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课件_第1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课件_第2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课件_第3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课件_第4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介绍与保护2021/4/171简介: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主要指在原英租界的西北区域中东西方向并行排列六条街道(现为和平区内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内的所属区域,是迄今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占地约140公顷,目前也是天津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其中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2021/4/172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利使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法美相继在天津划定租借。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马关条约》也的签订使天津沦入日本的殖民之下,德国也趁机开辟了租借。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俄意比奥也相继开辟租借霸占土地。与此同时,英法日德也借机扩充原有租借。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2021/4/173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收回德奥俄租借,于1931年收回比租借,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终于收回了英法意日租借,结束了几十年的被殖民历史。1949年之后,五大道中的部分房产转为公有,不仅有机关单位进驻作为办公之地,普通居民也通过分配进入五大道区域内居住,使五大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都有所改变。多年来,政府通过功能置换、疏解人口、修缮房屋、完善公共设施、改造街区环境、提升活力等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个蜚声中外的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得以较好地保持与恢复,成为展示天津多元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2021/4/174二、西方规划思潮对五大道形成的影响1903—1930年代间,是五大道从开始建设到发展成熟的时期,街区规划也经历从自然延伸到统筹规划的过程,规划思想与模式体现了当时世界及英国规划潮流的变化。1913版地图中,整个英租界规划的路网结构基本没考虑功能分区和斜穿而过的墙子河影响,采取方格网路网形式,且与原墙子河(今南京路)呈夹角关系,空间被墙子河一分为二。整个推广区除边界的马场道外,没有一条东西向贯通整个英租界区的道路。而1925年版历史地图中,英租界区内的推广界规划路网发生了质的变化,取代方格路网的是密肋式长方形路网、放射形路网和不规则路网的组合。特别是租界区内新增了一条集交通和景观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道路(即今泰安道和成都道),不仅使整个英租界区得以贯通,也明确了五大道区域作为独立居住区的规划思想2021/4/175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1.街区路网结构与空间格局五大道路网结构形成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地块东北角靠墙子河一带是五大道早期开发的片区,其路网结构和地块划分有明显的原英租界方格路网自然蔓延的痕迹,后期路网则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2021/4/1762.街区尺度与空间特征

居住空间的幽闭性。五大道原作为上层社会的居住区,独立宅邸多,居住者达官显贵多,多采取中国传统的高墙深院以强调隐私。空间层次的丰富性。沿街住宅很少直接贴道路红线建设,一般都有超过人高的封闭围墙和院落作过渡空间,住宅建筑根据院落规模退线深度不等,由此形成建筑、院落、院墙和街道之间的空间层次递进。街道空间的生活性。由于长界面的街坊形式非常有利于住宅布置,无论独幢或是里弄住宅,建筑一般沿道路平行布局,出入口均面向街道,强化了街道的生活职能。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2021/4/177五大道作为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形成的居住区,所体现出的多样与多元性特色、整体与和谐性特色都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宝。1.多样性与多元性住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异域风情浓郁、个性突出是五大道街区的重要特色。在街区中至今保存较好的300余幢历史建筑中,其建筑形式很少重复。多样与多元化是五大道风貌最重要的特色。业主和建筑师为了追求建筑个性和风格的新异,从不同国家的地域建筑元素中汲取灵感,其建筑语汇可谓丰富多彩,英、德、法、意、日、西班牙等各国地域风情的住宅都能在五大道中找寻到。耀华中学礼堂(英租界)西开天主教堂(法租界)劝业场(法租界)望海楼教堂(意租界)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2021/4/178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五大道中的历史建筑大多在1910—1930年所建,而该时期的欧洲建筑思潮正处在新古典、折中、早期现代主义、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派等多种建筑风格交融、转换的时期。颇有名气的外国建筑师加盟设计不仅提高和带动了五大道整体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世界当代的建筑思潮引入天津,追随世界建筑潮流的住宅形式在五大道中随处可见。同时为满足部分业主的中国文化情结,设计师往往采取折中方式在外来建筑形式中加入中国建筑文化元素,如将中式住宅私密性院落与西式洋房形式结合,形成特有的“西式洋楼+中式庭院”中西合璧住宅形式。这种住宅风格既有西方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中国建筑师在中国传统住宅形式上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接纳。1.多样性与多元性2021/4/1792.整体性与和谐性虽然五大道内的建筑形式风格异彩纷呈,但街区风貌整体和谐。这不仅与街区有着严格的规划指导与建设控制密切相关,同时,建筑尺度、色彩和材料的和谐是保持街区风貌特色整体性的重要因素。1)建筑尺度与高度。

