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书河渠书知识点_第1页
河渠书河渠书知识点_第2页
河渠书河渠书知识点_第3页
河渠书河渠书知识点_第4页
河渠书河渠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渠书河渠书学问点【篇一:河渠书河渠书学问点】070707河渠书《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宏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局部内容:治理水害、修建漕渠和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忱和兴趣对很多成功的事实和阅历做了具体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止、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做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展了无情的鞭挞。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大量、长期的实际考察和争论,所以,写来不但真实性强,很多地方三言两语,恰中肯棨。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败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为写禹迹,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踏勘,而后悟出禹为何不迳挽黄河东行入海,反而使它东北流入渤海湾的缘由。他说这是由于自塑方至龙门一段,地势高,水流急,孟津以东地势渐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灾。所以把它引入鲁西北的高地,以减小水势。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司马迁不但提出来,还给了正确的解答。《夏书》记载:禹治理洪水经受了十三年,其间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探望亲人。行陆路时乘车,水路乘船,泥路乘橇,山路坐轿,走遍了全部地方。从而划分了九州边界,随山势地形,疏浚了淤积的大河川,依据土地物产确定了赋税等级。使九州道路通畅,筑起了九州的泽岸,度量了九州山势。然而还有黄河泛滥成灾,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于是集中力气治理黄河,引导河水自积石山经过龙门,南行到华阴县,东下经砥柱山和孟津、雒汭,到达大邳山。禹以为大邳以上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高,水流湍急,难以在大邳以东的平地经过,否则会时常败堤破岸,造成水灾,于是将黄河分流成二条河以减小水势,并引水北行,从地势较高的冀州地区流过,经降水,到大陆泽,以下开九条大河,共同迎受黄河之水,流入勃海。九州河川都已疏通,九州大泽都筑了障水堤岸,华夏诸国得到治理而安定,其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后人又自荥阳以下引河水东南流,成为鸿沟,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连结起来,分别与济、汝、淮、泗诸水系交会。在楚地,西方在汉水和云梦泽之间修渠连通,东方则在江淮之间用沟渠相连。在吴地于三江、五湖间开凿河渠。在齐则于菑、济二水间修渠。在蜀,有蜀守李冰凿开离堆,以避沫水造成的水灾;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二条江水支流。这些河渠水深都能行舟,有余就用来浇灌农田,百姓获利不小。至于渠水所过地区,人们往往又开凿一些支渠引渠水灌田,数目之多不下千千万万,但工程小,缺乏数计。西门豹引漳水浇灌邺郡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有起来。汉朝建立后三十九年,到孝文帝时黄河堤决于酸枣县,向东冲溃金堤,于是东郡发动了很多兵卒堵塞决口。那时郑当时任大司农职,说道:“寻常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运到长安估量要用六个月,水路全程九百多里,途中还有很多难行的地方。假设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黄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条直道,简洁行船,估量可使漕船三个月运到;而且沿渠农田一万多顷得到浇灌。这样既能削减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约开支,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多打粮食。”天子认为说得对,命来自齐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确定河道走向,发动全部兵卒数万人开凿漕渠,历时三年完工,通水后,用来漕运,果真格外便利。此后漕渠渐渐多起来,渠下的老百姓都颇能得到以水溉田的利益。后来河东守番系说:“从山东漕运粮米西行入关,每年一百多万石,中间经过砥柱这个行船的禁限地区,有很多漕船船坏人亡,而且运费也太大。假设穿渠引汾水浇灌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水浇灌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估计可以造田五千顷。这五千顷田原来都是河边被遗弃的荒地,老百姓只在其中打草放牧,如今加以浇灌耕种,估量可得粮食二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沿渭水运入长安,与直接从关中收获的没有两样,而不再从砥柱以东漕粮入关。”天子同意他的意见,发动兵卒数万人造渠田。几年以后,黄河改道,渠无水,种渠田的连政府贷给的种子也难以归还。久而久之,河东渠田完全报废,朝廷把它分给从越地内迁的百姓耕种,使少府能从中得到一点微薄的租赋收入。此后庄熊罴说:“临晋地区的老百姓情愿凿穿洛水筑成水渠,用来灌溉重泉以东原有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如果果真能得水浇灌,可使每亩产量到达十石。”于是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由于土岸简洁塌方,于是沿流凿井,最深有的到达四十多丈。很多地方都凿了井,井下相互连通,使水通行。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从今产生了井渠。凿渠时曾掘出了龙骨,所以给此渠命名为龙首渠。这条渠筑了十多年,颇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处。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涝没有好收成,梁楚地区更为严峻。天子既已封禅,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其次年,天由于要晒干泰山封土而少雨。于是命汲仁、郭昌调发兵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阻挡水涝,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的路上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于河中祭祀河神,命群臣及随从官员自将军衔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当时东郡百姓以草为炊,柴薪很少,因而命砍伐淇园的竹子作为塞决口的楗。从今以后,负责河渠事的官员争相建议修建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黄河以及川谷中的水浇灌农田;而关中的辅渠、灵轵渠引诸川中的水;汝南、九江地区引淮河水;东海郡引钜定泽水;泰山四周地区引汶水。各自所开渠都能浇灌农田万余顷。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不行尽言。但工程最大的还是宣房治河的工程。《夏书》曰①: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②,水行载舟,泥行毳③,山行即桥④。以别九州⑤,随山浚川,任土作贡⑥。通九道⑦,陂九泽⑧,度九山⑨。然河菑衍溢⑩,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⑾,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⑿。北载之高地⒀,过降水⒁,至于大陆⒂,播为九河⒃,同为逆河⒄,入于勃海⒅。九川既疏⒆,九泽既洒⒇,诸夏艾安(21),功施于三代(22)。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①,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②、五湖③。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④,辟沫水之害⑤;穿二江成都之中⑥。