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元美术_第1页
第六章宋元美术_第2页
第六章宋元美术_第3页
第六章宋元美术_第4页
第六章宋元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简史第六章宋元美术概述

宋元时期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宋代画家大体上可分为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3类。宋元时期的美术理论成就颇丰,画史、画论著作有《图画见闻志》、《画继》、《林泉高志图》等。2宋朝时期社会及美术概况社会状态:结束了战乱割据的局面,物质文化发达,比较重视文化事业,许多文人学士参加了政府工作。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美术也多元发展。思想概况:五代宋时期,各种矛盾交错消长,汉唐雄风不再。艺术天地相对狭窄,人们更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在寻求内外矛盾解决的过程中思想上逐渐孕育了“程朱理学”,宋人习惯于将一切问题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与此相适应的艺术普遍重寓意,说理性强,重视内心感受甚于对客观的表述,所以宋艺术风格趋向“精密不苟”。美术概况:绘画全面繁荣,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的发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民间画工、皇家画院、文人画三足鼎立,互相竞争又相互吸收,共同促成了宋代美术百花争艳的局面。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与内趋的性格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成长起来教育发达,重视发展地方学校;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两宋理学思想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并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认识。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止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

宋代绘画宋代绘画一般分为4个时期:1.北宋前期(960-1100年)。在继承唐、五代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山水画尤为繁盛,有李成、范宽等人。2.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朝廷重视,画院建立3.南宋时期(1127-1194年),南宋重建画院。4.南宋后期(1195-1279年)。7宋代画坛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并存。

“院体画”一般是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院体画为适应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绘画多是抒情,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树石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拘于形似的描摹,追求平淡清新的艺术风格。8山水画北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山川林木,画风雄沉壮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和郭熙。李成(916-967年)他的山水画初学五代荆浩、关同,后自成一家。是北宋山水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9李成,字咸熙。喜爱山水,其山水多是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在宋初极有盛名。李成山水皆是山东平原的特色,其画特点是“烟云远近”和“木石瘦硬”。李成很少用大块的浓墨,可谓惜墨如金。代表作有《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图》。《读碑窠(ke)石图》此图为李成与王晓合作。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烘托出什么气氛围呢?《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寒林平野图》为李成传世的精品,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这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宋人用的绢,极宜于勾线。李成用硬笔锐锋,在绢上勾画的松针、粗干细枝、土坡石廓,线条瘦硬坚韧,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气足。所以他的画,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给人以一种秀润淡雅的享受。

《茂林远岫图》此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场面开阔,气势恢弘。远处,雄壮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昂然屹立,显示出顶天立地的豪迈与庄严。近景处,小桥流水、泊岸轻舟,以及往来不断的行人车马,营造出的却是一派轻柔舒缓的场景。与远山相互衬托,刚柔相济,使画面既和谐又生动。更有楼台塔寺、流泉飞瀑点缀于溪畔崖间,丛林苍翠,连绵不断,使得整幅作品春光满目、郁郁葱葱,令观者心情舒畅。

范宽范宽,北宋画家。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说明范宽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画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人畜虽皆画得其小如蚁,然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

《雪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大雪覆盖下的深山幽谷,点缀以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情节等。皴笔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有变化,墨色染出阴霾的天空,益加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气氛。

《雪景寒林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也以沉稳老辣的笔墨,画出雪后北方山川奇观。山势嵯峨,岩壑幽深,近处树木形象甚有姿态,平远处亦有峻岭起伏,折落而有气势。范宽画山峰善作冒雪出云之势,由此二图中可见其面貌。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宋神宗在位的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郭熙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期绘画《早春图》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