五大道内的建筑尺度整体感觉精致小巧,与院落和建筑的空间组合有关,对建筑高度与体量的整体控制是建筑尺度和谐的基础。建设规模的限定使住宅建筑体量相对较,高度一般在三层以内,且建筑高宽比多为1∶2左右。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2021/4/17109、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2023/2/32023/2/3Friday,February3,2023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3/2/32023/2/32023/2/32/3/20234:37:07PM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3/2/32023/2/32023/2/3Feb-2303-Feb-23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3/2/32023/2/32023/2/3Friday,February3,2023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2023/2/32023/2/32023/2/32023/2/32/3/2023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03二月20232023/2/32023/2/32023/2/3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二月232023/2/32023/2/32023/2/32/3/2023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3/2/32023/2/303February2023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3/2/32023/2/32023/2/32023/2/32)建筑材料与色彩。虽然五大道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既有西式建筑常用的石材、仿石材等,也有中国传统的砖、瓦、木等材料。但为突出住宅建筑的质朴、自然,建筑结构及装饰材料基本取自天然材料,如砖、瓦、木、石等。兼墙体结构和墙体装饰于一体的古褐色清水砖是天津独具特色建筑材料,也是五大道墙体最常用的材料,特别是一种俗称“疙瘩砖”的褐色墙体砌筑材料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墙体的质感和变化,也增添了五大道的整体和谐感。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2.整体性与和谐性2021/4/1712五、五大道保护措施交通体系优化用地结构调整城市肌理的延续建筑形态控制改善基础设施与街区环境2021/4/1713要达到示范区的动态保护控制目标,首先要恢复并保护原有街道格局,增加“庭院绿化——街道”的渗透力,其次,该地区建筑现状质量不一,条件复杂,不可能采取完全复原与保护,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做到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使空间环境的形态得以保持并延续原有建筑的风貌特点,具体保护控制措施如下。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14

示范区的动态保护规划注重在加强动态交通的管理,合理疏导交通,缓解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的同时,对地块内部的交通体系进行梳理,激活区域内交通,形成合理的内部支路体系,避免过渡依赖城市道路,并通过合理的单双行限制以达到在不破坏已有建筑的前提下梳理交通的目的。道路系统规划首先要减少现状中的尽端式街巷。地块内原则上都是机动车可达区域,地块内干道宽为6米左右,主要满足消防车的通过,同时这一宽度也是步行街较适宜的尺度,宅间路尽量保持原来的尺度,原则上不予拓宽,并对局部路段进行单行限制。2.1交通体系优化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15发展静态交通设施也示范区保护规划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静态交通是指在区域内或周边就近建成一个或几个个大型地下停车场,从而满足区域内商住、旅游、餐饮停车的需要。同时也缓解路面的交通压力,另外可在交通压力小和人流量小的街区适当保留路边停车场,以方便就近停车。

在示范区的动态性保护规划研究中规划了三座地下停车场,共212个停车位和36个地面临时停车位。此外,为了能更好的对外展示和将区内开敞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提出了构建步行观览路的动态更新内容。步行路有机联系了地块内的景观节点和公共活动中心区,在满足内部交通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地块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质量。2.1交通体系优化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16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城市肌理及商业文化的条件下,从新建构起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功能布局,提升街区的经济能力,发挥出历史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力,是街区动态保护控制的核心环节。在保护规划中,建议将“五大道”功能定位为以高档住宅区为主的,集餐饮、娱乐、零售、小型办公及博展(名人故居、历史展)旅游的适度功能混合功能用地。严格控制大型办公建筑的新建并将教育用地逐步调整为混合功能用地,以减少大量的车流、人流对该地区的交通压力及对环境氛围、整体空间形态的破坏。

在对示范区进行的动态性保护规划中便强调了混合功能用地的规划为将来用地功能的动态转化打下基础。同时,区内的小学等教育用地也逐渐迁出,引入以文化消费和办公为主的业态形式。一方面这些功能不会对历史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历史建筑周边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出街区的影响力,使商业文化与风貌建筑相互映衬,形成鲜活的传文化氛围。2.2用地结构调整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17规划在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有肌理的条件下,依然保留了原有环境的人文风貌,坚持在现有尺度上进行改造,尽可能的展现传统风貌,根据不同的环境与用地情况,采取相应的规划方法,在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多有创新,从多角度体现时代特色。为了达成城市肌理的延续,示范区保护规划包括土地细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街道界面控制、开敞空间控制和院落围墙控制等内容。

