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人口管理_第1页
第四讲 人口管理_第2页
第四讲 人口管理_第3页
第四讲 人口管理_第4页
第四讲 人口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人口管理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人口特点与人口政策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一、人口思想与人口理论早期人口思想现代人口学理论

两类人口问题自古至今备受关注人口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是增是减?为何增减?人口变化的后果是什么?是好是坏?对人类的生存与福祉有何影响?早期人口思想(doctrines)☞早期人口思想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主要关心人口规模对于政治或经济的影响☞一般认为多生育是弥补由于高死亡率所造成的人口损耗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国人代表人物:孔子主要观点:☞人口增长是好事☞土地面积与人口数量间应该保持平衡☞政府有责任把人民从过于拥挤的地区转移到人烟稀少的地区孔子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墨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主张用男20岁女15岁的早婚,禁私蓄妾婢,非攻,轻税,短丧薄葬等方法来有效地增殖人口。古希腊人代表人物:Plato和Aristotle关心的问题:☞人口规模如何影响城邦(thecity-state)的政治运作方式?☞城邦的最佳人口规模是多少?☞如何达到最佳人口规模,以便政府实施最有效的管理?柏拉图

(TheLaws,360B.C.)*强调人口稳定的重要性;*认为5,040是理想社区自由公民的最佳数量;*人口规模可以通过晚婚、杀婴和移民来控制;*人口质量比人口数量更重要。亚里士多德

(ThePolitics,340B.C.)

*城邦的人口增长不应超过家庭的支持能力;*人口规模应该由政府决定和控制;*法律应该限制孩子的数量;*流产是限制妇女生育超过法律许可的孩子的适当手段;*人口规模超过资源承受力会导致危险。古罗马人代表人物:Cicero主要观点:☞人口增长是补充战争损耗和确保帝国繁荣的重要手段☞人口多会壮大军事实力(militarymanpower)重商主义经济哲学家

(MercantilistEconomicPhilosophers)☞大规模的、不断增长的人口能够增加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优势☞目标不在于增加人均收入(percapitaincome),而是增加国家的总收入(theaggregatenationalincome)*惩罚不婚者(penaltiesfornonmarriage)*鼓励结婚(encouragementstogetmarried)*对非婚生育(illegitimatebirths)持宽容态度*限制迁出(limitingout-migration)*增加迁入(promotingimmigration)

鼓励人口增加的措施早期人口思想中关于人口的论述是纯推理性的,没有科学依据没有记录表明古代哲学家们进行了任何实践的、或统计的研究,以证实他们所提出的假想关系如同在其他科学中一样,在人口学中,理论(theories)替代学说(doctrines),得益于通过普查或其他来源收集到的系统的、新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人们得以质疑旧的想法,形成新的思想。现代人口学研究☞对人口的科学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政治算术学派(politicalarithmeticians);☞政治算术学派使用算术方法(arithmeticmethods)研究不同政治实体下的人口数量;☞受到文艺复兴时期(theRenaissance)科学兴起的影响。格兰特

JohnGraunt(1620-1674)☞《关于死亡的政治的和自然的观察》(1662年)☞在业余时间,应用教堂的死亡登记资料,最早进行死亡统计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死亡分布。The“billsofmortality”werecurrentreportsonburials,andincidentallyonchristenings,inapopulationofnearlyhalfamillionpersonsinthevicinityofLondon.Theterms“natural”and“political”suggest,atitsinception,thedualnatureofdemographyasabiologicalandsocialdiscipline.NaturalandPoliticalObservations…MadeupontheBillsofMortality格兰特对人口学的贡献☞发现男孩出生比女孩多☞计算了出生性别比☞女性寿命比男性长☞最早试图构建生命表☞最早认识到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及其对伦敦的影响格兰特的生命表年龄存活数年龄存活数01004610664566164066326257613616860格兰特的方法论贡献☞注重数据质量☞坚持不断探索☞合理性和可靠性威廉.配第

SirWilliamPetty(1623-1687)☞如果说格兰特是新科学的奠基者,配第则是这一科学的教父,他命名了政治算术(“politicalarithmetic”),并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分析了人口与财富尤其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把劳动力看作基本国力;☞设计了人口统计项目和要求。政治算术学派和重商主义者一样,都认为:人口是一种经济财富;人口增加对经济是有利的。

theOptimisticView悲观派韩非子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绝对人口过剩论:提倡以严厉手段解决人多局面。洪亮吉(1744-1809)☞户口每30年增加五倍,户口增长率会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率户口“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观点粗糙,但代表了当时对人口现象思考的最高水平

