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背景:清政府腐朽落后:政治: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对外:闭关锁国;军事:军备废弛。西方综合国力强大:政治: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完成工业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对外殖民扩张,要求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军事:船坚炮利。爆发的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战争爆发的必然)②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走私:原因:中英贸易逆差(直接原因:闭关锁国。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走私的目的: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危害:掠白银,严重摧残身心健康,危及到清朝的统治。过程:广东广州——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再退回广东——扩大战争——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重点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后到南京;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结果——1842年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岛,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赔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地区),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1844年《黄埔条约》(法国);《望厦条约》(美国)失败的原因:①清朝封建统治腐朽,②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势力雄厚,武器先进,且蓄谋已久。③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制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影响: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阶级矛盾)到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革命任务:反封建到反封建反侵略,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过程: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1857年占领广州;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俄、美、英、法《天津条约》:公使进入北京;增辟十处为通商口岸(深入到中国内地汉口);外国军舰及商船可在长江口岸航行;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英商为200万两。危害:列强侵略涉及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中国内地。第二阶段(1858年——1860年)攻陷北京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1860年俄、英、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危害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主要因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扩大:侵略国家、侵略时间、开放通商口岸、侵略区域、危害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背景:①根本原因:国内阶级矛盾激化;a.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缴涨。b.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②直接原因: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③导火线: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二、过程:开始1851年初,金田起义;初步建立政权1851年9月,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全盛——北伐、西征、东征;转折——天京变乱(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后期防卫战;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标志)。北伐失败原因:孤军深入;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洪仁玕(干王);后期防御战:联合作战:1858年打垮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主力);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抗击英法联军:1860上海李秀成失败的原因1)主观上:①战略上的失误;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三、治国纲领: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②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后期1859年《资政新篇》:目的是:重新振兴太平天国;主要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开设新式学堂;评价:a.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根本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比较:相同点是: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文件。都反封建。都是农民阶级颁布的。没有真正实施。两者都无法使太平天国走向胜利。《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主张方面的关系是:互为相反。不同:①经济主张不同a.《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b.《资政新篇》提出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实际上主张发展私有制。②代表趋势不同a.《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③作用a.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b.没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历史功绩:1)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4)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新特点: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起义原因新—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3)、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4)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5)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最突出的时代特点);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7)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8)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时代特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背景1)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日本因素:a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根本原因)。b制定了大陆政策(蓄谋已久)3)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导火线)。4)清政府政治腐败、软弱可欺。过程:开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结果: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反割台斗争领导人:刘永福;姜绍祖;徐骧。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背景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过程①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②顽强阻击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③攻陷北京a.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义和团运动:时间:1898年;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危机加深;旗号:“扶清灭洋”;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评价: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最大功绩)。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a、赔款:本息共计亿两。b、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c、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d、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④惩办反帝官员和禁止成立反帝组织,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代理人)。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扶清灭洋”的评价: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易错点】1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第13课辛亥革命一、.背景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经济基础:“新政”和“预备立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4)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中心:上海和日本;民主革命思想家和革命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5)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了统一政党领导;有了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公认的革命领袖)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核心)(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土地纲领)(民生主义)。二、过程和成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元:中华民国纪元。性质: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国家的权利归属(权利归国民全体所有)、政权的组织形式(责任内阁制)、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目的:为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结果1)、失败表现:a、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根本表现)b、1912年3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直接表现)三、失败的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政治上的软弱。(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伟大功绩: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A、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最大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B、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C、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国际上: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背景国际:一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深,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反动统治,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阶级:无产阶级壮大。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结果:在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打击下,五四运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意义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其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标志: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内容,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党今后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党的中央机构;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表现①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④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中共二大1922年,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三大1923年,通过中共和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国民党一大1924年,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背景①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②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孙中山愿意与共产党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高潮:北伐目的: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过程:①到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②1927年,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成果:①打击了帝国主义②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最大功绩)。失败原因:客观: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观:陈独秀犯右顷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教训: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15课国共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1927年9月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土地革命a、路线: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b、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提高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制定宪法大纲。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党的领导下(最重要条件),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适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三、红军长征(1934——1935——1936)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左”倾错误(根本)过程:1934年开始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遵义会议: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军事、组织上“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②意义:结束了“左顷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长征胜利的影响: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开始了。第16课抗日战争主要矛盾变化: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分期:战略防御(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相持(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战略反攻(1945年8月)1.日本侵华的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帝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是全国性抗战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的人民战争路线。中共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抗战前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国民党领导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坚定了国人的抗战信心。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两军合作的典型)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采取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同路线根本的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但由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抗战的中后期,中共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整个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和团结抗战,都做出了贡献。抗战中中国还开辟了国外战场,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保护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1945年初,在英美盟军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使日本侵略者从人变成兽原因1)、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2)、历史原因:武士道精神3)、现实原因:日本灭亡中国先要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4、抗战胜利原因1)、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支持和配合;5、特点: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具有双重性: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持久性。6、意义: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7、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1)背景及斗争对象不同:主要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主要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即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2)政治基础不同: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即新三民主义;第二次则没有共同的纲领,只有抗日的共同目标。3)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4)合作对象不同:第一次是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是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5)合作的阶级基础不同:第一次合作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第二次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联合。6)国民党的性质不同:第一次合作国民党是革命政党。第二次合作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反动的政党。7)合作结果和影响不同:合作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在第二次合作中,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相同点:都发生在半殖半封的中国,都由当时主要矛盾决定,都是在中共推动下实现的。第17课、解放战争1、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争取和平民主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①背景:a、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b、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中共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③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3)斗争形式:政治斗争为主。3、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反攻阶段(1947、6-1948、9)开始的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三个转折点: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决战阶段(1948、9-194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