尝试通过地块长宽比强化土地细分的科学性,约束用地开发规模,控制街区整体风貌。在实际操作中,以已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划分基础,在对原有街区形态进行辨识、提取空间形态的“原型”,在更新中“修补”或“重构”其土地划分后,得到适宜的空间肌理类型,并以最小地块范围作为街区土地细分的标准。便于之后以小尺度、小规模的动态更新改造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循序渐进的更新。

在开发强度控制中,要求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均要考虑地块原有密度、周边地区平均密度等因素进行控制,延续街区原有低层高密度的肌理特征。2.3城市肌理的延续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18街道界面控制要求控制保护历史街区道路现有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严格控制其路幅宽度,尽量保护道路两侧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保持道路两侧原有建筑界面的高度和尺度。新建建筑要与原有街道风貌相统一,满足贴线和高度控制要求。

开敞空间控制内容包括一方面结合建筑与街道对绿化进行控制管理,保护古树名木,对于影响风貌的绿化应当进行处理。同时要设置符合街区风貌特色的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与区内风貌明显不协调的设施应当移除;另一方面,要结合建筑与街道空间增加历史街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功能转化带来的更多公共活动需求。

院落围墙控制主要指对示范区内院落的围墙进行改造。院落围墙丰富多变的形式是五大道历史街区的重要特色之一。但由于五大道地区属于高级居住区,院落围墙的私密性都很高,特别是在一些小巷,给行人特别是机动车的通行造成了很大限制,同时过高的围墙也给建筑的观览造成了障碍。2.3城市肌理的延续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19建议在动态保护规划中适当拆除那些因原围墙破损而按原高度重建的,没有很高风貌价值的院落围墙,根据地段的不同,改造成半通透式围墙、全通透式墙体或无墙边界,以通畅地块内的交通和丰富历史街区内的景观层次。2.3城市肌理的延续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20建筑空间形态的动态保护是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历史街区是由不同的历史建筑组成的,历史建筑应依据其建筑质量,环境质量和历史质量等若干个方面做出不同的分类,根据分类实施不同的动态保护控制。2.4建筑形体控制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21对于前三类建筑,维持现状,即维持现有建筑当前状况,针对建筑质量良好、不需要进行局部改造等控制措施进行改造、符合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要求的已建建筑;

改变立面颜色,即改变建筑当前的外立面颜色,针对建筑外立面颜色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

改变立面材质,即改变建筑当前的外立面材质,针对建筑外立面材质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立面门窗改造,即改变建筑现有的门窗比例或材料及颜色等,以使建筑立面门窗尺度及视觉效果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屋顶形态改造,即改变屋顶形态,如将平屋顶改造成坡屋顶或改变屋顶坡度,以使建筑屋顶形式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降低建筑层数是指拆除后期加建楼层或降低已建新建筑的层数以使建筑高度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拆除加建部分是指拆除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住户私宅搭建的建筑空间,以恢复建筑原貌。建筑加固则是指对建筑质量较差但有保留价值的一般风貌建筑进行结构加固,以延长实用寿命,维护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2.4建筑形体控制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22对于待建新建筑,提出了一些动态控制内容,分别是: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容积率、檐口高度、屋顶高度、屋顶坡度、建筑长宽比、建筑空间占有率、沿街贴线率、建筑立面颜色、建筑立面材料和建筑出入口位置。2.4建筑形体控制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23保护规划要求在完善示范区内的变电设备和公共卫生设施,从根本上改善街区内的环境。街区内由于道路狭窄不适宜种植乔木,因此在改造中结合步行路的设置,在两旁种植树木以美化街区内的环境,同时可以结合小型广场设置相对集中的绿地,从根本上改变街区的生态环境。示范区现状绿化比较缺乏,规划绿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保留现状树木,尤其是挂牌古树,要坚决保留。

(2)街道绿化,规划街道绿化采用与建筑相结合的方法,在建筑入口两侧布置花坛,种树植草。

(3)集中绿地,在32号和33号地块内部分别布置两块集中绿地,作为居民的户外活动场所。通过以上三种绿化来塑造示范区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建筑形式。2.5改善基础设施和街区环境五、五大道保护措施2021/4/1724成都宽窄巷子的介绍与保护2021/4/1725