郭熙绘画特色一方面重视捕捉山水四时朝暮的不同;另一方面重视研究山水景色和欣赏者情感的关系。这幅图描写了冬尽春来处于生机隐然萌发中的山水。继承了李成常用的曲线为主的“云头皴”和“蟹爪树”方法,“,冬山惨淡而如睡”,提出“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的观点。善用墨湿勾淡染,淋漓滋润,以表现山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景象。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窠石平远图》《幽谷图》此图已失半幅画。寒冬幽谷,有“冬山渗淡而如睡”之意。见山上主峰,虎踞龙盘,临千丈绝涧。深谷幽壑,盘回曲折。谷底清泉涌流,波间崖壁,浪激石尖,寒气森森,物色迷茫。有巨石天成,三五枯树,盘踞其间。是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川的冬天景色。此图作者采用“高远法”,造成气势磅礴的感觉,使人近观远视,皆有所得,且笔墨简淡、精炼,显示了作者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对清旷意境的追求。《关山春雪图》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

郭熙与《林泉高致》《林泉高致集》,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画意》一节主要是强调画家要注意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画诀》一节讲的是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笔墨技巧以及表现四季天气变化等不同景色的基本规律;。《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画题》一节就古代绘画的作用发表议论,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米氏云山米芾(1051—1108),字元章,徽宗时为书画博士,后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米芾绘画上的成就主要主要在山水画上。他对江南山水情有独钟。摹古功力深厚,但鄙视食古不化,特创了一种浓淡枯湿横点、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后世称为“米点”,其画风开创了文人画山水的新局面,但其真迹无存。但可以从其子米友仁米友仁的传世作品中领略到其山水的独特神韵。米氏云山的画法是用大小错落的横点点饰出山的形状,上密下疏,上浓下淡,点与点之间自然随意地留出空隙,笔笔可见,云气以淡墨空勾并渲染,树枝多用浓墨简洁勾出,以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以淡墨卧笔横扫,此画法乃米老前无古人的独创。“米氏云山”确是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在山水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远岫晴云图》此图以湿润的笔墨点染云山树石,表现烟云变幻、山色朦胧的动人景象,“米氏云山”的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潇湘奇观图》卷

