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识的获得_第1页
第三章知识的获得_第2页
第三章知识的获得_第3页
第三章知识的获得_第4页
第三章知识的获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知识的获得

2023/2/41

第一课时2023/2/42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一)什么是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第一节知识获得的概述

2023/2/43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一)什么是知识皮亚杰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第一节知识获得的概述

2023/2/44第一节知识获得的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一)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是以经验和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和书本以及其它物质载体之中的。2023/2/45(二)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获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的知识获得,即学生的知识获得。学生的知识获得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2023/2/46(二)知识的获得学生的知识获得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和实现的;二是以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为主。因此,我们说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023/2/47二、知识的种类从心理学的角度,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把知识分为以下两类。(一)陈述性知识是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则等的描述。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即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我国传统的“知识”含义与此相吻合。2023/2/48二、知识的种类从心理学的角度,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把知识分为以下两类。(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我国传统的“技能”一词的含义与此相吻合。2023/2/492023/2/410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安德森认为,绝大多数的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比如,说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哪里),而很多程序性知识则不能言传(比如,很多人会骑自行车,但都不能仅仅通过言传让他人掌握这种技能),当然,这种区别并非绝对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回忆、再认、应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来表现;而程序性知识要通过完成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听讲座、学书本、看电视等方式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2023/2/411二者的联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许多活动的完成既需要陈述性知识,又需要程序性知识。比如,“计算分数加法首先要通分”,能说出这一规则是陈述性知识,而操作通分的技能则是程序性知识。2023/2/412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连续的阶段。最初获得的通常是一些陈述性的知识,而经过大量的练习,这些知识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之后,就变成了程序性知识。比如,学习外语时,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是掌握陈述性知识,当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之后,对外语的理解和运用与本民族语言一样好,一样流利时,关于外语的陈述性知识就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了。2023/2/413小结: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传授方式:获得方式:表现方式:言语中介的不可言传的听、读、看回忆或再认练习和实践操作表征形式:主要特点:是什么命题、命题网络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怎么做2023/2/414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促进必要的陈述性知识及时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学生形成必要的基本技能。比如读、写、算在小学阶段是必需形成的熟练技能。2023/2/415

第二课时2023/2/416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tlStbel)知识的同化需要几个条件:首先,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的知识基础,否则新学习的知识将无法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取得联系,只能机械地学习。没有潜在意义,即认识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使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也不可能获得新的心理意义。2023/2/417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tlStbel)知识的同化需要几个条件: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反映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再次,学习者还应具有学习的动机。2023/2/418四、知识获得的几种方式▲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2023/2/419▲

下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an

a1

a2

a3

原有观念A新的内容(派生类属)

Y

UVW原有观念A新的内容(相关类属)2023/2/420▲

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概念,原有概念是从属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观念。

a1

a2

a3

新学习的观念A原有观念(总括学习)2023/2/421▲

并列结合学习

新旧知识之间处于同一个层次,这时产生的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新学习的观念

A

BC

D原有观念2023/2/422五、知识的构建与组织原则第一,渐进分化的原则。第二,综合贯通的原则。2023/2/423第二节注意与教学2023/2/424一、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023/2/425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调节者,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023/2/426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指注意能够使人选择那些有意义的、必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抑制对无关事物的反映。2023/2/427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

2.保持功能保持功能是指注意能够使心理活动始终稳定在选定的对象上,直至达到认识活动或行为动作的目的为止。2023/2/428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是指在集中注意时,人可以排除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2023/2/429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二)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的运动人在注意时,会有适应性运动。他们的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2023/2/430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二)注意的外部表现2.无关运动的停止当人在注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无关运动停止。例如,学生注意听课,听得出了神,抬起头,一动也不动地望着老师。2023/2/431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3.呼吸的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头部血管扩张,肢体血管收缩等;呼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愈加延长。当注意达到高峰的时候,全身的肌肉都紧张起来,一切多余的运动都会停止,甚至连呼吸也会出现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同时,他们心跳加速,牙关紧咬,握紧拳头等。2023/2/432

第三课时2023/2/433三、注意的种类根据引起和维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2023/2/434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1.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表现为人们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强烈、新颖、有趣或出乎意料的事物所吸引。2023/2/435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2023/2/436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2023/2/437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2)人的内部状态(主观原因)第一,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们兴趣(尤其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即直接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易于引起无意注意。