成都城拥有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大慈寺和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属于同一类型,都是以宗教建筑为核心的多功能商住区,而宽窄巷子则是以居住为主、非成都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由三条东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间的居民宅院组成。宽窄巷子所在的区域在清朝时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种文化、餐饮、休闲商铺在此营业。宽窄巷子是一个集中展示老成都文化的旅游胜地,并荣获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称号。2014年3月25日下午5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一行来到最具成都特色的宽窄巷子游玩,并在一家名为“大妙”的川味火锅店就餐。一、简介2021/4/17261、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况二、现状分析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2021/4/17272、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①保护区范围按1998年3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更新规划(调整)》的界定,保护区面积约5.6公顷,合85.2亩,56250平米。二、现状分析宽窄巷子保护区航拍图2021/4/17282、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②土地利用二、现状分析2021/4/17292、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③空间形态1.规划区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是清代文脉的延续2.由于规划区域周边近年的大幅度开发,整个规划区以宽窄巷子为中心基本呈现由内到外从低层到多层的态势。低层区以1-2层为主,局部3层,多层区为6~7层3.低层区建筑密度较高,肌理致密,尺度宜人,材质为木质与传统老砖为主;多层区密度中等,肌理稍为松散,尺度稍大,材质为现代砖、水泥、钢、玻璃等。

4.公共空间二、现状分析2021/4/17302、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④建筑风貌分类第一类:保护完好和改造较好的历史建筑;占地面积7243平米第二类:1.原有建筑格局基本保留,但部分构件有一定损坏的建筑;占地面积2206平米

2.建筑原有格局模糊,但建筑重要构件保留完好,如宽巷子31号仅大门保存完好第三类:原有建筑格局及门窗、墙体、屋顶等部件有很大程度的破坏、门窗被重新开设的建筑第四类:建筑质量一般,按传统风貌修建的现代建筑第五类:影响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第六类:违章搭建的棚;风貌已经无存的历史建筑二、现状分析2021/4/17312、保护区现状调查分析⑤风貌景观1.规划区域内除宽巷子、窄巷子外均识别性较差,虽原有街巷格局尚存,但建筑风貌及尺度大部分已为现代特色。2.宽、窄巷子建筑布局与营造具有特色,集中代表了清代、民国时期建筑的营造工艺。3.传统街区大部分原生民居年久失修,坍塌严重,风貌破败。有些新建民居及商业建筑造型及风貌上缺乏管理。4.支矶石街、井巷子、西胜街、柿子街、长顺上街周边的大部分建筑均系七十年代左右的多层砖混建筑,严重影响了历史保护区的风貌。宽巷子东口处有一农贸市场,体量较大、环境较差,对历史街区视觉冲击较强。5.西郊河水质及沿河风貌较差,亟待形成沿河风光带,以提升整个片区的文化品味。二、现状分析2021/4/17321.规划区总体发展战略(1)战略地位(2)机遇与挑战(3)规划发展战略定位、定性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成都市民参与和体验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三、宽窄巷子保护区保护性规划探索2021/4/17332.保护性整治规划保护性整治目标与原则

核心保护区建筑单体质量评价图2021/4/17342.保护性整治规划保护分级区域划分及保护要求保护分级区域划分及保护要求2021/4/17352.保护性整治规划规划实施策略核心保护区庭院保护分片实施图2021/4/17362.保护性整治规划保护措施分类核心保护区庭院保护分片实施图(1)保护—保存现状,以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较完整民居院落采取保护的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维修,剔除近年加建部分。该方式适用于一类建筑及二类建筑中重要部件保留完好的建筑。(2)改善—原有建筑主体格局不动,在保护原有院落格局、建筑风貌和治理外部环境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该方式适用于大部分二类建筑。(3)恢复—核心区内第三类建筑,按原有格局、风貌进行恢复。(4)整治—对质量一般,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对其外立面进行整治,体现传统风貌特色。该方式适用于四类建筑。(5)更新——核心区内部分质量极差的建筑、影响历史风貌的现代砖混建筑、建控区内大部分多层现代建筑,应采取拆除重建的措施,进行更新建设,以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体量、布局方式、立面风貌、色彩、质感、肌理等应与民清建筑形式一致。该方式适用于五类、六类建筑。(6)迁建——可将附近或郊县优秀的传统民居院落迁移过来。如将下同仁路55号搬迁于核心保护区内。2021/4/17372.保护性整治规划保护措施分类总平面图2021/4/1738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公顷)占总用地(%)1R居住用地1.945.8其中传统民居用地1.003中小学用地0.942.82C公共设施用地22.5867.6其中行政办公用地0.341.0商业金融业用地15.7647.2其中商业用地8.9226.7服务业6.6820其中餐饮休闲4.3413旅馆2.347金融0.170.5文化娱乐用地6.4819.43S道路广场用地8.8826.6

