该图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0.(宁波)如图是初中科学常见的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单质Ⅰ为红色固体,氧化物Ⅰ和单质Ⅲ均为黑色固体,氧化物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1)反应①中(填化学式)发生了还原反应;(2)氧化物Ⅱ除图中所示的化学性质外,还具有性,对人体有危害。(3)根据题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11.(日照)大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1)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较多污染物的排放,这不仅污染大气,还是形成的主要原因。(2)“节能减排”是我国的重要国策,过多的CO2排放会造成效应,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目前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字母序号)。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B.电解水生产清洁燃料氢气C.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D.开发燃煤新技术使其充分燃烧(3)下图是有关CO2等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和F均为碳酸盐,C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下列转化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12.(乐山)“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类物质转化。其中,二氧化碳在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这种作用的一个具体体现:(1)上图中的有机物A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写出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与O2反应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一个无机盐与酸作用转化为CO2的化学方程式。(3)某有机物R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13O28CO2+10H2O,则R的化学式为。13.(眉山)某同学用下图装置验证某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种气体(假设每步操作中,参加反应的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1)该同学验证三种气体一定存在。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D→()→()(填A、B、C或E);(2)B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3)混合气体通过A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4.(昆明)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I)(II)(III)(IV)现象紫色纸花变红紫色纸花不变色紫色纸花不变色_____________分析①实验(III)验证了:实验(Ⅳ)验证了;②通过实验(I)、(Ⅳ),可验证酸的一条化学性质是:③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15.(潍坊)“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工艺和技术。(1)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饱和K2CO3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的性质,再把CO2提取出来,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图:(注:分解池内的反应条件是加热;合成塔内的反应条件为300℃、200kPa和催化剂)①分解池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②合成塔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X溶液可循环利用,溶质是_______(填写化学式)。(2)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图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①捕捉室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②“反应分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16.(淮安)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CO又有C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2)B装置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CO又有CO2;(5)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流程设计中的一处明显不足是。17.几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完毕后,他们发现试管内仍有黑色固体物质存在。该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是什么?【提出猜想】小玉同学:木炭。小兰同学:氧化铜。小华同学:木炭和氧化铜。【查阅资料】木炭、铜都不与稀硫酸反应;Na2O、MgO、CuO、Fe2O3等金属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设计】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方案二:取少量该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观察现象。他们对“方案一”进行了分析讨论,达成了共识:若试管内溶液无色、还有黑色固体存在,证明同学的猜想正确。若试管中溶液呈蓝色、无黑色固体,证明同学的猜想正确。若出现的现象是,证明小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他们按照“方案二”进行了实验操作,记录如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黑色固体红热并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该黑色固体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8.(桂林)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水煤气中不含甲烷等有机物)。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该小组开展了如下活动:(1)设计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见图1(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已省略)。图1(2)作出假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煤气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可能含有H2、CO、CO2。(3)实验探究:同学们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图2)并进行实验。请分析图2所示装置的实验原理,填写下表中的空格:仪器编号所盛试剂的名称试剂或装置的作用ABCD(4)结果分析:实验证明水煤气中有H2、CO、CO2。①能证明CO2存在的现象是。②能证明CO存在的现象是。③能证明H2存在的现象是。(5)交流反思:同学们在反思实验结果时发现图2所示实验存在缺陷,请你分析造成此实验缺陷的原因:,对此你提出的改进措施是。
1.C2.B3.D4.A5.A6.B解析:根据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可知气体X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根据装置③增重1.8g可知气体燃烧生成了1.8g水,则气体X中可能有氢气或甲烷或二者都有;根据装置④增重2.2g可知气体燃烧生成了2.2g二氧化碳,据此可知气体X中可能有一氧化碳或甲烷,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2.2g二氧化碳需要甲烷的质量为0.8g,同时生成水的质量为1.8g。显然,气体X中不可能同时含有甲烷和氢气。7.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CO2的过程是:①用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即CO2+2NaOH==Na2CO3+H2O;=2\*GB3②用生成的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即Na2CO3+Ca(OH)2==CaCO3↓+2NaOH;=3\*GB3③高温分解CaCO3,即;=4\*GB3④将CaO加入Na2CO3溶液中,即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根据上述过程可知,该方法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物质=1\*GB3①是NaOH溶液,操作整个过程中NaOH溶液、CaO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8.A解析:根据“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气体的质量”这一信息结合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寻找等量关系。设原混合气体的质量为mg,则生成沉淀的质量也为mg,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为x。CO2+Ca(OH)2==CaCO3↓+H2O44100xmg44∶100=x∶mgx=0.44mg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mg-0.44mg=0.56mg则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为0.56mg∶0.44mg=14∶11。9.(1)CO2(2)D(3)解析:碳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生成CO,CO燃烧能生成CO2,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易分解生成CO2和H2O,另外,CO2与石灰水反应能转化成CaCO3,CaCO3高温分解能生成CO2,因此,可确定X为CO2;CaCO3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图示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10.(1)Cu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