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垃圾分类认知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3500字》_第1页
《居民垃圾分类认知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3500字》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立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附主要参考文献)1.研究目的垃圾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处理不当会直接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传播疾病,并对各种生物造成伤害。垃圾也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根据垃圾专家王维平的调查,在垃圾构成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直接回收率不少于33%。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回收垃圾的潜力将继续增长。但是,为了分离这些可用资源,该国必须花费巨额资金。如果能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综合处理,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们将在享受环境改善的同时也能获得受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福利。2.研究意义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政府对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的效益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财政预算和决策投入(例如垃圾税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家庭为单位,了解居民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及其意愿,使社会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价值有科学的认识,并给予积极主动的关注与配合。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重点是垃圾末端的处理。1980年代以后,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转向减少垃圾源头和垃圾分类,以此减少垃圾后端处理量。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探索垃圾回收和减少的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历史较早,因此垃圾管理的实践和研究相对丰富。ShigeruMatsumoto(2011)认为人们的垃圾分类行为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有关。他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大多数普通家庭从事垃圾分类的人都是妻子。第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收入人群倾向于垃圾分类。第三,老人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他们更愿意对垃圾分类。Martin.V.Melosi(1993)指出政府决策在城市发展和废弃物管理中的重要性。政府应组织更多清扫街道等活动,鼓励人们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创造更好的环境,灌输人们的垃圾分类观念,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此外,BarrStewart(2003)认为,对居民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接受社区垃圾分类教育和培训后,垃圾分类行为显着增加。国外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大多是从微观层面进行的。人们普遍认为,可以采用经济激励措施,例如奖励、收费和补贴,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及宣传和教育措施,以推进垃圾分类。4.国内研究现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参考文献是在1985年发表。国内学者的早期研究重点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技术处理。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垃圾全过程的综合管理,特别是2000年以后,垃圾分类已成为垃圾管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在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邢菲菲(2013)指出,上海垃圾分类实施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分类物流体系建设缓慢,居民支持率低,居民参与度低。江源、刘运通、邵培(2004)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和建工南里社区的两个分类垃圾收集案例的分析,居民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认知和合作态度表明垃圾分类收集的时机正在逐步成熟。许多试点城市难以维持垃圾分类收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管理支持设施。徐林和凌卯亮(2017)率先研究了非正式回收系统。他认为非正式回收系统的某些方面正在积极影响居民的分类行为。例如,居民认为非正式的回收渠道越方便,可回收废物的类型和价格越满意,就越有可能对废物进行积极分类。张越(2004)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明确指出,垃圾减量化包括两个方面:源削减和回收再利用。鉴于我国垃圾有机成分的含量很高,加强有机垃圾的源头控制可以实现更高的减排效率。但是,回收利用主要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回收率不稳定。在我国,许多学者在实践中已经将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弊端,从合作治理,多中心治理,协同治理等理论视角进行了研究,但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问题的研究却很少。从表面上看,当我们进行垃圾分类政策的顶层设计时,如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更好地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5.主要参考文献[1]董欣佳,滕雨佳,卢帅呈,陈钧浩.态度、认知与激励认同: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现状与对策——基于金华市垃圾分类示范村的调查研究[J].特区经济,2019(10):90-92.[2]林淑丽,胡慧芳,池清华,方黎芬.临床护生对新颁布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管理的认知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8):191-193.[3]杜继龙.天水市城区餐厨垃圾集中处置社会认知度调查及管理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7.[4]占绍文,张海瑜.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及支付意愿调查——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04):57-62.[5]吴书超,李新辉.社区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1,9(05):44-46.[6]邵瑞华,王志.陕西省居民生活垃圾资源化认知水平调查[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01):100-103.[7]文建军,许振国,庞志峰,杨斌,金永久,杨敏,张娜,马楠.城区居民对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认知水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03):358.[8]邱娟.深圳市南山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9]祝蓬希.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10]肖智敏.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11]邱传财.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理论与实践探析[D].海南大学,2019.二、主要研究内容(说明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及课题的新颖性,并明确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及预期结果)1.研究内容本文基本内容共五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主要是对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设计。对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第三章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认知以及对垃圾分类宣传方式的偏好。第四章则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在社会治理角度下对佛山市南海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最后总结了整个调查成果。2.研究的创新点第一,选取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目前有关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研究较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聚焦于省市级层面,且主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提升城市垃圾分类的技术性对策,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概括性,研究上的缺陷不利于对垃圾分类进行宏观性指导。因此,本文从基层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二,研究的立意新。目前国内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宏观探讨较多,理论研究较多,极少涉及到实践层面和基层组织,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研究无论是从文献还是研究成果都较为匮乏。本文立足于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进行了研究。3.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目前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比较和借鉴国外垃圾分类的管理模式,探讨符合我国垃圾分类的发展趋势,研究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并提出在社会治理角度下对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我国垃圾分类治理进程,调查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是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预期结果能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得出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及意愿,为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提供现实依据,并针对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提出目前较为适用的对策和建议。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和进度,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研究方法(一)理论分析法,在阅读相关文献和专著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归纳不同学者对垃圾分类的研究,找出目前政府在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上的不足,并形成思想框架解决这个问题。(二)比较分析法,对同一社会治理背景下佛山市南海区各小区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其与生活垃圾分类典型示范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启发思考,促进我国生活垃圾的分类。2.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摘要引言1.调查目的及意义2.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设计2.1调查目标2.2调查对象2.3调查内容2.4调查方法3.佛山市南海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调查结果分析3.1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3.2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3.3居民对垃圾分类宣传方式的偏好4.在社会治理角度下对佛山市南海区垃圾分类提出的对策建议4.1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4.2发挥基层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4.3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4.4完善垃圾分类的奖惩机制结论3.进度2019.12.15-2020.1.10完成选题、开题报告2020.1.11-2020.2.28完成论文初稿2020.3.1-2020.3.15提交论文二稿2020.3.20-2020.4.1提交论文三稿2020.4.10-2020.4.25论文定稿2020.5.1-2020.5.10准备答辩2020.5.16论文答辩4.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资料和数据收集不全面以及时间安排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