合计33.4100

规划用地一览表(用地包括核心区和建控区)

2021/4/1739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一)调整土地利用,整合功能

(1).土地利用与功能调整目标

(2).土地利用与功能结构

(3).调整对策

(4).功能组成(二)控制土地开发强度(1).地块建筑密度(除城市广场、中心绿地外)(a)宽、窄巷子街区建筑密度控制在30%。(b)支矶石街、井巷子街建筑密度控制在40%。(c)长顺上街、同仁路建筑密度控制在50%(2).容积率控制(a)宽、窄巷子历史街区容积率控制在0.7。(b)支矶石街、井巷子容积率控制在1.0。(c)长顺上街、同仁路容积率控制在1.2。宽窄巷子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规划图2021/4/1740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3).建筑层数与高度控制(a)宽、窄巷子新建建筑以二层为主,局部一层、三层(三层建筑面积控制在基底面积的30%以内,临街不宜建三层),临街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为7米。(b)支矶石街、井巷子新建建筑以三层为主,局部二层,临街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为10米。(c)长顺上街、同仁路新建建筑以四层为主,局部二、三层,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为15米。宽窄巷子建筑高度控制图2021/4/1741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三)整合空间形态(1)整体空间形态(2)开放空间体系营造点、线结合的开放空间体系确定横轴、纵轴景观轴线宽巷子内部分极富特色、收放有度的宅前开放空间控制横、纵轴线两侧景观界面宽窄巷子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规划图2021/4/1742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空间形态分析2021/4/1743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四)空间尺度控制2021/4/1744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四)空间尺度控制路口空间尺度巷子空间尺度2021/4/1745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四)空间尺度控制

