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_第1页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_第2页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_第3页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_第4页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

一、历史编撰的旨趣

1.历史如何编纂,取决于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的追求和旨趣。不同时代的史学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史旨趣的变化为标志的。

※古希腊、罗马资鉴型史学

※18世纪的伏尔泰倡导的是进步,是理性主义。不为后代叙述某个个人的行动功业,而向他们描绘有史以来最开明的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等。他批判政治军事史,倡导文化史;批判神学史观,提倡理性主义史学。不过通读伏尔泰的史学著作,不难发现其欧洲中心论依然突出,英雄史观尤为明显。他的史学思想对于后世西方的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Voltaire,原名:François-MarieArouet,1694-1778)

※19世纪的客观主义史学,历史撰述的理想主义色彩让位于一种冷静的叙事。

※20世纪初,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探究文明或文化的生命周期,就是要使今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功地应对来自现实的挑战。

※20世纪的中国史学,从新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本质上说,主要也是历史观的进步。

2.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目的的看法,甚至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世事的关怀,他们对历史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等表达方式的选择,无不与此有关。

※时间

※空间

※类别

3.从根本上看,历史编撰的旨趣都是受史观影响的。二、历史编撰的形式历史编撰的形式,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即我们常说的历史编撰的体裁和体例。

1.中国传统的编撰形式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或某一制度的全貌及演变,并且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中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汉纪》、《资治通鉴》等,也包括各种实录、起居注等。

上图为《春秋》的书影(含有注释),“六年春”指鲁隐公六年,夏是季节,五月是月份,辛酉是干支所纪的一个日期,“公会齐侯盟于艾”指隐公与齐侯在艾地结盟之事。《春秋》系事于年、季、月、日之下,开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先河。

(1019—1086)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他所主编的《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称之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纪传体《史记》、《汉书》等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极大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历史的编纂。纪传体包括本纪、列传、表、书(或志)等,其实是一种综合性体裁。帝王的“本纪”按年月日记载某帝某王时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并非帝王个人的琐事),相当于编年体史书。列传通常是正史的主体,先把历史人物分类,选出典型,分别立传,从许多个别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显示出某一时代的总体面貌与社会内容。各种“志”或“书”相当于典志体史书。因为列传人自为篇,割裂了社会文物制度一贯发展的系列,看不清社会文物制度“承弊通变”的大势,于是有“志”或“书”,分专章叙述国家的财政、礼乐、军事、祭祀、教育、人才选拔、水利等。

“表”用以指示历史事实或人物的时间性,例如司马迁谈作十表的原因时称:“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有明,作十表。”翦伯赞指出:“自十表作,于是上起‘三代’,下迄汉武之间,诸侯名臣之世系年代,遂一目了然。”也有的纪传体史书,如《三国志》,缺少志和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特别是少了“志”,对纪传体史书而言,是一大缺陷。

(32-92)

班固,字孟坚,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所著《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书》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编纂方式,但有所创新,表现在:○《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许多史书沿袭下来。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这些也为后来许多正史所沿袭。○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在中国地理学以及历史地理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后人非常推崇,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封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朝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及其变迁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纪事本末体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特别是后者,都往往出现同一事散见各处的状况,割裂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南宋时,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不同于以纪年为主之编年体以及以传人为主之纪传体,它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著名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有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著名史学家,所著《通鉴纪事本末》开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先河。从上图中的“范阳之叛”、“契丹灭晋”、“三家分晋”等可知,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以事件为中心的。

※典制体制度是组织国家的构架,提供了理解某个时期历史的基础,对此司马迁早已有清楚认识,在他所创造的纪传体中,就以“书”的形式给制度留下了位置。到了唐代,杜佑著《通典》,专论历朝典章制度,开了典制体专史的先河。