2023/2/438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2)人的内部状态(主观原因)第二,情绪状态心情愉快心情忧郁凡是与人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和事,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2023/2/439三、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2)人的内部状态(主观原因)第三,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着对无意注意的保持,因为新异刺激物固然能够引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无意注意,但如果人对它一点也不理解,即使能一时引起无意注意,也会很快消失。

2023/2/440三、注意的种类(二)有意注意1.什么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随意注意。2023/2/441三、注意的种类(二)有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2)合理地组织活动2023/2/442(2)合理地组织活动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第一,适时地提出自我要求。第二,提出问题。在活动中,围绕所要达到的活动目的,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第三,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2023/2/443三、注意的种类(二)有意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4)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2023/2/444三、注意的种类(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2023/2/445

第四课时2023/2/446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种品质。(一)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2023/2/447UOCTKYCMCTCIAPNETEACPINGUCKYCCTMO一组二组图3-4注意广度的实验材料2023/2/448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种品质。(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在一定的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双关图形2023/2/449▲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选择2023/2/450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基本条件: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多有一种是不熟练的,而其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自动化的。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2023/2/451四、注意的品质(四)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2023/2/452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2023/2/453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2023/2/454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2)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3)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提高板书技巧(4)丰富教学内容(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6)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2023/2/455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3、强化课堂调控手段4、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2023/2/456

第五课时2023/2/457第三节观察与知识的感知主要内容:一、感知与观察的概述二、中学生感知活动.观察活动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2023/2/458一、感知与观察的概述(一)什么感知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脑反映事物的初级阶段。(二)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2023/2/459二、中学生感知活动与观察活动(一)中学生知觉活动中的规律1.知觉活动的选择性是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被选择出来的特征。2.知觉活动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和把握知觉对象的特征。

2023/2/460一、中学生感知活动与观察活动(一)中学生知觉活动中的规律3.知觉活动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作为整体进行反映的特征。4.知觉活动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2023/2/461二、中学生的观察与观察力观察与观察力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是知觉,观察力是个体的能力,观察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通过观察活动而得到提高。2023/2/462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感性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2023/2/463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1.强度律指的是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这里的强度是相对强度,只有相对强度的刺激才容易引起人们清晰的感知。教师在一个喧闹的教室里即使声嘶力竭也不会比在安静的环境中娓娓细语更有效果。2023/2/464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1.强度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实物展示、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与图片等都要适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楚为宜。教师的声音要宏亮,同时要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落;重点部分语调要强一些,以利于学生感知。2023/2/465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2.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大的容易被感知,又称为对比律。这符合学生的知觉选择性规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学生越能优先选择感知的对象,作为反映的内容。这就可以解释教学用的黑板为什么要漆成黑色,而粉笔总是白色的,因为在黑板上写白字易被感知,否则就不易被感知。2023/2/466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2.差异律在教学中运用差异律要注意:①直观教具的运用:挂图、标本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课件的字与背景之间的颜色反差一定要大;②教材和板书的设计:凡是题目、标题、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结论等都应用粗笔,主板书与副板书之间要有区分,排列得当;2023/2/467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2.差异律③教师的语言运用:除了要求艺术、生动、形象以外,还应根据教学需要,做到语气婉转、音色生动、声调起伏,在重要处声音应有所强调,或者采用突然停止讲话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后,再作流畅表达。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发现个别学生讲话并不直接去制止或批评学生,而是突然停顿,有时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2023/2/468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3.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较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即在固定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知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如教师能画出的图,就不用挂图;课件中能制成动画的,就不用静止的图;教师除写板书外,不必局限于讲台后的狭小空间,可以适当在讲台前或学生中间走动,保持运动的状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感知。2023/2/469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3.活动律另外,授课中教师还可伴有合适的体态语,以丰富传递教学信息的渠道。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麦拉宾(A.Mehrabian)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其中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剩下的55%则全部来自于无声的肢体语言。可见,教师在讲话中以表情、手势等非言语沟通方式相助,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023/2/470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4.组合律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这符合学生的知觉整体性规律。2023/2/471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加上必要的归纳,使教学内容“接近”而便于学生理解;板书设计条块合理,顺序得当,书写优美流畅,使学生感到自然连续而提高视觉效果;讲课中注意范围,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使学生产生整体效果便于系统地掌握知识。2023/2/472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效果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直观方式或直观方式的组合。2023/2/473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效果1.实物直观实物即实际事物,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的调查访问都属于实物直观。2023/2/474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效果1.实物直观优点是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缺点是本质特征不容易突出,很难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2023/2/475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效果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2023/2/476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效果2.模象直观优点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突出本质要素或扩大直观范围,缺点是不够真实,要结合实物直观进行学习。2023/2/477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对知识的感知效果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意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方便,缺点是太过抽象,受教师的语言质量的影响。2023/2/478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1)明确观察目的(2)具备一定知识经验基础(3)掌握观察方法(4)观察后要归纳、整理或总结2023/2/479