东西入口鸟瞰2021/4/1746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五)道路设施及交通规划2021/4/1747四、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五)道路设施及交通规划2021/4/1748重庆酉阳龚滩古镇介绍与保护2021/4/1749龚滩古镇现状2021/4/1750一.环境的延续与差异龚滩古镇新址自然地貌、气候条件等和古镇原有环境相似,可以较好地延续原有古镇山水环境。龚滩古镇原址地处凤凰山麓,位于乌江凸岸,西临湍急的乌江水,隔岸相望的是高峻的飞蛾山。整个地形为东部高、西部低的的山地深丘,属低山中切割、浅切割地形,平均坡度约为40%。古镇主要街道标高约在281~295米之间,到枯水时期,乌江水位则会低至在240米左右。古镇新址位于龚彭公路以下,乌江峡口东岸,岸线略凹,北面是势如绝壁的马鞍山,背倚凤凰山,面临不再湍急的乌江水,对岸是垂直陡峭的飞蛾山山崖。新址用地范围依然为南北走向,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0.1公里,地形以斜坡为主,东高西低,地面坡度平均为45%,和旧址相当。新址原为山林,梯田和菜地,生态效果较好。搬迁后的古镇主要街道标高约在309~325米之间,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为293米,死水位278米。自然环境2021/4/1751一.环境的延续与差异搬迁前古镇建筑风貌混杂。古镇中存在大量的现代建筑,除了过境公路沿线的现代建筑以外,还有不少砖混建筑和古镇老街区掺和在一起,其体量、高度、风貌与街区内部的传统建筑很不协调。其中最典型的包括:古镇的龚滩中学,位于老街中段;作坊形式的农用铁器加工厂,位于火烧坝子上部,武庙正殿旁。因此,前人秉着“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合理有效的取舍”原则,确定古镇搬迁以重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为主要对象。搬迁建筑主要分布在酉彭公路以下的区域。这一区域集中了古镇的历史精华,是古镇传统风貌主要所在区域,更重要的是水库蓄水后将把这一区域基本淹没。紧邻石板街道的重点建筑和风貌建筑为主要的搬迁对象,此外还有一部分散落于老街背面坡地的重点建筑和风貌建筑也被搬迁。如表所示:红色表示重点搬迁保护建筑,即市级文物建筑,黑色表示风貌搬迁保护建筑,灰色所代表建筑风貌不协调建筑,即非搬迁建筑。搬迁后,古镇中原有的风貌不协调建筑被剔除,筛选出的搬迁保护对象被布置在新修滨江道以东,彭水至酉阳的过境公路(酉彭公路)以西。从酉彭公路再往东,在马鞍山山腰屹立着层层的混凝土建筑群,这是龚滩新镇。新旧古镇的空间分离2021/4/1752一.环境的延续与差异建设大道是从过境公路酉彭路进入新镇的必经之路,是新镇的门户空间,在空间格局上起到新、老镇衔接和过渡的作用。同时建设大道临江面对古镇临江环境景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酉彭公路与建设大道之间为大片绿化条件较好的坡地,虽然现存一些低层农宅,但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因此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绿化带,在空间上将新镇和古镇分隔开来。新旧古镇的空间分离2021/4/1753二.城镇空间的复原性布局搬迁后的古镇总平面布局被重新整合。由表可以看出,搬迁前的龚滩古镇老街的风貌建筑和新街的现代建筑混杂,老街街道被火烧坝子和龚滩中学二者隔断,许多搬迁保护建筑分散。因此在搬迁后,原先断裂的街道被链接,形成完整连续的古镇街道风貌。背街散落的风貌建筑也被集中起来,形成建筑组团。石板街为主轴贯穿若干建筑组团。整个古镇以南北走向为主要城镇的延伸方向,顺等高线呈带状。同时局部向东扩展,在靠山的台地上形成较大面积居住组团。古镇搬迁保护新址和旧址的用地条件虽然十分相似,但是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新址和旧址的等高线走势十分的不同。如果旧址等高线可以看成是若干内凹的弧线段组合而成,那么新址等高线则是凸凹变化的连续曲线。因此相比原街道,新址街道的曲折幅度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多变丰富的街道景观。平面形态的延续和差异2021/4/1754二.城镇空间的复原性布局搬迁前旧址的主要的路径结构可以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顺应等高线的滨江抗战盘滩驿道、古镇“一”字老街和过境交通公路,三者大致相互平行;其次是垂直等高线的爬山梯道与巷道,将上述三者连接成网状。搬迁后的古镇新址保留了原有的街巷结构:即由顺应等高线沿江展开的“一”字型主街和联系上下道路的爬山梯道与巷道构成的鱼骨状结构。但是和街巷平行的道路却有所改变。为了改善古镇的消防条件,滨江的不再是怪石嶙峋、仅够一人通过的抗战盘滩驿道,而是3.5米宽的兼做消防车道的滨江路。主街和过境公路之间增加了一条1.5米环山步道,步道两旁是农田和植被,使古镇街道和过境公路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隔离和过渡。路径结构的延续和差异2021/4/1755二.城镇空间的复原性布局老街是贯穿古镇的主轴,是古镇风貌的集中体现,起着功能联接和交通联系的双重职能。搬迁后老街保留了原有的石板铺地及两旁的传统建筑,沿乌江呈带状分布,顺应山势,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街道基本保持原来的尺度,在重点区域,结合小桥、踏步的搬迁,重现了老街的原有形制。古镇的特色街巷空间类型也被保存下来,如起伏蜿蜒的一字街,沿江开敞的半边街,垂直等高线爬山街巷,利用空间的骑楼街等等。街巷空间类型的保存2021/4/1756二.城镇空间的复原性布局古镇主街为“一”字型街,作为一种线性空间,它串联着古镇中以标志性建筑或景观遗迹为核心的空间节点,从而自然的构成了主街的空间序列。从表中可以看出:搬迁前的古镇主街总体上被山形的凹地和脊线,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三段街道、四个组团和十个标识性空间节点。搬迁后古镇主街的空间序列在原有空间序列的基础上,局部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调整。主要的变化就是原先位于上游段的西秦会馆组团被安插在了桥重桥节点和曾家坪节点之间,位于整条街道的中部。主要原因应该有两方面:1)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西秦会馆节点的新址虽然没有了原址的“风水”条件,但是其用地条件宽松,西秦会馆组团的建筑大多体量较大,有利于完整的保护整个建筑组团。2)发挥西秦会馆的统领作用。节点新址所在的古镇中段容纳的建筑数量最多,西秦会馆作为古镇中最为宏伟的建筑,将其布置在这里以统领古镇中段建筑群,成为整条街道的核心。而其余的标志性空间基本上是按原有序列组合。主街空间序列的延续和调整2021/4/1757三.古镇迁建后面临的问题

