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渊源:(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意指“爱智慧”。原来这门学问在我国翻译成“形而上学”;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翻译成“哲学”;1896年前康有为、黄遵宪把日文译名“哲学”引入中国2、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3、为什么学哲学?哲学关注两个问题(钱穆):1、什么是世界?2、什么是人生?(哲学的特点:非功利性)哲学教给我们什么?它教我们如何思考;它教我们热爱智慧;它教我们发现真理;它教我们去体验生命4、哲学的定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的形成6、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唯物主义(存在第一性)唯心主义(思维第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7、哲学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哲学基本派别与历史演变●唯物主义的三种主要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特点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特点※三种唯物主义各自特点、区别与联系?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有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飞矢不动芝诺悖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一、世界的物质性

(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1、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理解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2、

列宁物质概念的重大意义※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一、世界的物质性

(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

3、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2)、静止的定义、形式、承认静止的意义(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联系和区别(4)、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后果: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5)、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进化方向退化方向分析赫拉克利特:“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我们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芝诺:“飞矢不动。”恩格斯:“运动即矛盾。”※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运动着的物质总是存在一定的时空;时空是由物质运动衡量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时空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爱因斯坦相对论证实)因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广义相对论)因物质运动速度的不同而不同(狭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三种不同的几何学※住得越高,老得越快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中给出的“尺缩效应”、“钟慢效应”诸结论就是对这一思想的科学证明。※人类能够时空旅行吗?※时空相对性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三)、意识1、物质决定意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ABC(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猪孩王显凤)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意识的物质外壳;人脑——意识的物质器官),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的复杂结构动物有意识吗?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意识的本质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物活论?万物有灵论?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F=GM1M2/R2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更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心情愉快,延年益寿。身处逆境,容易生病。“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意识能动性对我们的启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五)、物质与意识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反映物质3、意识具有能动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

(六)、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统一于物质自然界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如何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实践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大意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辩证法魅力的诠释(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从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二者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观的基本发展(三)、意识(本质、本源、能动性)(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五)、物质与意识(六)、世界统一于物质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二)、发展(三)、对立统一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三、自学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唯物辩证法体系三个基本规律五对基本范畴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2、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自学)(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与住房问题相联系的其它问题(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1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2边缘学科示意图化学天文学经济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横断学科示意图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3物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化学法学医学环境科学

综合学科示意图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4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水鱼”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城门失火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呀(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哲学故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里面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

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没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城门这个地方,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发生联系的。那些遭了殃的鱼儿,就在于忽视了事物的联系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核燃料铀原子弹爆炸DNA双螺旋结构克隆牛(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5(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前面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可能硬要去改变条件--------科学的态度: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创造有利条件(一)事物的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2、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自学)(二)事物的永恒发展--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

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区别:1)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2)变化则侧重强调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3)发展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联系:1)运动、变化既有上升的、前进的,也有下降的、倒退的,既有量变,也有质变;2)而发展则要通过质变实现,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有前进的,也有后退的,而发展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2、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023/2/4

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内容如下:1.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正是本讲的内容)2.总特征——联系和发展3.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2023/2/4-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内在动力、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三大规律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在于: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矛盾?(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黑格尔-

附:辩证法的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逻辑矛盾:因违背形式逻辑的矛盾律造成思维混乱而形成的不一致。其一般表现为: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关系之中对同一事物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此情形中常有自我冲突的错误。而辩证法的矛盾则意味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的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可见,辩证法的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有原则性的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的同一性2、矛盾的基本属性NS比如磁石或指南针的南极和北极是相互依存的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相关的日用品。②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比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在革命之后发生了变化。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2)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学术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战场厮杀市场竞争-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它在形式上可以是对抗性的,也可以是非对抗性的;在内容上可以泛指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在不同的阶段上,程度可有很大的不同。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它是有条件性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它是无条件的。(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可换句话说:“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则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作用。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推动人类武器演化的动力,是进攻和防守既斗争又统一的相互作用。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

推动天体运动和演化的动力,是吸引和排斥既斗争又统一的相互作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人类社会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而不断发展的。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既斗争又统一,是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比如物理学在“热”这个问题上经历了“燃素说”向“分子运动说”的转变。-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1、矛盾的普遍性(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1)含义机械运动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机械运动包含了连续性和间断性、离心力和向心力等矛盾;化学运动包含了化合和分解、酸性和碱性、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等矛盾。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在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2)掌握矛盾普遍性的意义要勇于承认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全面地看问题;不要回避矛盾,而要揭示、分析和解决矛盾;不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但也不要制造不必要的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现实中的复杂事物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一,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指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即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即处于从属地位矛盾,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①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②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主要方面即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次要方面即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①矛盾主要方面支配和制约着次要方面,并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同志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中,功劳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①矛盾主要方面支配和制约着次要方面,并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②矛盾次要方面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③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掌握矛盾特殊性的意义①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如实地认清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②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了解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才可能对症下药,正确地解决问题。-③有助于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通常所说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讲的正是这个道理。“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常说的“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使在刀刃儿上”等,这些讲的都是抓重点的道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它们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共产主义》研究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世界上没有“水果”,只有桃、梨、苹果、桔子等具体水果形态。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包含有水果的共同特性,都含有果酸和糖类等有机成份。②矛盾的特殊性也包含普遍性,特殊性也不能脱离共性而存在。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③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由于客观事物的范围和发展的无限广大,在一定时间、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时间、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常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搞试点调查研究干部下乡蹲点办特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坚持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二)量变和质变(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四)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一)质、量、度1、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1)含义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2)质的特点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3)认识质的意义2、量(1)含义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2)量的特点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3)认识量的意义(1)含义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3、度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冰水蒸汽50C0C100C

(2)掌握度的意义第一,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第二,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注意掌握分寸,“过犹不及”。乐极生悲适度的原则

第一,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第二,要坚持适度原则;第三,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避免工作中犯“左”或“右”的错误。(2)掌握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量变的形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①数量的增减引起事物的变化。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变化。甲醚分子结构式乙醇分子结构式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冰水蒸汽50C0C100C3、质变的含义

一个人从合格的公务员变成了罪犯,是这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发生了质变。4、质变的形式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战争南昌起义①爆发式飞跃: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物种的演变、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等是非爆发式飞跃。②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4、质变的形式5、量变和质变区分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五四运动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全国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建立农会建立革命根据地延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后批准并实施了多种经济技术开发特区,这些都是哲学上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的具体运用。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特别是三大战役,就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表现。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②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四)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的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3、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方法论意义2、在进行量的积累时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三)事物的辩证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二)辩证的否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