北宋,米友仁作米友仁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长子,父子两人共创“米家山水”。此图绘米友仁十分熟悉的潇湘奇观景致,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开卷便是浓云翻滚,隐现出远山坡脚,随着云气的飘动变幻,逐渐显露出山形,重迭起伏的峰峦影影绰绰地展现于团团白云中。中段山川始露出清晰真容,主山屹立,尖峰高耸,树丛映带,甚富高远和深远感。结尾处山色又渐趋淡远,唯近处林岸、草庐明晰。自首至尾,迷濛、清明以及远近、浓淡,几度变幻,奥妙莫测。2009年《潇湘奇观图》局部米氏山水特色作品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忽明忽晦,迷濛又富有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垢《画鉴》)同时他也很讲究笔法,以大笔触的遒劲笔法来泼染水墨,墨随笔走,在大笔涂染块面中,多有纵点、横点、落茄点和不规则的破笔点,亦见连勾带擦的线条。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米氏云山兼具滋润和沉郁的特色。2009年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两者都展示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伟,山势巍峨盘桓,分别精心点缀了楼阁、村舍、舟桥、长廊,以及忙碌于其间的众人,使画面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千里江山图》以简洁的墨线勾、皴,薄施赭色后,用石绿、石青反复罩染,多达八九层,并在画绢的反面用青绿色衬染,故其青绿石色厚重沉稳,历千年而依然靓丽;《江山秋色图》则勾、皴更为精细工致,并用墨青色层层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画已经成形,然后仅在山岩之凸处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绿,水面则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而后薄罩石青,并在人物、房屋、小树的局部点缀白粉或朱砂,整体色泽不似《千里江山图》那么浓郁,但清新典雅而富有变化。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长1183厘米,大青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令人目接不暇,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尊依格法的画风。是青绿山水的一次复兴。三月中旬的缙云,上午十点前日盛时去看,山,就是这样的颜色。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此图为高头大卷青绿山水巨作。卷中山重水复,间以竹林乔木,楼观屋宇,山庄茅舍,及骡纲行旅等人物活动,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造型准确生动,更多地体现出宫廷画院艺术特色南宋四家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四家指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其中李唐年代较早,其它人继承发展了他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要流派。李唐的画气魄雄伟;刘松年的画风格工整;马远、夏圭向李唐学习,山水画很多取材中国东部浙江省一带的山川,在山石的画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轻画,然后趁湿用浓墨再画,造成水墨淋漓的特殊效果,构图上,改变唐代、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全景式构图,山水样式奇特。李唐《万壑松风图》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2009年李唐《万壑松风图》保留了五代北宋全景式山水气象。但笔墨显示从北宋向南宋山水的一种过渡。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2009年刘松年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画院学生,光宗绍熙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宁宗时(1194-1224)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师张训礼(本名敦礼,画学李唐),笔墨精严,着色妍丽,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景;所作屋宇,界画工整。兼精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所作《便桥会盟》、《中兴四将》图,表现了拥护抗金,反对投降的思想。存世作品有《溪亭客话》、《四景山水》、《醉僧》、《罗汉》等图。2009年《四景山水》-春2009年《四景山水》-夏2009年《四景山水》--秋2009年《四景山水》-冬2009年马远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系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硬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他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高度剪裁,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画面留出更多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环境氛围,形成南宋特有的山水画风格。存世代表作有《踏歌图》、《寒江独钓图》等2009年《踏歌图》宋代画家马远作。描写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写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2009年夏圭钱塘人。是宁宗(赵扩)朝的画院待诏,工山水人物,尤善山水,取法李唐,用秃笔带水作大劈斧皴、称为“拖泥带水皴”,简劲苍老而墨气明润,树叶有夹笔,阁后不用界尺,随手为之。景中人物点缀而成,多作“半边”、“一角”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夏半边”之称。与马远并称“马夏”。代表作有《长江万里图》、《溪山清远图卷》等。2009年2009年夏圭溪山清远图卷人物画和花鸟画宋代人物画画家及其作品武宗元的宗教画李公麟及其白描人物画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宋代风俗画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2009年秋季武宗元的宗教画武宗元(公元?——1050年)北宋时代重要的宗教画家,擅画佛道鬼神,学宗吴道子,行笔流畅。年十七,曾为北邙山老子庙壁作画,庙壁原有吴道子《五圣图》。他继承吴道子画风重绘壁画,并将三十六天帝中的赤明阳和帝君画成宋太宗相貌。景德末(1007年),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招募画工绘制壁画,中选者百馀人,分为二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长。后又于嵩山、洛阳、许昌等地寺观绘制宗教壁画。《朝元仙仗图卷》5253李公麟及其白描人物画李公麟好古博学,善鉴定。不仅能画人物鞍马、神仙佛道,也能画山水花鸟。他对传统绘画作过大量的临摹,同时重视写生,敢于独创。他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别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这种善用线描,多不设色的白描,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这样就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对其后代人物画影响很大。李公麟《五马图》《五马图》介绍:(李公麟长卷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日)私人藏)此图画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马后有黄庭坚小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月等,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传世精品。五马名为:凤头骢(cong

)、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同特征以及人物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飞动。2009年秋季李公麟:《五马图一:凤头骢》

李公麟:《五马图二:锦膊骢》李公麟:《五马图三:好头赤》李公麟:《五马图四:照夜白》李公麟:《五马图五:满川花》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梁楷,祖籍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南渡后流寓钱塘,南宋宁宗嘉泰年间为画院待诏。他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及花乌,性情狂放不羁,喜爱饮酒。据载,他曾在画院独“金带”而不受,不辞而别,人称“梁疯子”。梁楷书画风多粗简,擅长减笔画。六祖伐竹图

泼墨仙人图2009年秋季

宋代人物画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风俗画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张择端是宋代风俗画高度发展的杰出代表。