1.沿江岸线环境特色消失

作为一个因水运而生的古镇,沿江岸线是古镇景观的重要前景。随着水电站的修建和水库的蓄水,湍急奔流的乌江水被阻拦而变得十分平静,江边的巨石和险滩也被上升的水位淹没。过多的人工建设对沿江景观的破坏,如可通车的滨江道路和码头的人工堡坎,将自然的岩坡割断,使得古镇的水岸少了许多粗犷蛮野的意境。

2.轮廓背景的视觉污染搬迁后的古镇背景由自然山体和龚滩新镇建筑共同组成。古镇自然山体环境植被覆盖较好,和原址相差不大。新镇和古镇虽然在平面布局上通过绿地和道路完全分离,但是由于新镇位于凤凰山腰,位置显著。从远处看来,新镇占据了山体的大部分空间,因此是古镇景观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周边环境保护薄弱2021/4/1758三.古镇迁建后面临的问题

1.街巷空间与开放节点仍需完善搬迁后的古镇虽然基本恢复了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但对部分特色街巷空间复原还是不够。如百步梯节点的古镇入口梯道、建筑、绿化特色亟需恢复;冉家院子旁街道转折处的空间界面尚需完善;三抚庙节点过于孤立,和主街的空间界面脱离,可达性较差。此外,古镇的开放空间有待完善。搬迁后的古镇中缺少可供城镇居民记忆和休闲的空间场所,缺少可供游人休憩观景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上的特色民俗民风环境氛围削弱的现状。如千年年盐码头节点,其作为古镇原有的下码头的象征,交通运输和门户入口功能已经十分弱化,再加上地处滨江道路的尽端,同时和古镇街道之间有堡坎之隔,可达性差,因此目前处于闲置状态。桥重桥节点临江拓展形成了古镇的中心广场,由于和街道关系密切,可达性较好,时常可见成群的居民在此进行文娱活动。但是桥重桥广场巨大的堡坎在沿江岸线环境中极不协调,同时广场周边闲置大块空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周边建筑风貌较差。古镇自身风貌特色欠缺2021/4/1759三.古镇迁建后面临的问题

2.沿江建筑特色风貌损失严重搬迁后的沿江建筑特色风貌大量消失,空间形态和建筑尺度都与原有建筑风貌差异较大。沿江建筑吊脚空间形态消失。搬迁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控制不善和当地居民自发的加建,居民将原来建筑的吊脚空间用混凝土结构进行了置换。虽然吊脚空间上层的建筑部分基本保留了原有传统风貌,但是居民对沿江建筑吊脚部分的任意改建和加建,使得古镇沿江原有的轻快飘逸的建筑空间形态消失殆尽,只能透过那些粗短的钢筋混凝土柱,找到一丝吊脚的痕迹。沿江建筑尺度相对原有建筑扩大。一方面,古镇原有的沿江风貌建筑的尺度在复原重建中有所扩大。如前文提到的织女楼、转角店、蟠龙楼等等。另一方面,在古镇的靠近南码头的地段,新建了若干旅游服务配套建筑。这些建筑完全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高的其沿江面层数达8层之多。古镇自身风貌特色欠缺2021/4/1760三.古镇迁建后面临的问题3.混合结构建筑大量出现虽然搬迁设计本来要求用传统技术复建,但是搬迁后古镇历史建筑中还是出现了大量的混合结构建筑,其具体表现为现代混凝土结构和传统木结构的混合。一种混合模式为内外混合,即内部主体承重结构为现代结构和墙体,混凝土结构向外出挑梁,在此基础上外部用木结构挑廊或木板等进行修饰。另一种混合模式为上下混合,即除了顶层或阁楼部分采用了原有的材料和方式复建外,其余楼层均为裸露的砖墙或者混凝土砌块墙面。不管哪种模式,都和传统墙面的质感肌理相差甚远,需进行整治。古镇自身风貌特色欠缺2021/4/1761三.古镇迁建后面临的问题

4.特色绿化景观缺失由于搬迁完成不久,因此古镇绿化环境相对薄弱。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古镇滨江岸线、古镇山体背景、古镇入口以及古镇内部的闲置空地绿化不足。另一方面,古镇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