第六课时2023/2/480第四节记忆与知识的巩固2023/2/481我们的大脑怎么工作2023/2/482一、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一个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2023/2/483(二)记忆的种类关于记忆种类,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形式: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1)形象记忆(2)语言-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2023/2/484(二)记忆的种类2.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划分阿特金森和谢夫林在1968年提出的非常有影响力经典三级记忆加工模型。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分为:(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2023/2/485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成为~。2023/2/486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有0.25~2秒;容量很大;瞬时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2023/2/48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ms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保持时间约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具有明确的意识性;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2023/2/488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chunk)指将若干较小信息单位联合成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一加工所组成的单位或结果。

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2023/2/489长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023/2/490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终身的;长时记忆系统的容量非常巨大。2023/2/491(三)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指记忆速度的快慢和单位时间内记忆数量的多少。2.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3.记忆的正确性。指记忆内容与原有事物相符合的程度,即不发生歪曲和附会。4.记忆的准备性。指能否保证记忆内容迅速准确地提取出来。2023/2/492

第七课时2023/2/493二、记忆过程分析(一)识记1.什么是识记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开端。在时间上它是连续展开的过程。2023/2/494二、记忆过程分析(一)识记2.识记的种类(1)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时是否以理解为基础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2023/2/495二、记忆过程分析(二)保持与遗忘1.保持保持是过去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中间环节,是对识记的材料的进一步加工。要想保持就必须克服遗忘。2023/2/496二、记忆过程分析(二)保持与遗忘2.遗忘(1)什么是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重现。遗忘可能是永久的,即不再学习,记忆永远不能恢复。2023/2/497二、记忆过程分析(二)保持与遗忘2.遗忘(2)遗忘的原因目前,对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四种理论假设,即痕迹消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和压抑说。2023/2/498

▲遗忘的原因干扰说2023/2/499(3)遗忘的规律表3-2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2023/2/4100

▲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的是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块后慢;在识记初期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减慢。H.Ebbinghaus2023/2/4101●不同性质材料的保持曲线2023/2/4102艾宾浩斯根据这个实验结果结制成了第一遗忘曲线,见图3-8。2023/2/4103(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第一,材料的意义影响遗忘进程。第二,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第三,学习程度。第四,材料的序列位置。2023/2/4104

学习程度对记忆的影响2023/2/4105●

过度学习与记忆效率的关系过度学习是指所学材料达到刚刚成诵后的附加学习。2023/2/4106学习经济学学习心理学经济学测验后摄抑制学习心理学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测验前摄抑制●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比较2023/2/4107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中间的内容受两个抑制的影响前中后系列位置效应:(生活中常见的打头炮、压轴)语义网络系统:(把相关的、相同的材料归类记忆)2023/2/4108(三)再认与回忆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例如,学习过的字能够认识,能够认出曾经见过的人都是再认。2023/2/4109(三)再认与回忆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如把学过的字写出来,学过的诗歌背诵出来,这都是回忆。再认和回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有是信息提取的过程,但是难度上却不同,回忆比再认难。2023/2/4110三、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和培养(一)中学生记忆能力的特点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良好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2023/2/4111三、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和培养(二)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2.识记材料的数量要适当。3.加强对识记材料的理解。。4.掌握正确的识记方法。2023/2/4112三、中学生记忆的特点和培养

5.利用遗忘规律正确组织复习。不是任何复习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正确地组织复习,要使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1)复习要及时。(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3)阅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