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著名典制体史书,有唐人杜佑的《通典》(这是典制体通史)、宋人王溥的《唐会要》(第一部典制体断代史)、元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明王朝官方所编撰的《大明会典》以及清王朝官方所编撰的一批典制体史书(《清朝通典》、《清朝通志》)等。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中叶宰相,著名史学家。所著《通典》开了典制体专史的先河。从《通典》目录中可看到,该书是以制度为中心,分别叙述各种重要的典章制度。※学案体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肇始于南宋朱熹所著《伊洛渊源录》。学案体系变通纪传体史书中的《儒林传》、《艺文志》,兼取佛家灯录体史籍之所长,经过长期酝酿演化而成,清人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标志着这种体裁的完善和定型。其体例为:每学案前先设一表,备举师友弟子,标明学派渊源及传授系统。然后为每一案主立小传,叙其生平概况及学术宗旨。小传后是附录,载其遗闻轶事以及时人与后学之评论,备录其短长得失,以供后学自行判断。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评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著名学案体史书有清人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清人全祖望的《宋元学案》等。

(1610-1695)

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四明山志》、《大统历推法》、《今水经》、《南雷文定》等。※史论指史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如《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等。这种评论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史学体裁,有专文,如《过秦论》,有专书,如《读通鉴论》。著名的史论著作有宋人范祖禹的《唐鉴》、孙甫的《唐史论断》、清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等。※注释体鉴于典籍中有些内容极为简略,有的语焉不详,有的不乏错误,有的深奥难读,于是专门的注释应运而生,许多注解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被注的史籍本身,如《水经注》。关于《春秋》几家注释,如《左传》、《公羊传》等,规模远远超过了《春秋》,史料价值也远非《春秋》可比。四大名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唐李善《文选注》※方略清代大型军事档案史料汇编,或称纪略,展现清王朝的武功。

清王朝在历次平定叛乱﹑消除割据势力﹑统一或巩固边疆﹐以及镇压农民起义等大规模军事活动取得胜利后﹐为宣扬武力﹐皇帝皆下谕设馆,派大臣主持﹐将用兵中凡有关谕旨﹑奏摺﹑部分君臣互相唱和的庆贺诗文和勒石以铭战功的碑文等﹐择其要者纂辑成书﹐历朝编就的方略约60种左右,著名者有《钦定平定三逆方略》、《皇清开国方略》、《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等。

《钦定平定三逆方略》,康熙二十一年(1682)大学士勒德洪等奉敕撰,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内容自康熙十二年(176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撤兵始,至二十年(1683)十二月圣祖以“逆寇荡平,诏赦天下”止,详细记载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叛乱之始末。此书开清代纂修“方略”、“纪略”之先河。此后,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撰书,纪其始末。※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某个行政单位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文化等的专书,有镇志、县志、州志、府志、通志(以省为单位)、一统志(以整个国家为单位)几种。

地方志的发端是秦汉之际的郡书、地理书、都邑簿。郡书记载一地的先贤、耆旧、节士的事迹,如《陈留耆旧传》、《兖州山阳先贤赞》等,地理书记载一地的疆界、区域、山川、道理、物产、户口、风俗等,如《秦地图》、《三秦记》等。都邑簿记载都邑城郭、官署、街坊、闾巷、寺院、古冢、坟墓等。如《三辅黄图》、《三辅宫殿名》等。成于东汉的《越绝书》,记载人物、地理、都邑,内容全面,可以认为是地方志发端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志进入大发展时期,出现《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初具地方志模型。至宋《太平寰宇记》之后,受该书影响,地方志又有所变化。

自宋代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方志大量涌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宝藏。地方志一般遵循下述体例:○横排纵写即把某个行政单位的地理、历史、人物、文化等等进行分类(即横排),然后每类按时间顺序来撰写。横排门类,纵写史实,这是方志区别于史书的重要一环,也是志体的显著特征。○叙而不议,不能长篇累牍地发表议论。○一般都是贯通古今的,上不断限,下到当代。

※族谱

中国古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这也表现在大量族谱的撰修上,“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宗支繁衍与分布,许多族谱还记载家族的田产、坟墓,为族人作传,收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