中国的人口增长,公元元年-2050年

来源:Heilig,CanChinaFeedItself:(1999).汉隋唐宋元明清6000万水平1-752年8000万水平760-1110年1.1亿水平1210-1570年1.4亿水平1700年4.1亿水平:1910年马尔萨斯

ThomasRobertMalthus(1766-1834)☞1798年发表《人口原理》☞提出了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解决剩余人口的主张1798年匿名发表EssayonthePrincipleofPopulationasitaffectsthefutureimprovementofsociety;WithremarksonthespeculationsofMr.Godwin,M.Condorcet,andotherwriters1803年

AnEssayonthePrincipleofPopulation;oraviewofitspastandpresenteffectsonhumanhappiness;withaninquiryintoourprospectsrespectingthefutureremovalormitigationoftheevilswhichitoccasions马尔萨斯的观点:人口原理☞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Foodisnecessarytotheexistenceofman.)☞两性间的关系是必需,且将保持不变(Thepassionbetweenthesexesisnecessary,andwillremainnearlyinitspresentstate.)马尔萨斯的观点:两种增长☞不加抑制的情况下,人口必然呈几何增长(geometrically),粮食只能呈算术增长(arithmetically)☞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粮食的增长☞人口增长与粮食增长不均衡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贫困☞贫困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摆脱苦难如果不加抑制,

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粮食增长一代人1st2nd3rd4th5th6th粮食(算术增长)234567人口(几何增长)248163264马尔萨斯的观点:两种抑制☞积极性抑制:提高死亡率,包括饥荒、战争、罪恶、贫困等☞预防性抑制:降低生育率,包括晚婚、不婚、不育等“道义性抑制”马尔萨斯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

他把贫困、罪恶、饥饿、灾荒、战争等妨碍人口增加的因素,称为“积极的抑制”;把晚婚、不结婚、不生育等“预防性的抑制”,称为“道德的抑制”。他主张必须用堕胎、溺婴、贫困、战争、鼠疫的方法来消灭人口,经济贫因无力抚养子女的人则应当终生不婚;他反对资产阶级政府对人民的任何救济。马克思本人曾系统地论证过马尔萨斯理论的荒谬,“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AccordingtoMalthus,themajorconsequenceofpopulationgrowthispoverty.Withinthatpoverty,isthestimulusforactionthatcanliftpeopleoutofmisery.So,ifpeopleremainpoor,itistheirownfaultfornottryingtodosomethingaboutit.Forthatreason,MalthuswasopposedtotheEnglishPoorLaws,becausehefelttheywouldactuallyservetoperpetuatemisery.对马尔萨斯的批判敌视劳动人民的阶级立场否定人口行为的社会性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马尔萨斯在人口学发展中的地位*开启了对下列问题的争论:☞过度的人口增长会不会导致包括贫困在内的人类的苦难增加?☞如何看待人口增长?*开启了人口悲观论(ThePessimisticView)的先河马克思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人口相对过剩KarlMarxandFriedrichEngelswerebothteenagersinGermanywhenMalthusdiedinEnglandin1834.BythetimetheyhadmetandindependentlymovedtoEngland,Malthus’sideasalreadywerepoliticallyinfluentialinGermany.SeveralGermanstatesandAustrialegislatedagainstmarriagesinwhichtheapplicantcouldnotguaranteethathisfamilywouldwinduponwelfare.However,peoplecontinuedtohavechildren,butoutofwedlock.Thelawswereeventuallyrepealed,buttheyhadanimpactonMarxandEngels,whosawMalthusianpointofviewasanoutrageagainsthumanity.TheirdemographicperspectivethusaroseinreactiontoMalthus.KarlMarxandFriedrichEngelsstrenuouslyobjectedtotheMalthusianpopulationperspectivebecauseitblamedpovertyonthepoorratherthanontheevilsofsocialorganization.人口转变理论