※张择端,专工界画宫室,擅长舟车、桥梁、城廓,自成一家。他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杰作”6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李唐(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徽宗赵佶朝补入画院。南渡后流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经太尉邵渊推荐,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笔墨峭劲;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村医图》等。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宋代院体花鸟崔白中国北宋画家。字子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前后。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如《双喜图》,描绘了在肃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鹊和被掠扰的野兔。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

《双喜图》崔白[宋]绢本设色纵:193.7公分横:103.4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宋代画院花鸟画宋代画院初期,体制沿袭五代旧制。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徽宗酷爱艺术。在花鸟画方面,以工整细致、色彩绚丽见长,喜以生漆点睛。徽宗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

北宋赵佶《芙蓉锦鸡图》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

“踏花归来马蹄香”。获得第一名者画一群蜂蝶追逐马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第一名画春柳掩映的楼头,一女子倚栏而望,口脂点红。“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第一名画一童子伏卧船尾,横笛其侧,以示野渡无人之悠闲。“深山藏古寺”。中选者不画古寺,只在山溪下画一和尚汲水,以示古寺隐藏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听琴图》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赵佶-瑞鹤图[宋]赵佶《腊梅山禽图》

北宋中后期绘画形成了独特体系,他们的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兰竹菊等题材,以表现高洁品质,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质,号称“四君子画”。文人画:文人画在传统绘画里是指以水墨为主,讲究诗书画一体,寄托一定的情操或抒发一定理想的独特绘画形式。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后世称他为文人画的鼻祖。宋代中后期以来文人画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文同、苏轼、赵孟坚、郑思肖等。宋代文人花鸟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墨竹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枯木怪石图》赵孟坚中国南宋画家。宋宗室,为太祖十一世孙,浙江湖州人。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书法墨迹《自书诗卷》,绘画《墨兰图》、《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墨兰图》《岁寒三友图》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擅画墨兰。宋代绘画小结

宋代绘画与社会个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美术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以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有不少新创造。

元代历史概述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1206年,铁木真继位大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1234年,窝古台(元太祖)灭金。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南北群雄割据的混战局面。元代政治文化概述鉴于蒙古族“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现实,为巩固元代统治,元世祖将全国人民分为4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自从隋带实行的科举制被废止,文人效命朝廷的正常途径被堵塞,多数人感到报国无门,思想倾向颓丧,唯求超脱。意识形态方面,元统治者采取分而治之,蒙古族中极力维护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在汉族中提倡程朱理学,其他民族中允许多种宗教存在,儒生地位十分低下,所谓“九儒十丐”。元代艺术概况艺术:元代的文学艺术,除元曲外,就主流而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对时世超脱冷漠。此时,文人画走向成熟,山水画则孤峰突起.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已被元代画家所普遍采用。赵孟頫的山水画赵孟頫:山水风格多样,师唐人有青绿、师董巨有水墨与设色。代表作《鹊华秋色图》等鹊华秋色图《鹊华秋色图》描绘山东济南郊区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秋景,采取平远法构图。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本图林木种类颇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布置得宜,聚散自然,故多而不繁,疏朗有致。作者用写意笔法画诸岸树木,树干简略双钩,树叶用墨随意点成,笔法灵活,书法意趣浓厚。元代士大夫绘画

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此卷画山东济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他的地位和艺术造诣使他成为元代画坛上的中心人物。《鹊华秋色图》

元四家及其作品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当数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隐遁山林,以书画寄托,受赵孟頫的指授,取法于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降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作品有《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横卷,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富春山居图》吴镇,他精于诗文书画,善画山水及墨竹等,饱含诗意,画风清新可喜。他作画吸收董源、巨然的画法,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茫茫,喜作《渔父图》,画清远的江湖中有一舟悠然,船中人或垂钓或睡,或鼓或楫而歌,并题渔歌词于画上,抒发其幽栖超脱、自鸣高雅的情怀。«渔父图»倪瓒,他所画山水看似简单而意境清幽深远,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他在画法上吸取荆、关、董、巨之长而加以融会,擅长干笔淡墨,画出明洁清幽的秋景。

«容膝斋图»王蒙,是赵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