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⑦,百姓飨其利⑧。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⑨,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门豹引漳水溉邺⑩,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⑾,毋令东伐⑿,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⒀,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⒁,收皆亩一钟⒂。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其后四十有余年,今日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①,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②。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蚊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③。”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④。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⑤,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⑥,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⑦,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①,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②弃地,民茭牧其中耳③,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④。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①《索隐》解释说:“谓从山东运漕而西入关也。”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②壖河边地。③茭牧:打草放牧。茭是喂牲畜的干草。④渠田:可用渠水浇灌之田。⑤回环屈折而又遥远。⑥山以东通过沔水〔今汉水〕的漕船不受限制。⑦湍石:湍急多石。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①。岸善崩②,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③,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④,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⑤,其明年,旱,干封少雨⑥。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⑦,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⑨。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⑩。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①!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②。延道弛兮离常流③,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④,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⑤,北渡污兮浚流难⑥。搴长茭兮沈美玉⑦,河伯许兮薪不属⑧。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⑨,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粱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⑩;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⑾;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⑿,不行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①,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②;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①九江:有三说:一认为长江在荆州界内分为九道支流,然后又会为一条大江,如汉儒孔安国等主此说;二认为九江各自别源,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以南的九条支流,会合于长江,孔颖达说江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所以这九条支流称为九江。九江之名载于《禹贡》“九江孔殷”条注文之中,今已不知其所指,故不录。三是以为九江就是彭蠡泽,即今洞庭湖,宋儒胡旦、朱熹等主此说。②中华书局标点本《史纪》以漯洛为一渠,误,中间宜加顿号分开。漯为漯水,就是前文所说:禹分河为二渠,“北载之高地”源自河南武陟县流经河北、山东入海;洛水就是《禹贡》所说:“导洛自熊耳”中的洛水,是伊、洛之洛,不是陕西境内的渭、洛之洛水。共享到:共享到: 使用一键共享,轻松赚取财宝值,嵌入播放器:一般尺寸(450*500pix)较大尺寸(630*500pix)免费大小:21.62kb所需财宝值:0登录,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宝值每天免费拿!你可能宠爱【篇二:河渠书河渠书学问点】“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生疏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争论各种特地史供给了丰富的资料.8篇.《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表达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进展状况,说明白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生疏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头,连续到汉元封二年〔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13段,25事.其6311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生疏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文言现象梳理1、文言实词:⑴一词多义:陆行载车,水行载舟:载:乘随山浚川,,任随、随同为逆河,,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秦以为然,,造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人徒:一般人与罪徒未易以人力为强塞,,相符合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回:回环曲折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假设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绝:渡水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拟:比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登:丰收天子既临河决,⑵古今异义害中国也尤甚.中国:中原地区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至于:到了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异时:寻常至河三百余里,径.径:道直少曲折漕从山东西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水⑶通假字然河菑衍溢菑通灾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通导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通斯,分开而韩闻秦之好兴事,,疲乏,又活用为使动.,依靠,沿着2、文言虚词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以:来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