TheDemographicTransitionTheory死亡率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时间率☞人口转变理论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因素首先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然后,再经过一段时滞(timelag)后,生育率开始下降。☞人口转变理论基于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经验,与现代化理论一脉相承。In1929,WarrenThompsongathereddatafromcertaincountriesfortheperiod1908-27andshowedthatthecountriesfellintothreemaingroups,accordingtotheirpatternsofpopulationgrowth.In1945,FrankNotesteinprovidedlabelsforthethreetypesofgrownpatternsthatThompsonhadsimplycalledA,B,andCasincipientdecline,transitionalgrowth,andhighgrowthpotential.In1945,KingsleyDavis,

inanarticlenamedTheDemographicTransition,mentionedPopulationExplosion,whichreferstothephasethatNotesteincalledtransitionalgrowth.Inthe1940s,thedemographictransitionwasmerelyapictureofdemographicchange,notatheory.Betweenthemid-1940sandthelate1960s,rapidpopulationgrowthbecameaworldwideconcern,anddemographersdevotedagreatdealoftimetothedemographictransitionperspective.Modernizationtheoryprovidedthevehiclethatallowedthedemographictransitiontomovefromameredescriptionofeventstoademographicperspective.现代化理论

(ModernizationTheory)☞在前现代时期,人类社会主要遵循传统,工业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变化迫使人类社会改变传统体制。☞在传统社会,生育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在现代社会,生育率和死亡率均很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人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行为发生变化,世界也被永久性地改变。对人口转变理论的批评☞人口转变理论没能够预测死亡率、生育率水平(levelsofmortalityorfertility),以及生育率下降的时间(thetimingofthefertilitydecline)。☞与工业化国家开始人口转变时相比,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前提条件已有很大不同,导致这些国家人口转变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人口转变实质上是一系列的转变(asetoftransitions

),包括死亡、生育、迁移、年龄、婚姻家庭转变等。20世纪之前,大多数人口学说或人口理论着眼于人口增长的结果。现代人口研究开始探索人口过程、人口特征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原因。人口增长不再看作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也不再被看作只具有单一的后果。人口学的诞生基于人口自身变动和发展的需要人口直接同社会经济等重要问题相联系,因而受到普遍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同时期面临的人口问题有所不同,人口学在不同观点的论争中发展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又叫“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质量、迁移及其变化规律等。1、原始阶段2、传统型3、中间过渡阶段4、现代阶段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原始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第一阶段,其表现为极高的人口出生率、极高的人口死亡率和极低的人口增长率。这个阶段持续了数百年,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社会形态。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特征——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原因——没有控制生育,多生子女帮助生产;战乱、灾害频繁,食物匮乏,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举例:欧洲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寿命28岁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2、传统型:时代——农业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征——高死亡率、高出生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原因——节育不普及,多生子女养老且帮助生产;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促使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等得到改善,寿命延长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3、中间过渡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第二阶段,高死亡率决定高出生率,然而这一阶段的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比原始阶段略低。主要是西欧整个中世纪。也就是“高低高”类型时代——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原因——节育逐渐普及,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产业革命(工业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4、现代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第三阶段,从原始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以及低增长率转变到现代的“三低”的,即较低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这就是欧洲爆发产业革命至今的人口再生产的转变。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以来)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所回升)(低低高)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人们晚婚晚育;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趋势2023/2/560三、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直观地表示了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年轻型(增长型)

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高—低—高”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如朝鲜。

成年型(稳定型)

成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如瑞士。

老年型(衰退型)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上宽下窄)。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负增长。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一般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如德国。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判读类型形状人口增长特点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年轻型(增长型)下宽上窄,呈金字塔形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迅速增长0—14岁占40%以上,65岁及以上占4%以下传统型(高低高)成年型(稳定型)像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稳定在零左右的增长0—14岁占30~40%,65岁及以上占4%~7%现代型(低低低)老年型(衰退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变形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出生率长期下降,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0—14岁占30%以下,65岁及以上占7%以上现代型(低低低)四、人口特点与人口政策人口大国: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中国人口现状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人口西少东密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人口增长速度快中国人口增长图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人口增长速度快高峰期(1949-1957)低谷期(1958-1961)高峰期(1962-1973)下降稳定期(1974-1984)2.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1、上世纪50至80年代以政策为主导即单纯依靠政策推动计划生育的阶段;2、上世纪80年代至2001年以地方性法规为主导,法规与政策相辅相成的阶段;3、2001年——初步确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体系框架阶段。7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

1973年提出“晚、稀、少”,1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

1979年提出提倡1对夫妇生育1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在《公开信》中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提倡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1)国家干部、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2)农村普遍提倡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2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生3胎!(3)少数民族也提倡计划生育。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按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2胎,严禁生育超计划的2胎和多胎。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阐明: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有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生第2个孩子外,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农村也要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